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

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ward Owen Rutter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福尔摩沙
  • 英国旅行
  • 1921年
  • 殖民地时期
  • 文化观察
  • 历史游记
  • 西方视角
  • 台湾研究
  • 旅行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20年代的台湾最繁丽生动的画像
  
  1921年4月,英国旅行家鲁特夫妇横越太平洋和大西洋,返国途中,他们从南到北穿越台湾(西方人称为福尔摩沙)。由于当时英国接纳日本移民前往北婆罗洲开垦,鲁特得以透过殖民地官员友人的介绍,成为台湾总督府的贵宾,在总督府官员的随行下游览日本的岛屿殖民地。
  
  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日本统治台湾即将届满三十年,进入文官总督时期,实施内地延长主义。然而,民族自决风潮已至,台湾人的议会请愿运动方兴未艾;战胜国日本虽取得世界强国的资格,但日本移民却继华人之后成为「黄祸」而遭到欧美排斥,且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进入尾声,菸毒输入中国的问题也备受质疑。在这隐隐不安的战间期开端,台湾总督府为鲁特呈现的是一幕幕产业与建设突飞勐进、朝气蓬勃的景象;曾经担任英属北婆罗洲殖民地官员的鲁特,却在赞赏进步发达之余,凭着自身的东方知识和经验、对于台湾历史的广泛阅读,以及不受官方行程拘束的观察力,敏锐察觉到日本殖民统治光鲜亮丽的背后众多扞格不入、困窘挫败之处,尤其是日本对台湾原住民理蕃政策的缺失,他都在书中一一针砭并给予建议。
  
  西方老牌殖民帝国管理者与考察者的目光,来到了东方新兴强权苦心经营的模范殖民地,双方在美丽之岛交会,究竟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又是怎样的洞察,得以穿透展示橱窗,为1920年代的东亚岛屿留下繁丽而生动有趣的画像?在近一个世纪后重读这本游记,纵使物换星移,仍宛如亲临现场般令人回味无穷。
  
重要事件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田健治郎任台湾首任文官总督,1920台湾行政区划(五州二厅)、《台湾青年》创刊,1921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湾文化协会成立,1923《台湾民报》创刊、日本裕仁皇太子视察台湾,1924台湾治安警察法违反事件,1924-25二林蔗农事件,1927台湾民众党成立、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1928台北帝国大学设立、台湾共产党成立,1930嘉南大圳启用、台湾地方自治联盟成立、雾社事件
  
本书特色
  
  ★西方殖民地官员第一手观察,以独到的观点道出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优缺点,并综观和分析台湾各种产业和建设,是日治时期台湾珍贵的精彩史料。  
  ★着作等身的文学作家,以幽默风趣的文笔写出引人入胜的报导文学,并大量参考台湾历史相关英文着作,是非常优秀的游记作品。  
  ★生动的文字穿插数十张日治时期的台湾影像,读来宛如亲临现场般令人回味无穷。
  
