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二之一

百年风云.二之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传记
  • 人物
  • 近代史
  • 中国
  • 百年
  • 风云
  • 二之一
  • 历史人物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时间永不止歇,历史还将继续……

  新闻与历史皆以记录为职责,皆须透过探索与追求才能有较为真实的历史面貌与公正的评论,然后成一家之言。

  回望这百年来的沧桑岁月,生逢乱世,无数人饱经战乱流离之苦,身不由己地背井离乡,直至跨过「巨流河」,走向「大江大海」。再后来,我们又经历了台湾经济建设的兴起,重塑「自由中国」,再造「美丽岛」,于是我们见证了台湾民主浪潮的兴起。

  其间,台湾的民间社会快速兴起、言论自由充分勃发,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历史感是错乱陈杂的,历史给予的智慧乏善可陈,它的魅力更是无从谈起。这是当下时代的命运,却也难免不令人怀念那些历史感充沛的年代,特别是对这百年来曾经绚烂多彩的人与事心生向往。

  这便是我们编撰「百年系列」的初衷之一。爬梳百年来的历史,你会发现,那些时势下的「英雄」们,人生轨迹中无不透露着「求是的真,忘我的善,生命的美」。他们超越了单纯的实践和技术层面,在时间的无尽流逝中创造出永恆的价值,为世界加冕,为历史赋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时代。

  《百年风云》便是为记录这段风起云涌的百年历史而出版。全书共二辑(二之1、二之2),从「党政」、「军事」、「财经 / 金融 / 企业」、「外交」、「国际传播」五大面向切入,收录近代中外各领域中的杰出人士与其事蹟,邀请读者一同走过他们的时代,见证他们的活跃与影响力。历史舞台上众星的闪烁明灭,都将成为时空跨度里一个特别的註脚,留待我们细细品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总策划兼总编辑/郑贞铭


  被誉为「新闻教父」,历任文化大学新闻系所教授、主任、所长,社会科学院长,国立金门大学讲座教授,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福建师大等校客座教授。并任中央社常驻监察人、《香港时报》董事长等职。

  曾获台北扶轮社「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曾虚白、成舍我、马星野、徐佳士共五位)
  新闻教育终身成就奖(纽约世界中文传媒协会)
  五四文艺散文奖(台北,中国文艺协会)
  两岸交流特殊贡献奖(香港传播文教联会)
  新闻教育终身成就奖(北美华人记者协会)
  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

陈先元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
 
虞焕荣

  前中央通讯社事业部副总监。
 
方鹏程

  国防大学政战学院副教授,新闻系前系主任。
 
潘家鑫

  中国文化大学广告系助理教授。
 
黄群仁


  捷达威数位科技公司执行长、数位时代,UDN专栏作家。
 
特别助理/丁士轩


  自由写作者,独立纪录片人。八○后,长居北京,致力于民国史及新闻史研究等。
 
汪士伦(雨)

  先后进修于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曾就读湖南工艺美院、江西师范大学。多年来致力于空间艺术教研与设计实践,擅长钢笔水彩画,曾写生考察欧洲、俄罗斯、台湾等地,尤其关注世界各地居民建筑与环境。致力于「空间道」艺术设计哲学探索。

  曾获「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一等奖
  曾获创新才能一等奖(江西师范大学)
  曾获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手绘设计铜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曾获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年度优秀设计奖」及「年度十佳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景观生态学术委员会等)
 

图书目录

编着者序之一 历史的赋魅/郑贞铭
编着者序之二 良知与勇气──建构「大师工程」的理念/丁士轩
编着者序之三 学统与政统的竞合/葛永光
 
推荐序之一 宏观远见与历史启发/吴伯雄
推荐序之二 大师不朽,大作亦不朽/吴敦义
推荐序之三 以时代需求为己任/钱复
推荐序之四 厚德载物.风范华采/谢孟雄
推荐序之五 不容青史尽成灰/胡为真
推荐序之六 「百年风云」,将「风云百年」/翟宗泉
 
