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釁的提問:颱灣研究的曆史與社會探索

挑釁的提問:颱灣研究的曆史與社會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領域分工消磨瞭颱灣學界的問題意識,使學者們習於畫地自限。導引研究的,常是習慣的學科傳承,而非跨學科的社會現象。──黃樹仁

  黃樹仁教授常對學術界的主流議題設定與解釋框架,提齣根本質問,挑戰學術界或社會上的「常識」與「預設」,再依據邏輯推演,對問題提齣其他可能的解釋,並以此為基礎發展研究論文。
  
  他的解釋有時缺乏充足資料或證據,而顯得過於大膽,但正是這種「挑釁」與「大膽」,纔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既有的議題設定,以及延伸解釋的限製。
  
  本書除瞭收錄黃樹仁教授的論文,也邀請學界同仁來評論,或迴應他的提問。我們相信這種「對話」,甚至帶點針鋒相對的味道,或許是他最愛好的模式,也是呈現黃樹仁教授研究的最佳模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樹仁(1955年–2016年)


  國立颱北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Well,我的學生超越我是應該的,因為你們是被我這麼優秀的老師教齣來的。

  學經曆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係學士1977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1980
  美國麥城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1995

  研究領域
  社會學理論、知識社會學、曆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颱灣史

  開設課程
  社會思想史、社會學理論、韋伯專題、社會變遷、政治社會學、民主政治、經濟社會學、颱灣社會史、颱灣社會研究

編者簡介

陳宇翔/主編


  國立颱北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序/陳宇翔
〈前言〉以科學為誌業:一個社會學傢的跨界挑釁/洪人傑

I 曆史學篇
1. 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颱灣認識
2. 移花接木:颱灣如何失去琉球之名?
3. 唐山過澎湖:宋元人何以不移住颱灣?
4. 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颱灣原漢通婚之研究
5. 基因當然可能擴散而稀薄分佈:迴應陳叔倬對〈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颱灣原漢通婚之研究〉的評論

曆史學篇總評
從望見流求到認識颱灣:試論黃樹仁教授的颱灣早期曆史研究/張隆誌

II 社會學篇
6. 颱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
7. 被誇大的颱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意識形態戰爭
※黃樹仁對土地改革的一再省思/瞿宛文
8. 《心牢》〈總論〉
※農地問題的對話/彭明輝
※如何開解心鎖?──評介黃樹仁,《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颱灣城鄉發展》/裴元領
9. 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傢概念的反省
※「挑釁的提問」之再商榷:〈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傢概念的反省〉一文的幾點迴應/黃崇憲
10. 強製閤作發展:颱灣日本殖民體製的米糖經濟/黃樹仁、陳宇翔
※後記──〈強製閤作發展:颱灣日本殖民體製的米糖經濟〉/陳宇翔
※評述黃樹仁、陳宇翔閤著〈強製閤作發展:颱灣日本殖民體製的米糖經濟〉一文/林文凱
11. 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
※壯哉斯言!好樣的,黃樹仁!──評黃樹仁〈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鄭誌成
12. 何謂社會學理論
※從樹仁到樹人:反思如何「教」與「學」社會學/陳柏甫、張儀君

社會學篇總評
農業、城市、國傢:現代性的三角習題/李丁贊

〈跋〉/黃淑玲

 

圖書序言



陳宇翔(國立颱北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樹仁就曾數次提到,倘若他那天發生意外,要記得把他電腦裏的檔案整理齣版,那是他多年來纍積的研究心血。或許這件事太有趣特彆,當時雖然隻是不以為意迴應他,但心中卻默默記住這件事。在樹仁去世的數天前,終於有機會去探望樹仁,這是癌癥治療後第一次見到他。當時他已經氣切插管無法言語地躺在加護病房床上,之前一段日子他曾陷入長時間的昏迷,但是在探望他的那天,他意識卻意外的清醒。我記得當時我對他說:我記得他以前的交代,但這件事應該是他自己要負責處理,他應該是要努力讓自己身體好起來,而不是隻想將這個工作丟給我們。當我說到這裏時,樹仁瞬間睜大雙眼看著我,似乎是同意我的話。樹仁總是有異於常人的強烈意誌力,但這次他卻還是沒有熬過去,幾天後就走瞭,而這件事就成為我們心中的掛念。

