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树人:从刚果到祕鲁,一个BBC生态摄影师在树梢上的探险笔记

攀树人:从刚果到祕鲁,一个BBC生态摄影师在树梢上的探险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然
  • 摄影
  • 生态
  • 探险
  • 树木
  • 野生动物
  • BBC
  • 刚果
  • 祕鲁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荣获博客来、诚品书店当月选书
▍Amazon网路书店五颗星绝佳好评
▍第一本揭开攀树面纱的精彩生态书写


「树木是大地写上天空的诗。」──纪伯伦《沙与沫》

攀遍婆罗洲、刚果、哥斯大黎加、祕鲁、澳洲、加彭、巴布亚新几内亚、委内瑞拉、摩洛哥……
我将生命与灵魂交付给一条尼龙细绳,却在攀爬旅程中看见森林最斑斓的灵魂

在六十公尺高的树顶邂逅马来犀鸟
在刚果丛林与巨型公象惊险擦肩
在亚马逊祕境遭到子弹蚁热吻……
一趟趟在树梢上的萍水相逢,却镌刻成流连一辈子的不朽记忆

♠  ♠  ♠

  当早春的日光从枝桠间流泻而入,攀树人身悬数十公尺高的吊床,在鸟啭虫鸣间悠悠醒转。时而是戴菊鸟在身旁轻盈地觅食,时而是黑猩猩母子在咫尺香甜地酣眠;待在树冠上最棒的喜悦之一,就是背靠着树,观看野生生物旁若无人地,在身旁忙着自己的事。
  当然也有不平静的时刻──雷电响彻山谷,树枝在暴雨间剧烈晃荡,让渺小的攀树人命悬一线;嚣张的马蝇群聚,将攀树人盯出一身脓疮,连威士忌烈酒都难以止痛;苏门答腊淘气的红毛猩猩,不断试图在数十公子的高空,把系在树梢上的保命绳结解开……。作为BBC生态摄影师的攀树人,为了记录眼前变幻莫测的每分每秒,用一条尼龙细绳串起了树木与自己的身躯,更串起了自己永远驻守于此的心。
  令人屏息的动人书写,令人怔忡的奇妙境遇,一个攀树人穿梭在枝桠间,对树的爱意流洩在字里行间。他用最真诚的文字,说出了这个给全世界聆听的美丽故事。
荒野之巅的生命赞歌:探寻人迹罕至的垂直生态系统 本书并非关于一位摄影师的个人历程,而是一部深入全球几大关键雨林生态系统——从非洲刚果盆地的原始森林到南美洲秘鲁亚马逊雨林的冠层——所进行的宏大生态学探索记录。它聚焦于一个经常被我们忽略的维度:树木的顶端,那个由枝叶、藤蔓和苔藓构成的“天空之城”。 我们所熟知的热带雨林,其生命的绝大部分戏剧性都发生在地面以上数十米的高空。然而,这个垂直世界,对于我们这些陆地生物而言,却是极其难以触及的。本书的叙事核心,是运用创新性的接近技术和长期的实地观察,揭示这一生态位中物种的生存策略、复杂的生物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整个森林健康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部:刚果的绿色海洋——雨林心脏的脉动 我们将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开始我们的旅程。这里的雨林,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森林之一。书中的篇章详细描述了研究团队如何克服严酷的热带气候和复杂的后勤挑战,在这些巨人般的树木上建立起临时的“树冠实验室”。 重点关注的物种包括那些适应了高空生活的灵长类动物,例如倭黑猩猩的远亲,它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垂直迁移。更令人着迷的是真菌群落与树木根系共生的微观世界,以及在冠层中形成独立“浮岛”的附生植物群落。我们不是在讲述如何拍摄出震撼的画面,而是阐述了这些生态结构是如何运作的。例如,书中会深入探讨一种特定的榕树,它如何通过其庞大的根系网络,在旱季为树冠上的水库提供关键的水源,并因此成为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的生命线。 第二部:亚马逊的云端交响乐——光合作用的最高舞台 随后,我们的焦点转向亚马逊流域,特别是秘鲁境内的未受干扰的原始雨林。这里的树木更高、密度更大,冠层结构更为复杂,如同一个多层次的立体迷宫。 本书的重点在于“时间与光照”的博弈。树冠层是地球上接收太阳能最多的地方,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我们详细记录了不同高度上光合作用的效率差异,以及植物如何进化出各种策略来捕捉稀缺的光线。