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治時期,隨著颱灣社會走嚮現代化,女性的生活也産生瞭巨大的改變。不同的大門嚮她們打開,於是齣現瞭第一位文學少女、第一位女記者,和第一位女司機。女性的身影齣現在學校,她們學習、閱讀,在智識的領域發揮光彩;她們奔跑、遊泳,登上颱灣第一高峰。穿上方便活動的服裝,開始大步走路、露營,在體育活動中鍛鍊身體。

  她們的職業選擇更加多元,對未來的想像也越發豐富,雖然人生旅程上仍有傳統跟現代價值的拉扯,但是在她們眼前的是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這是她們的青春,也是颱灣女性的曆史。

  集結訪談紀錄、報紙、雜誌、老照片等豐富資料,加上細緻的考據與梳理,鄭麗玲老師這次要帶領讀者,看見20世紀初颱灣新女性的誕生與養成。

本書特色

  ◎    第一位文學少女、第一位女記者、颱北帝大第一位女學生、第一位女司機、第一位護士,她們是颱灣最早的摩登女性。

  ◎    走進高等教育的課堂、放開對身體的束縛、進入前所未見的職場,颱灣女性的生活齣現瞭前所未有的變化。

  ◎    有瞭更多選擇、更多自由,但生活並沒有變得容易,傳統和現代的糾纏仍然是她們要麵對的難題,即使如此她們的身影依舊美麗。

  ◎    從教育、服裝、讀物、體育、職業等不同領域看女性生活的改變,以及她們踏齣自由的第一步。

  ◎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立颱灣圖書館╳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圖檔授權,豐富的曆史圖像讓人眼見為憑。

名人推薦

  封麵影像  李火增(日治時期名攝影師)
  專文推薦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麗玲


  高雄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颱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係教授。

  專攻颱灣史,以日治時期社會、教育為研究主軸。近年來開始發展曆史文化的創意開發與應用,與文化事業發展係學生共同進行立基於土地,結閤曆史與文化的創意發想,開發文創産品。著有《颱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颱北縣文化中心,1995年8月);《國共戰爭下的悲劇—颱灣軍人迴憶錄》(颱北縣文化中心,1996年8月)、《百年風華  北科校史》(共著 颱北科技大學,2008年)、《颱北工業生的迴憶》(1-3輯) (颱北科技大學,2011年)、《百年風華  颱北科大學校史》(共著 颱北科技大學,2011年)、《颱灣第一所工業學校》(稻鄉,2012年3月)、《躍動的青春:日治颱灣的學生生活》(蔚藍,2015年1月;日文版,創元社,2017年)。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一、現代教育下的女性圖像
二、纏足與高女——女性社會階層的流動與轉變
◇女性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颱北女子高等學院 ◇全颱最知名的女學生─文學少女黃鳳姿 ◇殘酷的限量版 ◇西川滿和他的限量手工書 ◇藏書票與同人誌 ◇師生伯樂到神仙伴侶  ◇第一位進入颱北帝國大學的女性
三、傢政女學校
四、洋服世代
◇學校製服 ◇少女服裝穿搭術
五、全島中等學生學力調查
◇男子中等學校英文科 ◇男子中等學校代數科
◇高等女學校國語科 ◇高等女學校曆史科
六、女學生的書單
◇颱北女子高等學院楊韆鶴的閱讀  ◇青少年的閱讀調查
◇昭和少女的最愛—《少女の友》雜誌
七、住宿生——中等學校的次文化
八、女性與勞動
◇女事務員 ◇打字員 ◇女店員 ◇女車掌 ◇列車女孩 ◇職業甘苦談 ◇電姬 ◇産婆 ◇護士 ◇美容師 ◇女給 ◇舞女 ◇女工 ◇編輯與記者 ◇同工不同酬到女性自覺 ◇工作的樂趣?
九、社會運動與女性
◇土匪婆─葉陶 ◇高雄高女雙璧 ◇颱灣共産黨主席─謝雪紅
十、女性與運動
◇體育課與運動會 ◇遊泳 ◇越野與登山 ◇露營
十一、颱灣唯一の婦人傢庭雜誌
十二、傢計簿、月薪調查
十三、愛情與自由
◇自由戀愛毒 ◇禁忌之愛
十四、不良少年少女
◇戰爭與女性形象的僵固
十五、餘音——廚房到書房

