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祸【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册)

黄祸【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种族主义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黄祸论
  • 西方视角
  • 19世纪
  • 殖民主义
  • 歧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典小说《黄祸》名列《亚洲週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睽违多年,新修完整版全新上市。
  ◎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未来:震撼世纪的政治寓言小说,中国的变局必将影响全世界。
  ◎中国一旦发生灾难危机,距离最近的台湾每个人都无法回避,都得思索应对。

  ◎「恢宏而又章法井然的政治小说。作者想像力之大胆奇诡,知识结构之宽阔丰厚,文笔之雄健浑熟,都是令人惊诧的。」── 苏晓康(《河殇》作者)

  庞大帝国被灾害与政争所动摇,
  求生存的黄潮将触发全球连锁裂变。
  黄祸不再只是预言,而是近在眉睫的全人类生存议题

  洪水肆虐、人口过剩引发的粮食危机等经济问题,导致中国签下引发争议的国际经济合作协议,立即引发政治斗争。总书记遭暗杀,沿海富庶地区乘机搞独立,中国分裂引发南北战争,台湾为自保援助南方自治政府,北京则以核打击摧毁台北。台湾军队夺取大陆核武基地,本要报复北京的核弹却意外落到了国境之外。为了制止中国的核子滥炸,由联合国主持美、俄联手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了中国的核武能力,却引发本已危机重重的中国社会整体崩溃,进而影响全世界的局势⋯⋯

  「黄祸」是百年来,西方世界对东亚恐惧的浓缩。从历史来看,西元五世纪匈奴王阿提拉攻陷西罗马帝国,使欧洲进入黑暗时代。西元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西征,再度威胁欧洲,东欧沦陷桎梏,阿拉伯帝国灭亡。时到今日,亚洲地区的庞大人口和各方面的发展,有任何的变化,都足以影响世界局势。

  被《亚洲週刊》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列的《黄祸》,在全球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影响力巨大。这次的「新修完整版」是作者王力雄新修订的完整版本,也是睽违许久之后重新面世的最新、最完整的典藏版本。
历史的沉思:现代文明的兴衰与文明冲突的深度探析 图书简介 本书集结了三部深刻探讨人类文明进程、现代社会结构危机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的重量级著作,它们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试图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一套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这三部作品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或停留在表面的政治评论,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技术、经济力量在塑造人类命运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形态进行了审慎的预测与警示。 第一卷:《巨人的黄昏:技术进步与社会停滞的悖论》 本书是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科斯特勒(化名)在二十世纪末期对西方发达社会进行的一次全景式解剖。科斯特勒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指数级技术进步,并未必然带来社会福祉的同步提升,反而催生了一种结构性的“停滞悖论”。 他首先回顾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如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从蒸汽机的轰鸣到信息技术的爆发,每一次技术飞跃都承诺了解放生产力、消除贫困。然而,科斯特勒尖锐地指出,这种进步的成果分配是极度不均的。他引入了“熵增效应”的概念来描述现代官僚体系和大型组织在效率上的递减:系统越庞大、越复杂,其维持自身运转所需的资源和能量就越多,留给真正创新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资源则相应减少。 书中对“后工作时代”的担忧尤为引人深思。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不再是遥远的预言,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科斯特勒详细分析了教育体系如何未能跟上产业结构的剧变,导致出现一个庞大的“无用阶层”(The Unemployable Class)。这个阶层不仅物质上贫困,更重要的是在社会意义上被边缘化,从而引发了深刻的心理危机和政治动荡。 此外,本书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作者认为,被技术异化的人们,通过无休止的物质消费来填补精神的空虚,这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负面循环:过度的生产导致环境压力,而过度的消费则消解了社会凝聚力。科斯特勒试图探寻,在技术高度发达,但精神资源日益枯竭的社会中,人类文明如何才能避免内部的自我瓦解。 第二卷:《十字路口的文明:东方复兴与西方霸权的黄昏》 本卷由国际关系理论家艾略特·范德维尔(化名)撰写,专注于全球权力格局的深刻转移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范德维尔的视角摆脱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单一框架,转而采取一种更侧重“文明范式”演变的宏观历史观。 范德维尔认为,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文明所依赖的“普世价值”体系,其基础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和军事优势之上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种优势正在被迅速稀释。他详细比较了历史上几个关键文明体系(如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不同反应机制。他强调,非西方世界的崛起并非简单的经济赶超,而是其内部深层文化和治理模式在适应全球化挑战后的结构性回归。 书中对“文化优越感”的批判极为有力。范德维尔指出,西方世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却越来越难以理解并尊重其他文明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叙事。这种文化上的不敏感,尤其体现在对国际秩序构建的傲慢态度上,成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深层原因。 一个核心章节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文明冲突中的双重作用:它既是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也是身份政治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催化剂。范德维尔通过对多个区域冲突案例的细致梳理,展示了全球化如何激活了沉睡的传统身份认同,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边界摩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尖锐和难以调和。本书的结论是悲观的:除非主要权力中心能够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建立一种真正相互尊重的多极文明对话机制,否则世界将长期处于“冷对抗”的边缘。 第三卷:《记忆的迷宫:集体创伤与身份政治的构建》 本卷是心理史学家卡拉·德尔菲(化名)对现代社会心理机制的深入剖析,尤其关注集体创伤记忆如何在构建当代社会身份中扮演的角色。德尔菲认为,理解现代政治的驱动力,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数据或制度分析,更要深入探究历史创伤是如何被“编码”、“存储”并“动员”起来的。 她首先分析了“创伤的再现性”:历史上的苦难,尤其是那些涉及大规模不公、迫害或失败的记忆,从未真正消逝,而是以潜意识的形式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记忆通过媒介的放大,很容易被重新激活并用于当前的政治目的。 德尔菲区分了“建设性的痛苦记忆”和“消耗性的受害者叙事”。前者指向和解与重建,后者则倾向于固化对立、制造永恒的受害者身份,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排他性的群体认同。书中多个案例研究,包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分析,揭示了政治精英如何娴熟地操纵这些敏感的记忆碎片,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身份政治的碎片化趋势。随着传统大共同体(如民族国家、阶级结构)的衰落,个体转向更小、更具情感连接的身份标签来寻求归属感。这种转向虽然提供了暂时的心理慰藉,却也使得社会共识的构建变得愈发困难,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能力被削弱。德尔菲警示,一个社会如果过度沉溺于挖掘和放大过去的伤痕,最终将丧失面向未来的集体行动能力。 总结 这三部作品相互呼应,共同描绘了一幅关于现代人类文明的复杂图景:在技术狂飙突进的背景下,社会结构面临深刻的异化,全球权力体系正在经历痛苦的重构,而社会内部的心理基础和身份认同也正处于剧烈的震荡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当代人,特别是对那些致力于理解和塑造未来的人们,一次不容回避的深刻思想挑战。阅读本书,如同进行一场关于人类命运的严肃哲学对话,旨在穿透日常噪音,直抵文明转折点的核心困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力雄


