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

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維廉
圖書標籤:
  • 影像研究
  • 媒介理論
  • 文化研究
  • 視覺文化
  • 數字媒體
  • 跨學科
  • 當代藝術
  • 思辨哲學
  • 文化批評
  • 中際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不同藝術間某種互相認同的關聯的質素,彷彿那一瞬間,一張畫、一件雕塑正欲發聲為話語。──美國詩人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 作為城市漫遊的攝影者,葉灼走訪各地,以其靈視的眼光,瞬間凝住喧鬧世界於一格,使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既真實又奇幻的」影像/映象再現;而行遍天下,以比較文學理論馳名國際的葉維廉,生命中的觸動,總湧為詩文。父子二人雖異,卻又同——在尋索生命歸屬的過程中,在工業化絞動文化的陣痛中,雖熟識/陌生交錯,傳統/現代錯位——卻均「在緊張壓迫的變化中兀然獨立,在某種天平上遊離其間」。而,這樣的遊離,對讀者,並不陌生。 From 80+ evocative photographs, pregnant high visions, come poetic echoes of measured pulses and impulses. Two artists, father and son, engaging in a cross-cultural, multi-generational dialogue with rhythmic, vital energy, tracing for the reader an odyssey of cultural and living complexes, explore the push-and-pull interactions between poetry's linguistic signs (seething images in the heart/mind) and photography's visual signs. We experience in this gap what American poet Ezra Pound called the “inter-recognition” between arts, “where paintings or sculptures seem", as it were, “just coming over to speech.”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灼(Jonas Yip)/攝影


  葉灼在公共場所齣現時,很少看見他兩手空空的,手上總是拿著一兩個照相機。齣生於紐澤西州的普林斯頓,父親是詩人—作傢—教授,母親專攻藝術史,他在一個創作的環境裏成長,長年浸淫在藝術、詩、演齣、設計、建築和周遊世界的自然人文風景裏。可是,不知怎的,他變成一個工程師,在矽榖突然竄起的公司、高科技的新興公司裏建造他的事業,設計微電腦資料處理裝置,硬體網路聯絡係統,發展e-商業網站,或當網路技術顧問。這些年來,他從未間斷過創作激情的追尋:音樂、設計、攝影。葉灼已經離開高科技世界而全神貫注在小型的,閤乎個人心思的計畫,錄製音樂並與許多樂隊發錶音樂,閤作齣書,包括限定版,或藝術、音樂、寫作、攝影套式閤作計畫,磨鍊他獨特的美術攝影的靈視。

  Jonas Yip is a fine art photographer and musician based in the Los Angeles area. Born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to a poet-writer-professor father and an art historian mother, Jonas was raised in a creative environment steeped in art and music, poetry and performanc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and plenty of world travel. Yet somehow Jonas became an engineer, building a successful career in Silicon Valley startup companies. Over the years, however, he never stopped pursuing his creative passions: music, design, and photography. Jonas has since left the high-tech world to concentrate exclusively on these smaller, more personal projects.

  Jonas has been honored with numerous photography awards and his work has been exhibited internationally. F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this book, Paris: Dialogues and Meditations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an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s and poems excerpted from the book traveled through Taiwan, China and Hong Kong and was also exhibited at the San Diego Museum of Art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The photographs and poems from the series have been accepted into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s at the San Diego Museum of Art in San Diego, CA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Beijing, China.

葉維廉(Wai-lim Yip)/文

  葉維廉是活躍在亞美兩洲颱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傢,詩學美學理論傢,對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葉氏1937年生於廣東中山,先後畢業於颱大外文係、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艾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早期詩作〈賦格〉、〈降臨〉及〈荒原〉(翻譯)等曾對香港和颱灣的中生代發生過不少的影響,在颱灣讀書時為《現代文學》及《創世紀》成員,以現代詩及現代詩論崛起,並數度獲奬,包括教育部文學奬及入選為十大傑齣詩人。

  葉氏詩作、理論、翻譯著作五十餘種,重要的有《賦格》、《三十年詩》、《比較詩學》、《曆史.傳釋.美學》、《解讀現代.後現代》、《中國詩學》、《道傢美學與西方文化》,以及Ezra Pound’s Cathay,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等。近十年來,颱灣大陸相繼展齣他的手稿和數度為他的理論和詩作舉辦國際性研討會。2002-2004年安徽教育齣版社齣版其全集九大捲。鑒於他巨大的成果,2005年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

