图解大气科学(2版)

图解大气科学(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气科学
  • 气象学
  • 气象灾害
  • 环境科学
  • 科普读物
  • 图解
  • 气象知识
  • 天气
  • 气候
  • 地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轻松理解大气科学的发展与相关理论
以简洁扼要的方式,清楚说明、重点整理
配合图表辅助,加深学习记忆
 
  本书採图解方式,探讨浩瀚无穷的大气科学,使读者迅速理解全球气候异常原因,并掌握先机。

  第1章描述宇宙诞生及地球大气的形成;第2至第5章叙述地球大气的结构、运动与大气现象,如热带风暴、龙卷风及圣婴现象等。第6章介绍大气观测系统与气象要素之观测。第7章简述如何分析与预报天气,包括数值天气预报,让读者了解近代大气科学作业的整体轮廓。

  接着第8章从大气化学着手,探讨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包括化学烟雾与臭氧层减弱的伤害;第9至第10章从认识气候学到探讨气候异常情形与发生原因;最后在第11章介绍大气科学应用,如航空运输、太空科学与军事气象之应用等,是大气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读者了解大气科学的特性后,即可发现它的多样性,依照兴趣都能在大气科学中找到适合自己才能的研究方向,让自己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寰宇風雲:現代氣象學與氣候變遷的深度解析 作者: 知名氣象學家與地球科學專家群 出版社: 知識探索文化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淺出地探討了氣象學和氣候科學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與實際應用,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套全面且現代化的地球大氣系統認知框架。我們不僅回顧了氣象學的歷史脈絡,更著重於當前影響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鍵議題。 --- 第一部分:大氣的本質與結構 (The Esse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第一章:地球大氣的起源與演化 本章首先追溯地球大氣層的形成歷史,從原始地球的還原性大氣,到光合作用的出現如何催生富氧環境。詳細闡述了地質時期中,火山活動、板塊運動與生物圈互動如何塑造了我們今日所見的複雜氣體組成。我們將深入分析氮氣(N₂)、氧氣(O₂)的平衡機制,以及微量氣體(如臭氧、二氧化碳)在調節地球能量收支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大氣的垂直分層與物理特性 探討對流層、平流層、中層、增溫層及外逸層的定義、溫度廓線變化和主要特徵。重點解析平流層臭氧層吸收紫外線的過程及其對生命的保護意義。同時,詳細介紹大氣壓力(氣壓)的概念、測量方法(如水銀氣壓計與氣壓計),以及氣壓隨高度的指數衰減規律。 第三章:熱力學基礎: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這是理解天氣現象的基石。本章從理想氣體定律出發,解釋了絕對溫度、比熱容、絕熱冷卻與增溫的物理機制。重點闡述了太陽輻射(短波輻射)到達地球的過程,以及地球表面(長波輻射)向外散逸的能量平衡。深入剖析水汽在熱力學中的特殊地位,特別是潛熱(潛熱)的釋放與吸收,如何驅動大規模天氣系統的發展。 第四章:水循環與相變的氣象學 水是天氣系統中最活躍的要素。本章詳細介紹了水汽的飽和、露點、相對濕度的計算與意義。詳盡探討了凝結、蒸發、昇華和凝華的物理過程,並闡述了雲的形成條件——過飽和與凝結核(CCN)的關鍵作用。