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角落:美国音乐家的台湾观察日记

遥远的角落:美国音乐家的台湾观察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cott Ezell
图书标签:
  • 美国音乐家
  • 台湾观察
  • 文化交流
  • 音乐旅行
  • 日记
  • 历史观察
  • 冷战时期
  • 社会文化
  • 异国见闻
  • 个人叙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关于都兰阿美族人对我的心灵引领,
我从家乡穿越大海来到此地,竟体验到另一种熟悉感。」
──史考特‧伊佐(Scott Ezell)

  一部阿美族海洋史诗,一趟心灵洗涤之旅
  从美西到台东,海上来的美国人在都兰的日子

  漂流与心灵归乡,是文学、艺术家千年来共同追寻的国度,本书记述的,即是美国诗人音乐家旅居台东都兰两年多的生活、沉思与观察记录。

  本书作者史考特‧伊佐(Scott Ezell),美国加州人、民俗音乐家、诗人,十四年前借由唱片合约预付金搬到都兰,他加入当地艺术团体「意识部落」,在此写诗、画画、做音乐,与原住民一起打猎、生活,也在此恋爱。这里有阿美族人用漂流木帮他搭建的录音室,他形容美若天仙、静如处子的女友阿秀,不多话的歌手巴奈,有仁慈笑容的那布,坦率、友善的雕刻家E-ki……头目的妻子还给他取了阿美族名字叫「瑞卡」(Rekal)。

  都兰部落的传统价值是自然存在、自然消失,与人分享、互助、友善、热爱艺术,让作者发现自己并非过客,而是归乡游子。但他也看出,这种介于传统与现代的波希米亚式生活型态,逐渐被政府、财团侵蚀伤害,与百年前原住民遭受汉人、日本人欺瞒、迫迁祖地同出一辙。多年后,即使都兰海岸依旧赤裸而原始,布满漂流木和石块,但以往用来凝聚部落情谊的传统已经毁坏,原住民族的历史与土地正义依然不见天日,只能远离部落,在城市间不断迁徙漂流。

  作者以文学的笔调、丰沛的情感、犀利的观察,指出台湾原住民面临严峻的生活处境,逐渐丧失的祖灵信仰,以及流逝的意识部落精神。透过本书,让台湾人重新认识自己曾经拥有的美好,重现都兰糖厂原住民艺术家雕刻漂流木作品,有人邀请你围绕营火高歌畅饮,意识部落再现都兰糖厂、金樽海滩,而非仅存在记忆与想像中。

