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台湾里山(2版)

看见台湾里山(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里山
  • 自然
  • 文化
  • 生态
  • 景观
  • 旅行
  • 地理
  • 环境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么是「里山」?
  2010年,日本于联合国首次成立「里山倡议」之伙伴合作联盟。
  「里山」是一种人与环境和谐、万物共存共荣,
  使人们可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概念。
  在环境过度开发的今天,需要你我共同创造永续台湾的「里山」。

  本书第一章从台湾现况直接点出食安、环境与工程施工上的迷思等问题,并从陈述日本的里山概念及为何里山倡议能风行全球的原因。亦介绍了日本案例实施的效果及日本里山的各种类型等加以佐证。第二章概述台湾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提出台湾里山的潜力点地区彰显本书期能得釜底抽薪之效。第三至第六章则依序由北而南再东,依据各流域之地形特征分论北部淡水河、兰阳溪,中部浊水溪、大甲溪,南部高屏溪、曾文溪,以及东部花莲溪与卑南溪等各河川流域。循着里山潜力点期待能唤起更多居民的共识实践「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共生」、共同为台湾再现「福尔摩沙──美丽岛」之姿来努力。

名人推荐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副校长   吴连赏   
  台湾地理学会 理事长   苏淑娟   
  真情推荐
尋找土地的記憶:台灣的生態、文化與未來 第一部:土地的脈動——里山的生態多樣性與生命韌性 章節概述: 本書深入探索台灣從高山到海岸的自然地景,聚焦於那些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里山」地帶。這些地區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更是台灣人生活智慧的結晶。我們將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從闊葉林到季風林、從梯田水圳到濕地沼澤的複雜生態網絡,揭示台灣如何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展現出驚人的生命韌性。 一、霧與光的交織:高海拔森林的秘密花園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島地形,垂直的氣候帶形成了多層次的生態系統。我們首先深入玉山、雪山等主峰周邊的雲霧帶,探討冷杉、鐵杉等珍稀針葉樹種的演化歷史。這些高山林相不僅是台灣特有種鳥類(如帝雉、藍腹鷴)的庇護所,其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結構也隱藏著調節區域氣候的關鍵機制。通過長期野外觀察與記錄,我們解析了這些「天空之島」上的水循環過程,以及人為干擾(如早期的林業開發)對其生態平衡的深遠影響。特別關注在霧氣瀰漫中,那些微小苔蘚、地衣如何構成一個完整的微觀世界,它們如何高效地捕捉和儲存降雨,滋養著下游的生命。 二、綠色的生命線:水圳、梯田與濕地的協奏曲 里山的核心在於「水」。本卷聚焦於台灣特有的水利系統,特別是那些由先民智慧構築而成的灌溉網絡。從北部桃園台地的古老埤塘,到中南部嘉南平原的大型水圳,我們追溯了這些工程如何深刻地塑造了當地的農業景觀與聚落形態。我們詳盡記錄了在梯田邊緣發現的兩棲爬行類,如盤古紋蠑螈、台灣盧শত等,牠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水質的健康程度。此外,書中特別開闢章節討論了台灣西海岸的潮間帶與濕地,如高美濕地、鹿港摸蛤兼看蚵仔的文化場景,展示了人類在不破壞生態基礎上進行的傳統漁業活動,以及這些生態系統對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性。 三、地質的印記:板塊運動與生物的適應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頻繁的地震與活躍的地質構造,塑造了土壤的獨特性。我們結合地質學家的視角,分析了不同基岩(如頁岩、砂岩、火山岩)如何影響植被的分布與土壤的酸鹼度。例如,在某些特定地區,因地熱活動形成的特殊棲地,孕育出了僅在該地存在的植物群落。本書透過衛星遙測與地面調查的交叉比對,揭示了數千年來,山坡地在自然擾動與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下,如何不斷地調整其生態結構以尋求新的穩定點。 