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生物学家对宇宙万物的哲学思索

树之歌:生物学家对宇宙万物的哲学思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George Haskell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殊荣:
●获选OPENBOOK 2017美好生活书
●入围镜週刊2017翻译类好书
●博客来2017年9月当月选书

得奖无数的《森林祕境》作者又一动人新作

树的诗人哈思克,再次以精微细腻的文字,勾勒出由树所延伸的生命网络——

与风沙海婆娑共舞的菜棕、即便倒下却依旧滋养着万物的绿梣树、注入纸神川上御前精魂的三桠和纸、人行道上串连起陌生人们的豆梨、无畏战火干旱仍旧繁茂生长的橄榄树……无不诉说着树与天地万物间的动人故事。

有别于前作专注于描述方寸之地中的林间生态,哈思克反覆造访了位在世界各地的几种树木,去倾听、凝视与探索每种树木与蕈类、细菌群、与其共生或将之毁灭的动物,以及其他树木之间的连结,并展现人树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像是安大略省的胶冷杉以及亚马逊的吉贝树,尽管生长于看似天然之地,却深受工业发展与气候变迁的影响。哈思克也透过了那些生长在看似毫无自然气息之地的树木,如曼哈顿人行道上的豆梨、耶路撒冷的橄榄树,说明了自然其实无所不在。

哈思克说,树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融入自然的网络之中,并且繁荣茁壮。树根会借由土壤传送出化学讯息,与邻近的蕈类与细菌沟通。小树枝拥有对光线、重量、热度以及矿物质的记忆。叶子里的植物细胞会释放出飘散于空气中的气味引来爱吃毛毛虫的昆虫。哈思克特别关注来自树木或包围树木的声音;每种声音都诉说着树木与其他生物间动人的故事。

各界推荐(依姓氏笔画序)
丁宗苏/国立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副教授
李香秀/《黑熊森林》导演
李伟文/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何颖怡/商周出版选书顾问
金恒镳/国际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协会理事长
范钦慧/《抢救寂静》作者
张东君/科普作家
番红花/作家
黄仕杰/自然生态观察者
黄美秀/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
蔡康永/作家

各界赞誉
阅读此书是一种享受,它召唤出我在森林时的美好记忆,也滋养了我许多与树相关的生命历史与生物网络等知识。它也提点了我,森林世界的生命处处,且无所不在。我更喜欢本书对声音的描绘,下回置身森林时,我要好好竖起耳朵聆听。
——《黑熊森林》导演 李香秀

《树之歌》透过记录树的世界,揭露万物实处于一个瞬息浮动的关系网络,真正的知识其实是明白「关系」。《树之歌》也讲大千世界里的各种人际网络所蕴含的宇宙观。难以想像可以在一本植物书读到人类学。实在惊喜。
——商周出版选书顾问 何颖怡

本书虽然以树为名,但介绍的树种并不多。作者以一棵吉贝树打开序曲,借由各种观察视野与心情引领你进入并思考自然、城市还有人类的共处之道。书中文字展现作者高深的叙述能力,阅读时就像坐在他身边,亲眼看到描述的种种,跟着字里行间畅游在城市的四季观察,并体会自然万物展现的生命力。
——自然生态观察者 黄仕杰

大自然的生命网络的复杂度和生态重要性,不论在巨观或微观的尺度上,都已超乎人类的想像和科学研究的步伐。一片林甚或一棵树都各自成就其微妙的生态系,也提供了人类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美丽的诗歌。为此,人类应该赞叹、感恩,更应善尽保护之责。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黄美秀

哈思克的文笔总是优美极了,解放了束缚在树木里的美声,同时也被树木不同词曲和旋律感染了,各篇章随树起舞而性格和作风各异,但充满了各种哲理和省思。
——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黄贞祥

这是一本可以滋养性灵的书。《树之歌》提出了强而有力的论据,让我们明白人类不该再切断那孕育我们的生命网络。且让我们随着大卫.哈思克拿起听诊器,聆听大自然的心跳,并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诗歌。
──《树的秘密生命》作者 彼得・渥尔本

大卫.乔治.哈思克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敏锐。《树之歌》既富抒情色彩,又具教育性,字里行间洋溢着美感,但也带着一股惆怅。
──《第六次大灭绝》作者 伊莉莎白.寇伯特

