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

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适
  • 林语堂
  • 近代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学史
  • 自由主义
  • 知识分子
  • 中国现代文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现代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审视胡适与林语堂,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的两个面向。且不问自由主义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胡适和林语堂在大方向上都是以争取个人的独立自主,反对独裁暴力,提倡民主自由,容忍异己为其思想的主轴。
 
  胡适所争取的自由往往是就法律和政治制度而言,他透过学术研究,来说明自由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而林语堂则常在所谓「精神或心灵的自由」上着墨,他试图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来论证自由快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和生命中的意义。无论是「法律上的自由」还是「精神上的自由」,他们都坚信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不能以「救国」「爱国」等名义,加以摧残。
 
  胡适和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自由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当今海崃两岸都还有现实的意义。胡适的理性温和固然是一个民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林语堂的幽默讽刺,为容忍与抗争加进了润滑剂,使容忍不致太不堪,而抗争不致濒于暴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质平

  1970年毕业于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1974年获台中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研究晚明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中文着作:
  《现代中国思潮与人物掠影》(台北:东吴大学,2015)
  《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北京:九州,2013)
  《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北京:九州,2012)
  《胡适的情缘与晚境》(安徽:黄山书社,2008)
  《现代人物与思潮》(台北:三民,2003)
  《胡适与威廉斯:深情五十年》(台北:联经,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儒林新志》(台北:三民,1996)
  《胡适丛论》(台北:三民,1992)
  《公安派的文学批评及其发展》(台北:商务,1986)
 
编有:
  《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与Willard Peterson合编(台北:联经,2002)
 
英文着作:
  A Pragmatist and His Free Spirit (with Susan Ega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9)
  Yuan Hung-tao and the Kung-an Schoo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编有:
  English Writings of Hu Shi,3 Vols.(ed.) (New York,London:Springer,2013)
  A Collection of Hu Shih’s Unpublished English Essays and Speeches(ed.) (Taipei:Lianjing Publishing Co.,2001)

图书目录

序   吞声的纪念:胡适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研讨会

胡适与林语堂
胡适的反共思想
林语堂的抗争精神
张弛在自由与威权之间:胡适、林语堂与蒋介石
林语堂:在革命与怀旧之间
胡适、林语堂与传记文学
林语堂与小品文
胡适英文笔下的中国文化
自由主义的薪传:从胡适到余英时
胡适与吴敬恒
难进而易退:胡适的大使岁月

附录 1:《胡适英文文存》成书经过
附录 2:汉语教学史上的赵元任

 

图书序言

吞声的纪念:胡适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研讨会
 
  2016年12月17日是胡适125岁生日纪念,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了一场为期两天的「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邀集了大陆,港台及海外各地研究胡适和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专家学者六十人会聚一堂,来缅怀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路人与奠基者。
 
  回首1954年,这位被周扬定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早的,最坚决的,最不可调和的敌人」,62年之后,居然又被请回了他所挚爱的北大,与会的学者都感到一定的欣慰。从1950年代初期的胡适思想批判,到七十年代晚期胡适研究的渐次开放,以至于今年在北大举行研讨会和「胡适与北大」的展览。期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这次让胡适的「幽灵」回到北大,更有一定象征的意义。
 
  热热闹闹的研讨会,设计精美的展览不免给一般人一种错觉,以为胡适思想已完全开放而胡适研究已无禁区和底线。但只要对胡适研究稍有涉猎的人一定都了解,胡适是近现代人物研究中,禁区最多,底线最高的一个人。这个禁区究竟是什么?底线在哪里?当道从来没有明白的指出过。这条看似清楚,而实际模煳的底线,是碰触不得的。正因为这条底线在显隐之间,每个与会的人都小心翼翼地不去碰触,结果在胡适研究的领域里,形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戒约:「反共」固然不能谈,「批胡」也不宜提。在这两大前提下,举凡与共产党官方历史抵触的大小事件都在删禁之列。胡适对西安事变洞彻先机的分析及史达林策略之下,中共借抗战之名,行坐大之实的历史都从论文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了避免「尴尬」,谁都不提当年「不愉快」的旧事。在一片「和谐」的讨论中,胡适思想密移暗度,所有的「违碍」都被剔除得干干净净。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戒约」(self-imposed censorship)往往比有形的法令规章更为严格。表面上放言高论,而实际上吞声自限。整个会场的气氛,就像那两天北京雾霾的红色预警,迷茫之中带着窒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蓝天白云?
 
