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塑型:国际陶艺家陶偶

人间塑型:国际陶艺家陶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艺
  • 陶偶
  • 艺术设计
  • 雕塑
  • 人物造型
  • 国际艺术
  • 当代艺术
  • 手工艺
  • 艺术作品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十三年的创作生涯,总有些作品一再让我停下脚步,专注地凝望......
  每每发现那些深刻生命力着痕的创作,
  我不禁对这些创作者充满好奇,极度渴望了解他们内在思绪,
  特别是同样以人形为创作主题的同行。
  身为人类这件事,出生于不同的国家背景与生存环境,
  他们关切的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透过他们手下的人偶造形,
  是什么样的心路引领艺术家一路走来,终究得以与内在原生之身相拥面对。
  或者,创作者在不同阶段,是不是透露了生命力的增长或消减,
  还是与真我更贴近或与小我更合体。
   
  本书涵盖了四十五位来自十八个不同国籍的陶艺家,跨越数个世代,看似不同国籍或年代的另类思维,但终究表述的是人性与故事。
   
  这些创作陶偶的陶艺家,除了享誉国际的陶艺大师,更有作者长期追踪观察的年轻创作者,而今世代接棒,各自精彩独舞。艺术家拿起卑微的泥土,化身千变万化、丰富多采的立体雕塑,传达创作者的性格与无边无际的想像力,也反应着对社会的关切与历史的省思。除了四十三位国际陶艺家,还有享有盛名的雕塑家贾维尔.马林(Javier Marín),他那充满戏剧能量的巨大头像让人屏息,此外作者更邀请艺术家奈良美智作了一次访谈,他的二度空间绘画与三度空间陶作,在辽阔的天地间相互回音对话。
   
  四十五位艺术家在地球各处为我们连线,每一件作品都是人生之旅所伴随的冷冽冬风或繁花大地,如此丰富,如此独特。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一本名为《匠心独运:当代雕塑的材料、技法与哲学思辨》的图书简介,严格控制内容,确保不涉及“人間塑型:國際陶藝家陶偶”的相关信息,并力求内容详实、风格自然。 --- 图书简介:匠心独运:当代雕塑的材料、技法与哲学思辨 引言:物质的重生与精神的铸就 在当代艺术的宏大叙事中,雕塑艺术以其无可比拟的物质存在感和空间介入性,持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三维空间的物理性占有,更是思想观念与物质形态之间进行深度对话的载体。《匠心独运:当代雕塑的材料、技法与哲学思辨》一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当代雕塑领域进行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探索与梳理。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史的回顾或对现有作品的罗列,而是聚焦于“创作过程”的本体论追问。我们试图揭示,在当代语境下,艺术家是如何选择、驾驭和重新定义材料的,以及这些选择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创作哲学与时代精神。全书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当代雕塑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材料的语言学:从传统到前沿的边界拓展 雕塑的首要任务是“塑造”,而塑造离不开材料。本部分致力于解构当代雕塑家如何看待和利用材料,将其从单纯的支撑介质提升为具有独立发声能力的“语言单位”。 首先,我们详细考察了传统材料——如青铜、大理石、硬木——在当代语境下的“复兴”与“颠覆”。艺术家们不再囿于传统的铸造或雕凿方式,而是通过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和结构创新,赋予这些古老材料以全新的时间感和质感。例如,某些作品通过电解或酸蚀处理,使青铜表面呈现出不可预知的化学反应痕迹,这象征着对“永恒性”的质疑。 其次,本书重点剖析了“非传统材料”的崛起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塑料、工业废料、LED灯、甚至生物材料,已成为当代雕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对一系列代表性案例的分析,探讨了艺术家如何运用回收材料来批判消费主义和环境危机,以及如何使用高科技聚合材料来探讨数字化与身体的关系。材料的选择不再是技术能力的体现,而是艺术家世界观的直接投射。例如,探讨了利用3D打印技术生成超乎人类手工极限的复杂几何结构,这不仅是技法的革新,更是对“手工性”在数字时代价值的重新审视。 第二部分:技法图谱:手工的智慧与机械的精度 技法是连接材料与观念的桥梁。当代雕塑的技法图谱呈现出极度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体现了人类智慧在物质转化过程中的极致运用。 本部分详细分类讲解了不同创作路径下的核心技术。对于需要精细控制的领域,如大型金属结构件的焊接、模块化部件的精确装配,本书深入探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在雕塑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预演来规避实际操作中的结构风险。这部分内容力求详实,涉及强度计算、模具设计优化等工程学基础知识,以确保读者对“大规模制造”的工艺流程有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们从未忽视手工技艺的不可替代性。针对木雕、石膏翻模、以及特定粘土塑形等领域,我们考察了那些坚守传统工艺的“慢艺术”实践者。这些艺术家通过对材料“脾气”的深刻理解,通过日复一日的打磨、修补和塑形,实现了机器难以企及的细微情感表达和材料的内在生命力。书中对比分析了手工打磨与机械抛光在最终作品肌理上产生的本质差异,揭示了艺术家主体性在技法选择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空间叙事学:雕塑的场域与感知重构 雕塑作品不再孤立地存在于基座之上,而是积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进行对话。《空间叙事学》关注雕塑如何通过其形态、尺度和装置布局,对观看者的感知系统发起挑战。 我们探讨了“场所特定性艺术”(Site-Specific Art)的演变。当代雕塑家如何根据建筑环境、历史背景或社会情境,量身定制作品的形态与材料,使其成为解构或强化该场所精神的关键元素。例如,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作品的耐久性、公共安全考量以及与市民的互动性,都成为艺术创作必须纳入考量的技术与哲学范畴。 此外,本部分还涉及动态雕塑和光影雕塑的原理。利用机械原理(如液压、气动系统)或光学原理(如折射、干涉),艺术家如何使静止的物质拥有了时间维度和不确定性。这种对“不稳定”和“运动”的捕捉,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永恒性的反思。 第四部分:本体论的拷问:从具象到观念的漂移 雕塑的终极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观念。《本体论的拷问》深入剖析了当代雕塑在解构传统审美范式后所面临的哲学困境与新机遇。 本书考察了“去物质化”的趋势。当雕塑开始以纯粹的几何形式、透明的空气或难以捕捉的光线作为主要“材料”时,其存在的界限在哪里?艺术家如何界定一个由向量、算法或纯粹概念构成的作品的“实体性”?我们通过分析后极简主义、概念雕塑的实践,尝试定义这种“虚拟的实在感”。 最后,本书回溯了“具身性”(Embodiment)在当代雕塑中的重要性。即使是高度抽象的作品,其尺寸和重量感依然会唤起观看者身体的记忆和参照。雕塑如何通过尺度对比(宏大或微观)、材料的触觉暗示,来引导观众重新审视自身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成为本部分的总结性探讨。 结语 《匠心独运:当代雕塑的材料、技法与哲学思辨》旨在提供一个专业而又开放的视角,引导艺术院校的师生、专业策展人以及所有对物质文化与空间艺术抱有热情的读者,超越表面的视觉冲击,深入理解当代雕塑家在面对复杂材料世界与深刻时代命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与智识深度。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制造”与“为何制造”的深度考察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邵婷如