在《树之歌》中,哈思克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教导我们如何发现蕴含在万物的连结中的美感……在他眼中,树木是「大自然中最伟大的连结者」。它们象征着此书意义非凡的主题──生命即关系……这是一种将生命视为共同体的概念,我们在其中可以找到救赎。
──《大西洋杂志》作家 艾德.杨(Ed Yong)

哈思克这部有关生态研究的作品优雅而细腻,其中描述了全球十二种树木从古至今的命运……让我们得以进入生命共同体内部,进行一趟精彩万分的旅程。
──《自然》期刊

《树之歌》就像《森林祕境》一般,既是深入的科学着述,也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与丰富的想像力……哈思克意图探索大自然万物跨越时空的连结,并观察人类是否能与其他物种共创更有智慧、更丰饶、更具适应力和创造力的生命网络。
──英国《卫报》

如果你想前往陌生地域,深入了解一棵树所能产生的影响,这本书将是你的绝佳读物。
──《美国森林》杂志(American Forests)

从吉贝树开始,我们透过哈思克独到的观察,认识了世上各种迷人的树木……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且具有说服力的作品……它提醒我们万物之间的连结,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可以借着认识树木──伟大的连结者──所具有的智慧,了解自己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The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

哈思克有着诗人的耳朵和生物学家的严谨……就像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和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的《壮丽的生命》(Wonderful Life)一般,《树之歌》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它的内容:它迫使读者思索大自然中各种错综复杂、互相关连的网络、演化的纵深与广度,以及人类在这两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诺克斯维尔新闻前哨报》(The Knoxville News Sentinel)

大卫.乔治.哈思克可能是当今最优秀的自然书写作家。《树之歌》正是明证。此书引人入胜,充满抒情意味,而且蕴含了许多智慧,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落毒事件簿》作者 黛博拉.布鲁姆

深具启发性……哈思克在书中探究了万物的连结。他让我们在认识树木之余,也了解了人类。
──《出版者週刊》

哈思克在书中对枯树分解的过程、枝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树木萌芽的方式,做了极其深刻的探讨与思索……并以典雅的文字描述他的观察所得……以诗般的优美笔调,将历史与科学加以融合。这是最优秀的自然写作。
──《ALA书单》杂志(ALA Booklist)

一本迷人的书,令人眼界大开……哈思克明确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和树木共享这个环境,而它们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科克斯书评》

大卫.哈思克为声音开启了一个新的面向,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该如何看待人类存在的根源,而树木为何又是我们最棒的导师。这是一本有关声音与象征的力作。让我们开始阅读、聆听并学习。
──国际音乐人「DJ幽灵」(DJ Spooky) 保罗.米勒(Paul D. Miller)

哈思克有着诗人的耳朵和博物学家的眼睛。他让我们重新意识到生命是波澜壮阔且不断创新的奋斗过程,并鼓励我们远离空虚的个人主义。《树之歌》提醒我们:人类并非世上唯一物种。
──《国家地理杂志》作家 尼尔.席亚(Neil Shea)

大卫.哈思克在《树之歌》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他挑选出全球各地的十二种树木,以科学家之眼逐一加以探究,然后再将他的观察所得化为极富诗意的文字,让我们明白这些树如何与它们周遭的环境与人类互相连结。
──《病毒星球》(A Planet of Viruses)作者 卡尔.齐默(Carl Zimmer)

大卫.哈思克的文字极其细腻,且具有不凡的洞见。他聆听树木与人类所生存其中、无法逃离的网络,让我们听见它们的声音。
──橡树泉花园基金会(Oak Spring Garden Foundation) 彼得.克雷恩(Peter Crane)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乔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美国南方大学生物学暨环境研究教授,因在教学中融合了科学探索与人文省思,曾获选2009年田纳西州最杰出大学教授,《Oxford American》杂志亦于2011年赞誉其为「美国南方最有创意教师」之一。亦为古根汉会士(Guggenheim Fellow)。
哈思克的作品融合了科学、文学,以及对自然的哲学思索。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曾入围普立兹奖非文学类、笔会/E.O.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奖决选,并荣获美国国家科学院最佳图书奖、国家户外书籍奖、李德环境写作奖、2014年开卷翻译类年度好书奖。除了发表学术论文外,他也出版了若干散文、社论与诗作。