  1952年12月1日,胡适在台北市编辑人协会欢迎会上说道:「要把自由看做空气一样的不可少」,这个比喻比「不自由毋宁死」更形象地说明自由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时或缺的重要。但是一个长时生活在雾霾严重环境里的人,对污染的忍受是很高的。只要我能唿吸,至于空气新不新鲜,干不干净,似乎无关紧要。对这样的一个人来说,雾霾毋宁是「常态」,对蓝天白云则不敢奢望。我相信许多中国知识人觉得食有鱼,住有房,出有车,对当前的生活充分的满意,至于能不能批评当道,实在是很次要的事。就像笼中鸟,几十年下来,已经失掉了翱翔的能力,而安于笼中的安逸了。胡适在同一天的讲话上,还提到:
 
  我说言论自由同一切自由一样,都是要各人自己去争取的。言论自由并不因为法律上有规定,或者宪法上有这一条文,就可以得来,就是有规定也是没有用的。言论自由都是争取来的。(《胡适言论集乙编》,台北:自由中国社,1953,页93-94)
 
  1929年,国民党的势力如日中天,胡适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激烈批评国民党和孙中山的文字,而后与罗隆基,梁实秋等人的文章集印成《人权论集》,在序中他明白的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是批评国民党的自由和批评孙中山的自由。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何况国民党与孙中山?」今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地的北大纪念胡适,最值得我们缅怀效法的就是这个「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批评精神。
 
  1959年,胡适发表《容忍与自由》,他的警句是「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话当然颠扑不破,然而有了容忍,却未必有自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容忍而不能继之以抗争,这样的容忍,则反为压迫者所用。至于「容忍」二字,需分而论之,「容」是对异己的「包容」,是大度的体现;而「忍」则是「隐忍」,是强权之下,不得已的权宜。中国老百姓「忍」有余,而「容」不足。而当道则「容」、「忍」两缺。
 
  中国大陆学术界的「自我戒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人所常说的「政治上的正确」(politicalcorrectness)。表面上,这两者有相类似的地方,都是要求人说「得体」的话。但深一层推敲,则两者约束之所自来,却又截然不同。中国学界的自我戒约,是对当道「旨意」的揣摩和迎合,唯恐碰触到那条无形的底线;动机是纯「政治」的;而美国人所说的「政治上的正确」,其实和「政治」是不甚相关的。主要是对长久以来舆论所形成的一种是非,不敢轻犯其锋。这两者对言论自由都是一种妨碍,前者是有形的,而后者是无形的。
 
  这次研讨会结集了一本692页的论文集,堪称皇皇巨着,就像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全集》,44册的等身巨构竟无一篇胡适中英文反共的力作。用这样一手遮天的笨拙手段来处理一位负国际重望的知名学者。套用一句胡适常说的话,真是「诬古人,误今人」!
 
  今天我们在中国大陆纪念胡适,其意义与其说是学术的,不如说是政治的。胡适的哲学史,文学史,禅宗史,小说考证,《水经注》考证都是开山的典范巨着,但毕竟时移境异,在有些领域,已经有了后出转精的论着。换句话说,在学术上,胡适已经尽到了历史的责任。唯独他在民主,自由,人权上的坚持与追求,在中国大陆始终还没有实现过。就整个言论自由的尺度而言,今天的大陆,还不及五四时期的北洋与三十年代的国民党。
 
  在当代中国史的分期上,最近有所谓「两个三十年」的说法:1949-1979是第一个三十年,1979-2009是第二个三十年。对这两个三十年的评价,见仁见智。但就现代中国思想史与学术史而言,1919-1949这三十年才是黄金时代。所有政治上的主义和学术上的论争都在这三十年里发生,成长。从白话文言的消长,到科学玄学的论争,从世界语的推行到无政府主义的流行,以至于共产党的成立,《古史辨》的出版,安阳的考古发掘。在文学上,则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重要作品也都在这三十年里出版,真有先秦「百家争鸣」,大师辈出的气象。
 
  1949年,「天下一统」之后,继之以规模大过于「始皇帝」千百倍的「焚书坑儒」,中国的知识界,一夜之间成了真正鲁迅所说「无声的中国」。最近几年,在大陆有所谓「民国热」,据我的推测,有不少是婉转曲折的表示对后两个三十年的失望,而对1919-1949这三十年的追怀。胡适领导的白话文运动曾使「无声」的旧中国变为「有声」,今天我们在大陆纪念胡适及《文学改良刍议》发表百年。我们希望新中国在言论上可以由「有禁」变到「无禁」。
 
