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即景诗

家乡即景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央敏
图书标签:
  • 家乡
  • 风景
  • 诗歌
  • 散文
  • 文学
  • 地域文化
  • 自然
  • 情感
  • 回忆
  • 中国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原乡到他乡,从南到北,从台湾到人类世界……诗人随着命运的流转、青春的行踏,在桃园落地生根。他为岛屿书写颂歌,对地景的凝视,对时间的体会,对生命的感受,对现实的关怀,每个瞬间,都化为朴实而隽永的诗句。 本书为林央敏2007年以后的最新诗集,共收录近十年来所发表的百行以下的小品诗共54首。内容大多以其生活的家乡景物为焦点或起点,再扩及台湾和世界。由于林央敏志在溶合中、西的即景诗传统,因此文字风格异于一般以「风花雪月山水情」为主的传统即景诗和地景诗,而是在写景、抒情之外,也含有历史人文与社会现实的写真或讽喻,更有少数篇幅较长的作品犹如微型叙事诗。多数作品特别讲究语言的声韵之美,将自由体的白话现代诗赋予某种格律和韵律,为诗人对声音美感的追求,更是沉淀十年、细心雕琢的一片诗风景。 ◎本书由桃园市立图书馆补助出版
《星河回响:宇宙深处的低语》 内容简介 《星河回响:宇宙深处的低语》并非一部关于地球家园的寻常之作,它是一次对浩瀚宇宙的深度探寻,一次对时间和空间边界的哲学思辨。全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从宇宙诞生之初的奇点辐射,一步步推演至当代天体物理学的最前沿发现,旨在描绘一幅既科学严谨又充满诗意想象的宇宙画卷。 本书的结构被精心设计成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人类认识宇宙的不同维度:“原初之光”、“坍缩与膨胀”、以及“意识的彼岸”。 第一部:原初之光——时间的原点与物质的序曲 “原初之光”部分,作者带领读者穿越回大爆炸的最初瞬间。我们不再关注地球上的河流与山川,而是聚焦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海洋。书中详尽地探讨了普朗克时代、暴胀理论及其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确预测。这里没有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只有能量的剧烈涨落和基本粒子的诞生。 作者深入解析了标准模型的局限性,并引入了超对称理论、弦论等前沿猜想,试图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文字风格在此部分呈现出一种冷峻而精确的美感,如同对物理定律的庄严颂歌。例如,书中对早期宇宙中元素合成的描述,精确到氦核与氢核的比例,这种对极小尺度的精确把控,展现了宇宙运作的铁血法则,与任何地方的“家乡”概念都截然不同。它探讨的是宇宙的“原乡”,一个没有生命、没有情感、只有纯粹物理定律的领域。 第二部:坍缩与膨胀——黑洞的视界与多重宇宙的猜想 进入第二部分,“坍缩与膨胀”,我们将目光投向宇宙中最为极端和神秘的现象。 章节首先聚焦于黑洞的内部结构。不同于传统文学中对黑洞的浪漫化处理,本书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进行通俗化阐释,详细剖析了事件视界、奇点的物理意义,以及霍金辐射带来的信息悖论。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黑洞的引力井,体验时间流逝的扭曲和空间的极端弯曲。这是一个充满毁灭与重构力量的领域,与任何稳定、可居住的“景”都背道 युग्。 随后,视野被拉伸至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书中详尽介绍了宇宙网、星系团的形成,以及暗能量驱动下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证据。作者不仅描述了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边界,更探讨了永恒膨胀导致的“热寂”的终极命运——一个均匀、冰冷、没有任何对比和生命力的未来。此外,章节还引入了对“泡泡宇宙”和“膜世界”等多元宇宙模型的探讨,提出人类的“此地”可能只是无穷多个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微小气泡,这种宏大的尺度感彻底稀释了任何局部经验的特殊性。 第三部:意识的彼岸——信息、熵与生命的意义 第三部是全书思想最深邃的部分,它试图在冰冷的物理图景中寻找存在的价值。 “意识的彼岸”部分,不再仅仅讨论“星”与“河”,而是探讨这些现象对于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意味着什么。作者跨越物理学与信息论的鸿沟,探讨了冯·诺依曼熵、生命的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生命本身作为一种抵抗局部熵增的奇特现象。 书中有一段专门讨论了“时间之箭”:为什么时间只能向前?这种单向性与物理定律的对称性之间的矛盾,被视为意识产生的关键。作者认为,生命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或许是加速信息的处理和熵的耗散,是宇宙自我理解的一种方式。这与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乡愁”或对“故土”的依恋截然不同;这里的“彼岸”,是超越物质形态,对信息结构的终极追求。 最后,全书以对费米悖论的深入剖析收尾:如果宇宙如此广袤,为何我们如此孤独?作者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将探索的边界推向了更远的未来——也许,生命的终极形态将不再依赖于碳基结构,而是成为一种纯粹的、存在于时空结构本身的“回响”。 全书风格与受众 《星河回响》的语言风格力求在严谨的科学术语与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思考之间找到平衡。它避免了对地球自然风光的任何直接描绘,其核心主题是“非局域性”、“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规律”以及“存在于时间之外的意义探求”。 本书适合对宇宙学、理论物理学有浓厚兴趣,并渴望进行跨学科思考的读者。它挑战了将宇宙视为背景画布的传统观念,坚持认为宇宙本身就是研究的主体,它深邃、宏大、冷酷,且远超任何人类情感所能界定的“家”的范畴。读者读完此书后,对“家乡”的理解,或许将从脚下的大地,拓展到整个时空连续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央敏