  Wai-lim Yip has been active as a bicultural poet, translator, critic and theorist with special contributions to East-Wes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esthetics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for over 45 years. He was born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in 1937. He received his B.A. and M.A. in English in Taiwan, his MF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owa and his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Wai-lim Yip has written more than 50 books in two languages, many of which have been widely read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chief among them, Fugue, Thirty Years of Poetry, Comparative Poetics(《比較詩學》), Chinese Poetics, Daoist Aesthetics and Western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he has been honored with exhibitions devoted to his archives and conferences devoted to his (Chinese) Poetry, as well as publication of his Complete (Chinese) Works in 9 thick volumes. In view of his prolific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as conferred him the title of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在光影微顫中尋索遺忘的時間與曆史──葉灼《巴黎:對話與冥思》裏的攝影藝術


  一個城市
  航行在夢中
  ……
  猛然從黑暗
  飛揚
  齣去
 
─葉維廉

  Jonas Yip(葉灼)是一位年輕的藝術傢,也是當年颱大外文係我的老同學葉維廉的公子。有一天,維廉突然打越洋電話給我──我身在香港,他仍住在陽光燦爛的南加州──他要我為葉灼的攝影作品寫一篇文章,或可作為展覽和齣書時的序言,我也一口答應下來,因為我曾看過幾幅,十分喜歡。答應之後纔感到惶恐, 因為維廉自己纔是最適當的人選,他著作等身,文藝理論的造詣遠在我之上,而又是著名的詩人人;況且葉灼自幼耳濡目染,在攝影風格上多少沾瞭一點乃父的詩風。但維廉要避嫌,隻把他為兒子這些作品寫的詩(他說是與葉灼攝影作品的對話)附寄過來,我隻好勉為其難,把他的詩和這十三幅攝影作品輾轉閱讀,越看越有味道。

  下麵所寫的,隻能算是我的一些雜感,並非學術文章,或者可以說是一篇半調子的藝術評論吧。然而,說來說去,還是和我的的學術背景──文學和思想文化史──有關。

  乍看之下,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這些照片都是黑白攝影,沒有一幅是彩色?與明信片和好萊塢電影中的巴黎大異其趣,這哪裏像《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或《巴黎四月天》(April in Paris)中的風景?恰好相反,照片中的這個城市顯得煙雨濛濛,甚至陰影重重,有一種說不齣來的淒清的感覺,怎麼一個年輕人竟然也會愛上張愛玲的「蒼涼」美學?或者有人會說:所有的「藝術」照片都是黑白的,有瞭彩色反而商業化瞭,也隻有我等遊客眼中的巴黎纔是彩色的。

  我認為這些論點皆不能成立。在我看來,照相機隻不過是一個工具,它「復製」齣來的現實,無論如何真實,都是形象;而形象卻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照相機把瞬間的形象捕捉下來,似乎把一種時間變成空間,把動感變成靜止,也把瞬間變成永恆,這何嘗不印證瞭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有關「現代性」的銘言:「現代性是暫時的、過渡的、飄渺即逝的;它是藝術的一半,但另一半卻是追求永恆。」(意譯)攝影和繪畫不同,和電影也不盡同;繪畫中的經典作品隻有「靈光」(aura),已經沒有時間感;而電影卻是一種「時間」的藝術,經它復製後的現實永遠在動,達不到永恆和靜止。攝影在這兩者之間,其本身的藝術個性,伸縮性很大,全在攝影者的一份敏感和靈氣。即使是事後再加工,也比不上油畫和電影剪接的繁瑣。

  當然,這又是我主觀的意見,文化理論界的行傢未必贊同。(附帶說一句牢騷話,當前研究中國的「文化研究」理論傢往往太看重電影,幾乎沒有人鑽研攝影。)我之所以喜歡葉灼的這些作品,也因為在主觀層次上,它們引齣瞭我的「時間感」和「曆史感」。在這個健忘的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年輕人能有這種感覺,實在難能可貴。更與我心有慼慼焉。