第二部:文化的底蘊——人與土地的共生智慧 章節概述: 台灣的里山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歷史、族群與生活方式交織而成的文化載體。本部分深入挖掘了不同族群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發展出的獨特知識體系,從傳統的耕作模式到祭祀儀式,一切都與土地的節律緊密相連。 一、山林的低語: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本書走訪了布農族、鄒族、泰雅族等不同族群的山區部落,詳細記錄了他們與山林互動的哲學。布農族對於小米播種的「看星曆法」,精確地將農事活動與天文現象結合,展現了超越現代氣象學的精準度。我們訪問了部落耆老,記錄了他們對於狩獵配額、藥用植物採集時機的口傳知識,這些知識體系往往強調「取用所需,不取過度」的倫理規範。書中探討了傳統的「山田間伐」技術,如何既能維持森林的健康生長,又能提供部落所需的木材與獵物,是一種平衡的藝術。 二、農村的記憶:古老的農作技藝與信仰 從客家庄的「水礱間」到閩南聚落的「三合院」,農業社會的結構與建築形式無不體現著對自然環境的順應。我們考察了客家族群在陡峭山坡上開墾的「打石牆」技術,以及如何利用當地盛產的竹材建造堅固耐用的農具。在這些古老的村落中,土地公、伯公信仰與五穀豐登的祭祀活動,是人與土地建立情感連結的重要儀式。本書透過對這些地方信仰的文本分析,重構了早期農民面對天災、歉收時的心理調適機制,以及社區如何透過互助網絡(如「換工」文化)來確保集體的生存。 三、地方食產的哲學:從田間到餐桌的風味地圖 食物是連結人與土地最直接的橋樑。本部分追溯了台灣地方特有食材的歷史淵源。例如,台灣特有的芋頭品種(如檳榔心芋)的種植技術與其在不同水文條件下的風味變化;或是在不同海拔種植的茶葉(如凍頂烏龍、文山包種)如何承載了特定山區的風土氣味。我們專訪了世代經營地方醬油、豆腐的職人,探討他們如何在工業化浪潮中堅守傳統的發酵工藝,並論述這些傳統技術對於保存地方物種基因庫的隱性貢獻。 第三部:變遷的課題——永續、挑戰與展望 章節概述: 在全球化與快速都市化的雙重壓力下,台灣的里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節將直面這些衝突,探討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存並再生這些珍貴的生態與文化資產,尋找一條真正屬於台灣的永續發展之路。 一、都市的擴張與生態廊道的斷裂 隨著都市邊界的不斷外推,農地、林地與居住區的交界地帶成為衝突熱點。本書運用空間分析技術,展示了大型基礎建設(如快速道路、工業園區)對野生動物遷徙路徑的「割裂效應」。我們提出「生態緩衝帶」的規劃理念,探討如何透過綠色基礎設施(如屋頂綠化、社區小型濕地)來彌合都市與自然的裂痕。同時,也分析了農地休耕、轉作的政策對生物棲地造成的間接影響。 二、氣候變遷下的農業調適與知識更新 極端氣候事件(如颱風暴雨、長時間乾旱)對依賴特定氣候條件的傳統農業構成致命威脅。本書探討了當代農業科技(如精準農業、抗逆品種)如何介入傳統耕作模式。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些新技術與里山文化中強調的「順應自然」的理念相結合,避免過度依賴化學投入。我們特別關注青年返鄉務農的案例,他們如何在傳承祖輩知識的同時,引入永續農法(如自然農法、友善耕作),為里山系統注入新的活力。 三、文化景觀的再定義:觀光、教育與倫理責任 里山景觀的價值正在被重新認識,生態旅遊成為新的經濟支柱。然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過度商業化與生態負載的問題。本書呼籲建立一套負責任的「里山旅遊倫理」,強調遊客應是學習者而非單純的消費者。最後,本書總結了保存台灣里山景觀的緊迫性:它不僅是數千年來人地關係的縮影,更是我們面對未來生態危機時,最重要的知識寶庫與心靈棲地。唯有深刻理解並尊重這片土地的脈動,台灣的未來才能紮根於豐厚的歷史與生態基礎之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淑惠 


  现职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副教授

  学历
  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农学研究科农林工学专攻 博士(农学)
  日本国立筑波大学环境科学研究科 学术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学士

图书目录

致谢与版权声明
推荐序Ⅰ 吴连赏教授
推荐序Ⅱ 苏淑娟教授
缘起

Chapter 1 概论—从日本到台湾
第一节 日本里山概念与里山倡议 
第二节 日本案例 
第三节 日本里山问题与对策 
第四节 日本农田型态与里山类型 

Chapter 2 台湾地理环境
第一节 台湾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台湾的人文环境 
第三节 台湾的里山分类