第1部  叱咤风云
主编的话/陈先元
孙中山 亚洲第一共和国的催产医生   
蒋介石 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命运   
毛泽东 世纪人物   
蒋经国 贵而多蹇,备尝艰辛的舵手   
邓小平 几度沉浮的政坛强人   
陈 诚 一生忠诚如一   
周恩来 大国事务的精心操持人   
林 森 布衣元首   
袁世凯 旧派营垒中的新派人物   
蔡 锷 南天一柱,保国护民   
严家淦 新台币之父   
孙运璇 一人而系国家命运
刘少奇 国家元首的黑白人生   
谢东闵 开启台籍菁英从政之路   
朱 德 一生戎马铸军魂   
李宗仁 「一朝天子」脚踏两条船   
张学良 千古一人   
阎钖山 一言难尽   
吴国桢 直谏的民主先生   
李 焕 经国路线的忠实执行者   
李登辉 反反覆覆、扑朔迷离的元首   
林洋港 不忮、不求、不惧   
林 彪 从叱咤风云到折戟沉沙   
连 战 得天独厚,一生富贵   
吴伯雄 为国民党赢得光荣大胜   
马英九 大道无术与为政以德
吴敦义 吴敦义的十字架   
关 中 毕生的学习与实践   
宋楚瑜 唯一的台湾省省长   
汪精卫 幻灭的英雄梦   
陈水扁 错过历史机遇又身陷囹圄
   
第2部 驰骋沙场
主编的话/方鹏程   
何应钦 「黄埔八大金刚」之首   
俞大维 中国当代孙子   
郝柏村 出将入相   
白崇禧 小诸葛   
胡宗南 黄埔一期「大学长」 
孙立人 中国军神   
高志航 空军战魂   
张灵甫 跛腿勐先锋   
谢晋元 上海守护神   
张自忠 活关公   
戴 笠 忠义血性的豪杰之士   
汤恩伯 抗日游击铁汉   
胡 琏 金门现代恩主公   
王 昇 特殊年代的「政工教父」   
黎玉玺 玉玺在,则国运不墬   
赖名汤 军事外交的能手

图书序言

推荐序之一

宏观远见与历史启发

 
  欣闻郑贞铭教授策画的《百年风云》出版,这是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两岸百年信史的系列之一,相信此一系列出版,可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人生指引方向,可喜可贺。

  伯雄有缘认识贞铭博士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之久,记得他是预官第九期,也是三民主义巡回教官第一期,我则是预官十一期,三民主义巡回教官第三期,他是先期学长。退伍后一起参加三民主义巡回教官的联谊组织,他就担当领导角色,忠党爱国,思路清晰,辩才无碍,是不可多得的三民主义思想播种者、传播者的角色。

  贞铭教授一生献身给新闻教育,培养两岸新闻人才无数,可说是桃李满天下,无论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告到新媒体,都有他的得意弟子门生,这也应该是他最感欣慰之处。尤其他专心教学外,不忘吸收国外新知,认真研究,因此其新闻学的专着,更是受到国内外新闻学院的重视,或倚为教材。晚近两岸开放交流,他也常受邀到大陆各大学府演讲,轰动一时,把在台湾教育的光与热也散发到中国大陆。

  他爱护年轻人,提拔年轻人的热诚,更是有目共睹。因此他在中国文化大学退休时,学校特别授予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可谓是实至名归。他始终信奉良师兴国,因此主持文大新闻系期间,延揽名师,在教学态度上真正做到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也可说是真正实践了孔子教育的学风。据我所知,近几年他在文大服务期间,每年的迎新活动,他都会亲自带领师生到台北市大龙峒的孔庙祭拜,意义深远,对同学的期许尤深。

  贞铭教授为人谦恭有礼,真诚待人,过去我在政府与党部等不同岗位服务期间,他也会不时来信联系鼓励,而且言之有物,对我启发甚多,而他关心国事,关切两岸情势,在信中都是溢于言表,令我敬佩。

  过去一世纪,从清末到民初,从抗战到台湾光复,从国家统一到两岸分治,这片土地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各个领域的重要人才,他们的奉献、他们的心血、他们的人格典范,的确值得加以完整记录整理,影响后进。这个不容易却十分有意义的构想,郑贞铭教授发了心愿,开始有计画地推动写作出版计画,从二○○○年开始,他费了很大的心血,也下了工夫,结合两岸专业人才,勤于採访、纪录、蒐集史料,编撰《百年报人》、《百年大师》系列,紧接着还有《百年风云》、《百年风华》、《百年风骨》、《百年追梦》等「百年系列」丛书接续要完成出版,这真是有宏观远见且具历史深度与高度的出版计画,相信这系列的完成,对启迪下一代,见贤思齐,是重要的思想与知识宝库,值得走入学校、走入家庭、走入社会,我也预祝丛书出版洛阳纸贵,因为阅读这个系列的正面影响,在中华大地能为国家社会栽培出更多优秀的接棒人才。
 