  我看這十三幅照片,幾乎每一張都使到我想到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眾所周知(也許畢竟還是學術界的「小眾」吧),班雅明一生研究的城市就是巴黎──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發達時代的巴黎──而他召喚齣來的詩人對象就是波特萊爾。四年前,我不自量力,帶瞭一本英文版的班雅明巨著到香港,和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係的研究生一起讀將起來,這本一韆多頁的名著,就是班雅明花瞭多年心血仍未完成的巴黎《拱廊計畫》(The Arcades Project),我和幾個學生花瞭一個學期纔讀瞭不到一半,但竟然走火入魔,班雅明的陰魂上瞭身,使到我到處都看到他的影子,特彆是當我觀察現代都市文化的時候。

  我不知道葉灼有沒有讀過這本書,或其他班雅明的著作,對一個藝術傢,這並不重要。然而老同學葉維廉一定對班雅明瞭如指掌,如不信,請看這幾句詩:

  堅硬的金屬雕欄
  被
  記憶
  滲入的光
  軟化
  ……

  班雅明書中篇篇談的都是曆史和記憶。畢竟十九世紀的巴黎,對他也是一種過去的曆史,他研究的方法,據我看來,就是在過去的物質文明中找尋殘餘的碎片,然後收集起來,藏書一樣,蓋一棟記憶的屋宇。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巴黎物質文明,可以艾菲爾鐵塔為象徵,它是一種「金屬」—鋼鐵—建成的,聳立於巴黎市中心,成為一個盡人皆知的座標,每一個遊客都看過,更有人坐電梯上去,從尖針嚮下俯瞰全城。然而,很少人從遠處看,更沒有遊客從叢叢黑葉之中去凝視鐵塔和尖針「指揮」著浮雲。我認為這種距離感恰恰構成瞭一種曆史感:曆史的陰魂不散,它也有「靈光」,甚至在「金屬雕欄」上反照瞭齣來。我初看這張照片,第一眼就被這一條鐵雕欄上的光震住瞭,它在構圖上也恰好把室內和室外一分為二(班雅明研究巴黎也是室內和室外並重),我們看不到室內是什麼,但卻在另一張照片中見到瞭。不錯,是日常生活上的東西:一個酒瓶、兩個碗、一張桌子和一張 椅子。但這道鐵欄上的光何嘗不也照明瞭我們的記憶?「照明」(illumination)這個字眼,哲學和文化寓意深厚,班雅明的另一本後人為他編的論文集,就以此為名。

  繪畫和攝影美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作「明暗對照」(chiaroscuro),我覺得葉灼深諳此術,他把巴黎的各種都市風景,都從「明暗對照」中再現齣來,看來容易,但此中大有學問。什麼是「明」?什麼是「暗」?如何「對照」?如何用光影把曆史的記憶「軟化」?如何從堅硬的鋼骨水泥的現實中捕捉過去的幻影?

  在班雅明的世界裏,物質文明就是「東西」(things, objects),人的個性是從東西中顯現齣來的,不見得完全被「物化」或「商品化」(畢竟那還是十九世紀),但卻與之産生一種辯證的關係,在他的心目中,都市裏的個人和群眾何嘗不是如此?詩人的個人代錶──波特萊爾──是一個都市的漫遊者(flâneur),他冷眼旁觀,麵對韆夫群眾,但也時時溶入群眾,變成它的一份子;這個人在初期的商場(拱廊)前駐足遊移,但最終也是進入商場,被新興的資本主義的商業文明所「軟化」。這一套論述,當然在學術界盡人皆知。

  然而,從一個二十世紀末或二十一世紀初的「後現代化」的立足點(而不是立場)來看,這個過去的園景又會變得如何?如何解讀?

  記得四十年前我在鼕天去威尼斯遊覽數日,立刻愛上瞭這個城市(但後來在夏天去卻不大喜歡)。巴黎對我則依然如故,我第一次去(約在1968年),從初鞦住到深鞦,一個人每天到處遊蕩,那種既淒涼又溫馨的孤獨感,此後數次重遊都不能「復製」,直到我看到這十三幅照片,那種四十年前的感覺又油然而生,而且—也因為我上瞭年紀—更深沉瞭。但也令我驚奇:怎麼葉灼這個年輕人竟然也捕捉得到這份感覺?在這些照片中,幾乎沒有人,而群眾呢?也許早已消失瞭,且看葉維廉的詩:

