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宇宙、人

演化、宇宙、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演化
  • 宇宙學
  • 人類學
  • 哲學
  • 科學
  • 生命
  • 起源
  • 存在
  • 思考
  • 宇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38億年前大爆炸的一瞬間,物質和反物質等量産生並滿溢於宇宙之中。
在下一瞬間,物質和反物質應當相互抵銷湮滅,一切於焉不存。
但竟然還有些許物質留存下來,經過一連串神祕的偶然與巧閤,最終演化齣「人」。

  人類能認知自身的存在,本身是一大奧秘。在好奇心驅使下,人類試圖理解自身所處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天地間自處,但越認知宇宙的浩瀚,就越想追問自己在宇宙中究竟是孤單的,還是另有同伴?

  我們從地球的生物演化證據齣發,驚異於生命的奧秘,轉而探詢生命何以能夠存在於這宇宙?將眼光擴展到太陽係、銀河、銀河係以外的尺度,甚而探尋銀河係成形之前的時間、直到宇宙初始的形成,我們從欣賞的角度來認知我們的宇宙是何等驚人。國立颱灣大學講座及物理係特聘教授侯維恕的《演化、宇宙、人》將以科學知識為中心展開對下列問題的探討。

  演化論究竟是什麼?從綜觀演化的證據入手,突顯其具有可預測性的科學理論特性,同時略探起源問題。演化論所揭櫫的「沒有設計師的設計」是否與信仰有所衝突呢?

  演化需要超越人類想像的漫長時間,而這一切都仰賴太陽無盡能源的供應,「太陽為什麼能發光這麼久?」變成瞭相當自然的問題,我們將從大物理學傢凱耳文的挑戰齣發──在創造的大倉庫中,是否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新能量源頭呢?

  當我們體會人類的齣現在漫漫時間中如何渺小,開始追問人類如何能夠認知過去所發生的事。這樣的「自覺意識」如何産生?地球上的生命在浩瀚宇宙中是否是孤單的呢?這些問題的探究將讓我們驚訝地認知到生命能從星塵中誕生背後是有多少的巧閤條件。

  最後,我們將認識隱含著空間與時間的「宇宙」本身,乃是誕生自極短時間的熾熱起源。當我們真正認知宇宙之大,而我們對其所有的理解又如此之少,人類將會自然學會謙卑,同時體悟生命格局的恢宏,要由自己來塑造。

  《演化、宇宙、人》結集自侯維恕 自2009年春季延續至今的颱大通識課程,將「演化、宇宙、人」三項互相關聯的題材結閤──宇宙的演化機製孕育齣今天的人,而人卻又迴頭認識到演化及宇宙發展的過程,在思索自身地位的同時理解「人」纔是貫穿三項深奧議題的中心。或許,人能認知生命及宇宙的起源,並非偶然,盼望本書能幫助追尋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學子定位人生,塑造齣恢弘而謙卑的人本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侯維恕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博士,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會士,現任颱灣大學講座及物理係特聘教授,並主持高能實驗室。專業領域為粒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專注於「味道」物理與CP破壞,特彆關切可測現象及與實驗之互動,近年亦探討電弱對稱破壞與質量産生,並宇宙反物質消失問題。2010年獲國科會「攻頂計畫」,在大強子對撞機LHC搜尋極重誇剋,加入CMS實驗第一階段升級「畫素偵測器」之製作,並進一步推動第二階段升級「高粒度量能器」之研發。

  2010年獲教育部學術奬肯定, 2012年再得教育部國傢講座殊榮。作者學術著作頗豐,已發錶的個人理論論文約150篇、CMS物理論文約700篇、Belle論文約500篇。著有《Flavor Physics and the TeV Scale》及《誇剋與宇宙起源》。
 

圖書目錄

緒論

演化 Part I
第一章─演化、科學與信仰
第二章─綜觀演化證據

生命 Part II
第三章─太陽係內生命
第四章─自覺意識
第五章─我們是星塵

宇宙 Part III
第六章─宇宙之大
第七章─迴探起初
第八章─黑洞
第九章─加速膨脹──暗能量?!
第十章─宇宙這道菜
捲尾
 

圖書序言

緒論

  懵懂到年少輕狂

  我自幼愛抓蟲,八到十歲住陽明山,之後住外雙溪,雖然在颱北成長,卻不缺摸蝦、釣魚的經驗,可說是對生物好奇心的初期啓濛。我記得小時候還在華岡時,有一次過年後,天氣濕濕冷冷,我獨自在一棵柏樹下發現瞭一個鈣化成白色的蝸牛殼,如獲至寶。

  這樣的「化石」給瞭我很大的想像空間:過去無限遙遠的時間與廣大空間,其中有過多少多采多姿的生命存在。當時的我,是何等渴望能觸摸到真實的遠古化石啊!

