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版前言
台湾古蹟反映立体的历史书写 古蹟是人类的物质文化,可以承载或贮藏文字所无法记录的历史。各国法规对古蹟的定义或许有些差异,基本上均涵盖三项要素,包括:「历史意义」、「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审美取向」三种价值。易言之,新近落成且未经时间考验的不能列入。要具备人类克服自然而孕育出来的智慧,或者出自杰出的天才之手,为人类文明向前推进或向上叠高作出贡献。
总之,如同并非每件物品都可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古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价值判断的选择,包括人类在地球表面生存与生活的痕迹,如耕作、开渠、筑水坝或建造房屋、城堡、教堂与寺庙等人工造物,它们与自然成形的高山、大河或森林、沙漠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些古蹟是人类历史奋力搏斗的忠实证物,要了解一个地区,观察古蹟便可明了,所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与古蹟,无法被代替,这是古蹟被视为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
古蹟既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轨迹,它具备地点意义并佔有空间,不免涉及相关权益的冲击,触及许多公共议题,例如历史意义之诠释或意识型态之议论,因而保存与维护的操作是非常复杂的,需由专业来解决。文明先进国家如英国、法国、义大利、美国与日本皆不遗余力保护古蹟。在罗马,我们看到马路绕过一处断垣残壁;在美国,我们看到二十世纪的现代建筑只要具有特色,也被指定为历史纪念建筑而受到保护。因此千万不要将古蹟视为现代建设的阻碍,相反地,古蹟就如同一座图书馆、博物馆或美术馆,它不仅提供了研究与欣赏的对象,也兼具娱乐与观光功能,更是人类文明往前迈进的基础与动力。
台湾的土地上,从史前至十七世纪大航海时期,再经明郑、清代汉人与原住民、平埔族人之垦拓,以迄十九世纪近代文明之洗礼,各个阶段皆保存下来一些古蹟。然而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同一地点常有前世今生的建筑存在过,今天犹可见到的建物可能并非最具代表性的,但透过考古学家及历史学者的诠释,仍可以建构一篇连续的台湾史。
归结起来,台湾古蹟的各种类型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并有其发展特质,当外来的文化能力较强,延续时间较久,它的数量与文化积淀也较丰厚。明清的二百多年中,闽粤汉人入垦平原地带,并有与原住民通婚之现象,宅第、寺庙出现增多,建筑品质也较高。甚至到了日治时期,随着社会与经济之嬗变,台湾的寺庙建筑形塑出自身的特质,表现细致多彩的华丽风格。庶民生活的市镇、街屋,接触世界的现代运动,融合了西洋与日本特色,也许它反映了殖民色彩,但无疑地也型铸了新本土特质。
台湾在日治时期曾依「史蹟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进行纪念物的指定,可谓台湾法定古蹟之始,至1982年正式公布实施「文化资产保存法」、1984年发布「施行细则」后,台湾古蹟有了法定地位,对相关内容、指定方式亦有明确规定,才使其发展渐趋稳定,重要性逐渐为台湾人民所认识。文化资产保存法历经七次修定,其中因九二一大地震引发各地受损且具保存价值构造物的抢救问题,而导致2000年调整古蹟分级并增加历史建筑一类,使保护范围扩大,是影响最大的一次修定,近年又针对紧急状况的暂定古蹟概念、增加提报的方便性、及奖罚明确等修增条文,期待给予台湾古蹟更大的保护伞。台湾至今有94处国定古蹟、809处直辖市定与县市定古蹟具备法定地位(依据文化部文化资产局2018年3月公布的资料统计),另外也有许多「历史建筑」、「聚落」或「文化景观」等类型也得到登录。
回顾台湾的古蹟,我们应该採取文化平权的态度,不同时期的不同族群所留下来的古蹟,在台湾文化史上的价值是无分轩轾的。有人认为古蹟是新灵感与新创意的泉源,多元的古蹟类型,可以丰富台湾的文化内涵,而为后代所共享。
本书就是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一个月后出版的,那一年我们看到许多优美的、有价值的老建筑毁于一旦,心中的不舍与耗时年余完成的书籍问世的兴奋心情复杂交织,也算是对世纪浩劫的一种纪念吧!
