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所得与绿色消费

绿色所得与绿色消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绿色经济
  • 绿色消费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经济学
  • 生态经济学
  • 环境政策
  • 消费者行为
  • 绿色金融
  • 循环经济
  • 低碳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永续环境是文明存续的根本,生态维系的关键,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长期发展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甚巨,经济行为又是现代人每日之难免,经济行为的调整可说是追求永续最易、最近之途径。

  本书立足于民生经济,探讨如何在永续环境的基础上维系国计民生,加上所得与消费是国民生计之基本,因此本书分成前后两半部,分述绿色所得与绿色消费。全书包含「绿色国民所得与绿色国民所得帐」、「环境保护支出与环境税」、「环境质损」、「自然资源折耗与服务价值」、「绿色消费」、「绿色标章」、「绿色採购」、「绿色运输」、「绿建筑」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我们可以用绿色所得检讨过去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用绿色消费作为未来消费的参考准则之一,踏出永续环境的第一步。
《蓝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实践与中国路径》 图书简介 核心议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范围内蓝色金融(Blue Finance)的理论基础、前沿实践及其在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它着重探讨了中国在构建适应自身国情、符合全球趋势的蓝色金融体系的机遇、挑战与战略路径。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框架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科研人员以及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蓝色金融的理论基石与全球图景 第一章:从可持续金融到蓝色金融的理论跃迁 本章首先界定了可持续金融的核心范畴,追溯了其发展历程,并阐释了将“蓝色”概念引入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海洋作为全球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关键载体,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远福祉。本章详细区分了绿色金融与蓝色金融的差异与联系,指出蓝色金融更侧重于水资源、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相关产业的特定风险与机遇,例如深海采矿、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独特议题。引入了“海洋自然资本核算”的概念,探讨如何将海洋生态服务的价值量化,为金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全球蓝色金融的驱动力与政策框架 本章考察了驱动全球蓝色金融发展的国际性政策与力量。重点分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是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对各国金融战略的影响。深入研究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推出的蓝色债券(Blue Bonds)框架、海洋健康指数(Ocean Health Index)在投资评估中的应用,以及G7和G20在海洋治理和金融风险披露方面的共识。本章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对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金融风险敞口,以及如何通过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缓释和适应性投资。 第三章:核心金融工具与创新实践 本章详述了蓝色金融体系中正在兴起和成熟的各类金融工具。重点解析了“蓝色债券”的结构设计、发行标准和募集资金的流向监管机制,通过对比主权级、机构级和项目级的蓝色债券案例,揭示不同发行主体面临的合规与可持续性挑战。此外,深入探讨了基于风险的保险产品(如海平面上升担保险)、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在渔业可持续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追踪海洋资源供应链透明度的创新试点项目。 第二部分:中国蓝色金融的特殊性与发展路径 第四章:中国海洋经济的体量、结构与可持续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经济体之一,其海洋发展面临的挑战具有独特性。本章首先对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进行细致描摹,涵盖海洋油气、海运、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主要板块的贡献度与发展趋势。随后,聚焦中国海洋环境治理的核心难点,包括近海污染负荷过高、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压力、过度捕捞问题等,并分析了这些环境风险如何转化为潜在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第五章:中国现有金融政策与蓝色转型对接 本章评估了中国现行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标准)与蓝色金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与差距。探讨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监管机构在引导资金流向海洋领域所采取的初步措施。重点分析了《“十四五”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文件对金融支持的明确要求,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宏观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定价模型。 第六章: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蓝色金融监管与激励框架 本章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蓝色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核心在于:建立统一的中国蓝色金融分类标准,以解决当前“绿色”与“蓝色”界限模糊的问题,明确哪些海洋活动构成可持续发展,哪些属于高风险领域。建议内容包括: 1. 强制性海洋信息披露机制: 借鉴国际TCFD框架,要求上市海洋企业披露其对海洋环境的依赖程度和潜在影响。 2. 差异化风险权重设定: 引导商业银行对实施可持续捕捞、发展深远海养殖等项目的信贷给予优惠,对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海洋产业提高风险资本要求。 3. 创新财政风险分担机制: 探讨设立中央与地方共同出资的“海洋生态修复基金”,通过政府信用为私人资本进入高风险的海洋修复项目提供担保。 第三部分:前沿领域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海洋气候投融资:适应与减缓 本章深入研究了海洋气候投融资的前沿动态。重点阐述了“蓝碳”经济,包括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生态系统对碳捕获的巨大潜力,以及如何通过碳信用市场或特许债券机制,将生态修复的碳汇价值金融化。同时,分析了适应性投融资的需求,例如对沿海基础设施进行抗风暴加固、建设生态海堤等工程项目的资金筹措模式。 第八章: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的蓝色金融 本章关注信息技术在提升蓝色金融透明度和效率中的作用。探讨了卫星遥感技术(SAR, OLI)如何用于监测非法、不报告和无管制(IUU)捕捞活动,从而加强信贷资金的投向监测;利用人工智能(AI)分析海洋环境数据,建立更精确的海洋信贷风险评分模型。此外,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追溯海产品原产地、确保供应链“可溯源、可验证”方面的应用潜力。 结论:迈向高质量的蓝色发展 总结全书研究,强调蓝色金融不是简单的资金转移,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要求金融系统重新评估海洋的长期价值。中国需要在吸收国际最佳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强大的数字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风险可控、生态优先的高质量蓝色金融发展道路,确保广袤的蓝色疆域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源泉。 目标读者: 宏观经济与金融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与投资机构的高级管理者、海洋科学与经济研究人员、地方政府海洋经济发展部门负责人、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投资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云鹏