名人推荐

  
  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吕绍理(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
《雾锁维多利亚港:殖民地官僚的秘密日记》 尘封的档案,未竟的使命 一、 引言:英伦之殇与远东的召唤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英国殖民地官僚阶层内心世界的历史文本。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政治角力,而是通过一位名叫阿瑟·彭德尔顿(Arthur Pendelton)的资深港务官员的私人日记和通信手稿,细腻地勾勒出香港——这座“不夜城”背后的复杂肌理与情感纠葛。 阿瑟·彭德尔顿,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精英,受过牛津精英教育,带着对帝国荣光的坚定信仰和对东方世界的某种居高临下的好奇心,于一八九五年被调任至香港政府任职。他的人生轨迹,恰好横亘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之中,见证了从“日不落帝国”的鼎盛走向其光环逐渐黯淡的转折点。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独家披露了大量过去被官方档案系统刻意忽略或模糊处理的私人记录。这些记录揭示了殖民地治理者在“文明使命”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挣扎、他们在面对异域文化时的文化冲击与心理防御,以及他们如何在炎热、潮湿、充满变数的远东环境中,试图重建一个微缩的“不列颠之家”。 二、 殖民地日常的微观切片 1. 气候与身体的抗争:热带病与精神的边陲 日记中,彭德尔顿大量篇幅用于记录他对香港湿热气候的厌恶。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不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他将这种“热带病”——包括频繁的疟疾、中暑与持续的倦怠感——视为对英格兰人精神纯洁性的腐蚀。 书中详述了殖民地官僚如何构建出一套严苛的“避暑仪式”:下午茶的精确时间、对风扇位置的执着要求、严格执行的晚间宵禁,以及对所有“本土化”食物和习俗的本能排斥。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得以一窥殖民地精英如何试图在物理和心理上构建一道“冷战”防线,以维持其优越感和统治的权威性。 2. 权力结构中的“圈子”与隔阂 彭德尔顿的日记揭示了殖民地社会阶层的森严划分。上流社会严格围绕总督府及少数几个高档俱乐部(如赛马会、海军与陆军俱乐部)运转。这些圈子不仅是社交场所,更是巩固权力和信息垄断的堡垒。 日记精确记录了哪些英方官员与港督关系密切,谁在贸易委员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及内部关于洋行利益分配的暗流涌动。对比之下,本地华人精英——如买办阶层和新兴的士绅——虽然经济实力日益雄厚,但在政治舞台上却被一道无形的“玻璃天花板”所阻隔。彭德尔顿对这种隔离的辩护,往往基于对“东方人政治思维”的刻板印象,充满了十九世纪末的种族优越论色彩,却也反映了权力运作的现实考量。 三、 错综复杂的“人”的互动 1. 与华人士绅的周旋 本书详述了彭德尔顿在处理土地批租、公共工程招标以及“地方贤达”觐见等事务时所采取的策略。他必须平衡伦敦总部的指令、本地商界的压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 其中,有一段关于“新界租约”谈判的记录尤为珍贵。彭德尔顿并非完全采取强硬姿态,他深知必须安抚地方宗族势力,以确保税收的稳定。日记中流露出一种实用主义的算计:笼络少数有影响力的人物,用“荣誉”和“体面”的头衔来换取实际的顺从。 2. 跨文化的家庭生活 彭德尔顿的妻子,伊莎贝拉,在日记中扮演了重要的旁观者角色。她记录了他们在殖民地聘请的家庭佣人(主要是从广州或顺德地区来的仆役)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些记录没有直接涉及政治,却生动展现了日常生活中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依赖与潜在的张力。例如,对于中国传统医药的排斥、对仆人家庭变故的冷漠反应,都揭示了殖民者自我封闭的心态。 四、 帝国的黄昏:焦虑与预感 随着二十世纪初的到来,彭德尔顿的笔调开始出现明显的焦虑感。他目睹了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冲击,以及西方在远东的威信遭受的挑战。 1. 对“革命”的恐惧 日记详细记录了香港政府对任何形式的本土政治集会或知识分子活动的警惕。彭德尔顿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视为对“秩序”的根本威胁。他坚信,一旦英国失去对信息流动的控制,香港的繁荣将瞬间瓦解。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了殖民体系内部对自身脆弱性的清醒认识。 2. 对未来的迷茫 一战爆发后,香港的战略地位和经济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彭德尔顿开始反思他毕生所效忠的“帝国理想”。他开始质疑,持续的财政投入和不断升级的安全戒备,是否真的能永葆香港的“英伦之锚”地位。他的后期日记中,不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自信,而是掺杂着对“谁将接管这片土地”的深沉疑问。 结语:一个时代的谢幕 《雾锁维多利亚港》最终定格于一九二五年彭德尔顿因健康原因返回英国。他离开时,香港已不再是他初来时的模样,一种新的、不可逆转的力量正在汇聚。这本书不是一部政治史,而是一份关于权力、文化、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如何适应或扭曲的珍贵史料。它透过一个普通殖民官员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帝国在远东心脏地带所经历的漫长而充满矛盾的黄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文.鲁特(Edward Owen Rutter, 1889-1944)