Chapter 3 北部主要流域的里山
第一节 淡水河流域 
第二节 兰阳溪流域 

Chapter 4 中部主要流域的里山
第一节 浊水溪流域 
第二节 大甲溪流域 

Chapter 5 南部主要流域的里山
第一节 高屏溪流域 
第二节 曾文溪流域 

Chapter 6 东部主要流域的里山
第一节 花莲溪流域 
第二节 卑南溪流域 

Chapter 7 结 论
附 录

图书序言


  
  走过物资不丰却欢乐的孩提年代,初中变国中的超幸运感觉,即使在学校挨揍回家也不敢吭声的青涩年华,经历百试艰难的大专联考,留学、硕士、日本企业职场的历练、博士、大专教师……始终不变的羁绊却是心中长久以来的童年风景,农忙时期在田中品尝美味的咸稀饭,钓青蛙、跳大圳,翻鸟巢寻鸟蛋,啃青蛙肉喝青蛙汤、香甜芦苇汁……随处都能找到食物,随处都能寻到玩具,随处都能玩上一整天,一切都是免费的。大自然的恩赐就是如此,只要人们不撷取太多大自然的物品,祂会回馈更多的资源给人们;一切都是平衡且公平的。
  
  历经经济高度成长的工业大跃进后,农耕地面积逐渐萎缩;务农人口不但老年化,也随着农夫凋零而锐减。随之而来的是林地荒废,土鸡城、铁皮屋进驻;不管是否有农地变更使用执照、也不管是否合法。总之,耕地变建地、道路及良田工厂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上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子弟在1960年代大量离农,往加工出口区变成工业产业的劳工;守着农地的农夫为了增加农业生产量,加上政府的鼓励不得不使用农药及化学肥料,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令人憷目惊心。
  
  闻名全世界的美食台湾,近年竟然爆发多起惊悚的事件。当餐桌上的满满饭菜,竟然都或多或少掺着毒素:镉米饭、顺丁烯二酸淀粉制品(如面食等)、农药残留菜、基因改造黄豆、禽流感鸡肉、瘦肉精牛、猪、鸭/鹅肉及病死猪肉等;甚至连「壬基酚饮品餐具」都出列了;还有每餐都需要的油品-棉籽油(棉酚)事件、花生油没有花生成分;超锰不锈钢餐具或便当盒。这些都非一朝一夕致之,至于存在多久、源头为何?均尚待政府及学术单位的验证、釐清。更期盼食品业者的良知与良心。
  
  当台湾的1960年代人们见面时出现的招唿语句:「你吃饱了没?」已经极少出现在2013年时期。当台湾已经脱离了贫困年代,步入已开发国家之列时。当骤雨让我们惊见洪水兵临家门时,当土石流的作用已经直接威胁到老百姓时,当我们惊讶于河川、海岸堤防、钢筋水泥不足以防灾,而重甸甸的俗称「肉粽角」的消波块竟成防洪、防灾利器时,深山里重型机具猖獗、轰隆轰隆的作业声时,何需再让我们讶异于土石流之猖狂及危害民生?我们已经将后代子孙享有大自然的权力,摧毁于这一代。目前我们能做的仅止于亡羊补牢,乞求大自然的反扑力道不要大过人类所能承受的。
  
  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在落实全民正确的环境教育及终结不平衡的生态环境与开发之间的鸿沟,也为了台湾世代子孙的健康,永续存在的环境必须被重视与保护。「生物多样化」的追求─日本的「里山倡议」也是在这种状况下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本书期待借他山之石,汲取在自然、人文方面均与台湾相似的日本,融合台湾各地以流域为主之特殊地形地势,期能在还能挽回的环境下,揭开各地曾经存在的风景─真正的里山风貌(含里山、里海、里湖等),唤醒在地居民的原始风景潜意识,致力于次生林(二次林)的维护管理,俾使逐渐单一化之林相(竹林化、草原化)等再由人为力量回复原有的生物多样化。
  
  一方面期待透过资讯的公开、古来既有之里山环境「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重新确认;在教育功能上,能抛砖引玉吸引有心人的共鸣与认知;另一方面,则在全力促成「里山倡议」中的愿景:生物多样化环境、人与自然共生社会的达成。

图书试读

概论—从日本到台湾

台湾的乡村视觉景观:1990年代以后埤塘渐渐填平,取而代之的是硬铺面的水泥。旧观念以为为了让水流快速通过,才不会藏污纳垢,因此三面光工程占据了所有的沟渠与圳水;无法流通的沟渠圳水,加上人口愈来愈密集,家庭排水,甚至工厂排水设施不良,无良商人昧着良心,排放污染良田的重金属、化学物质的坏示范,远从台塑的汞污泥事件,近至最受国际瞩目的电子大户「日月光」事件。水质逐年变差,水中环境荷尔蒙的问题等是否能解决,官方有一整套的法规限制与规范,可惜人谋不彰或是执行单位的公权力不彰,最后眼不见为净,加盖加框,甚或将水体整个包成四面光的超级臭水沟。上游的水土保持出了问题,中、下游的乡间的农田灌溉渠道、大小水圳,不知何时居民已不再主动清除障碍物,甚至将清扫物直接丢弃于沟渠水圳中,演变成近年来水灾为患。