吴伯雄(中国国民党前主席)

推荐序之二

大师不朽,大作亦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三不朽。

  大师之所以不朽,他们立德、立功、立言当然是必要条件。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够不朽,还要有一个充分条件:后人的记述与传颂。而记述不朽人物的大作,乃随大师不朽而不朽。

  贞铭先生编着《百年风云》正是这一类型的大作。

  以人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鑑可以知兴替,《百年风云》正是兼具以人为鑑、以史为鑑的一本大作。

  钱穆先生说:「人类文明贵在有将来,但非有过去,又何得有将来?而将来之可知,即在过去中。」这是他阐述读史价值的金言。

  面对今天这个波涛汹涌的巨变时代,传统价值观乃至伦理观都在进行改变,青年人因此茫然而挣扎。这样情景下,却是风云人物走过的颠簸道路,在挣扎中迷失,又在失意后感悟,也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思量与前行的座标。

  郑教授这宏远的写作与出版计画,是继三年前出版轰动海崃两岸的《百年大师》后又一系列的力作。他结合两岸有志青年共同推动,用心多年,其必将在出版界轰动并成为历史巨构,可以预见。

  也就是说,这是一本百年难得一逢的大作,同时也是引领我们度过价值混淆时代的良伴。

  祝「百年系列」出版计画的成功。

吴敦义(中国国民党现任主席) 
 
推荐序之三

以时代需求为己任
 

  郑贞铭博士是一位值得世人尊敬的人,原因如下:

  一、他是一位终生新闻教育工作者,超越半世纪从未中断,造就了许多我国新闻界的菁英。他对于学生不仅是一位授业解惑的良师,也是对同学们照顾关怀无微不至的益友。郑博士的学生遍布全球各地,他要去任何地方只要有一张机票,到了目的地,食、住、行和日程都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去服务。

  二、他是一位事亲至孝的人。郑博士的尊翁英年早逝,他是母亲一手抚育长大,受了很好的教育。在他服务社会以后就全力回馈亲恩。他一直是亲自奉侍慈母以报春晖。友侪都知道郑博士恪遵慈母在不远游,乃至平日夜晚都尽早回家以陪伴慈母。至孝天生是很少人能确实做到的。

  三、郑博士在教学孝亲之余,仍锲而不舍地从事着作。他的着品有新闻与传播类、新闻採访与编辑类、新闻传播史类、新闻教育类和文学类等五大类共五十三部计六十册,可说是着作等身。

  以上所述是郑博士值得世人尊敬的原因,而他年逾八旬仍笔耕不辍:二○一四年出版《百年大师》两册,不到二个月就销售一空,立即二刷至八、九刷。现在又将出版《百年风云》,而正在计画写作中的还有《百年风骨》、《百年追梦》、《百年风华》等书,真是老而弥坚,令人羡慕不已。

  《百年风云》一书中以近百年我国党政、军事、外交、金融、财经、企业与国际人士五类人物为主,共计一百人,其中多数已逝世,仍健在约十余人,其选择均由郑博士请教各领域专家而决定,其标准为能予后世青年之人生有价值导向与惕励。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速,平面及电子媒体,似有逐渐为网路媒体取代的趋势。网路媒体是由未受完整新闻教育的个人以一时的感触(多数是负面的),书写为文,po于网路,再由有志一同者纷纷唿应,遂而形成一股风气,其中若干又转为平面或电子媒体採用,成为舆论。这种以网路为媒介的新型传播,据学者分析大致半真半假,由于假新闻大量增加,迺使论者认为今日社会已处于「后真相时代」(posttruth),由于假新闻的普遍,使民粹主义者加以运用,成立网军制造假新闻,此所以英国脱欧公投能通过,川普能当选总统。

  郑博士有鉴于此,虽届高龄仍孜孜不倦勤于写作,其目的无他,就是为莘莘学子提供最完整最具可读性的参考资料。本书的出版相信一定和《百年大师》一样能洛阳纸贵。我期盼郑博士松柏长青能早日完成本系列的另外三本书。
 