这不仅仅是关于绿色植物,更是关于它们的防御机制。书中会呈现对一种罕见兰花的解剖研究,这种兰花通过模拟某种有毒昆虫的信号来威慑植食性动物,从而保护其脆弱的花蜜。 亚马逊的篇章还深入探讨了空气动力学在树冠层中的作用。强风如何塑造树木的形态,以及那些生活在边缘地带的鸟类和昆虫如何利用气流进行高效的迁徙和觅食。我们呈现了通过气象传感器网络收集的数据,揭示了冠层如何调节下层森林的湿度和温度,从而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速率。 第三部:垂直的联系——跨越物种的隐形纽带 全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连接性”。树冠层并非孤立的岛屿,它通过各种方式与地面和中层林交织在一起。本书花大量篇幅来描述那些“通勤者”——那些每天在不同高度间往返的生物。 我们详细考察了雨林中独有的“瀑布”系统:从高空掉落的枯枝、粪便和死亡的有机物,如何像养分输送带一样,为地面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矿物质。书中会有一节专门分析一种在夜间活动的树蛙,它利用清晨树叶上凝结的水珠作为水源,并通过其皮肤分泌物对周围的微生物群落产生调节作用。这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生存艺术。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人类活动对这些垂直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我们通过历史对比数据,展示了砍伐边缘对高空捕食者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以及这种破碎化如何引发连锁反应,削弱了生态系统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这不是一篇关于保护行动的呼吁,而是基于严格科学观察得出的对脆弱性的客观评估。 结论:未知的广袤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认识到,我们对这个星球上最茂盛的生命系统的理解,仍停留在地表。树梢之上,隐藏着一个充满独特物理法则、复杂化学信号和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的宇宙。它提醒我们,在探索未知疆域时,最宏伟的“山脉”并非由岩石构成,而是由生命本身向上生长的决心所铸就的绿色巨塔。这些高耸的生命体,是地球生态健康的无声守卫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姆斯‧艾尔德里德(James Aldred)
BBC和《国家地理杂志》的野生生态摄影师,长期在树顶之上与全球顶尖的生态主持团队与摄影团队合作。他在英国南方的新森林(New Forest)附近长大,美丽而神祕的森林就是他青少年时探险的乐园。十四岁时他在森林里搭起简单的棚子过夜;到十六岁时,他已经将探索的场域扩大到树上,开启一趟又一趟树梢之上的探险之旅。

译者简介

罗亚琪
毕业于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与外文系(双主修),辅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硕士班。兴趣广泛,对文字、语言情有独钟,译作包括《玩转3D列印》、《财神有难》、《这一次,你该舍不得的是自己》、《悲伤练习》等书,目标是有朝一日能将译作摆满整个书柜。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爬到树上看世界 李伟文
推荐序 寻找人生的歌利亚 翁恒斌
推荐序 攀树人的生态大探险 黄贞祥
序 曲 惊险的开端
前 言 高空上的探险

第一章     英国──离地五十公尺的风
这幅景色比我幻想的任何样貌都来得美妙迷人,我终于来到这里了。从我的休息点──高高坐在歌利亚的肩膀上,眺望着整片树林,能看见这座森林的边界之外,还有整片树冠世界等着我去探索。

第二章     婆罗洲──雷鸣、雨幕与浓雾
雨林的歌唱真的很不可思议。数以百万的动物与昆虫、一个个看不见的声音,形成一道声波涌来。远处长臂猿的叫声、空气冲过犀鸟翅膀所制造的唿啸、持续传来的一阵阵昆虫鸣唱,还有树蛙高音的哌哌叫,我沉浸在大自然的交响乐里,这里的生物复杂度实在是令人难以招架。

