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

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治时期
  • 台湾女性
  • 摩登女性
  • 青春文学
  • 阮ê青春梦
  • 殖民地文学
  • 女性主义
  • 社会文化
  • 文学研究
  • 台湾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治时期,随着台湾社会走向现代化,女性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同的大门向她们打开,于是出现了第一位文学少女、第一位女记者,和第一位女司机。女性的身影出现在学校,她们学习、阅读,在智识的领域发挥光彩;她们奔跑、游泳,登上台湾第一高峰。穿上方便活动的服装,开始大步走路、露营,在体育活动中锻鍊身体。

  她们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对未来的想像也越发丰富,虽然人生旅程上仍有传统跟现代价值的拉扯,但是在她们眼前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这是她们的青春,也是台湾女性的历史。

  集结访谈纪录、报纸、杂志、老照片等丰富资料,加上细致的考据与梳理,郑丽玲老师这次要带领读者,看见20世纪初台湾新女性的诞生与养成。

本书特色

  ◎    第一位文学少女、第一位女记者、台北帝大第一位女学生、第一位女司机、第一位护士,她们是台湾最早的摩登女性。

  ◎    走进高等教育的课堂、放开对身体的束缚、进入前所未见的职场,台湾女性的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有了更多选择、更多自由,但生活并没有变得容易,传统和现代的纠缠仍然是她们要面对的难题,即使如此她们的身影依旧美丽。

  ◎    从教育、服装、读物、体育、职业等不同领域看女性生活的改变,以及她们踏出自由的第一步。

  ◎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国立台湾图书馆╳夏门摄影企划研究室图档授权,丰富的历史图像让人眼见为凭。

名人推荐

  封面影像  李火增(日治时期名摄影师)
  专文推荐  蒋竹山(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日星吟:光影交织下的百年台湾女性群像》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深植于台湾历史肌理之中,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勾勒出二十世纪初至中叶,在政治风云、社会变迁与文化冲击下,台湾女性群体命运图景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群体或单一事件,而是通过对多重社会阶层、不同族群背景的女性生活状态的细致考察与比较分析,力求呈现出一个立体、多元且充满张力的“日星”之下,那些闪耀又晦暗的生命群像。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最终落脚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微观探索。 --- 第一部分:时代洪流中的序曲——“新”与“旧”的交锋(约300字)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考察的地理与时间框架:1895年至1945年间的台湾。作者没有采用传统史学中以政治、军事为主导的叙事结构,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家庭结构、性别分工与教育制度的剧变。 重点探讨了在殖民现代性(Colonial Modernity)的冲击下,传统父权制如何被瓦解、重塑,以及新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官方推行的女子公学校,还是私塾的转型——如何首次大规模地将“知识女性”的概念引入社会。我们将审视那些被时代推到十字路口的女性:她们如何在“贤妻良母”的传统期许与“现代公民”的新身份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如何理解她们在初级识字后,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与被压抑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本章将以大量的地方志、家族回忆录残片为基础,描摹出早期都市和乡村女性在生活仪式、服饰审美上的微妙转变,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社会文化基础。 --- 第二部分:都市的浮光掠影与边缘的低语(约350字) 随着现代商业与都市建设的推进,台湾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分化。本部分将焦点集中于“公共领域”的女性劳动力的涌现。 我们详细考察了三种典型的都市女性群体: 1. 职场新秀(如:初级文职人员、电话接线员): 这些女性因掌握了新式技能而获得了有限的经济独立权。她们的生活轨迹与新兴的消费文化、大众娱乐(如戏院、咖啡店)紧密相连,构成了都市景观中引人注目的“新女性”形象。但其独立性往往受限于家庭的经济需求和社会的道德审视。 2. 底层劳工(如:制糖厂女工、烟厂女工): 她们是经济高速运转的基石,却也是最被忽视的群体。本节将深入探讨她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集体生活、工余的互助网络,以及她们如何将微薄的收入转化为对家庭的某种隐性权力。 3. “特殊行业”的女性: 此部分谨慎而客观地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期,特定服务行业中女性的生存策略与社会污名。这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她们在身份认同上如何处理被社会标签化的困境。 通过对比这三类群体的经济地位与社会能见度,本书试图揭示“摩登”光环下隐藏的阶级鸿沟。 --- 第三部分:文化场域中的角力——文学、艺术与精神的探索(约350字) 殖民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为女性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新媒介——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本部分着重研究了知识分子女性群体在文化领域中的角色构建。 我们将分析日文教育与母语教育对女性书写风格的影响,探讨几位代表性女性作家(非小说创作领域,而是侧重于散文、评论与书信体记录)如何通过文字抵抗、挪用或阐释时代主题。书中将细致考察她们对“身体自主”、“情欲表达”和“超越地域限制的知识追求”的尝试与克制。 此外,本部分还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渗透,如西洋画、音乐、插花等领域,这些活动在为上层女性提供“优雅修养”的同时,是否也无意中孕育了某种独立思考的土壤?我们将比对她们的公共发表与私下日记,以期捕捉到其精神世界中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 第四部分:家庭重塑与跨界连结——“家”的疆域扩张(约300字) 家庭,作为传统社会的核心单位,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本书将探讨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1. 跨越藩篱的婚姻: 分析不同族群(汉人与原住民,或日籍移民与台湾本地人)之间婚姻的可能性、挑战与社会反应,这些联姻如何成为社会融合或冲突的微观缩影。 2. “母职”的现代阐释: 殖民当局和本地知识分子对“好母亲”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育儿转变为“培养现代国民”的责任。本节将研究母亲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所承受的知识压力。 3. 女性互助网络(Non-kinship Networks): 探讨超越血缘关系的友谊、社团(如宗教团体、妇女会、地方慈善组织)在女性生活中的实际功能。这些非正式网络如何在政治高压下维持了女性群体的凝聚力和信息流通。 --- 第五部分:历史的深处——记忆的留痕与断裂(约200字)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历史的终点与后续的阴影。在1945年之后,随政权更迭,许多前一个时代的成就、经验和知识被迅速地“清算”或“遗忘”。 本章的核心在于探讨记忆的断裂性:那些在日治时期获得了有限解放或独立经验的女性,如何在新的政治语境下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和叙事?哪些经验被固化为“进步的象征”,哪些则被刻意淡化?最后,作者将尝试总结这些女性个体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剧烈动荡中,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即她们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如何影响了后续世代台湾女性的自我认知。 --- 全书特色: 本书坚持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避免单一化地将这一时期的台湾女性简单地视为“受害者”或“受益者”。它以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细腻的文本解读,旨在为理解百年台湾社会演变提供一个至关重要但常被忽视的维度——女性的生存智慧与能动性。 读者将通过此书,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现代女性”,而是一群在复杂时空中挣扎、创造、最终留下自身印记的鲜活个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丽玲


