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战后关键四年,从进步岛屿到绝望深渊。
「中华民国」人如何看待台湾?
台湾如何透过中华民国的角度看见自己?
※关于本书
台湾地处亚洲的边陲岛屿,却又身陷地缘政治的风暴中心,在世界舞台的竞逐中,无法避免地遭遇数次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以及封建官僚的掠夺榨取,而始终处于复杂的历史脉络与认同混乱中。战后台湾进入了现代史上最关键的四年──1945年至1949年,台湾处于二次大战后的国际情势,以及中国内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败退来台的夹缝中,犹如一艘太平洋上遭逢狂风暴雨的孤舟,已无法回头,却仍不知彼岸在何方。
在这样暧昧的时间点,「中华民国」如何认识、理解曾为日本殖民地的隔海岛屿?短短四年间,从「光复」到败退,这些片面理解台湾历史,对台湾社会的想像,将台湾视为「历史以来的迷惑者」、「太平洋战略的美女」的别称,如何形成错综复杂的历史,深刻影响至今?
本书作者许毓良为台湾少数专精中国所藏相关台湾史料的学者之一,以过往因反共氛围而被忽略的中国杂志、期刊史料为范围,从中进行1945至1949年间台湾相关报导的史料挖掘与研究,试图从「中华民国」视角来探讨战后初期的台湾,杂志、期刊相较于报纸新闻,更具有分析、评论与批判的特性,进一步剖析归纳出当时中华民国──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台湾的好奇与想像。
本书以战后四年间,中国的杂志、期刊对台湾的报导为本,其来源遍及中国各主要城市,内容可分成政治、社会、经济、旅游四类主题,可见当时中国各地的杂志期刊,对于台湾有相当丰富的观察与解读,甚至对国民党在台湾的施政,引发二二八事件也有不少诠释与批判,全书缜密爬梳史料后,将描述出一段在海崃之间激盪汹涌的战后台湾史。
本书特点 一、蒐集中国1400余篇杂志、期刊与98张图片的庞杂史料,首次浮出水面让世人看见的另类台湾史观。
二、以战后时期的「中华民国」视角来观看台湾,全书呈现轻松且故事性浓厚的台湾图像,能够重新认识混沌不明的战后台湾。
三、集结1945至1949年间台湾的政治事件、社会脉动、经济产业、旅游景点等珍贵资讯,具有深入浅出的观点与解读。
名家推荐 李筱峰(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
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戴宝村(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秘书长)
专文推荐 林桶法(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维开(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按姓氏笔画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