  傢父有個小型圖書館。小學六年級的某一天,我在書架上找到一本《進化論綱要》,是1932年大陸齣版,1966年颱灣商務印書館重印的小書。

  當年對於文字底蘊背後的歧視爭議還不甚敏感,用的是「進化」而非現在慣用的「演化」。但這本薄薄的小書給瞭我很大的震撼,不僅體會到生物的奧秘、更感受到科學的馭繁於簡,從而啓發瞭我對生物與科學的興趣。

  進入初中後,生物課本的編寫方式強調記憶,讓我興味索然。我在學校圖書館偶然翻到另一本小書,《反物質與宇宙論》,又無心插柳開啓瞭另一扇知識的大門。廣大的宇宙引發瞭我對天文的興趣,而大傢熟悉的愛因斯坦方程式E = mc2,這指明「質量本身就是能量」的算式,則給予我物理學的震撼。當年還是私中初一生的我,有一天竟老老實實計算「一公剋物質若全轉化為能量可煮沸多少水?」這道題目。質能的巨大與轉換的奧秘真令人震撼,而背後是超乎想像的光速之快、之大。

  不過,當我得意地告訴座位周邊的同學時,似乎沒有人能感染到我的興奮。畢竟,這數字背後的奧妙是得親身去體驗的!但若看過「天使與魔鬼」的電影或小說,你便知道,隻要將不到一剋的反物質釋放齣來,便足可毀滅整座梵諦岡教廷城!而太陽每秒將等價於四百萬噸的質量轉換成能量!銀河係約有兩韆億顆星,每顆若時時刻刻都釋放太陽般的能量,這是何等钜大的質能!

  若想親身感受,我還有一個較小的題目鼓勵你計算一下:我們所在的銀河係直徑有十萬「光年」(光走一年的距離,即9,460,730,472,580.8、或約9.5兆公裏),若以當下噴射客機時速1000公裏持續飛行,需要幾個一生(以一甲子60年算)纔能走完呢?這些數字和其反映的時空尺度,都是難以想像的。

  存在的奧秘

  升上高一,十六歲的我十分害怕死亡。我意識到死亡代錶著自己有一天將不再有意識!這使我開始思索人的生與死,也因此接觸瞭宗教和哲學,亟欲尋找個人、或人類,在這個浩瀚宇宙中存在的意義與定位。但因為自己正往科學的路上走,心中的質疑驅使自己定位在「不可知論」,簡單說就是人不可能窮盡真相、不可能知道有沒有鬼神。當時我欣賞禪宗所說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而佛是佛,人是人,也可以說佛知人事但人不知佛事。總之,在我們頓悟之前,有條鴻溝註定無法跨越,這條鴻溝也包含瞭生與死。

  位在加裏寜格勒的康德之墓,其紀念碑上寫著:

  「有兩件事讓心中滿溢日增的敬畏──我頭頂的星空,並我內在的道德律。」

  為瞭對先哲錶示敬意,我略加刪減,節錄德文的原文:

  “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zunehmender Ehrfurch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實證理性批判》)

  這段話或許耳熟能詳,但就在2008年,我走訪義大利卡布裏島開會,在島的西南端有個「哲學傢公園」,我參觀完後齣來往海邊走,驀然看見一塊石頭上寫著這段康德的話,心中的震撼迴盪至今。

  論到神秘的內在經驗,愛因斯坦說道(黑體或斜體都來自我的加強):「我們能有的最美體驗是神秘感,那站在真藝術與真科學濫觴的根本情緒。不曾認識它,不再能驚異、不再能贊嘆,那人就如死去一般,他的眼睛黯淡瞭。是神秘的經驗──雖然夾雜著恐懼──産生齣宗教。即便我們的心智僅能感受到皮毛,但認知到有我們不能參透的事物存在,體會最深切的理性、最奪目的美麗:是這樣的知識與這樣的情感構成瞭真宗教情懷。在這個意義上、也隻有在這個意義上,我是一個虔信的人……我滿足於生命永恆的奧秘,認識與感受存在的構造奇妙──以及卑微的試圖理解那將自己彰顯於自然的理性,縱使隻有一丁點。」

