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全一册)

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全一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献
  • 台湾研究
  • 丛刊
  • 文献汇录
  • 学术
  • 历史
  • 文化
  • 台湾历史
  • 台湾文化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集结十四年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印行之台湾文献丛刊之弁言及后记集印。计有二百九十三种﹑五百六十五册﹑八千余面,凡四万八百一十万字,定名为《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于一九七一年出版由中华书局。

本书特色

  1.是为研究台湾文献之重要史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宪文先生(1908-1989年)


  浙江黄巖县人,1931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旋被聘为中华书局编辑,主持新书出版,兼事《辞海》编辑。

  来台后出任台湾立法商学院院长,兼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及人文研究所所长。旋筹设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专事研究台湾经济。周先生的学术以「基础文献」为主,包括翻译名着, 编印史料﹑ 经济学人及名着辞典。

图书目录

序/周宪文
 
第一章    台湾割据志卷头语(第一种)/周宪文
第二章    台湾郑氏纪事后记(第五种)/周宪文
第三章    闽海纪要弁言(第一一种)/周宪文
第四章    东征后记(第一二种)/周宪文
第五章    靖海纪事后记(第一三种)/夏德仪
第六章    治台必告录弁言(第一七种)/周宪文
第七章    台湾志略弁言(第一八种)/夏德仪
第八章    阳台笔记后记( (第二十种)/夏德仪
第九章    巡台退思录弁言(第二一种)/夏德仪
第十章    海纪辑要弁言(第二二种)/夏德仪
第十一章 闽海纪略弁言(第二三种)/周宪文
第十二章 海上见闻录弁言(第二四种)/夏德仪
第十三章 赐姓始末弁言(第二五种)/吴幅员
第十四章 台湾杂咏合刻弁言(第二八种)/周宪文
第十五章 台湾汇录甲集弁言(第三一种)/夏德仪
第十六章 从征实录弁言(第三二种)/夏德仪
第十七章 靖海纪略弁言(第三三种)/周宪文
第十八章 靖海志后记(第三五种)/夏德仪
附:靖海志及海上见闻录合校记
第十九章 台湾纪事弁言(第三六种)/夏德仪
第二十章 云林县採访册弁言(第三七种)/周宪文
第二十一章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弁言(第三八种)/夏德仪
第二十二章    甲戌公牍钞存弁言(第三九种)/夏德仪
台海思恸录弁言(第四十种)/周宪文
第二十三章    北郭园诗钞弁言(第四一种)/夏德仪
第二十四章    海南杂着弁言(第四二种)/夏德仪
第二十五章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弁言(第四三种)/周宪文
第二十六章    裨海记游弁言(第四四种)/方豪
第二十七章    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弁言(第四六种)/夏德仪
第二十八章    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后记/曹永和
附: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译文考证
第二十九章    戴施两案纪略弁言(第四七种)/周宪文
第三十章        苑里志弁言(第四八种)/周宪文
第三十一章    沧海遗民誊稿后记(第五十种)/周宪文
第三十二章    台湾生熟番纪事后记(第五一种)/周宪文
第三十三章    安平县杂记弁言(第五二种)/周宪文
第三十四章    台战演义弁言(第五三种)/夏德仪
第三十五章    台湾教育碑记弁言(第五四种)/夏德仪
第三十六章    台湾採访册弁言(第五五种)/周宪文
第三十七章    台湾採访册弁言(第五五种)/周宪文
第三十八章    闽海赠言弁言(第五六种)/方豪
第三十九章    割据三记弁言(第五七种)/夏德仪
第四十章        嘉义管内採访册弁言(第五八种)/周宪文
第四十一章    瀛海偕亡记弁言(第五九种)/洪槱
第四十二章    台海外记弁言(第六十种)/方豪
第四十三章    新竹县志初稿弁言(第六一种)/吴幅员
第四十四章    杨勇𢡱弁言(第六二种)/周宪文
第四十五章    树杞林志弁言(第六三种)/林真
第四十六章    台湾府志弁言(第六五种)/周宪文
第四十七章    重修台湾府志弁言(第六六种)/周宪文
第四十八章    郑成功传弁言(第六七种)/夏德仪
