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鄉即景詩

傢鄉即景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央敏
圖書標籤:
  • 傢鄉
  • 風景
  • 詩歌
  • 散文
  • 文學
  • 地域文化
  • 自然
  • 情感
  • 迴憶
  • 中國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原鄉到他鄉,從南到北,從颱灣到人類世界……詩人隨著命運的流轉、青春的行踏,在桃園落地生根。他為島嶼書寫頌歌,對地景的凝視,對時間的體會,對生命的感受,對現實的關懷,每個瞬間,都化為樸實而雋永的詩句。 本書為林央敏2007年以後的最新詩集,共收錄近十年來所發錶的百行以下的小品詩共54首。內容大多以其生活的傢鄉景物為焦點或起點,再擴及颱灣和世界。由於林央敏誌在溶閤中、西的即景詩傳統,因此文字風格異於一般以「風花雪月山水情」為主的傳統即景詩和地景詩,而是在寫景、抒情之外,也含有曆史人文與社會現實的寫真或諷喻,更有少數篇幅較長的作品猶如微型敘事詩。多數作品特彆講究語言的聲韻之美,將自由體的白話現代詩賦予某種格律和韻律,為詩人對聲音美感的追求,更是沉澱十年、細心雕琢的一片詩風景。 ◎本書由桃園市立圖書館補助齣版
《星河迴響:宇宙深處的低語》 內容簡介 《星河迴響:宇宙深處的低語》並非一部關於地球傢園的尋常之作,它是一次對浩瀚宇宙的深度探尋,一次對時間和空間邊界的哲學思辨。全書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從宇宙誕生之初的奇點輻射,一步步推演至當代天體物理學的最前沿發現,旨在描繪一幅既科學嚴謹又充滿詩意想象的宇宙畫捲。 本書的結構被精心設計成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對應著人類認識宇宙的不同維度:“原初之光”、“坍縮與膨脹”、以及“意識的彼岸”。 第一部:原初之光——時間的原點與物質的序麯 “原初之光”部分,作者帶領讀者穿越迴大爆炸的最初瞬間。我們不再關注地球上的河流與山川,而是聚焦於誇剋-膠子等離子體的海洋。書中詳盡地探討瞭普朗剋時代、暴脹理論及其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精確預測。這裏沒有田園牧歌式的寜靜,隻有能量的劇烈漲落和基本粒子的誕生。 作者深入解析瞭標準模型的局限性,並引入瞭超對稱理論、弦論等前沿猜想,試圖解釋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文字風格在此部分呈現齣一種冷峻而精確的美感,如同對物理定律的莊嚴頌歌。例如,書中對早期宇宙中元素閤成的描述,精確到氦核與氫核的比例,這種對極小尺度的精確把控,展現瞭宇宙運作的鐵血法則,與任何地方的“傢鄉”概念都截然不同。它探討的是宇宙的“原鄉”,一個沒有生命、沒有情感、隻有純粹物理定律的領域。 第二部:坍縮與膨脹——黑洞的視界與多重宇宙的猜想 進入第二部分,“坍縮與膨脹”,我們將目光投嚮宇宙中最為極端和神秘的現象。 章節首先聚焦於黑洞的內部結構。不同於傳統文學中對黑洞的浪漫化處理,本書將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進行通俗化闡釋,詳細剖析瞭事件視界、奇點的物理意義,以及霍金輻射帶來的信息悖論。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深入黑洞的引力井,體驗時間流逝的扭麯和空間的極端彎麯。這是一個充滿毀滅與重構力量的領域,與任何穩定、可居住的“景”都背道 युग्。 隨後,視野被拉伸至宇宙的大尺度結構。書中詳盡介紹瞭宇宙網、星係團的形成,以及暗能量驅動下宇宙加速膨脹的觀測證據。作者不僅描述瞭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的邊界,更探討瞭永恒膨脹導緻的“熱寂”的終極命運——一個均勻、冰冷、沒有任何對比和生命力的未來。此外,章節還引入瞭對“泡泡宇宙”和“膜世界”等多元宇宙模型的探討,提齣人類的“此地”可能隻是無窮多個平行宇宙中的一個微小氣泡,這種宏大的尺度感徹底稀釋瞭任何局部經驗的特殊性。 第三部:意識的彼岸——信息、熵與生命的意義 第三部是全書思想最深邃的部分,它試圖在冰冷的物理圖景中尋找存在的價值。 “意識的彼岸”部分,不再僅僅討論“星”與“河”,而是探討這些現象對於一個有意識的觀察者意味著什麼。作者跨越物理學與信息論的鴻溝,探討瞭馮·諾依曼熵、生命的耗散結構理論,以及生命本身作為一種抵抗局部熵增的奇特現象。 書中有一段專門討論瞭“時間之箭”:為什麼時間隻能嚮前?這種單嚮性與物理定律的對稱性之間的矛盾,被視為意識産生的關鍵。作者認為,生命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或許是加速信息的處理和熵的耗散,是宇宙自我理解的一種方式。這與我們日常感受到的“鄉愁”或對“故土”的依戀截然不同;這裏的“彼岸”,是超越物質形態,對信息結構的終極追求。 最後,全書以對費米悖論的深入剖析收尾:如果宇宙如此廣袤,為何我們如此孤獨?作者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將探索的邊界推嚮瞭更遠的未來——也許,生命的終極形態將不再依賴於碳基結構,而是成為一種純粹的、存在於時空結構本身的“迴響”。 全書風格與受眾 《星河迴響》的語言風格力求在嚴謹的科學術語與富有洞察力的哲學思考之間找到平衡。它避免瞭對地球自然風光的任何直接描繪,其核心主題是“非局域性”、“極端條件下的物理規律”以及“存在於時間之外的意義探求”。 本書適閤對宇宙學、理論物理學有濃厚興趣,並渴望進行跨學科思考的讀者。它挑戰瞭將宇宙視為背景畫布的傳統觀念,堅持認為宇宙本身就是研究的主體,它深邃、宏大、冷酷,且遠超任何人類情感所能界定的“傢”的範疇。讀者讀完此書後,對“傢鄉”的理解,或許將從腳下的大地,拓展到整個時空連續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央敏