  我有几位北京朋友将二三十年代旧杂志的封面翻版,用绵纸集印在一起,取名《故纸温暖》。我将这个小册子握在手中,温暖之中,也有无限的辛酸。想不到当年代表黑暗罪恶「旧中国」的民国,而今竟成了不少文化人「温暖」的追忆了。所谓「学术无禁区」,至今是个未曾实现过的「中国梦」,这句「口头禅」带给人的联想绝不是「言论自由」,而是「引蛇出洞」,是六十年前那场让千千万万中国人家破人亡的「反右」噩梦。
 
  会场上,有幸结识一位84岁高龄,当年被打成右派的北大哲学教授。他在论文及着作中极力推崇蔡元培,胡适兼容并包,学术独立的办学理念。对自己二十几年非人的遭遇,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我看到的不止是一个个人的悲惨境遇,而是几代中国知识份子九死一生,辗转沟壑的历历在目。一个有人味的社会,是允许人有不做烈士的自由的。在这样的言论环境里,我们何忍再以气节相责!
 
  在研讨会上,有一位中央党校的老师发表《胡适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一文,在口头报告时,他煞费苦心的想为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略做辩护:党化教育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涨了工资」。我心想:今天共产党的党化教育不但涨了工资,还给了汽车洋房,岂是当年国民党所能相提并论?金钱固然买不到陈寅恪所标榜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独立和自由却往往可以为汽车洋房所出卖。不久前,当今知名的学者作家竞以手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示忠诚,就是党化教育并非「一无是处」最好的说明。
 
  1931年,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近二十年来,校园里,「大楼」林立,而独无「大师」,「大学」云乎哉?大师所需要的是自由的学术环境,没有学术上的自由,何来大师?
 
  五四前后的北大是全国风气的引领者,新文学,新思想皆自北大来。而今北大是「上意」的迎合者,从「引领」到「迎合」,道尽二十世纪中国知识人的沧桑!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在2014年作过一次《中国人,你要自信》的演讲,在网上流传。其实,需要有信心的并不是集体的「中国人」,而是共产党。如果,中国,真的如张维为所说,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强国。那么执政党就应该对现有的制度充满信心,几个学者的发言或文章是不足以撼动社会稳定和执政党的名声的。所有的言论审查制度,都缘于「枪桿子」怕「笔桿子」,因此,言论的禁忌越多,枪桿子就越显得「外强中干」。
 
  八年前,2008年12月17日,由北京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安徽绩溪县政府在绩溪徽商宾馆举办了一个纪念胡适117周年冥诞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三十几位胡适思想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一致认为,现在是为胡适正式平反的时候了。绩溪县政府并倡议,在胡适的家乡成立胡适纪念馆,这对许多与会的人而言,自然是件值得欣慰的事。但在我,却还是不无担忧的。
 
  立铜像,建纪念馆当然是对死者的崇敬,但纪念馆所展现出来的那个人,到底有几分是他的本来面目,就很值得商榷了。就如同2003年出版的《胡适全集》,只要对胡适着作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全集》不全。《全集》之所以不全,如果是因为有遗文轶稿散落人间,无从搜求,这自然只有从缺,但《胡适全集》之所以不全,原因全不在此,而是出于编选者的「苦心」,对胡适思想中有所「违碍」的地方,进行梳理,筛选,所有1949年以后,反共的文字,无论中英文,一概在「禁毁」之列。结果,从《胡适全集》来看胡适,一个以反共名世的思想家,反共这一点,几乎不见踪影!
 
  讲胡适思想而不提反共,犹如讲毛泽东思想而不提「阶级斗争」,讲邓小平理论而不提「改革开放」,都忽略了关键和精华之所在。这岂不成了胡适在《自由主义是什么》一文中所说的,「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这出戏就唱得有些荒腔走板了。
 
  我担心,一旦胡适纪念馆成立,呈现在参观者面前的胡适是个远比《全集》取样更小,尺度更严的胡适。这样的胡适,容貌或许依旧,而精神全失。从这个角度来看,胡适纪念馆在中国大陆至今全无踪影,也未必是件坏事。立铜像,建纪念馆多少带点偶像化的意味,但偶像和傀儡之间往往只是一线之隔。
 