钱复(前监察院长、驻美大使、外交部长) 

推荐序之四

厚德载物.风范华采

 
  郑贞铭教授有《百年大师》(上、下册)、《传播大师》、《新闻採访与写作》、《郑贞铭学思录系列》、《新闻编辑与採访》、《百年报人系列》、《新闻与传播》、《守望媒介》、《新闻採访的理论与实际》、《大众传播学理》、《美国大众传播》、《新闻採访与编辑》、《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教育》着作等身。郑贞铭教授秉于「今日之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以宏远的鑑识、坚定的毅力、丰富的人脉,继《百年大师》之后,又致力于我国「百年系列」之撰述,使青史中的英雄豪杰得以传述及发扬。从政治、经济、金融、军事、外交、艺术、教育、传媒、宗教、法律、社会等领域,建构百年来各领域代表性人物传记,含:《百年报人》、《百年大师》、《百年风云》、《百年风华》、《百年风骨》、《百年追梦》(郑贞铭之自传)六大部,对各该领域有杰出贡献者为历史存纪录;透过网路、资料库和深度访谈、探索,获得真实、公正、客观的报导,究天人之际,通古今文化、成一家之言,展现百年历史发展的脉络。

  郑教授之出发点乃是「无爱不成师」。「爱」是他任教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原动力;有鑑于青年学子沉迷电脑、手机游戏,丰富的资讯并非全是知识,为帮助青年朋友的成长,郑教授鑑于任何时代皆有叱咤风云的大英雄,以坚强的意志及坚定的信念,邀请多位贤达学人,着手探究百年系列大师的人生精华,阅读每位大师的着作和相关报导,再以四千字言简意赅描绘大师的风范。

  司马迁有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郑教授之编撰团队致力于大爱、大德、大仁、大智、大勇的传承与发扬,使资料转成资讯、使资讯化为知识、使知识集成智慧、使智慧衍生文化内涵,提供青年立身处世的参考;感于郑教授戮力为我国百年系列鉅着呈现厚德载物、风范华采、傲然风骨,汇聚时代心声,成就长远影响之弘志,故乐为之序。
 
谢孟雄(实践大学董事长、美国宾州大学医学博士) 

推荐序之五

不容青史尽成灰

 
  望重士林,着作等身的名学者郑贞铭教授为了要为许多在中华民国百年来做过重大贡献的人士留下信史,分别在二○○○年和二○一三年出版了《百年报人》和《百年大师》,现在又于二○一七年出版《百年风云》,显示郑教授不但是新闻教育界的名师,是我政大的前期学长,更是一位注重历史传承,令人敬佩的有心人。

  其实从郑教授自己的学思录,七十自述:《无爱不成师》一书中,就可体会到他的人生观和他为社会服务的特色,完全是以「爱」、「报恩主义」、「饮水思源」和「传承」为宗旨,记录了许许多多他的恩师、学生、亲人和友人的简介,尤其是各人的长处和贡献,不让他四周各个有缘人的史蹟留白。当然我作为数十年的中国国民党党员和国家公务员,最感佩的是作者多年来不论在党政单位服务期间,或全时间从事教职时,都是用爱与智慧培育青年,与青年们深度交往,而且到世界各地宣扬中华文化以及我国的立国精神,至于近年来奔走两岸四地,增进各方了解与互信,更是恰合了当前时代的需要。

  郑教授服务最久的地方就是中国文化大学:五十多年前,当张其昀先生在阳明山华冈创办中国文化学院时,郑教授便被他的恩师谢然之先生邀请去协助筹办新闻系,尔后又创立广告系,而先母叶霞翟教授也是在那个时代被张创办人请去文化担任训导长、家政研究所所长,以至副院长,所以郑教授也是我母亲当年的年轻同事。母亲当年正是以爱的教育来培育青年,要学生们喊她叶阿姨,甚至拿自己的家用来支助学生社团,还为了学校的建设捐了部分父亲逝世后的抚恤金。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化大学能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人才,能够达到今日的规模,实在是许许多多人士努力的结果。

