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氣生活:植物係女子的山居日誌

植氣生活:植物係女子的山居日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泉希
圖書標籤:
  • 植物生活
  • 山居生活
  • 田園生活
  • 慢生活
  • 自然
  • 治愈
  • 女子生活
  • 日誌
  • 生活方式
  • 植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園花草、五年晨昏 四季山居、81道山野蔬食 以雙手與療癒性植栽對話慢活 以身體實踐山林曠居生活 一位獨特的女子,怡然自得於山居田園生活,與花草鳥木一同生息起落,動手栽植作物、烹煮山野蔬食,並與大地苔蘚蕨共舞,在凡間俗世裏尋求生命的悸動…… 本書作者以深邃的心靈感應,帶領讀者走入一方綠林盎然的天地,以經年深居山林的心得,分享其純粹的步調,不論幽徑散步、養生蔬食及花藝之作,皆以五感傾聽大自然奧妙的悅音。 本書特色 1.作者強調山居生活風格與身體力行實踐,一個單身女子如何與自然生活一體,與花草共舞,與植物靈氣相通。 2. 本書帶齣作者個人居住環境與「山菜」食物之獨特性,一部分自傢栽種,一部分往來山區在地小農,雖是尋常野菜山菜,但藉由能見的産地到餐桌,並提供創意料理,是極為特殊的生活理念與方式。 3.在山居的歲月裏,作者除體悟天地與人閤一的舒活之餘,更進一步摸索齣花草藝術之精華,更有近年流行日本的養植蕨類的綠手指工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泉希


  颱北大學社會學係,設計人文雜誌編輯、寫作多年,擁有一間小獨立齣版社。著有:《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綫條》(閤著)。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山裏居,接地活


  這本書是記述2011至2016年間,我在陽明山竹子湖某個隱蔽山崁裏的獨居生活。當2018年即將成書之際,把應該作為前導的序文,留在最後一刻執筆,此時,正是颱灣北部櫻花再次盛開之時(元宵過後第二迴閤)。開車行駛在陽金公路上,沿路風景是迷花叢林,在追光追速中,燦花隙露,移璗心海,似乎,我又穿越瞭季節與季節之間的夾縫,植物展芽甦醒與百花清甜欲滴的蜜味,在那個通道裏,香氣是光是火,淋灕。

  離開竹子湖五年多的雜野林生活之後,移居至兩個地方,大半工作時候在市區,非工作時則在郊區(金山與陽明山交界的小山區),剛入住新山區時,是春夏,庭園草坪上布滿瞭植被植物;茜草科的繖花龍吐珠、莎草科的碎米莎草、脣形科的塔、光風輪......必須整個頭身匍匐在草地上,纔能細看清楚這些僅有1、2毫米大小的花穗容貌,心想,每移居一處,都有駐地長年,等在那裏列隊歡迎著我的花草植物;最後一朵白茶花重力垂落在草皮上的花瓣、槭樹春天的芽花、結花纍纍的含笑樹、雞冠刺桐開成的紅色尖花蕊心指天......在即將翻展新的生活頁麵之際,發覺我並無需用力策劃接下來該如何過活,植物自然迤開瞭一麵又一麵,而我總像早已準備好瞭,等著接應之。

  住在竹子湖山區的年歲,並無預期要留下什麼,太常身在其中而耽溺其中,忘語,也忘瞭要多作紀錄動作,現在看得到的照片,是非常不到位的殘影捕捉。而寫作對我,從來都是一種單獨且沉潛的相伴,有個可供自己反覆思索的介麵,很多篇章是離開山林之後寫的,純屬後設的憶想,能說的其實太少,無法即存的美麗感知則太多太多。在此不由得感謝起我的主編們林美慧與鬍文青催生稿子的能力,他們看得見我慵懶本性的背後,似乎有些幻化世間物為脫俗美感的小纔華。

  一直想著,我對自然植物的愛好根植於哪裏?除瞭對畫傢梁至青長年實種植物與藝術感知齊併的耳濡目染,每迴走進大小山裏,特彆是有著天然氣息脈動的森林地,身體裏積存的記憶,便湧蹦而齣,而氣味總是第一個觸點。遙念,父親每日傍晚,從傢對麵的原生植物園散步迴來時,手裏總是握著一兩朵鷹爪花,放在每個小孩房間的桌麵上,淡淡的黃花,靜置房內,顧自綻香。植物,如一把奇幻的鑰匙,越過山脈,越過地錶與人間,牽連著尚不可知的源地,那裏,似乎是探索不盡之處,深深吸引我至今。

2018.3春,在陽明山
曾泉希

推薦序

居山與務食


  近十年來,很多人開始思考「想要過什麼生活」,作傢陳冠學在屏東過著晴耕雨讀的田園寒暑;孟東籬、區紀復力行簡約澹泊的日常;粟耘尋覓恬靜自在的鄉居故而移徙苗栗山上;愛戀土地的阿寶徹底當瞭女農在梨山討生活;蔡珠兒因地就宜種地栽菜……這些作傢不管崇尚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最終仍舊迴歸田園,日日在農園、蔬果花樹中體驗真正的「自然生活」。

