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法律规范均须依照政府所拟定的大方向,辅以民间的力量,与民共同开发,将土地资源的利益与民共享。当今以开发为重的主流思考下,仍须时时反省土地资源开发背后可能产生的诸多问题。例如:近年来多起争议的农地征收、都市更新案件。而以经济发展为优先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极有可能戕害人民的财产权,甚至侵犯到基本人权中的居住权。在人口不断增加、用地需求与都市规模不断扩大的今日,为了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可避免的会与人民的财产权产生冲突,这是任何主政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本书就水土资源、农地资源、坡地资源、海岸地区资源、原住民土地资源、市地资源、工业用地资源、殡葬用地资源等面向加以论述,并以目前全球最关注的永续性议题,探讨土地资源如何永续利用。
本书特色
土地资源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产业活动最重要的元素,也是能否促成环境维护与永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的议题不断受到举世关注,而台湾近年每逢台风来袭,土石流灾害频传,故如何基于土地伦理、维护土地资源并妥善利用,为本世纪最大的挑战!
作者简介
颜爱静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专任教授、特聘教授
(民国101年8月~104年7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博士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硕士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学士
经历: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系主任、所长
中国土地经济学会理事长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委员
考试院考选部典试兼命题委员、口试委员、阅卷委员
内政部土地征收审议小组委员
内政部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台北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
台北市政府顾问
序
第一章 土地资源与人口成长
第一节 土地资源之意义与类别 2
一、土地资源之意义 2
二、土地资源之类别 3
第二节 土地资源供需之影响因素
一、土地资源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6
二、土地资源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9
第三节 人口成长压力与土地资源利用
一、马尔萨斯学说与世界人口之概观 17
二、人口过剩与土地资源利用失衡 19
第四节 土地资源之永续利用 23
一、环境世界观的三种类型 23
二、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之宜循原则 25
三、共用资源永续治理机制之设计原则 26
第二章 水资源管理与污染防治
第一节 水资源之意义与特性 32
一、水资源之意义 32
二、水资源之特性 33
第二节 水资源之供给与利用 37
一、水资源之供给 37
二、水资源之利用 38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之课题与对策 42
一、水资源管理之课题 42
二、水资源管理之对策 46
第四节 水资源污染之课题与对策 70
一、水污染之类型 70
二、主要水污染物质 71
三、地面水之污染课题及其防治对策 74
四、地下水之污染课题及其防治对策 96
五、饮用水水源水质之课题及其保护措施 101
第三章 农地资源与粮食供给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农地资源利用之特质 108
一、农业生产之特性 108
二、农业生产之类别 111
三、农地资源利用之特征 115
第二节 世界粮食生产与供给问题 121
一、世界粮食生产之概况 121
二、世界粮食供给的问题 130
第三节 粮食供给增加之主要途径 134
一、农作物增产的途径 135
二、畜牧增产的途径 142
三、渔业增产途径 145
第四节 农业政策与土地改革 148
一、农产价格政策 148
二、农地政策 153
三、农地政策相关课题与对策 173
四、结语 179
第五节 全球气候变迁与台湾农业因应调适策略 180
一、气候变迁对全球与台湾农业资源之影响 180
二、各国与台湾因应气候变迁所採用之农业资源因应调适策略 184
三、台湾因应气候变迁农地资源应强化之原则与关键策略 188
第四章 山坡地资源之利用与保育
第一节 山坡地定义与分级之概述 192
一、山坡地之意义与特征 192
二、山坡地利用限度之分级 200
第二节 山坡地供农业使用之限制与因应 206
一、山坡地供农业使用之限制条件 206
二、山坡地供农耕使用限制条件之因应 207
三、山坡地发展休闲农业之新趋势 209
第三节 山坡地供住宅社区使用之限制与因应 229
一、山坡地供做住宅社区之限制条件 229
二、山坡地供做住宅社区不利条件之因应 229
三、山坡地开发住宅社区趋于保守 231
四、山坡地开发住宅社区个案 233
第四节 山坡地保育及超限利用处理fe 236
一、山坡地保育利用之意义与方法 236
二、山坡地之超限利用及其处理 239
三、国土复育方案 240
四、区域计画与山坡地管制 247
五、结语 250
第五章 海岸地区资源之开发、利用与保育
第一节 海岸地区之活动特性与管理概述 256
一、海岸地区及海埔地之定义 256
二、海岸活动之特性 258
三、海岸地区之综合管理与规划 262
第二节 台湾海岸地区之开发与保育概况 269
一、台湾海岸地区之开发概况 269
二、台湾海岸地区之保育概况 272
第三节 台湾海岸地区开发之原则与政策 281
一、海岸地区之开发原则 281
二、海岸地区之政策沿革 283
三、当前海岸地区之相关政策 285
第四节 台湾海岸地区开发管理之展望 305
第六章 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资源利用与部落经济发展