  一九五三年生,籍贯山东,汉族。他曾以「保密」为名,出版了震惊海内外的长篇政治预言小说《黄祸》,引起全球媒体的追踪报导。该书曾入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亚洲週刊》),至今仍在台港以及海外畅销,大量盗版更流传于中国大陆。这位曾被国际媒体誉为「中国最敢言的作家」的其他着作还包括:《大典》(以今日中国现实状况为背景的政治惊悚小说)、《天葬:西藏的命运》(汉人所写关于西藏的着作中最客观公平也是最好的一本书)、《溶解权力──逐层递选制》(作者自认本书分量超过《黄祸》、《天葬》二书的加总)、《递进民主》(作者针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前途,所勾勒的理想蓝图)、《我的西域,你的东土》(作者在新疆历经牢狱之灾,实际走入维吾尔人之中写成的着作)。

图书目录

【上】

地球


北京
东京银座区
黄河
北京西山
山东半岛二〇一海军基地
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一号会议室
黄泛区
北京


台北
闽粤沿海交界
北京中南海
加拿大马尼托巴湖畔
北京十六号机关
长江三崃


北京天安门广场
北京人民大会堂
北京中央军委总部
三崃
山西省仙人村


福州
美联社中国福州十月二十五日电
北京亚太展览中心
福建武夷山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总医院
福州
福建人民代表大会致全国人民电

【中】


北京中南海
山东半岛二〇一基地
福州
浙江仙霞岭
南京
郑州


福建武夷山
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福建福州
台北总统府
乌拉圭蒙得维的亚
巴士海崃一艘甲板无灯的豪华游艇
福建沿海


北京中央军委总部
北京天坛公园
南京
英国《泰晤士报》二十二日中国时局综述
北京
中国大陆〇一四二核导弹基地


台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告
北京军委「亲王府」招待所
广西九万大山一三五八核导弹基地
北京高等军事法庭


南中国又一座被佔领的核导弹基地
北京中央军委总部
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联合国秘书长日记
华盛顿五角大楼
南中国海四百六十米深海底

【下】


中国
北京中央军委总部
南中国海四百六十米深海底
法国《解放报》文章
北京
中俄东方边境黑龙江
中国国家安全部文件
北京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收到的报告
北京远郊燕山一座尼姑庵

