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

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福尔摩沙
  • 荷兰殖民
  • 台湾历史
  • 17世纪
  • 历史研究
  • 殖民地历史
  • 台湾史
  • 荷兰东印度公司
  • 文化交流
  • 修订新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姓爷犹未来,红毛人还没走,热兰遮城前帆影点点
台湾人四百年史的起点,一个野蛮勇敢的美丽新世界

  ★台湾史权威翁佳音证言
  若精读,且妥当理解本书,那么他对荷兰时代的认识,级数与我同等。

  英译自荷兰史料的《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是台湾宣教先驱甘为霖牧师(Rev. William Campbell)的代表作,自1903年出版以来,即广受各界重视,至今依然是研究荷治时代台湾史的必读经典。

  英文版的《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选自Francois Valentyn的《新旧东印度志》,这部权威着作中所有关于台湾的地理、贸易及宗教的记述,悉数翻译收录。另外,荷兰首位驻台牧师干治士那篇极着名的台湾原住民报告,也收录在此。第二部分选自J.A. Grothe的《早期荷兰海外宣教档案》,主要是当时荷兰派驻在台湾的行政人员及教会人士的书信与决议,举凡台湾原住民风俗、各地原住民间的历史恩怨、汉人与原住民的敌友关系、日本人及西班牙人对台湾主权的争夺,以及荷兰殖民政权在台湾所推展的贸易、农业及传教诸事务,皆有详尽的第一手描述,相当珍贵。第三部分节译自末代荷兰长官揆一所写的《被遗误的台湾》,此书已于2011年由前卫出版完整汉译版。

  前卫版《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收录甘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初版发行于2003年,颇受学界好评。随着近年来早期台湾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为谋精益求精,本社特地委请精通荷兰治台文献的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翁佳音教授校订,针对少数甘为霖误译的段落,直接由荷兰原文译出,并对原书中大量的地名拼音,尽可能考据出当前的实际名称,让这部百年经典更趋精确,也更贴近现实。

  让我们打开本书,随着荷兰人的足迹,航行在波光粼粼的台江内海,驰骋于群鹿徘徊的莽原旷野,一同探寻我们各族祖先当年的容貌吧!

本书特色

  ①由台湾宣道先驱甘为霖牧师(Rev. William Campbell)选取最重要的荷兰文原档直接英译,透过本书即可毫无隔阂地阅读第一手文献,因此自1903年出版以来就广受重视,不断被后世学者引用。

  ②这次前卫汉译本的修订新版,由精通古荷兰文献的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教授校订,除了修正少数甘为霖牧师误译段落,还尽可能考据出原书所载地名拼音的实际名称,让本书更贴近当前台湾现实。

  ③本书内容广泛,不管是台湾原住民的风俗习惯,或是原住民与汉人、日本人、荷兰人的互动历史,或是荷兰人在台湾所进行的各项殖民事务等,皆有相当深入详细的记载,公认是台湾研究的第一级经典。

专家学者共同推荐

  吴密察(国史馆馆长)
  陈耀昌(医师、作家)
  黄震南(藏书家、作家)
  郑仰恩(台湾神学院教会历史学教授)
  苏焕智(前台南县长)

著者信息

英译者简介

甘为霖牧师(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


  苏格兰格拉斯哥人,隶属于英国长老教会。甘牧师在台湾传教长达46年(1871-1917年),是除了巴克礼牧师外,在台最久的传教士。曾获日本政府颁发「勋五等双光旭章」、「勋四等瑞宝章」,以及加拿大多伦多纳克斯(Knox)神学院授与名誉博士学位。

  宣教之外,甘牧师也潜心着述,出版众多以台湾为主题的作品。在早期台湾史方面,除了代表作《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外,还有重印荷治时期的《新港语马太福音》、《虎尾壠基督教教导》,以及《台湾佈教之成功》。在教会罗马字方面,有名着《厦门音新字典》(甘字典)、《圣诗歌》以及《治理教会》。在教会史料方面,则有经典的《台南教士会议事录》。另有专着《中国的盲人》、《辟邪归正》、《播道论》等。

汉译者简介

李雄挥


  1950年生,台南县学甲镇人,美国康乃狄克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教授。主修台湾教育史、教育哲学、逻辑学、日本史。着有《重修台湾省通志文教志》之学校教育篇及教育行政篇清以前部分、《台东县史文教篇》、《哲学概论》、《教育哲学》、《思想方法》等书。