  愛因斯坦這篇雋永的小品文,不僅提及藝術和科學的根源,也提到生命永恆的奧秘與存在的驚奇。而他用英文大寫的 Reason(理性),則正是康德兩本「理性批判」钜著標題中的Vernunft。這個半擬人化的「理性」,中文頗難翻譯,但愛因斯坦明顯把對那「將自己彰顯於自然的理性」的認知,放在神秘體驗的最高層次。

  這兩段哲人的話,正呼應瞭韓濤教授對本書課題的評論:“That’s Religious!”盡管我在獲得物理博士學位之後不久受洗成為基督徒,在課程與本書中,我都不會涉入宗教和哲學的範疇,僅純粹討論科學的知識,挑戰「人」的認知。但透過這些偉大思想傢的話,希望學生與讀者能夠親身感受愛因斯坦所說的Mysterious──人類所能有的最美經驗與最高價值。

  在希臘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登殿匾額上當年刻著箴言:

  “ΚΝΩΘΙ ΣΕAΥΤΟΝ” (“Know Thyself”)

  「認識自己!」,或謂這是西方哲理的核心。在東方則有老子說「自知者明」,可惜在現今日常用語中的「自知之明」已失去瞭原本的深刻意義。對我而言,認識自然,我們存在的根源與其蘊含的神秘法則,是人類「認識自己」的絕佳之路。

  試問你自己我是誰? 我追尋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人」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的存在即便渺小,卻是一件非常特彆的事,因而生命如此無價,我們該好好活,不要輕易拋棄。每一個人有她/他獨特的一生,務必走完!

  現在,讓我們藉反物質的發現,突顯「宇宙反物質」這個大謎題(Mystery!)神秘的E = mc2和反物質

  保羅‧迪拉剋(Paul Dirac)在1928年結閤瞭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已發展瞭20多年的量子力學,從而發現瞭人類未曾知道的反物質,我簡易說明如下。熟悉的E = mc2,其實是E2 = p2c2 + m2c4,在「動量」p = 0的化簡。動量在我們平常經驗的世界,是質量乘以速度,是有方嚮性的,即上下、左右、前後,亦即都有正負號。我們由此注意到愛因斯坦方程式中,存在著E > 0及E < 0>
  反電子質量 = 電子質量(質量相同)

  反電子電荷 =  ̵  電子電荷(電荷相反)

  是為反物質的藍本。人類發現反物質存在,且還有如下的一個特性。

  要知道反粒子不是科幻,而早已真真實實進入現實生活中:反電子 e +或稱正子,已廣泛用於許多醫院的「正子造影中心」。正子和電子的質量完全相同,但電荷相反,因此電子和正子相遇時相互湮滅産生 γ-射綫,也就是返迴E = mc2的純粹能量。此純能量不再有正負電荷,而正子、電子相反的電性也正好抵銷。正子造影的醫療技術就是應用正子與電子相互湮滅所産生的兩顆光子來造影,是能抓到最小腫瘤的利器。在電影「天使與魔鬼」中,故事背景就是人類製造齣0.25公剋的反物質,若釋放齣來與物質接觸時,湮滅的能量將可摧毀整個梵諦岡教廷城,於是朗登教授齣動……

  讓我們迴到宇宙的初始──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那生齣宇宙的原初極大純能量事件。認知到反物質的存在,我們驀然發現「我們」的存在變得非常奇特!

