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

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南府城
  • 邮票
  • 台湾史
  • 地方文化
  • 文化遗产
  • 历史
  • 集邮
  • 小方框
  • 台南
  • 府城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以邮票为主轴介绍台南历史古蹟与人物。
  ★依年代排列,详实介绍,一部邮票上的台南史,另类的台南地方志。
  ★从邮票出发,延伸南历史古蹟与风情,集邮迷与台南迷必备书。


  邮票是文物,它负载着社会资讯,
  它的图案、名称,都反映其时代背景。

  邮票是一种具有纪念性的物品,
  邮票上的图片,可能跟自己有地缘关系,
  珍藏在日记本内,也可能与写信的人有关,
  并深藏在抽屉的深处,好好保管着。

  邮票,除了是人们写信来往的必需品之外,也深具其他意义。对某些人来说,邮票是一种蒐集品,就像蒐集瓶盖或模型等物品一样,是值得长期收藏,甚至可以开个展览,与他人分享的一件事情。

  这本书所要讲的,是关于「台南」的各种邮票上的回忆。邮票上的大天后宫与孔庙,抑或有名的地景,如安平古堡跟赤崁楼;还有开放给民众盖章纪念的邮戳,上头有在台南贡献殊伟的马雅各与巴克礼。 

  这些人物与建筑,不因时间流逝,一直存在于历史文献,或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是成了邮票与邮戳,继续与我们生活在台南这片土地上。邮票与邮戳不仅纪念着他们,也传承了他们的意志,而我们也透过邮票,传递情感与心意给我们周遭的人。

  这本书将带领我们,从邮票与邮戳去认识那些,曾生活在台南,我们却可能一直不甚熟悉的人、事、物,共同经历我们虽未体验过,但确实存在的时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文


  淡江大学教育资料科学系毕业。曾就读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修医务管理)。公务员普通考试图书资讯类科及格。

  曾任台南中华医专专任讲师、医务管理科主任,嘉南药专兼任讲师,致远管理学院兼任讲师。屏东基督教医院执行秘书、医疗事务部主任,高雄荣总病历组,台南市立医院颜裕庭院长幕僚、人事课长。

  已出版医务管理与健康保险教科书共十一本,分别由南山堂、华杏、合记、五南出版社出版;医务管理与健康保险期刊文章近四十篇,主要刊登在医院与台湾医界;中华日报与台湾时报副刊散文共一百六十多篇;《水交社记忆》(台湾商务出版)。

  得奖纪录:2012台南文学奖。

图书目录

辑一  安平追想曲──从热兰遮城到安平古堡
辑二  夕照满城红──赤崁楼
辑三  海岛上的国王──郑成功
辑四  一砲平四海──亿载金城
辑五  香火鼎盛的道观──天后宫、武庙、五妃庙
辑六  引进现代医疗与文字印刷的使者──马雅各与巴克礼
辑七  转瞬即逝的国号──台湾民主国
辑八  奠定文化的基石──建立教育制度
辑九  交通革新的时空收敛──火车站、邮政局、安平港、台南机场
辑十  引领时代的生活型态──林百货、文学馆、法院与公园

图书序言

自序

  邮票是预付邮资的凭证,它也是文物,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从邮票上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及相关掌故,从邮票着手了解地方文史是简便与有趣的方法,这是集邮的「益智」功能。这是多年前,邮局推动集邮的口号「集邮三益:储财、益智、会友」。

  我大半辈子住在台南市,从国小二年级开始集邮,注意到邮票上有不少与台南有关的图案,而开始了解这些图案的背景,而完成此书,这是我集邮的心得。

萧文  于台南
2017.6.19.

图书试读

辑一  安平追想曲――从热兰遮城到安平古堡
 
从邮票说起
 
2005年3月18日,中华邮政发行了台湾古蹟邮票,其中的十五元票为台南安平古堡,并设计了专属邮戳。邮票上标示了「台南安平古堡(西元一六二四年)」,单独来看这张邮票的读者可能会误以为,邮票里绿树环绕的安平古堡是兴建于1624年。其实并非如此。那么邮票上所出现的1624年,这一年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
 
此外,我们在1950年代的安平古堡风景邮戳上可以明显看见「安平古堡」石碑,这个石碑是何时设立的呢?而且在邮戳上还多了一座今天没有的灯塔,这座灯塔是谁人所建?又是为何拆除的呢?
 