校订者简介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政治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专长为16至18世纪台湾史、东亚史,史学理论、历史民俗学。精熟荷兰语与荷兰文献,曾主持「新港文书研究」,以及「荷兰时代决议录」译註等计画。
 

图书目录

校订者序 翁佳音
汉译者序 李雄挥
英译者前言 甘为霖
 
第一部分 福尔摩沙概述
一、福尔摩沙地志(法兰汀 原着)
1. 地名及位置
2. 福尔摩沙的地形
3. 福尔摩沙的区域划分  
4. 福尔摩沙的天候
5. 台湾岛及澎湖群岛
 
二、原住民概述(干治士 原着)
1. 福尔摩沙概述  
2. 岛上的居民
3. 农业
4. 男女分工  
5. 战斗方式
6. 猎首文化
7. 政治
8. 法律
9. 婚礼
10. 建筑
11. 葬礼
12. 宗教
 
三、荷兰人贸易史(法兰汀 原着)
1. 早期荷兰人到中国
2. 雷尔生时代
3. 宋克长官时代
4. 魏斯长官时代
5. 努易兹长官时代
6. 长官被挟持日志(滨田弥兵卫事件)
7. 努易兹的中国贸易简述
8. 第四至第十任长官时期
9. 郭怀一事件
10. 凯撒长官时代
11. 揆一长官时代
 
