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旅行写真照片(1920-1930)(精装)

台湾旅行写真照片(1920-1930)(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旅行写真照片(1920-1930)》一书主要收录了台湾于1920至1930年代的旅行相关史料与照片,包括《台湾一览》(1912年)、《台湾铁道旅行案内》(1940年)、《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台湾案内》与部分铁道纪念章。日治时期总督府为了殖民地经营所需,开通了基隆与高雄之间的线路,之后遵循着岛内环线构想之铁道网也逐渐完善。故台湾当时所发行的旅游指南书,也多是配合铁路沿线,分成各驿站来加以介绍其观光景点,足见当时的旅客普遍利用铁道作为观光旅行之交通工具景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阚正宗


  嘉义市人,出生于台湾嘉义,成功大学历史学博士。长年从事佛教寺院及文物的田野调查,二十余年间完成有关佛寺、人物田野调查专着、合着十余册。

  代表性着作有:《台湾佛教一百年》(东大,1999)、《台湾佛寺的信仰与文化》(博扬文化,2004)、《重读台湾佛教──战后台湾佛教(正续编)》(大千,2004)、《台湾佛教史论》(北京宗教文化,2008)、《台湾日治时期佛教发展与皇民化运动──「皇国佛教」的历史进程(1895-1945)》(博扬文化,2011)、《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博扬文化,2014)等学术着作书。

  曾任法鼓佛教学院、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现任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助理教授。

张益硕 (导读)

  台中市人,1973年生,日本东洋大学文学研究科佛教学专攻硕士,筑波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哲学‧思想专攻宗教学‧比较思想学分野五年一贯制博士班入学,现为佛光大学佛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图书目录

导读
一、台湾铁道旅行案内
二、台湾案内
三、台湾一览
四、日治时期铁道纪念章
五、旅游照片
六、旅游明信片

图书序言

前言

  观光一词英文称之为「Tour」,其语源来自拉丁语Tornus(辘轳―一种画圆圈用的转盘),系指含有前往各地且会回到原出发点的巡回旅行之意。所谓「旅行」(TRAVELLING)是指人们离开他们所住的地方,从事空间的移动或游历行为,此旅游可分长期间离乡背井去游历、旅行,或短期间离开家乡后再度回来。

  而Tourism一词,最早被採用于1811年,系由Tour加ism而成,含有二种意义:(一)是表示以旅行达到娱乐的目的之各种活动,(二)是表示与观光事业有关活动之理论与实务。

  许多学者均有对观光下定义,例如瑞士学者杭吉克(Hunziker)与克拉普夫(Krapf)对观光所做的定义是:「观光是旅行或非居民停留所引起各种现象及各种关系的综合,惟此种停留不致成为永久居留,或不予任何赚钱活动发生关联。」 因此,从此定义看来,观光是一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旅客前往目的地的移动仅是暂时性的,并非永久,因此与长期待在该地工作以赚钱为目的,如现今我们持工作签证在外国就业,并不相同。

  人类从古至今皆有离乡之经验,而这经验即构成人类旅行活动之一部份。一般认为最初的旅行动机在于从事贸易与经商,尤其在欧洲,人类最早的旅行者应算是腓尼基人,他们旅行的目的即在于贸易。接着,约在西元前776年以后,自从古代希腊的奥林匹亚成为宗教圣地之后,每四年均要举行大规模的运动大会,素来均会吸引了众多前来朝拜的观光客。

  到了十八世纪的六〇年代,由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古代旅行向近代旅游的转化,最显着的特征即是,蒸汽机的发明导致铁路及轮船等大型而快速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交通相较于前近代更为便捷。虽然此阶段仍以上流社会为观光活动之主流,但此时人们逐渐对观光活动之看法,认为「劳动只是生活的手段,娱乐才是人生所应追求之目标」,自由观光旅行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及风气了。

  接着到了十九世纪时,除了铁路及造船技术大幅提高外,由于邮电系统,如电话、电报、或邮政业务的更加进步与蒸蒸日上,国际观光旅游更为兴盛。而对近代观光事业有重大贡献的是创办旅行团的汤玛斯・库克(Thomas Cook),其对近代近代观光事业之功绩在于:(一)使旅行正式成为一个体制;(二)促使旅行大众化;(三)使旅行更加容易与便利;(四)为旅行开拓新的旅行型态,因此有人称之为「近代观光业之父」。 换言之,我们所谓的近代意义的观光事业,乃西方近代化过程之产物。

  然而,对于近代化要如何理解,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课题。这里不拟对近代化做深入的讨论,只是强调,自十九世纪以来,非西欧国家以近代化为主要目标。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大量的引进西方的制度与建设,借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观念,即是所谓的「合理化」,日本也是唯一非欧美国家独自完成近代化的国家。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的西化运动后,即很快的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观光,并将观光活动当作休闲文化的重要项目,而后统治台湾之后,进而影响了台湾的「现代化观光建设」。

  正如曾山毅所指出的,由于近代化的影响,人们生活的空间与时间发生变化,并引起人们移动性的增大,形成并普及近代旅行的社会条件。 然而,相较于上述西欧及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台湾之近代化因为是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所推动的。因此,虽然台湾的迈入近代化是日本殖民时期的重要特征,且台湾在日本统治下,同时经历了殖民地化与近代化的双重历史过程。而在日本统治殖民地台湾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引进了近代的制度和设施,例如铁路、邮政、银行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种制度,如官僚组织、司法系统、学校制度、警察制度等等。 可是,正如周婉窈所指出的,殖民母国在殖民地所进行的近代化,往往是有选择的,以殖民母国利益为依归。 因此作为日本的殖民地,除了殖民统治惯见的经济剥削外,日本也将台湾建设成日本殖民统治的「厨窗」。 换言之,仅管台湾具有近代意义的观光旅行则是从进入日本殖民时期才开始的,但我们也必须考虑当时观光旅行背后的殖民地主义性格。

