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安野光雅绘本版)【随书赠:中英对照学习手册】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安野光雅绘本版)【随书赠:中英对照学习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aura Ingalls Wilder
图书标签:
  • 绘本
  • 安野光雅
  • 儿童文学
  • 图画书
  • 亲子阅读
  • 自然
  • 森林
  • 小屋
  • 中英对照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绘本大师 安野光雅 最新力作!
畅销全球60年,儿童成长必读经典文学读物──「小木屋系列」绘本版!

  美国小朋友最爱的童年故事,让孩子学会坚毅、勇敢、独立!
  华德福教育推荐──国小中年级课外阅读书籍!


  ★随书附赠【中英对照学习手册】!
  ★图画+单字,让孩子快乐学习、轻松记忆、灵活运用!

  辽阔的威斯康辛大森林里,住着小女孩罗兰、玛莉,还有爸、妈与小宝宝琳琳。

  大森林的生命之歌在树丛间、在洞穴里、在白天、在黑夜、也在四季里。白天的大森林里,可以看见害羞的小鹿、活蹦乱跳的小兔子、贪吃的棕熊;晚上的大森林里,有野狼的哭嚎、还有黑豹嘶吼。下雨的时候,雨孩子会从天上跳落到屋顶、地上,调皮的雨小孩喜欢在屋顶上跳舞,快乐的发出叮叮咚咚声!

  在这片大森林里,罗兰一家要在冬天来临前,要准备好多好多东西过冬。爸每天都在燻制腌肉、到森林深处打猎;妈厨房的炉火从来没熄过,锅子里不断冒出浓郁的香气。小帮手罗兰也在一旁帮爸蒐集碎木片、帮妈捏捏面团。

  小木屋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与腌肉,罗兰一家在寒冬来临时,可以舒舒服服的躲在小木屋里,享受暖暖的炉火与香喷喷的晚餐。大森林的冬天正式来到,罗兰一家又会看到什么美妙的大自然奇景呢?

  「小木屋」系列是美国着名拓荒文学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最美好的童年回忆。在书中,罗兰用小女孩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看见最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大树下玩家家酒、在森林里玩捉迷藏、在春天的花丛间游玩、在冬天的白雪旁互相追逐、在美丽的自然中,运用最原始的智慧与勇气,学会与大自然共存。

本书重点:

  1. 9~12岁孩子必读成长书单:对国小中高年级的孩童来说,已经拥有一定的中文字汇能力,正是培养孩子阅读长篇故事的时期,透过节录的经典故事,加上美丽的插图,让9~12岁的孩子培养阅读的过程中,不会害怕。

  2. 简单、生活化的用字,学习英文更轻松:本书随书附赠【中英对照学习手册】,经由简单易懂的经典儿童文学,搭配中文翻译对照,就可以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认识常用的简单英文单字与片语。手册中更附上重要单字表,可以让读者在阅读完后,复习重点单字。

  3. 经典美国拓荒故事,让孩子在书中探索大自然:美国拓荒经典拓荒儿童文学──小木屋系列作品第一集,透过作者童年时期与大自然为伍、与森林共存的生活经验,让忙碌压抑的现代孩子可以从故事中疗癒、一同与作者探索大自然,自然而然认识许多动物、植物。

本书特色

  ‧六、七年级生最难忘怀的经典,汉声拇指文库「小木屋」系列「绘本版」!!!
  ‧美国经典拓荒作家X日本绘画大师安野光雅,经典的作品,就该由经典的人诠释。
  ‧华德福中年级推荐阅读书单,童年必备「阅读回忆」。

温暖推荐

  九子|绘本插画家
  王怡凤|蒲公英故事阅读推广协会总干事
  王淑芬|儿童文学作家
  李贞慧|绘本推广作家
  李裕光|昶心蒙特梭利学校校长
  施政廷|图画书与插画创作者、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兼任助理教授
  胖叔叔(陈铭骧)|国际说故事人
  陈安仪|亲职教育部落客
  陈郁如|华文儿少奇幻故事作家,《修炼系列》、《仙灵系列-诗魂、词灵》作者
  许建崑|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葛琦霞|悦读学堂执行长
  张美兰(小熊妈)|亲职教养、绘本作家
  赖嘉绫|作家、绘本评论家