  1926年,亦即鲁迅死前十年,他即有此了悟,在《无花的蔷薇》中,他指出:「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然而,鲁迅自己却防止不了被「傀儡化」的过程。在这一点上,胡适比鲁迅幸运得多。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讲话,发表《论鲁迅》一文,评价鲁迅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与孔子相提并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而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1993,卷2,页43。)并在延安成立了鲁迅图书馆,开办了鲁迅师范学校。这是毛泽东计画用鲁迅来为共产党作为「打手」的第一步。1940年1月,毛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正式给了鲁迅「三家五最」的「谥号」,「三家」即「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最」即「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从此鲁迅走进了神龛。1942年5月,毛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鲁迅成了「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的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了,这时,神龛中的鲁迅表面上是顶礼膜拜的对象,而实际上,则成了共产党手中的一个傀儡了。
 
  反观胡适,不但全集不全,纪念馆在大陆不见踪影,五四纪念碑上没有他的浮雕,北大也没有他的铜像,但是,这点身后的萧条与冷落,正是鲁迅所不可及处,也是胡适独立自主最好的说明。
 
  至于为胡适平反,眼下是「民逼官反」,是广大的学术界要求当道为当年的冤案,错案给以重新的审视。其实,胡适盖棺已五十五年,平反与否,对死者已无任何意义,胡适的历史地位,也不会因平反与否而有所增减。倒是当道在这个「辨冤白谤」的过程中,若真能体现知错改错的勇气和魄力,是可以为自身的合法性增加一块可观的砝码的。换句话说,为胡适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作出正式的平反,受益的不是死者,而是当年判他有罪的当道。
 
  《胡适全集》之不能全,胡适思想至今有所违碍,正是胡适不曾过时最好的说明,等到胡适那些民主自由的主张在中国全无违碍,成了稀松平常的常识的那一天,也就是胡适思想过时的时候了。我们盼着这一天很快的到来。
 
  胡适和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自由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当今海崃两岸都还有现实的意义。胡适的理性温和固然是一个民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林语堂的幽默讽刺,为容忍与抗争加进了润滑剂,使容忍不致太不堪,而抗争不致濒于暴力。我将过去几年来围绕着胡适和林语堂思想研究文字集印成册,正是希望这两位上世纪自由主义的典型,还能为海崃两岸发展成为一个祥和乐利,多样并存的社会起到一些引领的作用。
 
  本书能够在台湾出版要特别感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王汎森兄的推介,和允晨出版公司廖志峰先生的支持。谨此深致谢忱。
 

图书试读

1.胡适与林语堂
 
前言
 
从现代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审视胡适与林语堂,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的两个面向。且不问自由主义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胡适和林语堂在大方向上都是以争取个人的独立自主,反对独裁暴力,提倡民主自由,容忍异己为其思想的主轴。但细细分析起来,则又同中有异。胡适所争取的自由往往是就法律和政治制度而言,他透过学术研究,来说明自由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而林语堂则常在所谓「精神或心灵的自由」上着墨,他试图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来论证自由快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和生命中的意义。胡适的取向较偏历史,而林语堂则较偏文学。无论是「法律上的自由」还是「精神上的自由」,他们都坚信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不能以「救国」「爱国」等名义,加以摧残。

正因为这点基本信仰的相同,1949 年之后,两人的际遇也有相似的地方。胡适思想受到党国几十年的批判,而林语堂则受到「冷藏」。胡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早的,最坚决的,不可调和的敌人。」「企图从根本上拆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而林语堂则是「以自由主义者的姿态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长期从事反动文化活动」的代表。「批判」的目的是要「打倒」,而「冷藏」的目的则是「淡忘」。然而三十年的批判和冷藏,既不曾打倒胡适,也不曾淡忘林语堂。放眼看看当今形势,这两个当年的「反动派」,而今在中国的影响却大有凌驾鲁迅的声势。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画卷。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碰撞,社会变革的洪流,都被两位大家的人生轨迹串联起来,呈现出别样的历史厚重感。我并非历史学专业出身,只是对那个时代心怀一份好奇与敬意,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外行”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两位伟人的传记,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光谱。我曾想象,在那些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们是如何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又是如何以笔为刀,在思想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这本书似乎给了我窥探其中的钥匙,让我得以触摸到那些遥远却又鲜活的灵魂。它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艰深的理论,而是通过细腻的叙述,将人物的情感、思想的萌芽、时代的烙印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一同感受。我尤其好奇,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他们是如何汲取养分,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并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撒下“自由”的火种,其影响至今仍未消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民国,也让我对“自由”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独立思考的勇气,一种不畏强权的坚持。