名人推荐

  巴奈 歌手
  那布 内本鹿文史工作者
  胡台丽 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
  张四十三 角头音乐负责人
  ──推荐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跨文化交流、音乐人视角下的社会观察与个人成长的非虚构作品简介: --- 流动的音符与扎根的土壤:一位异乡音乐人的观察手册 一部关于声音、土地与人类境遇的深度记录 这本书不是一部音乐史,也不是一本详尽的旅行指南,而是一份跨越地理与文化边界的深刻“观察日记”。它聚焦于一个现代的、却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的群体——那些选择或被迫背井离乡、用音符丈量世界的音乐人。作者以其敏锐的艺术家视角和长期的异乡生活经验为底色,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创造力的地域性,以及文化碰撞中个体所经历的迷失与重构。 跨越山海的寻根之旅:声音与身份的交织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家园”概念的重新审视。作者并未将笔墨集中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文化描述,而是通过记录不同音乐人在不同国度、不同社会结构下的生活切片,探讨音乐人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声音版图。 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些场景: 边缘的共鸣: 一位来自东欧的爵士乐手,如何在南美洲的街头巷尾,将本土的节奏与故乡的忧郁旋律融合,创造出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新声。这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嫁接,更是对历史创伤与当下生存状态的隐喻。 沉默的语言: 作者细致地捕捉了那些音乐家在非母语环境中,如何利用非语言的表达——肢体动作、舞台布局、甚至乐器选择——来传递复杂的文化信息和个人情感。他探讨了“沉默”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量,以及音乐作为一种通用语的局限与伟大。 创作的土壤: 书中对比了在高密度、高竞争的西方主流市场中寻求立足之地的音乐人,与在相对保守或新兴的文化环境中摸索前行的创作者。作者着重分析了环境压力(如版权制度、观众口味的固化、经济压力)如何形塑音乐作品的形态,以及艺术家为保持“真实性”所付出的代价。 社会镜像的折射:从舞台到日常的解码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烈的社会观察性。音乐人往往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接收器。他们对政治气候、经济起伏、社会思潮的感知,往往比主流媒体更加直接和深刻。 作者以其独特的“局外人”身份,冷静地剖析了多个发达与发展中经济体内部的社会肌理: 代际冲突与文化继承: 在几段关于家庭影响的叙事中,作者记录了第二代移民音乐家在传承传统乐器或技艺时,如何与父辈的“正宗”标准进行拉扯。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化时代,个体在文化责任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永恒张力。 技术革命的异化: 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数字音乐平台的崛起,如何重塑了音乐的价值体系。作者通过采访几位坚持使用传统录音设备和即兴演奏的音乐家,探讨了算法推荐机制对“意外发现”和“深度聆听”习惯的侵蚀,以及艺术家如何应对这种“即时满足”的文化压力。 公共空间的争夺: 在城市治理与公共文化政策的视角下,作者记录了街头艺人(Busker)在全球不同城市所面临的法规限制和社区反应。这些小小的街头演出,被用作衡量一个城市对艺术容忍度、对“非生产性劳动”价值判断的微观标尺。 艺术家的生存哲学:关于“非主流”的坚守 《流动的音符与扎根的土壤》深刻探讨了“成功”在艺术领域的多元定义。它拒绝了传统意义上对榜单成绩或商业销量的推崇,转而关注那些在“边缘”持续发声的艺术家: 即兴的力量: 作者详细阐述了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如何在面对文化隔阂时,成为一种最原始、最有效的对话工具。他记录了不同流派音乐家之间,如何通过一场即兴合奏,在几分钟内建立起深厚的默契与理解。 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书中不回避艺术家的经济困境。然而,与其他探讨艺术商业化的书籍不同,本书侧重于那些“选择贫穷”的艺术家——他们如何通过教学、修复乐器、甚至从事与音乐无关的兼职工作,来维持其创作的纯粹性。这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而非单纯的失败叙事。 时间与作品的厚度: 作者认为,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来自于对时间沉淀的尊重。书中记录了数位致力于“慢音乐”(Slow Music)的实践者,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打磨一张专辑,反对工业化的快速产出。作者以此反思现代社会对“效率”的病态崇拜。 结语 本书是一份献给所有在路上的人的备忘录——那些用耳朵而非眼睛去体验世界的人。它提醒我们,每一个音符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人的故乡、他的挣扎、他与这个世界的和解或对抗。阅读它,就像走进一个大型的、永不停止的音乐沙龙,聆听那些最真实、最未被修饰的声音故事。 ---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音乐人类学、艺术家生存、身份认同、全球化语境下的创作、即兴艺术、社会观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史考特
伊佐(Scott Ezell)

  民俗音乐家、诗人,出生于美国加州,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曾任艺廊公关、ICRT编译、角头音乐国外部经理。自一九九二年起,他常往返于加州和亚洲各国,二○○一年接受曾获金曲奖最佳男歌手陈建年邀请到台东演唱,爱上东海岸的土地,于二○○二至二○○四年旅居台东都兰山边创作写曲,积极倡导台湾原住民文化的保存与维护,并在台湾发行音乐专辑《海洋‧漂流》(Ocean Hieroglyphics),着有《美洲岩石雕刻画》(Petroglyph Americana)、《河内狂想曲》(Hanoi Rhapsodies)等书。