  陶艺家与艺评写作。

  1963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市,从事陶艺创作至今三十三年,国内国外邀请展一百一十八次,国际美术馆、基金会典藏作品约四十三件。

  2018年担任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策展人,2017年受邀参展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与驻地,2016年担任德国Westerwald陶艺美术馆国际竞赛评审与台湾2016国际陶艺双年展评审,2015年与2013年担任罗马尼亚国际双年展评审,2004年担任美国明尼苏达州Mcknight基金会评审。

  自1998年与2005年起,先后在台湾《陶艺》杂志与德国《新陶艺》杂志发表ㄧ百多篇文章,目前是德国《新陶艺》杂志「Artist Journal」专栏作家。着有《陶人‧陶观:日本当代陶艺名人集》,2011年由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序  当代陶艺发展中的人形/三浦弘子(日本滋贺县陶艺之森美术馆资深策展人)
自序  陶人与陶偶的宇宙连线/邵婷如

Chap. A
1. 高森晓夫  Akio Takamori
2. 柏克.德弗里斯  Bouke de Vries
3. 伊马瑞.史拉姆  Imre Schrammel  
4. 贾维尔.马林  Javier Marín  
5. 拉兹罗.费克特  László Fekete  
6. 理查.萧  Richard Shaw  
7. 瑟基.伊苏帕夫  Sergei Isupov  
8. 林茂树  Shigeki Hayashi  
9. 邵婷如  Ting Ju Shao  
10. 提普.托兰  Tip Toland  
11. 弗拉迪米尔.齐文  Vladimir Tsivin  
12. 奈良美智  Yoshitomo Nara

