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蔚昀
图书标签:
  • 故乡
  • 游子
  • 思念
  • 情感
  • 散文
  • 文字
  • 生活
  • 回忆
  • 中国
  • 乡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前,发现这趟回家的旅程才刚开始。 《我妈妈的寄生虫》作者林蔚昀最新作品,从旅居波兰到回归台湾。 家,成了她需要重新定义的地方。 离开台湾、在国外生活16年后,林蔚昀重返出生地台北定居,然而发现时光停滞在离开前一刻,熟悉的故乡生出陌生感,自己像是个「伪外国人」,怀着种种不安与困惑的心情,重新适应故乡的一切。她以书写进行返乡之旅,透过33个字词重新定义「家」与「故乡」,也重新认识自己。 林蔚昀:「年纪一把回到故乡生活,我像小孩一样重新学习故乡的语言(不管是日常沟通语言还是社交语言)、字词、概念,才能和同乡的人相处,不会显得格格不入。记得刚到国外生活的时候,我会把不认识的、想要记下来的、觉得新鲜有趣的词汇抄在一本小小的单字本上,随时温习,提醒自己记得。现在回到故乡,变得有点像外国人,于是也开始把不认识的、想要记下来的、觉得新鲜有趣的词汇化为文章,好让自己慢慢习惯、认识故乡,也重新去诠释、定义它 ── 这是《回家好难》的写作契机。」 〈故乡/祖国Ojczyzna〉 在伦敦,我还来不及发现「台北人」和「台湾人」的差别,就成为了一个「台湾人」,或者说,一个「外国人」、「亚洲人」、「东方人」,经常会被误认为「泰国人」或「中国人」。 〈挤Ciasnota〉 台北是一座很挤的城市。……和空间上的挤比起来,心理上的挤就比较难适应了。每次去提款机提款或邮局窗口办事,知道身后不远处站着一个人,我都很不自在,即使那个人根本没在看我,只是专心滑手机。 〈乖Grzeczność〉 住在国外多年,我慢慢地卸下了「乖」的习惯。在国外生活,不发表意见、凡事忍让、为人着想的「乖」不一定是最好的面对现实的方式(因为旁边的人都很不乖)。然而回到台湾,我却开始要求小孩「乖」,自己也变得越来越「乖」了。 〈新住民Nowy mieszkaniec〉 我就是一个不标准的台湾人,就像这座岛屿上的每个人。我们都从这块土地上汲取经验和灵感,像拼布一样拼凑出自己的样貌。这些拼布的某些布料是相同的,但是每个人拼出来的花样都是不同的。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无关。 --- 图书简介:失落的群星:一部关于宇宙大爆炸后早期星系演化的史诗 作者: 艾伦·格雷厄姆 (Dr. Alan Graham) 译者: 李晓峰 出版社: 宇宙穹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字数: 约 45 万字 装帧: 精装,附有高清宇宙模拟插图与天文学数据图表 --- 概述:我们所知的宇宙,其黎明时刻的宏伟与混沌 《失落的群星》并非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科普读物,而是一部深度剖析宇宙学前沿研究的学术专著,同时兼具叙事性的史诗笔触,带领读者回溯至宇宙诞生后最初的几亿年——那个光芒初现、结构尚未完全形成的“黑暗时代”的终结。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宇宙大爆炸(Big Bang)后约一亿至十亿年间,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形成、早期星系的涌现,以及它们如何播撒了构成我们今日所见一切物质的“金属元素”。作者艾伦·格雷厄姆,作为当代天体物理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凭借对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最新观测数据、高精度数值模拟结果的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关于宇宙早期演化的全面且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 第一部:黑暗时代的余晖与原初种子的萌芽 宇宙大爆炸发生约三十八万年后,宇宙进入了“黑暗时代”。