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生物学3:循环‧网路‧复杂(全新修订版)

观念生物学3:循环‧网路‧复杂(全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ynthia Needham, Mahlon Hoagland, Kenneth A. McPherson, Bert Dodson
图书标签:
  • 观念生物学
  • 生物学
  • 系统生物学
  • 复杂性科学
  • 网络科学
  • 循环系统
  • 生命科学
  • 交叉学科
  • 修订版
  • 科学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物学家、画家、科学作家、媒体传播人联手出击
  ●图文并茂,带你探索神祕的微生物世界


  在遍览了贯穿生物世界的16种模式之后,
  现在,请你踏入镜中世界,
  造访地球上最微小却最充满生命力的隐形居民——微生物。

  其实,我们能活在这世界上,都多亏了微生物的帮忙。
  微生物是推动碳、氮、氧等物质循环的幕后功臣,
  也是把所有生命连结成复杂网络所必需的「黏胶」。

  说它们是地球生物圈的守护神,一点也不为过!
  这些小家伙也是所有生物的老祖宗,
  当今生物的多样性,
  都是从它们单细胞的祖先那儿一点一滴演化而来的。

  想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
  生命又是如何从单细胞演变得如此缤纷复杂吗?
  请继续瞧瞧《观念生物学3》吧!

强力推荐

  这真是一套精采的书,
  用这么吸引人又容易了解的方式,
  把微生物的奇妙天地呈现出来。
  搭配了充满创造力又富启发性的插图,
  更是增色不少,连细菌也活灵活现、人模人样了!
  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观念生物学3、4》!
  ——戴维斯(Julian Davis),美国微生物学会前会长

  能把科学用这么清楚又有趣的方式介绍给大众,
  实在相当少见!⋯⋯
  作者以吸引人的实例、富启发性的比喻、
  以及引人深思的问题,来介绍书中的内容。
  《观念生物学3、4》真是一本通往一整座奇妙王国的护照。
  ——谢克特(Moselio Schaechter),《有菇为伴》作者