四、福尔摩沙的宗教(法兰汀 原着)
1. 原始宗教
2. 基督新教
 
第二部分 福尔摩沙教会工作摘记(荷文编者:赫劳特)
1. 干治士牧师给长官努易兹的备忘
2. 干治士牧师给总督库恩的信(1628年8月20日,新港)
3. 干治士牧师致总督库恩(1629年2月1日,新港)
4. 福尔摩沙评议会议事录(1629年11月17日)
5.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库恩 (1630年2月24日,在厦门外海Texel号船上)
6. 上席商务官库库巴卡致总督库恩(1630年3月27日,台湾)
7. 福尔摩沙评议会议事录(1630年7月10日)
8.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斯贝克 (1630年10月5日,在台湾北方三荷里Bommel号船上)
9.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斯贝克 (1631年2月22日,在厦门漳州江Wieringen号船上)
10.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斯贝克(1631年3月17日,台湾)
11. 总督斯贝克致长官普特曼斯(1631年7月31日,巴达维亚城)
12.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斯贝克(1631年10月11日,台湾商馆)
13.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斯贝克(1633年1月18日,台湾)
14. 长官普特曼斯致来自巴达维亚的舰队司令(1633年3月31日,热兰遮城)
15. 舰队司令致总督布劳沃尔(1633年7月9日,在南澳岛外Middelburg号船上)
16. 上席商务官布劳沃尔致迪门(1633年10月21日,台湾)
17. 上席商务官特劳德致总督布劳沃尔(1633年10月24日,台湾)
18. 长官普特曼斯致阿姆斯特丹商馆 (1633年10月31日,在放索仔湾Catwijck号船上)
19.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布劳沃尔(1634年9月28日,热兰遮城)
20. 长官普特曼斯致阿姆斯特丹商馆(1634年10月28日,热兰遮城)
21.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布劳沃尔(1635年3月9日,热兰遮城)
22.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布劳沃尔(1635年9月19日,热兰遮城)
23. 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布劳沃尔(1636年2月21日,热兰遮城)
24. 摘自台湾评议会日志(1636年3月-5月)
25. 尤罗伯致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商馆评议员(1636年9月5日)
26. 尤罗伯致巴达维亚评议会(没记日期)
27. 新长官范得堡致总督及其评议会的首封信函之摘要 (1636年10月5日,台湾)
28. 前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及其评议会之摘要 (1636年10月7日,热兰遮城)
29. 尤罗伯、荷根斯坦致巴达维亚宗教议会(1636年10月27日)
30. 长官范得堡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36年11月14日,热兰遮城)
31. 摘录自普特曼斯前往巴达维亚前交给范得堡长官的文件
32. 前长官普特曼斯致总督迪门及其评议会 (1637年1月6日,巴达维亚城)
33. 福尔摩沙日志摘要(1636年11月1至1637年10月17日)
34. 前长官普特曼斯致阿姆斯特丹商馆评议员(1637年8月2日,在班达号船上)
35. 长官范得堡致总督及评议员(1637年10月17日,台湾)
36. 台湾日志摘录(1637年10月18日-1638年12月14日)
37. 长官范得堡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37年12月12日,台湾)
38. 长官范得堡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38年10月17日,台湾)
39. 摘自台湾帐簿(1638年11月-1639年10月)
40. 尤罗伯卖狩猎执照的收入(1638年10月-1639年3月)
41. 摘自台湾日志(1639年10月6-10日)
42. 长官范得堡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39年11月4日,台湾)
43. 特使库库巴卡考察东京和福尔摩沙报告摘录(1639年12月8日,De Rijp号船上)
44. 特劳德议长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40年3月20日)
45. 尤罗伯致总督迪门(1640年10月23日,台湾)
46. 哈罗斯司令致长官特劳德(1642年9月4日,圣三位一体城)
47. 长官及其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42年10月5日,热兰遮城)
48. 长官及其评议会致阿姆斯特丹商馆评议员(1642年11月3日,热兰遮城)
49. 长官特劳德对梅尔议长的指示(1643年2月25日,热兰遮城)
50. 热兰遮城评议会议事录(1643年4-9月)
51. 福尔摩沙宗教议会致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1643年10月7日,台湾)
52. 凯撒、胡荷两代表访视诸村落的报告(1643年9-10月)
53. 长官及其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43年10月15日,热兰遮城)
54. 台湾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43年12月9日,热兰遮城)
55. 热兰遮城议事录(1644年3月29日-11月14日)
56. 长官卡隆及其评议会致总督迪门(1644年10月25日,热兰遮城)
57.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迪门(1644年12月27日,热兰遮城)
58. 福尔摩沙汇报(1644年12月2日-1645年12月1日,巴达维亚城)
59. 台湾评议会致总督迪门(1645年2月15日,热兰遮城)
60. 热兰遮城决议录(1645年3月24日-11月16日)
61. 摘自台湾日志(1645年3月15日-10月18日)
62.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东印度评议会议长及评议员(1645年10月25日,热兰遮城)
63.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东印度评议会议长及评议 (1646年1月31日,热兰遮城)
64. 热兰遮城日志(1646年2月27日- 11月10日)
65. 卡隆长官致总督及其评议会的报告(1646年12月,在Joncker号船上)
66. 台湾评议会及宗教议会议事录(1646年8月16日,星期四,热兰遮城)
67. 卡隆长官给欧佛华德议长及福尔摩沙评议会的指示 (1646年11月5日,台湾)
68. 福尔摩沙议长及其评议会致东印度评议员(1647年1月18日,台湾)
69. 日志记载的地方会议(1647年3月14日,台湾)
70. 福尔摩沙议长及其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47年9月24日,热兰遮城)
71. 台湾日志摘要(1647年11月11日-1648年1月9日)
72. 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东印度事务委员会致福尔摩沙宗教议会(不记地点、日期)
73. 热兰遮城日志摘要(1648年2-10月,台湾)
74. 欧佛华德议长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48年11月2日,热兰遮城)
75. 台湾宗教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48年11月3日,热兰遮城)
76. 福尔摩沙宗教议会致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1648年11月3日,台湾)
77. 台湾宗教议会致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东印度委员会(1648年11月3日,台湾)
78. 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议事录
79. 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致台湾宗教议会(不记日期)
80. 热兰遮城决议录(1650年4月6日,星期三)
81. 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致福尔摩沙宗教议会(1650年10月3日)
82.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评议员(1650年10月31日,热兰遮城)
83. 台湾宗教议会致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东印度委员会(1650年11月10日)
84.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0年11月15日,热兰遮城)
85. 热兰遮城决议录(1651年6月5日)
86. 阿姆斯特丹教区议会致福尔摩沙宗教议会(1651年9月11日)
87. 特使维尔梯根和福尔摩沙评议员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1年10月24日,台湾)
88. 富尔堡长官致总督雷尼斯及其评议会(1651年10月25日,热兰遮城)
89. 富尔堡长官致十七董事会(1651年11月21日,热兰遮城)
90. 富尔堡长官及其评议会致总督雷尼斯及其评议会(1651年11月21日,热兰遮城)
91. 富尔堡长官及其评议会致总督雷尼斯及其评议会(1651年12月16日,热兰遮城)
92. 总督及其评议会致十七董事会(1651年12月19日,巴达维亚)
93. 巴达维亚评议会决议录(1651年12月30日,星期六)
94. 巴达维亚评议会的决定(1652年1月13日,星期六)
95.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2年2月26日,热兰遮城)
96. 总督及其评议会致福尔摩沙长官富尔堡 (1652年5月21日,巴达维亚)
97.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2年10月30日,热兰遮城)
98. 长官及其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2年11月24日,热兰遮城)
99.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马次科及其评议会 (1653年10月24日,台湾)
100.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4年2月26日,热兰遮城)
101. 前长官富尔堡关于福尔摩沙传教工作的报告(1654年3月10日)
102. 福尔摩沙日志摘录(1654年2月27日-11月6日)
103. 长官及其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4年11月19日,热兰遮城)
104.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5年11月19日,热兰遮城)
105.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5年12月21日,热兰遮城)
106. 长官及其评议会致总督马次科及其评议会(1656年11月30日,福尔摩沙)
107. 台湾教会议事录摘录(1657年10月5日)
108. 长官及其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7年11月19日,热兰遮城)
109. 福尔摩沙评议会的决议(1657年11月24日,热兰遮城)
110.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8年3月2日,台湾)
111. 福尔摩沙评议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59年12月18日,福尔摩沙)
112. 十七董事会致总督及其评议会(1660年4月16日,阿姆斯特丹)
113. 福尔摩沙评议会的决议(1661年5月2日,星期一)
114. 热兰遮日志摘要(1661年5-10月)
115. 总督及其评议会致长官及其评议会 (1661年6月21日,巴达维亚)
116. 卡乌指挥官日记摘录(1661年10-11月,热兰遮城)
117. 克鲁夫牧师致钖兰巴达斯牧师的信(1662年10月13日,Negapatam)
118. 台湾教会图书馆藏书目录
119. 餐前祷(尤罗伯着)
120. 诗篇第1章第15节的讲道书(尤罗伯着)
121. 第一篇短教义问答(尤罗伯着)
122. 基督教短要理问答(尤罗伯编)
123. 大教义问答(尤罗伯着)
 