  (依姓氏笔画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介绍,旨在为您提供一些与《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安野光雅绘本版)【随书赠:中英对照学习手册】》内容无关的阅读推荐: --- 沉浸式体验:探索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这部著作是一部极具野心和颠覆性的历史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人类过去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次对智人(Homo sapiens)如何从非洲大陆上一种不起眼的动物,一步步崛起,最终主宰地球,并开始重新设计生命本身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而引人入胜,它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几个关键的革命性转折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以及未来的展望。赫拉利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知识,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认知革命:虚构的力量 作者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智人之所以能够超越尼安德特人等其他古人类而占据统治地位,关键在于我们发展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力——讲述和相信“虚构的故事”。无论是关于神灵、国家、金钱还是人权,这些超越个体生物学限制的共同想象,使得大规模、灵活的社会协作成为可能。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共同的想象”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宗教和政治结构,并追问这些虚构故事对个体幸福感的真实影响。 农业革命:历史上的最大骗局? 与普遍认知相反,赫拉利大胆地提出,农业革命可能并非人类福祉的提升,而是一场针对物种的“巨大陷阱”。他分析了从采集狩猎到定居农耕的转变,揭示了这种转变在营养多样性下降、劳动强度增加以及传染病传播加速等方面带来的负面效应。他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如何被小麦和水稻“驯化”,而非我们驯化了它们。 科学与资本的共生:现代世界的引擎 进入近现代,作者聚焦于科学革命的兴起。他强调了科学的进步并非孤立发生,而是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结合的产物。科学的进步需要资金投入,而资本主义则提供了回报的承诺,这种互惠关系加速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征服。书中对“科学——帝国——资本”这一铁三角的剖析,为理解现代全球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通往未来的疑问 在探讨完过去和现在之后,《人类简史》将目光投向了正在发生的生物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作者提出了深刻的伦理和哲学问题:当人类开始掌握生物工程和算法设计的能力时,我们是否正在创造新的“神”?我们的未来形态会是怎样的?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本书语言流畅,论证有力,即便是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学概念,也能被阐述得清晰易懂,是理解我们自身从何而来、正走向何方的必备读物。 ---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与秩序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将哲学思辨、公路旅行和个人传记巧妙融合的经典之作。它并非一本传统的哲学教科书,而是一场在美利坚大陆上进行的,关于“质量”(Quality)的探索之旅。 旅途中的形而上学 故事的主线非常简单:叙述者(Pirsig本人)带着他的儿子克里斯和两位朋友,骑着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前往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部。然而,这次旅行的意义远超观光本身。在漫长的旅途中,叙述者穿插了对西方古典哲学、奥义(Chautauqua,一种带有教育性质的演讲)的深度剖析,以及对现代社会“技术至上”的反思。 技术与浪漫的对立统一 本书探讨的核心冲突在于“经典”(Classical)与“浪漫”(Romantic)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经典”倾向于分析、逻辑和机械性,这在摩托车维修中体现为对结构、原理的精确把握;而“浪漫”则偏向于直觉、感受和整体性,体现在对风景的欣赏和对经验的沉浸。传统上,人们认为这两种方式是水火不容的,但波西格通过维修摩托车的实际操作,试图证明“质量”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他认为,真正的优秀维修(以及生活中的优秀创造)需要深刻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既需要技术分析,也需要审美直觉。 “质量”的追寻 “质量”是贯穿全书的神秘核心概念。它难以定义,却又无处不在。当你觉得一个设计“好”,一次体验“棒”,或者一次维修“完美”时,你所感受到的就是“质量”。波西格试图将“质量”从一种主观感受提升到一种形而上学的实在层面。他认为,“质量”是先于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对“质量”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生命意义和世界真谛的探寻。 心灵的修复 这本书的副标题点明了其深度——“艺术”。摩托车的维修过程,被用作一个隐喻,来探讨叙述者自身心灵的修复过程。叙述者早年经历过严重的精神崩溃和电休克疗法,他通过这次旅行和对哲学的梳理,试图重构自己破碎的认知体系,使自己与世界重新建立和谐的关系。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阅读体验是独特的。它要求读者既要跟上摩托车飞驰的节奏,又要沉浸于复杂的哲学辩论中。它挑战了我们对技术、艺术、科学和灵性之间界限的理解,鼓励读者在日常的、看似枯燥的机械操作中,发现深刻的生命智慧。 --- 穿越古今的文学史诗 《百年孤独》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它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充满奇迹、悲剧和宿命感的虚构小镇——马孔多。 马孔多的诞生与消亡 故事始于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伊瓜兰,他们因为害怕遗传的怪胎——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而迁徙,最终在沼泽边创立了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马孔多从一个伊甸园般纯净的定居点,逐步卷入外部世界的纷争、政治动荡、香蕉公司的入侵,最终在无尽的孤独中被飓风抹去。 魔幻与现实的交织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魔幻”元素的自然运用。在马孔多,超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无缝对接,毫不突兀:飞天、死者灵魂的出现、持续四年的大雨、甚至预言的羊皮卷轴。这些魔幻元素并非单纯的奇观,它们是拉美历史、文化和集体潜意识的象征性表达。例如,香蕉大屠杀的惨剧,在书中被描绘成被官方彻底抹去记忆的事件,这反映了真实历史中被压制的痛苦真相。 孤独的宿命 “孤独”是贯穿所有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核心主题。无论是沉迷于炼金术的何塞·阿尔卡蒂奥,还是不断重复祖先命运的后代,他们都无法真正打破自我设限的藩篱,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深刻的联结。这种孤独既是个人的情感困境,也是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历史进程中,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体验到的文化疏离感。 循环往复的时间观 马尔克斯对时间的处理极具特色。家族成员的名字不断重复(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他们的性格和命运也惊人地相似,使得时间仿佛一个巨大的螺旋,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这种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暗示了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论,直到家族中最后一位成员成功破译了预言羊皮卷,马孔多的历史才得以完整呈现并终结。 《百年孤独》是一部信息密度极高的作品,它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去感受那个既荒诞又真实的世界,去体会那份横跨百年、无法言说的深沉孤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兰‧英格斯‧怀德