  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由于铁道是本岛居民最为普遍利用的陆上交通工具,先行研究指出了,当时所发行的旅游指南书,多是配合铁路沿线,分成各驿站来加以介绍其观光景点,因此造成当时的旅客普遍利用铁道作为观光旅行之交通工具, 例如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所出版的旅游指南书《台湾铁道旅行案内》 ,即以配合铁道沿线的方式来介绍台湾的旅游景点,因此有必要了解日本殖民时期铁道的发展历程。

  关于日本殖民时期台湾铁道的发展,统治初期,全台仅有清领时期所建之基隆至新竹间九十公里的铁路,路上交通的贫乏限制了许多的发展。因此统治初期,殖民地政府即思考台湾全岛之铁路建设事宜。如《台湾日日新报》即以〈台湾铁道〉为题之社论,所论述之内容开宗明义即指出:台湾第一病源即是交通运输之贫乏,因此铁道铺设之问题为刻下紧急之要务。但所考虑的只是在于铁道是否应官设,还是可以允许私设的问题点罢了。 最后决定由官方主导,并于1896年11月成立铁道会社,通过一改建台北至新竹的旧铁路,二新建新竹经苗栗、台中、嘉义、凤山至打狗(高雄),以及杨厝经台南至安平的新铁路。

  根据蔡龙保的研究,将台湾总督府对台湾铁道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大致可分为:(一)建主改从时期(1895-1926),即总督府最初的铁路建设以佈置新线为主,而以改良清代所留下之旧线为辅、(二)改良时期(1927-1936),1927年铁道部新设改良课,负责改良事业,此后,1927年至1936年间确实无兴建新线,铁道部希望能积极全方位地改良铁路、(三)战争时期(1937-1945),进入战争时期之际,无论是「热带产业调查会」的讨论,或是「台湾十年实业计画」中的规划,铁路的发展政策,着重于全方位的改良事业,特别重视运输力的强化。换言之,每一时期各有其发展之重点,从铁路的功能来说,由最初满足军方接收台湾的需求,转为开发台湾、促进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以迄进入战争时期支援战时国策之需求,在在显示出铁路政策系配合台湾总督府政策或日本帝国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从属色彩。

  总之,殖民地初期,总督府为了殖民地经营所需,输送物资的基础线路纵贯线,开通了基隆・高雄间之线路,之后遵循着岛内环线构想之铁道网也渐渐完善了。 虽然1908年西部纵贯铁路才全部完成,但1903年8月间,日本铁道运输课在编纂《铁道案内》时已将台湾铁路沿线的名胜照片,配合插图略述地理沿革及圣蹟。 随着西部铁路纵贯线完成,所经之地产业发展渐趋快速,使得台湾西部呈现迅速发展之势。接着总督府铁道部再兴建台湾东部的铁路,并配合各项移民、产业计画,以促进当地的开发。到了日本殖民中、后期,台湾铁路进而致力于东西线铁路的连络甚至环岛铁路网的佈建,以图全面开发、殖民台湾,并加强与殖民地母国日本的连系。

  另外,即前面所提到的关于日本殖民时期铁路与观光事业发展的关系,总督府铁道部自1908年纵贯铁路完工后,即设有「旅客系」,负责旅客招徕宣传等事务,到了1931年交通局决定由铁道部负责台湾的观光事业,最后于1937年正式在铁道部运输课下设观光系(课),可以看出,日本殖民时期台湾的观光事业长期以来由铁道部居主导地位。 蔡龙保整理至1937年为止,台湾观光事业机构有11个,以铁道部为基础的机构不少,例如:日本旅行协会、日本旅行俱乐部台湾支部、台湾旅行俱乐部、日本观光联盟台湾支部等等,均对于台湾观光事业的开发,不遗余力。 铁道部对台湾旅游事业,亦有不少的宣传活动及配套措施,例如:借由发行《台湾铁道旅行案内》来介绍台湾各地之实情、且铁道部对旅客优待的名目相当多,像学生、教职员、孤儿院、保育院、感化院等儿童、青少年及其看护人、军人及其眷属等,均有折扣优待。

  另外,铁道部也会举办各种的旅游活动,例如,为增加铁路的客运量,车站站长亦曾举办地区名胜古蹟的游览,将该地的风景、名产、地方性表演等介绍给外地人。 此外,「北投纳凉」活动、赏月列车、铁道部对至基隆、淡水、苏澳(南方澳)等三大海水浴场之乘客,实施星期日及节目庆典时的车票减价措施。 尤其,铁道部对于参与宗教活动者,不论是台湾本土信仰,如台南天上圣母祭典、基隆庆安宫祭典、北港及新港妈祖祭典、台中街妈组祭典、大稻埕城隍庙祭典,或是日本神社如圆山丰川稻荷例祭、台湾神社祭典等,亦给予运费上之优待。

  从上述看来,确实日本统治时期的铁道建设有相当浓厚的殖民地性格,但也由于铁道交通基础建设的整备,而使得旅客运输的增加及迅速,而改变了对岛内空间的视野变化,即铁道实现了大量运输的情况,也促进了岛内旅游事业的发达。并从总督府铁道部自1908年,即设有「旅客系(课)」的机构,一直到1937年在铁道部运输课下设观光系(课),以及铁道部所推行的各种观光宣传策略看来,即可明白,殖民地政府有计画地主导了台湾观光事业政策的推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