  高雄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台北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教授。

  专攻台湾史,以日治时期社会、教育为研究主轴。近年来开始发展历史文化的创意开发与应用,与文化事业发展系学生共同进行立基于土地,结合历史与文化的创意发想,开发文创产品。着有《台湾人日本兵的战争经验》(台北县文化中心,1995年8月);《国共战争下的悲剧—台湾军人回忆录》(台北县文化中心,1996年8月)、《百年风华  北科校史》(共着 台北科技大学,2008年)、《台北工业生的回忆》(1-3辑) (台北科技大学,2011年)、《百年风华  台北科大学校史》(共着 台北科技大学,2011年)、《台湾第一所工业学校》(稻乡,2012年3月)、《跃动的青春:日治台湾的学生生活》(蔚蓝,2015年1月;日文版,创元社,2017年)。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现代教育下的女性图像
二、缠足与高女——女性社会阶层的流动与转变
◇女性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台北女子高等学院 ◇全台最知名的女学生─文学少女黄凤姿 ◇残酷的限量版 ◇西川满和他的限量手工书 ◇藏书票与同人志 ◇师生伯乐到神仙伴侣  ◇第一位进入台北帝国大学的女性
三、家政女学校
四、洋服世代
◇学校制服 ◇少女服装穿搭术
五、全岛中等学生学力调查
◇男子中等学校英文科 ◇男子中等学校代数科
◇高等女学校国语科 ◇高等女学校历史科
六、女学生的书单
◇台北女子高等学院杨千鹤的阅读  ◇青少年的阅读调查
◇昭和少女的最爱—《少女の友》杂志
七、住宿生——中等学校的次文化
八、女性与劳动
◇女事务员 ◇打字员 ◇女店员 ◇女车掌 ◇列车女孩 ◇职业甘苦谈 ◇电姬 ◇产婆 ◇护士 ◇美容师 ◇女给 ◇舞女 ◇女工 ◇编辑与记者 ◇同工不同酬到女性自觉 ◇工作的乐趣?
九、社会运动与女性
◇土匪婆─叶陶 ◇高雄高女双璧 ◇台湾共产党主席─谢雪红
十、女性与运动
◇体育课与运动会 ◇游泳 ◇越野与登山 ◇露营
十一、台湾唯一の妇人家庭杂志
十二、家计簿、月薪调查
十三、爱情与自由
◇自由恋爱毒 ◇禁忌之爱
十四、不良少年少女
◇战争与女性形象的僵固
十五、余音——厨房到书房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本书撰写的起心动念,是在《跃动的青春》出版不久。我的学校信箱内躺着一封陌生来信,来信者说明才刚过去不久的农历新年期间,他那高龄快九十岁的母亲在诚品敦南店看到我的书,竟然就站在书店前看了很久,为人子女的当然赶紧买下书,看妈妈在书桌前展读许久,让他决定要和作者联系。来信的许文龙先生的母亲王采月是1945年3月,台南第二高女的毕业生。收到这封信一方面很感动,一方面也很汗颜,书中提到的女性生活实在太少了。《跃动的青春》完成后就已经在思考是否继续完成一本以女学生为主题的书,此外,我在台北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任教,每年指导大学生制作毕业专题,常常和年轻活泼的学子们脑力激盪,我指导学生以王采月女士和她这班日本统治最后一年的台南第二高女同学为主题进行採访与图文书创作。因着这个机缘,终于开始这本书的撰写,2016年初稿成之后,却因为行政工作繁琐无法顺利修订,以致延宕迄今。

