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待访录:陶渊明别传

五柳待访录:陶渊明别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五柳待访录
  • 历史传记
  • 文学
  • 古典文学
  • 魏晋风度
  • 隐逸文化
  • 人物传记
  • 中国古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那人五官深邃,闲静少言坐在众人之中,席间还露出一双大脚丫子。
眉宇间有股英气,和所谓的文人气质实在相差甚远,
与其说是文官,不如说更像是卸去铠甲的武人……

「听说元亮隐居了。」

  ★2014年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长篇历史小说奖得奖作品!
  ★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首度以抚剑独行的武人姿态跃然纸上!
  ★「翻转历史,改写〈桃花源记〉的由来,几乎找不到任何会折损说服力的破绽。」──小说家何致和
  
  ◎探问五柳先生隐居之谜,还原陶渊明刚毅勇勐、豪气干云的武人形象
  陶渊明曾有过十年的宦旅,那段始于而立、迄于不惑的时光,他做了许多别人不敢做,或是不愿意做的事情。身为将门之后,他壮年时曾响应推翻桓玄恢复晋室的起义,担任日后南朝宋武皇帝刘裕的参军;在家乡有难之际,亦不辞千里回到寻阳城,投奔刘敬宣门下共同抵御乱事。乱事平定后,他厌恶为了权力慾望而不断循环杀戮的世界,不愿再就武职,渴望做一位像子游一样的县令。无奈县令一职,又令他深切感受到官场的腐朽与黑暗,彻底对门阀当政的时局失望。最后,他辞去彭泽令退隐柴桑,躬耕自食,宁为田中的稻禾折腰,也不愿为那些贪婪的大人鞠躬。
  
  小说《五柳待访录》,透过陶渊明的诗文创作,找出十二名在他隐居期间前来拜访的人物,集合成十二回灵动而充满逸趣的故事。全书以陶渊明的生命历程为时间轴序,从他三十七岁隐居开始,直写到陶渊明逝世及其后话。借由督邮、武陵人、谢道韫、卢循、杨笙、王弘、慧远、颜延之、刘裕、檀道济、谢灵运等人与陶渊明的互动,一窥其隐居生活,并探讨这些人为何而来,又在离去之后得到些什么。每篇故事从客至开始,再以诗文作结,在在呈现出陶渊明人生的抉择与高度。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
  
  .她能明白陶渊明的心情,以及他为什么会写这篇赋。这些妻子身上的器物,一件件全都在大火中烧毁了,哭之也好,笑之也好,到底只剩下用文字来记录,让墨色的字,继续以影子的影子,存在于这个世上。
  
  .陶渊明起身,从地上散落的柳枝中拾起一柄,拿在手上,随即挥舞。动作虽不如以往俐落,但甩出去的柳条,依旧笔直如剑,缩手时却又彷彿缠人腰际的柔软丝帛,收束自如。
  
  .「我生长在自然之中,一切听任自然。」
  「你又知道何为自然?」
  「我听不到自然,但像是我田里的稻禾就能听任自然。自然给稻禾风,自然给稻禾水,如果稻禾得生,则我得生;稻禾得死,则我得死。」
  「所以你追求的是生,还是死?」
  「我将自己寄託在自然之中,自然绵延不绝,我也绵延不绝。自然消散了,我也就消散了。」
  
得奖纪录

  2014年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长篇历史小说奖得奖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秀赫


  1982年冬天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博士,从事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林秀赫的小说议题严肃,擅长发掘深刻的社会问题,洞悉人类存在的荒谬,对于批判体制有极深的力道。2015年首部小说《婴儿整形》结合科技、美学与当代思潮,探索伦理与主体性议题,获得吴浊流文学奖长篇小说首奖肯定,为该奖历年最年轻得主。第二部小说《老人革命》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批判当今社会对老人的歧视,描写一群保卫投注站的老人重新找回尊严的过程,改编电影剧本荣获2016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最佳创意奖、MPA亚太合作特别奖、坎城新影人基金大奖。

  本书《五柳待访录》曾获2014年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长篇历史小说奖,被该届评审小说家何致和誉为:「翻转历史,改写〈桃花源记〉的由来,几乎找不到任何会折损说服力的破绽。」

