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科学的文献是在1868由德国生物学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率先提出来以形容多细胞生物个体在演化上的细胞起源,进一步地在再由生物学家艾德蒙‧威尔逊(Edmund B. Wilson)在1896年干细胞这个名称普及化用来描述未分化的生殖腺母细胞。干细胞属于比较处于未分化状态的原始细胞,它之所以广受瞩目在于能够进行自我更新的增殖,并且具有分化成为各种功能细胞的潜力,因此具有潜力应用移植修复人类受损的组织和治疗棘手的退化性疾病上。
细胞(Cell)是生命的基础单元,最早是在17世纪,由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及雷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分别利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所发现的。虎克在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薄切片时,看到细胞以一格一格的排列,所以以英文「cell」来命名,事实上他所看到的是死亡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真正发现活细胞的是荷兰的生物学家霍克,经由手工自制的显微镜,看到牙垢中的细菌及水中的原生动物,并且描述及命名这些单细胞生物为「微动物(animalcules)」。
十九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拉马克( J e a n -Ba p t i s t e d e L a -marck)于是率先提出「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所组成,细胞里面都含有些会流动的『液体』」。接下来,法国生理学家杜托息(Henri Dutrochet)进一步提出「细胞假说」支持这个说法,在论文中提出「细胞确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造」,事实上因为杜托息所观察的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因此在当时观察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植物细胞比较容易观察,也因此这个说法先被植物学者接受。到了十九世纪初中期,德国动物学家许旺(Theodor Schwann)进一步确定了动物细胞里有细胞核,核的周围有液状物质,在外圈还有一层膜,但却没有细胞壁。同时期德国植物学家许莱登(Matthias Schleiden),也在植物细胞里发现细胞核,两者的研究结果类似,都认为「动植物皆由细胞及细胞的衍生物所构成」。后来科学家陆续发现证据,证明细胞都是从原来就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而细胞为一切生物的构造单位及生理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