  英国旅行家、文学家,历史学者、殖民地官员。1889年出生于纽约曼哈顿,1910年开始在英属北婆罗洲担任殖民地官员。一战期间他从军参战,先后在法国和巴尔干前线作战,谐拟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海华沙之歌》的诗作《蒂亚达塔之歌》(Song of Tiadatha)是一战期间战争诗的杰作,日后他据此写成记述战时遭遇的游记。1921年,他与妻子一同环游世界,自北婆罗洲出发,经台湾、日本、美国、加拿大返回英国,完成跨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长途旅行,并于1923年出版《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Through Formosa : An Account of Japan's Island Colony,伦敦T. Fisher Unwin Ltd)。其一生着作丰富,除了游记和小说创作、历史事件的研究外,还有对北婆罗洲原住民族的民族志写作。他曾经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皇家人类学会会员,1933年成为金鸡出版社(Golden Cockerel Press)的合伙人,在二战期间任职情报部,负责编写文宣书籍,介绍英国在战争时期的贡献和努力。

译者简介    

蔡耀纬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现任职于永乐座。译有《台湾边疆的治理与政治经济(1600-1800)》(2016,合译)等。
 

图书目录

书系总序 林志明
推荐序 阅读鲁特台湾游记的五种方法 许雪姬
译序 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蔡耀纬
前言
 
第一章 接近福尔摩沙
艾文先生的介绍信/泗水丸号/香港大酒店吵杂的食客/游龙嬉戏中诞生的福尔摩沙/海盗、荷兰人与国姓爷/撒玛纳札的诈骗/福尔摩沙的暴行与牡丹社事件/台湾民主国与刘永福的逃亡
 
第二章 南方港都高雄
包打听先生/亚热带气候/糖业与制糖所/名片交换仪式/政府官员的制服/越村的习性
 
第三章 反抗军首领国姓爷
日式旅馆/拜会台南州知事/荷兰人的堡垒/中国人叛乱/国姓爷进攻/荷兰人争取谈判/满清的提议与卡乌的变节/不屈不挠的揆一/热兰遮城投降/国姓爷的人格
 
第四章 古都台南
教育的普及/长老教会学校与医院/中国式寺庙、灯笼绘师/制盐和专卖制度/混种船只/日式菜餚
 
第五章 山林的财富
茶代的习俗/福尔摩沙铁路/林木资源/阿里山/嘉义营林俱乐部/有礼的郡守
 
第六章 丰饶的平原
日式庭园/日本音乐会/台中公园岛上餐厅/中国的谷仓/制茶业/乌龙茶/农业与园艺试验场
 
第七章 现代首府台北
总督府/报社印刷厂及其他景点/开发与建设/矿业/银行/工业化征服
 
第八章 总务长官的晚宴
我们的女主人/日语演说/为何日本令人畏惧/日本的人口外移/日本移民/日本的转型
 
第九章 樟脑、鸦片与菸草
樟脑业/鸦片工场/管控鸦片吸食/鸦片走私/种植罂粟/鸦片收益/政府专卖事业/监狱/西班牙人与荷兰人/英国领事馆
 
第十章 福尔摩沙的原住民
乘台车旅行/角板山据点,教化的原住民孩童/猎首缘起/中国人的暴行/隘勇线/讨伐作战
 
第十一章 日本人的挫败
尴尬的时刻/黑狐皮/愉快的讨价还价/被糟蹋的原住民/原住民部族/古老的习俗/原始的乌托邦/缺乏同情心/吴凤的故事/补救之道
 
第十二章 旅程的终点      
友好拜访/感冒治疗法/金钱问题/向越村道别/善意之岛
 
参考书目 关于福尔摩沙重要的英文着作
附录一 马来语、姆律语、福尔摩沙语词汇对照表
附录二 1897-1922日本经营福尔摩沙收支表
附录三 1923-1924日本经营福尔摩沙岁入岁出预算对照表
附录四 1897-1922福尔摩沙进出口列表
 