安平:台湾史的起点
 
故事必须从头说起。让我们先认识过去的安平,认识现在安平古堡的所在地在历史里是什么样子。
 
一万多年前的台南是一座突出于水面的大沙洲岛,可以称台南岛,相当于现在的台南台地。从台南的三分子,东门外农业试验所东北角等地,留下的贝冢,说明早年的台南是一个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岛,这片海水适于贝类生长。当时的台南台地为一椭圆形的丘陵,其主轴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南北长约十二公里,东西宽约四公里。后来,海水逐渐朝西退,留下来的土质松软,受到海风的影响以及河流的沖刷不断累积堆积物,再加上暴雨造成山洪暴发,逐渐形成现今台南的沙丘地形。
 
十七世纪初期台南的海岸线在今台南市西门路一带,当时的潮水逼近赤崁楼。这片海水的西侧是一连串的沙洲,这些沙洲的位置就在今日台南市的安平区。由沙洲围成的一大片潟湖内海,称大海湾,后来称台江内海,简称台江。台江内海是位于安平与台南间的内海水深三至十四公尺,以沙地为主,船只航行不便,容易搁浅。
 
大员是台江内海中最大的沙洲,又称大鲲鯓或一鲲鯓,这里有一个港称为大员港,以后改称安平港。大员之名一说来自「Teijouan」的中译,另一说是从台湾南部平埔族台窝湾社(Teyowan)的名称转化而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馆里漫步,每一件展品——也就是每一枚邮票——背后都藏着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让我耳目一新,它突破了我对历史题材书籍的固有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邮票这一媒介,串联起台南府城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脉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台南。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独特视角。他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而是通过一枚枚邮票上细微的图案和信息,去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枚描绘着日治时期行政机构的邮票,在作者的解读下,便能引申出当时殖民政府的统治方式,以及它对台南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另一枚描绘着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邮票,则能勾勒出台南农业经济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描述这些内容时,旁征博引,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都融入其中,使得解读更加丰富和多元。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惊喜”。常常在一枚看似普通的邮票背后,发现作者挖掘出了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让我惊叹于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邮票的,更是关于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一座城市,去感受它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它让我对台南的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地标建筑,而是深入到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需要深入其肌理,去感受它的呼吸和脉搏。《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枚枚邮票为引子,带领读者走进台南府城的历史深处,感受它曾经的繁华与沧桑。我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邮票上的图像、文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风俗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枚描绘着台南古老街景的邮票的解读。作者能够从街景的细节,比如店铺的招牌、行人的服饰,来推断出当时的商业活动、生活节奏以及社会阶层。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台南府城的独特魅力。而且,作者在解读邮票时,旁征博引,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都融入其中,使得整个叙述更加丰富和多元。它让我明白,历史,可以如此亲切,如此鲜活。这本书让我对台南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旅游景点,而是深入到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感受到了它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沉淀,往往体现在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细节之中。《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这本书,正是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这些隐藏在邮票中的历史细节一一呈现出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一枚枚邮票化作了诉说台南府城故事的“时光机”,带我穿越回了那个充满魅力的年代。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解读邮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洞察力。他不仅仅是描述邮票的图案,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涵。例如,一枚描绘着早期台南火车站的邮票,在作者的笔下,便能折射出当时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这种基于实物证据的解读,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说服力和厚重感。而且,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许多关于台南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知识,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它让我看到了,原来一枚小小的邮票,可以承载如此多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优美。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我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让我对台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评分

初翻开《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古老而充满韵味的邮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曾经的台南府城。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将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化作了串联起台南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珍珠项链。每一枚邮票,不仅仅是一张带有邮戳的纸片,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瞬间,一个鲜活的故事载体。作者似乎拥有那种点石成金的魔力,让这些沉默的邮票开口说话,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繁华市集、古老寺庙、文人雅士、普通百姓的往事。我尤其被书中对邮票细节的描绘所吸引,那种对版别、图案、水印的严谨考究,让我看到了作者对这份事业的极致热爱和专业精神。而更重要的是,这些邮票背后所承载的台南故事,不再是冰冷的历史事件列表,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画面。比如,一枚描绘着日治时期火车站的邮票,作者便能从中解读出当时城市交通的变迁,以及它如何连接了台南与外界,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再比如,那些描绘着传统节庆场景的邮票,更是将读者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庙会现场,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节日氛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藏了多少珍贵的邮票,更在于它通过这些邮票,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台南府城影像。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最寻常不过的物件,也可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情感价值。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和深邃。它让我对台南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连接,也激发了我对集邮这一爱好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以为,邮票只是用于寄信的工具,是通信史上的一段历史印记,直到我读了《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才意识到,一枚枚小小的邮票,竟能承载如此厚重而又生动的台南府城故事。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集邮的专业知识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台南画卷。书中,每一枚被提及的邮票,都像是一个引子,一个故事的起点。作者不是简单地描述邮票的图案,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早期邮票的解读,那些描绘着台南古老街区、庙宇建筑的邮票,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它们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诉说着昔日城市的繁华与沧桑,讲述着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在解读邮票时,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对邮票上人物服饰的分析,对街景建筑风格的考证,甚至是对邮票发行时期社会风气的推测,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台南府城的变迁。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优美。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温和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向你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它让我明白,历史,可以如此亲切,如此鲜活。