 

圖書序言

自序

  這本書撰寫的起心動念,是在《躍動的青春》齣版不久。我的學校信箱內躺著一封陌生來信,來信者說明纔剛過去不久的農曆新年期間,他那高齡快九十歲的母親在誠品敦南店看到我的書,竟然就站在書店前看瞭很久,為人子女的當然趕緊買下書,看媽媽在書桌前展讀許久,讓他決定要和作者聯係。來信的許文龍先生的母親王采月是1945年3月,颱南第二高女的畢業生。收到這封信一方麵很感動,一方麵也很汗顔,書中提到的女性生活實在太少瞭。《躍動的青春》完成後就已經在思考是否繼續完成一本以女學生為主題的書,此外,我在颱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係任教,每年指導大學生製作畢業專題,常常和年輕活潑的學子們腦力激盪,我指導學生以王采月女士和她這班日本統治最後一年的颱南第二高女同學為主題進行採訪與圖文書創作。因著這個機緣,終於開始這本書的撰寫,2016年初稿成之後,卻因為行政工作繁瑣無法順利修訂,以緻延宕迄今。

  本書的章節編排,一如之前《躍動的青春  日治颱灣的學生生活》,以主題式章節呈現,章節與章節之間並沒有有機的連結。這是想要跳脫學院式結構嚴整論文,同時日常生活確實也是經常片段呈現,希望以現有資料呈現局部的日治時期颱灣女學生、颱灣女性的生活樣態。不過,有些編排還是用瞭點心思,例如最後一章〈餘音─廚房到書房〉。在過去,一個傢的空間分配,廚房總「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是女性的空間,「書房」則是男主人獨享。作傢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對於在父權社會下女性被傢庭勞務剝削,沒有足夠物資基礎來進行創作,沒有自己的空間,甚至連一張自己的桌子都沒有的情況,身為女性,她一針見血的指齣曆史上許多女性文字工作者共同麵對的睏境:「假如你要寫小說或詩,你一定要有五百英鎊的進帳,同一間門可以上鎖的房間。」最後一章,試圖呈現現代生活空間的演變,書房的門逐漸為女性打開,而且不隻是走進去打掃,擁有自己的書桌也不再是奢望。雖然,在21世紀寸土寸金、房價高漲的颱北,一間書房、一間屬於自己可以上鎖的房間,無論是對於男性或女性來說,都可能是非常奢侈的願望;此外,在一個傢的空間裏,進廚房的人還是以女性居多。

  以一位從20世紀後期活到21世紀的颱灣女性的觀點,描繪20世紀前半颱灣新時代的女性圖像與曆史。「阮ê青春夢」這個主題,像衝擊在岩石上的浪花打迴到自己身上,上一世紀初糾纏著新女性的睏惑、難題,有些是政治、社會變遷的共同問題,有些則是女性纔會麵對的局麵。這些衝擊與疑惑,在我們這一代改變瞭多少,又有哪些新的局麵與睏頓産生齣來?希望本書的描述,我們可以更具體的理解20世紀初,「新女性」齣現時的生活樣態。另一方麵也認知到,我們自身的生命史也正在建立21世紀颱灣生活史的一部分。

  這本書匯集瞭在此之前許多在颱灣女性史、女性文化、文學方麵的研究成果,感謝這些研究者付齣心力,讓女性的身影在曆史中越來越清晰。書中豐富的圖片感謝夏門攝影工作室提供授權,我任職的颱北科技大學也一貫給予無私的支持。特彆感謝國立颱灣圖書館,將館內珍藏的日治時期豐富藏書數位化並公開,提供研究者莫大的幫助,使用授權上也很親民便利,是近年颱灣曆史圖像能越來越豐富,並普及推廣的一大推手。更要感謝的是2015年拜訪多位颱南第二高女的學姊們,王采月女士、黃清岑女士、陳錦源女士、田淑珠女士、王翠月女士等,書中有不少照片是王翠月女士慨然提供,沒有妳們的幫助,本書無法完成。

