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学的世界观:从宫布利希与葛林柏格到阿尔珀斯及克劳斯

艺术史学的世界观:从宫布利希与葛林柏格到阿尔珀斯及克劳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ichard Shone, John-Paul Stonard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现代主义
  • 形式主义
  • 图像学
  • 文化史
  • 批评理论
  • 西方艺术
  • 艺术哲学
  • 艺术观念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些书形塑了艺术史!
20世纪16本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书籍之评论集

  「也许所谓的艺术史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艺术史学者,而到最后留下的只剩他们的着述……本书所探讨的艺术史经典着作不仅共同描绘出这个领域的面貌,也证明了这个领域在今日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作为理解与保存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物件的方式,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艺术史学者 约翰-保罗.史多纳John-Paul Stonard

  本书内含十六篇充满洞见的文章,针对二十世纪十六本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书籍提出了精辟评论。这些文章分别重新思考这些重要文本,指引读者穿越令人望之生畏的艺术文献迷宫,提供一份解读艺术史的路线图。

  从佩夫斯纳堪称现代主义准则的《现代运动先驱》、巴尔关于马谛斯的知名专着,到宫布利希的《艺术与错觉》,也包括于1961年出版时在艺术史领域引发剧烈震撼的葛林柏格之《艺术与文化》,以及罗莎琳.克劳斯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维引介至艺术史研究的《前卫艺术的原创性和其他现代主义神话》……

  这十六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中世纪建筑到马谛斯的作品,以及拜占庭圣像绘画到后现代主义等各种主题。许多艺术史概论都是从理论与方法的视角介绍这些主题,本书则着重选取那些不断形塑艺术史、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出版品,以及这些文本背后的人物与故事。

  十六位评书人皆为着名的艺术史学者及策展人(如《艺术力》作者Boris Groys、《塞尚》作者Richard Verdi),他们以后学角度对前辈着作之方法论、思想与师承脉络,以及其着作对之后艺术认知及书写的影响等面向,做一引荐与定位的汇整,也为想一窥艺术史复杂面貌的读者规划出广博却清晰的索引。

本书特色

  1.收录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六本艺术史书籍的评论文章

  2.所选书籍皆为奠定现今各艺术史主题、研究法之经典

  3.十六位评书人皆当今学界龙头学者与策展人(如《艺术力》作者Boris Groys、《塞尚》作者Richard Verdi等16人)

  4.本书是一份阅读艺术史的分类地图,提供大众一条有助于走出那些常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艺术文献迷宫的通道。

  5.主题从中世纪建筑到马谛斯、从拜占庭风格人物画到后现代主义。以后学角度对前辈着作之方法论、思想及师承脉络,以及其着作对之后艺术认知及书写的影响等面向,做一引荐与定位的汇整,为想一窥艺术史复杂面貌的读者规划出广博却清晰的索引。