第三章     刚果──邂逅黑猩猩
这里有这么多的树,为什么牠们会选择在离我这么近的地方度过一晚?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但是这幅场景无比美丽。数百万年前,动物尚未惧怕人类的时候,一切肯定就是如此,宛如伊甸园的倒影。

第四章     哥斯大黎加──漂浮的王国
这也是我进入的所有树冠当中,色彩最为缤纷的地方。热带的红与黄随意泼洒,妆点着千种不同色调的斑绿。就连这里的动物和鸟类似乎也更有活力了。非洲和亚洲的犀鸟被猩红色的大型金刚鹦鹉所取代,三三两两在空中巡逻着。

第五章     祕鲁──卡丝塔娜的矿藏
数十个圆形的大果荚躲藏在茂密枝叶中,每颗含有多达三十颗为人所熟知的坚果。每颗果荚都差不多和葡萄柚一样大,硬得有如石头一样,重达两公斤左右。它们就像砲弹般大小的圣诞彩球,挂在上一个花季留下来的花穗末端,随风摇曳。

第六章     澳洲──须臾的永恆
我环顾四周的森林,看起来是如此古老而永垂不朽。和其他许多长寿的树木相比,三百岁算是年轻的,看着矗立在上方的巨大桉树,我很难接受这个转瞬即逝生态系的短暂本质。仔细一瞧,很容易就看出这样的环境真的很动盪,就像弩上之箭,随时一触即发。

第七章     加彭──蜂群来袭
牠会到处走动,用象鼻一一捡起地上的果实,小心放进嘴里,就像是在吃糖果似的。牠肯定是感觉到有人在窥探,因为牠立刻就以惊人的速度转身面对我,片刻后便静静大步走入黑暗之中,头颅高高昂起,象牙在晨光中散发黄色的光芒,举手投足都和我记得的牠一样宏伟。

第八章     巴布亚新几内亚──科罗威战士的领地
巴布亚并没有灵长类动物,除了害羞的特有有袋类动物以外,哺乳类非常少。因此,鸟类主宰一切,繁衍兴盛,几乎占据所有的生态区位。各种稀奇古怪的尖叫、吠叫或嗥叫都是来自于某种鸟类。这座森林少了大型的哺乳类动物,却完全没有空盪盪的感觉,反倒溢满生机。

第九章     委内瑞拉──令人生畏的捍卫者
那只角鵰摆出全力攻击的姿势,巨大的翅膀像斗篷一样张开。牠的长腿往前伸,正准备用有着利爪的拳头抓伤攀爬者。角鵰的英文俗名的确很适合牠,看起来就像是神话和传说中的怪物。这卷录影带比较像是科幻电影,而非野生动物影片。角鵰张开巨大的翅膀时,比牠正在攻击的那位摄影师还要大上许多。

第十章     摩洛哥──屹立的北非雪松
我身处的这片林木在陡峭的山嵴上簇拥着,就像来到战役尾声时,奋力进行最后一搏的军团。每棵树都和邻树截然不同,肢体语言像是在违抗时间与气候所造成的破坏。冬季降雪所折断的树枝、夏季大火灼烧过的树干,每一棵树都是生命岁月的活生生纪录,史诗般的故事赤裸裸地摊在那里,让任何人阅读。

后 记 在歌利亚肩上沉思
致 谢

图书序言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暨环保志工
翁恒斌/台湾首位ISA攀树师 、攀树趣创办人
番红花/亲子作家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蔡明哲/国立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兼实验林管理处处长
──自然推荐