XI
西安——太白山
金山岭长城
东太平洋海盆
西方
北方满洲里中俄边境
东南方
河北张家口

XII
欧洲阿尔卑斯山
北京
美国洛杉矶
远东
北京

XIII
太平洋西经一百一十六度十五分三十一秒北纬二十九度一分七秒
月球普希金月面站
太行山一个流浪汉讲的故事
神农架
北京
人类世界
神农架狗圈
荒原

XIV
大地

图书序言



十年过后谈《黄祸》
王力雄


  ◎《黄祸》的「预言错误」

  《黄祸》已经出版十年了,十年变化是非常多的。《黄祸》刚出版时,人们认为它是对中国前途的预言,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黄祸》描写的灾难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然而不久,邓小平的南巡把中国重新推上经济自由化之路,「六四」后的沉闷和沮丧被勃兴的商业大潮一扫而空,政治上的敌对也被纸醉金迷消融,中国的走向似乎就与《黄祸》的描写分道扬镳了。

  今天,中国的现实似乎离《黄祸》差得更远。《黄祸》的故事在现实中几乎都没有发生。《黄祸》写到中共内部会有人打「六四」牌,以翻案争取民意,现实却是中共要员对「六四」保持一致的强硬态度。《黄祸》写到军队夺取了国家权力,把中共领导人当作傀儡,目前情况却是军队完全被江泽民控制,原来人们预料江是过渡人物已被证明是个错误。他不但在邓后继续留位,而且稳定地控制局面。

  《黄祸》写到军事政权引发沿海省份的地方势力与北京决裂,事实是各地诸侯在重大问题上唯北京命令是从,除了搞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小动作,完全没有胆量与中央政权对抗。

  《黄祸》另一个脉络是台湾对大陆的介入,实际情况却是台湾朝野对大陆唯恐避之不及,没有任何卷入大陆事务的动力。《黄祸》还写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那时苏联尚未解体,现在来看那种冷战时期的思路十分过时。苏联从原来的第二号强国变成了一堆三等国家。危机四伏,国力虚弱,完全没有能力再与美国对抗。

  因此,以占卜的命中率来论《黄祸》,打分应该是「0」。

  ◎我不想当算命先生

  一九九四年我对《黄祸》做了一些修订,改动了很少细节,主要是把苏联改为俄罗斯,做了相应地名和情节的改动,其他方面都与原来完全一样。

  照我的本意,把苏联改成俄罗斯都不是很有必要,因为我从来没有把《黄祸》当成「预言小说」,我也不想成为一个预言家。如果现实真按照我的描写兑现,倒会使我毛骨悚然--我成了一个什么?当年苏晓康作的序言把《黄祸》称为「寓言小说」,我觉得更为合适。我要讲的是故事之下的东西,不是故事本身。我与苏晓康至今未曾谋面,也未有过联系,但仅从「寓言小说」之称,我已经感到他是一个知音。

  ◎《黄祸》的主线是什么

  《黄祸》故事里那些党派斗争、诸侯分裂或美苏大战等都是笔上生花,在稿纸上过主宰世界命运的瘾而已,真正推动着我写下去的动力--也是贯穿小说的脉络--是我对中国社会深层危机的忧虑,中国的现实一是人口最多,二是人均资源最少,三是欲望最高,四是道德水平最低,这四项中的每一项单独论都算得上够严重的危机,四项凑在一起,又是「四最」,可想而知会造成多么巨大的失衡。正是这种失衡,是我眼里中国最严重的危机所在!即使《黄祸》表面描述的那些危机全都没有发生、都是错的,这一深层危机却一直是严峻而现实的存在。

  《黄祸》出版至今的十年,四个「最」的走向如何?首先中国人口又增加了上亿,人均资源因此更少,生态也遭受更多的破坏,中国人的欲望有增无减,社会道德却继续江河日下,因此四个「最」更加「最」,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失衡。这说明《黄祸》描写的深层危机没有消失,而且仍然在发展,那么《黄祸》描写的灾难就仍然有可能发生,不同的只是灾难由什么引发和表现为什么形式而已。没有《黄祸》那些故事,也会有别的事使那深层危机浮出水面。

  ◎故事还可能继续

  其实《黄祸》故事中使用的元素这几年已经有不同面目的出现。《黄祸》开篇写的是大水,一九九八年长江不是发了大水吗?波及两亿人口,造成两千多亿的损失。那灾难的背后原因就是人口过多,砍伐森林、围垦湖泊、堵塞河道等,造成了生态的失衡。