附录
表1 福尔摩沙荷兰长官表
表2 巴达维亚总督表
表3 福尔摩沙荷兰牧师表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图书序言

英译者前言 

  1895 年福尔摩沙割让给日本,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从那时起,新政府开始大刀阔斧开发岛上资源。在当前远东陆续浮现的严峻情势下,任何称职的观察家均会承认该岛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福尔摩沙早期的一切细节,我们几乎都要归功于荷兰人的记载。在1624 至1661 年间,福尔摩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之一。那时,荷兰人不仅在岛上从事获利甚丰的贸易,也成功教育当地土着,让他们归信基督教。单单一位传教士,就在福尔摩沙建立许多间学校,并使超过五千位成人接受洗礼成为新教徒。

  当时正值满洲人入侵中国,汉人首领国姓爷(Koxinga)从反清势力中脱颖而出,但他的武力在厦门被完全摧毁1,仅以身逃。国姓爷整合残余力量,编成庞大的帆船舰队,越过海崃,将荷兰人围困在热兰遮城九个月后驱逐之,自称是福尔摩沙的主人。

  这些事件在目前具有特殊意涵。英国和加拿大的长老教会,现在正在福尔摩沙西部各地的汉人城镇和村落工作着,日本人也即将开放福尔摩沙的东部山区,那里的原住民自荷兰人统治时期就保持着遗世孤立的状态。因此,现在值得研究早期荷兰殖民政府的管理状况、有关的传教工作,以及荷兰人在台湾城堡内所遭遇的漫长围攻情形。

  为了让大家能够获取这些知识,可以根据早期记录为基础来撰写独立报告,也可以透过纯粹的翻译,使英文读者能自行阅读第一手资料。本书所做的努力就是第二种,尽管这些资料有不少冗长和重复之处。

  第一部分的资料,选自法兰汀(Francois Valentyn)的《新旧东印度志》(Oud en Nieuw Oost-Indien)。法兰汀是这方面经常被引用的主要权威。他所有关于福尔摩沙的地理、贸易、宗教的摘记,都被翻译并收录进来。此外,还有一份有关当时原住民的最佳报告,根据van Rechteren 的说法,那是从1624 年起便成为宣教先锋的干治士牧师(Rev. George Candidius)所写的。