本书首先详尽回顾了这一时期的物理条件:均匀的氢和氦等离子体冷却、中性原子形成,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最后一次闪耀。格雷厄姆教授以严谨的物理学基础,解释了引力如何在微小的密度涨落中开始发挥作用。 关键部分在于对“原初晕星(Protogalaxies)”的追溯。作者探讨了暗物质晕的结构如何充当引力陷阱,捕获了最早的气体云。通过分析现有观测(如深空巡天数据中的微弱信号)与Lambda-CDM模型的对比,格雷厄姆阐述了第一批恒星——那些由纯粹氢和氦构成的、质量远超太阳的“III型星”——是如何在极端高温高压下点燃的。 本书特色: 详细梳理了冷却机制(如分子氢冷却)在星团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比了不同暗物质粒子质量下,早期结构形成的路径差异。 第二部:第一批星系的觉醒:再电离时代的序幕 本书的重心转向了早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随着第一批巨大恒星的诞生,它们的超新星爆发不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它们释放出高能紫外线辐射,开始了宇宙历史上最剧烈的转变——再电离时代(Epoch of Reionization)。 格雷厄姆教授深入分析了: 1. 光源的定位: 哪些天体是再电离的主要驱动力?是极亮的原初星系,还是罕见的、正在吞噬物质的早期超大质量黑洞(SMBHs)?本书结合JWST对红移Z>10天体的最新发现,提出了一个多重驱动力的复杂模型。 2. 电离前沿的扩张: 模拟和观测如何描绘了中性氢从局部区域被剥离的过程。作者详细介绍了“电离气泡”的扩张,以及它们如何相互碰撞、最终使得宇宙在红移Z≈6时达到完全电离的状态。 3. 星系合并与结构生长: 早期星系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的频繁碰撞和相互作用极大地加速了它们的物质积累和形态变化。作者运用最新的N体模拟结果,重建了早期宇宙中星系群和原星系团的“小到大”的组装过程。 第三部:金属的播撒与宇宙化学的奠基 “金属”在天文学中指的是除氢和氦以外的所有元素。早期宇宙几乎不含金属。因此,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失落的群星”——那些第一、二代恒星的死亡,是如何为后续星系和生命(包括我们自身)的诞生准备了化学基础的。 格雷厄姆教授详细剖析了不同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类型(II型、Ib/Ic型)对周围介质的富集效应。他特别关注了快子(Fast Radio Bursts, FRBs)与早期大质量恒星死亡的潜在关联,试图解释一些看似矛盾的观测现象。 关键章节讨论: 化学演化模型: 如何根据当前宇宙中元素的丰度梯度,反推早期星系团的恒星形成历史。 早期黑洞的起源: 那些在宇宙尚稚嫩时就已存在的“种子”黑洞,它们是通过何种机制快速增长的?作者评估了直接坍缩模型与渐进吸积模型的优劣。 结语:未竟的探索 在总结部分,作者回顾了当前研究的前沿瓶颈:我们仍然缺乏对真正“第一代”恒星的直接光谱证据,许多关于早期星系内部物理过程的认识仍停留在理论推测层面。本书最后展望了未来十年内,大型地面望远镜(如ELT)和空间望远镜将如何帮助我们直接“看到”那个我们所知的宇宙的真实黎明。 《失落的群星》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整合了过去二十年天文学的重大突破,更为下一代研究者指明了探索宇宙起源深处的方向。它不仅是天体物理学家的必备参考书,也是任何对宇宙终极起源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士,一份不可多得的深度指南。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蔚昀