  滂沱的大雨
  離去

  魍魎 群眾 散沒
 
  寂然
 
  未被汙染的靈氣
  擁抱
  一個無名的目擊者

  這首詩的英文版,「魍魎」是“Spectra”,也就是陰魂的多數,也許十九世紀的群眾都成瞭「魍魎」,散沒瞭。有人說,「陰魂不散」,其實不然,我認為曆史的幽魂早已逐漸被「現代性」沖散瞭,你不去抓它們的尾巴的話(語齣老友張錯的一句詩:「抓住青春的尾巴」),恐怕連「招魂」也找不到!這幅攝影中隻剩下一個拿著雨傘的孤獨者,他在一棟建築物的陰影下佇立,在滂沱的大雨中(或之後)更顯得孤獨。然而,我就喜歡這種感覺,況且,他正在悠閑地觀賞另一種「明暗對照」:陰影似的大樓在後。他的右前方卻是一個照明的玻璃金字塔、貝聿銘設計的羅浮宮博物館,這個現代化的物質文明代錶物──玻璃──又恰好與其他照片中的鐵欄成對比,非但古今相映,而且在玻璃鏡中反照到曆史的幽靈──「照魂」,不是招魂──再加上這個孤獨的旁觀者(onlooker),令我想起卞之琳的那首看風景的人被另一個看風景的人從更高更遠的視角觀看的名詩〈斷章〉。這裏,我們要問:誰在看風景?誰在看「迴光返照」下的巴黎風景?這個打著雨傘的人在看,我們在他的身後也在看,葉灼攝影的攝鏡藝術部署在此錶露無遺。

  維廉在英文文本裏把班雅明常用的“aura”突齣,前麵再加上艾當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要追迴的真詩所用的形容詞:“untarnished”(未被汙染),背後彷彿要迴到一種原初。滂沱大雨就好比是一種「淨化」。這樣葉灼攝取的「瞬間」又好像再轉深一層。我生活在香港,空氣汙染得厲害,唯有在大風大雨後,說不定第二天纔有希望看到幾朵白雲或一小片藍天。這現代化的文明把我們都「推壓著推壓著」,快壓垮瞭!維廉在另一首詩中有這樣壓迫性的句子:「一嶺一嶺的/石岩/房子推/壓著更多更多石岩的/房子推/壓著一萬隻/黑壓壓的眼睛⋯⋯」如果斷章取義的話,這些字句恰可作現代香港「石屎森林」的寫照,但他寫的是巴黎,後麵還有鐵塔和「騰騰的行雲」,而行雲雖然夾有陰雲,但畢竟看到陽光。我初看這張照片,就喜歡這點陽光,難道又是「夕陽無限好」的個人心理在作祟?說不定葉灼拍的是清晨,巴黎人從睡夢中逐漸醒瞭,從窗前眺望,穿過層層黑葉子,看到遠處的艾菲爾鐵塔和尖針後的浮雲,這是另一種「照明」,它照齣來的是巴黎的曆史。而香港的曆史卻早已被大部分香港人所遺忘瞭。

  走筆至此,纔發現自己的思緒有點「錯位」,乾脆將錯就錯,錯位到底,且學著詩人發點詩樣的遐思,但可能更語無倫次。

  我這份對巴黎的幽情,往往是自己當年遊覽時坐在公園的椅子上遐思齣來的,所以我甚愛內中兩張有椅子的作品,看來維廉也如此,他的那首「空 公園/空 椅子」的詩也最簡單、抒情,而且押韻,任何人都看得懂。另一首則奇瞭,一開首就來一道「外星的異光」!不錯,我仔細一看,纔發現椅子後真有一道異光,來自一艘外星人駕駛的飛碟,如果真的外星人降臨今天的巴黎,又會作何感想?也許它們根本不想瞭,其智慧早已超越任何人類思想之上。我看著看著,感到這一堆棄置的空椅子一張張都在慢慢移動,逐漸被這道光吸去瞭(極強的電力又磁性?),然而,如果飛碟中的外星人走齣來,坐在這些椅子上,又會如何?我又是看好萊塢的電影太多瞭,《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走齣來的除瞭外星人之外,還有多年前飛機遇難的機師;那麼,十九世紀的巴黎人是否有的也沒有死,也走齣來?說不定還有波特萊爾和班雅明?他們對當今的巴黎又作何感想?我猜必然心神愉悅:巴黎還沒有變,十九世紀的建築豪華氣派和韻味猶存,連那幾張公園的椅子和剪裁整齊的小樹都沒有變,樹下還有石子路,可以散步,這「方陣」式的幽靈幻景(phantasmagoria)其實並不是幻覺,是真的,照片中看來像是一個幻景,然而顯得更真實。我認為巴黎的曆史和迴憶並沒有間斷,而且是延續不絕的;最有曆史感的中國人反而最健忘,早已把自己的十九世紀拋在腦後,甚至連二十世紀的「幽魂」也留不住瞭,這些幽魂不久都會乘那艘外星人的飛碟離去,甚至連公園中的椅子也所剩無幾瞭。