  本书也把我父亲胡宗南上将收录为《百年风云》人物之一,对此,我家亲友觉得很不敢当。事实上,父亲从黄埔一期毕业后,虽然是极少数历经东征、北伐、平乱、勦共、抗日、戡乱、保台各个战役无役不与的国军将领,他最为人怀念的却是他以生命活出了黄埔军魂和军人武德,以致澎湖有他的铜像,东引有他的纪念馆,陆军官校校史馆设有专柜,他的部属学生每年集会纪念他五十余年不辍,而文化大学成立后更设有「宗南堂」直到如今。

  从本书所收录各行业风云人物的简传中,读者可以更加了解前人的努力和我国多年来各项建设的艰辛;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更重要的却在发扬。实在盼望海内外的华人社会都能体会郑教授「不容青史尽成灰」的苦心,而风起云涌地共同努力,为后代留下我民族真实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期待继这一本《百年风云》之后,我们能再看到郑教授以他优美的文笔,丰沛的知识和人脉,在「百年系列」或其他领域中,再为海内外人士造福!

胡为真(前总统府资政)

推荐序之六

「百年风云」,将「风云百年」
 
  民国初年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现在我套用「我的朋友郑贞铭」。我在中华民国团结自强协会认识郑贞铭教授,我们同为协会理事,一同开会、一同讨论、一同辩论。深知我的朋友郑贞铭好读书、学识渊博、文句优美、文笔快捷、着作等身,名满两岸。他的着作《百年大师》已为中华文化奉献者留下不可磨灭一页。

  他在文化大学教书培育新闻人才桃李满天下,有新闻教父之美誉。他教书秉持的基本原则,是要学生向第一流人物看齐。向第一流人物看齐必先知道谁是第一流人物。继《百年大师》之后,贞铭兄这一本着作《百年风云》正是精准地、深刻地、生动地,介绍了海崃两岸百年来特殊人物,包罗万象。有推翻千年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之孙中山、有北伐统一中国抗日八年之蒋介石、有抗拒列强使中国站起来之毛泽东、有摸着石头过河使中国富起来之邓小平、有在台湾搞十大建设,使台湾成为东亚四小龙之首的蒋经国、有八年修宪六次的李登辉、有为爱国捐躯之张自忠、有叛国贪腐之陈水扁、有扶弱锄强之陈纳德、有扬威缅印之孙立人。百年风云果然有温暖的薰风彩云、也有凛冽的狂风乌云。郑教授这本着作客观公正,介绍百年来之风云人物,让后人以史为鑑知所更替。

  我相信《百年风云》之出版,必将使这本着作「风云百年」。
 
翟宗泉(前监察委员,现任团结自强协会理事长) 

编着者序之一

历史的赋魅

 
  「时间吞噬一切」,两千三百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反复咀嚼着这句古老的谚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百多年后,东方圣人孔子也发出如此的慨叹。

  时间如流水般无情,让美人迟暮,令英雄白头,湮没了多少的人和事,埋葬了无尽的世代,仍旧毅然决然地、不可抗拒地奔腾向前,永不回头。

  每念及此,难免令人颇感自身的卑微与渺小,继而垂头丧气、灰心失意了。然而,总有一些不甘心的人,不顾这笼罩周身的必然的绝望,匆匆地记录下所听、所看、所想的,赶在一切成为废墟之前,固执地存留一份生命的底稿。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后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它们时,消逝的声音瞬间鲜活,死去的身影重获生机,记忆开始浮现,对话由此产生。历史,超越了无情的时间之水,延续着人类的生命记忆,搭建起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新闻与历史皆以记录为职责,皆须透过探索与追求才能有较为真实的历史面貌与公正的评论,然后成一家之言。最重要的,新闻记者与历史学家须有同样的修养,刘知几所主张的「才」、「学」、「识」与章学诚所主张的「德」,才能真正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境界。

  鑑于此,我读世界名人传记,辄生向往;读史学家之求真、求实,尤为钦敬;而对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作《史记》,司马光作《资治通鑑》,尤深钦慕,研究其平生事蹟,更多启示。