评分

《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人物的传记,最重要的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而胡适和林语堂,恰恰是这样两位能够穿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巨人。我尤其欣赏他们身上那种“温和而坚定”的特质。在那个激进的年代,他们没有选择激昂的口号,也没有加入激烈的论战,而是用理性的思考,用温和的语言,去影响和启发周围的人。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林语堂的“幽默地看人生”,都是在那个动荡时代里,一种宝贵的智慧和生存之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启蒙的力量,不一定来自于呐喊,也可以来自于细致的耕耘,来自于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来自于对理性精神的坚守。我常常在想,我们今天所享有的许多自由,背后都离不开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和牺牲。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警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为我们争取自由的人们。

评分

读《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仿佛与两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并非历史学者,但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以及那些在思想前沿探索的知识分子,怀有浓厚的兴趣。胡适与林语堂,两位在不同领域却又殊途同归的先行者,他们的人生选择和思想碰撞,构成了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尤其欣赏他们身上那种“入世”的智慧,他们没有把自己孤立于社会之外,而是积极地融入其中,用自己的学识和才情,去影响和改变这个社会。胡适对白话文运动的推动,对教育改革的努力,以及林语堂对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展现了他们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自由”,并非一味的西化,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外来文明的精华,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给我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并非熟读历史,却对那个动荡年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胡适和林语堂,充满敬意。他们的人生轨迹,仿佛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风雨飘摇中,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传播开来?这本书似乎为我揭开了层层迷雾,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闪光点。胡适对现代教育的推崇,对科学精神的倡导,以及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创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他们那种“入世”的态度,他们并非逃避现实,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变革中,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的觉醒贡献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唤醒个体的意识,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

评分

这本书带我走进了民国时期,那个既充满希望又饱含挣扎的时代,而胡适与林语堂,便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我并非史学专家,但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所倡导的思想,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我曾以为,他们只是书斋里的学者,或是报刊上的专栏作家,但《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却让我看到了他们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一面。他们不仅是思想的先驱,更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困惑,都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我尤其着迷于他们身上那种“求真”、“求实”的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这种自由,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解放,更是思想上的独立,是人格上的尊严。这本书让我明白,他们所播撒的“火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无数的思考、辩论,甚至是牺牲。它让我看到,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背后,隐藏着对理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而胡适和林语堂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读《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人生,一个在学术的庙堂里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一个在世俗的江湖中游刃有余地挥洒才情,却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启蒙民智,唤醒国民。我曾在想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国社会注入一股股清流。胡适的白话文运动,打破了封建文言的桎梏,让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林语堂的幽默杂文,则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触及了现实的种种弊病,引发人们的反思。这本书将他们的生平、思想、以及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巧妙地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别样的时代群像。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念?是家国情怀?是人文关怀?还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这本书似乎在缓缓地揭示答案,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特有的“风骨”,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通过阅读,我不仅对两位大师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明白“自由”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付出。

评分

《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我并非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但对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总是充满好奇。胡适与林语堂,两位名字耳熟能详的大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理念,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尤其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独立”的气质,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毫不畏惧。胡适对“争自由,争平等”的呼唤,林语堂对“幽默”人生的推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本书让我明白,那个时代的“自由”,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诉求,更是精神上的解放,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这本书,为我揭示了一个我一直好奇的领域——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我不是历史研究者,但一直对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以及那些在思想前沿探索的人物,心怀敬意。胡适与林语堂,两位截然不同却又惺惺相惜的文化巨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我尤其被他们身上那种“求新求变”的精神所打动。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革新,林语堂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融合,都展现了他们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切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自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是一种勇于突破的姿态,是一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评分

初读《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深深吸引。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思辨的时代,而胡适与林语堂,正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我并非历史学领域的专家,但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所倡导的“自由”精神,总有一种莫名的向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并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尤其欣赏胡适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林语堂的幽默达观态度。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却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启蒙民智,唤醒国民。这本书让我明白,那个时代的“火种”,并非仅仅是激进的革命,更是对个体独立思考的鼓励,对理性精神的坚守。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段历史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思想文化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知识分子。《自由的火种:胡适与林语堂》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份好奇。我并非历史学家,但被书中对胡适与林语堂生平、思想的细致梳理所吸引。我尤其惊叹于他们身上那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们没有选择激进的呐喊,而是用理性的思考,用充满智慧的文字,去影响和启迪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胡适对白话文的倡导,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都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入世”的担当。这本书让我明白,那个时代的“自由”,是一种对个体精神的解放,是一种对理性思考的追求,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