  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

周嫦娥
  
  台湾经济研究院顾问

钱玉兰

  国立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萧代基

  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洪志铭

  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研究员

于宁

  环境与发展基金会资深顾问

赖明伸

  环境与发展基金会驻加拿大特约研究员

马小康

  国立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

林宪德

  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系讲座教授

罗文甫

  国立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生

谢琼葶

  国立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所专任研究员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绿色国民所得与绿色国民所得帐

第一节 国民所得与绿色国民所得
第二节 绿色国民所得之理论
第三节 联合国绿色国民所得帐之内容与架构
第四节 我国绿色国民所得帐之架构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环境保护支出与环境税
第一节 环境外部性与环境成本
第二节 环境保护支出
第三节 企业环保支出之衡量与统计:企业环境会计
第四节 环境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境质损   
第一节 环境质损之定义、发生原因及矫正方法
第二节 环境质损之衡量方法
第三节 我国环境质损帐表之设计
第四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自然资源折耗与服务价值   
第一节 自然资源折耗与服务价值之定义与衡量
第二节 我国绿色国民所得帐的自然资源折耗编算
第三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绿色消费   
第一节 绿色消费与永续发展之概念
第二节 绿色消费之趋势
第三节 推动绿色消费之利害相关团体及驱动工具
第四节 实施绿色消费获致经验与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绿色标章   
第一节 绿色标章概念
第二节 各种绿色标章简介
第三节 我国绿色标章计画概况与推动成果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绿色採购   
第一节 政府绿色採购
第二节 民间企业与团体之绿色採购
第三节 绿色採购之协力组织
第四节 当前问题与未来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绿色运输   
第一节 运输现况分析及绿色运输发展方向
第二节 温室气体及空气污染物的评估与减量
第三节 绿色运输系统之补贴机制及方向
第四节 适宜国内优先推动之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绿建筑   
第一节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各国绿建筑运动
第三节 绿建筑与绿色消费
第四节 绿建筑未来的动向
参考文献

结 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绿建筑」在日本称为「环境共生建筑」,欧洲国家则称之为「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永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在北美国家则称之为「绿建筑(Green Building)」。由于「绿色」的用语在国际间已成为地球环保的代名词,许多「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照明」已成为民众朗朗上口的时髦用语,因此在美洲、澳洲、东亚国家,大多遂援用「绿建筑」作为生态、环保、永续、环境共生之建筑的通称。
 
本章首先由地球环境危机观点谈论建筑产业对环境破坏的现象,并介绍国际间与台湾绿建筑发展运动的经纬,进而揭露国际绿建筑评估系统的发展盛况以及台湾绿建筑政策的辉煌成就。然而,本章也提出目前国际间有些绿建筑政策过份商业化的危机,有些绿建筑评估系统让「绿色商机」反客为主,凌驾于「地球环保」之上,可能变成绿建筑政策的「隐忧」。本章尤其强调健康的绿建筑与绿色消费之观念,唿吁绿建筑评估工具应重视源头减量、自然设计的原则,要大众认知绿建筑绝非更贵的建筑,「高科技」亦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之事实。本章最后更介绍欧美能源证书制度与建筑碳足迹评估的最新动向,值为台湾绿建筑政策发展的借镜。
 
第一节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
 
(一) 建筑产业破坏山林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是超乎常人所能想像的。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估计(2006),全球的建筑相关产业消耗了地球能源的50%、水资源的50%、原材料的40%、农地损失的80%,同时产生了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合物,显然建筑产业是造成地球环境危机的主角之一。
 
建筑环保尤其在经济发展的亚洲国家有特别的意义,例如,新加坡为实施自2004年至2015年的海岸开发工程,每年需从印尼进口3.21亿至3.37亿立方米的海沙,但此举却导致印尼的Nipah岛消失。印尼海洋与渔业部长Freddy Numberi说:「自2004年至今运到新加坡的海沙价值达1.256兆盾,若我们让海沙出口活动继续发展,我国于2015年将蒙受的损失达2.9兆盾。」(印尼《商报》,2007.2.28)。由于天灾和环境破坏,印尼1万7500多个岛屿中,已有24个消失。科学家甚至预言,如果政府当局无法洞烛机先,并採取防范措施,在2030年之前,印尼可能至少会丧失2000个岛屿。

