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寮圳灌溉区农地经营与用水的关系变化(1933-2012)

大寮圳灌溉区农地经营与用水的关系变化(1933-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农业史
  • 大寮圳
  • 灌溉
  • 农地经营
  • 用水
  • 土地利用
  • 农业发展
  • 历史研究
  • 水利工程
  • 社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高雄研究丛刊 

  大寮区是高雄市重要的农业区,区内的大寮平原受大寮圳灌溉。其中红豆为本地的特产。

  大寮平原位于高屏溪下游右岸一带,但以前沿岸尚未筑堤,每逢雨季,溪水暴涨,平原低地易受水患,并缺乏水利设施,因此不利发展农业。

  随着平原沿岸的堤防于1921年完成,以及1933年大寮圳竣工通水后,土地水田化,农业逐渐发展,盛产稻米与甘蔗,大寮圳成为农地经营的命脉。即使随着战后经济环境的变迁,大寮区仍维持着农业区的特色,但晚近工业化的影响,让农业发展式微,并且灌溉方式的转变,让农地经营对于大寮圳的依赖,不同以往紧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威权


  高雄市凤山区人,生于1987年甫解严后的11月,毕业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硕士班,兴趣是地理、台湾史及古蹟。撰有〈大寮圳的兴筑和轮番灌溉的二三事〉,刊于《高雄文献》第2卷第4期;学位论文〈大寮圳灌溉区农地经营与用水的关系变化(1933-2012)〉,获得2014年国立台湾图书馆「103年度台湾学博硕士论文研究奖助——佳作」,并于2015年获得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2015写高雄——年轻城市的微历史」文史奖助计画协助出版。

图书目录

高雄研究丛刊序  I
自序  II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目的 5
第三节 研究概念与方法 10
第四节 研究范围的选定与自然环境特质 15

第二章 大寮圳通水前的农业发展(1895-1933)  31
第一节 下淡水溪筑堤前的农作型态 31
第二节 下淡水溪筑堤后的农作型态 52
第三节 小结 61

第三章 大寮圳通水后农地经营的改变(1933-1945)  63
第一节 大寮圳的兴建背景与过程 63
第二节 圳路分布与给水的区域差异 81
第三节 大寮圳通水后的农地经营与用水 93

第四节 小结 115
第四章 战后大寮圳灌溉区农地经营的变化(1945-2012) 117
第一节 战后初期农地经营与圳水供应的依赖(1945-1960) 117
第二节 工业化后农地经营的变化与用水方式的转变(1960-1990)137
第三节 现今农地经营的转变与用水自主性的提升(1990-2012)150
第四节 小结 173

第五章 结论  175

参考文献  183
附录  193

图书序言

高雄研究丛刊序
   
  高雄地区的历史发展,从文字史料来说,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如果再将不是以文字史料来重建的原住民历史也纳入视野,那么高雄的历史就更加渊远流长了。即使就都市化的发展来说,高雄之发展也在台湾近代化启动的20世纪初年,就已经开始。也就是说,高雄的历史进程,既有长远的岁月,也见证了台湾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脉络;既有台湾历史整体的结构性意义,也有地区的独特性意义。
   
  高雄市政府对于高雄地区的历史记忆建构,已经陆续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风』两个系列丛书。前者是在进行历史建构工程的基础建设,由政府出面整理、编辑、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国民重建历史事实,甚至进行历史诠释的材料。后者则是在于征集、记录草根的历史经验与记忆,培育、集结地方文史人才,进行地方历史、民俗、人文的书写。
   
  如今,『高雄研究丛刊』则将系列性地出版学术界关于高雄地区的人文历史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台湾的重镇,她既有长远的历史,也是台湾近代化的重要据点,因此提供了不少学术性的研究议题,学术界也已经累积有相当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却经常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流通而不能为广大的国民全体,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丛刊』就是在挑选学术界的优秀高雄研究成果,将之出版公诸于世,让高雄经验不只是学院内部的研究议题,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识养分。
   
  历史,将使高雄不只是一个空间单位,也成为拥有独自之个性与意义的主体。这种主体性的建立,首先需要进行一番基础建设,也需要投入一些人为的努力。这些努力,需要公部门的投资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间力量的参与,当然也期待海内外的知识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丛刊』,就是海内外知识菁英的园地。期待这个园地,在很快的将来就可以百花齐放、美丽缤纷。

国史馆馆长
 
自序

  「认识环境的方式有很多种。于我而言,以『地理学』的观点来认识环境,是最适宜的方式。」

  从研究所毕业迄今,即使已过数年,我仍怀抱着这句话,面对着生活与这变动的环境。喜欢地理,对于地理学研究的向往,甚是曾以地理老师做为我的志愿,是源于高中的地理老师──林佳慧老师,她带给我在地理学及研究上的启蒙。

  然而升学之路绕弯,地理系未竟,来到久仰的花东纵谷,就读位于木瓜山及鲤鱼山下的东华大学,成为四年的寿丰乡志学村村民。除了修课,「脚踏实地」参与登山社,投入「后山自然人社」,亲近自然人文,是我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考研究所时,决心以地理系为目标,我以为是弥补当年大学时未竟的志愿。

  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到阔别四年的高雄。志学村四年的点点滴滴,成为山另一边的事情了。高师大地理系三年,透过修课与田野实察,以及拟定论文研究方向和进行研究调查时,大量阅读高雄相关的文献,因此我重新认识既熟悉但陌生的高雄。