推荐序
爬到树上看世界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暨环保志工

身为父母亲的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寒暑假回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在乡下当个野孩子,在跟同伴打打闹闹中,其中少不了的就是爬树,在枝桠间躲猫猫的日子也成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不过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爬的第一棵树应该会是榕树,因为榕树有许多须根,最好爬;而且几乎每个大人乘凉泡茶下棋的地方,不管是庙埕、村头巷尾,都一定会有一棵大大的榕树。
当然,《攀树人》书中,那位厉害的攀树师,不是爬那种只有三、五公尺高的树木,而是高达数十公尺甚至近百公尺高的树木,是必须透过特殊工具的专业技术。
平常我们走入森林时,往往忘记抬起头来,将思惟向上攀升到树梢,直到近年来,因为爬树方法的突破,才使得我们得以窥见这立体多样的未知领域。我们以为很熟悉的树木,竟然如神祕的外太空一样,存在着我们从来没有想像过的世界。
森林的树冠层是地球生物最后的生存疆域。一般人恐怕很难想像,在雨林里,多数昆虫生活于树冠层内,鸟类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还有许多哺乳动物,终其一生不曾离开树冠层。
在森林里除了做调查与生物学家的研究之外,在台湾,林务单位每年每季都会进行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採种。「採种」就是採集树的种子,作为造林、物种保存及研究之用。有些树木可以等到果熟落地之后收集,但有许多树的种子容易随风飘散或被鸟连果吃掉,就必须在树上採集。由于用来採集的竿子最长不超过十公尺,所以过去的採集或研究工作,大都仅限于十公尺以下。过去如果必须採集更高处的种子,除了用锯树截肢的方法外,只能聘请山地青年徒手上树,但不慎摔下的伤亡意外新闻也时有所闻,更遑论继续往树上研究了。但是就像《攀树人》里所描述的,攀树师的技能除了可以减少对原始林木的损伤,也让我们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可以进行过去无法触及的研究。
一座成熟的森林可以分为五层,由下而上分别是「地被层」、「草本层」、「灌木层」、「林下层」及「树冠层」。树冠层是一座森林最高的地方,这段大多是横向生长的树枝,丛生的枝叶交叠成一片隐密的世界,成为许多生物最舒适又安全的家园。根据统计,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栖息于树冠上,包括会飞翔的鸟类、部分有飞膜的囓齿类,以及擅于爬树的灵长目动物等。一棵树就代表着一个小小的生态系,从高高的树冠、树干到土壤里延伸面积广大的树根,有成千上万的物种依靠着树而生存。
除了原始森林里的大树是众多生物的家园之外,我们住家附近的大树更是珍贵与难得。社区里一棵生长了数百年的大树,代表着这片土地、这个环境,这小小的生态系在数百年里都没有任何改变,大树是台湾土地与生命真正的守护者。
每当我仰望一棵巨大的老树时,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动,想到那么悠久且坚韧的生命,以及庇荫了多少的生物在此绵延,就会对老树充满感激之情。
  美国着名诗人华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就曾经这么写:「老树本身就是地球的殿堂,无须人为的修饰,老树就是庙宇。」
在阅读《攀树人》这本书时,也让我们将平常仰望大树的视野,拉升到树冠层,看见其中缤纷精彩的世界,当然,作者生动的文笔,也让我们了解攀树师这个行业以及自然研究者的辛苦与快乐,这都是只在树下行走的我们,很难体会得到的。