用户评价

评分

《绿色所得与绿色消费》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最近社会上越来越普遍的“永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些概念。我平时关注社会议题,也对环保很感兴趣,但总觉得这些概念离我有点远,好像更多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在推动的事情。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解释“绿色所得”和“绿色消费”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绿色所得”,它是不是指我们通过从事环保相关的工作,或者通过投资绿色能源项目而获得的收入?又或者是,它是一种更广义的概念,包含着那些在经济活动中,我们没有额外消耗资源,反而让环境得到改善的“收益”?而“绿色消费”,除了购买环保产品,是不是也包含了我们如何去“使用”这些产品?比如说,如何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们可以借鉴。最好是那些在台湾已经实践得很好的例子,这样我才能更有信心去尝试。例如,有没有一些台湾的品牌,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绿色所得”的理念?或者,有没有一些小型的社区项目,它们正在实践“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打破“环保就是高成本”的迷思,提供一些既环保又经济的解决方案。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减少个人碳足迹的实用建议,或者关于如何支持那些真正践行绿色理念的企业,那就更好了。

评分

刚拿到《绿色所得与绿色消费》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想到的是它可能跟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环境挑战有关。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人,我亲眼看到台湾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环境代价。所以,当我看到“绿色所得”这个词时,我第一个想法是,这本书会不会在探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一种能够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模式?它会不会讨论,我们如何才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或者,它会不会提出一些新的衡量经济发展成功的标准,而不仅仅是GDP?至于“绿色消费”,我理解得比较直接,就是我们在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对环境影响更小的产品。但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到底什么样的消费才算得上是“绿色”?是只关注产品本身的环保属性,还是也包括了它的生产过程、运输过程,甚至是使用后的处理?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为台湾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比如,它会不会讨论,我们如何才能从国家层面,推动绿色所得和绿色消费的发展?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企业又需要承担哪些责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让我们对台湾的未来,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更清晰的认识。它会不会谈到资源循环利用,或者是能源转型这些比较宏观的议题?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绿色所得与绿色消费》,我一开始就觉得有点距离感。毕竟,在台湾,大家谈论经济,更多的是GDP成长、失业率、通货膨胀这些比较“实际”的数字。绿色所得?绿色消费?听起来有点像是在谈理想,或者是西方发达国家才关心的事情。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讲很多理论,可能还会引用一堆我看不懂的统计数据和国际报告。比如,可能第一章会详细解释“绿色所得”到底是什么鬼?是不是指那种环保产业创造的财富?还是说,它是一种新的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接着,可能会深入探讨绿色消费的定义,是不是就等于买环保产品?还是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变?老实说,我有点担心读起来会很枯燥,毕竟我不是经济学博士,也不是环保专家。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能不能给我一些实际的启发?比如,我作为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怎么才能做到“绿色消费”?是少开车,多搭公共交通?还是去买那些价格更高的有机食品?这些都会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还有,书里会不会讨论到政府的政策?比如,政府有没有提供一些激励措施,让企业和个人都愿意去实践绿色所得和绿色消费?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希望它能用比较贴近台湾庶民生活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并且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而不是只在象牙塔里讨论。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绿色所得与绿色消费》,主要还是被书名里的“绿色”两个字吸引。现在社会好像越来越强调环保,但具体要怎么做,大家好像都没太清楚。我平时在家里,算是个生活上的“精打细算”型,虽然不是什么环保狂热分子,但多少也希望为地球做点贡献。我猜这本书应该会讲很多关于如何在家里的日常生活中,实践绿色消费的技巧吧?比如,是不是会教我们怎么选购更环保的家电?或者,如何减少食物的浪费?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想做环保,但又觉得成本太高,或者太麻烦。我希望这本书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提供一些简单易行、又能省钱的方法。比如说,如何利用旧物改造?或者,有没有什么省水省电的小窍门?我也有点好奇“绿色所得”这个概念,它是不是跟我们的薪水有关?或者,是不是指那些通过从事环保行业,或者推广环保理念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这些东西,不要搞得太学术。我喜欢看那种能够立刻运用到生活中的内容,让我觉得我花钱买这本书是值得的,并且我的生活真的因此变得更好了。如果能有些食谱,教我们怎么做出环保又健康的料理,或者怎么整理家居,减少垃圾,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收到这本《绿色所得与绿色消费》的试读本,我真的怀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情开始翻阅。我的背景比较偏向实务操作,平常接触的都是些采购、生产、行销这些环节,所以对于“所得”和“消费”这两个词,我脑子里直接浮现的是成本、利润、市场份额、消费者行为分析这些东西。绿色所得?一开始我以为是公司做环保项目赚到的“额外”利润,或者是指企业因为环保而节省下来的成本。但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可能更深层。是不是在讲一种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让经济增长和环境效益不再是零和博弈?而绿色消费,我本来以为就是多买点环保产品,比如纸袋子、节能灯泡什么的。但书里好像在强调一种更全面的观念,不只是购买行为,还包括了使用习惯、丢弃方式,甚至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考量。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可以直接应用到企业管理上的思路?比如,企业如何才能在不牺牲太多利润的前提下,提高“绿色所得”?或者,如何通过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者走向“绿色消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最好是台湾本土的成功例子,让我看到这些概念的可行性。否则,光谈理论,对于我们这些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可能就有点“画饼充饥”了。我还在琢磨,这本书会不会讲到供应链管理?毕竟,很多环保问题都出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果能在这方面给出一些指导,那就太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