  因為在大爆炸的一瞬間,物質和反物質應當等量産生並滿溢於當時的宇宙。在下一瞬間,物質和反物質應當相互抵銷湮滅,一切於焉不存。但竟然還有些許物質留存下來,而構成你我的物質存在,正是演化齣你我的基本要件。從日常生活我們可以清楚體會到:周遭並沒有大量反物質的存在。何以如此?那些宇宙反物質最後去瞭哪裏?至今,這仍是難以詮盡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則更是驚人。德爾菲的神喻勸誡人“Know Thyself!”,是何等的貼切。人的存在,本身即是極大的奧秘。因為能這樣瀋思、追本溯源的我們,在最初的宇宙並不存在。宇宙的初始並沒有生命,而生命的最初也沒有人類。即使是人類,也是在存在數百萬年後纔演化齣智人(Homo Sapiens);直至幾百年前,人纔真正開始探索宇宙;而真切地提問宇宙大爆炸初始、以及反物質消失的問題,又是近80年的事瞭。經過這麼多復雜的發展,纔有現代人類迴頭思考自身起源與存在的問題。我們並沒有親身參與這些探索,但同為人類群體,我們的知識是共同擴展的,也共同享有知識的成果。

  蘇聯氫彈之父安得烈‧沙卡洛夫(Andrei Sakharov)在1967年提齣瞭「三條件」來說明宇宙大爆炸後反物質的消失,以緻於今日我們能夠存在。這個「沙卡洛夫三條件」包括:

  1)重子數不守恆;2)C及CP破壞;3)偏離熱平衡。

  若符閤此三條件,則宇宙起初將有些許反物質變成物質。就今日的瞭解,應有十億分之一的反物質變成物質,最終遺留下來,成就瞭今日的我們。其餘的反物質則和物質相互湮滅,産生的純粹能量最終注入瞭光子,在 38萬年前從渾沌的宇宙中釋放齣來,從此自由運行。這個大湮滅的「悶響」如今依舊迴盪在「宇宙背景輻射」之中。而經過138億年纔齣現的我們,迴頭思索、理解這一切,真是一件太稀奇(Mysterious)的事。

  沙卡洛夫三條件之一的CP破壞,正是我多年來的主要研究課題:對於最初宇宙大爆炸的10−9這樣的比例,我們是否能夠提齣適當的當代解釋?

  我的研究

  颱大高能實驗室藉著參與日本高能實驗室(KEK)「B介子工廠」的Belle實驗,我自1994年開始在颱大推動成立高能實驗組。

  我在辦公室中放的那隻紙鶴,正代錶著我和日本的長期閤作關係。Belle實驗研究的主要目標正是CP破壞,探討宇宙在起初變成物質完全當道的這個奧秘環節。B介子工廠是一個正、負電子對撞機,其成果導緻小林誠與益川敏英獲得2008 年諾貝爾物理奬。但有趣的是,小林先生在領奬時坦承他與益川的「三代誇剋」CP破壞機製不足以解釋前述的10−9。事實上,兩者落差竟有100億倍以上呢!若第四代誇剋存在,CP破壞強度則可增強韆兆倍!

  位在瑞士日內瓦侏羅山腳的歐洲高能研究中心CERN的大強子對撞機LHC,則探索另一個「起源」問題,也就是質量之源的研究。質量本身就是能量。若物質皆由誇剋和電子所組成,那麼這些質量,以及背後的能量,究竟都從哪裏來呢?

  LHC以尋找「神之粒子」、即希格斯粒子為標竿。LHC加速器比日本的 KEKB加速器週長大瞭10倍,達27公裏,進行的是極高能的質子-質子對撞。2012年的盛事,便是在約134倍質子質量找到瞭希格斯粒子!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奬也正是頒給原始理論貢獻者方思瓦‧盎格列(Francois Englert)及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

  讓我介紹一下LHC,以及颱大所參與的CMS實驗。在上圖☺圓圈的位置,被稱做 Point 5、或第五點,往地下深約100公尺之處是LHC的一個對撞點。在這裏放著CMS偵測器。颱大與中大在 2000 年代參與瞭前置簇射器Preshower子係統的建造與運作,在這個跨國的環球閤作中佔有一席之地。

  颱大又自2010年起藉「飛越小林•益川──探尋第四代誇剋」的國科會/科技部「學術攻頂計畫」參與CMS像素偵測器 Pixel 第一階段升級,預計2017 年初抽換現行像素偵測器,以適應更高的輻射劑量。目前颱灣正在規劃下一階段偵測器升級建造的參與,預計於2025年開啓第二階段運轉。

  雖然LHC第二階段運轉時,我應該已經退休,但從現今知天命之年走嚮耳順的我迴首來時路,感到很幸福,因為 Doing my Hobby, and Getting Paid for It !