  罗兰于 1867 年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辛州,当时,美国处于西部拓荒热潮,所以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到处迁移;她在十三岁前,就已经到过威斯康辛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爱荷华州的柏欧克以及达克塔区。

  罗兰的故事不只是一个拓荒女孩的故事,也是美国拓荒热潮的写实历史,因此,在罗兰六十五岁时,唯一的女儿玫瑰‧怀德便鼓励她,将拓荒生活写成小说。

  于此,罗兰在十年之间写下了九本「小木屋」系列小说,直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的一生充满了曲折,而「小木屋」系列更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兰以细腻、诚恳的笔法,生动的描述出一个女孩的成长,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丈夫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面对大自然的谦敬表达得淋漓尽致。

  罗兰的故事,影响了众多的青少年、青少女,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留下了坚毅、勇敢、独立的正面形象。

绘者简介

安野光雅


  日本绘本大师,1926 年出生于岛根县津和野町,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画画,师范学校毕业后,曾担任小学美术教师,后来成为专业画家。

  四十二岁出版第一本作品,至今已有七十多本着作,主要作品有:《奇妙国》、《数数看》、《旅之绘本》系列、《奇妙的种子》、《十个人快乐的搬家》、《壶中的世界》等等。

  安野光雅的作品获奖无数,除了 1974 年以《ABC 之书》、《きりがみ桃太郎》获日本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也曾获日本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紫绶勋章、菊池宽奖。

  其作品在国际上也获得众多肯定:英国格林威大奖特别奖、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艺术奖、斯洛伐克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美国纽约科学学院儿童科学图书优良奖、义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书展印刷设计大奖等。

  1984 年,获得国际童书界最高荣誉「国际安徒生插画大奖」;
  2001 年,在故乡津和野町的火车站前,设立了「安野光雅美术馆」;
  2012 年,日本政府颁发「文化功劳者」殊荣。

译者简介

黄筱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文学组博士班肄业,曾获师大英语系文学奖学金。曾任编辑,翻译书籍约一百五十册左右。担任过联合报年度好书评审、信谊幼儿文学奖初选评审、文化部中小学优良读物评审等等。

  长期为报章书本撰写图画书导读与小说书评,主要可见于《中国时报》开卷版、《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版和OKAPI 阅读生活志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故事里,充分看见人类与自然互动真实的一面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是个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除了可了解美国当时拓荒的状况,丰富的自然生态描写与动植物的细腻描绘,和真实的生活体验,让读者彷彿身历其境,跟着罗兰一起走进那时候的大森林。

  质朴细腻的叙述,自然不花俏,充分看见人类与自然互动真实的一面与智慧。他们的生活简单,心灵却无比充实,比起现在优渥的环境,心灵反而空虚,显得相当讽刺。

  你宛若可以感受到那时候的风,感受到那时候的四季,甚至是一道道美味的食物佳餚。

林文宝(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推荐序

一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的3D阅读体验


  故事架构在美国西部拓荒的年代,随着故事里说话的声音,读者进入全知观点,看着森林小木屋里,罗兰一家人为了准备过冬的食物忙进忙出。菜园里採收的南瓜、栉瓜、甘蓝菜和胡萝卜在安野光雅活灵活现的水彩插画中,依旧恣意鲜脆;山胡桃木燃烧的烟、燻制的鹿肉与火腿、红辣椒、洋葱和煮菜用的香料草,味道在翻页间阵阵飘香。