  FB/IG:@linshoher
  Mail:linshoher@gmail.com
 

图书目录

卷首 归去来兮──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卷一 桃花源记──往迹寖复湮 来径遂芜废
卷二 雪夜归舟──向来相送人 各自还其家
卷三 卢循之乱──掩泪泛东逝 顺流追时迁
卷四 念彼杨生──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
卷五 即生即死──形骸久已化 心在复何言
卷六 虎溪三笑──前涂当几许 未知止泊处
卷七 江州刺史──情通万里外 形迹滞江山
卷八 颜回之后──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卷九 刘裕篡晋──天运苟如此 且进杯中物
卷十 道济天下──丈夫志四海 我愿不知老
卷末 山水方滋──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后记 最后田园──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图书序言

后记

最后田园──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影响后世最深远的作品。一派认为是诗人早年所作,另一派则认为是晚年之作,始终无法定论。然而不管如何,有两件事可以确定:故事发生在「晋太元中」,为陶渊明二十岁左右的事;其次这是个虚构作品。梁启超是第一位将〈桃花源记〉与西方理想国连结起来的学者,指出这是一篇「小说」,为东方版的「乌托邦」故事。日本汉学家一海知义,则指出陶渊明喜欢以虚构的手法创作,〈五柳先生传〉、〈拟古〉、〈挽歌诗〉、〈自祭文〉等篇,都带有强烈的虚构性质,尤其以〈桃花源记〉为最。喜好虚构的陶渊明更撰写了《搜神后记》,学者徐志平认为此书:「琐碎之杂录减少,曲折之故事增多,奠定后来唐传奇产生之基础。」没想到中国最早成熟成体的小说唐传奇,竟源自陶渊明之手,以往的小说史都忽略了这条脉络。

  陶渊明既是写小说的诗人,也是写诗的小说家。今年恰逢新诗百年,陶渊明则更老了,诗歌或许已发展到他所无法想像的地步了吧。他的诗用字遣词很简单,却能唤醒内在的力量,我也把这次写作,当成一个自我对话与沉淀的机会。小说尽可能还原陶渊明的本来面目,包括武士的刚勐形象,参与百人起义推翻桓玄,和宋武帝刘裕的纠葛,以及务农失败,饥荒行乞,到最后撰写自己的祭文,不单纯只是士大夫所向往的饮酒採菊、悠然自得的形象。他在隐居前做了很多事,隐居后也做了很多事,故事的每一位访客都在探问他的隐居之谜。

  曾在一个冬天下雨的夜里,陶渊明读了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以及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使得他不胜感慨;也曾与从弟敬远,两人躲在简陋的屋舍里,一起熬过一场又一场的大雪,为固穷守节的信念而努力。这些情景,如今也只能留存于诗文里了。撰写《五柳待访录》的这段日子,我像经历了一场时光旅行,旅途中带领我前进的,即是陶渊明以及与他同时代为坚持理想而努力的人们,每一位都告诉了我时间的珍贵。

  十年前我住在澄清湖附近。有天下午,独自开车途经仁武、鸟松、大树一带的产业道路,在那三不管地带,经过曲折的山路之后,转弯来到一个开阔的谷地。我下车,站在路边一棵孤立的树旁,眼前光线和树给我一种奇特的感觉,彷彿这种景色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比较像在花东纵谷,云朵投影在翠绿的山坡上,令人心旷神怡。回来后,无论我如何回想路线,或按图索骥,跟着导航多次开车寻找,却始终无法重回那座山谷。只剩记忆中依稀记得有一颗树,而我站立在树下,俯瞰大地。

  后来就有了这部小说。
 

图书试读

雪夜归舟──向来相送人  各自还其家
 
深夜的雪纷飞。隐居山阴的王徽之醒来,撑开窗牖赏着风雪小酌。四野望去,白雪皎然,徬徨之中,他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巖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吟毕,王徽之忽然想念好友戴安道。
 
当时戴安道人在剡县,两人虽同在会稽郡,却相隔一段不小的距离。不过他即刻出门,冒着风雪搭乘小舟前去,经过一晚才抵达戴家门口。这个时候,他身上用来挡雪的蓑衣箬笠,都已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
 
然而正欲敲门的时候,王徽之却转身回去了。
 
许多年后。陶家的小童于清晨打开大门,只见漫天大雪,田园成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童子左右张望,却不见敲门的人影。他想,或许是雪球撞击门板的声音,误让人以为有访客到来。此时是义熙四年的正月,半年之后,一场莫名大火将这栋陶家院落毫不留情地焚燬。
 