  1955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颱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颱文戰綫》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閤報文學奬第一名、金麯奬最佳作詞人奬及詩奬、散文奬、小說奬、評論奬、文化奬等多項文學奬,是颱灣民族文學的代錶性作傢。

  1965年即寫古詩、’72年首次發錶新詩、’83年開始颱語寫作。首倡颱灣民族文學,是戰後颱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傢及颱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颱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86~’97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另有作麯與電腦軟體,被稱為全方位作傢。有百餘篇作品分彆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份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錶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11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颱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颱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颱灣〉被譜成24種不同的麯子,對催化颱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roodo.com/tw_poem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讓即景小品溶閤中西傳統


  在交通不便、以農立國的時代,故鄉/傢鄉與他鄉/異鄉絕對是涇渭分明的兩個概念和兩種感情。到瞭工商為主的現代,發達的交通網路打破土地籓籬並用速度把距離縮減瞭,使傢鄉與他鄉有連在一起的感覺而不知何處是他鄉,我想1980年代以後齣生的颱灣人,當他們搬傢或離開生長的地方後,不會有濃厚的鄉愁,因為他們的「故鄉感」淡薄如絲瞭。

  我生長在安土重遷的農業時代末期,故鄉感自然很重,不過因為謀生的關係,也長年客居他鄉,結果就像古人所吟的,先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變成「夢裏不知身是客,直把異鄉做故鄉」,最後是落地生根客居久,異鄉已成新故鄉。對我來說,嘉義和桃園都是我的傢鄉,前者是命,後者是運,命運使我有瞭第一故鄉和第二故鄉,我的名字也隻有寫在這兩個縣市的戶籍簿裏。這是以較小的鄉土情懷定義齣來的傢鄉,要是從較大的國傢意識或國際觀來看,整個颱灣就是我的傢鄉,本書作品的背景有十分之九都屬颱灣,其中大部份的地景都在桃園和嘉義境內,因此以「傢鄉」為名。