推荐序
寻找人生的歌利亚

翁恒斌/台湾首位ISA攀树师 、攀树趣创办人

这偌大的世界、芸芸众生中,你们素昧平生,却不经意地发现有着如此多的共通点,甚或是内心相同的感受,那是多奇妙又美好的事,尤其是这个连小众都还称不上的攀树世界。我所认识的攀树朋友们,大多有自己的攀树原因,为了工作、为了休闲、为了刺激、为了挑战自己、为了感受这世界存在已久的美好……,每个人都不同,一样的是当我们一起攀同一棵树时,其实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而艾尔德里德在书中所描述的攀树行为,或是攀树时内心的感觉,竟能让我有如此多的共鸣,不知有多少次在阅读此书时,我忍不住跟旁边的朋友说:「我跟他好像!」那是种发现自己跟一个偶像有着相同经验的雀跃,当然艾尔德里德在攀树上可是我的大前辈,也比我更了不起多了。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大部分的时间我正在冰天雪地的北海道,进行着我人生中奇妙的攀树计画──在雪地中攀爬地球北限的山毛榉。那几天,白天攀雪地里的树,晚上读着这本书,总是让我一再地唤起攀树的最初,那种纯粹的满足与喜悦;虽说如此,但可能我们最大的共通点就是,不论何时,我们总是被时间追着跑,老是想要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在树上,好好地体会那样的感受,但现实仍故我,无情地催促着。
「攀树到底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人、唤起这么深沉的情感?而我究竟又是如何能以攀树维生?」詹姆斯在书中问自己的问题,就像是在问着我自己,我一样会在树上感到平静,一样对攀树的热情很难定义,一样迷醉于树木的某个地方,可当人家问我:「你为何喜欢攀树?为何要一直攀树?」其实我也总是很难「正确回答」,但我还是会回到树上,没错,攀树一向不需要问自己理由,你也是。
    我也喜欢教人攀树,当然更喜欢在树上这件事,相较于教授别人攀树的技术外,我更加期待我的学生们会来跟我分享他们攀上树的乐趣,而那可能才是我真正想传达的,不同于只是单纯地挑战能爬多快多快,爬了多大多大的树;学会攀树后,那种与树同在,能拥抱数十公尺高的树冠风景,是只有当下的攀树人才能独享的。但并非每个攀树人都会在攀树的过程中回头望向身后,望向大树花了几十年才准备好,要给你的礼物;更遑论去读每棵树穷尽一生篆刻出来的诗篇。人类是如何地渺小,而我们却觉得伟大于这个世界。
    艾尔德里德几乎做了所有在攀树上我想去做的事,你知道的,那是一种除了令人妒忌又羡慕外,还掺和着一丝「果然是可以的」这种被肯定的想法,虽然也有那些我觉得很难得的经验,像是当我到处跟人炫耀在树上与猫头鹰近距离地过了一夜的故事时,艾尔德里德却轻描淡写、稀松平常地讲述了一样的经验;当我忙着告诉朋友上次协助树冠层调查时,所看到树上附生植物令我惊奇的模样时,艾尔德里德却在三倍高度的地方体验过无数次空中植物园的赞叹。他描述的所有树上经验全部都令我妒忌,唯独那些他只少许提到,但我肯定还有更多他没说的──那种被无数蚊虫青睐、折磨的过程。而这之中使我最为羡慕的,就属艾尔德里德有着一棵他人生归属的大树,应该说,他找到了祂──歌利亚,新森林中的一棵大树,能够找到一棵树,在不论是当你感到开心、快乐、难过、寂寞、挫折、焦虑,甚至没有人生方向的这种时刻,可以供你攀爬,让你只要回到这棵树上就能得到沉淀、平静,可以放下那些负面的情绪,得到更多正面能量,这样一棵契合自己的人生树,那真是夫复何求的一件事了。
当然,我也攀爬过给我这样感受的大树,我那学过萨满的朋友告诉过我:「祂在这地球活了这么久,也这样的巨大,肯定有很强大的能量,所以你恰恰就是感受到祂给你那很大的正向能量。」那是一次多美好的经验,可这样的大树能够亲近的机会总是可遇不可求,因此像艾尔德里德这样能够找到自己归属的大树,也许是那棵树能将自己归属进去,甚至是归属到自然,那是多少攀树人的梦想啊!
树与人类一直脱离不了关系,或许应该说人类不能没有树,在很多文化中,树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存在,我们乡间的大树公、树伯公常常都是区域的信仰中心,远在北美的部落也有着大橡树会有着好药灵的说法,在在都说明了树在人类文化的重要,但你却有多久没有站在树下好好地看看一棵树,抬头望望那参天大树上叶隙间穿透的光影?慵懒地在树下享受整个悠闲的时光?虽然我很想告诉你,那些书里更多与我有共鸣的故事,但故事终究是别人的,在树上的满足、树上的压迫感、树上的夜晚、树上感受到的灵性,这些都要自己去感受才是,当然攀树这件事该有些训练才做得到,但亲近一棵树肯定就不是难事了。
本书定是攀树人都该好好品味的一本书,不是攀树人则更可以透过艾尔德里德的攀树故事,一窥攀树人才有的视界,那不只是攀树,更是文化、植物、动物、生态环境的视界,但与其要说这是一本写攀树的书,说是一本人生的书可能更为恰当,攀树就如同人生一样,汲汲营营也是人生,细细品尝也是人生,艾尔德里德说:「外面的世界肯定也有很棒的树可以攀爬,但我最爱的树木永远都是当下身处的那一棵。」人生也是,你的才是最该享受的。而我现在知道,当我在攀树时,这世界有人正跟我有着同样的感受,也许我们会在树上相遇,就如同我在北海道,与在那等了五百年的橡树相遇。

