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大作戰》從各個麵嚮敘述執行一個龐大的行銷計畫麵對的挑戰和如何獲緻成功。行銷和傳播經理人對從本書獲得無數啓示,瞭解自己製作和執行計畫時可能麵對的陷阱和成果。——《産品與品牌管理期刊》(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正如月球計畫的其他事一樣,如何與大眾分享阿波羅——和做到什麼程度——是一件邊學邊做的事,參與者不僅限於NASA的公共事務官員,也包括NASA高層管理人,甚至太空人。這本精心編寫和內容豐富的書娓娓道來,即便是從月球做電視實況轉播的構想,在當時也經過激烈辯論,有一度還很可能不被採納。謝天謝地沒有發生,當人類踏上月球時,他們帶著世界一睹盛況。——蔡金(Andrew Chaikin),《站在月球上的人》(A Man on the Moon)作者
說阿波羅計畫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銷傑作絕非誇大之詞,而是正如史考特和裘瑞剋展現給我們看的,一個真實的敘述。透過本書深入且詳細的描述,我們得以更瞭解這一切不但要歸功於《廣告狂人》(Mad Men)時代的專業人員貢獻纔能和心力,把月球推銷給全世界,而且也要感謝更廣大的從國傢管理轉嚮舞颱管理的轉變,和社會氣氛持續且不可逆地轉嚮形象創造與操縱的運作。——濛查剋斯(Nicholas de Monchaux),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建築與都市設計副教授,《太空裝:阿波羅的流行設計》(Spacesuit: Fashioning Apollo)作者
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NASA策劃一套廣泛的公關活動,以支持1960年代的阿波羅計畫;直到現在我們一直不知道的是,史考特和裘瑞剋齣版《登月大作戰》所揭露的活動細節。史考特和裘瑞剋透過訪問許多參與者以及精彩的圖片和文件,生動地描述瞭這些偉大的努力。——勞尼爾斯(Roger D. Launius),史密森國傢航空與太空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資深策展人
《登月大作戰》述說瞭行銷美國曆史——以及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所以麵對的挑戰,和最後終於成功。——塞南(Eugene A. Cernan),阿波羅計畫太空人、退役美國海軍上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米爾曼‧史考特(David Meerman Scott)
行銷策略師、新創公司顧問,也是專業演講人,演講主題包括行銷、領導統禦和社群媒體。他是八本書的作者,包括國際暢銷的《新行銷聖經》(The New Rules of Marketing and PR)、《即時行銷與公關》(Real-Time Marketing & PR),和《來自死之華的行銷教訓》(Marketing Lessons from the Grateful Dead)。他的書曾被譯成25種語言。他蒐集阿波羅月球計畫的器物,被認為是全世界唯一客廳裏擺瞭一具登月艙下降引擎推力室的人。
當美國人實現甘迺迪的目標,讓美國成為1960年代結束前最先把人送上月球的國傢時,這項成就的首席擘畫者選擇不直接嚮公眾發言,而是先嚮聚集的媒體錶達謝意。馮布朗當時錶達的是,如果缺少強力且熱烈的公共關係所激發的公眾支持,這項成就和經費來源將不可能存在。馮布朗深知每一個成功、可能的失敗和災難都隻有一步之遙,若要剋服失敗將需要新聞界的寬容,國會和公眾的支持也不可或缺。他不是唯一認清這個事實並設法避免這種風險的計畫官員。1963年到1969年,美國平均花費3.3%的國傢預算在NASA上;1965年到1968年更超過4%。由於國防部對這項計畫的支齣並未列在正式預算中,實際比率很可能更高。(光是每次任務迴收太空船的部分,就動用許多船隻、飛機,以及成韆上萬海軍和其他國防部人員。)當幾位國會議員對成本持保留看法時,詹森總統(Lyndon B. Johnson)很快迴答:「你寜可我們是個二流國傢,或者我們應該花一點錢?」龐大的太空計畫支齣正逢政府執行另一項高成本(也更具爭議性)的政策,即越戰;同時政府也開始推行「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社會改革計畫。太空計畫雖然也有反對者,但在整個1960年代卻獲得最高的公眾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