  1982 年生,台北人。多年来致力在华语界推广波兰文学,于2013 年获得波兰文化部颁发波兰文化功勋奖章,是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台湾人。着有《我妈妈的寄生虫》,译有《鳄鱼街》、《给我的诗:辛波丝卡诗选1957–2012》、《黑色的歌》、《向日葵的季节》等作。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后记

从祖国、子国到己乡


  要回台湾定居的那一年,有一天我在家里打包东西,突然被一股恐惧攫住,心里十分慌张错乱。我停下动作,坐在椅子上,脑中似乎清清楚楚听见一个声音说:「就是这样了,真的要走了。」

  那是我离开波兰的两个月前。虽然决定早在前一年就做好了,而且随着时间过去越变越强烈坚定,但它的真实性以及重要性,却是在快要离开之前才浮现。就像水饺不停受热,饺子浮起来那一刻,才知道:「啊,开始熟了,再点两次水,就要起锅了。」

  明白自己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于是开始惆怅、恐惧,也发现自己对要去的地方很陌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是自己的故乡,我不是应该很熟悉吗?但,这又是我离开十六年、对我而言已变得陌生的故乡(或反过来,我成了故乡的陌生人),虽然几乎每年都有回去,那种感觉和要去定居还是不同的。

  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去英国唸书,心里也是紧张不安的。那时候我还年轻,有父母可以倚靠,在国外失败了也可以跑回家,重新来过。现在我坐三望四了,要成为丈夫孩子的倚靠,很多事不能重来,也没办法遇到困难就哭着跑回家(嗯,回哪个家呢?)。

  真的好难的处境啊。在回来前就预感到的难,回来后也毫无意外地应验,而且比原本想像的还难。本来以为,需要适应的只有和台湾家人的关系、夫妻分工、小孩上学,但没想到范围竟然包括冷气、人情味、蔬菜大小、说话音量、走路速度、穿衣品味到资源回收。

  年纪一把回到故乡生活,我像小孩一样要重新学习故乡的语言(不管是日常沟通语言还是社交语言)、字词、概念,才能和同乡的人相处,不会显得格格不入。记得刚到国外生活的时候,我会把不认识的、想要记下来的、觉得新鲜有趣的词汇抄在一本小小的单字本上,随时温习,提醒自己记得。现在回到故乡,变得有点像外国人,于是也开始把不认识的、想要记下来的、觉得新鲜有趣的词汇化为文章,好让自己慢慢习惯、认识故乡,也重新去诠释、定义它 ── 这就是《回家好难》的写作契机。

  我给这本书订下的写作时间是一年。一年是我预设中,我对自己的文化及语言还存有好奇心和敏感度的时期,过了这段时间,我猜我应该就会比较适应,对很多事习惯麻木,以至于无话可说了吧。

  后来真的下笔,写作时间拉得比原本长(大约一年三个月),一方面是回来后小儿子出生,生活变得繁忙,一方面也是这本书比我想像中难写。写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重新定义、认识、仔仔细细地把自己的故乡(包括「故乡」是什么?「故乡」在哪里?)想过一遍,原来是不容易的,就像回到台湾(或来到台湾)一样不容易。

  原本我想像这本书的基调会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写完之后发现有些地方很沉重,而且无法以幽默轻盈带过(不像《我妈妈的寄生虫》),也无法用自创的名词去逃避(不像《易乡人》),只能正面迎击——就像回到故乡后,很多难以面对难以言说的事,依然要硬着头皮处理。

  在主题上,《回家好难》是和《我妈妈的寄生虫》相似的,都是在处理和家(家庭,还有广义的家:社会、国家)的关系。在结构上,则是承袭《易乡人》而来,以四个章节(分别以「移/议/依/倚乡」为名)处理和故乡的四种关系。不过,和把重点放在「人」的《易乡人》不同,我把这次的重点放在「地域」,尤其是可以用语言创造出的「地域」(czyzna或szczyzna)。

  Czyzna或szczyzna是波兰语中的一个词尾,用来表现「所有物、某种存在状态、某种抽象价值」。代表「父亲」的ojciec和 czyzna融合,变成了ojczyzna(祖国)。代表「儿子」的syn加上czyzna,就成了synczyzna(子国,这是波兰作家Witold Gombrowicz想出来颠覆、挑战祖国概念的新词)。这个词尾前面如果加地名,所表现的就不只是地理上的区域,也包括在这个区域上的语言、文化、物产以及所有与其相关的事物。

  比如,结合了义大利(Włochy)和szczyzna的「włoszczyzna」在字典上的解释是「义大利文」或「义大利来的蔬菜」。据说,当来自义大利的波纳王后(Bona Sforza)嫁给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Zygmunt I Stary),也把义大利的文艺复兴和义大利的蔬菜如胡萝卜、欧防风、芹菜根、包心菜带进了波兰。在波兰料理中,这些蔬菜经常用来炖煮清汤(rosół),由于使用频繁,商店会将这些蔬菜包成一包,加上洋葱一起出售。