二○一八年一月,于北海道黑松内町自然学校


推荐序
攀树人的生态大探险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身处水泥森林中,有谁爬过树呢?
小时候,我马来西亚老家里院子有棵大树,我和弟弟常趁着爸妈不在家、阿嬷没注意时偷偷去爬树,不小心被阿嬷发现就会被捉去打屁股,但这之前会先被树上的红蚂蚁给咬伤。
很多城市人一辈子都没有爬上树的经验吧,甚至这是大多数时候连想都不会想到的活动吧。读了这本《攀树人》,作者艾尔德里德小时候对树产生特别的兴趣,原先感觉是个好陌生、好罕见的爱好,可是读完后却有种不攀树才是不正常的错觉。
艾尔德里德开头就描写了在好几十公尺上空的吊床过夜,一直读到后头的章节,一再体验高潮迭起的剧情,彷彿和作者一样在树上经历各种出生入死的奇遇后,我甚至感觉在地上的生活好空虚、虚幻,而在树上的可能才是踏实、真实的。
他是专业的攀树人,过去三十年到过世界各地进行攀树工作,执行极为严峻的任务。他和国家地理频道和BBC合作,协助制作了不少精彩绝伦的生态纪录片,其中几部是和大名鼎鼎的博物学泰斗大卫‧艾登堡爵士合作的。除了协助拍片,他也被委託搭建树屋。
艾尔德里德挑了十个最难忘的经验和我们分享,这些故事的场景遍布各大洲,从故乡英国出发,到了婆罗洲、刚果、哥斯大黎加、祕鲁、澳洲、加彭、巴布亚新几内亚、委内瑞拉、摩洛哥。这些经验一个比一个离奇,他的文笔非常精彩,让人感觉到那些黑猩猩、吼猴、大象、犀鸟、金刚鹦鹉、马蝇、蚁群、蜂群、角鵰等等都能迎面而来。
在他描述马蝇蛆生活在他血肉里时,他每次挤出一条蛆喷出皮肤,都让人感觉蛆原本也长在自己的血肉里。他也被蜜蜂和子弹蚁搞得七荤八素、痛不欲生,后者毒素超强,在施密特刺痛指数(Schmidt Sting Pain Index)上排名首位!不仅是毒虫勐兽令人胆颤心惊,突如其来的暴雨、雷电、狂风和巴西果也很要命。原来在令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背后,有完全不输优美镜头的惊悚故事!
他爱上攀树,不以为苦地执行一次比一次更险象环生的任务,在惊心动魄地历劫归来后,在他伦敦舒适的公寓住宅待不久,仍然忍不住要回到森林去过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的克难生活来充电。尽管那些兇险的遭遇差点要了他的命,那不过都是大自然中天天上演的剧码,只不过我们躲在城市里头不必面对而已。
艾尔德里德并非把树木当作工具而已,他就是想要和老朋友近距离接触,并聆听森林的歌唱。他敬重那些参天大树,并且欣赏它们的美丽,以及思索我们和树木的关系。和树木的长寿相比,我们的人生不过是蜉蝣在世,和它们的坚韧不拔相比,我们人类的血肉之驱也不过只能蜉蝣撼树。
这位勇敢的英国攀树人为我们描述了好多活灵活现的亲身经历。其实,我们身旁也有像他这么热爱大自然的攀树人。台湾国内就有一群植物学家,在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执行长、清大生科系特聘教授李家维老师和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杨宗愈博士,以及植物学者许天铨和植物猎人洪信介的带领下,与国家地理频道摄影团队远至索罗门群岛寻访珍稀植物。
他们曾在二十五公尺的高树上摘下巨大的石松,还有攀索上到约二十公尺高的树冠层,考察叶长三公尺的霸气英圣龙爪兰。接下来几年,原班人马还会到因越战美军未爆弹而完整保留森林的寮国继续探险,他们一定也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可说,我们拭目以待吧!