  ●顶尖高中推荐阅读书单
  ●大学生物课程指定教材
 
观念生物学 3:循环‧网路‧复杂(全新修订版) 内容概要: 本书是“观念生物学”系列的第三卷,聚焦于生命系统在宏观层面展现出的深刻组织原理:循环、网路与复杂性。不同于将生命视为孤立的原子或线性因果链条的传统生物学视角,本卷深入探讨了生命现象如何植根于开放的、动态的、相互连接的系统之中。它将视角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提升到生态、进化乃至于认知领域,旨在构建一个更具整体性与关系性的生命理解框架。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概念展开:循环 (Cycles)、网路 (Networks) 和 复杂性 (Complexity)。 第一部分:循环的动力学与生命的基石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本驱动力——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我们超越了简单的能量流动概念,深入分析了生化循环在维持生命稳态中的关键作用。 1. 物质循环的生态学基础: 详细考察了碳、氮、磷等关键元素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在这些循环中的核心调控作用。讨论了人类活动如何干扰这些自然节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反馈机制如何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弹性。 2. 稳态与动态平衡: 区别于热力学中的“熵增”定律,本章阐述了生物体内如何通过精密的负反馈回路维持局部低熵状态。这包括细胞信号传导路径中的调控环路,以及生物钟(Circadian Rhythms)对昼夜节律的精确把握。我们探讨了“稳态”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平衡的“临界状态”。 3. 时间的生物学: 循环的概念必然涉及时间。本章审视了生命如何“感知”和“利用”时间。从DNA修复的时序性,到细胞分裂的周期性,再到物种的世代交替,时间是组织生命事件的隐形骨架。我们讨论了时间意识在高等生物认知中的起源。 第二部分:网路:连接性与涌现的结构 生命不是孤立节点的集合,而是由无数相互交织的网路构成的。本部分将分析网路理论如何揭示生物系统的组织架构与功能实现。 1. 分子网路:代谢与基因调控: 详细解析了细胞内部的代谢路径图谱。每一个生化反应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嵌入在一个巨大的、相互耦合的化学反应网路之中。重点分析了基因调控网路(GRNs),探讨了转录因子如何通过特定的拓扑结构(如“开关”或“振荡器”)控制细胞命运的决定。我们将研究“模体”(Motifs)——这些重复出现的微小网路结构——如何赋予系统特定的功能属性。 2. 生物网路的功能拓扑学: 引入网络科学的核心概念,如小世界效应(Small-World Effect)、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s)以及中心性度量。讨论了生物网路中关键节点(Hubs)的重要性,以及这些节点的功能丧失可能导致的系统性崩溃。例如,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中心性高的蛋白质往往是维持系统稳定性的核心。 3. 跨尺度连接:从神经元到生态系统: 将网路视角扩展到宏观层面。探讨了大脑皮层神经元的连接组(Connectome)如何产生意识,以及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捕食、共生)如何形成复杂的食物网。揭示了不同尺度生物系统之间在网络拓扑结构上的相似性,暗示着统一的组织原则。 第三部分:复杂性:从有序到涌现的秩序 第三部分直面生物学中最令人着迷的特征——复杂性。我们探讨生命如何超越简单规则的累加,产生出不可预测但却高度适应性的行为。 1. 适应性复杂系统 (ACS): 将生物系统置于适应性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下。这类系统由大量异质的、具有局部交互能力的组分构成,并且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自我组织和学习。讨论了“临界点”现象,即系统恰好处于“有序”与“混沌”之间的状态,这种状态被认为是生物进化和创新的温床。 2. 涌现现象与自组织: 详细考察了“涌现”(Emergence)的概念——整体的属性无法简单地从部分属性中推导出来。例如,生命的起源、群体行为(如蚁群觅食策略)以及意识的产生,都是典型的涌现现象。我们分析了简单的局部规则如何通过迭代和反馈,在宏观上生成高度复杂的全局模式。 3. 信息、冗余与鲁棒性: 复杂系统必须在信息处理能力和抵抗干扰的能力之间取得平衡。本章分析了生物系统如何通过精妙的冗余设计(如多重信号通路)来确保鲁棒性(Robustness)。同时,讨论了信息熵在衡量生物系统组织程度中的应用,以及生命如何高效地编码和解码环境信息。 结论:面向未来的观念生物学 本书最后总结了循环、网路与复杂性这三大支柱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开放、持续进化的生命图景。它主张,未来生物学的突破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对单个组分的解析,而是对这些组分如何组织、连接和响应的理解。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新的概念工具,用以审视生命现象的内在逻辑,并预示着对人工智能、系统工程以及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深远影响。 修订亮点: 全新修订版加入了对“代谢网络与进化选择压力”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并特别增添了关于“网络拓扑结构在疾病传播与免疫应答中的建模应用”的案例分析。同时,对信息论在描述生物复杂性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整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尼达姆Cynthia Needham


  波士顿大学暨塔夫茨大学微生物学副教授,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ICAN制片公司的科学节目监制,曾任微生物学素养促进会(Microbial Literacy Collaborative’s Executive Board)会长,领导各式各样的科学教育方案,《观念生物学3、4》正是结晶之一。

霍格兰Mahlon Hoagland

  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霍格兰在科学上有许多成就,最重要的有:发现胺基酸活化酵素;以及发现转移RNA(tRNA),揭露了DNA携带的讯息如何转译为蛋白质的机制。
  退休后专注于科学写作与教育,与窦德生合着的《观念生物学1、2》是他的代表作。
  霍格兰于2007年辞世。

麦克佛森Kenneth A. McPherson

  科学作家、ICAN制片公司的科技节目监制,专精科学与资讯科技,也常担任这方面的顾问。
  与人合着了多本机械及应用微生物学方面的书。

窦德生Bert Dodson

  才华洋溢的画家,曾为80多本书绘制插画,也是连环漫画《核潜艇》(Nuke)的作者。
  窦德生在设计学院开课多年,教人如何画插画与素描;他还写了一本受欢迎的书《会拿笔就会画》(Keys to Drawing)。