  6.本书所罗列主题之研究方法及主题除了发展出许多不同的历史诠释之外,更被运用在现今文创产业链中,扮演着价值创造及批评的双面角色。在于史料的学习、方法的运用之外,对于现今文化世界深层结构的理解更是不可或缺之宝鑑。
艺文思潮的纵深回响:西方艺术理论的谱系与断裂 引言:在图像与观念的交界处回望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西方艺术理论与批评思潮的核心命题、关键转折点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我们聚焦于一系列具有奠基性或颠覆性影响的理论家群体,他们的思想不仅重塑了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方式,更挑战了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既有范式。本书不囿于对单一艺术史脉络的梳理,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跨越美学、符号学、社会批判与现象学视角的思想地图,探究“观看”行为如何被理论化,以及艺术的社会功能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被重新界定。 第一部分:现代性之维度的追问与批判 本部分着重考察那些试图为现代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终结提供解释的宏大叙事。我们首先探讨视觉文化的早期奠基性思考,特别是对“图像权力”的初步辨识。这涉及到对早期现代主义美学经验的深入挖掘,关注艺术家如何通过形式创新来抵抗或内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异化。 随后,我们将转向对媒介本质的哲学反思。本章将细致梳理不同理论家对“媒介决定论”的细微调整,以及他们如何从媒介的技术特性中推导出特定的观看伦理和感知结构。讨论的重点将放在媒介的物质性如何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被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体系所吸收和改造。例如,我们会分析某些理论家如何通过对感知经验的细致描写,揭示技术复制时代下,原作光环的消解与个体审美体验的重塑过程。 第二部分:符号、结构与意义的生产 进入本世纪下半叶,艺术理论的焦点逐渐从作品的形式内部转向其所处的符号系统与权力网络。本部分将详细阐释符号学在艺术批评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困境。我们探讨符号的指涉功能如何被质疑,以及意义如何不再被视为固定于作品本身,而是作为一系列社会、文化和历史约定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研究批判理论对艺术的介入。这不仅仅是对资产阶级文化工业的简单控诉,而是一种复杂的诊断,试图揭示艺术在维护现有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隐秘角色。讨论将围绕艺术的“自主性”概念展开,分析理论家们如何在新语境下重新定义艺术的解放潜力,以及这种潜力在资本逻辑面前的脆弱性。我们特别关注那些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发现“异质性”或“断裂点”的努力,即寻找艺术抵抗官方意识形态的微小缺口。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转向与“图像的贫困”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高潮,集中探讨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艺术史学如何被迫进行根本性的自我重构。我们检视那些宣布“宏大叙事终结”的声音,并分析这些理论如何处理历史感、真实性与再现问题。 一个关键的讨论议题是图像的过度饱和状态。面对爆炸性的视觉信息流,部分理论家开始关注“图像的贫困”——即图像的泛滥如何反而导致了意义的稀释和深层观看能力的退化。我们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从现象学、精神分析和文化研究的交叉点出发,重新定义主体与图像的关系,强调观看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收,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主体间的协商过程。 此外,本部分还将细致考察后殖民语境与全球视野的引入对既有西方艺术理论的冲击。当艺术史的“中心”被质疑,那些原本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觉传统如何被纳入新的理论框架?这涉及对“普适性”审美标准的祛魅,以及对艺术史叙事中权力不对等的批判性反思。 第四部分:主体、身体与观看的伦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聚焦于主体性与身体经验在艺术理论中的回归。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去中心化倾向达到顶峰,理论家们开始重新关注身体作为经验和意义的载体的重要性。 我们探讨具身性(Embodiment)如何成为理解艺术接受的关键维度。这包括对表演艺术、装置艺术以及参与式艺术的分析,这些艺术形式不再仅仅是关于“看”,而是关于“在场”与“感受”。理论的焦点从符号的结构转移到感官的政治学,探究身体经验的独特性和共享性如何影响我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 最后,我们将讨论伦理维度在当代艺术理论中的凸显。在后形而上学的时代,艺术理论不再满足于描述“是什么”,而更关注“应该如何”。这牵涉到对艺术实践的社会责任、对他者的再现以及对知识生产的权力结构的持续反思。本书以对未来艺术理论可能走向的展望作结,强调在持续变动的文化景观中,理论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在批判与创造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结论:理论的持续生成 全书贯穿始终的核心论点是:艺术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迭代的“场域”。从对现代性危机的美学回应,到对符号结构的解构,再到对身体与伦理的重估,每一次理论的转向都标志着我们对艺术在人类经验中角色的理解的一次深刻修正。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路径图,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思想之间的联系与断裂,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当代对艺术本质的永恒对话中。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伯灵顿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的编辑。着有若干探讨法国与英国艺术的书籍,包括《布鲁姆斯伯里肖像画》(Bloomsbury Portraits, 1976)、《后印象派画家》(The Post-Impressionists, 1979)、《华特.席格》(Walter Sickert, 1988),以及《阿尔弗雷德.希斯莱》(Sisley, 1993)。他曾为「耸动」(Sensation, 1997)这档于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展览撰写画册专文,并为泰特美术馆策划「布鲁姆斯伯里艺术展」(The Art of Bloomsbury, 1999)。