图书试读

前言 高空上的探险
 
一阵突如其来的下沉气流轻轻摇动我的吊床,把我唤醒。我侧躺着,睡眼惺忪地注视着方才降落在身旁那只,有着史前长相的大鸟。我们正在婆罗洲离地六十公尺高的树顶上,我从未这么近距离看过马来犀鸟的特写。牠还没有发现我,正用长喙梳理着胸口的羽毛。一顶色彩缤纷的大头盔从牠的头顶朝上卷起,宛如华丽的土耳其拖鞋,火焰般的红与黄在拂晓的微光中闪闪发亮,让我不禁深深着迷。
 
几秒后,牠在原地定住不动,接着抬起如翼手龙般的头,用那双红宝石般的眼睛偷瞄我,然后飞下树枝,进入虚空。牠张开巨大的黑色翅膀,承接着牠的体重,然后便消失无踪,转眼间就被清晨的浓雾所吞噬。
 
我回复仰卧的姿势,躺着观看上方的巨大树枝。前一晚过得十分漫长,我全身上下都是前一天攀爬流汗形成的湿黏汗垢,衣服又湿、又沙、又破,皮肤上爬满会咬人的蚂蚁。我的胸口起了烧灼的疹子,天晓得是什么造成的,午夜时分还被夜蜂螫了两次脸。但这些都是值得的,所有的一切都很值得。像这样遇见犀鸟,就是这一切的意义。我沉浸在一个有着迷雾和童话生物的梦幻世界里,这里是我最想待的地方。
 
太阳尚未升起,来到婆罗洲后,我第一次觉得冷。这种转变很好,因为我能暂时远离雨林一贯的闷热。距离日出已经不远了,但是此时的我只要躺着观看一滴滴的水珠飘过,就觉得很开心了。水滴在看得见的气流中打转,在我的金属攀爬装备上凝结成闪亮的水珠。睡觉时,我穿着系在绳索上的安全吊带,这是我和树下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唯一的直接连结。
 