  祝福你也找到如是的幸福,過你充實的一生。

圖書試讀

第一章─演化、科學與信仰
 
本章藉由介紹演化論,示範科學講求檢驗與證據的根本精神。我們從「案例」入手,突顯演化論具有預測、推敲以緻發現關鍵證據的能力。演化論是生物學的中心準則,解釋瞭生物多樣性、並地球眾生命乃同屬一個大族譜。所有地上四足動物的共同祖先在不到四億年前齣現、二億多年前哺乳類齣現、靈長類約在七韆萬年前齣現、人類始祖約四百萬年纔齣現,而我們智人(Homo Sapiens)來到世上纔不過二十萬年!對生物演化論的認知,部分迴答瞭本書主軸的「起源問題」。起源問題則觸及信仰,而演化論揭示「沒有設計師的設計」,是否與信仰有衝突呢?
 
Tiktaalik的發現:從案例入手
 
脊椎動物、四足動物:「魚足類」?
 
提到「脊椎動物」,你腦海浮現的多半是像人類這樣的生物。然而,脊椎動物其實以魚類為大宗,四足動物(Tetrapods)這個標簽纔更貼近我們這樣的大型陸上生物。那麼,四足動物的四肢究竟是如何從最初以魚類為主的構造發展而來呢?這個變化是上陸之前就已發生,還是之後呢?
 
若你看過關於「提剋塔裏剋」(Tiktaalik)的文章,就會常常讀到Fishapod這個以fish(魚)取代Tetra(四足)的字。例如由德施勒(E.B. Daeschler)、舒彬(N.H. Shubin)與堅肯斯(F.A. Jenkins)發錶於《自然》(Nature)雜誌的文章 1 :〈一種像四足動物的泥盆紀魚、與四足動物身體構造的演化〉(A Devonian tetrapod-like fis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etrapod body plan),標題宣告討論焦點是
 
一種魚,卻又與四足動物相近,而核心提問正是:「重要的四足動物特徵是如何、並以怎樣的次序演變的?」生命是從水中慢慢往陸地發展、擴張,如果魚類是脊椎動物中較早並且大量齣現的生物,我們也許可以閤理推敲在陸生四足動物
 
(Tetrapod)與水生魚類間,還有一類介於兩者之間、被遺忘的族類:魚足類。
 
讓我們想想重要的四足動物特徵,除瞭「四足」之外還有甚麼?譬如,你看過會轉頭的魚嗎?應該沒有。魚能轉身、迴遊,卻不能轉頭。你可以再好好觀察一下,動物的脖子如何能夠轉動?能夠轉動的頸脖構造是否能算是四足動物的一個特徵?這些特徵是怎麼來的?它齣現的次序是甚麼?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真的有種撿到寶的感覺,手上這本《演化、宇宙、人》完全超齣我的預期。原本以為會是那種比較學術、可能有點枯燥的書,結果打開第一頁就讓我驚為天人!它不是在講述一個個獨立的故事,而是巧妙地將宇宙從起源到現在的宏觀演進,還有地球生命從單細胞到複雜生物的演化歷程,以及人類意識的發展,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線索,像是被一條無形的線串聯瞭起來。作者的視野真的非常宏大,他能夠從最基本的物理定律齣發,一路帶領你穿越星雲、恆星的誕生與死亡,再迴到生命起源的那個關鍵時刻,最後聚焦在我們腦袋裡那團神祕的「思想」。 讀到關於宇宙演化的部分,我常常會望著窗外的夜空,想像那些恆星、星係正在發生的劇烈變化,感覺自己渺小卻又與這一切息息相關。而當書中提到生命演化的瓶頸與突破時,那種無窮的耐心與適者生存的殘酷,也讓我對生命的存在有瞭更深的敬畏。最讓我著迷的,還是作者對於人類意識如何從單純的資訊處理,進化到具有自我意識、情感、甚至創造力的階段的闡述。它不是那種一蹴可幾的論調,而是像爬山一樣,一步一步,剋服重重睏難,纔抵達今天的樣貌。這本書真的會讓你重新思考「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往哪裡去?」這些古老的問題,而且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评分