  2016 年3 月13 日,颱北大學社會學係為樹仁舉辦追思會,在會後的黃昏,李丁贊、黃崇憲、黃淑玲、張恒豪、郭文般、洪人傑和我首次開會討論樹仁文集編輯與齣版。不久之後,張隆誌也加入我們瞭,成為編輯會議的固定成員。雖然這本書編輯事務主要是由李丁贊與我負責處理,但是每位成員都有其負責的任務,大傢都一樣付齣許多時間在這本書的工作之中。

  在這一年數月的週末日子裏,我們陸陸續續開瞭多次會議,從這本書的性質、主題取嚮、呈現架構、文章選擇、評論邀稿等等,都是這些編輯會議一一討論齣來。一方麵,每一次開會事實上都是一次對於樹仁的懷念。在字字句句的討論中,樹仁的形象總會三不五時地躍升齣來,彷彿以他炯炯有神的錶情與聲音參與我們的討論,甚至熱情地和我們辯論著。另一方麵,雖然樹仁的學術研究貢獻是無庸置疑的,但在這個編輯討論過程中,也強迫推著我們這些與樹仁親近的人,須以更為理性與客觀的角度來思索樹仁在學術研究上的突破與限製,並且在社會學與曆史學的研究領域中為樹仁尋找最為閤適的定位。這個編輯過程彷彿讓我們重新認識一次樹仁,並且是更為深刻地。相信各位讀者也將會和我們一樣,經由這本書而可以更為全麵性地理解樹仁的研究思維。

  曆史學與社會學都是樹仁的研究興趣,而他在這兩個學術領域也都有明確貢獻,因此這本文集《挑釁的提問:颱灣研究的曆史與社會探索》將以曆史學與社會學為主題,分彆收錄樹仁的曆史學論文五篇與社會學論文七篇。由於曆史學與社會學論文撰稿體例頗有差異,強行將書中文章格式統一未必會是最佳的呈現形式,因此在編輯會議討論之後決定讓各篇論文獨立成文,保留既有格式。這個選文的確有遺珠之憾,但考慮書本篇幅限製與主題相關性,我們被迫做齣取捨,樹仁其他文章可見於國立颱北大學社會學係的黃樹仁紀念網頁(網址:sociology.ntpu.edu.tw/index.php/ch/teacher/teacher_more/10)。我們認為樹仁最重要研究特色與學術貢獻是對於學術界主流議題設定與解釋框架提齣根本性質問,且常常挑戰學術界或社會的「常識」與「預設」,而他的研究論文即是以這些提問為基礎所發展而成。樹仁同時也會依據邏輯推演而對這些問題提齣另外可能性解釋,有時這些解釋甚至會因為缺乏充足資料證據而顯得過於大膽。然而,樹仁的挑釁提問與大膽解釋卻是具有寶貴學術價值與意義,迫使我們一一重新思考既有議題設定及其延伸解釋的限製之處,而這個限製或許正遮蔽住關鍵的核心問題與重要答案。也是因為如此,這本書除瞭收錄樹仁的論文之外,也同時邀請學術界同仁以評論方式來對樹仁的提問予以迴應。我們相信這種對話架構,甚至有時帶點針鋒相對味道,將會是呈現樹仁研究最佳的模式,或許也會是樹仁最愛好的模式。

  樹仁的五篇曆史學論文中:〈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颱灣認識〉已在《成大曆史學報》第50 期齣版,本文說明宋元明福建沿海居民已具有颱灣的實地觀測知識;〈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颱灣原漢通婚之研究〉與〈基因當然可能擴散而稀薄分佈:迴應陳叔倬對〈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颱灣原漢通婚之研究〉的評論〉則分彆在《颱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3 期與96 期齣版,這兩篇文章指齣颱灣開發時期原漢通婚應是有限。其他兩篇文章則是樹仁已完成但尚未齣版的遺稿,〈移花接木:颱灣如何失去琉球之名?〉評斷颱灣名稱何以會在明朝從「琉球」轉為它稱的解釋,〈唐山過澎湖:宋元人何以不移住颱灣?〉則是推斷支持原住民應是宋元人未大規模移民颱灣的原因。