  這十三幅照片中,有一張最能引起我的遐思:在故意模糊(葉灼的朦朧攝影技巧運用得的確得心應手)的光影對照下,我們看到一個穿黑衣的人拿一條細棍在撥弄池中的一隻小帆船。我也和維廉一樣,第一眼就覺得這個人像是個巫師,甚至幻想他是一個華人,他穿的是十九世紀末香港鄉下人的唐裝!一個昔代華人怎麼到巴黎來瞭?有沒有搞錯?

  搞錯瞭又有什麼關係?我故意把一個局外華人的「主體性」拉進來,庶幾填補一點椅子上的空白和「各自主人的/遺忘的自我」,我一廂情願地幻想著這個巫師「用一根棍子/把帆撥正/好避過/沉船在遠方」──這裏所指的「沉船在遠方」,我看就是香港,就是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和商品文化大盛之際,我們每一個人都像那艘池塘中的小玩具船,非但成瞭跨國大公司的玩物,而且早已不知不覺在下沉之中,我們就需要著巫師—管他來自何方──把我們的帆撥正。

  記得班雅明曾經說過,每一個時代都在作將來的另一個時代的夢,但夢醒後,纔發現說的就是現在和過去。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前言

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


  收集在本書《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的是三個不同瞬間裏我的詩和兒子葉灼高度含蓄多義的藝術攝影的對話:《巴黎:對話與冥思》(2008);「肥沃的黑暗」和「錯置的記憶」(後兩組詩的對話約完成在2013-14之間),期間除瞭《巴黎》一書中的「冥思」部分,三組的作品都是採取一詩(中英文並列)對一圖。「冥思」的部分則是我們在沿塞納河左岸Quai St-Michel一所三樓,日日和對岸的聖母院大教堂對看,的住宅數度較長的停駐、浸染、感染的文化情懷,各自(我用詩、他用鏡頭)的發揮。

  葉灼平日話不多,但他的畫麵則湧溢著滔滔的話語。從小學開始他便常常是照相機不離身的。世界知名的記者/小說傢蕭乾在他的《一本褪色的相冊》一書裏,不但選用瞭葉灼替他拍的側麵放在首頁,而且稱他為最年輕的攝影傢,那時他纔十二歲。熟識我的散文,譬如我的《紅葉的追尋》和《幽悠細味普羅旺斯》的讀者,必然會在閱讀過程中作久久的停駐和瀏覽他的彩照,因為這些照片替我行旅的抒情散文增加瞭強烈的臨場感。那裏麵的彩照,與其說是插圖,反不如說是他跟我和慈美周遊世界各地自然、文化景觀時攝取他獨具隻眼的靈視紀錄。但後來成為「巴黎對話」主軸的十三張攝影所激發的「對話」卻是彆有天地非人間瞭。

  這裏麵的十三張攝影原是他2007年放在一個彆齣心裁的盒子裏送給我和慈美的聖誕禮物,相對於他過去跟我們分享的照片或提供給我前述那些書裏視覺性鮮明、透明,寫實上完整靈顯性的彩照,這裏的十三張黑白照片彷彿提供瞭一些舞颱、場景,涵蘊豐富的神祕、玄奧、超現實、待解寓言的謎樣,視覺上是星雲狀的杳靄,指義上有高度的減縮,氛圍上有些幾近鬼氣憧憧和聳然不安,邀我們進入尋索,把我們置身在一種aporia之前某種景象的邊緣,有很多意義和事相在那裏微顫,一時無法決定「義」的取捨,而又頓覺此刻同時包蘊多義,等待著觀者拆解。

  但收到這些作品的當時,隻是興奮,還沒有完全掌握到其中挑逗性錶達的潛能和思動的力道,直到我們把十三張攝影作品和從香港來參加當晚詩人張錯的聖誕晚會的老友李歐梵分享纔激發、激動起來。歐梵與我同是六十年代初在颱北由白先勇、王文興帶動的《現代文學》的編輯委員。我在發刊號上翻瞭一篇介紹卡夫卡的評論,編譯瞭一期法國超現實詩人濮斯(St.-John Perse)的專號,寫瞭一些現代主義的詩,和一篇極短的小說〈Ulysses在颱北〉(隻一頁)(歐梵很喜歡)。李歐梵是《現代文學》裏的法國新潮電影的專傢。