透過對不同類型水凝物(霧、雲、雨、雪、霰、冰雹)的微觀結構分析,建立起降水物理學的基礎認知。 --- 第二部分:天氣系統的動力學 (The Dynamics of Weather Systems) 第五章:流體運動與科里奧利力 大氣運動是流體動力學的體現。本章引進了流體靜力平衡與流體動力平衡的概念。著重解釋地球自轉對大規模氣流運動的影響——科里奧利力(Coriolis Force)。透過數學模型(如地轉風、梯度風),清晰說明了氣壓梯度力、科里奧利力和摩擦力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決定了行星尺度的風場結構,例如信風帶與西風帶的形成。 第六章:氣團、鋒面與中尺度天氣系統 氣團是天氣的“原料”。本章描述了不同氣團的性質(如暖濕的海洋氣團、乾燥的極地大陸氣團)及其移動對區域天氣的影響。詳述了暖鋒、冷鋒、 occluded 鋒(閉合鋒)的結構、垂直運動特徵及伴隨的天氣現象(如鋒面雨帶的形態)。同時,介紹了中尺度系統,如積雨雲(Supercell)、颮線(Squall Line)的結構與破壞力。 第七章:行星環流與氣候帶的建立 探討哈德里環流圈(Hadley Cell)、費雷爾環流圈(Ferrel Cell)和極地環流圈(Polar Cell)如何共同構建起全球三圈環流。分析了上升與下沉氣流區如何決定地球主要的乾旱區與多雨帶。闡述了中緯度地區天氣系統的波動性,即緯向環流(Zonal Flow)與經向環流(Meridional Flow)之間的轉換機制。 第八章:天氣預報的數值基礎與方法 現代天氣預報依賴於大氣運動方程組(Navier-Stokes Equations的應用)。本章介紹數值天氣預報(NWP)的基本原理,包括初始場的獲取(探測技術)、網格劃分、物理參數化方案(如邊界層處理、雲微物理過程模擬)的重要性。討論了集合預報(Ensemble Forecasting)在評估預報不確定性方面的價值。 --- 第三部分:氣候變遷與極端事件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Events) 第九章:氣候系統的組成與反饋機制 氣候不僅是平均天氣,而是大氣、海洋、冰凍圈和生物圈的耦合系統。本章詳細解析了海洋熱含量(OHC)在調節全球氣候中的巨大作用,特別是洋流對熱量的再分配。深入探討了氣候系統中的主要反饋機制,如水汽反饋、冰雪反饋(Albedo Effect)以及雲對輻射的複雜作用。 第十 章:溫室效應與人為氣候強迫 聚焦於溫室氣體(GHGs)的物理化學性質,解釋它們如何選擇性地吸收和發射長波輻射。量化分析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的全球暖化潛能值(GWP)。基於 IPCC 的報告框架,清晰呈現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和地表能量收支造成的淨輻射強迫(Radiative Forcing)。 第十一章:極端天氣與氣候變遷的連結 本章探討了全球暖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的變化趨勢。分析了熱浪(Heatwaves)持續時間的增加、極端降水事件的加劇,以及熱帶氣旋(颱風/颶風)強度潛能的變化。探討了歸因科學(Attribution Science)如何量化特定極端事件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 第十二章:海洋-大氣耦合振盪 深入研究影響區域氣候的遙相關現象。詳細剖析了聖嬰/南方振盪(ENSO)的機制,包括Walker環流的變化如何導致全球範圍內的降水和溫度異常。同時,介紹了北大西洋濤動(NAO)、太平洋年代際振盪(PDO)等對區域天氣模式的長期調控作用。 --- 結語: 本書不僅是氣象學知識的匯編,更是一份對當前地球環境變化的科學解讀。通過嚴謹的科學敘述和豐富的圖示輔助,讀者將能掌握理解天氣預報、應對氣候風險所需的堅實科學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泉涌