第一节 原住民传统之土地制度 314
一、原始社会共同体土地之所有型态 314
二、台湾原住民传统土地共有制度 318
三、台湾原住民传统土地制度之变迁 321
第二节 日治时期高砂族保留地制度之建构 323
一、高砂族保留地制度之形成与配置分析 324
二、高砂族保留地制度之形成过程 326
第三节 台湾光复后原住民保留地制度之形成与演变 330
一、原住民保留地制度之形成 330
二、原住民保留地制度之演变 331
三、原住民保留地之分布现况 333
四、原住民保留地利用之收益 338
第四节 原住民保留地资源利用之管理与经济发展 339
一、基本理念之说明 339
二、当前面临之课题 341
第五节 原住民保留地管理制度之改进对策 347
第六节 原住民地区有机农业之发展 356
一、土地伦理与有机农业之理论探究 357
二、石磊部落有机农业发展之历程与内涵 362
三、 石磊社区有机农业与土地伦理、权力关系对土地健康 的影响 370
四、原住民社区有机农业发展之展望 373
第七章 人口都市化与市地资源开发
第一节 人口都市化趋向与都市空间结构理论 378
一、城市与都市之定义 378
二、人口都市化的推力与拉力 381
三、人口都市化与都市成长之趋势 383
四、都市土地之使用模式 388
第二节 都市的资源与环境课题 396
一、都市蔓延与都市环境 396
二、都市化和都市环境 397
第三节 都市交通运输规划 401
一、个别型交通运输系统 401
二、大众型交通运输系统 403
三、复合型态运输系统 408
第四节 都市土地之使用规划与管制 411
一、传统的土地使用规划 411
二、生态性土地使用规划 411
三、土地使用规划之管制与相关策略 413
第五节 开创永续和适居的生态都市 424
一、生态都市的内涵 424
二、生态都市设计规划的目标与策略 427
三、生态都市的案例—巴西的库里奇巴 431
第八章 经济发展与工业用地资源开发
第一节 都市工业的起源 436
一、工业兴起于都市之原因 436
二、都市工业的类型 437
三、市郊工业兴起之原因 437
第二节 工业区位之选择 438
一、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438
二、工业厂地选择之区位因素 443
三、全球性的工业区位重组 445
第三节 中小企业用地之取得政策 446
一、中小企业之认定 446
二、中小企业的土地需求特性 446
三、中小企业用地之取得方式 447
第四节 台湾工业用地之供给概况 449
第五节 台湾地区工业区开发政策的沿革 452
一、 民政府迁台的前十年经济产业起步阶段(1950 年代) 452
二、奖励经济产业投资的第一个十年阶段(1960 年代) 452
三、经济产业结构转型阶段(1970 年代) 454
四、促进产业升级阶段(1980 年代) 456
五、发展高科技及智慧园区阶段(1990 年代) 456
六、因应全球化时代阶段(民国 89 年以后) 457
第六节 当前工业区开发之主要政策 462
一、推动工业区更新,再现工业区活力 462
二、产业永续发展之策略 464
三、传统产业之辅导措施 464
四、文化创意产业之推动 465
五、工业区土地租金优惠调整措施(006688 措施)第三期 466
六、开发中工业区土地出售优惠方案(789 方案) 466
七、建立工业用地供给服务交流平台 466
八、推动产业知识管理计画 467
九、加工出口区积极推动产业园区 467
十、推动产业创新条例 467
十一、 2015 年经济发展愿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画 (2007- 2009) 469
第七节 当前工业用地之相关问题与对策 470
一、工业用地之供给体系分立,应予整合 470
二、中央与地方冲突时起,有赖协商共同治理 471
三、既有工业区之更新与新设园区的竞合与定位区隔 471
四、环境管理意识的加强与实现,建立环境基本资料库 472
五、加强工业用地资讯的掌握与传递 472
六、变更「先租后售」方式及扩大土地出租政策 472
七、加强工业区与工业用地之使用效能 473
八、加速公有土地之释出 473
九、简化土地变更审议程序 474
十、 放宽土地使用类别之限制,针对不同土地违规使用类型, 採取不同措施 475
第九章 殡葬设施用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一节 殡葬设施用地资源之特性、设置原则与利用效率 478
一、殡葬设施用地资源需求之特性 479
二、殡葬设施之邻避效果 480
三、殡葬设施设置管理之基本原则 481
四、墓地利用效率之比较分析 484
第二节 我国殡葬设施设置管理制度与用地供给之概要 489
一、殡葬设施用地之法令规范 490
二、殡葬设施用地之供给概况 498
三、环保自然葬地之供给 504
四、殡葬设施设置管理问题之探讨 508
第三节 德国殡葬设施设置管理制度与用地供给之概要 513
一、墓地权利关系、坟墓种类及使用费 514
二、墓园规划设置与核准程序 515
三、殡葬设施用地之供给及使用 521
第四节 我国与德国殡葬设施设置管理制度之比较分析 523
一、殡葬管理组织体系之比较 523
二、殡葬设施使用规定之比较 525
三、德国殡葬组织管理体系及殡葬设施规划之启发 528
第五节 我国殡葬设施用地资源利用制度之改进方略 530
一、加强殡葬设施立体利用,展现殡葬设施多元功能 530
二、配置殡葬一体专用特区,方便民众治丧之需 531
三、严格取缔违法滥葬,公告滥葬区限期迁葬 531
四、研订更新公墓计画,强化整体景观功能 532
五、减低每墓使用面积及年限,以促进墓地循环利用 533
六、研拟交通运输管理计画,增设足敷使用之临时停车场 533
七、 考量殡葬法规有关面积限制,分别订定计画使用容量 计算标准 534
第十章 迈向环境永续的土地资源利用
第一节 经济财、资源与经济体系 538
一、经济体系之资本 538
二、经济体系之主要类型 542
第二节 自然资源价值的推估与污染防治 544
一、自然资本保护和资源价值的评估 545
二、污染管制和资源使用的最适水准 546
三、经济成长指标之订定制 547
四、财货和服务之价格应包含负向环境成本 552
五、课征环境税 553
六、利用市场机制以降低污染与减少废弃物 554
七、销售服务取代财货购置,以减少污染与资源废弃物 555
第三节 转向永续经济发展 556
一、减少贫穷以改善环境品质和人类福祉 558
二、转向更符合环境永续的经济 561
参考文献 567