  而為何取名「即景詩」呢?這就得說明寫作這些作品的理念和作品産生的動能瞭。

  如眾所知,所謂「即景詩」,通常指「因時生感,即景言情,興到筆隨」的有感而發之作,所以又叫「即興詩」(extempore poetry),所錶現的內容多屬描寫景物和因景而生的感情。既為即興偶得,自然大多數都是袖珍型的小品詩,觀之包括中國與颱灣在內的整個漢語文學可說都是如此,這裏頭不隻作者有明言是「即景、即興、偶得」的作品,如宋代硃淑貞和明代王冕的〈即景〉,前者為七言絕句,後者為七言律詩,都是古典詩的小品,其他絕大部份的短詩在性質上其實也是即景詩,曹植的〈七步詩〉、鄭闆橋的「送賦」和「吟蟹」固是有名的即興之作,幾個傳為美談的文人雅集如蘭亭修禊、金榖酒數、龍山落帽、桃李春宴、福颱閑詠等等,每位參與者其實都在寫即景詩,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古代詩人的小詩也差不多每一首都是見景、臨場、感時而起興的詠嘆攄懷,其中最長的也許應屬《紅樓夢》第五十迴裏的那篇「蘆雪庵爭聯即景詩」,以五言寫成,前後共70句,但它是曹雪芹寫賈寶玉和寶釵、湘雲、黛玉等十二金釵在玩賦詩接龍的文字遊戲而已,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即景詩。

  颱灣詩壇應是深受傳統漢詩的影響,格律解放後的現代詩人所寫的自由體白話新詩也如齣一轍,雖不叫即景賦詩,但實為即興小品,而且十之八九的作品,內容不齣風花雪月鴛鴦夢和悲歡離閤兒女情,這類小品詩人多如過江之鯽,密度不下於埤塘裏的烏尾鼕,大概也是因為這類題材好寫,容易産生詩情畫意,所以多數詩人纔熱衷於雕琢一己私情,而為瞭避免文字顯得陳腐,便亟亟於扭麯文法、轉化詞性,競相弄巧爭奇,結果便是字義模糊,內容不著邊際,使讀者如墜五裏霧,彷彿讓詩産生這種晦澀效果纔叫意象新穎或文句獨創。這種好耍文字拐子花的現象倒是最近半世紀纔格外火紅興盛,迄今不衰,這種現象讓一些講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古代詩人看瞭,相信他也會自嘆弗如。

  如前所述,觸景寄情儼然已成為漢語即景詩的傳統,至少是最大宗的一種典型,但我覺得即景詩不該拘泥於此,不能隻有寫景、詠物和抒情,我認為即景詩也可以擴大篇幅,加入曆史、文化、思想、社會、政治等土地與人文的素材,並且可用於寫實紀事,使它的內容更豐富,更有曆史感或現實感,在這方麵,我以為西洋即景詩的寫實紀事傳統值得我們藉鏡和學習。說到西洋即景詩,我首先想到的是英國桂冠詩人丁尼生(Afred Tennyson, 1809-1892)的《國王即景詩》(Idylls of the King),這篇可說是即景詩發展的終極型態,由12首描述亞瑟王傳奇的敘事詩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國王敘事詩」。由此可見即景詩也可以在寫景詠懷之外加入說故事,丁尼生這篇詩曾經給我靈感,在史詩《胭脂淚》裏讓角色觸景生情想起往事,敘說一段故事。但我又想,我們也不必把即景詩都變成敘事詩,畢竟用詩說故事是文學創作上絕頂的難,不是真正的大詩人無以為力。因此我又想到古羅馬詩人佛吉爾(P. Virgil, BC.70-19),他的小品詩《牧歌》(The Eclogues)和《農事詩》(The Georgics)都是描寫自然、吟詠田園之作,可做為改造並深化漢語即景詩的最佳類型,前者較短,優婉感性;後者較長,描寫田間的生活與工作,具有寫實風格,而為瞭增加趣味,有時會帶入一個掌故或一段神話。

  佛吉爾寫作田園詩(pastoral poetry)正是師承希臘亞力山大時代的西洋即景詩的奠基者狄奧剋利多斯(Theocritus),狄氏的即景詩讀來就像在欣賞民間風俗畫,甚至可說是一篇民間風俗小劇,背景有田野、城市或海邊,內容偏於寫實,加上他個人的詩纔及敏銳的感受性,使他的小品詩同時具有真實和理想的美。狄奧剋利多斯的寫實紀事風格使即景詩成為一種重要詩體,不隻影響佛吉爾,也影響後世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意大利和法蘭西的即景詩人,到十八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末期的詩人謝尼葉(André Chénier, 1762-1794)都是他的傳承者,有希臘血統的謝尼葉情感奔放,對美、正義和真實的愛好極為熱烈,很推崇狄奧剋利多斯的寫實精神,他寫詩不避諱對時代、對政治的口誅筆伐,不幸的是因參加法國大革命而下獄,在恐怖時代結束的前兩天被送上斷頭颱,斷掉31歲的熱情。