Chap. B  
1. 津守爱香  Aico Tsumori  
2. 艾莉娜.艾琳凯  Arina Ailincai
3. 奥德里亚斯.杰努索尼斯  Audrius Janušonis
4. 贝丝.凯特曼  Beth Katleman
5. 贝丝.罗  Beth Lo
6. 碧芙丽.玛耶里  Beverly Mayeri
7. 卡文.马  Calvin Ma
8. 克里斯蒂.布朗  Christie Brown
9. 岛津星  Esther Shimazu
10. 加瑞斯.纳许  Gareth Nash
11. 葛楚德.莫沃德  Gertraud Möhwald
12. 刚蒂.迪斯  Gundi Dietz
13. 赫曼.慕伊斯  Herman Muys
14. 伊罗娜.罗姆  Ilona Romule
15. 艾琳娜.婕切娃  Irina S. Zaytceva
16. 曾章成  Johnson Tsang
17. 金.赛蒙森  Kim Simonsson
18. 禹宽壕  Kwan Ho Woo
19. 李昂.史卓斯  Leon Strous
20. 梅恩.芙洛琳  Maen Florin
21. 玛格莉特.基莲  Margaret Keelan
22. 玛丽亚.加兹勒.嘉祖里  Maria Geszler Garzuly
23. 迈克尔.卢塞罗  Michael Lucero
24. 野村直城  Naoki Nomura
25. 施佩宜  Pei-I Shih
26. 藤平伸  Shin Fujihira
27. 史蒂芬妮.玛莉.鲁斯  Stephanie Marie Roos
28. 谭雅.巴图拉  Tanya Batura
29. 日野田崇  Takashi Hinoda
30. 托尼.耐索拉斯  Tony Natsoulas
31. 维尔玛.维拉芙德  Vilma Villaverde
32. 伊弗.马尔佛列  Yves Malfliet
33. 耿雪  Xue Geng

参考资料与感谢名单

图书序言

自序

陶人与陶偶的宇宙连线
文/ 邵婷如 
   
   
  三十三年的创作生涯,总有些作品一再让我停下脚步,专注地凝望。有些是充满视觉造型的美学魅力,也有的则是艺术家在不同阶段,突破性的实验探索。然而这些都比不上另一种深沉的回响,就是安住在作品里,艺术家的精神性或说是生命力的蕴含。
   
  每每发现那些深刻生命力着痕的创作,我不禁对这些创作者充满好奇,极度渴望了解他们内在思绪,特别是同样以人形为创作主题的同行。身为人类这件事,出生于不同的国家背景与生存环境,他们关切的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透过他们手下的人偶造形,是什么样的心路引领艺术家一路走来,终究得以与内在原生之身相拥面对。或者,创作者在不同阶段,是不是透露了生命力的增长或消减,还是与真我更贴近或与小我更合体。
   
  生为宇宙自然的一员,年幼时就相较于同侪敏感,情绪易受外界干扰波动,自年少我便不停的自问:「我为什而生?」、「我于此人间的意义?」大学时利用暑休学陶,捏陶竟意外成为安定自己,寻得内心平安的自救微光,为了这个心灵救赎的需要,从那时起就把作陶当成一生职志。在作陶初始,就直接借由人形诉诸种种意念的表达。而这一路的作陶人陶偶的旅程,也意外地与世界各国的陶艺家,以及与他们的陶偶建立了各形各色的跨界连线。
   
  二十九岁陶偶第一次飘洋过海到纽西兰参加裘利富国际陶艺大赛,当时选中我的作品的评审是高森晓夫。因杂志文章与出书的採访,我们自2014年陆续开始通信,2016年2月5的最后一封来信,他说明生病的近况,同时分享他的新作品,无比遗憾这本书还没来的及交到他手上,他已于2017年1月11日回到天堂。
   
  1996年台湾六位陶艺家受邀美国陶瓷教育年会(NCECA)「台湾馆」的展出,罗马尼亚陶艺家艾莉娜.艾琳凯来到纽约州罗彻斯特会场,她健谈、自信与开朗,激起我对她作品的探究好奇。展期后飞往旧金山拜访朋友,同时拜访在年轻岁月时所关注的美国陶艺家碧芙丽.玛耶里,在她工作室做了生平第一次面对面的採访。
   
  到达日本陶艺之森驻地的第一天,意外地发现理查.萧正在石膏室为他的作品作最后的组装。数月后,匈牙利的玛丽亚.加兹勒.嘉祖里在一个寒冬为我们示范了陶版绢印印刷,她认出我的作品正于陶艺之森美术馆展出,故此邀请我参加隔年匈牙利的女性工作营,让我对匈牙利的当代陶艺有了初步的认识。数年后再访匈牙利,与拉兹罗.费克特相遇,匈牙利当代陶艺之父伊马瑞.史拉姆的原作,在我眼前让我尽情赏析。
   