评分

读完《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而一枚枚邮票,就是这场旅行的“车票”和“门票”。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看似零散的邮票,串联成了台南府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我从未想过,这些小小的纸片,竟然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信息,能诉说着如此动人的故事。书中,作者对每一枚邮票的解读都鞭辟入里,不仅仅是停留在图案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语境、社会背景以及文化意义。例如,在讲述某一时期城市建设的邮票时,作者会结合当时的技术水平、建筑材料以及城市规划的理念,来阐释邮票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这种严谨的分析,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感。他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更关注那些生活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通过邮票上的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作者描绘出了当时市民的生活百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文化传承。这些细节的展现,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温情。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学习和发现的旅程。它不仅拓展了我关于台南历史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集邮这一文化现象的兴趣。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每一枚邮票,想象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历史书写模式的僵化,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微观”视角,呈现了“宏大”的台南。我一直以为,了解一座城市,需要翻阅厚重的史书,需要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但《小方框里的大台南》却告诉我,一枚枚邮票,同样可以成为通往历史深处的钥匙。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邮票的种类和年代,而是通过对邮票图案、文字、甚至发行背景的深入挖掘,层层剥茧,展现出台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和社会风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几枚描绘着台南港口景象的邮票的解读。作者通过对港口建筑、船只型号、甚至远方地平线上的景物的细致观察,勾勒出了台南作为重要贸易港口的历史地位,以及它如何吸引了不同文化和人群的到来,又如何见证了商业的繁荣与衰落。这种叙事方式,极具画面感,仿佛电影镜头一般,将那些尘封的画面重新鲜活起来。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生动的生活细节,使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间烟火。比如,在讲述某一时期市民生活的邮票时,作者会提及当时的服装款式、街头小贩的吆喝声、甚至是孩子们嬉戏的场景,这些细节的加入,让整个叙述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恰恰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之中。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邮票这一承载着通信功能的媒介,原来它还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怀。

评分

《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惊艳的创意,让我重新认识了台南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我一直以为,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需要阅读厚重的史书,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但这本书告诉我,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同样是讲述城市故事的绝佳载体。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传统的编年体或者主题式的叙述,而是以邮票为线索,将台南府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面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描绘台南风土人情的邮票的解读。作者能够从邮票上的一个微小细节,比如人物的服饰、街头的招牌,甚至是一棵树的姿态,来推断出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以及社会风貌。这种“以小见大”的解读方式,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又极具趣味性。它让我看到,原来历史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贴近生活。而且,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考证和研究,每一个观点都有据可依,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邮票,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集邮爱好者的,更是写给所有对台南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人。它让我对台南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是深入到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评分

《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这本书,带给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邮票,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讲述着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邮票这一载体,化作了探索台南府城历史的独特工具。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解读邮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深入。他不是简单地陈述邮票上的图案,而是通过对图案、文字、以及发行背景的细致分析,层层剥茧,揭示出邮票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比如,一枚描绘着台南传统建筑的邮票,在作者的解读下,便能勾勒出当时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它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习俗。这种“见微知著”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台南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历史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邮票的,更是关于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一个城市,去感受它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

评分

《小方框里的大台南:从邮票述说台南府城的故事》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新颖且充满智慧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南府城历史的大门。我从未想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邮票,竟然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信息,能够诉说着如此动人的故事。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将一枚枚邮票化作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使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邮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细腻。他不仅关注邮票的图案和文字,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意义以及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述某一枚描绘着台南港口景象的邮票时,作者能够结合当时的航运技术、贸易往来以及国际局势,来阐释邮票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这种基于实物证据的分析,使得整本书的内容充满了说服力和厚重感。而且,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考证和研究,每一个观点都有据可依,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历史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本书让我对台南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地理位置,而是深入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之中,感受到了它独特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