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细说台湾原生植物

新细说台湾原生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原生植物
  • 植物图鉴
  • 台湾植物
  • 自然生态
  • 植物识别
  • 园艺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 台湾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收录400余种台湾原生种植物
新增40种植物与分子生物学最新分类
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认识台湾自然之美!

  本书呈现400余种北台湾原生植物于不同季节的风貌,每种植物详尽标示基本资料,有科名、学名、外观特征、生态及常见分佈地区等,配合图片解说,清晰展现植物整体外观。针对植物关键特征加以特写标註,读者能轻易比对,是植物观察及教学的最佳帮手。此外,因应近年基因科技发展,附加植物的分子生物学新分类,供读者参考。全书依植物科别排序,方便专业解说员使用。书后附录中英、英中及学名索引,不仅一般读者能够轻松查询,也是从事翻译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喜爱植物的外国朋友查询检索的工具书。

本书特色

  1.    新增分子生物学最新分类。
  2.    图片丰富,呈现植物不同时期与季节的样貌。
  3.    附有中名、学名及英名索引,方便查询。
绿野寻踪:台湾特有植物的生态图谱 一、引言:宝岛的绿色基因库 台湾,这座太平洋上的绿色岛屿,拥有独特的海陆交汇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原生植物群落更是构成台湾生态系统的基石。本书《绿野寻踪:台湾特有植物的生态图谱》并非对已出版的植物志进行重述,而是侧重于对台湾地区特有植物(Endemic Species)进行深入的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育研究,旨在构建一个立体、动态的特有植物知识体系。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分类学描述,探讨这些植物如何在极端或特殊的生境中演化出独特的生存策略,并揭示其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二、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的结构围绕“发现、解析、保育”三大主线展开,共分为八个章节,并辅以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一)第一部:台湾特有植物的起源与地理格局 1.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驱动力: 本章详述台湾特有植物的起源机制,包括板块漂移、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导致的物种隔离、以及岛屿化效应(Island Effect)如何加速物种分化。我们特别分析了如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等主要山系在物种“垂直分化”中的作用。 2. 特有植被的地理分布热点: 详细描绘了台湾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图谱。重点解析了高海拔的玉山群峰、中低海拔的降雨阴影区(如东部海岸山脉的干燥地带)以及特殊的火山岩区域(如大屯山系)作为特有物种形成和保留的“庇护所”(Refugia)。通过GIS技术,我们绘制了多个关键特有种的密度分布图。 (二)第二部:特有植物的形态适应与生命策略 本部分是本书的生态学核心,通过对代表性特有植物的微环境适应机制进行剖析,揭示其生存智慧。 3. 极端环境的生存艺术:高山“垫状植被”的生理学研究: 聚焦于台湾高山寒冷、强风、强紫外线环境下的特有物种,如某些高山杜鹃或高山杜松。我们探讨了它们低矮、紧凑的垫状生长习性背后的细胞结构、气孔密度调控和抗冻蛋白的合成机制,并对比了它们与邻近大陆物种的生理差异。 4. 湿润气候下的共生与竞争:附生植物的特殊生态位: 详细考察了台湾热带及亚热带雨林中高度特化的附生兰科、天南星科植物。分析了它们如何高效地捕捉空中水汽和营养物质,以及与特定宿主树种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书中包含对根部菌根真菌群落的初步调查数据。 5. 稀有物种的繁殖生物学: 深入研究了数量稀少且分布受限的特有种(如某些钟萼木属或台湾山茶属的成员)的开花时间、花粉媒介的专一性(如特定种类的熊蜂或蛾类)以及种子散播策略。本章通过建立授粉网络模型,评估其对单一媒介的依赖风险。 (三)第三部:特有植物的分子演化与保育行动 6. 分子系统学视角下的“未解之谜”: 利用最新的分子标记技术(如ChIP-seq和ITS测序),对一些形态上难以区分的“隐存种”(Cryptic Species)进行鉴定。本章重点讨论了在台湾岛内物种迁移与分化历史中的基因流阻断现象,并提供了数个关于“姐妹种”在不同山系间隔离的案例分析。 7. 栖地破碎化对特有种群的影响评估: 本章将生态学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多个特有植物关键栖地的遥感影像分析,量化了道路修建、农业扩张和气候变化对物种生存空间的影响。我们引入了“功能连通性指数”来评估不同特有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潜力。 8. 保育策略与在地实践: 基于前文的生态数据,本书提出了针对台湾特有植物的差异化保育策略。内容包括:建立“种源保护区”的科学选址标准、野外监测技术(如基于无人机的植被健康评估)的应用,以及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参与和地方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来促进特定稀有种的在地保育成效。 三、阅读价值与目标读者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探索精神,力求平衡学术深度与可读性。它不仅是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自然保护工作者、环境教育推广者以及所有对台湾自然史怀有深厚兴趣的自然爱好者而言,都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关于宝岛生命演化与生存韧性的生态图谱。本书所呈现的并非仅仅是植物的图鉴,而是台湾岛屿亿万年演化史中,生命留下的独特印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文彬