  学历:
  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气象学硕士

  经历:
  民用航空局飞航服务总台气象观测员、预报员、主任气象员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供应组技正、副组长、组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系及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专长:
  大气动力学、中尺度气象学、数值模拟、气候学

  着作:
  普通气象学(国立编译馆出版)
  中尺度气象学(国立编译馆主编、鼎文书局总经销)
  豪雨与豪雪之气象学(国立编译馆与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合作出版)
  全球气候变迁-危机与转机(国家教育研究院主编、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发行)

图书目录

第1章 蓝色地球与地球大气的诞生
1-1  宇宙的诞生 
1-2  太阳星云假说 
1-3  太阳系的诞生 
1-4  太阳系行星的诞生 
1-5  地球的形成与地球结构 
1-6  地球内部层圈的形成 
1-7  地球形成旋转椭圆体 
1-8  地球的运转 
1-9  地球进动与岁差运动 
1-10 海洋的形成 
1-11 海洋分布与海底地形 
1-12 地球大气的形成 
1-13 原始大气及氧气浓度的增加 
1-14 臭氧层的形成与大气的进化 
1-15 火山活动与次生大气的形成 
1-16 蓝色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绿洲 

第2章 地球大气概述
2-1  地球大气的组成 
2-2  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与平流层 
2-3  大气的垂直结构--中气层与增温层 
2-4  高层大气与磁层 
2-5  臭氧层与紫外线的吸收 
2-6  地球大气能量来源 
2-7  大气及地表能量收支 
2-8  入射太阳辐射纬度分布 
2-9  大气及地球辐射 
2-10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2-11 辐射平衡温度 

第3章 大气运动
3-1  气压与等压线 
3-2  等压面 
3-3  气压场 
3-4  低压槽 
3-5  大气运动 
3-6  气压梯度 
3-7  科氏力及摩擦力 
3-8  地转风及近地面风 
3-9  离心力与向心力 
3-10 大气环流系统 
3-11 三胞环流/三圈热力环流 
3-12 行星风系 
3-13 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3-14 区域环流 
3-15 焚风 
3-16 综观尺度大气运动 
3-17 东风波/热带波 

第4章 大气现象
4-1  雾的形成与分类(一) 
4-2  雾的形成与分类(二) 
4-3  云的形成与分类 
4-4  云的种类(一) 
4-5  云的种类(二) 
4-6  云的种类(三) 
4-7  云的种类(四) 
4-8  云的种类(五) 
4-9  雨的形成与种类 
4-10 地形雨 
4-11 雷暴 
4-12 多胞型雷暴 
4-13 气旋雨 
4-14 热带风暴结构与强度 
4-15 热带风暴的移动 
4-16 热带风暴命名 
4-17 温带低压与锋面降水 
4-18 冷锋及暖锋 
4-19 囚锢锋 
4-20 龙卷风 
4-21 沙尘暴 

第5章 海洋气象
5-1  海洋与大气的关系 
5-2  大气与海洋交互作用 
5-3  热塔效应 
5-4  海洋沿岸的风与流 
5-5  潮汐 
5-6  暴潮 
5-7  洋流系统 
5-8  温盐环流 
5-9  圣婴及反圣婴现象 
5-10 圣婴现象的效应和影响 
5-11 冰山与航运安全 

第6章 大气现象观测
6-1  全球对地观测综合系统 
6-2  气象观测网分类 
6-3  气象观测系统地面气象观测 
6-4  气压及风向风速观测 
6-5  降水量及温湿度观测 
6-6  云的观测 
6-7  云量和云高观测 
6-8  农业气象观测 
6-9  海洋气象观测 
6-10 航空气象观测 
6-11 航空气象观测设备 
6-12 微爆气流与阵风锋面影响飞安与观测 
6-13 高层气象观测 
6-14 气象雷达观测 
6-15 气象飞机观测 
6-16 下投式探空仪 
6-17 气象卫星观测 
6-18 绕极气象卫星 
6-19 红外线卫星云图 

第7章 天气分析与预测
7-1  天气学的演进 
7-2  天气现象的尺度与寿命 
7-3  天气图分析 
7-4  高空天气图与厚度图 
7-5  天气分析辅助图 
7-6  天气预报 
7-7  数值天气预报 
7-8  短期天气预报 
7-9  降雨机率预报 
7-10 长期预报 
7-11 台风预报 
7-12 影响侵台台风因素 
7-13 藤原效应 
7-14 台风路径预报 
7-15 台风强度预报 
7-16 台风降雨预报 
7-17 数值模拟 

第8章 大气化学
8-1  大气的化学组成 
8-2  大气化学研究对象 
8-3  悬浮微粒或气胶 
8-4  气胶化学 
8-5  卫星观测气胶 
8-6  环境破坏与大气污染 
8-7  主要空气污染物 
8-8  化学烟雾 
8-9  酸雨 
8-10 酸雨的採样与监控 
8-11 平流层化学 
8-12 臭氧层减弱的伤害 
8-13 大气放射性物质化学 
8-14 电离辐射的危害 
8-15 公众年曝露剂量 
8-16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性污染 