译者简介

萧宝森
台大外文系学士,辅大翻译研究所硕士,曾任报社编译及大学讲师,现为自由译者,译作包括《苏菲的世界》、《亚历山大三部曲》、《最后一匹人头马是怎么死的》、《你就是自己的疗癒师》、《森林祕境》、《种子的胜利》(末两本为商周出版)等十余部,生性好奇,喜欢阅读、旅游及所有具美感的事物。


图书目录

目录

推荐序 见微知着,了解生态从聆听自然之音开始/金恒镳
推荐序 浪漫却又理智的自然书写/黄贞祥

前言
本书的每一章都收录了一种树木的歌声,描述声音的特性、它诞生的过程,以及我们的身体、情绪和智性对它的回应……倾听这些树木的歌声就是拿着一具听诊器触碰大地的肌肤,聆听其下的脉动。

第一部

吉贝树
整座森林(包括居住在其中的人类)是一体的,而且其中的成员并非各不相干的存在,因为人与万物自从太初以来就有灵性上的连结。森林中的精灵并非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鬼魂,而是森林的本质。它们存在于大地,连结土壤与想像。

胶冷杉
我坐在胶冷杉树下、苔藓与燧石层之上,能够从许多方面感知森林的行为。这一切都是古代燧石层网络思维的延伸,只是如今变得更加复杂。未来,此一思维会如何演变,将取决于针叶、树根、微生物、真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菜棕
对菜棕来说,沙滩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磨难。沙地里的盐分会使得它们的根部和叶子脱水。除此之外,沙滩上时而干燥炎热,时而又会被热带暴风雨和满潮所带来的雨水淹没……尽管如此,菜棕这位「沙子冲浪手」仍然继续乘浪前行。

绿梣树
储存在绿梣树的纤维素中的阳光能量先是进入甲虫的血肉,而后再进入鸟儿的肚腹。鸟儿的嘴喙卡嗒卡嗒敲击木头的声音,乃是源自绿梣树的能量,是它在这森林中所唿出的最后一口悠长气息的一部分。

插曲:三桠
万一有一天,造纸工厂和电子萤幕(两者都必须耗用大量的能源)都崩坏时,我们这个时代所留存的一切,将会被记录在用三桠、雁皮、棉或楮树制成的手工和纸上。那是川上御前的水和纤维所形成的产物。

第二部

榛木
昔日着名的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之所以能够用榛树的枝叶做成他的和平精神冠冕,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之所以能用一支「採坚果的钩子」拉下榛树的枝条、採摘榛实果腹,都要归功于一万年来人类、鸟儿、真菌和树木之间的合作。

红杉与西黄松
柏拉图是试图透过美来追寻那不存在于人类混乱的政治与社会中的不变真理,但生态的美感与道德却源自生命共同体内的关系,是会随着环境而改变的。然而,当这个网络内的许多成员都做出类似判断,我们就有可能得出一个近乎普遍真理的法则。

插曲:槭树
一整个夏天,森林里都可以感受到细枝的脉动。那些没有活力的枝条(位于树冠低处、晒不到太阳)脉搏很弱,一整天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那些日照充足的枝条则有着强劲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那是森林里听不见的歌声。

第三部

棉白杨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让我们明白万物的关联之后,我们应该了解一点:人类并非是「和大自然同行」,而是「行走在大自然中」。当我们体认到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是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而非置身其外时,我们自然就有能力区辨何者为美、何者为善。

豆梨
如果说纽约的人行道像一条平直的河流,那么行道树就是迂曲的河弯。无论它们是否「有意」,它们都在这座人种繁多、权力结构失衡、空间有限的拥挤城市里,扮演了一个具有社会与文化功能的角色。

橄榄树
採收期间,每棵树都成了人们谈天说地的场所。他们聊着人类、树木、土地,以及三者间的关系。等到园子里的橄榄採收完毕,人们已经交换了几万句话语。于是,这片土地的记忆、连结与律动,便会有一部分留在人们的意识中。

日本五叶松
这些盆栽的未来并不存在于任何个体的自我(树木的种子,或人类的心智)中,而是存在于各种关系中。盆栽艺术让我们看见了树木的本质。一棵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各式各样的对话所形成。