  我很喜欢czyzna或szczyzna这个词尾,它的存在代表着,我可以像波兰人一样,把任何一个字加上这个词尾,然后创造出我想要的字,而这新字代表着一个新概念的领域/地域。当我创造出「移/议/依/倚乡」,我也同时创造出「Ruchoczyzna/Dyskutoczyzna/Należczyzna/Oprzeczyzna」这些新的波兰字。这些字虽然不存在于任何一本波兰字典中,但它存在于我的字典中。

  透过「移/议/依/倚乡」(Ruchoczyzna/Dyskutoczyzna/Należczyzna/Oprzeczyzna)以及它们之下包含的词条,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国度。这是我来到台湾的波兰,进入波兰(语)的台湾(一个台湾人在台湾创造出来的波兰字)。它是我的「己乡」(właszczyzna),由własny(自己的)和szczyzna组成,打破了ojczyzna(祖国),但不像synczyzna(子国)一样和祖国对立(因此也不必依赖祖国而存在,因为是不同的东西),而是连结了我的许多故乡(英国、波兰、台湾),让我和这些地方都更加丰饶。另外,这个字也和włoszczyzna(义大利来的蔬菜)很像,每次想到这个字,我就会想起波兰清汤那澄澈又丰富温柔的滋味。

  类似的故事,在台湾不是也可以看到吗?许多移民(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曾经来到这座岛屿上,至今依然在到来。他们在这岛屿上创造出不属于故乡也不属于异乡的「己乡」,而这许许多多的「己乡」彼此融合、互相冲撞、共同拼贴出了台湾现今的认同、文化和生物相(bioma)。

  虽然《回家好难》是关于我回到故乡的故事,但我想在台湾,曾经发生也正在发生许多类似的故事,不管是从其他国家飘洋过海来到这里,或是在岛内的迁徙移动,应该很多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家好难」吧。我无法也无意诉说别人的故事,只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引起他人了解、诉说自己故乡的慾望。

  如果有越来越多人愿意诉说、描绘自己的「己乡」,我相信我们会更能接受多元,更容易从许多不同的「己乡」中看到、编织共同的故乡。如此一来,那共同的故乡也将变得更强壮、枝叶茂盛,充满生物及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结合了义大利(Włochy)和szczyzna的「włoszczyzna」在字典上的解释是「义大利文」或「义大利来的蔬菜」。据说,当来自义大利的波纳王后(Bona Sforza)嫁给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Zygmunt I Stary),也把义大利的文艺复兴和义大利的蔬菜如胡萝卜、欧防风、芹菜根、包心菜带进了波兰。在波兰料理中,这些蔬菜经常用来炖煮清汤(rosół),由于使用频繁,商店会将这些蔬菜包成一包,加上洋葱一起出售。

  我很喜欢czyzna或szczyzna这个词尾,它的存在代表着,我可以像波兰人一样,把任何一个字加上这个词尾,然后创造出我想要的字,而这新字代表着一个新概念的领域/地域。当我创造出「移/议/依/倚乡」,我也同时创造出「Ruchoczyzna/Dyskutoczyzna/Należczyzna/Oprzeczyzna」这些新的波兰字。这些字虽然不存在于任何一本波兰字典中,但它存在于我的字典中。

  透过「移/议/依/倚乡」(Ruchoczyzna/Dyskutoczyzna/Należczyzna/Oprzeczyzna)以及它们之下包含的词条,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国度。这是我来到台湾的波兰,进入波兰(语)的台湾(一个台湾人在台湾创造出来的波兰字)。它是我的「己乡」(właszczyzna),由własny(自己的)和szczyzna组成,打破了ojczyzna(祖国),但不像synczyzna(子国)一样和祖国对立(因此也不必依赖祖国而存在,因为是不同的东西),而是连结了我的许多故乡(英国、波兰、台湾),让我和这些地方都更加丰饶。另外,这个字也和włoszczyzna(义大利来的蔬菜)很像,每次想到这个字,我就会想起波兰清汤那澄澈又丰富温柔的滋味。

  类似的故事,在台湾不是也可以看到吗?许多移民(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曾经来到这座岛屿上,至今依然在到来。他们在这岛屿上创造出不属于故乡也不属于异乡的「己乡」,而这许许多多的「己乡」彼此融合、互相冲撞、共同拼贴出了台湾现今的认同、文化和生物相(bioma)。