第四十九章    清一统志台湾府弁言(第六八种)/夏德仪
第五十章 郑氏关系文书弁言(第六九种)/吴幅员
附:郑氏关系文书暨石井本宗族谱校勘记
第五十一章    领云海日楼诗钞后记(第七十种)/周宪文
第五十二章    台湾日记与禀启弁言(第七一种)/周宪文
附:台湾日记与禀启后记
第五十三章    凤山采访册弁言(第七三种)/周宪文
第五十四章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后记(第七四种)/周宪文
第五十五章    恆春县志弁言(第七五种)/方豪
第五十六章    天妃显圣录后记(第七七种)/夏德仪
第五十七章    清代台湾职官印录弁言(第七八种)/夏德仪
第五十八章    台湾司法债权编弁言(第七九种)/林真
第五十九章    金门志后记(第八十种)/吴幅员
第六十章 台东州采访册弁言(第八一种)/方豪
第六十一章    内自讼斋文选弁言(第八二种)/周宪文
第六十二章    中福堂选集弁言(第八三种)/周宪文
第六十三章    福建通志台湾府弁言(第八四种)/夏德仪
第六十四章    南明野史弁言(第八五种)/吴幅员
第六十五章    斯未信斋文编弁言(第八七种)/周宪文
第六十六章    左文襄公奏牍弁言(第八八种)/吴幅员
第六十七章    台湾游记弁言(第八九种)/夏德仪
第六十八章    番社采风图考弁言(第九十种)/夏德仪
第六十九章    噶玛兰志略后记(第九二种)/夏德仪
第七十章 斯未信斋杂录弁言(第九三种)/周宪文
第七十一章    剑花室诗集弁言(第九四种)/连震东
第七十二章    张文襄选集弁言(第九七种)/吴幅员
第七十三章    哀台湾笺释弁言(第一○○种)/夏德仪
第七十四章    钦定平台湾纪略弁言(第一○二种)/周宪文
第七十五章    台湾县志后记(第一○三种)/方豪
第七十六章    澎湖台湾纪略弁言(第一○四种)/周宪文
第七十七章    明季三朝野史弁言(第一○六种)/夏德仪
第七十八章    台风杂记弁言(第一○七种)/夏德仪
第七十九章    彰化节孝册弁言(第一○八种)/夏德仪
第八十章 台湾海防档弁言(第一一○种)/吴幅员
第八十一章    思文大纪弁言(第一一一种)/夏德仪
第八十二章    续补明纪编年弁言(第一一四种)/吴幅员
第八十三章    鲁春秋弁言(第一一八种)/周宪文
第八十四章    诸蕃志弁言(第一一九种)/周宪文
第八十五章    台湾通志弁言(第一二○种)/夏德仪
第八十六章    续修台湾府志弁言(第一二一种)/周宪文
第八十七章    使署闲情后记(第一二二种)/杨云萍
第八十八章    徐闇公先生年谱后记(第一二三种)/夏德仪
第八十九章    凤山县志弁言(第一二四种)/李腾岳
第九十章 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弁言(第一二五种)/周宪文
第九十一章    清朝柔远记选录弁言(第一二六种)/周宪文
第九十二章    台海见闻录弁言(第一二九种)/周宪文
第九十三章    台湾通志弁言(第一三○种)/周宪文
第九十四章    李文忠公选集弁言(第一三一种)/周宪文
第九十五章    续明纪事本末弁言(第一三三种)/吴幅员
第九十六章    海外恸哭记弁言(第一三五种)/周宪文
第九十七章    罪惟录选辑弁言(第一三六种)/周宪文
第九十八章    黄漳浦文选弁言(第一三七种)/夏德仪
第九十九章    台湾府赋役册弁言(第一三九种)/吴幅员
第一百章 续修台湾县志弁言(第一四○种)/周宪文
第一百零一章 张苍水诗文集弁言(第一四二种)/周宪文
第一百零二章 新竹县采访册弁言(第一四五种)/周宪文
第一百零三章 窥园留草后记(第一四七种)/黄典权
第一百零四章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弁言(第一五一种)/刘枝万
第一百零五章 明季荷兰人侵据澎湖残档弁言(第一五四种)/夏德仪
第一百零六章 清初海疆图说弁言(第一五五种)/吴幅员
第一百零七章 郑氏史料初编弁言(一)(第一五七种)/夏德仪
第一百零八章 郑氏史料初编弁言(二) /周宪文
第一百零九章 苗栗县志弁言(第一五九种) /周宪文
第一百一十章 东山国语弁言(第一六三种)/夏德仪
第一百一十一章    清圣祖实录选辑弁言(第一六五种)/吴幅员
第一百一十二章    雅言弁言(第一六六种) /周宪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清世宗实录选辑弁言(第一六七种)/吴幅员
第一百一十四章    郑氏史料续编弁言(第一六八种)/夏德仪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明史料弁言(第一六九种)/夏德仪
第一百一十六章    栎社沿革志略弁言(第一七○种)/吴幅员
第一百一十七章    淡水厅筑城案卷弁言(第一七一种)/刘枝万
第一百一十八章    淡水厅志弁言(第一七二种) /周宪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台案汇录乙集弁言(第一七三种)/夏德仪
第一百二十章 清代官书明台湾郑氏亡事弁言(第一七四种)/夏德仪
第一百二十一章    台湾汇录丙集弁言(第一七六种)/夏德仪
第一百二十二章    爝火录弁言(第一七七种)/吴幅员
