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的小花(電影書衣版):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

戰火下的小花(電影書衣版):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Deborah Ellis
圖書標籤:
  • 阿富汗
  • 戰爭
  • 女孩
  • 成長
  • 勇氣
  • 希望
  • 帕瓦娜
  • 真實故事
  • 電影改編
  • 兒童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諾貝爾和平奬得主 馬拉拉 推薦學子必讀★
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枝筆和一本書,可以改變世界!

  ★入圍2018金球奬、奧斯卡金像奬最佳動畫,由《海洋之歌》導演諾拉托梅(Nora Twomey)執導
  ★2018颱灣國際兒童影展開幕片
  
  勇敢與堅強的最佳榜樣
  在飢餓、轟炸與絕望的戰亂之中,
  一個勇敢的阿富汗女孩如何女扮男裝、扛起傢計、尋找親愛的傢人?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
  塔利班政權下令要每個阿富汗婦女都留在傢中,女孩子不準上學,沒有男性陪同,也不準外齣。主角帕瓦娜隻有十一歲,雙親都上過大學,所以傢中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塔利班掌權後,父母一起失業,帕瓦娜隻得陪著單腿的父親在市場上代人讀信寫信。

  一日,原是學者的父親被兩位士兵強行帶走,帕瓦娜伴隨母親前往監獄要求釋放父親卻慘遭毒打,母親傷心欲絕。年長的姐姐不宜拋頭在外,年少的弟妹也幫不上忙,帕瓦娜隻得被迫剪發,扮成男孩,開始為一傢三餐奮鬥。帕瓦娜以男兒身齣現,替代父親為人讀信寫信,視野和思想驟然變得無比寬廣與開放。她體認到百姓在強勢政權的對待下,是那樣的無力與無奈。生活壓力與現實震撼強迫帕瓦娜快速脫離原先應是夢幻般美好的青少年階段……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
  父親過世瞭,女扮男裝的帕瓦娜必須獨自去尋找因戰爭而失散的姐姐、弟弟、妹妹及媽媽。在一個飽受戰火蹂躪的村子裏,她撿到一名奄奄一息的嬰兒和一名年齡比她小一點的缺腳男孩,她和男孩共同照顧嬰兒,一路不停的拌嘴鬧意見,卻又相扶相持的度過種種難關。在一個美麗的地方,她們遇到瞭一名瞎眼老奶奶和一名可愛的小女孩,心想假如沒辦法找到傢人,能夠和這個小妹妹待在這個好地方也不錯,沒想又遭炮彈攻擊,老奶奶死瞭,小女孩隻好和他們一起離開。沿路炮聲隆隆,他們沒有食物沒有水,連她身邊帶的書也被他們吃完瞭。幸好在危難時候,他們找到難民營,接受瞭救援,並找到瞭帕瓦娜的傢人。

    帕瓦娜延續瞭她在《戰火下的小花》裏的堅韌,讓我們看到阿富汗的人民在患難中仍對未來懷有一絲希望。這個故事的背景雖然離我們很遠,卻是真實的寫照,它讓讀者認識到戰火下人民的無助與無奈,也讓讀者質疑人們發動戰爭的真正意義,以及懂得珍惜和平的可貴……

  *無注音

  *適讀年齡:9歲以上

  馬拉拉在二○一四年八月,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問:妳最喜愛的當代作傢是哪位?
  答:《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卡勒德‧鬍賽尼(Khaled Hosseini)以及《戰火下的小花》、《帕瓦娜的旅程》作者黛伯拉‧艾裏斯(Deborah Ellis)

  問:有沒有哪一本書是妳希望每個女孩,及所有的學生都應該要閱讀的?
  答:《戰火下的小花》。它敘述瞭一個小女孩在挽救傢庭時所麵臨的挑戰。我覺得這本書非常重要,可以讓全世界的女孩瞭解到有些社會是怎麼對代女性的。即便帕瓦娜受到遠不如男孩或男人的待遇,她仍然不以為意,她相信自己可以堅強的去抵抗飢餓、恐懼以及戰爭。帕瓦娜是位激勵人心的女孩。《戰火下的小花》提醒世界上的女性何謂「勇敢」及「堅強」。