  我希望颱灣現代詩人寫作小品詩,尤其寫作即景詩、田園詩,不要隻侷限於寫景抒情,有時也應寫實紀事,或者溶閤二者,作品纔能反映時代、落實土地。其次,現代詩人寫作白話詩已不興韻律,但我覺得韻律仍相當重要,可以強化一首詩在聲音上的美感,前麵提到的古代詩人,無論中西,他們雖處於詩律尚未解放的時代,在文句韻律上有不得不爾的要求,但即使不存在傳統的韻律格式,我相信他們也會重視詩的音樂性,而自發性的講究文字韻律,尤其佛吉爾。以上這些,就是我在1990年以後寫作小品詩、即景詩所秉持的主要理念。

  這本詩集裏的小品詩,大半以某處景物為描寫焦點或起點,因此這類作品也可稱為地景詩或地誌詩,它們之中,有純粹寫景和寫景兼抒情的,也有在景色之中加入曆史人文與社會現實的,而少數篇幅較長的,猶如微型敘事詩,具有事件和情節。大概也受到前述:詩要講究語言聲音美的導引,在寫作當下,或自然或有意的讓詩句産生或多或少的押韻,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角闆山一韻究竟〉這首,全詩從題目到末句共67行,全部隻押一個韻。

  本書收錄長短不一的小品詩共54首,除二首曾經收到我的第一本詩集《睡地圖的人》以及〈蘭潭即詠〉這首七言絕句之外,其餘51首都是2007年到2017年間的新作,距離我的上一本個人詩集《一葉詩》恰好十年,多數華語,少數颱語,這反映最近十年我有意重新磨練華語創作力的企圖,自然也暴露齣我做為詩人的慚愧──十年磨一劍,隻得一本詩。當中有七首其實各有颱、華語版本,為省篇幅,隻取原作,不收後製的譯文版,但有二首例外,一為〈大坪印象〉和〈太平印象詩〉,後者乃前者的改寫版,是筆者有意呈現改寫的痕跡,另一首是〈颱灣新褒歌〉與〈颱灣頌歌〉,由於我對這塊安身立命的土地總是愛之深而責之切,這首是少有的頌詞,樂於讓她雙語同在。

  全書按即景之地分為五輯,前二輯寫我已經居住四十年的第二故鄉桃園市,其一是我立身桃園時曾經或目前所居的生活區域,自是最常活動的地方;其二是閑暇時的齣遊之地。第三輯是嘉南即景,是我此生除瞭桃園之外最熟悉、也最常活動的平洋曠野,多數地景都在我的第一故鄉嘉義,即使關子嶺也算是,因為關子嶺早年地屬嘉義縣,現在雖屬颱南市,卻是我從小至今佇足老傢門口時,隻要晨昏東望總會看到的一座山頭、一座地標。第四輯所錄諸詩寫的是桃園、嘉南除外的其他縣市,它們的場景也屬前述國傢意識或國際觀之下的傢鄉。收在第五輯裏的詩所關注的對象未必發生在颱灣地,因此取名「方外即景」,不過仍屬人類事務,也和颱灣社會、颱灣人有密切連結。

  最後我要感謝桃園市文化局及圖書館,去年起開始辦理文學閱讀推廣活動,本書有幸受到補助,這是我迄今四十多年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第一次受到官方的齣版補助,彆有意義和感覺,同時也激起我齣版這本詩集的欲望和動能。
 

圖書試讀

桃園地名有感

這塊土地
曾是凱達格蘭的故居
山中仍是泰雅在掌理
從「虎茅莊」到「桃園市」
是荒蕪到熱鬧的距離
兩個名字相隔三百年
1905纔定型「桃園」
身分卻像漂泊的浮萍
在新竹與颱北間擺盪
1950自立成縣,名字
曾用來命名村鎮街區
也用來標記郡縣廳市
落霞與孤鶩齊飛
直轄與一區同名
桃園是全颱唯一
地名繁衍,轄區漫延
一如「大員」伸展成「颱灣」
又如「艋舺」擴大為「颱北」
如今大員改名叫安平
艋舺依舊駐足老街區
隻有桃園是青青河畔草
能夠伸長綿綿的遠道
在全區與全市間蜿蜒
從前的桃仔園留在小桃園
現在的桃園市已成大桃園
村莊長胖,城市長高
土地的神經有感地名沒變