第一百二十三章    台案汇录丁集弁言(第一七八种)/夏德仪
第一百二十四章    台案汇录戊集弁言(第一七九种)/夏德仪
第一百二十五章    清职贡图选弁言(第一八○种)/吴幅员
第一百二十六章    台湾府舆图纂要弁言(第一八一种)/吴幅员
第一百二十七章    朱舜水文选弁言(第一八二种)/吴幅员
第一百二十八章    圣安本纪弁言(第一八三种)/夏德仪
第一百二十九章    台湾土地制度考查报告书弁言(第一八四种)/吴幅员
第一百三十章 台湾地舆全图弁言(第一八五种)/吴幅员
第一百三十一章    清高宗实录选辑弁言(第一八六种)/吴幅员
第一百三十二章    清仁宗实录选辑弁言(第一八七种)/周宪文
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宣宗实录选辑弁言(第一八八种)/周宪文
第一百三十四章    清文宗实录选辑弁言(第一八九种)/周宪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清穆宗实录选辑弁言(第一九○种)/吴幅员
第一百三十六章    台案汇录己集弁言(第一九一种)/夏德仪
第一百三十七章    法军侵台档弁言(第一九二种)/吴幅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    清德宗实录选辑弁言(第一九三种)/周宪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    清先正事略选弁言(第一九四种)/吴幅员
第一百四十章 福建通志列传选弁言(第一九五种)/夏德仪
第一百四十一章    流求与鸡笼山弁言(第一九六种)/吴幅员
第一百四十二章    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弁言(第一九七种)/吴幅员
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弁言(第一九八种)/吴幅员
第一百四十四章    福建省例弁言(第一九九种)/夏德仪
第一百四十五章    台案汇录庚集弁言(第二○○种)/夏德仪
附:台案汇录庚集后记
第一百四十六章    半崧集简编弁言(第二○一种)/吴幅员
第一百四十七章    潜园琴余草简编弁言(第二○二种)/吴幅员
第一百四十八章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弁言(第二○三种)/吴幅员
第一百四十九章    法军侵台档补编弁言(第二○四种)/吴幅员
第一百五十章 台案汇录辛集弁言(第二○五种)/夏德仪
第一百五十一章    戴案纪略弁言(第二○六种)/吴幅员
第一百五十二章    陈清端公年谱后记(第二○七种)/吴幅员
第一百五十三章    雅堂文集弁言(第二○八种)/夏德仪
第一百五十四章    野史无文后记(第二○九种)/夏德仪
第一百五十五章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弁言(第二一○种)/吴幅员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台湾旅行纪弁言(第二一一种)/吴幅员
第一百五十七章    魂南记弁言(第二一二种)/吴幅员
第一百五十八章    海滨大事记弁言(第二一三种)/吴幅员
第一百五十九章    清稗类钞选录弁言(第二一四种)/夏德仪
第一百六十章 后苏龛合集弁言(第二一五种)/黄典权
第一百六十一章    台湾舆地汇钞弁言(第二一六种)/吴幅员
第一百六十二章    鲒埼亭集选辑弁言(第二一七种)/夏德仪
第一百六十三章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弁言(第二一八种)/黄典权
第一百六十四章    广阳杂记选弁言(第二一九种)/吴幅员
第一百六十五章    碑传选辑弁言(第二二○种)/吴幅员
第一百六十六章    清史讲义选辑弁言(第二二一种)/周宪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    台湾兵备手抄弁言(第二二二种)/夏德仪
第一百六十八章    续碑传选辑弁言(第二二三种)/吴幅员
第一百六十九章    台湾诗荟杂文钞弁言(第二二四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章 藏山阁集选辑弁言(第二二五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一章    清会典台湾事例弁言(第二二六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二章    台案汇录壬集弁言(第二二七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三章    台案汇录癸集弁言(第二二八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四章    清经世文编选录弁言(第二二九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五章    清耆献类征选编弁言(第二三○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六章    吴光录使闽奏稿选录弁言(第二三一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七章    漳州府志选录弁言(第二三二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八章    泉州府志选录弁言(第二三三种)/吴幅员