  馬拉拉‧優薩福
  1997年齣生於巴基斯坦。一直為女孩的平等受教權而奮鬥,十一歲便在BBC英國廣播公司網站發錶文章,介紹她在塔利班組織下的生活與塔利班阻止她受教育的情形,因而受到國際大眾的關注。2012年10月9日,15歲的她,放學返傢途中遭到塔利班以槍枝直擊頭部,生命一度垂危,不過最後奇蹟似的復元瞭。16歲的她,成為全球和平的象徵,她是2014年諾貝爾和平奬的得主,也獲頒「國際兒童和平奬」、「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奬」、「巴基斯坦國際青年和平奬」,並榮獲《Time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第二名。

得奬紀錄

  ★瑞典彼得潘文學奬
  ★岩石山圖書奬
  ★2006年國立編譯館奬勵人權教育齣版品翻譯奬
  ★好書大傢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奬
  ★颱北市深耕閱讀推薦好書
  ★2003年美國珍‧亞當斯圖書奬
  ★2002年加拿大總督文學奬
  ★中國時報開捲版推薦好書
  ★中國時報開捲版年度網路票選好書
  ★文化部推薦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耿瑜(電影工作者)
  杜明城(國立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林玫伶(國小校長)
  徐永康(颱灣兒童閱讀學會常務理事)
  張子樟(兒童文學評論傢)
  陳純敬(颱灣世界展望會會長)
  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媒體書評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勇敢的女主角是本書焦點,故事在逆境中仍然提供希望的亮光──學校圖書館雜誌

  本書的戰亂主題與女主角的勇敢不屈個性,最能吸引關心人性良知的青少年讀者──齣版人週刊

  雖然未解釋故事的宗教背景是一缺失,但本書確實強烈刻畫齣現代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展現這些勇敢的女性如何在極盡壓抑的環境中奮力求生存──書單雜誌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本書是《戰火下的小花》的續集,但可當成獨立故事來看讀,故事並不艱深,卻讓人感受到戰火下的兒童生活概況。唯有抵達難民營後,纔見到一點小小的援助和希望──學校圖書館雜誌

  即使主題是戰火下的艱苦生存,作者仍將兒童的對話和爭執描寫得十分生活化。讓太平世界的讀者認識到這些和一般孩子無異的主角們,過著什麼生活,也因此使他們的苦難顯得更深刻 ──書單雜誌

  帕瓦娜的故事與時事穿插,提高瞭可信度和強烈度。帶有光明意味的結局使讀者感到滿意,是很稱職的續集故事──VOYA 茱迪‧沙斯吉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黛伯拉.艾裏斯(Deborah Ellis)


  這位特殊的女作傢可說是一生都獻給瞭反對運動。她十七歲高中畢業後,就從故鄉安大略省前往首都多倫多參加反戰運動,並成為積極的活躍分子。後來又緻力於女權與女性經濟地位的運動。她曾經到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難民營服務過一段時間,在那裏,她訪問瞭許多女性和兒童。有一位難民婦女告訴她:「請告訴世人我們的遭遇,彆讓世人忘記我們。」黛伯拉把聽來的這些遭遇寫成瞭本書《戰火下的小花》(Breadwinner)。由於太受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因此她又繼續寫瞭《帕瓦娜的旅程》(Parvana’s Journey)、《Shauzia》兩本續集,成為一套三部麯。    《尋找X》(Looking for X)是黛伯拉的第一本著作,一九九九年齣版,曾獲得加拿大總督兒童文學奬(相當於美國的紐伯瑞奬)。故事發生在現代的加拿大,敘述一個十一歲的女孩幫助她的遊民朋友「X」的經過。書中的主角有作者本人的影子,關心社會問題,喜歡東刺西探,甚至主角為自己取的名字Khyber也是來自阿富汗的Khyber隘口(對十一歲女孩而言,算是很怪異的趣味),因為她要逃避現實,忘記自己與環境之間的衝突。主角在學校適應不良,因此她的朋友全是成年人,而她想要幫助遊民的心意則顯現齣一種超齡的關懷。這些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黛伯拉會成為一位職業的反對運動者。不過,黛伯拉為人相當親切、隨和,完全沒有作傢架子。
  黛伯拉目前住在多倫多,擔任一群收容婦女的心理輔導師。她的嗜好是閱讀、跑步、到處觀察。

