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五官深邃,闲静少言坐在众人之中,席间还露出一双大脚丫子。
眉宇间有股英气,和所谓的文人气质实在相差甚远,
与其说是文官,不如说更像是卸去铠甲的武人……
「听说元亮隐居了。」
★2014年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长篇历史小说奖得奖作品!
★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首度以抚剑独行的武人姿态跃然纸上!
★「翻转历史,改写〈桃花源记〉的由来,几乎找不到任何会折损说服力的破绽。」──小说家何致和
◎探问五柳先生隐居之谜,还原陶渊明刚毅勇勐、豪气干云的武人形象
陶渊明曾有过十年的宦旅,那段始于而立、迄于不惑的时光,他做了许多别人不敢做,或是不愿意做的事情。身为将门之后,他壮年时曾响应推翻桓玄恢复晋室的起义,担任日后南朝宋武皇帝刘裕的参军;在家乡有难之际,亦不辞千里回到寻阳城,投奔刘敬宣门下共同抵御乱事。乱事平定后,他厌恶为了权力慾望而不断循环杀戮的世界,不愿再就武职,渴望做一位像子游一样的县令。无奈县令一职,又令他深切感受到官场的腐朽与黑暗,彻底对门阀当政的时局失望。最后,他辞去彭泽令退隐柴桑,躬耕自食,宁为田中的稻禾折腰,也不愿为那些贪婪的大人鞠躬。
小说《五柳待访录》,透过陶渊明的诗文创作,找出十二名在他隐居期间前来拜访的人物,集合成十二回灵动而充满逸趣的故事。全书以陶渊明的生命历程为时间轴序,从他三十七岁隐居开始,直写到陶渊明逝世及其后话。借由督邮、武陵人、谢道韫、卢循、杨笙、王弘、慧远、颜延之、刘裕、檀道济、谢灵运等人与陶渊明的互动,一窥其隐居生活,并探讨这些人为何而来,又在离去之后得到些什么。每篇故事从客至开始,再以诗文作结,在在呈现出陶渊明人生的抉择与高度。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
.她能明白陶渊明的心情,以及他为什么会写这篇赋。这些妻子身上的器物,一件件全都在大火中烧毁了,哭之也好,笑之也好,到底只剩下用文字来记录,让墨色的字,继续以影子的影子,存在于这个世上。
.陶渊明起身,从地上散落的柳枝中拾起一柄,拿在手上,随即挥舞。动作虽不如以往俐落,但甩出去的柳条,依旧笔直如剑,缩手时却又彷彿缠人腰际的柔软丝帛,收束自如。
.「我生长在自然之中,一切听任自然。」
「你又知道何为自然?」
「我听不到自然,但像是我田里的稻禾就能听任自然。自然给稻禾风,自然给稻禾水,如果稻禾得生,则我得生;稻禾得死,则我得死。」
「所以你追求的是生,还是死?」
「我将自己寄託在自然之中,自然绵延不绝,我也绵延不绝。自然消散了,我也就消散了。」
得奖纪录 2014年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长篇历史小说奖得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