  美国伊佛森美术馆前馆长朗.库克塔为我的作品集写了篇序文(2004年由新北市莺歌陶瓷博物馆出版),内文提及了奥地利的刚蒂.迪斯、英国的克里斯蒂.布朗与美国夏威夷的岛津星,当时的我对这些前辈不算熟悉,自此她们的作品就存放在我的脑袋里。
   
  2005年,阿根廷执行长维尔玛.维拉芙德邀请五位台湾陶艺家到阿根廷巡回展览与座谈会,我们居住在她百年典雅的公寓,维拉芙德的雕塑作品四处摆置,几百公分的人塑,展现这位艺术家的扎实雕塑功力。
   
  日本陶艺之森美术馆策展人三浦弘子于2006年策划的「蕴藏于黏土中的人形——心之眼国际展」时,她挑选了我首次挑战一百多公分的单一人塑,无比荣幸地,这场展览同时有德国陶艺家葛楚德.莫沃德与日本前辈藤平伸同台展出,而美国托尼.耐索拉斯半写实、半卡漫的彩艳人偶在会场上让人无法忽视。
   
  墨西哥雕塑家贾维尔.马林这位在中美洲享有盛名的艺术家,作品的量感与动感,承载洋溢的情感,然而我一直苦无採访的机会。2008年于奥地利驻地时与墨西哥陶艺家帕洛玛.多丽斯同享一个工作室,无意间得知他们是大学的好友,透过她的介绍,马林的经纪人从墨西哥寄来两大本厚重的画册与相关的资料。
   
  纽约大学教授茱蒂斯.史瓦兹于2008年出版的厚重书籍《对抗式陶瓷》,尽管我的一件作品被收录在书中的角落,然而当我发现美国陶艺家提普.托兰的超写实陶人时充满惊喜,同时反覆揣意谭雅.巴图拉与立陶宛奥德里亚斯.杰努索尼斯,他们独特的作品语汇。
   
  我于2016年受邀德国Westerwald陶艺美术馆担任评审,来自芬兰与德国的策展人与我同意将其中一个奖项颁给比利时的伊弗.马尔佛列。受到唐三彩影响的「马球选手」系列的威尔斯陶艺家加瑞斯.纳许,作品也在当期展览会场上,而曾在台湾双年展展出的芬兰陶艺家金.赛蒙森,他那两只洁白的鹿也在展场深情地对望。
   
  韩国禹宽壕正执行「一万个礼物」的创作计画,对人塑感到兴趣的我们,同时受邀担任台湾2016国际陶艺双年展的评审,这段期间对彼此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认识。多次长途旅程在香港转机,机场的作品陈列柜中,曾章成「咖啡与茶」的系列陪伴旅人候机的疲惫时光。
   
  2007年奈良美智拿起陶土创作,对泥土表现其独到见解。身为2018「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的策展人,我于2017年年末前往日本拜会奈良,两次的会谈,奈良随和地聆听着展览内容,同时认真地回应他将为这个展览准备的新作品。过去二十年来,持续关注着奈良的创作过程,2018「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有了他的参与,具有特别的意义。
   
  故此,与其说在过去几年我陆陆续续地记录汇整了一本有关国际陶人的书,不如说,身为陶人与我创作的陶偶,它们带着我穿过宇宙的上空云层,飞越看不见的国界,串起了三十三年的世界行脚。特别是当内心唿喊着真的好想知道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世界,好奇的闪烁光点穿梭交会,带着我在时空里从点连成线直到我与大家会面。
   
  或许正如高森晓夫在採访所说的:「创造人形是谈论人性最基本而直接的方式。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人及历史怀有求知好奇心,我们从中找到自己创作的动机与内涵。」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 哇,拿到這本《人間塑型:國際陶藝家陶偶》真的讓我很驚喜!我一直對手工藝品,尤其是陶藝,有著莫名的熱情。平常除了會逛逛文創市集,偶爾也會自己動手捏一些小東西,雖然成品跟藝術家比起來就…(笑),但那種從土裡捏塑出生命的感覺,真的很療癒。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人間塑型」,彷彿透過陶土,就能雕塑出真實的人間百態,而且還是「國際陶藝家」,光是想到能看到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如何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技法去詮釋「陶偶」,就已經讓我充滿期待了。我特別想知道,書裡會不會介紹一些比較少見的陶藝技巧,像是拉坯、捏塑、雕刻,甚至是釉藥的運用,這些都是讓陶藝作品栩栩如生的關鍵。我猜想,透過書中的圖文,我應該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大師們的創作心路歷程,以及他們是如何將情感、故事,甚至是對社會的觀察,巧妙地融入到每一個陶偶當中。總之,這本書的出現,絕對能滿足我這個陶藝愛好者對美的追求,也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沉浸其中、暫時忘卻煩憂的出口。