谢词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见微知着,了解生态从聆听自然之音开始 金恒镳
树是地球上体型最大、身材最高及最长寿的生物体。难怪树往往是自然书写者青睐的主题。树可有一百余公尺高,胸径可达十一多公尺,树龄有将近五千年岁的纪录。
今年春天,坊间出版了两本关于树的书。一本是李察.希京斯(Richard Higgins)的《梭罗与树的语言》(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es),他是根据《华尔腾》的作者大卫.梭罗二百万言的日记撰写的。另一本是入围「普立兹新闻奖」的作家大卫.乔治.哈思克的《树之歌》。前者尚无中译版,这𥚃要谈的是《树之歌》。
《树之歌》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苔藓御风飞起,翅是如此纤薄,穿透过的阳光也几乎未察觉它,因而,照不出一丝色彩,只留下一抹光迹。」这个开头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读后感受到这本书充满科学的探索、文学的诗韵、生态的哲理及抽象的意境。作者以树为核心,展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是如何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而组成一个不能有破洞的、复杂的生命大网。他引导读者了解人类在这个生命大网𥚃的位置,人类对这个大网做了什么事,及其所引发的后果。这是一本细说生命现象与过程及人类应有的生态伦理之书,在全球环境遭逢大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的当前,这是一本地球人应读,并借以反省之书,一本值得推荐的科普好书。
简而言之,本书讲的是我们要如何取得并阐释自然界生命发出的声音信息,以及所有的信息是如何相连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生命大网。作者指出,树是自然界伟大的信息连接中枢。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信息,这些信息以各种物质或能量的形式存在着。每一个信息都内含深奥难解的意义,要收集并解读每一个信息不是容易的事。更困难的是,表面上两个看来不相干的信息,实际上,经过分析后,可能是密切关联的。更清楚的说,没有讯息是各自独立的,而它们全是息息相关的。唯有把所有独立的信息集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这个关系与其他关系的意义,始能作为我们对待地球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参考与准则。当前的「大数据科学」逐渐使我们釐清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出问题之所在,并尽可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指南。
作者精心挑选了分布在几个大陆洲的十二棵树(每棵都有所在的地名与地理坐标),他用心观察、仔细倾听,探究每株树对环境的反应与适应,及其存在的生态意义。
作者先选了一株在南美洲雨林内具有地标地位的「吉贝树」。雨林的最大特征是不但雨量非常多,且终年下不停。雨滴从空中落下抵达树冠,每一滴雨碰到的植物部位可能不同,穿过树林的路径可能相异。有的雨滴在抵达土壤之前,可能已在树上的某处滞留了数个月。一路上,雨滴发出的各种声音,就像优雅的语言,它宣告了环境与植物的多样性。
作者到了北方寒温带探访一株香冷杉。香冷杉是北美洲北方气候区的一种代表性常绿针叶树种。尖塔状树冠、笔直的树干、规则的轮生枝条,还有许多深紫红色、昂立在高枝头的毬果,有的毬果高十公分,其上的鳞片内藏着约一公分的种子。作者坐在树林𥚃,耳中传来一阵阵秋风吹过香冷杉与鸟啄种子的声音。他倾听山雀收藏香冷杉的种子的忙碌声。山雀收藏种子的记忆力,是香冷杉对未来的梦。
作者带读者到田纳西州看一棵风倒绿白蜡树(编注:即书中提到的绿梣树)。死亡之树的哀歌其实是数千种其他生物的欢庆之歌。树虽然死亡,树体却仍然留在生命网内,发展出生前不曾存在的关系。作者聆听大地上随时随处都可能上演的「死即是生」的生命之歌。
对死亡之树而言,死亡是尸体腐解的哀歌,然而,对直接仰赖死树以生存与繁衍的真菌、细菌、蚯蚓及昆虫幼虫,或间接靠死树生活的鸟与而言,是收获之歌。生命网内的生命多样性便是如此维系下去的。
绿白蜡树是被一阵暴风雨吹倒的,一如台湾山区许许多多树木,每年在台风吹袭下所有的遭遇。一些大树寿终倒下,空出许多露天的林地,地上原本辛苦活在大树阴影下的小树,这时就像中了大乐透。它们照足了阳光,吸饱了倒树树根已用不到的营养与土壤水,快速窜升、茁壮,不出十多年已可挤在其他大树之间,争得一席之地。它们对播迁种子与传宗接代有了盼望。同样的,台湾的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赖台风与森林的联手,它们是首要大功臣。
暴风雨、雪,甚至自然发生的大火与土石流,表面上是灾害,事实上是维持我们的星球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死亡之树促进一连串的分解作用,活络生命网内能量传递与物质循环,整个过程相当热闹。能量是不灭的,在其转换过程,有的会变成声能,其中某些为深具慧根与慧心的作者所接收,而将这些声音及其意义,记录在这本书里。
当下的重大生态问题包括外来入侵种与全球环境变化等议题。即使生长在人烟罕至之偏远地区的香冷杉或吉贝树,也深受人类工业文明的毒害。作者关心原生森林里的树木,也关心城市里由人类种下的路树。他从原生树种谈到引进树种,再敍及入侵树种。透过曼哈顿大城路旁的梨树、耶路撒冷的橄榄树及日本五叶松的故事,明显地看到树与人类长久与持续的关系。在以人类为主的环境𥚃,树需要人的照顾,而人乃依赖树为生;人与树都无法独立于生命网络之外。
此外,作者还谈到时下流行的生态美学。何谓生态美学?或者自然美学?火山爆发,地震与海啸,野火燎原,台风豪雨淹漫大地等自然环境带来的扰动,及所有这些扰动及其造成的结局,在逆向操作自然的人类眼中是灾害。然而,这些扰动催促远古生命的出现,协助缤纷生命的演化,及提供生态的服务。然而,人类却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不知珍惜,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事实上,万物所期待的生存与重生机会,全维系在所有的自然扰动现象与过程上。因此,要能持续保持自然的能力,必须要维持生命群聚应有的关系,这才是生态美学。生态美学在于维持生命网内所有生命的既复杂又紧密的关系。人要鉴赏生态之美,必须重新思考生命之网的意义与完整性。