  虽然《回家好难》是关于我回到故乡的故事,但我想在台湾,曾经发生也正在发生许多类似的故事,不管是从其他国家飘洋过海来到这里,或是在岛内的迁徙移动,应该很多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家好难」吧。我无法也无意诉说别人的故事,只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引起他人了解、诉说自己故乡的慾望。

  如果有越来越多人愿意诉说、描绘自己的「己乡」,我相信我们会更能接受多元,更容易从许多不同的「己乡」中看到、编织共同的故乡。如此一来,那共同的故乡也将变得更强壮、枝叶茂盛,充满生物及文化的多样性。
 

图书试读

〈新住民 Nowy mieszkaniec〉

丈夫接到移民署的电话,调查他对新住民政策的满意度。帮他翻译时我才想起来,啊,对吼,他是新住民,我们是新住民家庭。

回来台湾之前,新住民这个词这个词对我来说遥远陌生。想到新住民,我多半会刻板印象地想到来自东南亚的外籍配偶(多半是女性),以及她们辛苦融入台湾、同时又努力保有自身文化、饮食的过程。我对新住民的了解多半来自文学,但是没有类似体验,很难共感她们的心情。虽然我在波兰也当了那么多年外国人,但是不知为何,我并没有清楚意识到我是外籍配偶(可能因为身边的人没有以特别的方式对待我,除了听到我说波兰文会很高兴),也一直以为自己融入了波兰社会,直到我离开波兰,才发现我并没有融入。

和丈夫和儿子一起来到台湾(不能用「回」,因为「回」是只属于我的),见证了他们辛苦适应的过程,以及对波兰的思念(儿子用想的,丈夫用骂的),我才稍微理解、稍微能够想像外籍配偶在台湾扎根的心酸。人在异乡,不管是否有来自家人朋友的支持,都是孤单的。外表和别人不同,很容易引起注意,人们的反应有些是好奇,有些是排斥,有些就只是在心中画一条线:「你和我不一样,你是外国人,我是本地人,我们不同边。」

虽然这「你外我内」看起来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很多时候,它所隐含的意义比这还多。在台湾的历史中,外来者和本地人的关系复杂,有时候外来者比较强势,会大幅改变本地人的生活(比如汉人改变原住民的生活,外省人改变本省人的生活),有时候本地人也会乐于改变自己,让外来者激发、丰富自己的文化(这在餐桌上最为明显,在台湾,可以吃到外省菜、本省菜、客家菜、东南亚菜、日本菜、波兰菜、印度菜、秘鲁菜……)。但,不可否认地,还是有许多人认为外来者就是要改变、调适自我,去适应、融入当地社会,而本地人不用改变,可以选择包容,也可以选择排斥。即使是看似中性的「入乡随俗」、「融入」,真要深入探究,也可叩问:「为什么是入乡随俗,不是入乡创俗、易俗?为什么是融入,不是连结和扩充?」

用户评价

评分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这书名,第一眼看过去,就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那块地方。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尤其是在外打拼的台湾人,对「回家」这件事,总有一种莫名的纠结。一方面是离家的牵挂,一方面是现实的阻碍,中间夹杂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书名里的「33个字词」,让我很好奇,究竟是哪些字词,能够如此精准地描绘出这种复杂的心境?是故乡那条蜿蜒的小路,是巷口飘来的炸物的香气,还是老屋檐下吱呀作响的藤椅?抑或是亲人脸上爬满岁月的皱纹,抑或是儿时伙伴一句简单的问候?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煽情的、过度抒情的文字,而是透过那些微小、具体、充满生活气息的字词,一点点勾勒出故乡的轮廓,以及我们与故乡之间那份剪不断的羁绊。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这33个字词,串联起我们的共同记忆,又如何让我们重新审视「回家」这件事的意义。它会不会像一部黑白老电影,让我们在每一个熟悉的场景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小小角落,然后释然一笑,或者悄然落泪?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温暖而深刻的共鸣,让我在阅读中,也能回想起那些关于家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以及那些被时间冲淡却从未消失的温情。