译者简介

李千毅


  密西根大学生物硕士,曾任天下文化编辑。
  译有《观念生物学1~4》、《观念化学IV》、《现代化学II》(合译)、《金色双螺旋》(合译)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一  走一趟小小小世界
前言二  微生物世界的居民

第一篇  生物圈的守护者
人类制造的垃圾问题
循环不息的生物圈
前进热带雨林
海洋中的微生物
深海沟里的生命
大自然的自我疗伤
所有生态系的总和

第二篇  生命的大树
撼动生命的大树
缤纷的生命
利用DNA建构生命的大树
我们的枝条在哪里?
演化大跃变
向前走,向后走

译后记  看不见的珍藏
图片来源    
 

图书序言

前言

走一趟小小小世界
尼达姆、霍格兰、麦克佛森、窦德生
(本书作者)


  走入镜中世界

  想像你变成爱丽丝,走进奇妙的镜中世界,你忽然瞬间缩小,变得很小很小,只有原来的二十万分之一。你发现周遭的世界完全变了样,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里头充满各种稀奇古怪的居民。

  数十公分长、淡紫色的围巾从你身边穿过,蜿蜒起伏的朝着未知目的地前进。枕头般大的绿紫色小飞船在水中打转,慢慢向你靠近,忽然又发动推进器,「咻!」一下就不见踪影。闪闪发亮的小东西在地上匍匐前进,变形的身躯像要用透明的液状物包住周围的一切。它停下来,盯着你跟你道日安,又继续前进,没留下半点痕迹。

  附近有一圈金黄色的豆袋椅,上下跳动着,一会儿彼此靠得很近,一会儿又分开来,像在操场游玩的小孩子。就在你欣赏它们跳芭蕾舞之际,它们倏地聚拢成一根巨大的长柄,顶端竟冒出像豆荚的东西。在对街,你看见一堆残骸,那肯定是经历一场传染病浩劫后的产物。留下的空壳子漫无目的摇摆,它们的静默与死寂提醒你这个世界中也有生有死,就和你原来居住的世界一样。

  这个小小世界的居民正是所谓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大多数人把这类生物视为肮脏的病菌,其实这群「亲密的陌生人」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没有它们,地球上的生态系是无法正常运作的。

  在这肉眼看不见的世界里,蕴藏着数量庞大的微小生物,它们的总数超过整个宇宙的星球数目,质量加总起来则高居地球生物之冠。尽管单枪匹马的行动似乎没什么影响力,群体的力量集合起来时可就非同小可,它们改变了地球的样貌,创造出充满氧气的大气,这是人类和许多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现今,这群小东西继续推动重要的化学循环反应,来维系地球的生命运转,它们的存在与活动影响着所有生物的未来。

  这群隐形世界的居民早在人类出现前就已生活在地球上。其实,它们最古早的亲戚正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我们追踪它们的演化史,可以上溯到35亿年前或更早,当时的地球与现今的状况相差甚远。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基因中阅读它们的历史,而我们(以及其他生物)的历史则已写在它们的基因中。当今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从这些单细胞的老祖宗那边一点一滴演化而来的。

  不过这些隐形的小家伙也不全是善类。尽管我们与大多数微生物相安无事,但是有些种类的细菌(或真菌)就是会和我们或其他动植物作对,造成各种疾病。有一些微生物则是人类熟悉的敌人,我们已懂得因应之道。还有少数是致命的陌生人,可以快速颠覆我们,除非我们可以即刻发动强力的防御措施。

  亲密的陌生人

  尽管微生物在地球上生存了将近40亿年,但我们发现它们的存在则是近代的事情。一直到放大镜发明之后,我们才得以一窥微生物世界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就像爱丽丝走进奇妙的镜中世界一般。

  17世纪中期,荷兰博物学家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从自制的显微镜中观察到这些小东西,令他感到惊奇又有趣。随着显微镜功能的改进,有更多人可以看到这些微生物的样貌,大家都为之着迷不已。