  第二部分的资料有些庞大,但若要了解早先(远在我们进入福尔摩沙传教之前)基督教十字军在异教徒间的传教概况,就不能避免其冗长。为了蒐集这些资料,笔者亲自到荷兰两次,访问许多大学图书馆和政府机构,受到他们友善的接待。乌特勒支(Utrecht)已故的赫劳特(J. A.Grothe)先生特别慷慨,允许我自由使用他那时刚出版的《早期荷兰海外宣教档案》(Archief voor de Geschiedenis der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他所收集的当时书信和教会、政府关于福尔摩沙传教工作的决议,都被翻译于此。尤罗伯牧师(Rev. R. Junius)所编着的教义问答及一篇讲道,我也加以英译,让读者能够一窥当时改信基督教的原住民所接受的教育概况,本书收录的几封书信也对当中的部分内容有所争议。有了这些资料,读者就能够对17 世纪基督教传教事业的主要人物,就其传教方法、传教范围,以及似乎在国姓爷出现之后便被完全消灭等等的情形,形成自己的公平、正确的评估。人们常评论说,没有替福尔摩沙人民翻译方言圣经,就足以解释为什么当时的传教事业突然毁于一旦。但本书的资料显示,这只不过是一小部分的理由,改信者仅仅拥有基督教书籍是不够的,当初使徒不是就问过:「你所唸的,你明白吗?」(Understandest thou what thou readest?)简言之,这段福尔摩沙教会史告诉我们,一心只想积极开展传教范围,却没有提供适当措施来满足那些弃绝偶像崇拜的改信者的精神需要,这种传教政策的效果是极其可疑的。传教工作只要和人有关,就没有什么方便、表面、迅速的方法,可以让改信者经受不断的诱惑和严厉的迫害而不动摇。

  第三部分是描述国姓爷对热兰遮城九个月的围攻,以及导致这场围攻的前后始末。资料来源是1675 年所出版的《被遗误的台湾》(’t Verwaerloosde Formosa),它是这方面唯一的专着。读完这个故事,读者很可能对揆一(Frederick Coyett)感到同情,这位福尔摩沙的末任荷兰长官,是一位可敬、勇敢,但遭到不公对待的人物,他的人格尚待其博学的同胞来辩明申冤。

  附录中的几篇文章也有助于了解福尔摩沙的早期历史。第一篇与西班牙人有关,是从Juan Ferrando 神父的文章Historia de las PP. Dominicos en las Islas Philipinas y en sus Missiones del Japan, China, Tung-kin y Formosa 翻译而来。关于英国早期在福尔摩沙贸易的纪录,是在F. C. Danvers 先生的允许下抄录自印度办公室(India O¬ce)。冯秉正神父(Father de Mailla)有关福尔摩沙的报告,其英文版最早是刊登在上海的《华洋通闻》(Celestial Empire)。

  出版的都还长,但我在提出时还是感到有些迟疑。这份书目并没有含括所有资料,因为那是在我有很多其他任务在身的短期休假期间印刷的,笔者也不敢在没有日人与汉人的协助下,贸然使用手头上大量关于福尔摩沙的中、日文着作。书籍与文章的资料都只出现一次(以作者名字的字母顺序来排列),但少数以粗笔长体铅字表示的标题,底下会有更多说明,如英国领事报告、航海图和地图、中国海关报告(Chinese Custom’s Reports)、基督教信仰要项(Formulier des Christendoms)、医学报告、国会文件(Parliamentary Papers)、京报(Peking Gazette Notices)等。我觉得不必要以交叉查询或交代每一笔书目的再印及翻译等出版经过来增加篇幅。就这样,本书提供了一份相当完整的暂定书目,希望能比穆麟德(Mollendor )的《汉籍目录便览》(Manual)更有用,甚至超越高迪爱(Cordier)教授《西人汉学书目》(Bibliotheca Sinica)的福尔摩沙部分。

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
1903 年9 月于海伦堡(Helensburgh)

汉译者序

  由于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变迁,国人的殷切期待,台湾史的研究正加速前进中,即使因语言困难而一向乏人问津的荷据时代,也吸引不少甚有才华的学者投入荷语的学习。目前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荷据时代的研究或文献的直接翻译。

  西元1977 年开始,荷兰、日本与台湾等地学者组成小组,联合整理现在仍保存于荷兰国立档案馆的《热兰遮城日志》古代手写原稿,将之打字排印出来,分成四册出版。江树生教授译註其第一、二册,已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00 年,程绍刚教授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荷兰人在福尔摩莎》,摘取《东印度事务报告》中有关台湾的文献翻译而成。《东印度事务报告》为东印度公司定期向最高领导机构的十七董事会所呈报的文件。