译者简介

谢承廷


  台中市清水人。毕业于交通大学外文研究所,目前于台中市致用高中任教英文。曾任春霖盃等多项英文比赛评审、文艺研讨会主讲人、补习班主管及语文类教师。为业余作家与译者,曾获青年文学奖、绩优役男署长奖、台中市孝亲月征文奖、红砖文学奖、台中市作家作品小说奖,并入围文学创作者奖、生态组诗奖、喜菡文学奖等。作品收录于短篇小说集《裂》、《不惧翻译的城市》、中篇小说集《LAG》及长篇小说《透明之岛》。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都兰的唿唤
前    言  遥远的角落

章一  沙滩上的E-ki
章二  糖厂
章三  酋长的晚宴
章四  道路尽头的房子
章五  皮肤之下
章六  刻一把雕刻刀柄
章七  在城市与海之间
章八  净化
章九  桧木录音室
章十  阿美族之歌
章十一  大小事
章十二  一位木雕师
章十三  与布农族狩猎
章十四  现场之音
章十五  太阳的庇护
章十六  双重轨迹
章十七  头目之死
章十八  镇上的公寓
章十九  返乡
章二十  长泳
章二十一  槟榔兄弟
章二十二  大道上的E-ki
章二十三  跨越海洋的E-ki
章二十四  离开都兰

后    记  更遥远的旷野
致    谢
译者后记  意识,自己的美丽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那布(Nabu)甩一下他的发辫,顺顺莱卡的紧身衣。他的手异常巨大,尺寸几乎跟讽刺画一样夸张。手指一张开多肉厚实,但有种柔软的特质,与他眼睛周围一样布满皱纹,像是瞇眼远眺或避开沙尘而挤出的细纹。布农文化村位于中央山脉山脚下,十一月的空气中,整片草坪都散布着刚除过草的味道。我们一行五、六人在旅行背包里塞满米饭、面条和脱水猪肉。此时,游客四处闲晃,等待文化表演开始。紧邻舞台的商店里,妇女操作大型织布机,发出嗡嗡与哔啵声响,她们身着深蓝束腰外衣和长裙,裙身绣有红色与金色的小钻。这些织布机对村子的工业来说算是成功,毕竟游客都想从布农文化村里带点东西回去,即便这里仅是游览车沿线暂停的其中之一而已。那布是文化村的文化主任,一个月前他打电话给我,邀请我进行为期两週的「文化重建」之旅,他还特别用英文说出这个词。
 
「六十五年前,日本人将我们从山上的村落迁至位于谷地的保留区。」他那天在电话中说:「现在我们打算搬回山上去了,回归祖地可能要再花另一个六十五年,但至少我们是这样计画的。我们想重建古时小径和村落,这样我们才有家可以回去,才有个地方能留给后代子孙。你知道的,我们是狩猎民族与高山部落,我们不属于这里,不应在这个谷地种凤梨维生。」
 
「我能做什么呢?」
 
「你什么都不用做,跟着来就好。去年我们得到政府许可,让我们村子得到固定的位址,还用直升机空运一群老人家。我们持续上山,一年一年来建立一个基地。我们正在集结一群艺术家参与下个月的旅程,返乡过程中,我们也想要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必须用仅存的一切来重新创造我们的文化。」
 
「还有谁会一起来?」
 
「有木雕师Vadsuku,一个台北来的作家,另外还有一些人。」
 
「我要带什么?」
 
「啥都不用带,我们会搞定一切,你只要把自己带来就好。」
 

 
一直以来,布农族都过着半游牧式的狩猎与採集生活,也是日本人在同化原住民的计画中,最后被迁居的部落之一。布农族猎取阿美族人头的纪录,直到二十世纪早期都还存在。因此,当布农族被迁到谷地的保留区时,其实他们的邻区住的便是传统的宿敌。与来自中央山脉南方的排湾族(Vadsuku的族别)不同,布农族没有社会阶层和权力中枢领导,唯有当战事发生或出猎期间,他们才会依照过去的功勋选出一位临时的领导者。布农族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标记来记载阴历,其书写系统不受外在条件影响,并刻载于木头上。近年,布农族人以八部和声闻名遐迩,并已在国际多次演出。