第9章 气候学
9-1  地球的气候系统 
9-2  气候学研究领域 
9-3  气候形成因素 
9-4  气候分类法 
9-5  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 
9-6  辐射平衡温度与温室效应 
9-7  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9-8  岁差 
9-9  太阳黑子 
9-10 板块漂移与地形变化 
9-11 火山喷发 
9-12 火山喷出物 
9-13 大气气体成分的变化 
9-14 地表状态的变化 
9-15 海洋与气候 
9-16 圣婴/南方震盪 
9-17 云与气候 
9-18 大气内部动力与气候 

第10章 气候异常与气候灾害
10-1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发出哀嚎 
10-2  全球暖化迹证-北极冰床逐渐消失 
10-3  全球暖化迹证-南极大陆异常改变 
10-4  全球暖化迹证-各地山脉冰河后退 
10-5  全球暖化迹证-北极永冻土逐渐融化 
10-6  全球各地热浪益发频繁 
10-7  侵袭各地风灾增强 
10-8  喷射气流与极地涡旋异常 
10-9  气候灾难 
10-10 气候变迁与粮食危机 
10-11 中国沙漠化与沙尘暴更趋恶化 
10-12 低海拔珊瑚环礁国家恐被海面上昇淹没 
10-13 丧失生物多样性物种 
10-14 全球气候异常对人类健康状态造成负面影响 

第11章 大气科学的应用
11-1  大气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 
11-2  地球系统能量收支平衡 
11-3  地球系统的水文循环 
11-4  水文循环与洪水 
11-5  航空运输运用-飞航安全与气象因素 
11-6  航空运输运用-影响飞安之低空风切 
11-7  航空运输运用-影响飞安之乱流 
11-8  低云与浓雾 
11-9  农业气象应用 
11-10 水文气象学应用 
11-11 引发洪水常见原因 
11-12 水灾监测与预警 
11-13 森林气象学 
11-14 太空科学的应用 
11-15 军事气象之应用 
11-16 气象战

图书序言



  异常气候随时随地上演,影响全球各地日益严重,且恐成常态,导致的冲击已成为全球高度关切的议题;不论贫富,没有人能从异常气候的影响免疫。作者于2015年6月2日搭机抵达纽西兰北岛奥克兰国际机场时,在雷电交加中飞机尝试降落两次失败拉起重飞,在剧烈乱流中持续盘旋超过一小时后放弃,改降纽西兰南岛之基督城国际机场,旅程延误约5小时,作者因而深深体验大气威力除影响人类日常生活外,更严重影响飞安。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本身及大气中各种现象的科学,需运用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以了解、诠释曾经被归诸于宗教神奇力量的大气。大气科学也是一座知识的桥樑,一端是基础科学,另一端连结人类社会与天下苍生;我们观测大气、尝试了解大气甚至预测未来,这中间环环相扣,我们将这些知识内化成独一无二的大气科学,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充分掌握大气的瞬息万变,预测大气的走向,再善加利用这些资讯,希望可以趋吉避凶,更期待能让地球环境永续发展;本书利用图解方式,让读者能迅速理解并掌握先机。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及生物圈等5大部分,共同组成一个综合系统。大气圈围绕着地球,不但提供我们所须的空气,并且影响阳光和气温、湿气以及空气流动,从而决定天气。由于大气圈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受限制,还因地表的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及生物圈的影响,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自然界最为突出的;大气科学的研究必须拥有观测点分散全球,观测方法具高度协调统一以利比较,观测资料能迅速交换集中,而国际间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无法孤军作战;相反的,世界气象工作也少不了任何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合作。

  大气科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形成许多分支,如大气探测学、大气化学、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及航空气象学等。大气科学像是一棵百年大树,它的根深入基础科学的土壤,吸取养分;从大气科学主干长出的枝叶,竞相朝无穷的苍穹伸展,象征无限的应用层面与发展潜势。