  1955年生,嘉义县太保市人,现居桃园市。曾任小学、大学教师、台语文推展协会会长……。现任《台文战线》文学杂志社发行人。曾获联合报文学奖第一名、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及诗奖、散文奖、小说奖、评论奖、文化奖等多项文学奖,是台湾民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1965年即写古诗、’72年首次发表新诗、’83年开始台语写作。首倡台湾民族文学,是战后台语文学运动的倡导作家及台语文学理论的主要建构者,也是首位将台语散文由说理引入纯文学领域的诗人。’86~’97年间热衷民主人权、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语文学、教育改革等社会运动。作品因触犯官方禁忌屡遭查禁封锁。

  写作品类丰富,风格、技巧与主题多样,另有作曲与电脑软体,被称为全方位作家。有百余篇作品分别选入诗、散文、小说、评论的各类选集百余种,并选入大、中、小学教科书中,部份作品被译为英、日文发表于外国书刊。着作三十余册(详见本书附录),其中11万字的诗体小说《胭脂泪》是台语文学第一部史诗(EPIC),也是台湾文学史至今最长的叙事诗;诗作〈毋通嫌台湾〉被谱成24种不同的曲子,对催化台湾人意识与民主运动皆有深远的影响。

  林央敏文学田园网址:blog.roodo.com/tw_poem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让即景小品溶合中西传统


  在交通不便、以农立国的时代,故乡/家乡与他乡/异乡绝对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和两种感情。到了工商为主的现代,发达的交通网路打破土地籓篱并用速度把距离缩减了,使家乡与他乡有连在一起的感觉而不知何处是他乡,我想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台湾人,当他们搬家或离开生长的地方后,不会有浓厚的乡愁,因为他们的「故乡感」淡薄如丝了。

  我生长在安土重迁的农业时代末期,故乡感自然很重,不过因为谋生的关系,也长年客居他乡,结果就像古人所吟的,先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变成「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异乡做故乡」,最后是落地生根客居久,异乡已成新故乡。对我来说,嘉义和桃园都是我的家乡,前者是命,后者是运,命运使我有了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我的名字也只有写在这两个县市的户籍簿里。这是以较小的乡土情怀定义出来的家乡,要是从较大的国家意识或国际观来看,整个台湾就是我的家乡,本书作品的背景有十分之九都属台湾,其中大部份的地景都在桃园和嘉义境内,因此以「家乡」为名。