第一百七十九章    行在阳秋弁言(第二三四种)/周宪文
第一百八十章 幸存录弁言(第二三五种)/周宪文
第一百八十一章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弁言(第二三六种)/吴幅员
第一百八十二章    崇相集选录弁言(第二三七种)/吴幅员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东明闻见录弁言(第二三八种)/周宪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    闽事纪略弁言(第二三九种)/吴幅员
第一百八十五章    青燐屑弁言(第二四○种)/周宪文
第一百八十六章    吴耿尚恐四王全传弁言(第二四一种)/周宪文
第一百八十七章    江南闻见录弁言(第二四二种)/周宪文
第一百八十八章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弁言(第二四三种)/吴幅员
第一百八十九章    明亡述略弁言(第二四四种)/周宪文
第一百九十章 岛噫诗弁言(第二四五种)/陈汉光
第一百九十一章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弁言(第二四七种)/吴幅员
第一百九十二章    遇变纪略弁言(第二四九种)/周宪文
第一百九十三章    述报法兵侵台湾纪事残辑弁言(第二五三种)/吴幅员
第一百九十四章    研堂见闻杂记弁言(第二五四种)/周宪文
第一百九十五章    清奏疏选汇弁言(第二五六种)/吴幅员
第一百九十六章    东华选录辑弁言(第二六二种)/吴幅员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日战辑选录弁言(第二六五种)/吴幅员
第一百九十八章    浙东纪略弁言(第二六八种)/周宪文
第一百九十九章    崇祯长编弁言(第二七○种)/吴幅员
第二百章 崇祯记闻录弁言(第二七二种)/吴幅员
第二百零一章 东华续录选辑弁言(第二七三种)/吴幅员
第二百零二章 清史列传选弁言(第二七四种)/吴幅员
第二百零三章 明季北略弁言(第二七五种)/周宪文
第二百零四章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弁言(一)(第二七六种)/冯用
第二百零五章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弁言(二)
第二百零六章 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弁言(第二七七种)/吴幅员
第二百零七章 清季台湾洋务史料弁言(第二七八种)/吴幅员
第二百零八章 甲乙日历弁言(第二七九种)/吴幅员
第二百零九章 台湾诗钞弁言(第二八○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章 通鑑辑览明季编年弁言(第二八一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一章    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弁言(第二八三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二章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弁言(第二八五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三章    雪交亭正气录弁言(第二八六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四章    使琉球录三种弁言(第二八七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五章    明经世文编选录弁言(第二八九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六章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弁言(第二九○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七章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弁言(第二九一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八章    清代琉球记录集辑弁言(第二九二种)/吴幅员
第二百一十九章    琉球国志略弁言(第二九三种)/吴幅员
 