  本书的章节编排,一如之前《跃动的青春  日治台湾的学生生活》,以主题式章节呈现,章节与章节之间并没有有机的连结。这是想要跳脱学院式结构严整论文,同时日常生活确实也是经常片段呈现,希望以现有资料呈现局部的日治时期台湾女学生、台湾女性的生活样态。不过,有些编排还是用了点心思,例如最后一章〈余音─厨房到书房〉。在过去,一个家的空间分配,厨房总「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是女性的空间,「书房」则是男主人独享。作家吴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对于在父权社会下女性被家庭劳务剥削,没有足够物资基础来进行创作,没有自己的空间,甚至连一张自己的桌子都没有的情况,身为女性,她一针见血的指出历史上许多女性文字工作者共同面对的困境:「假如你要写小说或诗,你一定要有五百英镑的进帐,同一间门可以上锁的房间。」最后一章,试图呈现现代生活空间的演变,书房的门逐渐为女性打开,而且不只是走进去打扫,拥有自己的书桌也不再是奢望。虽然,在21世纪寸土寸金、房价高涨的台北,一间书房、一间属于自己可以上锁的房间,无论是对于男性或女性来说,都可能是非常奢侈的愿望;此外,在一个家的空间里,进厨房的人还是以女性居多。

  以一位从20世纪后期活到21世纪的台湾女性的观点,描绘20世纪前半台湾新时代的女性图像与历史。「阮ê青春梦」这个主题,像冲击在岩石上的浪花打回到自己身上,上一世纪初纠缠着新女性的困惑、难题,有些是政治、社会变迁的共同问题,有些则是女性才会面对的局面。这些冲击与疑惑,在我们这一代改变了多少,又有哪些新的局面与困顿产生出来?希望本书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具体的理解20世纪初,「新女性」出现时的生活样态。另一方面也认知到,我们自身的生命史也正在建立21世纪台湾生活史的一部分。

  这本书汇集了在此之前许多在台湾女性史、女性文化、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感谢这些研究者付出心力,让女性的身影在历史中越来越清晰。书中丰富的图片感谢夏门摄影工作室提供授权,我任职的台北科技大学也一贯给予无私的支持。特别感谢国立台湾图书馆,将馆内珍藏的日治时期丰富藏书数位化并公开,提供研究者莫大的帮助,使用授权上也很亲民便利,是近年台湾历史图像能越来越丰富,并普及推广的一大推手。更要感谢的是2015年拜访多位台南第二高女的学姊们,王采月女士、黄清岑女士、陈锦源女士、田淑珠女士、王翠月女士等,书中有不少照片是王翠月女士慨然提供,没有妳们的帮助,本书无法完成。

  本书初稿在2016年就大概完成,8月底我带着〈文化启蒙、共学令交织的冲击—1922年的学生抗争事件〉这篇研究论文,前往日本关西大学发表。论文内容讨论1920年代男子中等学校风起云涌的学生抗争运动。约莫两万字的内容主旨只是要说明:1920年代站出来反对台湾总督府种种不公平压迫的蒋渭水,之所以能成就为我们所熟知的蒋渭水,是因为他身旁、背后站了很多和他一样热血正义的台湾人,包括论文中描绘的这群面貌模煳不清的中学生们。《阮ê青春梦》一书想描绘的也是在过去很长的历史叙事脉络中,面貌总是模煳不清的女性。「阮」是台语「我们」的意思。希望透过本书,让过去许多人的努力被看见—无论是历史中的女性或女性史的研究者。我们以轻松的书写方式,让年轻读者看见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样貌—历史是无数的男男女女创造的,无论菁英与平凡大众,他们在台湾各角落努力生活,留下他们的足迹,我们踏袭着他们创建的基础,继续前行。