  两千一百多年前,已是不惑之年的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想到了死。因替李陵仗义执言,被汉武帝赐了腐刑,这对于他,无异于奇耻大辱。在生死的痛苦选择之间,他想起了年轻时游历各地,搜集史料的场景——在汨罗江畔,高声朗诵着屈原的《离骚》,痛哭流涕;在曲阜的孔子墓前,与儒生们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他也念起了父亲司马谈弥留时,扯着他的衣袖,郑重交待:「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若仅以一死来抗争痛苦,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无异!」最终,司马迁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去完成要写部史书的夙愿。他继承圣贤们的遗教,以其精深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窥始察源,见盛观衰」,把古今变化之势理,王业的兴衰,个人的遭际,通贯历史发展的脉络,终「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忍辱含垢所作纪传体史书《史记》,气势宏大,文字优美,为后人治史开创伟大的先例,也为后世的各类史家治史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九百多年前,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后,北宋大学士司马光有些意兴阑珊了。他无力阻止宰相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又不愿妥协了事,上疏请求外任,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无疑,司马光的仕途不顺遂,他却由此立志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但见他继承司马迁以来史官,证明一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不是只有一条轨道,有时殊途同归,其贡献更超越为官,其风范更胜于一时宦途的耀武扬威,他的影响是千秋万世的。

  在刘恕、刘攽、范祖禹等着名学者兼亲密师友的协助下,经过长达十九年漫长艰辛的工作,近四百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终于编撰成功。年届六十五岁的司马光上表道:「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两年后,他溘然长逝,为了此书他耗尽了毕生心血。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体例严谨,脉络清晰,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着,所谓「史学两司马」。

  1919年,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为慕尼克的青年学子作了一场题为《以学术为业》的演讲,指出了一个持续不已的事实:「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Entzauberung)。」

  这是人类不断走向理性化和理智化的时代必然,且经过近一百年的发酵,科技在飞跃,历史感却在消亡,如今的世界进一步被除魅,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渐渐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理想主义愈加稀薄,文化品质进一步衰落。

  回望这百年来的沧桑岁月,生逢乱世,无数人饱经战乱流离之苦,身不由己地背井离乡,直至跨过「巨流河」,走向「大江大海」。再后来,我们又经历了台湾经济建设的兴起,重塑「自由中国」,再造「美丽岛」,于是我们见证了台湾民主浪潮的兴起。再后来就是政党的轮番兴替,反对者变为执政者,执政者又变为阶下囚,然后又是跑马灯式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间,台湾的民间社会快速兴起、言论自由充分勃发,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历史感是错乱陈杂的,历史给予的智慧乏善可陈,它的魅力更是无从谈起。这是当下时代的命运,却也难免不令人怀念那些历史感充沛的年代,特别是对这百年来曾经绚烂多彩的人与事心生向往。

  这便是我们编撰「百年系列」的初衷之一。爬梳百年来的历史,你会发现,那些时势下的「英雄」们,人生轨迹中无不透露着「求是的真,忘我的善,生命的美」。他们超越了单纯的实践和技术层面,在时间的无尽流逝中创造出永恆的价值,为世界加冕,为历史赋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时代。

  时间永不止歇,历史还将继续……

郑贞铭(中国文化大学名誉文学博士、铭轩创办人)

编着者序之二

良知与勇气──建构「大师工程」的理念

 
  「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一百多年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对当代人的无谓匆忙深恶痛疾,也感慨学者一再地堕落,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抗争口号。时过境迁,尼采的这句话依然闪烁着光辉。

  人在时代中,无疑深受它的浸染与裹挟。回溯历史的沧桑岁月,我们一边钦慕着「造时势」的英雄们,一边又不得不感慨「造英雄」的时代如此威力生勐。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厄于荒野,如丧家之犬;阮籍倡狂至极,路遇穷途,仍不免恸哭而返;鲁迅横眉冷对,但也曾灰心丧气,闲抄古碑以待毙……几乎人人最终不得不成为时代的人质与俘虏,身不由己,深陷其中,直至湮没消失。

  「克服时代」谈何容易?!