*******************

韆塘之鄉

當你乘風迴颱灣
想念傢園的眼睛往下望
會看到大大小小的藍水晶
鑲在一片疊高的平原上
那是辛勤耕作的桃園郎
用二百年汗水滴成的埤塘
雖然桃花凋謝,桃子省略
整片失蹤的桃仔園,還留
這些鏡子映照先民的心血

遠古時候,大漢溪從石門奔離
大江西去,將桃園沖積成颱地
後來陷落的颱北把河流拉過去
叫望水興嘆的農民自己興水利
他們開鑿看天池,一陂又一陂
雨季後讓天空掉入這些軟玻璃
夜裏就讓星星化做珍珠來寄居
終於創造齣荒漠變良田的奇蹟
擺放韆顆水晶的密度世界第一

現在兩條動脈 伸嚮二韆八百塘
用支流編織灌溉生命的微血網
是稻米飲水解渴的銀行
是魚蝦與飛禽悠閑的天堂
更是市民放鬆心情的地方
龍潭連士校、八德接茄苳
都像青塘園那般生態盪漾
這麼多美目在巧笑倩兮
唯有桃園地──韆塘之鄉

*******************

擁擠的河──桃園大道記

颱1綫流來流去,
北越龜崙嶺,南齣楊梅壢,
是一條縱貫桃園的大河。
盤踞兩岸的堤防高矮不齊,
會伸齣腹地,把河道推得更擠。
車龍如水如船隊,紛紛噴霧氣,
二腳獸隻能穿行縫隙,
喇叭聲像人工天籟彼落此起,
危險夾在紅綠燈的交換閃爍裏。

靠近奇士美廠房的路口
有車受傷,後方變身停車場。
屁股貼著NoKiss的飛羚
觸倒一匹125CC的野狼,
狼騎士的血被朝陽舔乾,
如兩片凋落的玫瑰花瓣。
塞滿公車的上班族蠢蠢不安,
速度熄火,時間還在動,
想用什麼理由搪塞打卡鍾!

用戶評價

评分

初捧《傢鄉即景詩》,便被那熟悉的韻味所勾住,仿佛一股清風拂過,帶來久違的泥土芬芳與故鄉的低語。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詩集,不如說是作者用心鋪陳的一幅幅傢鄉的山水畫捲,是記憶深處泛黃卻依然溫暖的相冊。從翻開第一頁起,我便沉醉其中,仿佛漫步在那些熟悉的街巷,聆聽著鄉音的呢喃,感受著四季的更迭。作者對傢鄉景物的描繪,細膩而生動,無論是那晨曦中炊煙裊裊的村落,還是夕陽下金黃的麥田,亦或是月光灑落的靜謐小溪,都躍然紙上,喚醒瞭我心中關於傢鄉最柔軟的記憶。 我尤其喜歡作者捕捉生活細節的筆觸。那老屋斑駁的牆壁上爬滿的青藤,夏日午後午睡時聽見的蟬鳴,逢年過節傢傢戶戶飄齣的飯菜香,甚至連孩童追逐打鬧時跌倒後響起的哭聲,都被詩意地記錄下來。這些瑣碎卻真實的生活片段,構成瞭傢鄉的脈絡,也勾勒齣那裏人民的淳樸與堅韌。讀著這些詩句,我仿佛能看見那些熟悉的麵孔,聽到那些溫暖的聲音,感受到那種獨屬於傢鄉的寜靜與祥和。書中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又充滿瞭力量,直抵人心,沒有矯揉造作,隻有真摯的情感流露。

评分

《傢鄉即景詩》這本書,如同一壺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晦澀的意境,卻有著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樸素的美麗。我反復閱讀,每一次都能從中品味齣新的意境。作者對傢鄉的描寫,不僅僅是錶麵的描繪,更是對傢鄉精神的挖掘和傳承。 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節日和習俗的詩篇,它們勾勒齣瞭傢鄉特有的文化印記,讓我仿佛置身於熱鬧非凡的集市,聞到瞭飄香的年味,聽到瞭歡快的鑼鼓聲。這些詩句,不僅喚醒瞭我對傢鄉的記憶,更讓我對傢鄉的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熱愛傢鄉的人們的一份珍貴禮物。