攀树时涌现的澎湃热情
 
昨日的攀爬几乎就像是出任务一般。婆罗洲拥有这颗星球上最高大的热带雨林,这里的许多阔叶林木都高达七十五公尺以上,林木下方四十五公尺通常没有任何枝桠,又高又直的木柱支撑着高空的巨大树伞。光是要把绳索抛上去,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足够吸引眼球,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BBC生态摄影师,这几个字代表着专业、敬业,以及对自然世界有着非同寻常的感知力。而“攀树人”,这个词汇本身就自带一种力量感和冒险精神,它勾勒出一个在树冠层穿梭的身影,那种高度、那种视野、那种与森林融为一体的感觉,绝对是我向往的。从刚果到祕鲁,这两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立刻连接起关于亚马逊雨林和刚果雨林的壮丽景象,它们是地球上最后一片神秘的绿洲,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奇迹。我迫切想知道,这位摄影师是如何在高大的树木上进行拍摄的?他所记录的“探险笔记”,是否包含着他对这些珍贵生态系统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会不会有关于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树栖动物的生活习性?或者,他是否会在书中分享一些关于保护这些脆弱环境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更像是一次关于勇气、探索和对地球生命最真挚的爱的旅程,我非常期待能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那份独一无二的树梢上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觉得充满画面感!「攀树人」,光是这个词就勾起了我小时候在乡下偷偷爬树躲猫猫的回忆,那种手脚并用,感受树皮粗糙的触感,听着风在叶间穿梭的声音,还有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既视感。而且居然是BBC的生态摄影师!那可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欣赏的纪录片制作团队,他们的画面总是那么震撼,那么有故事性。从刚果到祕鲁,光听地名,就脑海里浮现出截然不同的热带雨林景象,一个是原始、充满野性,一个是神秘、古老,想想看,一个摄影师要在这些地方,还要“爬到树梢上”去探险,这本身就是一场硬仗!我很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是用什么装备?有没有遇到什么惊险的时刻?比如,会不会有巨大的昆虫爬到身上,或者不小心失足?更让我好奇的是,当他身处树冠层,远离地面,看到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呢?是不是能发现我们这些凡人根本看不到的生命奇迹?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张藏宝图,引诱着我去揭开隐藏在雨林高处的秘密,去感受那种人类挑战自然极限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人类鲜少触及的领域,并且用影像记录下真相的职业感到深深着迷。BBC生态摄影师这个身份,就像是为这本书打上了一层金字招牌,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南极寒风中拍摄企鹅,或者在非洲草原上追踪狮群的勇士们。而“攀树人”这个词,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画面:摄影师利用绳索和钩爪,如同蜘蛛人一般,一点一点向上攀登,周围是浓密的枝叶,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未知生物的鸣叫。那种置身于高空,俯瞰整个雨林,仿佛与世隔绝的体验,绝对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而且,选择刚果和祕鲁这两个地点,更是加大了这本书的吸引力,这两个地方都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但同时也充满了危险和未知的挑战。我非常想知道,摄影师在攀爬的过程中,是否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更重要的是,他究竟看到了些什么,才会让他觉得这一切的艰辛都是值得的?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画面,充满了冒险、探索与发现的元素。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里瞬间被各种画面填满了。BBC的生态摄影师,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自然极致的追求和记录,他们镜头下的世界总是那么生动、真实,又充满震撼力。而“攀树人”这个词,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冒险和未知的渴望。我无法想象,在那些参天古树的顶端,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世界?摄影师又是抱着怎样的决心,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把自己置身于那般高耸而危险的环境中?从刚果到祕鲁,两个截然不同的热带雨林,光是这两个名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丰富到难以置信的物种,以及那幽深而神秘的氛围。我很好奇,在这“树梢上的探险笔记”里,作者会分享哪些独家视角?他是否会记录下那些只有在树冠层才能观察到的奇特生物?会不会有关于如何安全攀爬的技巧,或者是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经验?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究竟,去感受那种与自然最亲密的接触,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极致展现。

评分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内容,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对那些默默奉献在科学前沿的探索者的敬意。BBC的生态摄影师,这身份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专业性和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他们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更需要极强的体能和心理素质,才能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下完成拍摄任务。从刚果到祕鲁,这两个地方都代表着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区域,拥有着无数等待被发现的物种和生态系统。想象一下,在一个高耸入云的大树上,摄影师如何在帐篷里度过夜晚?他的镜头又捕捉到了哪些前所未见的生物行为?是不是有那些只有在树冠层才能生存的奇特昆虫?或者,他是否记录了某些正在消失的古老森林的最后景象?“探险笔记”这四个字更是让人浮想联翩,这不仅仅是照片的集合,更会是一份充满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记录。我希望书中能有那种让人屏住呼吸的瞬间,有那种对生命最原始的敬畏,有那种人类在浩瀚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