用户评价

评分

《遥远的角落:美国音乐家的台湾观察日记》,这本书如同一杯温润的茶,在阅读过程中,能让人逐渐放松下来,沉浸在作者的文字和思绪中。作者的音乐家背景,赋予了他对节奏、旋律和情感的独特感知能力。在描述台湾社会的时候,他不仅仅是眼睛看到,更是用心去“听”,用耳朵去“感受”。他笔下的台湾,充满了各种声音的交响:市场的叫卖声、庙宇的钟鼓声、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甚至是人们轻声的交谈声,都被他捕捉并赋予了生命。他通过这些声音,勾勒出台湾这座岛屿的呼吸和脉搏。我尤其喜欢他对台湾人温良恭俭让品质的描绘。他分享了许多与当地人互动的经历,那些细微的善意和礼貌,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他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以一种真诚和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台湾社会的温情一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陌生的土地上,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观察”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作为一名音乐家,他观察台湾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不仅仅关注表面的景色,更注重捕捉隐藏在细节中的文化密码。他用音乐的语言来解读台湾,将生活中各种声音、色彩、情感都编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对台湾传统节日的描写。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节日的名称和习俗,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他描述了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那些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传统,以及那些在节日中洋溢的欢乐和温情。他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的,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个地方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风景,更在于它的人文,在于它独特的文化气质。

评分

读完《遥远的角落:美国音乐家的台湾观察日记》,我脑海中萦绕着许多画面,仿佛亲身经历了作者在台湾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它更像是一位艺术家灵魂深处的独白,一位来自异国他乡的灵魂,用音乐的触角去感知、去解读一个全然不同的文化。作者以他敏锐的音乐家视角,捕捉到了台湾那些细微却又深刻的瞬间。从夜市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到寺庙里低沉悠远的诵经声,再到街头艺人弹奏出的动人旋律,他都能从中听出故事,听出情感,听出台湾这座岛屿独特的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人情味的描绘所打动。作者笔下的台湾人,不似刻板印象中那般疏离,反而充满了温暖和善意。一次迷路的经历,陌生人热情的指引,一次餐馆的偶遇,老板娘亲切的招呼,这些平凡的小事,在他笔下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淳朴和实在。他的观察并非蜻蜓点水,而是深入肌理,通过对当地风俗习惯、生活节奏、甚至是肢体语言的细致体察,勾勒出一个立体鲜活的台湾。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台湾只停留在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台湾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喧嚣都市和秀丽风光之下的,那颗跳动着热情和包容的心。

评分

《遥远的角落》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倾听”的深刻启迪。作者作为一名音乐家,他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台湾,更是用他的耳朵去“听”台湾。他能够从日常的嘈杂中,辨析出细微的旋律;从人们的言谈举止中,捕捉到情感的起伏。他把台湾的整个社会,比作一首宏大的交响乐,每个个体都是一个音符,共同谱写着这座岛屿的乐章。书中对台湾人民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他笔下的台湾人,朴实、善良、热情,他们对待生活,对待他人,都带着一种真诚和温度。作者分享的许多与当地人的互动经历,都充满了温馨和感动。他并没有用一种“异国他乡”的视角去审视,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去融入,去理解。这种真诚的态度,让这本书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他让我看到了,文化差异并非隔阂,而是理解和连接的桥梁。