约翰-保罗.史多纳John-Paul Stonard

  艺术史学者,曾任《伯灵顿杂志》特约编辑。他的着作《断层线:1945-55年的德国艺术》(Fault Lines: Art in Germany 1945-55)于2007年出版。曾担任伦敦科陶德艺术学院的客座讲师,并于2010至2011年间任职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的资深研究员。他广泛发表着述,主要探讨德国和英国的现代与当代艺术,并定期为《伯灵顿杂志》、《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与《艺术论坛》(Artforum)撰写文章。

译者简介

王圣智


  台湾大学政治系国际关系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政治大学国际研究英语硕士学程兼任助理教授,着有Transatlantic Space Politic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bove the Clouds (London: Routledge, 2013)及国际期刊论文;译有《如何看懂雕塑》、《策展人工作指南》(典藏艺术家庭出版)。现为众多艺术、学术与政府机构特约译者。

图书目录

前言preface
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导论introduction
约翰-保罗.史多纳(John-Paul Stonard)

第一章
埃米尔.马勒 Emile Male

《法国十三世纪宗教艺术:中世纪图像及其灵感泉源研究》,1898年
L’art religieux du XIIIe siecle en France:Etude sur l’iconographie du Moyen Age et sur ses sources d’inspir, 1898
亚莉珊卓.盖耶芙斯基(Alexandra Gajewski)

第二章
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

《佛罗伦斯画家作品集:作为托斯卡尼艺术史与鑑赏中被分类、批判与研究的文件,附带详实丰富的作品目录》,1903年
The Drawings of the Florentine Painters Classified, Criticised and Studied as Documents in the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Tuscan Art, with a Copious Catalogue Raisonne, 1903
卡门.班巴赫(Carmen C. Bambach)

第三章
海因里希.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艺术史基本概念:新艺术的风格发展问题》,1915年
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 1915
大卫.桑默斯(David Summers)

第四章
罗杰.弗莱Roger Fry

《塞尚及其画风发展》,1927年
Cezanne: A Study of His Development, 1927
理查.维尔第(Richard Verdi)

第五章
尼可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

《现代运动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佩斯》,1936年
Pioneer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1936
柯林.艾莫瑞(Colin Amery)

第六章
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H. Barr, Jr.

《马谛斯的艺术作品与观众》,1951年
Matisse: His Art and His Public, 1951
约翰.艾德菲尔德(John Elderfield)

第七章
尔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早期尼德兰绘画的起源与特色》,1953年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Its Origins and Character, 1953
苏西.纳许(Susie Nash)

第八章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裸艺术:探究完美形式》,1956年
The Nude: A Study of Ideal Art, 1956
约翰-保罗.史多纳(John-Paul Stonard)

第九章
恩斯特.宫布利希E.H. Gombrich

《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1960年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1960
克里斯多福.伍德(Christopher S. Wood)

第十章
克莱门特.葛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

《艺术与文化:评论文集》,1961年
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 1961
波里斯.葛罗伊斯(Boris Groys)

第十一章
佛朗西斯.赫谢尔Francis Haskell

《赞助者与画家:巴洛克时代义大利艺术与社会之关系》,1963年
Patrons and Painters: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alian Art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the Baroque, 1963
露易丝.莱斯(Louise Rice)

第十二章
麦克.巴克桑德尔Michael Baxandall

《十五世纪义大利的绘画与体验:图画风格社会史入门》,1972年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1972
保罗.希尔斯(Paul Hills)

第十三章
T. J. 克拉克T.J. Clark

《人民的形象:居斯塔夫.库尔贝与1848年革命》,1973年
Image of the People: Gustave Courbet and the 1848 Revolution, 1973
阿雷斯泰尔.莱特(Alastair Wright)

第十四章
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Svetlana Alpers

《描绘的艺术:十七世纪荷兰艺术》,1983年
The Art of Describing: 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983
马里特.威斯特曼(Mariët Westermann)

第十五章
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

《前卫的原创性和其他现代主义神话》,1985年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1985
安娜.洛瓦特(Anna Lovatt)