  台湾云林县人,台湾大学森林学系毕业。曾任云林北港初中、县立嘉义中学、后壁中学教师。退休后定居台北,长期观察北部郊山植物,记录植物在各季节的多样风貌,累积了可观的成果。现任阳明山国家公园解说志工兼研习讲师、二格山自然中心解说员研习讲师、台湾植物分类学会会员。着有《细说台湾原生植物—北台湾》(2011)、《看见台湾原生植物》(2015)。

审订者简介

黄增泉


  台湾大学植物学硕士,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理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植物系、西德歌丁根大学、斯德哥尔摩自然史博物馆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内政部第一届国家公园计画委员会委员与台湾大学植物学系名誉教授。目前任教于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科学研究所。主编Flora of Taiwan(第二版)荣获国际植物分类学会颁发2004年英格勒银质奖座。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新版序

  本书系拙作《细说台湾原生植物――北台湾》全新改版。鑑于现今科学日新月异,从1990年开始,在生物学方面,由于分子系统分类学(molecular systematics)的研究进展,许多传统分类学科名称有许多变动,原书内容宜与时俱进,予以更新,引入最近的植物系统分类学科名来因应。因此本书新版植物科名除了保留原有的传统分类学(taxomomy)科名,并在其后以红色文字加入APGⅢ系统科名供读者参考。

  拙作《看见台湾原生植物》一书,2015年2月出版,除荣获文化部奖助英译外,并在2016文化部举办网路票选活动中,有幸获推介为科学类中小学课外优良读物。为了方便让读者做比对,分辨外观相近植物,例如:山菊与台湾山菊、东瀛珊瑚与桃叶珊瑚等,造成该书内容与《细说台湾原生植物――北台湾》有部分植物种类重复。如今,趁新版机会将两书重叠部分全数删除,另新增其他值得关注的植物40种,因此新版已不限于北台湾植物,涵盖分佈全台各地的植物种类,因此乃以新的书名《新细说台湾原生植物》推出。不过,由于版面限制,少数几种植物插入位置不尽理想,事非得已,敬请包涵。

  感谢阳明山志工伙伴李成华、陈进德老师伉俪,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提供众多难能可贵的珍贵生态图片,并协助查核新增资料。伙伴林靖汾和苏秋菊小姐提供青山幽谷兰花照片支援。永和社大的老师志工在福和桥下的湿地垦荒、复育,维护生态园区植栽。每年台风季节总会带来严重灾害,而龚福连老师和郭连进老师领导生态爱好者,屡次灾后重建,在泥泞不堪的沼泽地同心协力重建,令人敬佩。谢谢郭连进、龚福连老师提供他们悉心栽种的佛来明豆荚果精美照片,让本书增光。也要感谢经常陪伴本人寻幽访胜的朋友,因为有他们才有这些生动的花木图片。最重要的是,由于有我内人蔡月英老师协助寻觅户外标的、编校文稿,以及提供诸多宝贵意见与鼓励,让我得以在一年内完成本书改版。最后,我要谢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师友,兹不一一列名,由于他们的贡献,让本书内容更丰富,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富情趣。
 