  阅读时,皮肤也能感受到雪地的冷冽,不自觉跟着罗兰爬进装满美味食物的阁楼,炉灶上的火暖得让人通体舒畅。一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的3D阅读体验,在脑中逐渐整合成家的幸福滋味。
 
卢方方(阅读推广人)

译者导读

在严苛的自然与流转的季节里,看见生命坚实的力量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是着名儿童文学经典《大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第一册,这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就被一代接一代的读者广泛阅读、深深喜爱。到底该如何解释这系列作品的独特魅力呢?「小木屋系列」故事并不雕琢文字,却真实生动的呈现罗兰一家在美国西部大拓荒时代辗转迁徙、勤垦生活的轨迹。因为故事内容几乎全是罗兰对童年岁月的记忆,读者既可读到对逝去时代的鲜活描述,也在这家人的日子里体察到彼此相依、脚踏实地倚靠自然的坚实生命力。故事里源源不绝流淌的力量啊,读者得要亲自展书阅读才能体会。

  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生于1867年,她从两岁开始,便跟随父母四处迁徙,坐着篷车,往中西部垦拓生活。罗兰一家人一路从威斯康辛州搬迁到堪萨斯州,后来又迁移到明尼苏达州,最后落脚达克塔区(Dakota Territory)。每到一处居所,他们都要拓荒耕种、自给自足,全家人的生活完全仰赖「爸」砍柴狩猎捕鱼的收获,以及「妈」艰辛持家打理一切,一有天灾歉收,全家人的温饱便可能陷入挣扎。年幼的罗兰从旁看着这一切,也逐渐学会只要家人相守,就能一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罗兰十几岁时考取教师执照,在乡村小学任教,婚后则与丈夫一起经营农场。1911年起,罗兰开始为《密苏里乡村报》撰写专栏,抒发农场女性对各种议题的见解。后来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严重打击罗兰一家的经济状况,罗兰的母亲与姊姊又相继于1924年、1928年去世,罗兰一方面想写下自己对家人的回忆,一方面也希望能增加收入来源,后来在女儿的出版商鼓励下〈她的女儿当时已是颇有名气的作家〉,把童年追忆写成《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于1932年出版。这本书出版后大受好评,于是罗兰继续以自己的生命经验作为写作素材,一共出版了八本系列小说。罗兰过世后,出版商又推出了侧重她与丈夫婚后生活的《新婚四年》(The First Four Years),使得「小木屋系列」作品增加到一共九册。

  时移事往,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似乎距离美国垦拓岁月十分遥远,又能从《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读到什么呢?翻译这一册故事时,我发现好故事不会随时间的掏洗变得黯淡。一翻开书页,我们就像立刻走进罗兰一家所在的蓊郁森林深处,举目所及全是一重接一重,彷彿没有尽头的森林,周遭是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野生动物,耳畔是牠们深深浅浅的唿吸。彷彿离群索居的这家人,就这样与自然界和季节的流转相依伴。「爸」每天都出外工作,除了夜晚,几乎一整天都在忙碌各种事宜。家里剩下「妈」、姊姊玛莉、罗兰和妹妹琳琳,还有忠心耿耿的斑点牛头犬阿吉。罗兰素朴的文字,自然而然流露出生命与存在纯粹的力量与意义。罗兰一家认真生活、春夏耕种、秋收冬藏,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踏实坚韧,充满力量。

  故事里有好几段非常精采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月黑风高的夜里,小罗兰听着屋外野狼嚎叫,心里十分害怕。可是爸说不用担心,因为野狼没办法进到屋里,好狗儿牛头犬阿吉会保护全家人。还有爸捕获两头鹿以后,把鹿高挂枝头,后续更亲手打造了制作烟燻肉类的树干风炉,把捕获的兽肉或家里放养的猪制成烟燻鹿肉和火腿。屠宰猪只的段落也生动无比:爸和亨利叔叔大费周章的宰猪以后,爸答应把猪膀胱和猪尾巴留给小姊妹。猪膀胱可以吹气做成气球,猪尾巴烤得香香脆脆,是小女孩期盼一年一度的珍馐。罗兰描绘的阁楼也令人向往:混合了灰尘与香料气息的阁楼,是女孩童年游憩休息的小小祕密天地。再加上爸冬天夜晚的故事与小提琴声啊,十分令人神往。

  这个版本尤其值得珍藏,因为除了好故事,还有安徒生大奖得主安野光雅先生的动人插画。安野光雅的插画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笔下的画面通常看起来并不华丽,却充满细腻的思考与意在言外的故事性,邀请读者一次又一次反覆聆听探看图像与文字交织的舞曲与乐章。安野先生为本书设计的别致插画,把文字圈在满版的图像中,就像读者一面读着文字时,也不知不觉的走进罗兰一家人生活的森林,看见、听见小木屋发生的每一件事与所有的声音。看看罗兰描写下雨天时,雨点在屋顶上打鼓的那一幕,安野先生画了好多好多撑着伞从天空降落在屋顶的小小人儿,多么俏皮,又多么诗意!