  《黄祸》中发水的是黄河,一九九八年的黄河却是一大半时间无水入海,那当然也是一种生态灾难。黄河断流的天数一九九一年是十六天,一九九五年一百二十二天,一九九七年二百二十六天,断流长度也从一百三十一公里增加到七百零四公里。危机加深的速度是惊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断流的意象比发水还令人沮丧。黄河近年没发水跟北方持续干旱有关。其实黄河自身的洩洪能力早已惊人下降。一九九八年花园口一号洪峰的流量仅为一九五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一,水位却超过一九五八年零点五六米。下游黄河有几百里高悬空中(高出河南新乡二十米,高出开封十三米),一旦遇到洪水决堤,破坏将难以估量,成为推动危机爆发的引信完全可能。

  目前中共党内虽然看似偃旗息鼓,然而党内斗争说穿了就是争夺权力,只要权力结构是专制的,得到权力就只能通过斗争,平衡必定就是暂时,发生斗争才是必然。而社会的基本矛盾从底层向上传递,最终也会引发高层斗争,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在高层寻找自己的代表,由此形成向上的凝聚和富集。只要有一天社会的深层危机浮上表面,眼前平静就会立刻打破。

  台湾现在採取对大陆不介入的对策,但是台湾的当权者和百姓不会不明白,近在咫尺的大陆是躲不过去的。只要大陆仍然由中共统治,台湾头上就时刻悬着利刃。面对这样的威胁,我不太相信一旦有一天只需要台湾助一把力就能在大陆推翻中共,台湾仍然会不介入,那不是帮助大陆,是在救台湾自己,现在只是还没出现那个时机而已。

  设想未来,如果中国发生动乱,导致生产萎缩,这块土地无法再养活如此多的人,被求生慾驱使的中国人就一定会走出国界,走向世界。现在只是为了挣多一点钱,他们都不惜冒死偷渡,将来面对的是生死之交,难道能指望他们坐以待毙?当年几十万越南人漂洋出海震动了全球,如果百万、千万、上亿中国人走向世界,将导致怎样的反应链条?最终造成什么结局?现在虽然无法预料,但可以确信那必定是致命的。

  人们认为《黄祸》中与今天最不贴边的是美苏核战。不错,俄罗斯现在沦落了,但它仍然掌握着一个足够把世界摧毁几次的核武库。一个掌握着致命武器并且充满挫折感的巨大穷国,有可能比原来还可怕。说它穷,已经不得不卖家底,但你看它卖的都是些什么--苏凯战机、宇航设备、航空母舰……这样一个国家,谁能断言它将来会毫无作为?

  一九九九年四月上万法轮功信徒包围中南海,震动了中共,也震动了世界。随后的《亚洲周刊》说《黄祸》预见了气功团体的强大能量,并称「文学的洞见往往出奇的准确」。事实上,这种类比多次出现,流民、生态、人蛇等方面一出现问题,就会有人提到《黄祸》。甚至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中国掀起反美运动,也被联想到《黄祸》中的一些情节。

  我则在祈祷,《黄祸》中那些元素的再现到此为止,后面那些可怕的故事千万不要再继续成为现实。

  ◎稳定之下的危机

  十年来,我的内心没有随时间的过去而放松,反而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劫难正在逼近。无疑会有人认为我把问题极端化了。我说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但类似的说法历史上从未断过,中国国歌的歌词也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哪个年代的忧国之士不曾担心中国要亡?鸦片战争面临的列强、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日本佔领大半个中国、还有文革和六四,不都好像马上就要没有明天?可是中国都一样过来了。今天谈论的中国危机,是不是还会像过去一样,不过是一种当事者迷的过度解释,中国还是会安然过去。毕竟几千年的历史航船都走下来了,怎么会偏偏就在今天触礁沉没?

  对此,首先应该谈的不是危机,而是中国目前为什么会这样稳定?如果真存在那么严重的危机,为什么现在看到的现象是相反?而我恰恰在这种稳定之下,感到着最大的危机。

  今日中国除了政权以外,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在整体上对社会进行整合。政治反对派、意识形态、国家化军队、宗教、公民社会那些任何完善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整体性整合机制,不是已经死亡就是被铲除,或是在压制下无法生长。唯一的整体整合力量只剩下政权。中国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前所未有的稳定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在这个社会当中,除了政权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凝聚社会,引导人民,对政权形成挑战,一切都只能在政权的指挥棒下运行。

  所以,当今中国的基本状态是这样的:一方面是社会自由度扩大,出现了很多新的空间,原来那种社会分子之间被强加的刚性连接逐渐解除,但是并没有新的组织化形式取而代之,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越来越散漫,虽然人人都在钻营,但都是一盘散沙的个体行为,或侷限在很小范围的整合。另一方面,政权控制和管理整个社会。形象地形容这种状态,就是一只政权的桶装着十三亿人的散沙。散沙内部进行着活跃而无序的分子运动,而桶因为失去信仰的凝聚也已经「脆化」,从毛泽东时代的铁桶变成了今天的玻璃桶。然而散沙无论如何不会挑战桶,哪怕桶是玻璃桶,这就是今日中国在外人眼里显得稳定和繁荣的原因所在。