图书序言

译序  

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欧文.鲁特和他的《1921年穿越福尔摩沙》(摘录)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1926)

  将近一世纪之后,重探一位西方旅人在日本殖民地台湾的行踪与见闻,心中浮现的竟是这首情诗。脉络看似不太相干,情境却是十分切合:途经台湾的旅人与这个东亚岛屿的连结正如偶然投影、短暂交会之后即已各走各路,就连相逢的地点也一样是在海上,纵然时间不一定是黑夜。

  尽管如此,旅人与岛屿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却不容易轻易两两相忘。旅人对于岛屿的美丽富饶、原住民的淳朴热情、外来殖民者的治理有方赞誉有加且印象深刻;但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训练,以及身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官员,在风土近似的地区累积的行政经验,却也让他的凝视得以穿透官方行程的美轮美奂,洞察近代东亚民族西化的矛盾纠结、新兴强权在既定世界秩序中的格格不入,以及日本殖民治理的弱点与不可告人之处,并援引自身经验提出改进之道。

  也正因如此,当这位旅人的足迹与见闻在六十多年后再次为岛屿所知,它的意义就不再仅止于一部走马看花、歌功颂德的游记,而是在世界大战方歇,全球与亚洲局势重组,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也进入新阶段的时空下,更增添了一层对时局与所经之地的观照与反思,因此既是日本殖民时代台湾历史与社会研究的一份精彩史料,也是一部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

  以下将从前行研究的基础出发,对这位兼具多重身分的旅人,以及这次意外的旅程,为今日的读者做简单介绍。

  军人、官员、作家、学者及其他

  爱德华.欧文.鲁特(Edward Owen Rutter, 1889-1944)的人生历程不算漫长,其名声或许也未足以在《大英百科全书》留下传记,但他在二十世纪初却同时具备了几种身分,而且在这些身分上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可谓多彩多姿。

  他是一位皇家海军预备役工程师的儿子,自伦敦圣保禄公学(St. Paul School)毕业后,于1910年来到亚洲,加入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从见习生做起,逐步成为地方行政官、附民官;而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于1915年从军并随着威尔特郡团(Wiltshire Regiment)前往法国,而后在希腊萨罗尼加(Salonika)前线与保加利亚人作战,1918年再回到法国,参与西线战场的最后几场战役。正是在萨罗尼加前线,官拜上尉的他开始运用史诗形式,以诙谐逗趣又带着感伤的温暖笔调,将自己和同袍在战场上的生活体验、见闻与思考,经由志愿入伍、在法国和希腊作战、最后负伤返国休假的上流社会青年蒂亚达塔(Tiadatha)这位主人翁所受到的历练叙述出来,连载于部队官兵发行的报纸《巴尔干新闻》上而大受欢迎;这些诗歌在战后结集成书,1920年在伦敦由汤玛斯.费雪.昂温(T. Fisher Unwin)出版《蒂亚达塔之歌》(The Song of Tiadatha),随即成为畅销书,它与续集《蒂亚达塔的旅程》(The Travel of Tiadatha)都于1935年再版。即使在相隔近一世纪的今天,仍有文学研究者留意到这部畅销一时、却被战争文学的正典所忽视的作品,并唿吁重新正视和肯定其价值。