  上述两文献给荷据时代的研究提供了极重要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其内容特别着重贸易、内部统治及国际关系上,至于教育活动及教会推广的资料则较欠缺。甘为霖牧师1903 年所英译的《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许多内容是对当时原住民的直接描述,第二部分如甘为霖所说,译自赫劳特(J. A. Grothe)先生当时新出版的《早期荷兰海外宣教档案》,是当时传教情形的甚佳见证。第三部分译自1675 年出版的《被遗误的台湾》,此部分在1955 年已有中华书局的中译本(编按:前卫出版社在2011 年有全新译本)。最后还有五篇附录和一个参考书目,五篇附录皆已有中译本。

  译者由于台湾教育史的教学与写作的关系而阅读此书,再于课余时译之。译文包括第一和第二部分。甘为霖在其英译本后面(页538-551)附有四十七个註解,本书亦将之译出。

  本书之译恰于英译本出版一世纪之后,谨向百年前英译者甘为霖牧师对台湾的付出,表示敬意。

台东师院 李雄挥 谨志
2003 年4 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热衷于探寻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角落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一直对那些塑造了我们现在世界却又往往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时期和地区感到着迷。“福尔摩沙”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神秘感,而“荷兰时代”则将这段历史的舞台聚焦在了一个具体的、充满殖民色彩的时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段被许多人所遗忘的岁月。我想了解,当那个以海上贸易和殖民扩张闻名的荷兰,将它的触角伸向这片遥远的土地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想知道,荷兰殖民者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他们的统治秩序,他们采取了哪些经济和政治手段?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在这段时期里,原住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信仰是如何受到冲击或融合的。这本书的“修订新版”字样,也让我看到了它不断追求完善的生命力,我期待着其中能够包含着最新的考古发现、史料解读,甚至是修正了过去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误读,从而为我呈现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历史图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而是能够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复杂性。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这本书时,我的目光便再也无法移开。我一直对那些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却又常常被简化或忽略的时代和地区充满了好奇。“福尔摩沙”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色彩,而“荷兰时代”,则为这段历史注入了鲜明的欧洲殖民背景,让我联想到那个活跃于世界舞台的海洋强国。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探寻那个被荷兰人所统治的时期,这片土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当时荷兰殖民者的统治结构、经济活动以及他们所推行的政策。同时,我也非常关注荷兰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怎样的?它对原住民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修订新版”的字样,更是让我倍感欣喜,它预示着这本书并非陈旧的二手资料,而是包含了最新的学术研究和更详实的史料考证,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视角。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引人入胜的叙述,深入的分析,以及扎实的史料支持,让我能够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不仅增长知识,更能体味到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文的深度。

评分

拿到《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充满期待的。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尤其是早期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荷兰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台湾近代史的开端,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让我觉得非常契合我的阅读需求。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个被荷兰人称为“福尔摩沙”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件?荷兰人是如何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的殖民统治,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解读。特别是,我对荷兰殖民者与当地原住民社群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感兴趣,他们之间是和平共处还是冲突不断?荷兰人的到来又对原住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修订新版”的标识也让我感到欣慰,这意味着作者或编者可能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纳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纠正了以往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这对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可靠的史料,严谨的学术论证,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我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评分

当我看到《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这本书名时,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共鸣。我一直以来都对欧洲殖民历史,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发展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福尔摩沙”这个名字,更是自带一种浪漫而又历史悠久的色彩,总能激发我无限的想象。将“荷兰时代”与“福尔摩沙”这两个词语结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一幅充满异域风情和历史厚重感的画面。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在那段被荷兰人占据的日子里,这片土地经历了怎样的转型?荷兰人是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他们的贸易帝国和殖民统治?他们的到来,给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影响?我尤其对那个时代复杂的权力博弈和文化交融感到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运作机制,他们的贸易政策,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甚至其他欧洲列强的互动?“修订新版”的标识,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吸引力,它意味着作者或出版社对内容的严谨态度和持续的学术追求,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更详实、更权威的史料考证,甚至能够纠正以往研究中的一些偏差,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接近史实的“荷兰时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体验到历史的鲜活与温度,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