校后记/吴幅员
 

图书序言

自序

  十四年头,匆匆过去。

  十四年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共计印行台湾文献丛刊二九三种五六五册,凡八千余面,四八一○万字。这一丛刊,真正是我「一手造成」,备极艰辛。现在,我瞬将退休,同人决定拿这十四年来我们所写的弁言及后记集印,定名为「台湾文献丛刊序(指弁言)跋(指后记)汇录」,借留纪念,嘱置一言;雅意拳拳,既感且愧!

  首先,我得说明两点。

  第一、我不想在此向人诉苦。因在这一动乱的时代,这一丛刊居然能够出版,且能延续到今天而接近完成的阶段,则任何困难,都已有代价;我祇有感佩各方的支持与宽容,绝对不应再叹苦经。

  第二、我不想在此自我表扬。因为一切功绩(假使是有功绩的话),都应归诸台湾银行当局以及可以管到这一工作的有关人士;如果他们坚持不可,我有何力使它出版。

  至于本丛刊在中国文化史上、特别是在台湾文化史上的价值如何?这当留待社会人士的公断。如其果为「浪费公帑」(这是本丛刊经常所受的责难),则我个人应负完全责任,绝不推诿。不过,有一点不妨指明:像本丛刊这样以一省区为范围的出版物(本丛刊原严格以台湾为范围,后来因为台湾的历史与南明不可分割,所以逐渐扩及南明史料),而且继续出版至如此之久,如此之多,这不论在中国、在世界(更毋论在台湾),都是很难得的。

  历史的研究,是件极难的工作。没有史料,固然无从下手;没有正确的史观(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则史料愈富,谎言愈多,有不如无。要是外人或后人以为我们出版这一丛刊,原有什么周详的计画,凡有正确史观的人,都会了解这是不符事实的。本丛刊出版的最初动机,祇因曹永和先生在拙着《清代台湾经济史》上引自旧籍的文字恐有错误,替我做了一番「复按」的工作,因而使我想起这些旧籍不无重刊的必要;如此而已。因此,我们原是「出一本算一本」;假使事前知道要出至三百余种,说实在的,那就一本都无法出版。因我绝不敢想像这样的计画,而这样的计画也绝不会得到通过。

  说到本丛刊的弁言,我们有一原则,即凡原书已有序文者,非有必要,不再写作。同时,弁言(或后记)的写作者,也不就是原书的整理者。

  因为本丛刊的出版,原无周详的计画,故其缺点是不少的。至于标点之不无错误、印刷之不如人意(参看台湾研究丛刊第九十六种「二十年来之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出版物」,其中还有吴幅员先生对本丛刊的详细报导),犹其余事。

  凡是我们能够收集的台湾文献,可说大体都已整理出版,今后我们所能收集的,可能不会太多。但是,不说大陆与海外,即在台湾,据我所知,其实还有不少资料;例如某机构,就有大批明清档案,我们曾经多次接洽,初则以尚未开箱,继则以恐怕散失,未允抄录;这不是我们所能收集的。还有更奇特(其实很平常)的作风;我们知道某机关持有这些资料,商请抄录,被以「我们就要出版」婉拒;但是,多少年来,未见印行。总而言之,「私字当头」。但我希望公开资料的风气及早形成,这与学术进步的前途大有关系。