  大战结束后,鲁特以少校官阶复员,在北婆罗洲踏查一年半后返国,同时在行遍世界各地的丰富旅游经验中,逐渐展现自己在历史学、人类学方面的才华。他先后成为皇家地理学会、皇家人类学会会员,对英属北婆罗洲的历史、民间传说、自然资源与原住民族都留下极具参考价值的着述,例如《英属北婆罗洲》(British North Borneo: an Account of Its History, Resources and Native Tribes, 1922)、《北婆罗洲的异教徒》(The Pagans of North Borneo, 1929),以及将砂拉越(Sarawak)发展成殖民地,由自己出任白人邦主的.英国探险家布鲁克(James Brooke, 1803-1868)及其资助者的传记 ,此外还写过马来亚海盗、以及「首航舰队」(The First Fleet)的英国流刑犯开发澳洲的历史,并先后编写过七部关于1789年邦蒂号(HMS Bounty)水兵叛变事件的着作。 除了走访台湾(福尔摩沙)的游记,他也留下了波罗的海三国与西印度群岛的旅行记, 并为曾任砂拉越邦主私人秘书、一度改宗伊斯兰教的政治冒险家麦布莱恩(Gerard MacBryan, 1902-1953)写下朝觐麦加的旅行记。 此外他还为大战期间的英国军需总监考文斯爵士(Sir John Cowans, 1862-1921)、当时的匈牙利摄政霍尔蒂元帅(Miklós Horthy, 1868-1957),以及专为英国王公贵族画肖像的匈牙利裔画家德.拉兹洛(Philip de László, 1869-1937)等当代名流写作传记, 甚至也写过科幻小说和童书,可谓着作等身。

  鲁特的多重身分还不只军人、殖民地官员、学者和作家这几种。一战结束后,回到北婆罗洲踏查的原殖民地官员鲁特,也当过一年半的种植园主人,殖民地官员和种植园主人的双重身分,使得他在《英属北婆罗洲》一书中对于公司开发土地取得营收的责任,与其照顾原住民习俗与权益的义务之间的矛盾有所描述,而他从这种双重身分出发,将欧洲种植园主焚烧雨林以种植经济作物的行为誉为「将不可驯服的事物驯服」,对原住民烧林游耕的评价却未必正面。其后,1933年他与书籍设计师桑福德(Christopher Sandford, 1902-1983)等人合资买下金鸡出版社(Golden Cockerel Press),成为共同发行人之一,负责新书行销和编辑;金鸡的书籍以精美的装帧设计和木刻插画闻名,但此时的销售状况其实不理想,多半亏本甚至滞销,不过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带来的大众阅读需求,出版社反倒得以出清存货,转危为安。

  二战期间,重返现役的鲁特少校在军方的新闻部门工作,宣传英军在大战中的表现,其写作对象则以海军为主,撰写过护航船团和海军航空队的官方战史。但他未能亲眼看见战争结束,1944年8月1日在海军部工作时死于心力衰竭,得年54岁。(未完)

图书试读

第十章 福尔摩沙的原住民(摘录)
 
离开福尔摩沙之前,我特别想看看原住民在自己部落里的生活情形。承蒙外事课官员好意安排,我们得以造访总督府经营之「归顺」蕃地的前哨据点──角板山。
 
某天早上十点,我们乘火车离开台北,西行半小时后抵达桃园。往后的路程将要乘坐「台车」,而下定决心轻装旅行的我们只带了一个小手提箱。但我却留意到,越村比我们更胜一筹,因为他什么行李都没带。如我所见,不带任何东西的他圆满解决了旅行的一大困扰,那就是行李问题。若能把自己训练到这种程度,移动人生将是何等加倍快活、了无牵挂!既不需打包也不需开箱,更不会塞满长物、徒增困扰,而且不必雇脚伕和付小费。另一方面,当然也就不会有睡衣和换洗衣物;但你也不可能什么都带,况且我在前文也提过,日本旅馆提供的和服、拖鞋甚至牙刷都很实用。因此轻装旅行对日本人来说更加轻松写意,况且他们还不用经常刮脸。就算在从高雄到台北的长途旅程中,越村的行李顶多也只有一个小公事包,我还注意到里头多半放满了书本。
 
我们在桃园照例受到地方官员的迎接,他们为我们备妥台车和苦力。台车是一种装有煞车的轻便推车。一个苦力于平台上就能操作它。首先,苦力在车后奔跑、推它启动,接着跳上车驾驶,直到速度减缓再下车推动。上山时需要两名苦力操作,但下山时好戏才真正上演,让你完全感受到在(相当简陋的)私人观光铁道上长途旅行的一切惊险刺激。
 