这本书我入手一段时间了,算是对台湾的土地资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书里没有太多艰涩的学术名词,写得相当平易近人,很适合像我这样对土地议题有兴趣但又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尤其是在谈到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案例时,作者的观察相当细致,能让我们看到土地在不同县市、不同功能下的发展脉络,像是农业转型、都市扩张、休闲农业的兴起等等,都写得很有画面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宜兰的土地规划部分,作者描绘了当地居民如何努力在发展与守护土地之间取得平衡,这种贴近生活的叙述,让我感觉像是亲身走访了一趟。当然,书中也点出了不少土地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城乡差距、环境保育的难题,这些都引发了我不少思考。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从宏观到微观,去理解这片土地是如何被我们使用、被我们塑造的,也让我们反思在未来的土地利用上,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关于台湾“地景”的百科全书,但又更加生动有趣。作者对于不同地域的土地形态、土壤特性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地与农业发展的章节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台湾不同区域的农业土壤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农作物种类和农业生产方式。从北部的稻作,到中南部的果蔬种植,再到东部的茶园和花卉,书中都给予了细致的描绘。而且,作者也探讨了台湾农业面临的转型挑战,例如土地休耕、地力流失、市场价格波动等等,以及这些问题对农村社区带来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土地资源与农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让我对台湾的农业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大概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地方志,但又更加精炼且充满现代视角。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数据或概念,而是透过生动的笔触,将台湾土地的演变过程“说”了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土地权属变迁的那几个章节,那些历史遗留问题,像是过去佃农与地主的纠葛,或是国民政府来台后的土地改革,都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也更加理解了土地在台湾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而且,书中不回避争议,对于一些土地开发引发的社会议题,例如原住民土地权、环境污染等,都有所触及,而且分析得相当深入,让我看到了土地资源背后复杂的人文与经济面向。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再只是单纯的资源,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无数故事的宝贵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一场关于台湾土地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角度,带领读者探索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土地生态系统以及其承载的生物多样性的探讨。书中详细介绍了台湾在地质、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下的土地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土地类型如何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环境。作者也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在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时,如何才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书中提到的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案例,都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看到了土地资源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土地”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与这片土地和谐共处,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家园。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那张横跨台湾岛屿的地图,仿佛勾勒出这片土地的无限可能。翻开后,果不其然,内容非常丰富。书中对台湾不同类型土地的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都有详细的阐述。我比较关心的是书中关于国土规划和管理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台湾在土地利用规划上的各种政策工具和方法,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书中对区域计划、都市计划、国家公园规划等内容的梳理,让我对政府如何“管理”土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作者也举了不少实际的例子,说明这些规划如何影响了地方的发展,或是如何与地方的民情产生互动。这本书让我觉得,土地资源的管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