  让我深刻体会历史应该是这样,并有能力尽可能的实践的人,是张炎宪老师。他一贯不多言、身体力行、奋斗不懈,不为拚搏学术论文点数,或形式上的计画案数量、金额,而是投身史料蒐整,进行许多人物访问、史料及编辑整理,一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刻,都在做这样的工。我认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学者,希望日后自己能一直仰望这样的身影,铭记历史工作的使命。

  谨以此书献给在天上的炎宪师。
 
郑丽玲 写于台北枧尾  2016年7月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现代教育下的女性图像

女性接受现代教育,和台湾现代化历程息息相关。清领末期台湾开港后,传教士在口岸兴设学校,包括马偕创立的淡水女学堂、南部新楼女学校,是台湾女性进入现代教育体制的开端。虽然,传教士所设立的西式学校,主要目的仍在进行传教,培养本地传教人才与协助者。教会学校的课程迥异于传统教育,有数学、理科、体育等科目,扩大了受教者的视野。这批接受西式教育的基督教家庭,是最早拥抱现代教育,有比较开放的思考与行动的族群。例如第一代接受基督教的高长牧师,子女都接受现代教育,其中有成为钢琴家的女性,男性则从事传教、教育与医疗事业。

随着日本在台湾推动基础教育,开启台湾女性更大规模进入现代教育的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基础教育虽然受到鼓励,但并非义务教育,经费必须由殖民地人民自己负担,台湾人接受现代教育的成本远高于日本人。在资源有限的排挤下,男子的教育投资排在女性前面,女性教育机会通常会被牺牲,并成为家庭劳务的支撑者。男性、女性受教育的比例相差悬殊。在民族差异上,日本女性与台湾女性接受基础教育的比率更加悬殊。日本女性即使移居台湾仍有基础义务教育。

虽然如此,台湾女性小学入学率还是呈现缓步上升。日治中期(1922年)日本人不分男女,小学入学率都高达95%。都会区如台南市日本男童小学入学率甚至达到100%。该年台湾男性全体的入学率43.62%,女性11.77%。台北州当中的台北市,台湾人男性入学率已经逼近6成,达59.33%,女性入学率也到28.25%。台中市男性入学率57.51%,女性22.64%。台南市的就学率更是全台各市街之冠,男性59.91%,女性28.04%。十年后的1932年整体台湾男/女入学比率52.55/20.61,整体趋势男女大约平均以每10年10%成长。1932年都会区台北市台湾人男/女入学比率是73.03/44.76,新竹市68.77/32.89,台中市73.08/40.81,台南市63.68/42.59,高雄市57.24/28.84。

大约在1920年代后期开始,现代教育带来的转变,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尤其在现代化比较快的都会地区,女性进入小学开始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也远比乡村地区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这本书,是一部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作者以极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日治时期台湾女性的生活画卷。我原以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生活是相对封闭和传统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摩登”女性的崛起。她们拥抱新思想,追求新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地拓展着自己的边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女性内心的渴望、矛盾、坚持与放弃,都被描绘得丝丝入扣。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她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喜悦与失落,在面对现实压力的无奈与反抗。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她们对流行文化的接触,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对个人情感的探索,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思想的活跃和进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女性成长与自我实现的深刻探讨。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女性依然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绽放独特的光彩。

评分

《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彻底颠覆了我对那个年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日治时期,女性的生活是沉闷而压抑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作者仿佛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到了那个时代女性身上闪耀的“摩登”光芒。这种“摩登”不仅仅体现在她们接触到的西方思想、接受的新式教育,更体现在她们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女性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困惑与坚持。当她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在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之间权衡时,那种内心的纠结与挣扎,让我感同身受。书中所描绘的女性,她们可能是在咖啡馆里低语,讨论着最新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是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着那些在当时看来是“新奇”的知识;甚至可能是在工作中,展现出不输男性的能力。这些鲜活的场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日治时期女性群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社会背景的铺垫,那种对时代变迁的细腻描绘,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摩登”女性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下的必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关于女性解放与自我实现的伟大征程。