  而为何取名「即景诗」呢?这就得说明写作这些作品的理念和作品产生的动能了。

  如众所知,所谓「即景诗」,通常指「因时生感,即景言情,兴到笔随」的有感而发之作,所以又叫「即兴诗」(extempore poetry),所表现的内容多属描写景物和因景而生的感情。既为即兴偶得,自然大多数都是袖珍型的小品诗,观之包括中国与台湾在内的整个汉语文学可说都是如此,这里头不只作者有明言是「即景、即兴、偶得」的作品,如宋代朱淑贞和明代王冕的〈即景〉,前者为七言绝句,后者为七言律诗,都是古典诗的小品,其他绝大部份的短诗在性质上其实也是即景诗,曹植的〈七步诗〉、郑板桥的「送赋」和「吟蟹」固是有名的即兴之作,几个传为美谈的文人雅集如兰亭修禊、金谷酒数、龙山落帽、桃李春宴、福台闲咏等等,每位参与者其实都在写即景诗,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古代诗人的小诗也差不多每一首都是见景、临场、感时而起兴的咏叹摅怀,其中最长的也许应属《红楼梦》第五十回里的那篇「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以五言写成,前后共70句,但它是曹雪芹写贾宝玉和宝钗、湘云、黛玉等十二金钗在玩赋诗接龙的文字游戏而已,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即景诗。

  台湾诗坛应是深受传统汉诗的影响,格律解放后的现代诗人所写的自由体白话新诗也如出一辙,虽不叫即景赋诗,但实为即兴小品,而且十之八九的作品,内容不出风花雪月鸳鸯梦和悲欢离合儿女情,这类小品诗人多如过江之鲫,密度不下于埤塘里的乌尾冬,大概也是因为这类题材好写,容易产生诗情画意,所以多数诗人才热衷于雕琢一己私情,而为了避免文字显得陈腐,便亟亟于扭曲文法、转化词性,竞相弄巧争奇,结果便是字义模煳,内容不着边际,使读者如坠五里雾,彷彿让诗产生这种晦涩效果才叫意象新颖或文句独创。这种好耍文字拐子花的现象倒是最近半世纪才格外火红兴盛,迄今不衰,这种现象让一些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古代诗人看了,相信他也会自叹弗如。

  如前所述,触景寄情俨然已成为汉语即景诗的传统,至少是最大宗的一种典型,但我觉得即景诗不该拘泥于此,不能只有写景、咏物和抒情,我认为即景诗也可以扩大篇幅,加入历史、文化、思想、社会、政治等土地与人文的素材,并且可用于写实纪事,使它的内容更丰富,更有历史感或现实感,在这方面,我以为西洋即景诗的写实纪事传统值得我们借镜和学习。说到西洋即景诗,我首先想到的是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Afred Tennyson, 1809-1892)的《国王即景诗》(Idylls of the King),这篇可说是即景诗发展的终极型态,由12首描述亚瑟王传奇的叙事诗组成,因此又被称为「国王叙事诗」。由此可见即景诗也可以在写景咏怀之外加入说故事,丁尼生这篇诗曾经给我灵感,在史诗《胭脂泪》里让角色触景生情想起往事,叙说一段故事。但我又想,我们也不必把即景诗都变成叙事诗,毕竟用诗说故事是文学创作上绝顶的难,不是真正的大诗人无以为力。因此我又想到古罗马诗人佛吉尔(P. Virgil, BC.70-19),他的小品诗《牧歌》(The Eclogues)和《农事诗》(The Georgics)都是描写自然、吟咏田园之作,可做为改造并深化汉语即景诗的最佳类型,前者较短,优婉感性;后者较长,描写田间的生活与工作,具有写实风格,而为了增加趣味,有时会带入一个掌故或一段神话。