古蹟是立体的历史书写。本书的撰写方式,系以观察与认识入手,在古蹟与读者之间构筑桥樑,希望透过归纳与分析,引领读者登临台湾的文化殿堂。我们选择了当时在法定古蹟中佔比高、特殊性强的二十余种类型,其中原住民聚落因文化多样、个人研究侷限,在撰写上困难度最高,故只能摘要简述,成果不足望读者见谅。
古蹟入门初版迄今二十年,期间伴随台湾社会环境的变革,古蹟不仅在数量上有数倍的增长,在保存观念及类型上也有多元的发展,为了让这本书继续发挥读者与古蹟间的桥樑角色,本次增订版针对台湾古蹟现况,于观察篇增加近年指定数量较多的产业设施、日式住宅及桥樑等三类,于认识篇增列日本式建筑,于形成篇将时间轴拉至战后初期,以便给读者台湾古蹟更全观的面向,建构较完整的台湾历史;并希望以走游篇帮助爱好者脱离网路辖制,实际亲临古蹟现场,体验它、欣赏它及爱护它,这是我们撰写此书的由衷目的。
后记一 古建筑的纪录与评介书写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以说明建筑细节构造之功能、尺寸与作法为主,作为设计者或匠师的指导手册。而西洋最为人熟知的是二十世纪初英国佛莱彻(Banisater Fletcher)的《比较法的建筑历史》。对欧洲古建筑的评介,以「影响因素」、「建筑特征」、「个案实例」、「比较分析」与「参考资料」等五项为纲。这种方法也影响了近百年的古建筑论述。对于如何为喜爱古蹟的读者提供一本入门的书,一直是我们多年来的愿望。
古蹟是立体的三度空间人工造物,如果只用文字描述,总有无法完整表达之憾。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图片的运用,甚至以图为主,以文辅助说明。文字说明可能抵不过一幅精确的剖面透视图。这本《古蹟入门》书籍的构想大概在1998年首先由远流台湾馆提出,长期以来,台湾馆以制作出版与台湾文化相关书籍为其职志,编辑与我和俞怡萍讨论后,将读者群定位在中学生与一般社会人士。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古蹟,并且配合许多精美的透视图、细部照片、历史照片等,从构想、撰写、绘图、摄影、编排设计到印刷,经过无数次讨论,耗费了年余工夫才得以完成。其中彩色透视图大多出自黄崑谋先生之手,他是一位极为杰出的博物绘图师。
自从1999年初版发行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大部分的人都善用这本书成为古蹟入门之金钥,十多年来我们也得到许多回响与建议。利用2018年这次的修订机会,远流台湾馆的黄静宜、张诗薇两位女士是从初版起便陆续参与内容方向规划的资深编辑,建议应将近年增加的古蹟类型,包括产业设施、日式住宅及桥樑等列入,充实本书之内容,我亦增绘其三幅主图,而各类古蹟基本资料之蒐集与简要文字说明则仍由俞怡萍负责,她活用过去累积数十年的古建筑研究经验,与曾参与过的古蹟工程整修实务,为此次修订内容,增色不少。
李干朗
后记二 文化资产保存法中有一条提及建造物兴建完竣逾五十年者,应进行文化资产价值评估的观念,如今我也到了该评估的年纪,好像更能体会古蹟的处境与心情。
我一直坚信参与《古蹟入门》是上帝赐的一份礼物,1997年因着好友丁荣生的引荐,远流黄静宜主编找上了我,不论如何掐指算来,当年这样一本传递古蹟基础知识的书籍,怎样也轮不到由我参与撰文,但基于对古蹟的热诚加上一股冲劲,就慨然应允,颇有舍我其谁的壮志呢!没想到过程甚为辛苦,不过受惠最大的却是自己,编辑团队以本身广博的台湾知识作基础,加上严谨及专业的工作态度,让我跟着节奏,一步步认真整理多年来获得的古蹟知识,釐清观念并建立架构,这些训练也为我接续的古蹟调查研究工作加分不少!
本书两次出版都有特殊的时间意义,第一次的1999年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当时许多古蹟受损或塌毁,提醒我们关爱古蹟要即时。二十年来台湾古蹟历经保存观念的转变,不仅数量大增,类型也丰富了起来,想要增加内容的想法一直盘旋,却被诸事所扰而迟迟没有动作,没想到原书的大功臣主图绘者黄崑谋逝世十週年,促成我们积极成就此事的决心,也令我想起当年团队们一起走访古蹟,不像工作却如一群好友出游的往事。某次从中部返回途经龙潭,我邀请大伙来家里尝尝母亲腌制的家乡菜呛蟹,喜欢海鲜的谋仔赞不绝口,令我觉得与他彷彿多了同乡情谊!记上此事,也算是对他的感谢及纪念。
这次增订版的撰写正逢父亲卧病,犹记得进入这个行业时,他担心台湾古蹟那么少,女儿大概只能工作三年就要失业了,后来他很欣慰的说,没想到妳作了三十年!虽然利用陪伴照护之余撰稿有些辛苦,但长期以来家人对我走古蹟这条窄路总是支持,令我感激不已。愿以此书献给爱我及我爱的每一位家人!
俞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