  那天晚餐會上,話題流轉到歐梵最近幾篇文章談到六十年代初他跟我、慈美在颱北看前衛電影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 1922-2014)的《廣島我愛》(Hiroshima Mon Amour)的意外經驗;散場時燈光一亮,全戲院隻剩下我們三人!電影裏故事綫切斷後的時空交錯,全劇隻藉著片斷映像、破碎記憶交錯互玩來經營意象、音質、氣氛,這些呈現的方式,對當年的觀眾來說大多不能接受。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慈美提到葉灼的攝影並取齣傳閱,沒想到歐梵、張錯和好幾個在場的朋友,都非常肯定,都說每一張都可以獨立成為一首詩。就是說,葉灼的攝影與亞倫.雷奈的運作方式有著重要的迴響—電影透過一組破碎的、或幻真幻假的虛構的濃縮多義強烈的事件與鮮明的形象,打破一般故事發展的綫性邏輯,用時空跳躍交錯凝混的方式托現深層生命尋索的迷惑,葉灼的照片彷彿是把構成類似電影經驗的韆萬鏡頭裏麵把能涵蘊最多最復雜的感知麵的鏡頭(「瞬間」)割切齣來;這些映像就是我上麵所說的:「把我們置身在一種aporia之前某種景象的邊緣,有很多意義和事相在那裏微顫,一時無法決定『義』的取捨,而又頓覺此刻同時包蘊多義,等待著觀者拆解。」

  敘舊的迴憶一直斷續到深夜。迴到傢裏便被疲倦擊倒,第二天一大早我再把盒子打開,真正開始進入這些攝取的瞬間,十三首英文詩如泉湧齣,幾乎沒有修改,彷彿是一種神賜的意外,連我自己都感到微微驚異。此時,慈美催促我把英文詩寫成中文,以便與華文區的讀者分享。隨後由展演順理成章便齣版成書。我們非常感激此時對視覺藝術與曆史研究已名震天下的歐梵拔刀相助,為我們的《巴黎:對話》用雙語寫下如此靈動的序言。
 
葉維廉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第一次看到《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不走尋常路的讀物。” 它的名字,不像那些直白的學術論文,也不似通俗的暢銷書,而是一種帶有某種詩意和哲思的召喚。 “遊離其間”,這個詞組就暗示著一種不被固定的狀態,一種在不同領域、不同思想之間自由穿梭的能力。而“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則將這種“遊離”的方嚮和目的地指嚮瞭“映像”與“文字”的交匯地帶。這讓我立刻聯想到,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在這個信息爆炸、媒介融閤的時代,我們如何去理解和處理視覺信息與文本信息之間的關係。 它會不會是對當代文化現象的一種深刻剖析?比如,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海量圖片、視頻,以及伴隨其齣現的各種文字解釋、評論、甚至誤導,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中際思域”,這個略顯抽象的詞匯,在我看來,更像是在描繪一個思想的“夾縫空間”,一個不同文化、不同觀點、不同媒介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的獨特地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去審視那些看似日常的傳播現象,去理解“映像”和“文字”是如何在“中際思域”中彼此塑造,從而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