  佛吉尔写作田园诗(pastoral poetry)正是师承希腊亚力山大时代的西洋即景诗的奠基者狄奥克利多斯(Theocritus),狄氏的即景诗读来就像在欣赏民间风俗画,甚至可说是一篇民间风俗小剧,背景有田野、城市或海边,内容偏于写实,加上他个人的诗才及敏锐的感受性,使他的小品诗同时具有真实和理想的美。狄奥克利多斯的写实纪事风格使即景诗成为一种重要诗体,不只影响佛吉尔,也影响后世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意大利和法兰西的即景诗人,到十八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末期的诗人谢尼叶(André Chénier, 1762-1794)都是他的传承者,有希腊血统的谢尼叶情感奔放,对美、正义和真实的爱好极为热烈,很推崇狄奥克利多斯的写实精神,他写诗不避讳对时代、对政治的口诛笔伐,不幸的是因参加法国大革命而下狱,在恐怖时代结束的前两天被送上断头台,断掉31岁的热情。

  我希望台湾现代诗人写作小品诗,尤其写作即景诗、田园诗,不要只侷限于写景抒情,有时也应写实纪事,或者溶合二者,作品才能反映时代、落实土地。其次,现代诗人写作白话诗已不兴韵律,但我觉得韵律仍相当重要,可以强化一首诗在声音上的美感,前面提到的古代诗人,无论中西,他们虽处于诗律尚未解放的时代,在文句韵律上有不得不尔的要求,但即使不存在传统的韵律格式,我相信他们也会重视诗的音乐性,而自发性的讲究文字韵律,尤其佛吉尔。以上这些,就是我在1990年以后写作小品诗、即景诗所秉持的主要理念。

  这本诗集里的小品诗,大半以某处景物为描写焦点或起点,因此这类作品也可称为地景诗或地志诗,它们之中,有纯粹写景和写景兼抒情的,也有在景色之中加入历史人文与社会现实的,而少数篇幅较长的,犹如微型叙事诗,具有事件和情节。大概也受到前述:诗要讲究语言声音美的导引,在写作当下,或自然或有意的让诗句产生或多或少的押韵,其中最显着的莫过于〈角板山一韵究竟〉这首,全诗从题目到末句共67行,全部只押一个韵。

  本书收录长短不一的小品诗共54首,除二首曾经收到我的第一本诗集《睡地图的人》以及〈兰潭即咏〉这首七言绝句之外,其余51首都是2007年到2017年间的新作,距离我的上一本个人诗集《一叶诗》恰好十年,多数华语,少数台语,这反映最近十年我有意重新磨练华语创作力的企图,自然也暴露出我做为诗人的惭愧──十年磨一剑,只得一本诗。当中有七首其实各有台、华语版本,为省篇幅,只取原作,不收后制的译文版,但有二首例外,一为〈大坪印象〉和〈太平印象诗〉,后者乃前者的改写版,是笔者有意呈现改写的痕迹,另一首是〈台湾新褒歌〉与〈台湾颂歌〉,由于我对这块安身立命的土地总是爱之深而责之切,这首是少有的颂词,乐于让她双语同在。

  全书按即景之地分为五辑,前二辑写我已经居住四十年的第二故乡桃园市,其一是我立身桃园时曾经或目前所居的生活区域,自是最常活动的地方;其二是闲暇时的出游之地。第三辑是嘉南即景,是我此生除了桃园之外最熟悉、也最常活动的平洋旷野,多数地景都在我的第一故乡嘉义,即使关子岭也算是,因为关子岭早年地属嘉义县,现在虽属台南市,却是我从小至今伫足老家门口时,只要晨昏东望总会看到的一座山头、一座地标。第四辑所录诸诗写的是桃园、嘉南除外的其他县市,它们的场景也属前述国家意识或国际观之下的家乡。收在第五辑里的诗所关注的对象未必发生在台湾地,因此取名「方外即景」,不过仍属人类事务,也和台湾社会、台湾人有密切连结。