评分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这个书名,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是一名在台湾的读者,虽然身在宝岛,但对于「故乡」的思念,从未停止。尤其是我这一代,常常需要在外地求学、工作,与家乡的距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作者用「33个字词」来书写,这让我觉得非常独特和富有深意。它不像长篇大论那样容易流于空泛,而是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每一颗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串联起来,便是一幅关于故乡的精美画卷。我很好奇,这33个字词里,会不会有「炊烟」?那个在黄昏时分,悠悠升起的,家的气息。会不会有「榕树」?那个承载了童年回忆,也见证了岁月流转的老树。又或者,会不会有「月色」?那个洒在屋顶上,陪伴我们入眠,也映照着游子思乡的温柔光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细腻、非常贴切的方式,去描绘那些我们共同拥有的,关于故乡的美好记忆,去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乡愁。它不是要我们怀旧,而是要我们理解,理解故乡的变迁,理解自己的成长,以及理解「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最根本的意义。

评分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这书名,简直就是我内心的一声叹息。在外地工作了这么多年,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一次,都感觉故乡好像在变,又好像没变。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可能已经面目全非,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也可能多了几栋高楼,少了些老屋。但最让我感到「难」的,不是环境的变化,而是自己心境的变化。我好像已经不太能完全融入故乡的生活节奏了,那些老一辈的习惯,那些儿时的玩伴,突然之间,都变得有些陌生。作者用「33个字词」来概括,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是一种浓缩,一种提炼,一种将无数复杂情感沉淀下来的精华。我猜想,这33个字词里,一定有「味道」,有故乡特有的味道,那是食物的味道,也是回忆的味道。也一定有「声音」,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有孩童的嬉闹声,也有黄昏时分的鸡鸣犬吠。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重新连接起那些被遗忘的感知,那些在忙碌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它不是要我们怀旧,而是要我们理解,理解故乡的变迁,理解自己的成长,以及理解「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最根本的意义。

评分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这个书名,就像在我耳边低语,诉说着一个关于离散与归属的故事。我在台湾,总觉得「家」这个字,承载了太多东西,也变得越来越沉重。它不仅仅是身体的栖息地,更是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那种简单的「回家」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作者用「33个字词」来做文章,这种方式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宏大的叙事,而是像在沙盘上仔细堆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词都承载着一份重量。我迫切地想知道,这33个字词里,有没有「灯火」?那个在黄昏时分,逐渐亮起的,家的方向。有没有「雨声」?那个敲打在老屋屋顶上,勾起无数回忆的声音。又或者,有没有「手」?那双曾经牵着我们,教会我们走路,也为我们操劳一生的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理解「回家」的含义,它或许不是简单的物质回归,而是心灵的某种安顿,一种与过去的和解,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它不是要我们沉溺于过去的悲伤,而是要我们带着对故乡的理解和情感,继续前行。

评分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读到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的画面,有的是模糊的,有的是清晰的,但都带着一股浓浓的乡愁。尤其是在台湾,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在外地打拼,故乡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曾经的熟悉,可能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而陌生的,则是我们自己,以及故乡的面貌。作者选择用「33个字词」来概括这种复杂的情感,这让我觉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用宏大的叙事来讲述,而是用一个个具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字词,去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我猜测,这33个字词里,或许有「门扉」?那扇我们曾经无数次进出的门,是离开的起点,也是归来的标志。或许有「炉火」?那象征着温暖和团聚,也承载着家庭的烟火气。又或许,有「回声」?那是我们留在故乡的童年,也是故乡对我们的呼唤。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乡,让我感受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那种即使多年未归,依旧能让我心安的安稳。它不是要我们沉湎于过去,而是要我们理解,理解故乡的变迁,理解自己的成长,以及理解「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最根本的意义。