  本书是由硕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以位于大寮区的大寮圳灌溉区做为研究范围,以地理学的人地传统和历史的研究途径,透过文献与官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地图比对与分析,以及半结构式问卷访谈的田野调查,探究在大寮圳通水前和通水后,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环境下,灌溉区的农地经营和灌溉用水两者各呈现什么差异,并企图理解灌溉区的农地经营与用水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转变。

  我的田野调查,是从炙热的盛夏七月开始,为期近一年的调查。从小在都市成长的我,对于农村相当陌生,我对于农村的认识,仅限于过去耳闻家中长辈所传递的知识。直到自己亲身访问农家,我才能理解农家的辛苦,也认识农村一年的农事作息。我们在餐桌上所吃的食物,都是农人辛苦栽植,并且要设法避免每年难以准确预测的天气灾害,才能欢喜收获。

  那一年的田野调查,是我人生中珍贵的经验,第一次一个人骑着轻型机车,走在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乡间道路;第一次必须突破心里的障碍,跨出内心的障碍与素未谋面的受访者打交道,并且要在研究访问过程中,适时地参杂着闲聊交谈,以延续及深化访问内容,获取更多的讯息。虽然调查访问偶有挫折,但多数人的热心及对我的信任,是我继续前进论文和田野调查的动力。现在想想,能回到家乡就读研究所,并且能为家乡记录属于这里的人地故事,何其有幸。

  硕士班三年,从懵懵懂懂地修课及撰写报告,到完成田野调查及论文,这一路上很谢谢我的指导老师──许淑娟老师的谆谆教诲及鼓励。谢谢许老师愿意收我这非本科系出身的研究生,并比照本科系出身的研究生,一视同仁地要求我。谢谢吴育臻老师在人文地理调查法、地理论文写作研究,以及读书会时的教导。老师们严谨、实事求是及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和工作态度,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再者,谢谢大学母系英美语文学系的王君琦老师,启蒙我批判及多元思辨的能力,以及逻辑辩证的重要性,启发我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君琦老师的学思历程,也鼓励我要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地理。

  历史学系的陈鸿图老师开启我对于台湾史研究的视野,对于台湾史有更深度的认识;观光暨游憩管理研究所的许世璋老师,于教育学程开设的环境教育,以及环境解说与户外教学课程,启蒙我对于环境议题的关怀与思考,谢谢阿图老师与世璋老师对我的鼓励。

  最后,谢谢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及国立台湾图书馆,对于本文的肯定,并谢谢高雄市历史博物馆协助出版拙作。身为高雄人,能为高雄留下人地关系的记录,是身为高雄市民的我之荣幸!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若欲找寻曹公圳旧圳头,可从高雄市凤山区的中山东路(台1戊线), 直行往屏东市区方向的凤屏一路和凤屏二路(台1线),左转入九和路后,继续直行接九大路(台29线), 往高雄市大树区九曲堂的方向。当留心该在哪个路口右转时,眼前即是曹公圳桥,而桥下是曹公圳导水干线。在过桥前,桥头右侧有条沿着导水干线,并可到达曹公圳圳头的小径。
小径路口的右边有一方果园,并且路边邻近果园处,有座约一个人高的长型石碑,立于宽平的圆石上,而石碑连同底部的圆石,直立于方形的水泥基座平台上,整体伫立在果园边。面对小径的石碑面上有着铭刻,并被漆以金黄色显着其刻字:
 
曹公水利组合
大寮圳竣功记念碑
高雄州知事野口敏治书
 
而面向果园的石碑面上,凿有长方形的浅状凹面,上头有着清楚的刻字:
 
昭和七年一月十三日着手
昭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竣功
工事资金五十二万千二百五十圆也
灌溉总面积一千八百五十余甲步
 
从记念碑上记载的年代推算,石碑已在此地伫立迄今超过八十年,而当地人会以「石头公」敬称「大寮圳竣功记念碑」,兴许有着感谢大寮圳让田园得水灌溉而丰收的心意。
 
若是不清楚本地历史者,一般人会误以为曹公圳也灌溉着大寮区,而从「大寮圳竣功记念碑」可知道大寮区到日治昭和8 年(1933)才有大寮圳来灌溉当地的田园。何以即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由凤山知县曹谨以官方力量发起,并结合地方业户,合力兴建灌溉凤山平原的「五里旧圳」和「五里新圳」,未能灌溉大寮区的平原?却迟至八十余年后才兴筑大寮圳?
 
一般而言,在台湾土地开拓史的研究上,往往把水利事业开发视作台湾农业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其说法的成因来自于,当埤圳等水利设施开发完成后,促使当地水稻栽植的普及。而水利事业的开发对于当地农业经济有莫大影响,同时因为灌溉用水的使用和灌溉设施的经营与维护,也会促使灌溉区内社会结构的变动。 换言之,水利设施的兴筑常被视为土地开垦的一部分。当灌溉系统建立后,土地开垦即宣告完成。
 
水利设施从开始兴筑到竣工通水后的经营,需要资金的投入和人力的维护和管理,使之运作不息,通常也被视为一种事业的经营模式,因此又称作「水利事业」,而台湾早期的发展称之为「埤圳事业」。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