  最后我要感谢桃园市文化局及图书馆,去年起开始办理文学阅读推广活动,本书有幸受到补助,这是我迄今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第一次受到官方的出版补助,别有意义和感觉,同时也激起我出版这本诗集的欲望和动能。
 

图书试读

桃园地名有感

这块土地
曾是凯达格兰的故居
山中仍是泰雅在掌理
从「虎茅庄」到「桃园市」
是荒芜到热闹的距离
两个名字相隔三百年
1905才定型「桃园」
身分却像漂泊的浮萍
在新竹与台北间摆盪
1950自立成县,名字
曾用来命名村镇街区
也用来标记郡县厅市
落霞与孤鹜齐飞
直辖与一区同名
桃园是全台唯一
地名繁衍,辖区漫延
一如「大员」伸展成「台湾」
又如「艋舺」扩大为「台北」
如今大员改名叫安平
艋舺依旧驻足老街区
只有桃园是青青河畔草
能够伸长绵绵的远道
在全区与全市间蜿蜒
从前的桃仔园留在小桃园
现在的桃园市已成大桃园
村庄长胖,城市长高
土地的神经有感地名没变

*******************

千塘之乡

当你乘风回台湾
想念家园的眼睛往下望
会看到大大小小的蓝水晶
镶在一片叠高的平原上
那是辛勤耕作的桃园郎
用二百年汗水滴成的埤塘
虽然桃花凋谢,桃子省略
整片失踪的桃仔园,还留
这些镜子映照先民的心血

远古时候,大汉溪从石门奔离
大江西去,将桃园沖积成台地
后来陷落的台北把河流拉过去
叫望水兴叹的农民自己兴水利
他们开凿看天池,一陂又一陂
雨季后让天空掉入这些软玻璃
夜里就让星星化做珍珠来寄居
终于创造出荒漠变良田的奇蹟
摆放千颗水晶的密度世界第一

现在两条动脉 伸向二千八百塘
用支流编织灌溉生命的微血网
是稻米饮水解渴的银行
是鱼虾与飞禽悠闲的天堂
更是市民放松心情的地方
龙潭连士校、八德接茄苳
都像青塘园那般生态盪漾
这么多美目在巧笑倩兮
唯有桃园地──千塘之乡

*******************

拥挤的河──桃园大道记

台1线流来流去,
北越龟崙岭,南出杨梅坜,
是一条纵贯桃园的大河。
盘踞两岸的堤防高矮不齐,
会伸出腹地,把河道推得更挤。
车龙如水如船队,纷纷喷雾气,
二脚兽只能穿行缝隙,
喇叭声像人工天籁彼落此起,
危险夹在红绿灯的交换闪烁里。

靠近奇士美厂房的路口
有车受伤,后方变身停车场。
屁股贴着NoKiss的飞羚
触倒一匹125CC的野狼,
狼骑士的血被朝阳舔干,
如两片凋落的玫瑰花瓣。
塞满公车的上班族蠢蠢不安,
速度熄火,时间还在动,
想用什么理由搪塞打卡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家乡即景诗》,心中激荡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我尤其被那些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所吸引,他笔下的山,不再是冷冰冰的岩石,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存在,仿佛能感受到它沉静的呼吸;他笔下的水,也不再只是无声的流淌,而是带着故事,哼唱着古老的歌谣。 更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将人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得这些景物充满了人情味。那些辛勤耕作的农民,那些依偎在老屋旁的孩童,那些在村口闲聊的老人,他们的身影与家乡的风景融为一体,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乐章。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与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再次相遇。这本书,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家乡即景诗》这本书,如同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的意境,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美丽。我反复阅读,每一次都能从中品味出新的意境。作者对家乡的描写,不仅仅是表面的描绘,更是对家乡精神的挖掘和传承。 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节日和习俗的诗篇,它们勾勒出了家乡特有的文化印记,让我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集市,闻到了飘香的年味,听到了欢快的锣鼓声。这些诗句,不仅唤醒了我对家乡的记忆,更让我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家乡的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评分