第十六章
汉斯.贝尔亭Hans Belting

《图像与崇拜:艺术时代前的图像史》,1990年
Bild und Kult: Eine Geschichte des Bildes vor dem Zeitalter der Kunst, 1990
杰佛瑞.汉柏格(Jeffrey Hamburger)

註释notes
作者小传及出版简史 Bibliographical Essays
评论者简介Author Biographies
图片版权Credits

图书序言

前言preface

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除了其中一篇文章之外,本书收录的所有文章原先都刊载于《伯灵顿杂志》(The Burlington Magazine)这份学术期刊当中,作为「艺术史回顾」(Art History Reviewed)系列的一部分。这个系列取材自《伯灵顿杂志》在1952年至1975年间所刊载有关过去重要艺术评论家的文章。该系列选取的十几篇文稿可谓兼容并蓄,但并未依照时序严谨排列。为了与该期刊常见的内容有所区别,我想到把一系列特定的文章集结成册,这些文章的主旨均在于重新评定那些在二十世纪期间形塑艺术史这门学科并广泛影响艺术作品鑑赏的重要书籍。每一本书分别由该领域的一位知名人士进行评论。

  约翰-保罗.史多纳(John-Paul Stonard)对这一系列文章的热忱使这项出版计画最终得以开展。我和史多纳原先列出约三十本重要书籍,后来在《伯灵顿杂志》编辑珍.马汀诺(Jane Martineau)与巴特.寇涅利斯(Bart Cornelis)的协助下精简为十六本,在我们的心目中,这当中的每一本都堪称这个领域的重要标竿。我们必须舍弃一些最初所列的重要书籍,因为有些看似重复或太接近那些已成为典范的书籍内容,有些则局限于某个特定时期的品味。

  本书收录的文章涵盖绘画、素描、建筑与设计,从培养鑑赏力的细节到更广泛的理论与美学,忠实反映出我们选取书籍的多样性。这些文章除了处理艺术家生平、艺术作品鑑赏与赞助等面向之外,也清楚说明了这些书籍的写作出版缘由与过程。无论如何,我们选取的这些接受评论的书籍呈现出某些共同特征:它们都与艺术史主题密切相关,也对此提出远见卓识,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有强烈的辩论意图。这些书籍能够历久不衰,在二十一世纪持续保有其重要性,至少有部分归功于这些特征——这也是这些书籍能够形塑艺术史的原因。

图书试读

本书探讨的第一本书籍是埃米尔.马勒(Émile Mâle)对十三世纪法国艺术的权威研究——《法国十三世纪宗教艺术:中世纪图像及其灵感泉源研究》(L’Art religieux du XIIIe siècle en France, étude sur l’iconographie du Moyen Âge et sur ses sources d’inspiration),于1898年出版。依据亚莉珊卓.盖耶芙斯基(Alexandra Gajewski)所言,这本着作的伟大创新之处,在于它借由连结法国哥德式主教座堂与当时的礼拜仪式经文(liturgical texts)来阐明前者的意义。马勒首创「图像式」(iconographic)途径来完成这项工作,亦即找出图像的文本来源,并利用这些发现去解开图像的叙事或精神意义之谜。虽然这本书暗示着拥护中世纪艺术法国精神(Frenchness)的重要性——这亦为马勒聚焦于「辉煌的」十三世纪之因——但它所散发的并非明显的民族主义精神,而是天主教精神;而书中所谓真实的艺术作品则与礼拜仪式相关,包括圣母悼歌(Stabat Mater)、圣週(Holy Week)礼拜仪式、真实或杜撰的福音书。这些精神与艺术作品都自然地反映在马勒称之为「石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in stone)的哥德式主教座堂当中。马勒在这本书的结尾把主教座堂比喻为庇护所,一艘坚不可摧的方舟,足以抵挡「生命中的风暴」;「世界上没有任何处所比主教座堂更能给人安全感」。随着这本着作于二十世纪多次重新出版,马勒所採取的图像式文学方法让这本书成为时代文物祕藏器(time capsule),马勒偏好的是这种方法,而非亚伯拉罕.瓦堡(Aby Warburg)等学者所採用较广泛的文化—历史途径,或是其他在二十世纪不断演进的学术—科学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吸引人,带着一种宏大的历史感和学究气。“艺术史学的世界观”这个提法,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知识的版图,让人好奇它会如何解读艺术史的宏观脉络,又会如何将不同学者的思想融会贯通。当看到“宫布利希与葛林柏格”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名字,以及“阿尔珀斯及克劳斯”这样的当代学者的加入,我更是觉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仿佛是沿着一条时间的长河,从古典到现代,串联起艺术史研究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思想火花。我一直在思考,不同的艺术史学家,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理解和阐释艺术的方式的?是什么样的哲学思潮、社会背景,甚至是个人经历,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度解答吗?特别是宫布利希,他的《艺术的故事》影响了无数人,他的视角是如何影响后来的艺术史研究的?而葛林柏格,在艺术史的理论研究中,他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对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研究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感到非常好奇,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这种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评分