  但是,这稳定并不是吉兆,却应该说蕴含着极大的危险。危险在于,万一一次意外的震动使那玻璃桶破碎了呢?--唯一的整合就会丧失,社会就会失控,那时的中国将会怎样,能够怎样呢?所有的危机将一同爆发,桶里的散沙也就会漫天飞扬,无法收拾。

  不愿意看到这种前景,问题就成了中共政权到底会不会垮?如果它能够永远屹立,也就没有什么可愁。即使过得不太好,至少不会有大灾难。然而回答显然应该是否定的。不谈具体,仅从共产党自己尊奉的「历史唯物主义」,世上就没有永恆的事物,中共自身当然也不例外。何况它的高度腐败、意识形态缺失、丧失民心等,都已经构成它可能垮台的因素。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它以自觉的死亡挽救中国,然而现实没有让我们看到那种前景的丝毫希望。

  ◎我们能否逃出劫难

  有人也许会说,中共政权垮了难道天就会塌?车到山前自有路。历史有过多次大起大落,政权崩溃也层出不穷,不都过来了。不错,历史有多种可能,但今天中国与过去的不同是,以往即使其他整合因素都失去作用,至少还有一个「框架」在支撑,一个「底座」在承托--那「框架」就是文化,「底座」就是生态。

  一个社会发生政权崩溃,只要文化结构保持完整,传统的伦理、道德、调整人际关系原则和价值系统还在,人们就可以在没有法律和警察的情况下自行维系,社会就仍然是凝聚而不是发散的,即使社会失去了政权的整合,也仍然可以维持基本稳定,获得一个缓冲时间以重建政权、法律等上层建筑,继而重新整合社会。

  如果这种文化结构没有了,那就危险了。人们只要没有警察看管就相互损害,那么政权垮台,控制消失,人与人的关系就将以争斗为主,社会因此会进入发散状态,动乱将迅速放大,社会重新建立统一政权和有效法律的过程,将需要漫长时间。

  如果那时人口不多,有一个好的生态,事情也不会到最糟程度。人们虽然不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至少可以分散到自然中去,各自找一块地耕种,找一片水捕鱼,或是找一片树林狩猎,总之能活下去,直到社会重新稳定,建立新的整合。而且在好的生态环境下有重新建立整合的物质基础,人们也有为更大利益而联合的可能,因此那种整合会从局部逐步向整体扩展,最终实现新的统一。在那种过程中,即使社会政治发生大变化,却不妨碍民族和文明的延续。历史上很多民族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状况可能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绝望,今天的中国既失去了能够支撑社会的文化结构,又没有了能在最后关头承托社会的生态底座,一旦唯一能够进行整体整合的政权垮掉,就可能落入一个碎片化乃至粉末化的坠落过程。最终灾难非常可能是毁灭性的。人类历史曾数度发生过大文明的毁灭,我们没有理由盲目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不会灭亡。

  嘲笑这种担忧是容易的,但远不如正视这种担忧对中国更有益。「杞人忧天」顶多是白费了忧虑,而「不见棺材不落泪」却会在看见棺材时悔之莫及。前者的代价微不足道,后者的代价却是承受不起。生活常识经常告诫「以防万一」,那么哪怕未来发生危机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何止),我们也只用万分之一的力量应对,十三亿中国人中就至少应该有十三万人投入为危机做准备。而事实上有几个人?且都被视为「有病」。

  悲观论者不一定全是在扮演糟糕角色。古人教导「临事而惧,三思而行,好谋而成」的慎行原则,就是要多考虑不好的可能。从这种意义上,悲观有其独特的价值。然而悲观论者面临一种悖论,人们如果听信他们的预言,做出了努力去防止,他们的预言就会落空,也就会因此被讥笑为杞人忧天。

  所以万能的上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做预言时总要附加一个条件--就是人们全都不信。

二○○一年

图书试读

台北总统府
 
总统面对窗外,花丛中的球形灯黄澄澄。黑暗的树影不祥地抖动,让人想起潜行的兇手。福建电台肯定遭受了严重破坏,声音时有时无,伴着连续不断的杂音,但肯定不会因此使人们放弃收听,整个台湾岛也许已经全听到了。
 