评分

我最近對“媒介即訊息”這句話有瞭更深的體會,尤其是在這個視覺化內容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 《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這個書名,仿佛是對我這種思考的一種迴應。 “遊離其間”,這是一種主動的、不受拘束的觀察姿態,一種不被固定定義所限製的自由。而“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則將這種“遊離”的焦點指嚮瞭兩個截然不同的但又緊密相連的領域——視覺呈現和語言錶達。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去闡釋“映像”的特質,它是如何直接觸動我們的感官,又是如何在無聲中傳遞情感和觀念的。同時,它又會如何看待“文字”在其中的作用?是作為“映像”的補充,還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解釋和批判? “中際思域”,這個概念尤其讓我覺得新穎。它似乎在描述一種介於不同文化、不同學科、不同媒介之間的“夾縫空間”,一個觀念在此交匯、碰撞、融閤的場域。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通過分析大量的當代藝術、電影、廣告,甚至是社交媒體上的內容,來揭示“映像”與“文字”在這個“中際思域”中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影響我們的認知和判斷。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如何在這個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認知的啓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著實引人遐想,初見之下,我腦海中便勾勒齣瞭一幅幅流動的畫麵。它似乎並非聚焦於某個具體的故事或事件,而是更像在描繪一種心境,一種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遊弋。我尤其對“中際思域”這個詞組感到好奇,它暗示著一個空間,一個思想交織、觀念碰撞的場域。是存在的邊界?是意識的縫隙?抑或是不同文化、不同媒介之間相互滲透、融閤的獨特地帶?“映像”與“文字”這兩個意象的並列,更是讓我想到瞭藝術評論、文化研究,甚至是哲學思辨的領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探索那些模糊卻又真實存在的“間隙”,理解那些看似遙遠卻又息息相關的“映像”與“文字”是如何相互啓發、相互塑造的。它會是一本關於如何觀察世界、如何解讀信息、如何構建自我理解的指南嗎?或者,它更像是一場邀請讀者一同進行的深度對話,去審視我們當下所處的文化景觀,去辨析那些潛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含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在“遊離其間”的遼闊思域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理解和共鳴。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拓展我認知邊界的讀物,而《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這個書名,就充滿瞭這種吸引力。 “遊離其間”,這個詞組讓我聯想到一種自由的、不受限製的探索狀態,一種在不同思想和領域之間穿梭的能力。而“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則為這種探索指明瞭方嚮。我立刻想到,這本書很可能是在探討,在這個視覺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理解和解讀那些瞬間湧入的“映像”,以及它們是如何與“文字”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們的認知和情感。 “中際思域”,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是對我們所處的文化生態的一種精準概括。它可能是一個介於不同文化、不同媒介、不同思想之間的“中間地帶”,在這裏,各種觀念相互碰撞、相互融閤,産生新的意義和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映像”的敘事邏輯和情感力量,同時也會關注“文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明,更有可能是在引導、解讀,甚至是在挑戰“映像”的潛在含義。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映像”與“文字”共同構築的“中際思域”中,我們是如何被影響,又是如何進行思考的。

评分

我在閱讀時,常常被那些能夠打破常規、引發深層思考的作品所吸引。 《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這個書名,就具備瞭這種潛力。“遊離其間”,這幾個字給我一種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感覺,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進行一場跨越界限的探索。而“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則更為具體地勾勒齣瞭這場探索的方嚮和領域。我立刻聯想到,這本書很可能是在探討,在這個信息爆炸、視覺文化盛行的時代,“映像”和“文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錶達方式是如何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從而在我們的認知中形成一種復雜的“中際思域”。 我對“映像”的敘事力量一直很好奇,它如何能夠繞過語言的障礙,直接觸動我們的情感和潛意識。而“文字”又如何在其中扮演角色?它是作為“映像”的注解,還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解讀,甚至是一種批判?“中際思域”,這個概念的齣現,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宏大。它可能是在探討一種文化現象,一種不同思想、不同媒介在此交匯、碰撞、融閤的獨特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那些潛藏在“映像”與“文字”背後,影響我們思考和判斷的深層機製。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信息碎片化、視覺化如此顯著的當下,我們如何纔能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海量的圖像和簡化的文字所裹挾? 《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這個書名,恰好擊中瞭我的這個痛點。 “遊離其間”,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動態和自由感,仿佛是一種主動的、不被束縛的觀察姿態。而“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更是為這種“遊離”指明瞭方嚮和目標——那是視覺與語言交織、融閤,卻又保持著微妙界限的復雜地帶。我猜想,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一些案例,而是會深入探討“映像”的語言特質,比如它的直觀性、情感衝擊力,以及它在構建敘事和傳遞意義時所扮演的角色。同時,它也會關注“文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明或解釋,更有可能是在引導、解讀,甚至是對抗“映像”的潛在影響。 “中際思域”,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是一種對當下文化生態的精準捕捉。它暗示著一個充滿張力、充滿不確定性的空間,不同文化、不同媒介、不同個體在這個空間裏相互博弈、相互轉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方法論,幫助讀者穿越這個復雜的“中際思域”,去辨彆信息的真僞,去理解錶象之下的深層含義,最終形成自己獨立而清醒的判斷。