  然而,时间的潮汐之间,仍然还有残破的足迹留存,历史的烟雾深处,时常会有微弱的光亮传来。春秋战国的混战厮杀,消灭不了诸子百家的异彩纷呈;魏晋南北朝的血腥纷争,掩盖不了竹林七贤的恣意酣畅;近现代的那座黑暗沉闷的「铁屋子」里,仍然走出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张其昀等成批的杰出人物……他们挣脱了时代的泥淖,冲破种种艰难险阻,纷沓而至,成为我们今天的记忆与心灵。

  这是一种前赴后继、赓续不断的良知的传承。「士志于道」,传统的士大夫历来是「致良知」的主角,曾参「仁以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明末东林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无不以良知为明灯,穿越历史的迷雾,照见光明的未来。诚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句话道尽多少士子的心声。

  这是一场凄风冷雨、寂寞相随的勇气的践行。「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屈原自沉于汨罗江,苏轼放逐在海南岛,王守仁在瘴气弥漫的龙场悟道,他们无不以勇气为拐杖,踏破千山万水,撑起高洁的信念。诚如太史公司马迁受尽凌辱,却矢志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铸就时间的伟业,恒久流传。

  良知与勇气,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精神图腾和文化基因,经过历代士大夫的传承与践行,时至今日,成为当下知识人追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注脚和座标。特别是回溯百年来的历史,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盪与屈辱,一边是腐朽的清政府苟延残喘,一边是欧风美雨吹洒进古老的土地,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迅勐的时代潮流中,甘愿放弃随波逐流的舒适安逸,主动去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为时代洪流搭建起沟通的桥樑,探寻着新的出路。

  这是一段苦难记忆,也是诸子争鸣、大师迭出的辉煌时刻。从器物到制度,从革命到启蒙,再到「救亡压倒启蒙」,直至两岸分治后,各自的抗争与努力,时代如潮水般无情地吞噬着脆弱的生命,沿途却开满了鲜花,芳香弥漫。那是拒绝被时代挟持的知识人,一路播种,也一路收获,终成为传唱百年的风云变幻、风华正茂、风骨傲然……他们已经证明,当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成为常识时,人们便可获得知识人应有的良知与勇气,克服时代,抵抗荒芜。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如今,有谁能够确定,我们已经完全地摆脱了这个时代的奴役与桎梏?更何况,在当今资讯氾滥、众声喧哗的网路时代,知识越发缺乏,智慧更是稀有。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的确多少找到了些「克服」的方法,那就是嘲笑与调侃,或者索性遮罩与逃离,如今多少年轻人过着属于自己的「小确幸」的舒适生活,自愿在时代的潮流里浮沉。

  莎士比亚曾感慨:「这是很老的故事,却也是天天发生的故事。」历史是过去,是未来,更是现在的每一个瞬间。今天,站在共同走过的时间渡口,重新凝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我们会发现,那百年的风云、风华与风骨,不是他者的叙事,而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自己。痛苦的现实仍在那里,严峻的未来还会到来,良知与勇气,属于当下知识人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如今年轻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九六三年,二十九岁的林毓生顺利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却陷入了万分焦虑之中——他没法决定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研究。此时,导师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告诉他:「我所有的研究,都与我的个人关怀有关。」一句话点醒了这位年轻人,从那时起,林毓生真正有了自己的学术方向,那就是搞清楚「为什么自由主义在中国会失败」,他一辈子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矢志不渝,着作等身,誉满中外。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找到了你个人的生命关怀?是否获得了克服这个时代的良知与勇气?电影《一代宗师》中有台词道:「练一口气,点一盏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循着百年来的探索足迹,我真诚地希望当下的年轻人,都能在郑老师建构大师工程的艰辛中,获得某种启迪,相互鼓励,彼此温暖,共同克服这个时代,缔造出一个新的百年。
 
丁士轩
二○一七年九月四日于北京

编着者序之三

学统与政统的竞合

 
  牟宗三先生曾说,学统即中国之「德性之学」。中国「德性之学」之传统即名曰「道统」(西方道统在基督教)。学统,一切学术文化,从文化生命发展方面说,都是心灵的表现,心灵之创造。学统之成是心灵之智用转为知性形态以成系统的知识所发展成。

  至于政统,牟宗三先生说,意指「政治形态」或政体发展之统称。中国自尧舜三代起直至秦汉、以迄宋、元、明、清,君主专制体制屹立数千年,此一君主体制逐渐发展出其独有的政治传统。

  中国「德性之学」由孔子集其大成并发扬光大。孔孟时期仁德之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是感于心而能修己安人的内圣外王之学。儒学中所称之「君子」,对后世之读书人的德性的薰陶影响甚大。儒家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君子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导人们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对象,人生的终极目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舍身取义;士不可不弘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不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等等,都是儒家认为君子应有的品格,这些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立身行事所持之准则。