大溪小河、田埂边小排水沟、大圳、小圳昔日1960至70年代之前的清澈水质,在1980年代经济快速成长下已经变调;1990年代在牲畜的疫情上饱受折磨的台湾,终于在1997年历经台湾史上第三次口啼疫,猪只惨遭扑杀与严禁牲畜的污水自由排放等具体措施的实施,在1990年代后期终于能再见到清澈的圳水(照片1-1)。

无人搭理的两岸;左岸光秃秃、右岸生意盎然,可惜杂乱无章;大圳50年代曾经是大家的消暑戏水场所,欢乐的戏水声仍环绕耳际。

虽然少了牲畜排水之梦魇,可惜在1999年921大地震后,尤其是2004年敏督利台风之后,清澈的溪水至今2013年几乎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混浊的泥水;推断应该是长久以来未曾落实水土保持政策之故?或是执法人员没有落实执行力?或是权力大过行政人员的民意代表的从中阻挠?无论是哪一项结果都清楚显示上游的山坡地已是满目疮痍;照片1-2是2006年屏东县水圳的污浊状况。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我最近真的被《看见台湾里山(2版)》这本厚实的书给“喂饱”了,不是说它内容多到吃不下去,而是它里面蕴含的知识和情感实在太丰富了,每次翻开都能有新收获。我一直以来都对我们台湾这片土地上的自然环境很有感情,但总是隔靴搔痒,不知道怎么更深入地去理解它。《看见台湾里山(2版)》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声音,娓娓道来里山生活的美学与智慧。 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走进了台湾的山林深处,亲身感受那里的脉搏。作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者,他带着对土地深切的热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生物、地景、甚至是大自然的“絮语”,都细致地描绘出来。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故事,像是画卷一样在我眼前展开。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脑海里浮现出自己曾经走过的一些山路、溪流,突然就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这片土地,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去守护的东西。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我们生活的土地和谐共处的教科书。

评分

我得承认,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窄,但《看见台湾里山(2版)》这本书,却硬生生地把我拉进了它构建的那个迷人的世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它所呈现的“看见”这个动作,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去感受,去倾听。他笔下的台湾,不是我们每天通勤、工作、生活的那个被水泥和钢筋切割过的都市,而是那些隐藏在山林、田野、溪流中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故事的“里山”。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在地植物、动物的细致描绘,那些我平时可能只是匆匆一瞥的小生命,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而有灵性。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一直以来都默默地孕育着如此丰富的生命。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在都市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与自然保持一种更亲密的连接。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让我想去亲身走进那些“里山”,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评分

《看见台湾里山(2版)》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人读了会“上瘾”的书。我不是那种对生态保育特别有研究的人,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易懂。我常常会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台湾,但其实很多最宝贵的东西,都藏在我们忽视的角落里。这本书就做到了把这些宝藏一一挖掘出来,并且用最动人的方式呈现给我们。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里山倡议”的讨论,它让我明白,原来生态保育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作者的叙述非常到位,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看到“里山”的美好,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之付出的努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又加深了一层,也更加坚定了要为守护这片土地尽一份力的决心。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看见台湾里山(2版)》那个标题吸引的,“里山”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悠远宁静的气息,而“看见”又有一种探索和揭示的意味。翻开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是那种只有艰深理论的书,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描述,把“里山”这个概念给“活化”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与自然互动的章节,那些讲述原住民如何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让我对“永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台湾某个偏远村落如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保护了环境,又带动了地方经济,还让年轻人回流,我觉得这个例子实在太棒了!它打破了我之前对“发展”与“保护”总是矛盾的刻板印象。书里也探讨了气候变迁对里山生态的影响,虽然听起来有点沉重,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很温和,更多的是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制造恐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打开了,对台湾的未来发展,尤其是乡村的生态保育,有了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想法。

评分

坦白说,《看见台湾里山(2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启发,是很多其他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的山林生态,更是在讲述一种与土地共生的哲学。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诗意。他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里山世界的复杂与精妙,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湿润的泥土气息,听到鸟儿的鸣唱,甚至能感受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地方性”的强调,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人文故事,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套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意义,不再仅仅是居住的城市,而是那片承载着生命、历史和文化的土地。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探索之路,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这本书真的值得每一个关心台湾这片土地的人好好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