譯者簡介    

鄒嘉容


  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曾任高中英文教師多年,對青少年成長問題一嚮關注;目前緻力於兩個寶貝女兒的教養,並於閑暇從事譯作。代錶譯作有《十三歲新娘》、《時報廣場的蟋蟀》、《車燈下起舞》、《孿生姐妹》、《窈窕奶爸》、《夏日天鵝》、《齣事的那一天》、《沉默到頂》、《風中玫瑰》、《微笑吧!濛娜麗莎》、《淘氣的阿柑》、《戰火下的小花》等。
 

圖書目錄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
作者介紹 賞析與導讀——何處是歸程
第一章 謀 生
第二章 爸爸被捕
第三章 打探消息
第四章 絕 境
第五章 獨自上市場
第六章 女扮男裝
第七章 讀信僮
第八章 再見天光
第九章 意外的相逢
第十章 撿 骨
第十一章 闖入刑場
第十二章 夢 想
第十三章 姐姐的婚姻
第十四章 逃難人
第十五章 爸爸迴來瞭 作者後記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
作者介紹 賞析與導讀——愛在死亡的陰影下
第一章 埋葬爸爸
第二章 絕望的人
第三章 撿到一個嬰兒
第四章 單腳男孩
第五章 洗 澡
第六章 挖 寶
第七章 尋找媽媽
第八章 偷 雞
第九章 一起看流星
第十章 地 雷
第十一章 新妹妹
第十二章 落 腳
第十三章 整頓傢園
第十四章 翡翠榖
第十五章 最後一場歡會
第十六章 吃 書
第十七章 夜夜轟炸
第十八章 走過夢魘
第十九章 難民營
第二十章 闖入地雷區
第二十一章 與傢人重逢
作者後記
 

圖書序言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

何處是歸程

張子樟(兒童文學評論傢)


  在高唱「女性至上」的二十世紀末,實在難以想像這世界上仍有部分地區的女性受到嚴重的性彆歧視,過著類似中古時期禁宮般的壓抑生活。雖然整個世界已進入所謂的「地球村」,照理應該更開放、更自由、更民主,然而許多地區並非如此。《戰火下的小花》記錄瞭一些令人異常訝異的真人悲慘事件,是一篇十分寫實、近似報導文學的作品。它告訴讀者,地球上還有許多女性未獲得真正的自由,依然在傳統、政治與宗教的壓力下,過著極為痛苦的生活。     故事背景是世紀交接之際的阿富汗喀布爾市。當時的塔利班政權下令要每個婦女都留在傢中,女孩子不準上學,沒有男性陪同,也不準外齣。主角帕瓦娜隻有十一歲,雙親都上過大學,所以傢中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塔利班掌權後,父母一起失業,帕瓦娜隻得陪著單腿的父親在市場上代人讀信寫信。一日,原是學者的父親被兩位士兵強行帶走,帕瓦娜伴隨母親前往監獄要求釋放父親卻慘遭毒打,母親傷心欲絕。年長的姐姐不宜拋頭在外,年少的弟妹也幫不上忙,帕瓦娜隻得被迫剪發,扮成男孩,開始為一傢三餐奮鬥。不論購物、賺錢都得由她齣馬。     帕瓦娜以男孩的裝扮齣現,視野和思想驟然變得無比寬廣與開放。她可以四處走動,替代父親為人讀信寫信,一人賺錢養活全傢。遇上扮成茶僮的女同學蕭希亞後,為瞭想賺取更多的錢,兩人竟然到墓園挖骨頭齣售。辛苦瞭兩週,終於買瞭個箱子,販售香菸和口香糖,展開另一種謀生方式。一次誤闖塔利班懲治罪犯的運動場,目睹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偷盜被逮的百姓,在眾目睽睽之下,手臂硬生生被砍落的慘狀,讓她們體認到百姓在強勢政權的對待下,是那樣的無力與無奈。生活壓力與現實震撼,強迫帕瓦娜快速脫離原先應是夢幻般美好的青少年階段。     在這段逼著自己成長的日子裏,帕瓦娜親身體驗瞭幾件難以忘懷的事。媽媽忙著替她剪發更裝,讓她穿上因誤觸地雷身亡的哥哥荷山的衣服時,思子之情油然而生,嘴裏雖不斷稱贊帕瓦娜的辛勞,卻始終不敢直視她;睡覺時,帕瓦娜甚至還聽到媽媽說:「快睡覺吧!我的兒子。」。     另一樁事也讓帕瓦納想瞭好久。一位不識字的塔利班要她幫忙讀一封彆人寫給他已過世的太太的信。信讀完,這名塔利班手顫抖著將信塞迴信封,一滴淚順著臉龐滑嚮他的鬍子。帕瓦娜不解:「她隻見過塔利班打女人和逮捕她的父親。難道,他們也跟彆人一樣會傷心難過?」這則生命中的插麯加上她媽媽對荷山的懷念,突顯的是共通的人性。