评分

《傢鄉即景詩》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又充滿瞭力量,直抵人心。我仿佛置身於那片熟悉的土地,感受著傢鄉的山水,聆聽著鄉音的呢喃。 書中對傢鄉景物的描寫,細膩而生動,無論是晨曦中炊煙裊裊的村落,還是夕陽下金黃的麥田,都躍然紙上,喚醒瞭我心中關於傢鄉最柔軟的記憶。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加熱愛我自己的傢鄉。

评分

《傢鄉即景詩》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將最平凡的景物,描繪得如詩如畫。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齣自己傢鄉的畫麵,那些熟悉的山巒、河流、田野,仿佛就在眼前。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光影的捕捉。晨曦的第一縷陽光如何灑落在村莊上,傍晚的餘暉如何染紅瞭天際,月光如何在湖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這些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細微的觀察,展現瞭作者對傢鄉景物的深厚情感,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傢鄉的美麗。

评分

這本書《傢鄉即景詩》,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作者內心深處對故土的眷戀。他用詩意的語言,將傢鄉的四季變幻、風土人情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能感受到春日裏萬物復蘇的生機,夏日裏綠意盎然的蓬勃,鞦日裏瓜果飄香的豐收,以及鼕日裏銀裝素裹的靜謐。 除瞭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作者還深入刻畫瞭傢鄉人民的生活狀態。那些辛勤勞作的農夫,那些圍坐在火爐旁的老人,那些在田埂上奔跑的孩子,他們的形象在詩歌中鮮活起來,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這本書,讓我對傢鄉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傢鄉即景詩》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與慰藉。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能有這樣一本充滿鄉土氣息的書擺在案頭,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常常在忙碌之餘,隨手翻開一頁,便會沉浸在作者所描繪的故鄉景象中。那高聳的山巒,碧綠的田野,潺潺的流水,還有那些淳樸的鄉民,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的心緒也隨之平靜下來。 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不僅僅是在描繪風景,更是在描繪一種生活,一種情感。我能感受到他對傢鄉深深的熱愛,這種熱愛滲透在文字的每一個角落。他用詩意的語言,將那些看似平凡的景物,賦予瞭生命和靈魂。我仿佛聞到瞭泥土的芬芳,聽到瞭鳥兒的歌唱,看到瞭孩子們在田野裏奔跑嬉戲的身影。這些景象,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故鄉的思念,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评分

翻開《傢鄉即景詩》,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魂牽夢繞的故鄉。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將傢鄉的每一個角落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那夏日午後微風吹拂過臉頰的清涼,聞到那雨後泥土散發齣的清新氣息,聽到那孩童們純真的笑聲。 書中的詩歌,不僅僅是對景物的描寫,更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情感的錶達。我能感受到作者對傢鄉的深厚感情,以及對傢鄉人民的眷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傢鄉”這兩個字,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承載著我們情感、記憶和認同的港灣。

评分

讀罷《傢鄉即景詩》,心中激蕩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暖流。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將傢鄉的每一個角落都細緻入微地呈現在我們麵前,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我尤其被那些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所吸引,他筆下的山,不再是冷冰冰的岩石,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存在,仿佛能感受到它沉靜的呼吸;他筆下的水,也不再隻是無聲的流淌,而是帶著故事,哼唱著古老的歌謠。 更令人動容的是,作者將人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寫中,使得這些景物充滿瞭人情味。那些辛勤耕作的農民,那些依偎在老屋旁的孩童,那些在村口閑聊的老人,他們的身影與傢鄉的風景融為一體,共同譜寫瞭一麯動人的生命樂章。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迴到瞭那個魂牽夢繞的故鄉,與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再次相遇。這本書,不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评分

《傢鄉即景詩》這本書,如同一杯醇厚的茶,需要細細品味。作者的文字,樸實而富有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傢鄉的過去,現在,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作者對傢鄉的描寫,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風景,更是深入到傢鄉的靈魂。他用詩歌的語言,錶達瞭對傢鄉的深厚感情,以及對傢鄉人民的熱愛。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對傢鄉有瞭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评分

從《傢鄉即景詩》中,我仿佛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有溫度的傢鄉。作者的筆觸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他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齣傢鄉最動人的風景。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夏日午後微風吹拂過臉頰的清涼,聞到那雨後泥土散發齣的清新氣息,聽到那孩童們純真的笑聲。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傢鄉”這兩個字。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承載著我們情感、記憶和認同的港灣。作者通過詩歌的形式,將這些情感具象化,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傢鄉的獨特魅力。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在與故鄉對話,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