  不过一直到19世纪末期,人类才渐渐明了微生物不纯粹是新奇好玩的东西。人们开始发现这些小东西的神奇力量,以及它们在地球生物圈中所扮演的角色。

  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曾做实验证明细菌是导致食物腐败的因子,于是「生命是从腐烂物质中自动生成」的观念从此打入冷宫。德国细菌学家柯霍(Robert Koch, 1843-1910)和其他科学家证明了某些微生物会导致疾病。这些前辈的发现为现今的灭菌消毒、公共卫生、疫苗注射等防疫措施开启了大门,帮助我们杜绝微生物的祸害。到了1950年代,科学家已发现抗生素(antibiotic),这是由真菌产生的物质,可以治疗前人无能为力的不治之症。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探勘微生物世界所得的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中。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家了解到DNA是遗传物质、发现了生命的基本反应(例如生殖的过程与能量的转移)如何进行、并探究出这些地球生命的始祖在演化上的重要性。现在科学家争相挖掘更多这群小东西的祕密,去了解它们庞大且彼此相关的社群,以免人类的无知糟蹋了它们生存的环境,导致它们再度改变地球的面貌。到时人类也将把自己逼到山穷水尽的绝境,毕竟微生物是人类及其他动植物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环。

  许多人相信,人类的未来端赖我们对这个隐形世界的了解与它的运作状况而定。随着人类对微生物的知识愈来愈丰富,我们渐渐进入与微生物合伙的新关系,利用它们的技能来解决一些人类的难题,例如治疗与预防疾病、餵养愈来愈庞大的人口、清理污染的环境。

  这是一个充满「亲密陌生人」的世界,欢迎你带着一份热诚与好奇来参观,别忘了尽你所能去了解这群地球上最古早也最成功的居民。

  摘自《观念生物学3》前言
 

图书试读

前进热带雨林
 
地球上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热带雨林那样具有繁茂的生物多样性与旺盛的物质交换作用。世上的每一个热带雨林都是丰富的生态系,任何走进雨林的访客,无不立即让林林总总的生物包围,你的五官应接不暇,转个弯或回个头,处处有令人惊奇的新视野。
 
热带雨林蕴藏着肉眼世界中见得到的各种生物。单单是一棵树上就可能居住着上百种的昆虫、小动物以及其他种类的植物。而每一种肉眼可见的生物,都可能与上千种微生物交织出复杂密切的关系。
 
哥斯大黎加是位在中美洲的小国家,它的地形彷彿是衔接着北半球与南半球的狭长陆桥。难得的是,这个小国目前已懂得重视本身珍贵的热带雨林生态系,其他的开发中国家还缺乏这种觉醒。哥斯大黎加的人民已经和一些顶尖的科学家共同设立若干自然实验室,准备探勘雨林生物的复杂关系,这些复杂关系正是此地物种多样性的源头。
 
生物网的「黏胶」
 
前来哥斯大黎加的自然实验室做研究的生物学家及微生物学家各有不同的目的。詹特森(Dan Jantzen)和哈娃(Winny Halwachs)是一对夫妻档,他们想要找出所有居住在这个热带雨林的生物,好为此地丰富的物种做一个完整的名录。他们希望这样的名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了解这个地区特有的物种多样性,并追踪未来这些物种组成的变化。
 
詹特森和哈娃把生命奉献给一块受到破坏的雨林,地点位在哥斯大黎加西北角的瓜纳开斯塔保护区。当初这里曾因放牧之故遭烧毁,目前夫妻俩正致力拯救这块雨林。这对夫妻虽然并非微生物学背景出身,却能了解微生物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詹特森形容这些微生物好比生态系中的「黏胶」,把各种杂七杂八的生物都黏在一起:「说到物种与物种所交织成的生物网(web of life),人们总是想到一个二维的结构图。其实,生物网是多维的结构,微生物就穿插在这些脉络中。」
 