总统就怕这一刻。
 
这一刻却终于来了。
 
福建电台停止了其他广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播放黄士可请求台湾救援的唿吁。总统过去一直没把黄士可放在眼里,这篇唿吁书却使他不得不改变看法。就连台湾的资深政治家也难得有这种水平,对台湾社会和民心摸得如此透彻,分寸火候掌握得不能更恰到好处,语言也非常台湾化,有煽动性,与大陆过去那套瞎子摸象的统战滥调有天壤之别。正因为这样,才更加不好对付。
 
总统把目光收到眼前玻璃上,一排肩章和帽徽反射着威严的光点。参谋总长和陆海空三军司令腰板笔直地坐在背后的沙发上。他们的高矮胖瘦相差不多,在玻璃里看去就像一个模子制出的兵偶。军事情报局局长坐在末位,他的官阶最低,重要性却不亚于那些司令。唯一一个穿便装的人大剌剌地摊着手脚。他在这个环境里甚至比总统还随便。总统只在这待了半年,而半年前的他在这里当了六年主人。现在虽然不是总统了,但做为国民党主席,他咳嗽一声也照样使整个台湾感到震动。
 
现在,十二只台湾最有势力的眼睛戳在背上。总统觉得房间里燥热异常。他是在梦中被叫起来的。福建开始广播不到二十分钟,这几个人就同时来到总统府,只有儿童才会相信这是偶然。原以为当上总统就会掌握一切,可是前任国民党政权「反攻大陆」的规划和经营却没让他抓到任何线索。「六四」事件是国民党对大陆转守为攻的转折点,原来的空喊口号变成实际策划和具体实施。国民党把那团庞大的秘密全都带出了总统府。总统摸不清脉络,也就无从阻止。他只知道那套反攻战略始终没终止执行,大陆的局势也一定有背后这些人插手。
 
总统转过身。
 
「我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现在依然没变。台湾只有和大陆彻底脱离,完全独立,才能免于被那个火药桶炸碎。这是台湾唯一明智的道路,也是我们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对福建的唿吁,我们只有表示爱莫能助。」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時,我心裡就有一種預感,這會是一本讓我花費不少時間去啃讀的書。果然,當我開始閱讀後,才發現我的預感是何等準確。這套書,簡直就是一部關於「近代東亞與西方關係史」的百科全書,其內容的豐富度和論述的深度,令人嘆為觀止。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僅僅圍繞著「黃禍論」這個詞彙本身做文章,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他追溯了西方世界對東方民族的最初想像,探討了蒸汽時代的到來如何改變了東西方之間的權力對比,以及民族主義思潮在歐洲興起後,如何催生了對「他者」的恐懼與排斥。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事件時,那種力求客觀、平衡的態度。他會呈現出不同國家的觀點,不同學者的論述,並通過對比分析,引導讀者獨立思考。例如,在探討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咎於中國自身的落後,而是詳細分析了當時國際政治的格局、各國的利益訴求,以及「黃禍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閱讀過程中,你會發現,作者的筆觸時而如精密手術刀般精準,時而又如史詩般恢弘,將那些遙遠的歷史畫面,生動地展現在你眼前。這套書,不僅僅是對於一個歷史術語的探討,更是對近代以來,東亞與西方之間複雜互動關係的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梳理,給我帶來了無窮的啟發。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威脅論」的歷史淵源非常感興趣,而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無疑為我提供了一個極其豐富的視角。在閱讀之前,我總覺得「黃禍論」這個詞彙,是近代西方對中國一種簡單粗暴的污名化。但這套書,讓我明白,事情的複雜性遠遠超出我的想像。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將「黃禍論」僅僅限制在中國的範疇內,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東亞乃至全球的視角下進行考察。他詳細梳理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世界對整個東方民族所產生的一系列負面想像,包括對其人口增長、軍事潛力、文化傳統的恐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呈現那些西方政客、軍事家、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將「黃禍」的觀念植入大眾意識時,那種力求客觀、詳盡的態度。他引用了大量當時的政治演說、報刊評論、學術著作,甚至是一些描繪「黃色威脅」的藝術作品,將那種彌漫在西方社會的恐懼與敵意,描繪得淋漓盡致。閱讀這套書,你會發現,歷史的發展往往並非是必然的,而是充滿了各種偶然與選擇。「黃禍論」的出現,並非單純的歷史必然,而是特定時期、特定政治力量、特定意識形態交織作用的結果。這套書,為我們理解當今世界仍然存在的某些「中國威脅論」的變種,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參照。