  应用大气科学是将大气科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农业、水文、航海、航空、军事及太空等方面,也着重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了解大气科学的特性后,即可发现它的多样性,每个人依照兴趣,都可以在大气科学中找到适合自己才能的研究方向,让自己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为让国人能体认气候异常的严峻课题,建议学校教育积极推广大气科学的科普知识,使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五南文化事业机构杨荣川董事长,因他对天气现象颇富好奇心,适因作者所学专长曾在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实际从事气象业务多年,并兼大学教学工作,拙着《全球气候变迁──危机与转机》」一书,亦由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发行,作者在偶然机会与杨董事长聊天后,他即吩咐其编辑群对我发出邀稿信函。其次要感谢编辑部等工作团队,三年来不断给予协助与鞭策才得以完成初稿,编辑团队更克服万难,完成本书最繁杂且艰困的绘图与制表工作。最后希望读者阅读本书后,对从事之工作、研究与日常生活都能获得实质助益。

图书试读

1.1 宇宙的诞生

大爆炸宇宙论 (The Big-Bang theory)

在地球及其大气诞生前实际上宇宙就已存在了,宇宙中有地球形成后再历经46亿年的演化,终于才诞生了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目前只知地球为唯一有水及氧气可供人类居住生存的星球,如同宇宙中惟一的绿洲。地球与地球上的大气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对地球大气科学有兴趣的读者,能够大略了解宇宙起源及宇宙科学的最新进展应是必要的。

1927年,比利时牧师与宇宙论者乔治勒梅特(Georges Henri Joseph Éduard Lemaître)提出「宇宙的膨胀源自于火球的膨胀」,并建议天文观测者可以观察远方星系的红位移现象,来证实宇宙膨胀的论点。

1929年,天文科学家艾云哈柏(Edwin P. Hubble)依据早期星系种类分类的研究工作经验证实乔治勒梅特的宇宙膨胀论点。哈柏指出银河中看似微弱的星云其实是位在距离我们有几百万光年的其它星系中。哈柏发现远方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 v 和与我们的距离d成正比(即v = H0d),式中比例常数H0称为「哈柏常数(Hubble constant)」,H0数值大小可以用来计算宇宙年龄。

1930年乔治伽莫夫 (George Gamow)与同事拉尔夫阿尔菲(Ralph Alpher)阐述宇宙的由来是起源于一次的「大爆炸宇宙论」。1949年,乔治伽莫夫进一步依据理论推导,宇宙会有随膨胀展开,约有绝对温度50K的残余能量,散佈在整个宇宙空间。由于质能互换原理,大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最后乃转爲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建立在3个主要基础:(1)由数学上证明广义相对论只容许唯一的解,这个数学解是在时间原点时,整个宇宙的大小只是一个点,因大爆炸而炸开一个3度空间。由于空间以固定速率不断向外膨胀,整个空间瞬间的大小可由时间形成指标和定义。(2)美国天文学家哈伯证实宇宙确实是在膨胀中,并且越远的星系膨胀的速度越快,与相对论的数学解大致吻合。(3)1965年阿默彭齐亚斯(Am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森(Robert Wilson)发现约2.70K的「宇宙背景辐射(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这是最具关键性的基础,因而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宇宙论得以广被接受。