  至于政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君王为中心,建立了一套类似家父长的权威制度。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威,其他人都是臣子,必须绝对的服从。因此,这个政统的特色,是上位者对下位者有绝对的权威,上位者有命令指挥的权力,下位者则有忠诚服从的义务。在君主体制中,君王和大多数官员,都是以追逐权力和利益为主,因此,上下交征利成为政治常态。但在此君主专制的体制中,由于科举制度的建立,也引进了许多读书人进入官僚体系做官,称为「士大夫」,此时,学统和政统就交会在一起。「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例如魏征,屡屡直谏唐太宗,不因帝王发怒而卑躬屈膝;又如明朝大臣海瑞「直言敢谏」,因为不畏权贵,平反冤狱、退还民田而被罢官下狱。到了近代,也有许多知识分子从政都能维持独立的人格,而不与政客同流合污,如台大前校长傅斯年,前中研院院长、驻美大使胡适等,都有「说大人,则藐之」的气魄。

  当然,历史上不少知识分子从政后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与政客同流合污,甚至巴结逢迎,卑躬屈膝,或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但是受到学统的影响,许多知识份子仍然认为学统与政统是各自独立的,即使基于改革政治的理想,进入政治为官,仍应秉持知识份子的理想与格调,以行道天下、造福民众为己任。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正是古往今来知识份子的共同理想,即使不能在政治事业上立功,如能立德、立言,作为后世的表率,也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如今进入民主政治体制后,学统和政统的区别更加明显。知识份子为了民主、人权和国家前途,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生命而在所不惜。如孙中山、许多革命先贤、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许多年轻留学生,为了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而捐躯。到了台湾,民主初立,有些知识分子投入国家建设和改革而牺牲奉献,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成为政治家的典范,如孙运璇、李国鼎等人;但也有些知识份子为了自我利益而趋附权贵,同流合污,成为政客。因此,知识分子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士大夫还是政客,其差别就在于能否知行合一,坚持学统,能否既在红尘中,又能卓然独立,不同流合污追逐利益,而又能坚持理想,推动改革大业。

葛永光(台大政治系暨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

图书试读

孙运璇:一人而系国家命运

孙运璇(一九一三~二○○六年),中华民国政治家、技术官僚、工程师,籍贯山东省蓬莱县。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前后担任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经济部部长与行政院院长。在台湾素有「永远的行政院长」之称。他推行十大建设,规划台湾早期科技政策;被认为是台湾科技产业之主要奠基者,也是「台湾经济的推手」之一。
 
从蒋经国布局说起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午,立法院院会准备召开行政院院长施政报告,八时五十分,平常都会提前抵达立法院的孙运璇院长还没到,相关人员联系之后,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孙院长中风,正在荣民总医院急救,状况尚不明了。

原来,孙运璇在当日凌晨两点多突患脑溢血,即送荣民总医院急救,并在第二天进行手术。之后,因为术后病情不甚理想,且丧失了部分语言和行动能力,于是辞职。

孙运璇的中风,令全民十分震惊而哀伤,蒋经国总统更是难过,因为打破了他的接班布局。对孙运璇个人来说,是失去了继续为民服务、建设国家的机会,对中华民国来说,却是奏起命运转变的序曲。

当时同时在阳明山召开的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于三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二日分别选出了第七届总统、副总统,蒋经国连任总统,李登辉当选副总统;然而蒋经国于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病逝,李登辉依宪法接任总统,并在二十七日的国民党中常会中又接任了国民党主席,从此党政一把抓,使中华民国走入了「李登辉时代」,也步入了至今犹为动盪不安的时代,国运多蹇。一人能系国家命运之隆衰,也正是孙运璇命运之写照。

为什么孙运璇的角色这么重要?这要从蒋经国的布局说起。

一九八四年年初,时任行政院长的孙运璇陷入徬徨。依宪法规定,三月二十一日进行第七任总统选举,五月二十日第七届总统就职,六月一日新阁就任,从惯例上来说,当时的阁揆已经进入了看守阶段,而孙运璇到底何去何从也是大家关切的议题,虽然有人认为应该将孙运璇提拔为副总统,但也有人认为当时蒋经国已经将提拔台籍菁英出任副总统定为政策,不可能因而改变;据行政院资深人士观察,当时孙运璇确实也陷入疑虑当中。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