评分

《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这本书,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日治时期台湾女性的时代画卷。我之前总以为那个年代的女性生活是相对被动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身上那种“摩登”的新气象。她们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开始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这些女性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她们有的接受了新式教育,视野开阔;有的投身社会,独立谋生;有的在情感世界里,体验着爱与被爱。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并没有美化这些女性的经历,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她们在追求自我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以及她们所要面对的挑战。正是这种真实,让她们的故事更加感人,更具启发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以及她们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如何努力地为自己的青春梦想而奋斗。

评分

读完《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日治时期的历史,更是在描绘一群女性的成长与蜕变。作者以一种非常温柔而坚定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些渴望“摩登”的女性形象。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生活,而是开始向外探索,渴望接触新鲜事物,渴望独立自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她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冲突。她们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未知的不确定。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我觉得她们仿佛就生活在我身边。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比如她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场景,在咖啡馆里谈论的场景,在街头巷尾的行走,都极具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我被这些女性身上所展现出的勇气和韧性深深打动。她们在那个充满限制的时代,依然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展现着属于自己的光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女性的独立和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那些敢于突破的女性,她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去铭记和学习。

评分

《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这本书,是一部让我深受启发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日治时期台湾女性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生命力。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书中的“摩登新女性”,她们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顺从者,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这些女性在教育、职业、社交等方面的描绘。她们如何在新式教育的沐浴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她们如何在职场上,不输男性,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她们如何在社交场合,自信优雅,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女性在追求自我过程中的艰辛与困境。她们可能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也可能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然而,正是这种真实,让她们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在时代浪潮中,如何努力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评分

终于读完了《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难以言喻。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书中的女性一同呼吸、一同成长。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日治时期台湾社会背景下,一群拥有着“摩登”梦想的女性形象。她们不再是传统社会中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女子,而是开始挣脱束缚,追求自我价值,渴望在时代浪潮中展现属于自己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从她们的穿着打扮,到她们的言谈举止,再到她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眼前。那些关于新式教育、职业选择、社交礼仪的描写,让我对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当她们面对传统观念的阻碍、家庭的期望以及自身内心的迷茫时,那种勇敢、坚韧又带着一丝迷茫的姿态,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曾以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只能默默承受,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她们内心深处蓬勃的生命力,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这本书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在任何时代,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都是多么不容易,而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挑战传统的女性,又是多么值得尊敬。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这本书,让我对日治时期台湾的女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女性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印象中,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笔下的“摩登新女性”,她们身上散发出的独立、自主、追求进步的气息,让我眼前一亮。我喜欢作者将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巧妙地融合,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女性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她们在这个环境中所做的努力和选择。书中对于女性在教育、职业、社交等方面的描写,都非常有见地。我看到了她们如何在新式教育的熏陶下,开始拓展视野,追求自我价值;也看到了她们如何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女性塑造成完美的光辉形象,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她们的困惑、挣扎,以及她们所面临的挑战。正是这种真实,让她们的故事更加动人,更具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力量的觉醒,以及她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努力地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

《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这本书,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在日治时期背景下,努力追求“摩登”生活的女性。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侧面——女性在这个时代的觉醒与成长。作者并没有空洞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将笔触聚焦于这些女性的个体命运。她们有的接受了新式教育,开始思考个人的价值;有的投身社会,尝试独立谋生;有的在情感世界里,体验着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她们可能要面对传统的家庭观念、社会的偏见,甚至自身的迷茫。然而,正是这种真实,让这些“摩登新女性”的形象更加立体可信。她们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我甚至觉得,她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力量的萌芽,以及她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评分

读罢《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我深感震撼,也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将一段段鲜活的人物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之前对日治时期女性的印象,可能比较单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她们身上那种“摩登”的新风貌。她们不再是仅仅囿于家庭的女性,而是开始接触新知,追求独立,渴望在社会舞台上发光发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描绘,从她们的服饰、妆容,到她们的言谈、思想,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和女性的时代追求。书中的女性,她们可能在学校里接受先进的教育,也可能在职场上崭露头角,她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作者并没有回避她们所面临的挑战,无论是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这些女性都以她们的方式,努力地去应对,去克服。这种坚韧和勇气,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力量的觉醒,以及她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

评分

拿到《阮ê青春梦:日治时期的摩登新女性》这本书,一开始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不过是又一本讲述历史的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将我带入了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书中的“摩登新女性”,她们身上的那种新潮、独立的特质,让我眼前一亮。她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索世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关于她们的梦想、她们的挣扎、她们的爱情、她们的友情,都写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她们在那个时代的限制下,是如何努力地绽放自己的光彩。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她们对时尚的追求、对新知识的渴望、对社交活动的参与,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以为那个年代的女性,生活应该是比较单调乏味的,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看到了她们身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哪个时代,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实现都是多么的不易,而那些勇敢的女性,她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