夏培拉(Ignacio Chapella)是另一位前来哥斯大黎加雨林做研究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类对雨林生态健康有重要功能的真菌。他想了解真菌和植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促进雨林繁盛的生长。夏培拉的工作与詹特森和哈娃的工作有部分的交集,因为夏培拉所研究的东西,将有助于这对夫妻解释雨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为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做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思维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作者巧妙地将“循环”、“网路”和“复杂”这三个概念融合在一起,揭示了生物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我一直觉得,生物学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精妙的、自组织的秩序,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秩序的形成机制剖析得淋漓尽致。他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生物学事实,而是着重于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网络效应”和“涌现性”时所用的类比,比如互联网的连接或者一个城市的形成,这些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复杂系统是如何从简单的个体互动中“生长”出来的。书中对“稳态”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让我们明白,生物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活动,并非是静态不变,而是通过不断的动态平衡来实现的。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一本“硬核”科普,但作者的叙述却充满了智慧和启发性,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生物知识的接收者,而是一个能够用更系统、更辩证的眼光去审视生命世界的探索者。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提供的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掌握的“观念”,而《观念生物学3》这本书,就是一场对我们固有观念的深刻挑战和重塑。作者将“循环”、“网路”和“复杂”这几个核心概念,作为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生物世界的新大门。他并没有直接给我们灌输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而是先从“系统”这个最基本的概念讲起,引导我们认识到,生物体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与其他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动态的整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反馈机制”的深入剖析,他用非常直观的例子,比如气候变化和经济周期的相互影响,来阐释“正反馈”和“负反馈”在维持或颠覆系统稳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很多看似无解的困境,也许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其中的反馈循环。书中的内容,从个体基因的调控,到种群的演化,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围绕着这几个核心概念展开,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生物的眼光变得更加宏观和辩证,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析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而且这种感觉贯穿了整本书。我一直以来对生物学都有着模糊的兴趣,但总觉得它太碎片化,缺乏一种整体性的认识。《观念生物学3》恰恰弥补了我的这种遗憾。作者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门类,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生物世界背后更宏观、更具普遍性的规律。他将“循环”、“网路”和“复杂性”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理解生命现象的强大理论工具。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系统思维”的强调,他让我们意识到,很多生物现象,比如进化、生态平衡,甚至是疾病的发生,都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动态的系统中去考察。他所举的例子,从微观的细胞信号传导,到宏观的整个生物圈的演替,都充满了说服力。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哲思和洞察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生物学的迷宫,揭示那些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刻联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如何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

评分

坦白说,我刚拿到《观念生物学3》的时候,对“循环‧网路‧复杂”这几个词是有点打退堂鼓的。总觉得会是那种充斥着各种图表和专业术语,读起来会相当吃力的书。但我就是对这种“看起来难,但又好像很重要”的主题特别好奇。所以硬着头皮翻开了。没想到,它给我带来的惊喜远大于预期。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维框架,他并没有急于深入生物学的细节,而是先从“什么是观念”以及“观念如何影响我们理解世界”入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帮助我意识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系统”。然后,他才慢慢引出生物学中的“循环”和“网路”的概念,并且强调这种“复杂性”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些内在的规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解释,作者用了一些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水管里的水流或者经济市场的波动,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些概念的核心。虽然书里也确实有一些生物学的专业术语,但作者总是会给出非常浅显易懂的解释,或者通过引用的研究来支撑他的观点,让你觉得他是言之有物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生物的视角都变了,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个物种或者一个器官,而是开始思考它们是如何在一个巨大的、相互连接的系统里协同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一种像是老旧科学期刊的风格,配上一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块,第一眼看就觉得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科普读物。我拿到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因为“观念生物学”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点抽象,而且标题里的“循环‧网路‧复杂”听起来就挺烧脑的。不过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涉及到的主题,比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信息如何在生物体内传递、甚至是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宏观思考,就觉得这个作者是真的想把一些很深刻的科学理念用一种系统性的方式来呈现。我特别喜欢它一开始处理的那些基础概念,比如“系统”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生物现象。它不是直接甩给你一堆复杂的公式或者模型,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河流的流动、蜂群的协作,来引导读者理解“涌现”和“反馈”这些核心概念。读到后面,它开始讲到一些具体的生物学例子,比如免疫系统或者神经系统的运作,我感觉就像是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之前那些零散的生物知识点,突然有了内在的联系,构成了一个更完整、更有逻辑的图景。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趣,虽然是讲科学,但作者似乎很注意文字的表达,不会显得过于枯燥。有时候甚至觉得像是在听一位非常有学识的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分享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