从《家乡即景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温度的家乡。作者的笔触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家乡最动人的风景。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夏日午后微风吹拂过脸颊的清凉,闻到那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清新气息,听到那孩童们纯真的笑声。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乡”这两个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承载着我们情感、记忆和认同的港湾。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这些情感具象化,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家乡的独特魅力。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与故乡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评分

翻开《家乡即景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那夏日午后微风吹拂过脸颊的清凉,闻到那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清新气息,听到那孩童们纯真的笑声。 书中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家乡人民的眷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乡”这两个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承载着我们情感、记忆和认同的港湾。

评分

《家乡即景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慰藉。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本充满乡土气息的书摆在案头,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常常在忙碌之余,随手翻开一页,便会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故乡景象中。那高耸的山峦,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还有那些淳朴的乡民,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的心绪也随之平静下来。 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描绘风景,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一种情感。我能感受到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渗透在文字的每一个角落。他用诗意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景物,赋予了生命和灵魂。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鸟儿的歌唱,看到了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嬉戏的身影。这些景象,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家乡即景诗》,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作者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他用诗意的语言,将家乡的四季变幻、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春日里万物复苏的生机,夏日里绿意盎然的蓬勃,秋日里瓜果飘香的丰收,以及冬日里银装素裹的静谧。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作者还深入刻画了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那些辛勤劳作的农夫,那些围坐在火炉旁的老人,那些在田埂上奔跑的孩子,他们的形象在诗歌中鲜活起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本书,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家乡即景诗》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力量,直抵人心。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熟悉的土地,感受着家乡的山水,聆听着乡音的呢喃。 书中对家乡景物的描写,细腻而生动,无论是晨曦中炊烟袅袅的村落,还是夕阳下金黄的麦田,都跃然纸上,唤醒了我心中关于家乡最柔软的记忆。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也更加热爱我自己的家乡。

评分

《家乡即景诗》这本书,如同一杯醇厚的茶,需要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家乡的过去,现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作者对家乡的描写,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风景,更是深入到家乡的灵魂。他用诗歌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评分

《家乡即景诗》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最平凡的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自己家乡的画面,那些熟悉的山峦、河流、田野,仿佛就在眼前。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光影的捕捉。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如何洒落在村庄上,傍晚的余晖如何染红了天际,月光如何在湖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些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细微的观察,展现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深厚情感,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家乡的美丽。

评分

初捧《家乡即景诗》,便被那熟悉的韵味所勾住,仿佛一股清风拂过,带来久违的泥土芬芳与故乡的低语。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诗集,不如说是作者用心铺陈的一幅幅家乡的山水画卷,是记忆深处泛黄却依然温暖的相册。从翻开第一页起,我便沉醉其中,仿佛漫步在那些熟悉的街巷,聆听着乡音的呢喃,感受着四季的更迭。作者对家乡景物的描绘,细腻而生动,无论是那晨曦中炊烟袅袅的村落,还是夕阳下金黄的麦田,亦或是月光洒落的静谧小溪,都跃然纸上,唤醒了我心中关于家乡最柔软的记忆。 我尤其喜欢作者捕捉生活细节的笔触。那老屋斑驳的墙壁上爬满的青藤,夏日午后午睡时听见的蝉鸣,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甚至连孩童追逐打闹时跌倒后响起的哭声,都被诗意地记录下来。这些琐碎却真实的生活片段,构成了家乡的脉络,也勾勒出那里人民的淳朴与坚韧。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能看见那些熟悉的面孔,听到那些温暖的声音,感受到那种独属于家乡的宁静与祥和。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力量,直抵人心,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挚的情感流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