铁轨是轨距约18英寸的轻便线,枕木不过是些短木段。目前在福尔摩沙,只有主要城镇间有道路相通,城镇之外的郊区乃至山区则由这些台车路线连结起来,全岛总长超过550英里。不论最初是谁想到以这种方式开拓乡野,他肯定是个天才,因为在这片几乎没有马匹的土地上,台车路线远胜于跑马小径(bridle-path);不仅如此,它也成了从山区运送樟脑等物产下山的高明办法。
 
乘台车旅行
 
从桃园开始,公路沿线都铺设了宛如路面电车路线的双轨台车道。他们在平台上为我们安放了轿子,我和太太裹着毯子(因为很冷)坐上第一辆台车,越村和我们的手提箱则随后坐上第二辆车。接着我们出发上路,我们发觉这是一种让人愉快的旅游型态。

用户评价

评分

《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我一直对20世纪初的台湾抱有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充满变迁与机遇的时代,而本书作者的英国作家身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我被作者对台湾自然风光的描绘所深深打动,那些雄伟的山峦,蜿蜒的河流,以及繁茂的植被,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他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这些景物描绘得如同幅幅画卷,让我沉醉其中。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对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尊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作者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描写充满了期待,那种跨越文化隔阂的理解和沟通,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厚度,在于对细节的挖掘,在于对人性的关怀。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湾。

评分

我不得不说,《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光的魔法书。作者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的笔触,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1921年。作为一名对殖民时期台湾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具象化体验的读物,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台湾社会风貌的描绘,他不仅仅记录了建筑和风景,更深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细节中。他对市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小贩们热情洋溢的叫卖声,以及人们脸上淳朴的笑容,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份热闹与活力。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台湾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他以一种客观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作者如何看待当时台湾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发展的章节,他作为一个来自西方文明的观察者,他的见解定然别具一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画卷,它以文学的魅力,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个被时间尘封的宝岛。

评分

读罢《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着作者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一直对1921年的台湾充满好奇,那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一个文化的熔炉,而本书作者的英国作家身份,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旁观者清的独特视角。他笔下的福尔摩沙,不是简单的地理记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生动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他笔下却被赋予了生命。例如,他对当地建筑风格的描述,那种融合了本土与外来影响的独特韵味,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触摸着古老的砖石,感受着岁月的痕迹。他对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声音、小贩的吆喝声、孩童的嬉闹声的描绘,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图景。而且,作者并非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劳作与休息,都成为了他笔下的素材。我对他如何描绘当地的饮食文化尤其感兴趣,那种对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式、以及餐桌上的礼仪,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信息。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生活串联而成。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在字里行间,与那个时代的台湾居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给我带来的,是一场涤荡心灵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抵达目的地,更在于抵达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这本书的作者,无疑是一位深谙此道的旅行者。他以一位英国作家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他在1921年穿越福尔摩沙的旅程。我被作者对台湾自然景观的描绘所震撼,那些雄伟的山脉,壮阔的海岸线,以及神秘的热带雨林,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对当地居民的衣着、饮食、以及生活方式都充满了好奇和尊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作者如何深入了解台湾原住民文化的章节充满了期待,那种跨越文化鸿沟的交流,无疑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能触及灵魂的部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记录,不仅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构成了历史的肌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台湾,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坚韧与善良,他们的希望与梦想。

评分

《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一段久远而动人的故事。我一直对20世纪初的台湾怀有特别的情感,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而本书作者的英国作家身份,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旁观者视角。我被作者对台湾自然风光的描写所深深吸引,那些雄伟的山脉,碧绿的稻田,以及蔚蓝的海洋,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他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这些景物描绘得如同一幅幅油画,让我沉醉其中。更令我心动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风景的描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对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尊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作者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描写充满了期待,那种跨越文化隔阂的理解和沟通,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厚度,在于对细节的挖掘,在于对人性的关怀。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湾。