  本丛刊「屡濒于危」,要是没有杨亮功先生的一再大力挽回,「起死回生」,何来今日?为公为私,我都得在此深致谢忱。

周宪文于惜余书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学术的回声**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能激发思考,引发共鸣。而《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给我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深刻的学术体验。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史学研究者,但对台湾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其近代以来所经历的复杂历程,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阅读这本《序跋汇录》,就像是聆听一堂堂由大师们亲自讲授的导论课。他们以序跋的形式,为我们勾勒出《台湾文献丛刊》的宏大视野,指明了研究的方向,甚至点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讨论的空间。这是一种“站得高,看得远”的视角,让我们在接触具体文献之前,就对研究的整体图景有了初步的认知。我尤其期待能从中体会到不同学者在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研究方法和学术视角。这种“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回声”,对于我这样一位业余爱好者来说,是极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它帮助我跳出了单纯的史实堆砌,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学术思考之中。

评分

**学术的基石** 在浩瀚的台湾历史文献中,《台湾文献丛刊》无疑是一座巍峨的丰碑,而《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则如同为其奠基的坚实基石,揭示了这座丰碑建造的智慧与匠心。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抱有强烈探究欲的读者,我深知,理解一部宏大的学术著作,离不开对其背后编纂理念和学术旨趣的把握。这本《序跋汇录》所收录的序言和跋文,正是这样一种“导引”,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台湾文献丛刊》这座宝库的金钥匙。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编纂者们在选择、整理、注释这些文献时所秉持的学术原则,他们对台湾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希望通过这套丛刊达成的学术目标。这是一种“溯本追源”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在接触具体史料之前,就能对其价值和意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深入研究《台湾文献丛刊》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我这样希望更全面地理解台湾历史的读者,打开一扇更宽广的窗户。

评分

**初探深意** 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有着深深眷恋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就像是在拼凑一块古老的拼图。而《台湾文献丛刊》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幅宏大的拼图,我常常望着它,却不知从何下手。如今,《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的出现,就像是为我递上了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如何去理解这幅巨画的轮廓和细节。序跋,看似是文章的开端和结尾,却往往蕴含着作者最直接的创作意图、研究的动机、以及对读者的一些恳切叮嘱。我想,通过阅读这些序跋,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台湾文献丛刊》的整体架构,理解编纂者们选择特定文献的考量,以及他们希望通过这套丛刊传达给后世怎样的历史认知。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方式,先通过作者的“引言”和“总结”来搭建一个初步的理解框架,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文献内容中去。我特别期待能从中读到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们对于台湾历史的多元解读,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术史料。这本书,我想不仅是对《台湾文献丛刊》本身的解读,更是对台湾历史研究发展历程的一次回溯,这种深度,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评分

**开篇之词** 这本书的出现,宛如在浩瀚的台湾文献海洋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的历史文化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然而,繁杂的史料和零散的文献常常让我望而却步。当我得知《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即将出版时,心中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收录了《台湾文献丛刊》中的序言和跋文,这无疑是窥探这套巨著背后思想脉络和学术价值的绝佳途径。想象一下,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直接聆听前辈学者们对台湾历史研究的洞见,感受他们治学的严谨与热情,甚至可以从中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研究风貌和学术思潮。这不仅仅是对文献的梳理,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对学术传承的致敬。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的智慧与温度,去了解那些曾经为台湾文献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们,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期许。这本书的价值,我想远不止于史料的汇集,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学术精神和文化传承的意义。它将为所有热爱台湾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更为便捷、更为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台湾文献丛刊》这套重要著作。

评分

**历史的回响** 对于我而言,历史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仿佛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过去的辉煌与曲折,也能够启示我们当下的思考。而《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则如同一个能够倾听历史回响的“回音壁”。它收录的序跋,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当时学者们对台湾历史最真挚的思考和最深刻的洞见。我想,通过这些序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时,那种严谨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独特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怀;甚至可以从中捕捉到那个时代学术界的讨论焦点和研究热点。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和审视台湾历史的复杂性。我尤其期待能从这些序跋中,体会到不同学者们在研究方法、史料解读上的差异和互补,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历史认知。