(本文作者为生态学家)


推荐序 浪漫却又理智的自然书写

黄贞祥

有多久没站在一棵大树旁看着它迎风摇曳、欢声歌唱了呢?
《森林祕境:生物学家的自然观察年志》(The Forest Unseen: A Year’s Watch in Nature)是一本我非常喜爱的好书,作者大卫.乔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是位美国南方大学的同行,他以一年的时间,在田纳西州塞瓦尼镇(Sewanee, Tennessee)一块面积仅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进行观察,追踪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森林祕境》就像是这片小森林的週记。他透过生动的笔触,把森林的面貌以及林中生物的情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哈思克以曼荼罗为符号,来比喻那片森林里,幻化无常而又缤纷美妙的生命!《森林祕境》已非一般的科普写作,而是一本优异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位博物学家用极为优美的文笔,为一片森林写出充满诗意的感人篇章。他除了以一位科学家的身分来分析这片森林的一景一物,也以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情怀感受那片森林带来的哲理和诗情画意。
当我得知他的第二部作品《树之歌》(The Songs of Trees)要在台湾出版,心情也兴奋得像一棵婆娑起舞的树。读完了这本《树之歌》,对哈思克更为敬佩。从书名上理解,我以为这是本专门谈树的书,没想到原来这本书何止是「树之歌」而已,其实已该算是生命的史诗般了!但愿我能有他的耳、他的眼、他的笔、他的心,能够如此细腻地感知世界,又能如此巧夺天工地谱下树的千古绝唱。
哈思克离开他待了一年的曼荼罗地,到世界各处邂逅了不同树木,倾听它们歌唱。所到之处有厄瓜多、加拿大、乔治亚州、田纳西州、日本、苏格兰、科罗拉多州、伊利诺州、曼哈顿、耶路撒冷、华府,他游历四方去倾听吉贝树、胶冷杉、菜棕、三桠、榛木、红杉与西黄松、槭树、棉白杨、豆梨、橄榄、日本五针松的吟唱。他的足迹不仅更广,他的心更广了,还穿越了时间,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中遨游。
在一章又一章中,他化身为树,为树木设身处地地观看了世界。树竖立在土地上,安安静静地从容应对周遭环境,何尝不比忙碌窜动的动物更能细心观察呢?他的文笔总是优美极了,解放了束缚在树木里的美声,同时也被树木不同词曲和旋律感染了,各篇章随树起舞而性格和作风各异,但充满了各种哲理和省思。
我们会以为一本谈自然写作的书,会感性地让人更向往乡间的生活,可是哈思克虽然文笔优美浪漫,但他却仍保有理智的心。他告诉我们,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其实可能更节能减碳,对生态环境更好。我们无法想像几百、几千万人住到郊区开车上班,无论是排碳还是土地开发,对环境的冲击有多大。但城市毕竟让人远离了大自然,忘了我们不过大自然的一小部分。
树木发出的不仅仅有悦耳之歌,也有悽美的悲歌。我们对待有养育之恩的大自然堪称恩将仇报,这已是罄竹难书,何必再牺牲树木倒下制作的纸墨呢?人类有时候连对待同胞也没多客气,习惯在林中活动的白人哈思克,没忘掉南方的树林中,原本是美洲原住民永远回不去的家园,也曾挂着白人洩恨挂上的黑人同胞尸骨。他也没有忘记,美国国家公园当初的设立,是白人探险家要展现男子气概,今天看来并不多高尚。
回到哈思克流连忘返的树林里,虫鸣鸟叫也是交响曲中锦上添花的独唱、重唱及合唱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树林里也充满了暗藏的杀机和严酷的竞争,这是自然的规律和循环,就只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存在,无需用人世间的礼教约束。
人最可贵的是懂得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人世间万物依靠微妙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关系存在,整个森林是个庞大不可分割的网络,我们身边的世界更是,只是我们都瞎子摸象地自以为是。万事万物就像一个曼荼罗里的曼荼罗,无常又无我地幻化出各自的美丽!
来一同耹听树之歌吧!