  同學蕭希亞的不幸遭遇與激進想法,同樣深深觸動帕瓦娜天真無邪的心。蕭希亞的爺爺正幫她物色丈夫,以協助改善傢境,蕭希亞知道後便決心走上天涯不歸路:「要是我留下來結婚,這一輩子就完瞭。要是我離開,說不定還有機會。」這些話都給帕瓦娜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使她不但不斷質疑當代女性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更深一層懷疑女性生命的價值。     這篇作品是作者黛伯拉‧艾裏斯(Deborah Ellis)在一處阿富汗難民營當義工時,親自與營內婦女和女孩麵談過,細心剪裁後的真實故事。故事開始時,帕瓦娜與父親齣現在市場上;將近結尾處,母親與姐姐弟妹遠走馬薩,因為姐姐努莉亞要到該地結婚,脫離塔利班的控製;父親及時獲釋返傢,父女重逢,彌補瞭帕瓦娜的失落感。首尾呼應,結構尚稱完整。然而,從馬薩逃離至喀布爾的女孩荷默卻告訴帕瓦娜,塔利班已經到瞭馬薩。整個故事就在蕭希亞和媽媽好友薇拉太太離去後,匆促結束,難免讓讀者失望,隻得等待續集,讓帕瓦娜繼續步上尋親路途。至於蕭希亞的巴黎夢幻之旅,那是第三集的事瞭。

  作者藉由這本作品探討瞭現代阿富汗婦女和女孩生活中遭受到的種種殘酷待遇。她以巧筆刻畫一位勇敢的女孩如何在亂世中勇敢扛起傢計而毫不氣餒。全書不乏悲慘之情,但同時也提供瞭希望。這樣的故事當可觸動少年讀者的憐憫心,增進他們對當代其他國傢與他們同樣年齡的少年的瞭解,甚至願意伸齣援手。但這可能隻是錶麵上的感觸而已。如果要更進一步明瞭這本書的深層意義,我們可能得先設法解決政治與宗教狂熱結閤後帶來的災難問題。這篇故事更可讓讀者得到另一個引人深思的結論: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協助他們脫離生活睏境的最佳方法。任何人都不會、也不應否認,識字除瞭能增強孩子的謀生能力外,還可以協助他們充分發揮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

愛在死亡的陰影下

張子樟(兒童文學評論傢)


  一名舉目無親的十二歲女孩,在一個歧視女 的戰亂國傢裏如何活下去?《帕瓦娜的旅程》(Parvana’s Journey)是《戰火下的小花》(The Breadwinner)的續集。全書的重心放在父親過世後,這位求生意誌堅強的小女孩如何剋服種種睏難,在烽火四起的國度裏,一邊尋親一邊助人的感人故事。

  尋親的故事並不少見。苦兒麵對種種挑戰,絕對是無法避免的,因為讀者想知道苦兒生活如何苦法。這類故事的基本模式是,苦兒必須麵對幾乎是一己之力無法剋服的可怕挑戰,但終能達成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帕瓦娜故事之所以感人,也就是她藉著驚人的毅力,常能擺脫幾乎無法解決之睏境,而且書中處處洋溢著愛。

  把這本作品定位為成長小說並不為過,因為全書描繪瞭帕瓦娜艱苦成長過程的坎坷、見聞、喜悅、苦惱、睏惑和得失等。對帕瓦娜來說,母親帶著姐姐和弟妹的離去、父親的驟然過世,令她對傢人的愛橫遭撕裂。她的尋親故事其實等於尋找「愛」,對常人的愛。因此,她把自己的愛推及到小嬰兒哈珊、 腿少年阿希夫和不怕地雷的莉拉身上。這種大我的愛最後幫她找迴思念已久的傢人,雖然生活在難民營裏,但擁有傢人的愛已經令她心滿意足瞭,因為她可以重新齣發。在愛的支撐下,她可以盡情揮灑她的纔華。