光看书名,我就联想到了一种深度剖析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尝试。现代艺术史研究早已不是简单的断代和风格梳理,而是充满了理论的交锋和视角的多样性。“世界观”这个词,在我看来,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几位艺术史学家的理论,更是要探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哲学倾向,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他们对艺术本质、功能和历史进程的认知。比如,阿尔珀斯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在研究视觉文化和艺术史的交叉领域,尤其是在对早期艺术和科学的联系上,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他如何与早期那些奠基性的理论家们对话?他的方法论又如何为当代的艺术史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学者的思想脉络,展示他们是如何通过各自的研究,构建出一种独特的理解艺术的“镜头”,从而影响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这种对方法论层面的探讨,对于我这样想要更深入理解艺术史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评分

单凭书名,我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野心勃勃。它似乎承诺要为读者揭示艺术史研究背后那套支撑其理解世界的“操作系统”。宫布利希的经典地位,葛林柏格的研究深度,以及阿尔卑斯和克劳斯等当代学者的新锐视角,这构成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学术光谱。我一直在思考,不同时代的艺术史学家,他们是如何被当时的哲学、社会思潮所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幕后”因素?例如,宫布利希的叙事方式,是否受到了当时历史学和普及读物的某种影响?而葛林柏格又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某种理论流派的启发?对于阿尔卑斯和克劳斯,他们的研究又会触及到哪些新的理论前沿,比如视觉文化研究、认知科学在艺术史中的应用等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思想地图”,帮助我理解艺术史学研究是如何从早期到现代,不断演变、拓展边界的,并且在不同学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

评分

读到“从宫布利希与葛林柏格到阿尔珀斯及克劳斯”这个名字,我 immediately 想到的是一种历史纵深的呈现。宫布利希的宏大叙事,葛林柏格可能涉及到的社会学或心理学视角,再到阿尔珀斯和克劳斯更具现代性的、跨学科的探讨,这仿佛是一场艺术史研究思想演进的盛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几位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联系起来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他们的思想,还是通过某种主题性的方式,将他们“编织”进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在当代,艺术史研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比如全球化、数字媒介的冲击,以及新的理论思潮的涌现。阿尔珀斯和克劳斯这样的学者,他们又是如何回应这些挑战的?他们的研究又为我们理解当下的艺术世界提供了怎样的启示?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指南,帮助我厘清这些复杂的思想图景,让我更好地理解艺术史研究的当下和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艺术史研究不仅仅是关于“看”什么艺术品,更是关于“如何”去看,以及“为什么”这样去看。“世界观”这个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性的,更是一种带有批判性和建构性的思考。宫布利希的《艺术的故事》以其通俗易懂和宏观的视野,为无数人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但同时,对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学界也有着各种讨论。葛林柏格,作为一位在特定领域内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的思想又是如何与宫布利希形成对比或互补的?而到了阿尔卑斯和克劳斯,他们的研究又可能代表了更为前沿的理论探索。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这些学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理论分歧和思想张力的?它是否会提供一个超越个体学者视角的综合性框架,让我们看到艺术史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不断发展和自我修正的?这种对思想“碰撞”和“融合”的展现,是我非常期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