如同鬼死作聻一般,以往在这栋大宅发生过的事,先死去成了回忆,才在这次真正化为灰烬。事物的改变,逼迫每个人展开新的起点。
 
一切要回到陶渊明初次任官的江州祭酒说起。
 
东晋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她出生的时候,恰逢王谢两家文治武功最辉煌的时期,父亲谢奕与桓温交情深笃,于桓温之后继任安西将军掌握极大的军权。此外她的叔父是晋朝最有权势与能力的宰相谢安,她的亲弟谢玄更是在淝水之战中以八千员北府兵,大败苻坚八十万大军的名将。这样身世显赫且富才学的女性,在她中年时,遇上了初入仕途的陶渊明。
 
太元十八年初夏,陶渊明陪伴年迈的母亲回到孟家省亲,那时与他年纪相仿的孟家兄弟早已全部踏入仕途,众人之中唯有陶渊明还过着居家耕读的生活。一名自幼与孟氏交好的张氏,听闻孟氏回娘家省亲,便从远地赶来与孟氏叙旧,因而得知孟氏的儿子陶渊明,眼看要三十了,却从未任官。张氏回到家中,向自己的丈夫偃兆说了这件事情。

用户评价

评分

“五柳待访录”,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故事性。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自家门前的五株垂柳下,手捧一卷书,目光悠远,静静地等待着来访的客人。这个“待访”二字,既有被动的等待,也可能隐含着一种主动的邀请,邀请世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人生哲学。而“别传”,则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是否会揭示陶渊明不为人知的另一段人生?比如,在他辞官归隐之前,是否经历过更深沉的政治失意?在他隐居之后,是否也曾有过短暂的动摇?这本书,仿佛不是在简单地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是在邀请我一同去探索一个灵魂的旅程,去品味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

评分

我总觉得,有些人物,他们的故事,是需要被反复阅读和重新解读的。陶渊明,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他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理想主义和文人情怀,也因此,关于他的传说,总是带着一层朦胧的美好。《五柳待访录:陶渊明别传》,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感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意味。“五柳”,是对他经典形象的直接呼应,而“待访”,则带着一种动态的邀请,仿佛邀请我们去叩响那扇隐逸的门扉。“别传”,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着这并非是人尽皆知的官方记载,而是一次更深入、更个人化的探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陶渊明,一个可能也有七情六欲,有烦恼忧愁,但在面对生活时,依然能找到自己内心归属的那个他。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初初看到时,便觉得一股淡雅的古韵扑面而来。《五柳待访录:陶渊明别传》,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隐居在南山,躬耕陇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我想象着,五柳先生的居所,是否真的有五株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他淡泊宁静的心境?而“待访录”,又意味着什么?是等待远方的友人来访,分享诗酒茶话,还是等待历史的追寻者,揭开他生命中不为人知的篇章?这“别传”二字,更是让我心生好奇,它是否会讲述那个我们熟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外,一个更真实、更鲜活、更具血肉的陶渊明?一个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挣扎,抑或是更深沉的哲思的陶渊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一扇门,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深处的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评分

读过一些关于古代名士的传记,总觉得他们要么被神化,要么被脸谱化,很少能真正触碰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五柳待访录:陶渊明别传》,单从书名而言,就有一种打破常规的勇气。“别传”,意味着它不同于正史的记载,它或许会深入挖掘陶渊明不为常人所知的另一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他是否会把他描绘成一个完全脱离尘世的圣人,还是一个在现实困境中努力挣扎,却依然保持内心高洁的凡人?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展现出陶渊明内心深处的那份矛盾与挣扎,那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痛苦,以及他最终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本书,仿佛是在邀请我,去和这位伟大的隐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去感悟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仿佛是一幅水墨丹青,浓淡相宜,意境悠远。画中隐约可见几株竹子,在烟雨朦胧中挺立,几点疏影,几丝清风,便勾勒出一份遗世独立的韵味。我猜测,这幅画与书的内容定然是息息相关的,它可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一种精神象征,也可能是书中某个重要场景的写照。这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画面,让我对作者的品味和笔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能够像这幅画一样,在字里行间流淌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引人深思。我想象着,翻开书页,便如同置身于那片宁静的山林,听着溪水潺潺,感受着微风拂过,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一段心灵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