《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这本书,单单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深藏于心底的那份对历史的好奇与探求欲望。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而“福尔摩沙”,这个曾经被赋予的、充满西方人浪漫想象的美丽之岛的称谓,本身就诉说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而“荷兰时代”,更是为这段历史注入了特定的殖民色彩和时代背景,让我仿佛能看到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荷兰商船,在浩瀚的海洋上远航,最终抵达这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土地。“修订新版”这个词,则让我倍感安心,意味着这本著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紧随学术研究的脚步,不断更新,力求更加完善和精确。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尽地梳理出荷兰人在福尔摩沙的统治历程,包括他们的行政管理、经济掠夺、宗教传播,以及与当地原住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渴望了解,在那段时期,这片土地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被重塑的,经济模式是如何被改变的,文化传统又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叙事,而是能够深入到微观的层面,描绘出当时普通人的生活图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适应,从而让我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那个充满未知和想象的时代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在我的脑海中,“福尔摩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它更像是一个连接着东西方文明、充满了冒险与机遇的神秘之地。而“荷兰时代”这个标签,则为这段历史注入了鲜明的色彩,让我联想到黄金时代的荷兰,那个在海上叱咤风云,以贸易和殖民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强大国家。我非常好奇,当这样一个精明而又务实的民族踏足这片土地时,会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们是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又是如何与当地的原住民以及其他来往的商贸势力进行互动?这本书的“修订新版”字样,也暗示着其中可能包含着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更详实的史料考证,这对于追求严谨历史叙事的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运作的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贸易路线、经济政策、行政管理,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建筑遗迹和文化印记。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展现那个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信仰习俗,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让这段历史不再只是大人物的政治博弈,而是有血有肉的时代画卷。

评分

《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探索的欲望。我一直对“福尔摩沙”这个充满异国情调的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深感兴趣,而“荷兰时代”的标注,则进一步将这段历史聚焦在了那个欧洲大航海时代,一个充满殖民扩张与贸易往来的特殊时期。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荷兰人在那段时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印记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叙述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贸易网络、经济政策,以及他们在建立殖民统治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那个时代下,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与交融。荷兰殖民者与原住民社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文化、信仰、生活习俗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修订新版”这个标签,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品质的保证。它意味着作者或出版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内容更新,力求为读者呈现更准确、更全面、更权威的历史叙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持,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温度。

评分

初次翻开《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就被那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尤其钟情于那些被时光长河冲刷过的、充满殖民色彩和文化交融的时期。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历史韵味,“福尔摩沙”,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历史的厚重感,而“荷兰时代”则进一步勾勒出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画面,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远渡重洋的航海家、忙碌的商船队,以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权力角逐和文化碰撞。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个被荷兰人所统治的时期,想知道在那段被许多人所忽略的岁月里,这片土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它的居民们又是如何生活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尽地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宗教信仰,以及荷兰殖民者与原住民之间复杂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选择与挣扎。作为一个读者,我渴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历史的 unfolding。

评分

《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唤醒我内心深处的历史情怀。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和殖民历史的时期格外着迷,“福尔摩沙”这个曾经被赋予的美丽之岛的称谓,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想象的历史画卷,而“荷兰时代”则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具体的历史坐标和人文色彩。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深入了解那个被荷兰人所统治的时代,这片土地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荷兰殖民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策略,他们的经济开发模式,以及他们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行政和军事体系的。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荷兰人的到来对当地原住民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怎样的冲击与融合?“修订新版”这个词,对于我这个追求知识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意义非凡。它意味着这本书的作者或编者,一定对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更新,可能会纳入最新的考古发现、文献研究,甚至是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可能存在的偏见。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依据,深刻的分析,以及流畅生动的叙事,让我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真实的历史脉搏。

评分

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修订新版】》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我们得以窥探前人的生活与时代。而“福尔摩沙”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一段充满冒险、贸易和文化碰撞的悠久历史紧密相连。“荷兰时代”则为这段历史设定了一个明确的坐标,让我能够想象出那个时期,商船往来,异域文化交织的景象。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窗户。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讲述荷兰殖民者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他们的统治,他们的统治策略是怎样的?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我尤其对那个时代多元文化的互动感到好奇,荷兰人、原住民,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亚洲或欧洲族群之间,是如何交流、融合,又或是发生冲突的?“修订新版”的标识,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表明这本书并非陈旧的史料堆砌,而是经过了学者的重新审视和更新,可能会包含最新的考古发现、文献解读,甚至是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能够提供详实的证据,严谨的分析,同时又不失生动的故事性,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仿佛亲历那段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