陈文彬
8. 23. 2017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的原生植物都只有模糊的印象,大概知道有些特别的,但具体是哪些,长什么样,有什么特别之处,都一窍不通。《新细说台湾原生植物》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他不是在写一篇学术报告,而是在讲一段段关于植物的传奇故事。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台湾红豆杉**的介绍,作者不只讲了它的药用价值,更触及了它被大量砍伐的历史,以及后来科研人员如何努力保护和繁衍它。这种将科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历史事件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真的非常吸引人。他还提到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植物,比如一些路边的小草,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它们独特的生存之道和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走在路上,看到那些熟悉的绿色,会忍不住去想:“这会不会也是一株我刚刚在书里认识的原生植物呢?”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让我觉得跟身边的大自然联系更紧密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也很精美,让文字更加鲜活,也让我对书中的植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只是给植物爱好者看的,而是每一个热爱台湾这片土地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新细说台湾原生植物》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我总觉得这类主题的书籍,要么就是过于科普,要么就是过于文艺,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方式真的非常独特,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领着我们在台湾的各个角落探险,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遇到的“居民”。我特别欣赏他对植物描述的细致入微,不是那种简单的“叶子长什么样,花是什么颜色”,而是会深入到植物的生存策略,比如它如何适应贫瘠的土壤,如何吸引传粉者,甚至它和其它生物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台湾百合**,作者不仅描述了它洁白的花朵和高雅的身姿,更深入探讨了它在不同族群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这种将植物学、生态学和人文历史巧妙融合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每一株原生植物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关于生命、关于适应、关于历史的故事。它让我不再只是“看”植物,而是真正地“理解”植物,理解它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曾经以为自己对台湾的植物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让我发现,我只是瞥见了冰山一角。它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让我想要亲自去看看书里描绘的那些奇妙植物,去感受它们真实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简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当我翻开《新细说台湾原生植物》时,我以为会看到一本枯燥的植物图鉴,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仿佛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台湾原生植物的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南仁山**一带特有植物的描述,不仅仅是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还包括了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这些植物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这种将植物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的写作方式,让我对植物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记得有一段他描写**台湾山苏**,不仅仅介绍了它的食用价值,还讲到了它在原住民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被人们世代相传地利用。这种人文的视角,让原本可能很普通的植物,瞬间变得充满了故事感和文化底蕴。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旅行,穿越了台湾的山川河流,认识了那些默默无闻却又极其珍贵的生命。这本书让我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开始渴望去了解更多关于台湾原生植物的细节,去探索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它让我觉得,保护这些原生植物,不仅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根。

评分

说实话,我对《新细说台湾原生植物》这本书的评价,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有点“离经叛道”,但我真心觉得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植物书。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轻松,一点都不带教条感。他会用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解释一些相对专业的植物学概念,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记得他讲到**阿里山迎红杜鹃**的时候,用了“像是山林中的少女”来形容,瞬间就把这株植物的形象立住了。而且,他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和传说,让植物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他描写**台湾栾树**的“四时之美”,从春天的嫩绿,到夏天的金黄,再到秋天的红褐,最后到冬天的枯枝,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真的能看到它的四季轮回。这本书让我明白,植物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它们也是有故事的,有生命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者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感情的方式,展现了台湾原生植物的多样性和美丽,让我觉得,原来我们身边的这些绿色,也可以这么有故事,这么有魅力。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植物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路边的草木”变成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太惊喜了!当初看到书名《新细说台湾原生植物》,有点犹豫,毕竟“细说”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学术,我平常也就是个对花草有点兴趣的读者,但又怕太枯燥。结果翻开第一页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列举数据,而是像在跟你讲故事一样。他会生动地描绘一株植物的生长环境,比如它喜欢躲在哪片山林里,喜欢沐浴在怎样的阳光下,甚至它的“性格”——是喜欢热闹还是孤寂。我尤其喜欢关于**台湾油杉**的那一段,作者不只介绍了它的形态特征,还深入挖掘了它濒危的原因,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环境的忧思,真的让我动容。他还讲到了一段历史故事,关于早期先民如何利用某些原生植物,让这些植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故事。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台湾的山野,认识了那些被我们忽略却又如此珍贵的生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自然,也让我觉得,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认识这些原生植物开始,真的非常有意义。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在地”文化,不只是语言和习俗,更包含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所有生命。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充满情感和故事的方式,带我们走进台湾的植物世界,让我觉得既充实又感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