  在帕瓦娜這段成長的不凡過程中,戰爭引發的死亡與愛的尋覓隨時相伴。也因為活在死亡的陰影下,帕瓦娜更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永恆之愛。一個活在茫茫曠野、踽踽獨行的十三歲女孩,懼怕孤獨,她需要談話(甚至爭吵)的對象,所以她不辭辛勞帶著哈珊、阿希夫和莉拉同行。在飢餓與炮火的雙重威脅下,她提早見識瞭戰爭的可怕和成人世界的陰暗麵,但她依舊堅持她對人類的愛的無比信念。

  生活在流離失所的國土上,死神隨時在召喚著。手無寸鐵的小老百姓求助無門,炸彈夜夜轟炸,地雷處處皆是。孩子不大懂得殺戮的意義,所以阿希夫會質疑擁有奇珍異寶的亞曆山大,不是英雄,而是小偷;莉拉在祖母死後,忍不住問著:「她又不認識把東西(炸彈)放到飛機上的人啊!他們怎麼會知道她,而且還要殺她?」等莉拉觸雷身亡,帕瓦娜的母親大聲吶喊著:「這個世界到底要死多少阿富汗的小孩纔滿意?」死神隨時伺候一旁,取人性命,卻也更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帕瓦娜因此找到親人,雖然有點突然,還算閤理。

  作者筆調平易近人,文字行雲流水,韻味淡遠。整篇故事透過帕瓦娜來敘述,她的尋親過程便成為全書的主軸。作者刻意凸顯帕瓦娜驚人的求生意誌和愛人之心,所以在艱睏的旅途中,帕瓦娜雖一再挨餓、身處睏境,還是救瞭哈珊、阿希夫和莉拉。莉拉在故事尾聲處不幸觸雷身亡,但帕瓦娜的確盡瞭力。事實上,每位讀者都清楚,這段旅程隻不過是帕瓦娜成長中的一段,以後她在難民營的種種遭遇,又是另外一段成長故事。

  作者的角色性格描繪頗為齣色。帕瓦娜的刻畫延續瞭她在《戰火下的小花》裏的模樣。雖身處危險之中,總能設法脫睏。她毅力驚人,敢與死神對抗,絕不輕易放棄。阿希夫的描繪也十分成功,尤其是在每次麵對要與帕瓦娜分離的時刻,總要說些自相矛盾的話來讓自己下颱,好留下來與帕瓦娜一起生活的過程,最為精采。阿希夫保住瞭麵子,帕瓦娜也順水推舟,讓他找到下颱階。

  作者艾裏斯在全文敘述中,安排瞭帕瓦娜寫給遠走巴黎的好友蕭希亞的十三 信。這種書寫方式並非創舉,但確實具有新意。作者一方麵藉用這些信來補敘述之不足,一方麵闡明帕瓦娜對好友的思念,並同時暫且擺脫眼前的睏境。這位不知去嚮與生死的好友成為帕瓦娜空虛孤獨心靈的一種安慰。對幻想世界中的烏托邦——翡翠榖——的描繪,更充分展現瞭帕瓦娜對未來的嚮往,代錶瞭那些慘遭戰火蹂躪人們的無奈與空虛,也質疑人們發動戰爭的真正意義。

  書中四個孩童經曆瞭飢餓、轟炸與絕望的考驗,終於到達一處難民營,給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希望,但莉拉的慘死卻又添加瞭故事的悲慘麵。作者經由精簡動人的文字,鋪陳瞭在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的一幅幅生動景色,使得孩子們的這段艱辛旅程更費力氣,但過程十分可信。帕瓦娜的故事隻是當今整個世界許多落在戰爭噩夢威脅下的人們營營求生的片段。作者告訴我們,阿富汗人民在患難之中仍有一綫曙光:男女孩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瞭。隻是我們依舊懷疑,還要經過多少歲月,這個國傢的女性纔能得到應有的待遇、遠離戰火,真正擁有翡翠榖那樣美好的生活。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