评分

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沉重」與「厚度」。翻閱這三冊書,那種紮實的紙張、精美的裝幀,都透露著一股不容小覷的氣勢。我之前對「黃禍」這個詞彙的認知,多半停留在一些較為簡化的歷史論述中,總覺得它帶有某種預設的立場或情緒。但這套「新修完整版」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作者在開篇就闡述了其研究的史料來源之廣泛,從歐美各國的檔案、書信,到當時亞洲地區的報刊、日記,幾乎是網羅了所有能夠佐證觀點的原始資料。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論述時,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寫作手法。他並非直接拋出結論,而是循序漸進地鋪陳,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細緻分析,逐步揭示「黃禍論」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具體內涵與演變。例如,在探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如何利用「黃禍論」來合理化其殖民擴張和軍事干預時,作者引用了大量當時的政治演講、報刊文章,甚至是一些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將那種潛藏在文化和政治表象下的恐懼與敵意,描繪得淋漓盡致。這種研究的嚴謹性,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術功底。而且,這套書並非只是單純的學術著作,它所蘊含的情感張力,以及對人性、權力、偏見等議題的深刻反思,也讓人在閱讀時,時常陷入沉思。它迫使我們去思考,歷史的腳步是如何被這些觀念所影響,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格局。這套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覆品味、細細咀嚼的經典之作。

评分

拿到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時,心裡其實百感交集,畢竟這書名本身就帶有相當強烈的衝擊力,加上「新修完整版」的標示,感覺就像在翻閱一本被歷史塵封、卻又迫不及待要向當代發聲的重量級作品。我個人對於歷史事件的演變,尤其是有關近代東亞格局的變動,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黃禍」這個詞彙,本身就承載著太多複雜的歷史脈絡與地緣政治的暗流。聽說這次的「新修完整版」在內容上有不少增補和修正,這對於渴望深入理解歷史真相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翻開第一冊,開頭的史料梳理就顯得相當紮實,作者並沒有一味地渲染或煽情,而是極盡可能地呈現出當時各方勢力的角力、角力和盤算,從歐洲列強的東向擴張,到亞洲各國在現代化浪潮中的掙扎與轉型,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歷史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議題時的謹慎態度,他試圖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剖析「黃禍論」的形成與演變,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單純的種族歧視或政治宣傳,這讓我得以跳脫原有的框架,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這背後的權力結構與意識形態的運作。閱讀的過程中,時常會因為書中某些歷史細節的揭示而感到震驚,原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歷史敘事,背後隱藏著如此複雜的利益糾葛與權謀鬥爭,這也讓我對歷史產生了全新的認識。這套書,不只是一本史料的匯集,更像是一次深入歷史迷霧的探索之旅,引導讀者撥開重重迷霧,觸摸那些被刻意掩蓋或遺忘的真相,非常有啟發性。

评分

拿到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的時候,我帶著一種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終於有機會深入了解這個充滿爭議的歷史術語,忐忑的是,擔心書中內容會過於煽情或帶有偏見。然而,在閱讀了書中的一部分內容後,我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套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全面性」和「客觀性」。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對「黃禍論」進行讚揚或批判,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歷史框架下,從其起源、發展、演變,到其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所產生的具體影響,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嚴謹態度,他不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檔案、政治文獻,還深入挖掘了當時的報刊雜誌、文學作品,試圖從多個維度來呈現「黃禍論」的複雜性。例如,在探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如何利用「黃禍論」來合理化其殖民擴張和種族隔離政策時,作者引用了大量當時的政治演講、報刊評論,甚至是一些描繪「東方威脅」的諷刺畫,將那種潛藏在文化和政治表象下的恐懼與敵意,描繪得入木三分。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黃禍論」的歷史著作,更是一次對人類普遍存在的偏見、恐懼以及權力運作機制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讓我對歷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评分

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的出現,可以說是我期待已久的。我一直認為,對於「黃禍」這個充滿歷史爭議的詞彙,我們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應該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歷史脈絡、社會動因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這套書,恰好滿足了我這種需求。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把「黃禍論」視為一個單一的、靜態的概念,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動態發展的歷史現象,從其起源、演變,到其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所展現出的不同面貌,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考察。我對作者在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國家如何利用「黃禍論」來加強其軍事力量、擴張其海外殖民地時,那種力求詳盡、客觀的筆觸印象極為深刻。他不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獻、政治宣言,還深入研究了當時的報刊雜誌、學術著作,甚至是一些描繪「黃色威脅」的文學作品,將那種籠罩在西方社會的恐懼與敵意,描繪得入木三分。這套書,讓我認識到,歷史的發展並非總是線性的,而往往充滿了各種複雜的互動與博弈。「黃禍」這個概念,本身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歷史塑造力量,它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塑造著政策的制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歷史的走向。這套書,不僅僅是對一個歷史術語的探討,更是對近代以來,東西方關係以及其中潛藏的權力角逐、文化衝突與意識形態博弈的一次深刻解讀。