评分

**学术的传承** 当我看到《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对学术精神的一种致敬。在我心中,《台湾文献丛刊》本身就是一座丰碑,凝聚了无数学者对台湾历史研究的心血。而这本《序跋汇录》,更像是为这座丰碑揭开了它最核心的“灵魂”。序跋,往往是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最直接的思想流露,是他们对研究的初衷、方法、以及对后来者的期望的集中展现。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曾经为台湾文献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们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我能够感受到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对学术传承的殷切期盼。这不仅仅是对文献的梳理,更是对学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本书,我想对于所有热爱台湾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都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引导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

评分

**研究的起点** 对于许多渴望深入了解台湾历史的读者来说,《台湾文献丛刊》就像一片广袤的海洋,充满了宝藏,但又常常令人望而却步。《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罗盘”,指引着我们如何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我始终相信,任何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其背后都凝结着作者深厚的学术思想和精心的研究设计,而序跋,正是这些思想最直接、最原始的载体。通过阅读这些序言和跋文,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台湾文献丛刊》的编纂者们是如何构建他们的学术体系,他们为何选择某些文献,以及他们希望通过这套丛刊来阐释怎样的历史议题。这是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学习路径,让我们在接触具体史料之前,就对研究的整体脉络和学术旨趣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我相信,这本书将极大地降低研究的门槛,为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开启一条更为顺畅的学术探索之路。

评分

**历史的镜鉴** 对于我这样一个热衷于历史解读的读者来说,《台湾文献丛刊》是我了解台湾历史变迁的一扇重要窗口,而《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则更像是这扇窗户上的一层“滤镜”,它能帮助我更清晰、更透彻地 melihat 窗外的风景。我想,序跋,常常是作者最真诚的“心声”吐露,是他们对于所著(编)书籍最直接的“说明书”。通过这些序言和跋文,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文献丛刊》的编纂者们在面对海量史料时,是如何进行取舍、如何进行归类的,他们对这些文献的历史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以及他们希望通过这套丛刊向读者传达怎样的历史观。这是一种“鉴往知来”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前人的研究肩膀上,去审视和思考台湾历史的演进,从而获得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些序跋,能够领略到不同学者在研究台湾历史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学术智慧,这对于拓宽我的历史视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思想的脉络** 长期以来,《台湾文献丛刊》都是我研究台湾历史时绕不开的“必读之书”,但其庞大的体量和复杂的内在结构,常常让我感到无从下手。《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的出现,恰如其分地为我指明了方向,如同为这庞大的知识体系构建了一张“思想导图”。我一直认为,任何学术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研究过程,而序跋,往往是这些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通过阅读这些序言和跋文,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台湾文献丛刊》的编纂者们为何要收录这些文献,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文献的价值,以及他们对台湾历史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建构。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探索方式,让我能够先把握住整体的思想脉络,再深入到具体的文本细节之中。我尤其期待能从中体味到不同学者在面对同一历史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不同思考维度和学术判断,这无疑将极大地丰富我对台湾历史的理解。

评分

**文本的脉络** 对于任何一个深入研究的领域,《台湾文献丛刊》都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而《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的出现,就像是为这本巨著绘制了一张详尽的“导航图”。我一直相信,一件伟大的学术工程,其背后必然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智慧,而序跋,往往是这些智慧最直接的体现。它们不仅是作品的“引子”和“总结”,更是编纂者们思想的“入口”和“出口”。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窥见他们选择特定文献的考量,他们对历史的解读,以及他们对后学的期许。这对于我理解《台湾文献丛刊》的整体脉络和内在逻辑至关重要。我想,通过阅读这些序跋,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理解不同文献的价值取向,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仅是对文献的收集,更是对学术思想的梳理和传承,它帮助我们搭建起一个更为清晰、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