评分

阅读「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内心深处的对话。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吸引力。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回家」会变成一件「难」事?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故乡的面貌变了,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境变了?作者选择用「33个字词」来书写,这种克制而精炼的方式,让我觉得更加佩服。它不像长篇大论那样容易流于空泛,而是像一串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却又能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我很好奇,这33个字词里,会不会有「埕」?那个充满童年回忆,夏天可以抓田鸡,冬天可以晒稻谷的地方。会不会有「巷仔口」?那个每天都会经过,遇见邻居,听到他们闲话家常的熟悉角落。又或者,会不会有「月光」?那个洒在屋顶上,陪伴我们入眠,也映照着游子思乡的温柔光芒。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乡,让我感受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那种即使多年未归,依旧能让我心安的安稳。这本书,或许不是在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在为我们描绘一份属于心灵的地图,指引我们找到那个曾经出发,也终将回归的温暖港湾。

评分

翻开「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抽屉,里面盛满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回忆碎片。书名本身就有一种魔力,它道出了许多在外的台湾人的心声。我们总说「落叶归根」,但有时候,回归的路径,比想象中要曲折得多。作者选取了「33个字词」作为切入点,这让我觉得非常巧妙。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乡愁散文集,也不是一本地方志,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字词,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夏夜里,全家人坐在屋外纳凉,听着长辈们讲古老的故事;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空气中弥漫着鞭炮和年糕的香气;又或者,是某个清晨,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炊烟袅袅升起,心里涌起一股暖意。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那些被时间消磨的亲情,那些因为距离而产生的隔阂,又或者,那些当我们真正踏上归途时,才猛然发现的,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当年离开的少年?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希望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重新审视「回家」的意义,也重新找回那个属于故乡的自己。

评分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坎。我一直觉得,家,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精神的寄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压力,以及故乡的变迁,那种曾经简单纯粹的「回家」的念头,似乎变得复杂了许多。作者用「33个字词」来书写,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新意。它不是流水账式的叙述,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情感抒发,而是通过每一个精挑细选的字词,去触碰那些隐藏在生活细节里的故事。我开始想象,这33个字词里,会不会有「老街」?那个承载了多少岁月痕迹,见证了多少人生悲欢的地方。会不会有「灶火」?那个曾经是厨房的中心,也是一家人围坐吃饭,分享一天喜怒哀乐的地方。又或者,会不会有「风」?那个吹过稻田,吹过海面,也吹进我们心里的,带着故乡气息的风。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乡,让我感受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那种即使多年未归,依旧能让我心安的安稳。它不是要我们沉湎于过去,而是要我们理解,理解故乡的变迁,理解自己的成长,以及理解「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最根本的意义。

评分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这个书名,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虽然身在台湾,但心中总有一个关于「故乡」的柔软角落,那里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也记录着我的成长轨迹。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忙碌,我发现,「回家」这件事,似乎越来越变成一种奢望,一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心愿。作者选择了「33个字词」来书写,这让我觉得非常精炼且有力量。它不像长篇大论那样容易流于空泛,而是像一串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却又能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33个字词里,会不会有「田埂」?那个夏天绿油油,秋天金灿灿,我们曾奔跑、嬉戏的田埂。会不会有「灶房」?那个飘着饭菜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又或者,会不会有「星空」?那个在夜晚,静静地俯瞰着我们,也承载着我们梦想的星空。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乡,让我感受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那种即使多年未归,依旧能让我心安的安稳。它不是要我们沉湎于过去,而是要我们理解,理解故乡的变迁,理解自己的成长,以及理解「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最根本的意义。

评分

「回家好难:写给故乡的33个字词」,这个书名,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扇门。我身在台湾,却也常常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那种乡愁,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指向一种模糊而温暖的意象,一种曾经熟悉却又逐渐远去的氛围。作者选择用「33个字词」来承载这种复杂的情感,这让我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也充满了期待。我不知道这33个字词具体会是什么,但我想象着,它们或许是关于童年记忆里,某个特定的场景;或许是关于某个熟悉的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又或许是关于某种被时间遗忘的味道,或者是一种已经消失的声音。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幅拼贴画,由这些零散却又意味深长的字词组成,共同勾勒出一个属于故乡的完整轮廓?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非常内敛、非常克制的方式,去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它不是要我们大声呼喊,而是要我们在阅读的每一个字词中,都能悄然地回想起那些属于故乡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安心的瞬间,从而重新审视「回家」的意义,以及我们与故乡之间那份深刻而持久的联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