评分

这本《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无疑是一次令人惊喜的时光漫游。我原本对“福尔摩沙”这个名字就带着几分浪漫的遐想,想象着那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尚未被现代文明完全侵蚀的宝岛。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的想象立刻被具象化了。作者作为一个身处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他的视角是如此独特而珍贵。他笔下的台湾,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存在,充满了感官的体验。我仿佛能闻到他描述中港口弥漫的海风与鱼腥味,感受到他笔下街市的喧嚣与熙攘,看到他眼中那片片翠绿的稻田在阳光下闪耀。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非仅仅记录风景,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敏锐,捕捉着台湾社会在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文风貌。他对当地居民的服饰、饮食习惯、甚至是他们的笑语和劳作,都充满了好奇与尊重。这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记录,让我在阅读时,仿佛与他一同漫步在台湾的土地上,成为了他探索旅途的同行者。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刻意去评判或美化,而是以一种客观又饱含温情的笔触,呈现了他所见所闻。这种未经滤镜的真实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个时代的台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不同族群的互动描写,以及作者如何看待殖民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久远而迷人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简直就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宝藏。作为一名对历史怀有强烈求知欲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深层次洞察的读物,而本书作者的英国作家身份,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被作者对台湾社会人文风情的细致描摹所深深吸引。他不仅仅记录了当时台湾的城市面貌和乡村景致,更深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细节中,描绘他们的衣着、饮食、节日习俗,甚至是他们的笑声和劳作,都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看待当时台湾的文化融合和发展,他作为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观察者,他的见解是否会更加客观和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旅行记录,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以文学的魅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20世纪初的台湾,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面临挑战的宝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台湾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

这本书《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简直就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将我带回了一个我只能想象的时代。作为一名对历史怀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总是渴望能够通过文字,去触摸那些已经逝去的时光,而本书作者的经历,恰好为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他以一位异邦旅人的身份,审视着20世纪初的台湾,这种视角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被作者对台湾人文风情的细致描摹所深深吸引。那些至今仍让我回味的,是他笔下关于当地传统节庆的描写,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那种充满仪式感的习俗,让我仿佛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他对当时台湾的社会变迁,比如新旧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织,都做了颇为精道的观察。我尤其对作者如何看待当时台湾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感兴趣,他作为一位英国作家,他的评论是否会带有某种特定的立场,或者又会是怎样的独立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侧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当时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希望与失落,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自己的故事。

评分

《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令人沉醉的文学寻访。作为一个对殖民时期台湾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深层次洞察的读物,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作为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作家,他看待台湾的眼光,既有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又有着对文化差异的深刻体察。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台湾自然风光的描绘,那些耸入云霄的山峦,蜿蜒流淌的河流,以及繁茂的植被,在他的笔下都显得格外壮丽而神秘。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这些自然景观赋予了灵魂,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听到虫鸣鸟叫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自然风光,他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观察他们的风俗习惯,记录他们的语言,甚至试图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我对书中关于作者如何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段落尤为期待,那种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尝试,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他如何看待当地的社会结构,如何理解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希望从书中找到答案的。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让我对那个时代、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怜惜。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1921穿越福尔摩沙:一位英国作家的台湾旅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重新审视我对台湾历史的认知。作者作为一个1921年的英国作家,他的笔触充满了异域的观察力和文学的敏感性。我被作者对台湾社会各个层面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他不仅记录了宏大的城市风貌,更深入到乡村的角落,去捕捉那些最真实的市井生活。他对当地人民的服饰、饮食习惯,甚至他们的语言和习俗,都做了非常深入的观察和记录,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台湾的脉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作者如何看待当时台湾的文化融合和冲突的部分充满了好奇,他作为一个外部观察者,他的评价是否会更加客观和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日记,更是一份关于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和文化的珍贵记录,它以文学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台湾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自己的命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