评分

(二)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人間塑型:國際陶藝家陶偶》這本書,我心裡其實有點小小的疑問。畢竟「陶偶」這個詞,在我印象中,總會聯想到比較傳統、甚至有點童趣的擺飾。但「國際陶藝家」這幾個字,又讓我覺得似乎不那麼簡單。我對藝術的理解可能比較淺,但總覺得能夠被稱為「藝術家」,作品肯定有其深刻的意涵和獨特的表現方式。所以,我非常好奇,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陶藝家,會如何解讀「陶偶」這個主題?他們的作品會是單純的模仿人形,還是會藉由陶偶來傳達更複雜的概念?我設想,書裡可能會呈現各種風格迥異的陶偶,有的可能寫實到讓人驚嘆,有的可能極度抽象,甚至帶有超現實的風格,挑戰觀者的視覺與思維。我特別期待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偶,會如何反映出當地的人文風情、社會結構,甚至是一些歷史的記憶。例如,歐洲的陶偶會不會帶著古典的氣息,而亞洲的陶偶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東方韻味?透過這些作品,我希望能拓展我的藝術視野,學習用更寬廣、更多元的角度去欣賞藝術。

评分

(三) 我是一名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年輕人,平時對於各種視覺藝術都相當敏感,這次在書店偶然翻到《人間塑型:國際陶藝家陶偶》,真的有種挖到寶的感覺!「人間塑型」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哲思,讓人聯想到生命、存在、以及人類的各種情感。而「國際陶藝家」這個組合,更暗示了這本書將會是一個跨越國界、匯集頂尖創意的饗宴。我個人非常喜歡那種能夠從物件本身,感受到創作者靈魂的作品。我猜測,書中呈現的陶偶,不僅僅是靜態的擺飾,它們可能都承載著生命的故事,或許是藝術家對某段經歷的感悟,或許是對某種社會現象的隱喻,又或者僅僅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讚頌。我迫不及待想看到,這些陶藝家是如何運用陶土這個最原始的媒材,去捕捉瞬間的表情,去雕琢細膩的情緒,去塑造出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我想,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從事創意工作的人來說,將會是一個極大的啟發,它能讓我們思考,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象的藝術表現,以及如何在創作中注入深刻的人文關懷。

评分

(五) 老實說,我對陶藝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很基礎的階段,像是鶯歌那邊的一些陶瓷工廠,或是學校裡的美術課。但是,《人間塑型:國際陶藝家陶偶》這個標題,卻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給人一種感覺,這不僅僅是關於「陶器」的製作,而是關於「人」的塑造,而且是藉由「陶土」這個載體。「國際陶藝家」這幾個字,更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一般,一定會有很多令人驚豔的作品。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有豐富的圖片,讓我們這些對陶藝不太了解的讀者,也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個陶偶的細節,以及它們獨特的神韻。我很好奇,這些國際級的陶藝家,他們是怎麼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的?他們的每一個陶偶,背後又藏著怎樣的故事?我猜想,書裡可能會探討到,陶土的材質特性,如何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以及不同的燒製技術,又會如何賦予陶偶不同的生命力。總之,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之旅,透過陶偶,讓我們重新審視「人」的樣貌,以及藝術的力量。

评分

(四) 說真的,在現今這個數位化、虛擬化越來越盛行的時代,能夠有一本專注於「陶偶」這樣一種極具手感溫度媒材的書,真的非常難得。《人間塑型:國際陶藝家陶偶》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樸實卻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我不是專業的藝術家,但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需要時間、耐心和精湛技藝才能完成的作品,抱有深深的敬意。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深入探討陶藝家們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與泥土對話,如何透過指尖的溫度,將一團冰冷的泥土,賦予生命、賦予情感。我特別好奇,書裡會不會介紹一些,傳統陶偶之外的、更具當代藝術感的創作。例如,有些藝術家會不會在陶偶的造型上,融入一些現代社會的符號,或者使用一些特殊的技法,讓陶偶產生視覺上的衝擊力?我期望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藝家,如何用他們的「塑型」藝術,來展現他們對「人間」的理解與詮釋。這不僅是一本關於陶藝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藝術家們內心深處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