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的爱和向望

岛屿的爱和向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走到现在,未来应该可以越来越好;
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我们的前辈、无名的平民和我们所尊敬的社会菁英们的牺牲。
因为他们的牺牲、他们的血汗和努力,我们才能走到今天,让希望有机会落实。

 
—周婉窈

  本书集结了台湾史学者周婉窈写于二○○八〜二○一六年期间的文章,
  而这八年正好是台湾主体意识遭受强烈冲击的时期,
  对于长期从事台湾史研究、关心台湾社会发展的她来说,
  有如踏入阴暗的幽谷,看不到日光。

  于是,在这八年中,
  我们在太阳花运动、反课纲微调等社会运动场域中,
  都能看见周婉窈教授亲自参与、积极以专业知识导正视听的身影。
  此外,她也透过文字,苦心阐述作为主体的台湾历史,以及前人的努力,
  以及台湾走到现在的不容易。

  周教授戏称这本文集是「抗战八年文集」,
  是台湾价值对抗强国价值的努力,
  内容分为「唿唤转型正义」、「思索我们的历史」、
  「历史的文学向度」、「怀思故人」、「向望的所在」五篇,
  以史家的角度,写史也写人,
  从不同领域反思台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书特色

  1.    一个台湾史学者在学术论文之外,以史家的角度,思考国家、社会、族群等各种面向的文字记录,写史也写人。

  2.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几位台湾历史研究前辈如王世庆、曹永和等人的风骨与坚持,看到作家平路在小说中所展露的台湾宿命与台湾人的焦虑,知道台湾在转型正义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在周婉窈教授的历史之笔下,这些文章都不仅只是发言稿或序文,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社会与历史底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婉窈


  嘉义大林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者专治台湾史,着有《日据时代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自立晚报出版部,1989)、《台湾历史图说》(中研院台史所,1997;增订本:联经,2009)、《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3)、《海洋与殖民地台湾史论集》(联经,2012)、《少年台湾史》(玉山社,2014)等书,译有《史家的技艺》(远流,1989),并主编多种图书。《台湾历史图说》,目前有韩文译本(新丘文化,2003)、日文译本(平凡社,2007;增补版:2013),以及英文版 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南天书局,2015)。

  史学着作之外,作者曾出版散文集《面向过去而生》(允晨,2009),以及人物传记《台湾史开拓者王世庆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近年来,作者和台湾史研究生一起经营「台湾与海洋亚洲」部落格和同名脸书。
 

图书目录

自序
 
唿唤转型正义
曾待定义的我的三十一岁、尚待定义的台湾
让我们在这里立碑,为了您和岛屿的未来
二二八剥夺了我们什么?兼谈转型正义和共犯结构
关于「转型正义」的补充说明及其他
死亡的月份过了吗?……以及一些思絮
道阻且长,总会天光
Thiàⁿ kap ǹg-bāng:在爱和希望中怀思林家嬷孙
校园转型正义是接力赛
 
思索我们的历史
为了历史的和解
山、海、平原:台湾岛史的成立与展望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莫那鲁道
英雄、英雄崇拜及其反命题
历史的悲哀与希望
日治五十年:殖民统治、近代化,两者的纠葛及其遗产
在遗忘与重生中认同台湾:从北部原住民的祖源传说谈起
台大海洋史研究的承先与启后
 
历史的文学向度
在历史的夹缝中唱一首美丽的哀歌
向望(ǹg-bāng)艺术的福尔摩沙的来临
魂兮归来,台湾的无名战士
壮哉,钟先生!
活化河洛话古老的美
战后一艘向望之船的落难记事:大时代汹浪中的舞者蔡瑞月

怀思故人
记前辈学者最后的身影和遗响:追念王世庆先生
在岛屿的顿挫和奇异恩典中回思您给出的美好:悼念师母郑惠美女士
大林、嘉农,以及我所认识和不认识的乡前辈刘万来先生
相信你永远和我们同行:怀思陈伯桢老师(一九七三〜二○一五)
关于曹永和老师的几则回忆
温厚无私的台湾文史工作先驱黄天横先生
树在人已远:怀思黄天横先生
 
向望的所在
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福尔摩沙、我们共同的未来
  Lán ê chheng-chhun, lán ê Formosa, lán kiōng-tông ê bī-lâi
郑南榕的路、我们的课题、台湾史的未来
马偕在台湾史上的角色和地位

图书序言

马偕在台湾史上的角色和地位

去年(二○一五)台湾长老教会举办「台湾长老教会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的各种庆祝活动,包括四月五日在林口体育馆的感恩礼拜,万人参加,盛况空前。一百五十年从何算起?我们来看看教会怎么说:「一八六五年英国长老教会差派马雅各医师(James Laidlaw Maxwell)驻台宣教,是新教继荷兰人之后第二度进入台湾。英国和加拿大的长老教会宣教师在台湾努力播种、耕耘,虽然没能让台湾成为基督教社会,但至少建立一个稳定发展的教会,存续至今。」(《台湾教会公报新闻网》,二○一四.十二.十七)这个简短的说明,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感的自我评估,写得很好。新教两度进入台湾,中间有二百零三年(一六六二~一八六五)的空白,超过两个世纪。顺便一提,天主教的宣教情况颇为类似,第二度进入台湾距离西班牙势力撤离北台湾,共二百一十七年(一六四二~一八五九)。

台湾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人口将近六%,并不是很高,但也不算太低;其中在台宣教最久的天主教和基督长老教会的教徒,大约各佔总人口的一%。比例虽然不高,但论对台湾社会的贡献,如天主教之于慈善工作、长老教会之于本土文化,都是大大超乎比例的。若论两者对原住民语言的保存、人才的培育,那就更难以估量了。

很可惜的是,这些贡献大都不为台湾社会所看见。原因何在?就我个人观察所及,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教会史的研究成果没融入一般历史的书写中,导致教外人士欠缺这方面的认知─也就是教会史归教会史,台湾史归台湾史,彷彿是两个平行世界。这个现象,归根究柢,是因为我们还在摸索、思考台湾历史如何书写,哪些研究应该整合进来。我个人做了一些尝试,在二○一四年出版的拙书《少年台湾史》中,试着将基督教入台放到台湾历史的大脉络中予以呈现,也提及天主教和长老教会对台湾社会的贡献─包括长老教会在战后民主化历程中的角色。但愿个人的尝试和努力,能起一些连结教会史和整合研究的效应。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