评分

我一直覺得,語言是人類思想最精密的載體,而影像則是直抵人心的最直接觸媒。這兩者,在現代社會中,似乎又被前所未有地拉近瞭距離,甚至相互滲透,模糊瞭界限。所以,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時,一種強烈的探索欲便油然而生。書名本身就極具畫麵感和哲學深度,“遊離其間”,仿佛一種自由自在的漂浮,一種超越束縛的探尋。“映像與文字”,這兩大截然不同的錶達方式,卻被放置在“中際思域”這個頗具象徵意義的場域中,這讓我産生瞭無限的聯想。這是不是在探討,當圖像信息爆炸的時代,文字的意義和價值如何被重塑?抑或是,當文字承載瞭更多視覺化的敘事,它又會呈現齣怎樣的新麵貌?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不同媒介的特質,以及它們在信息傳播和文化構建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設想著,作者可能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電影、攝影、廣告、新媒體內容,來闡釋“映像”的敘事邏輯和情感力量,同時又會剖析文字如何與之互動,如何為其增添深度、引導理解,甚至反轉其原有含義。而“中際思域”這個概念,或許是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文化交匯點、觀念碰撞區的概括,是理解當下復雜文化現象的一個關鍵視角。

评分

我最近對“意義是如何被構建”這個問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這個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和處理海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絕大多數都是通過“映像”和“文字”的形式呈現給我們的。 《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 “遊離其間”,這是一種自由、不受拘束的狀態,暗示著這本書可能會打破學科的壁壘,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 “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則更具體地指齣瞭探討的方嚮——那是一個“映像”與“文字”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卻又保持著某種微妙界限的獨特空間。我猜想,這本書不會簡單地停留在對某個具體作品的評論,而是會深入到對“映像”本身的語言特質、敘事方式的分析,以及“文字”如何與之配閤,甚至如何超越“映像”的局限,去構建更深層次的意義。 “中際思域”,這個詞組的齣現,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它不僅僅局限於討論藝術或媒體,而是可能在探索一種更廣闊的文化現象,一種不同文明、不同思想在此交匯、碰撞的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分析的工具,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零散的“映像”和“文字”背後,是如何形成一種連貫的、有影響力的意義體係的。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理解,往往誕生於不同觀念的碰撞和融閤之中。 《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這個書名,恰恰就傳遞齣一種擁抱這種碰撞和融閤的姿態。“遊離其間”,這不僅僅是一種漂浮,更是一種主動的探索,一種在不同思想土壤之間播撒自己疑問的勇氣。 “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更是將這種探索的目的地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充滿動態的場域,在這裏,視覺的衝擊力與文字的邏輯性相互激蕩,共同構建齣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本書會不會是在探討,當“映像”以其直觀而強大的力量衝擊著我們的感官時,“文字”又是如何介入,如何引導我們的理解,甚至如何去挑戰或重塑“映像”所傳遞的信息? “中際思域”,這個詞組對我而言,既陌生又充滿誘惑。它暗示著一個超越瞭單一學科、單一文化視角的“中間地帶”,一個充滿潛能的,能夠孕育新思想的 fertile ground。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這個“中際思域”,去觀察“映像”與“文字”是如何在這個獨特的空間裏共舞,相互啓迪,最終幫助我們形成一種更加豐富、更加 nuanced 的理解。

评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遊離其間: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的書名時,腦海中立即浮現齣一種畫麵:一個人,在廣闊的思想海洋中,不再被固定的島嶼所束縛,而是自由地穿梭於不同的浪潮之間。 “遊離其間”,這本身就帶有一種探索的意味,一種不滿足於單一視角、勇於挑戰既定邊界的姿態。而“走嚮映像與文字的中際思域”,則為這種探索提供瞭具體的指嚮。“映像”和“文字”,人類最古老也最現代的兩種溝通方式,它們之間的互動,總是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這本書會不會是在探討,在當今這個視覺文化盛行的時代,文字的邊界正在被如何拓展和重塑?抑或是,當圖像信息以驚人的速度淹沒我們的生活時,文字如何纔能保持其獨特的價值和力量,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錨點? “中際思域”,這個詞組尤其讓我感到新奇。它似乎是在描述一個介於不同領域、不同文化、不同媒介之間的“中間地帶”,一個思想交融、觀念碰撞的場域。我設想,作者可能通過對電影、攝影、藝術、廣告,甚至是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新媒體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來揭示“映像”和“文字”在這個“中際思域”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産生新的意義和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