這本書,《演化、宇宙、人》,真的是近期讀到最令人驚豔的一本!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講述科學知識的書,但它遠不止於此。作者巧妙地將宇宙的宏觀演化、生命的演化,以及人類這個物種的獨特發展,用一種極具連貫性和說服力的方式呈現齣來。他不是簡單地堆砌事實,而是試圖去揭示一個更為根本的「演化」邏輯,這個邏輯似乎貫穿瞭整個宇宙的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探討宇宙演化時的宏大視角,他從基本粒子到星係的誕生,再到恆星的生滅,勾勒齣一幅壯麗的宇宙畫捲。而當他將目光轉嚮地球,描述生命如何從最簡單的形態,經過漫長的歲月,演化齣如今多姿多彩的生態係統時,那種生命力的頑強與奇蹟,真的讓人感到震撼。最讓我著迷的,還是關於人類這部分的論述。作者深入探討瞭人類意識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在整個演化進程中的獨特性。他不是停留在生物學的層麵,而是將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思考都融入其中,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的意識是如何形成的?」「未來又會走嚮何方?」這些深刻的問題。這本書不僅提供知識,更引發思考,讓我對自己、對生命、對宇宙有瞭全新的體悟。

评分

哇,我最近真的被一本叫做《演化、宇宙、人》的書給震撼到瞭!一開始,我還以為它就是一本講生物演化或是宇宙大爆炸那樣的硬科普,但翻開之後纔發現,它根本就是一場思想上的冒險,而且非常,非常,非常深入。作者把演化的概念,不是隻侷限在地球上的生物,而是把它擴展到瞭宇宙的誕生、星係的形成,甚至是我們人類意識的起源。你想想看,從最微小的基本粒子,到浩瀚無垠的宇宙,再到我們腦袋裡那些奇奇怪怪的念頭,它居然能找到一條隱藏的脈絡,而且講得非常、非常、非常有道理。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把一些很複雜、很抽象的科學理論,用一種相對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雖然有時候還是需要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但不會讓你有那種「我到底在看什麼?」的感覺。更棒的是,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提問和探索的精神,引導你一起去思考「為什麼?」「怎麼樣?」。尤其在談到人類意識的演化時,我整個雞皮疙瘩都起來瞭!它探討瞭我們之所以為「人」的關鍵,以及這種「人」的可能性,真的讓我對自己、對人類這個物種,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演化、宇宙、人》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持太高的期待,心想大概又是一本講述科學理論,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消化理解的書。結果,我錯得離譜!這本書根本就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而且是以一種我從未想像過的方式展開。作者的筆觸非常迷人,他巧妙地編織瞭一條從宇宙起源,到生命演化,再到人類意識誕生的線索,而且每一環節都扣人心弦。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演化」視為一個單純的生物學概念,而是將它昇華為一種貫穿萬物的基本規律。他從宇宙的誕生講起,描述瞭物質如何從無到有,星係如何形成,恆星如何燃燒,進而為生命的齣現提供瞭條件。然後,他將我們帶迴地球,細緻地描繪瞭生命如何在各種環境壓力下,不斷適應、變異、進化,從最原始的細胞,一步步演化成如今我們所見的萬物。而當他開始探討人類意識的演化時,那更是讓我目不轉睛。他提齣瞭許多我從未思考過的觀點,關於我們的大腦如何形成、我們的思想如何產生、我們的「自我」又是如何構築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生命與宇宙之間那種深刻的聯繫,也讓我對人類這個物種有瞭更為宏觀和深入的理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你花時間去細細品味、反復思考的佳作。

评分

天啊,我最近真的是被《演化、宇宙、人》這本書給徹底徵服瞭!原本隻是想找點輕鬆的讀物,沒想到它給我帶來這麼大的衝擊。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那種你讀完就忘瞭的書,而是會在你的腦袋裡留下深深的印記,讓你不斷迴味、不斷思考。作者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著你穿越時間的長河,從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間開始,一步一步地探索生命如何在這片土地上萌芽、演變,最終孕育齣我們複雜而又奇妙的人類。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演化孤立來看,而是把它視為一種貫穿宇宙、生命、乃至於人類思維的普遍法則。他用非常生動的例子,闡述瞭從最基礎的物理交互作用,到複雜的生態係統,再到我們腦袋裡的神經元網絡,都遵循著一種「演化」的邏輯。這讓我覺得,原來我們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整個宇宙演化鏈條上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書中探討人類意識的那部分,更是讓我嘆為觀止,它提齣瞭許多非常獨特的觀點,挑戰瞭我以往對「意識」的認知,讓我開始思考,所謂的「思考」和「感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會如何繼續演化下去。這絕對是一本能改變你世界觀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