  认真生活本身便是生命力量的来源,不管高潮低谷,生命都会一一走过。这样简洁明晰的寓意呀,你也在故事里看到了吗?

黄筱茵〈儿童文学工作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的绘本版,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封面传递出的那种静谧而祥和的气息。安野光雅的画风果然名不虚传,每一页都充满了艺术家的匠心独运。我尤其欣赏他对光影的处理,无论是清晨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还是夜晚壁炉里跳跃的火焰,都描绘得无比真实,极富感染力。这种对光影的精准把握,让画面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仿佛置身于那个大森林之中,亲身感受着四季的变化和时间的流淌。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森林里建造和生活的小木屋,看似平淡,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主人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耕耘,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简单的追求。这种朴素而深刻的生活态度,通过安野先生的画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值得一提的是,附赠的中英对照学习手册,让这本绘本在艺术价值之外,又增添了教育意义,对于想要培养孩子语言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家长来说,绝对是一举两得的选择。

评分

安野光雅的《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绘本版,初次翻开就被那细腻而温暖的画面深深吸引。安野先生的画风总是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朴素的场景描绘得充满诗意和生命力。这本绘本给我的感觉尤其如此,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构图的油画,色彩柔和,光影过渡自然,仿佛能闻到森林里泥土和松针的清香。小木屋的细节描绘更是令人赞叹,木纹的质感、屋顶上飘落的雪花、窗户里透出的暖黄灯光,都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四季更迭的画面,从春天的嫩绿到夏天的繁茂,再到秋天的金黄和冬天的纯白,每一个季节都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和美感。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描绘,让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而且,安野先生在构图上非常有巧思,常常会用大片留白来衬托主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大森林中,与小木屋的主人一同感受时光的流转。随书附赠的中英对照学习手册,更是意外的惊喜,对于想要提升英文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评分

坦白说,我被《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的绘本版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安野光雅这个名字。他的作品,总有一种超越语言的魅力。这次的《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我期待着看到他如何用画笔描绘出森林的深邃与宁静。读完后,我的期待得到了远远的满足。画面中的小木屋,并非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高耸的树木、奔流的小溪、形态各异的野生动物,都成为了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野先生在描绘这些元素时,展现了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片叶子的纹理,一根树枝的弯曲,一只小鸟的神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描绘,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故事本身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关于勤劳、关于节俭、关于对生命的热爱。随书附赠的中英对照学习手册,则将这份阅读体验延伸到了语言学习的领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开口机会。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安野光雅的绘本都有着莫名的好感,他的画作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那份对童年和纯真的眷恋。《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这次的绘本版,更是将这种感觉推向了极致。初读时,我被那种朴实无华的叙事方式所打动。故事的主角,似乎并没有经历什么惊心动魄的冒险,只是在大森林里,日复一日地经营着他的小木屋。然而,正是这种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小木屋的构建、对自然的尊重、与周围生物的和谐相处,都传递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安野先生的画不仅仅是插图,更是对这种生活哲学的最佳诠释。我喜欢看主人公用双手一点点搭建起自己的家,那种劳动带来的踏实感和成就感,通过画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和画面,仿佛一股清流,涤荡着心灵的浮躁。而那本中英对照学习手册,让我看到出版方的用心,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多功能的学习工具,让亲子共读的过程充满了趣味和收获。

评分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的绘本版,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安野光雅的画作,总是能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最质朴的色彩,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这本绘本也不例外,每一幅插图都充满着宁静致远的美感。我反复翻阅着那些描绘小木屋内外景致的画面,从搭建时的汗水,到收获时的喜悦,再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点滴,都让我深切体会到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生活。安野先生的画风,有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画面本身来诉说故事,传递情感。我喜欢他画中那些细微之处,比如窗台上盛开的小野花,屋檐下筑巢的小鸟,它们都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无数的生机和温情。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更是给我们这些成年人的一次心灵疗愈。随书附赠的中英对照学习手册,更是锦上添花,让这份美好的阅读体验,能够以一种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