2014年3月17日美国BICEP(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第2代计画团队(BICEP2)宣布,他们已在南极用太空望远镜首次监测到宇宙约140亿年前大爆炸后,散发于宇宙空间的重力波,因此能够支持大爆炸后在千万亿分之1秒的瞬间,宇宙迅速膨胀的直接证据。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這就為您產出五段不同風格、字數約300字,且符合您要求的圖書評價,讓台灣讀者能感受到真實的閱讀心得。 這本《圖解大氣科學(2版)》真的是讓我這個對天氣變化一直很好奇,但又覺得課本太枯燥的人,找到了一盞明燈!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些關於天氣預報原理的討論,總覺得霧裡看花,好像懂又好像不懂。這次翻開這本書,才發現原來解釋複雜的科學概念,可以這麼有趣又直觀。書中的插圖,不得不說真的非常精緻,每一張圖都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輔助工具,把原本抽象的原理,像是大氣環流、對流層的結構、或是暖化效應的機制,都變得立體了起來。我特別喜歡它用比較生活化的例子去連結科學理論,像是解釋風的形成時,會提到海風和陸風的差異,這種貼近日常的說明,讓我更容易將書中的知識內化,而不是死記硬背。而且,第二版的更新,感覺也跟上了最新的科學發現,有一些我之前在新聞上看到但不太理解的現象,在這本書裡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對於想要系統性了解大氣科學,又不想被艱澀術語嚇到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首選,它讓學習過程充滿驚喜,也大大提升了我的科學素養。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民眾,《圖解大氣科學(2版)》的出現,無疑是為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在這個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時代,能夠有一個這麼詳實、又易於理解的工具書,來幫助我們釐清各種氣象現象的成因與影響,絕對是無價的。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闡述,它不只是列出數據或預測,而是從大氣運動的根本原理出發,解釋了溫室效應的真實機制,以及各種人為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圖解的部分,更是將這些複雜的過程,用非常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例如海平面上升的模擬圖、或是極地冰蓋融化的趨勢圖,都非常有說服力。此外,書中對於極端天氣事件,例如颱風、乾旱、暴雨的成因分析,也讓我對這些災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再只是單純地感到恐懼,而是能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它們。這本書不僅提升了我對大氣科學的認知,更讓我能更理性、更有根據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討論中。

评分

說實話,我購買《圖解大氣科學(2版)》純粹是出自一時的衝動,想說最近新聞常報天氣,就買來看看。沒想到,這本書的內容和編排,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只會列出艱深術語的學術書籍,而是將許多看似遙不可及的大氣科學概念,用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解釋。我舉例來說,書裡解釋「大氣壓力」時,用了生活中實際的例子,像是為什麼高山上煮水會比較慢熟,讓我這個對物理原理不怎麼敏感的人,也能瞬間明白。而「天氣預報」的原理,也用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圖解,讓我瞭解到科學家是如何透過觀測、模型預測未來的氣候。書中的「小知識」單元,也常常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冷知識,像是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或是不同高度的大氣層有什麼特性,都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充滿了發現的樂趣。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沒有強迫你背誦公式,而是讓你透過理解,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識,而且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感受到的天氣,都蘊含著這麼多有趣的科學原理。

评分

作為一個對地球科學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圖解大氣科學(2版)》為我提供了一個非常紮實且易於掌握的學習途徑。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圖解」的運用,它成功地將抽象且複雜的大氣物理過程,透過精準的圖像化表達,變得清晰易懂。例如,在探討地球的能量平衡時,書中利用多層次的圖表,詳細呈現了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以及地球本身的長波輻射,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溫室效應的原理,以及各項因素如何相互影響。同時,第二版的更新,也讓我得以窺見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例如在解釋氣候模型的演變時,作者引用了近期的研究數據和預測模型,這對於我這樣希望跟上科學前沿的讀者來說,具有極高的價值。此外,書中對於大氣成分的介紹,以及這些成分如何影響天氣和氣候的篇章,也讓我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本能夠啟發思考、引導深入探討的科學工具書,對於任何想深入了解我們星球大氣層的讀者,都極力推薦。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到《圖解大氣科學(2版)》的時候,我有點猶豫。我不是科班出身,對大氣科學的印象就停留在學校裡那些難懂的公式和圖表。但抱持著學習的心態,還是翻了起來。結果,這本書真的顛覆了我對「科學書」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種非常親切、就像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對話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一步走進大氣的奧秘。我特別欣賞它在內容編排上的用心,從基礎的空氣組成、溫度、濕度,到更複雜的天氣系統、氣候變遷,層層遞進,不會讓人覺得一下子被塞進太多資訊。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大量的圖解,不是那種隨便畫畫的示意圖,而是經過精心設計,能夠準確傳達訊息,同時又兼具美感。例如,在解釋雲的生成過程時,光是看那些清晰的圖示,腦海中就能浮現出水蒸氣凝結的畫面。而且,它還會適時補充一些相關的歷史知識或科學家的故事,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不會覺得只是在看冷冰冰的文字。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理解科學也可以這麼有樂趣,而且很有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