(本文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图书试读

吉贝树
 
厄瓜多,提普提尼河(Tiputini River)附近
 
0˚38’10.2” S, 76˚08’39.5” W
 
苔藓上了天,它们的翅翼如此纤薄,在阳光照射下几乎透明,只有一层似有若无的色泽。其上小叶蔓生,株茎一根根伸得老长,靠着底下的一束纤维与包覆树枝表面的一层真菌与水藻相连。这些苔藓不像其他地方的苔藓那般蜷伏在地上,而是生活在无边无际的水气中。在这里,空气就是水。它们生长在这里,有如茫茫大海中的丝状海草。
 
森林彷彿用嘴巴对着这里的所有生物唿气。那气息炎热、浓烈、几近哺乳动物的味道,而且似乎是从森林的血液中直接流进我们的肺部,充满生气,极其亲密,令人窒息。在这正午时分,苔藓在空中漂浮,我们这一群人却仰躺着,蜷缩在森林高处大自然那肥沃丰饶的肚腹中。此刻,我们所在的位置是靠近厄瓜多西部的叶苏尼生物圈保护区(Yasuní Biosphere Reserve)。四周是一万六千平方公里的亚马逊森林。这片森林涵盖一座国家公园、一处种族保留区和一个缓冲带,并且和哥伦比亚和祕鲁境内的其他森林相连。从卫星上俯瞰,这些森林乃是地表最大的绿色斑块之一。
 
雨。每隔几个小时,雨水便从天而降,述说着这座森林特有的语言。亚马逊森林的雨与众不同,不仅量多(每年三千五百毫米,是多雨伦敦的六倍),也有它独特的语汇和句法。森林树冠层上方的空气中充满了肉眼不可见的孢子和植物化学分子。水蒸汽会在这些孢子和化学分子上逐渐聚集并膨胀。亚马逊森林的每一小匙空气所含的这类粒子只有一千个多一点,密度只有其他地区的十分之一。在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被人类的引擎和烟囱排放到天空中的粒子多达几十亿个。我们的工业就像那些正在做着沙浴的鸟儿一般,勐力的拍动翅膀,扬起一阵尘埃。每一个污染微粒、土壤的尘埃,或树木的孢子,都有可能成为一滴雨水。亚马逊森林面积辽阔,大部分林地上方的空气都是森林所排放的物质,而非人类工业活动的产物。非洲的尘土或城市的雾霾有时会被风吹到这里来,但大致上亚马逊森林的雨水有着自己的语言。由于粒子较少、水蒸汽充足,这里的雨滴格外硕大,声音也比大多数地区的雨水更加厚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