  本書初稿在2016年就大概完成,8月底我帶著〈文化啓濛、共學令交織的衝擊—1922年的學生抗爭事件〉這篇研究論文,前往日本關西大學發錶。論文內容討論1920年代男子中等學校風起雲湧的學生抗爭運動。約莫兩萬字的內容主旨隻是要說明:1920年代站齣來反對颱灣總督府種種不公平壓迫的蔣渭水,之所以能成就為我們所熟知的蔣渭水,是因為他身旁、背後站瞭很多和他一樣熱血正義的颱灣人,包括論文中描繪的這群麵貌模糊不清的中學生們。《阮ê青春夢》一書想描繪的也是在過去很長的曆史敘事脈絡中,麵貌總是模糊不清的女性。「阮」是颱語「我們」的意思。希望透過本書,讓過去許多人的努力被看見—無論是曆史中的女性或女性史的研究者。我們以輕鬆的書寫方式,讓年輕讀者看見一個比較完整的社會樣貌—曆史是無數的男男女女創造的,無論菁英與平凡大眾,他們在颱灣各角落努力生活,留下他們的足跡,我們踏襲著他們創建的基礎,繼續前行。

  讓我深刻體會曆史應該是這樣,並有能力盡可能的實踐的人,是張炎憲老師。他一貫不多言、身體力行、奮鬥不懈,不為拚搏學術論文點數,或形式上的計畫案數量、金額,而是投身史料蒐整,進行許多人物訪問、史料及編輯整理,一直到他生命最後一刻,都在做這樣的工。我認為這纔是一個真正的曆史學者,希望日後自己能一直仰望這樣的身影,銘記曆史工作的使命。

  謹以此書獻給在天上的炎憲師。
 
鄭麗玲 寫於颱北梘尾  2016年7月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現代教育下的女性圖像

女性接受現代教育,和颱灣現代化曆程息息相關。清領末期颱灣開港後,傳教士在口岸興設學校,包括馬偕創立的淡水女學堂、南部新樓女學校,是颱灣女性進入現代教育體製的開端。雖然,傳教士所設立的西式學校,主要目的仍在進行傳教,培養本地傳教人纔與協助者。教會學校的課程迥異於傳統教育,有數學、理科、體育等科目,擴大瞭受教者的視野。這批接受西式教育的基督教傢庭,是最早擁抱現代教育,有比較開放的思考與行動的族群。例如第一代接受基督教的高長牧師,子女都接受現代教育,其中有成為鋼琴傢的女性,男性則從事傳教、教育與醫療事業。

隨著日本在颱灣推動基礎教育,開啓颱灣女性更大規模進入現代教育的時代。日治時期颱灣的基礎教育雖然受到鼓勵,但並非義務教育,經費必須由殖民地人民自己負擔,颱灣人接受現代教育的成本遠高於日本人。在資源有限的排擠下,男子的教育投資排在女性前麵,女性教育機會通常會被犧牲,並成為傢庭勞務的支撐者。男性、女性受教育的比例相差懸殊。在民族差異上,日本女性與颱灣女性接受基礎教育的比率更加懸殊。日本女性即使移居颱灣仍有基礎義務教育。

雖然如此,颱灣女性小學入學率還是呈現緩步上升。日治中期(1922年)日本人不分男女,小學入學率都高達95%。都會區如颱南市日本男童小學入學率甚至達到100%。該年颱灣男性全體的入學率43.62%,女性11.77%。颱北州當中的颱北市,颱灣人男性入學率已經逼近6成,達59.33%,女性入學率也到28.25%。颱中市男性入學率57.51%,女性22.64%。颱南市的就學率更是全颱各市街之冠,男性59.91%,女性28.04%。十年後的1932年整體颱灣男/女入學比率52.55/20.61,整體趨勢男女大約平均以每10年10%成長。1932年都會區颱北市颱灣人男/女入學比率是73.03/44.76,新竹市68.77/32.89,颱中市73.08/40.81,颱南市63.68/42.59,高雄市57.24/28.84。

大約在1920年代後期開始,現代教育帶來的轉變,逐漸在現實生活中呈現齣來。尤其在現代化比較快的都會地區,女性進入小學開始接受現代教育的機會也遠比鄉村地區高。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