评分

《遥远的角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初入口时带着一丝异域的陌生感,细细品味却能品出层次丰富、回味悠长的滋味。作者作为一名美国音乐家,他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不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沉醉的探求,去深入理解台湾这个地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音乐与生活之间关系的阐述。他不仅仅记录了他在台湾听到的音乐,更重要的是,他将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他对台湾的整体观察中。他会从人群的嘈杂声中辨析出节奏,从人们的交谈声中寻找旋律,甚至将台湾的自然风光比作一首宏大的交响乐。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瞬间变得生动而富有艺术张力。书中对台湾民间信仰和传统节日的描写也尤为精彩,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他描述了庙宇里的香火缭绕,人们虔诚的祈祷,以及节庆时热闹非凡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台湾人民与传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并没有以一个评判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种谦卑和好奇的态度去学习和感受,这种开放的心态,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部分之一。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是一位美国音乐家,他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艺术感的方式来观察和记录台湾。他不像一般的旅行作家那样,专注于景点介绍和行程攻略,而是更深入地去探索台湾的文化、历史和人文。他将自己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用音乐家的敏感去捕捉台湾的“声音”——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声音,更包括那些隐藏在沉默中的情感和故事。书中对台湾民间艺术的描写,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局限于主流的文化符号,而是深入到街头巷尾,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他描述了那些古老的技艺,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手工艺品,以及那些用热情和才华点亮街头的民间艺人。这种对传统和草根文化的关注,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度。他笔下的台湾,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创造力的土地,也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家园。

评分

读完《遥远的角落》,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旅程,从繁忙的日常抽离,进入了一个更广阔、更细腻的世界。作者以其独特的音乐家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台湾。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评论,而是选择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书中对台湾自然风光的描绘,不是简单的景色堆砌,而是融入了他对生命力、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笔下的山川河流,仿佛都带着音乐的韵律,流淌着生命的活力。他观察着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从早市的喧嚣到夜晚的宁静,从孩童的嬉笑到老者的沉思,他都能从中找到属于台湾的节奏。我特别欣赏他在书中对“时间”的感知。他能够体会到台湾缓慢的生活节奏中蕴含的智慧,那种不急不躁,顺应自然的态度,与我们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我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深思。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的絮语,娓娓道来,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

评分

阅读《遥远的角落》的过程,宛如一次心灵的漫游,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了物理的距离,来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岛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捕捉细节上的功力。他能够从一个微小的街角,一个不起眼的餐馆,甚至是当地人的一句口头禅中,提炼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书中对台湾美食的描写,不仅仅是列举菜品,而是通过味道、香气,以及人们享受食物时的表情,勾勒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对食物的热爱。他描述了夜市里琳琅满目的小吃,每一口都仿佛带着阳光和海风的味道,让我这个身处内陆的读者,也忍不住垂涎欲滴。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在描绘台湾社会变迁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消逝的些许惋惜。他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中,依然能够捕捉到那些传承下来的古老习俗和价值观,并试图理解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位置。这种对文化根脉的尊重和追寻,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风光的介绍,而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笔下的台湾,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是有历史有未来的,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份土地的温度。

评分

《遥远的角落》这本书,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作者眼中多姿多彩的台湾。他作为一个音乐家,对声音的敏感度自然非同寻常,而他将这种敏感度运用到对台湾的观察中,更是别具一格。书中对台湾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的描绘,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没有回避台湾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问题,但他的笔调是温和的,是充满理解的,他更愿意去挖掘人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韧性和希望。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台湾的“人情味”的论述。他分享了许多与当地人交流的经历,那些朴实无华的善意,那种不求回报的帮助,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是超越国界、超越文化的,是一种共通的人性光辉。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思考,在比较,在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鸣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世界之大,文化之多,我们所熟悉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那些“遥远的角落”,却同样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

评分

《遥远的角落》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静谧而深刻的阅读体验。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眼中的台湾。他并非一个急功近利的旅行者,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去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他作为一名音乐家,对声音的敏感度是极高的,他将这种敏感度运用到对台湾社会各方面的观察中,让我仿佛能听到台湾的风声、雨声、人声,感受到这座岛屿跳动的生命力。书中对台湾人民的善良和热情的描写,更是让我动容。他分享了许多与当地人互动的小故事,那些朴实无华的善意,那些真诚的帮助,都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力量。他并没有试图去“征服”这片土地,而是选择去“融入”,去“理解”,去“感受”,这种谦逊的态度,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它让我思考,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去发现和体验生命中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