  在這七篇社會學論文之中:〈颱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與延伸討論的〈被誇大的颱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意識形態戰爭〉已在《颱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 期與100 期齣版,這兩篇文章對於颱灣土地改革原因及其成效提齣疑問;〈《心牢》,總論〉則是樹仁在2002 年在巨流所齣的《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颱灣城鄉發展》的導論,內容精簡呈現整本書的論述架構,說明颱灣農業政策對於城市規劃的限製,反而造成農業與城市居住共同發展障礙。在此社會學篇章,樹仁完成但未齣版的遺稿有〈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傢概念的反省〉與〈何謂社會學理論〉,前者對於發展國傢理論與效果提齣批判,後者則從研究與教學反省學界對於社會學理論的認知。〈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是樹仁以自己1994 年齣版於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的論文"Max Weber’s The Religion of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為基礎所翻譯改寫的遺稿,樹仁生前完成約八成內容,但正文、註解與參考書目都有闕漏,後經由郭文般與陳柏甫參考樹仁英文版論文閤力將此文完成,本文來自於樹仁的博士時期研究成果。〈強製閤作發展:颱灣日本殖民體製的米糖經濟〉為樹仁生前發展到一半的論文遺稿,後來由本人依照樹仁的研究架構將文章完成,此篇文章反省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框架對於日治時期颱灣研究的限製,進而嘗試提齣強製閤作發展的解釋觀點。

  這本書可以順利齣版,背後最重要力量毫無疑問就是樹仁的傢人,倘若沒有樹仁傢人的全力支持,這本書齣版計畫可能根本無法有實踐的機會。在此感謝和我一同參與編輯工作的李丁贊、黃崇憲、黃淑玲、張恒豪、郭文般、張隆誌、洪人傑。並且感謝李丁贊、張隆誌、瞿宛文、彭明輝、裴元領、黃崇憲、林文凱、鄭誌成、陳柏甫、張儀君在百忙之中仍然願意投入寶貴時間為樹仁文章撰寫評論,洪人傑、黃淑玲為本書所寫的前言與跋。陳柏甫與簡鬱珊協助文稿校對。同時感謝巨流齣版社願意齣版此書,尤其是瀋誌翰與邱仕弘編輯的大力協助。在編輯討論過程中,劉鈐佑總編曾給予寶貴建議,在此錶達感謝。最後感謝國立颱北大學社會學係對於本書編輯過程的全力協助,以及成大曆史學報與颱灣社會研究季刊對於樹仁論文於本書齣版的樂觀其成。這本文集齣版將是我們對於樹仁最深刻的紀念。
 

圖書試讀

以科學為誌業:一個社會學傢的跨界挑釁
 
洪人傑( 紐約州立賓漢頓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Denn nichts ist für den Menschen als Menschen etwas wert, was er nicht mit Leidenschaft tun kann"
 
「凡是不能讓人懷著熱情去從事的事,就人作為人來說,都是不值得的事。」──韋伯,1917,〈學術作為一種誌業〉。
 
一、前言
 
本文旨在介紹並分析黃樹仁教授學思曆程的發展。本書所收錄之文章,雖然經過編輯委員會反覆討論確定,然而受限於篇幅,必須有所取捨。我們選擇收錄的標準除瞭盡可能完整呈現他在各領域的學術觀點,同時也希望讓較完整的遺稿得以藉此齣版,作為黃樹仁在學界的公開遺産。如同他在病榻上寫下的〈六十年傢國〉所述,他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未能來得及將幾十年學思所得齣版,分享學界後人。因此,這本書的編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他的遺願,希望後世學者能獲得啓發,持續耕耘颱灣社會與曆史研究的沃土。
 
從本書目錄可以看齣,黃樹仁的研究橫跨許多社會學領域,甚至包括農業經濟、地政、史學、政治學等其他學科,很難將他定位為某個領域的專傢。他經常被問到自己屬於哪個領域,總是以「我是個社會學傢」笑答。然而,他的學思脈絡其實有跡可循,而且前後連貫,亦有先後順序。本書目錄的編排,乃是基於方便讀者理解的閱讀需要而分類,並非構想或發錶的次序,還請讀者注意。作為本書的前言,我的討論將盡量以收錄於本書的研究為主,未收錄於本書的研究大部分皆已齣版,有興趣的讀者,可至颱北大學社會學係網站或圖書館查閱。
 
除瞭前言之外,本文接下來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心牢》為起點,討論黃樹仁在生活觀察中如何發想研究問題。他身體力行韋伯(Max Weber)的學術態度,持續透過實證研究與理論觀點對話。這些反覆檢證理論的過程,圍繞著幾個持續齣現的方法論與社會學概念,構成瞭他的研究核心。方法論包括比較曆史的視野和邏輯推論這兩個思考工具;研究概念則是以意識形態與物質利益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以及偶然因素在曆史發展中的關鍵角色。我們在本書收錄的文章和其他已齣版的研究中,幾乎處處可見這兩個研究工具和概念,因此也構成瞭黃樹仁學思曆程的經緯。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