  在日本更有不少人過著自耕自足的農夫生活,追溯早期的梭羅為瞭「公民不服從」之理念,隱逸於瓦爾登湖,吃野蔬、蓋屋、自製工具。其實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塊田園山林,都想親手栽植花木蔬果,食飲自種的山食,這種對山林田園的嚮往愛戀,多半一輩子置藏於心中,頂多在傢裏的小陽颱種種盆栽、稍稍消解「農夫」心願;或者,四處觀花賞木以滿足潛在對「植物係」的想望。

  從《湖濱散記》、《寂靜的春天》、《田園之鞦》……的自然寫作,以至「植物係」書寫,雖親訪自然的目的略異,但融入大自然的心態是一樣的。作者一趟陽明山竹子湖的猴崁之訪友之行,成就瞭多年的居山歲月,從中體驗耕讀的鄉村生活。本書以生活、飲食、自然美學的麵嚮,書寫並呈現五年多的山林日子,以親近讀者的編輯方式,圖文並茂繪顯生活樣貌、自然美學,更以雜誌式編排展現攝影之美、飲食書寫的實用性。

  此外,本書匯集山林體驗、人文觀察,以作者清新的筆調,在栽種與生活中夾敘些許人生哲理――「車到不瞭的地方,纔是精彩。走路,閑散的走路,走入每一條叢林小徑,走入每一處荒野與未知……。」「五年的時光殖留在小山徑上,塵囂與繁雜思緒似乎也被叢叢樹林阻隔瞭,像是在進行封印城市記憶般……」。

  作者以敏銳的目光察覺植物生態之共存互生的理念――「九芎樹如何在年分比他老的大樟樹旁,麯身相依,而不互搶光綫與養分?孟宗竹長到什麼程度會彎摺垂矣,而到至高處群竹籠天,縫隙篩光映照底下蕨苔與蕺科、鴨蹠草科等? 毛蕨、腎蕨、座蓮蕨是如何分配長在岩壁土溝上的數量與位置的……」這些自然生態唯有真正走入林樹野地,彎下腰來纔能見識其盎然之姿。

  從生活中體悟人與自然的相處,久瞭更能通透「山路走久瞭,對草路的親近熟悉,深知處處草溼石滑,下意識用腳趾夾住支撐帶的力道已經練到可恰如其分,輕盈履步也不緻滑倒,沿路真的會裹住腳的,反倒是一步一景似的可愛花草樹石,同一路徑走瞭數十迴,身體自然順著麯嚮而行……」的純粹心境。
人,也是山林田園中美麗的風景之一,作者特彆喜愛販菜者們的身影,文中深刻描繪瞭他們脫離影像之外,更多的處世之道。而八十一道蔬菜料理食譜,讓人從空靈的山嵐雲霧中迴到務實(食)人間。

  書中最後章節——「習藝於自然」以微觀小花小草,配以圖片提供讀者認識花草的入門。

  本書可以用雜誌「專輯」的麵嚮去閱讀,平實且兼具實用,若要更深入體悟大自然,成為植係的一員,不妨跟著作者的腳步一同走入山林,體驗閑適的居山歲月。

2018.4  方梓

圖書試讀

居山心願(節錄)

夏季,清晨五點多的朝陽,柔細地,斜射入窗,窗外木瓜樹已競速突破頂框,木瓜大粗葉頂天,把光綫篩瞭一層,多角形的光塊,慢速爬上瞭床尾,印上瞭棉鋪,微微聚起熱來。樹蘭的花香味與七裏花香,綿密濃鬱地隨著風穿進紗窗孔隙,漫進屋內,兩種花香煙霧般嬌嬈互纏(如果它們有形體的話),彼此以味參滲,揉閤齣瞭刺鼻的艷香,逸噴滿室,空氣亦突然轉瞭頻波似的,輕振鼻腔,微觸沉睡係統。

鳥鳴遠近,青空薄雲,大好天色都在試圖喚醒我,而我常是半夢半醒,還在床寐間卻硬是撐開眼眶,想無時差地接收眼前美奐景象,以無遺群覽。青冷灰色調,是夏季清晨溫度的顯色,綿綿灰團透隙著亮光,傢中景物隨著我平移的視綫,漸漸甦醒、逐一清晰。20℃,是夏季攀升至鎮日高溫的最低起始點,爽涼適溫,沁人肺腑,成為一日的開端,身體頓時化為一具蓄能槽體,大氣能量縈繞,啓動體內各處感應節點,連動、鏈結、通電般的,觸發原有感官認知為高敏度,晨昏持勉,接隙運作。而溼氣潤圍,陽光曳曳灑灑,芭蕉葉揚顫瞭幾下,幡然如幟旗,裂葉如多足蟲獸,乘著光邁邁飛行。

在海拔540公尺高度,稍稍將人為世界的朦度篩淡瞭一些,淨抽後的清澄,曝齣瞭朗朗光譜,空氣透晰,頓時將人與物拋擲騰空。稍遠一端,粉色蒜香藤攀上瞭八米高的南洋杉,細柔飄忽,輕盈置頂,這是我初入住山裏時,每日早晨所感受到的光景。

2011年,因一次訪友之行,來到陽明山竹子湖名為猴崁的山區,在一傢野菜餐廳看到對麵房子門口掛瞭張齣租貼條,前去探知,一問有兩間獨棟平房要齣租,立即敲門入內探視,屋況尚可,便邀瞭也喜歡居山環境的好友一起入住,一人一棟,一週後把市區房子退租後,就入住猴崁。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