评分

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的重量,不僅僅體現在它厚實的紙頁和龐大的篇幅上,更體現在其內容所承載的歷史分量和思想深度。我一直對「黃禍論」這個概念在近現代歷史中的傳播與影響感到好奇,但市面上相關的論述,往往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的梳理。這套「新修完整版」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個學術空白。作者在書中,將「黃禍論」視為一個複雜的歷史現象,從其根源、發展、演變,到其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所產生的具體影響,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我特別欣賞作者在引述史料時的細緻與嚴謹,他不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獻,還對這些文獻的背景、目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而揭示出「黃禍論」背後所隱藏的權力邏輯與意識形態操縱。例如,在探討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如何利用「黃禍論」來妖魔化東方民族,以合理化其侵略行為時,作者引用了大量當時的政治演講、報刊評論,甚至是軍事計劃,將那種籠罩在歐洲上空的「黃色恐懼」描繪得入木三分。閱讀這套書,你會發現,歷史的進程並非是線性的,而是充滿了各種複雜的互動與博弈。「黃禍」這個術語,本身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歷史塑造力量,它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塑造著政策的制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歷史的走向。這套書,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在看到「黃禍」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內心是有些猶豫的。畢竟,這個詞彙本身就帶有太多的歷史包袱和負面聯想。然而,出於對這段歷史時期和相關議題的好奇,我還是決定嘗試閱讀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讀了之後,我才發現,我之前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套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跳脫表面的情緒和標籤,深入探究「黃禍論」這個概念的形成、演變及其背後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作者在書中展現了極為紮實的研究功力,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黃禍論」歸結為某種單一的原因,而是從多個面向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剖析。例如,在探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世界對東方民族日益增長的恐懼時,作者結合了當時的民族主義思潮、科學發展(如優生學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多層次的圖像。我特別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精準與客觀,他總是盡可能地呈現出當時不同立場的聲音,並對這些聲音進行批判性的解讀。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會驚嘆於作者對歷史細節的掌握,以及他如何將這些零散的歷史碎片,編織成一條清晰而富有邏輯的敘事線。這套書,不僅僅是對「黃禍論」這個概念的梳理,更是一次對西方中心主義、種族主義以及權力運作機制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歷史的敘事往往是複雜而多面的,我們需要以更為開放和批判的態度去面對它。

评分

我必須坦承,一開始接觸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時,我對「黃禍」這個詞彙本身是帶著一絲警惕和抗拒的。畢竟,這個詞彙在歷史上,總是與偏見、歧視、甚至仇恨聯繫在一起。然而,當我深入閱讀這套書後,我發現,作者的寫作意圖,遠非簡單地傳播或放大這個詞彙的負面意涵,而是試圖通過對「黃禍論」這個複雜歷史現象的深度剖析,揭示其背後的運作機制與深遠影響。作者在書中,將「黃禍論」的產生和演變,置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球政治、經濟、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他不僅細膩地描繪了西方國家如何從最初的「東方好奇」轉變為對東方民族的「黃色恐懼」,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黃禍論」如何成為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工具,被用來合理化殖民擴張、種族隔離,以及對東方國家的經濟剝削。我對作者在史料運用上的嚴謹程度印象極為深刻,他不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獻、政治宣言,還深入挖掘了當時的報刊雜誌、文學藝術作品,從多個維度來呈現「黃禍論」的影響力。閱讀過程中,你會不斷地被書中揭示的歷史細節所震撼,你會發現,許多我們今天看到的國際關係格局,竟然與那個時代的「黃禍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套書,是一次對歷史真相的勇敢追溯,也是一次對人類普遍存在的偏見與恐懼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套「黃禍」【新修完整版】(全套三冊),在我手中,感覺就像是一把開啟近代東亞歷史秘鑰。我一直覺得,許多關於近代歷史的論述,往往因為受到單一視角或特定立場的影響,而顯得不夠全面。這套書,正是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將「黃禍論」這個在近代歷史上極具爭議性的概念,置於全球史的脈絡下進行深入探討。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將「黃禍論」簡單地視為一種孤立的意識形態,而是追溯了其在西方世界起源的深層原因,包括當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主義思潮,以及歐洲列強之間的權力競爭。我對作者在分析不同國家如何利用「黃禍論」來服務自身利益時,那種細膩而深刻的筆觸印象極為深刻。例如,他詳細分析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如何利用「黃禍」的宣傳來加強其海軍力量,以及俄羅斯如何在東方問題上利用這種恐懼來擴張其勢力範圍。閱讀這套書,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他將大量的歷史事件、人物、觀點,融匯貫通,編織成一張清晰而富有邏輯的歷史圖景。這套書,不僅僅是對「黃禍論」這個歷史名詞的考證,更是對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以及其中潛藏的權力角逐、文化衝突與意識形態博弈的一次深刻解讀。它讓我對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有了全新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