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

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古道
  • 秘境
  • 北台湾
  • 文化之旅
  • 时空之旅
  • 旅行
  • 户外
  • 探险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只走古道,也是读台湾史
超过10年的探勘寻访,精选33条北台湾秘境古道
重现9段台湾大时代的精采故事
引领你在山林间,找回认识脚下土地的感动

  有40年登山资历的黄福森老师,走过台湾不同高度海拔的郊山、中级山及高山,原来仅钟情于山间美景,却在山径悠悠转转间,发现古道的故事更令人着迷。原来,路边不起眼的奇岩怪石可能是藏着历史迷踪的石碑;草丛里的驳坎遗迹可能是先民开拓的遗址,或是日据时代炮台、监督所等曾经存在的斑驳记忆;而跨越小溪的古桥,其实隐藏着古早时先民渡河的智慧……

  为了解开这些古道曾经拥有的故事,他多次在杉林中穿梭,试图寻找昔日历史所遗留下的断垣残壁,并带着满腹疑问,在图书馆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地解读着日治时期的书籍、地图。经过10年以上的探勘寻访,黄福森老师在本书中特别精选北台湾33条秘境古道,带领读者一起走入山林,亲身感受这些曾经真实上演的台湾史场景。包括:

  ■穿越大溪古道:跟随知名人类学者伊能嘉矩的足迹,来一趟田野调查之旅。
  ■李岽山事件古道:探访李岽山古堡、三次战役的战场,以及见证历史的砲台、分遣所遗迹。
  ■平双煤矿古道:残存的煤矿矿坑及越岭道,缅怀那段繁华的黑金传奇故事。
  ■金瓜石採金古道:与怀抱黄金梦的先民同行,重温聚落、古道的黄金岁月。
  ■阳明山水圳古道︰公车即可到达,感受百年古老水圳的清凉,并了解水圳不同设施的机关秘密。
  ■深坑茶路古道:北台湾茶乡中的香格里拉,顺路探访仍有茅草屋顶的古厝,看老祖宗就地取材的建筑智慧。
  ■前进噶玛兰古道:遥想古人翻山越岭进入噶玛兰的心情,看太平洋海天一线,将会是永生难忘的回忆。
  ■百年古道淡基横断:进入阳明山后山秘境,一探「清代北台最后一条军用道路」的神祕故事!
  ■重返大豹社:跨越三个时代, 头目、医生、议员,了解瓦旦父子传奇的一生。

  古道,是先民筚路蓝缕的足迹,更是台湾百年历史、政治及社会演变的最佳见证。走一趟古道,来一趟时空之旅,你会发现山林里真的是有说不完的台湾故事,值得你来追寻。

本书特色

  1.以9段台湾历史故事为纵轴诉说33条古道的故事,更具系统性及完整性。当整个区域内原本四散的山径古道完整串联起来时,你将更清楚整个区域内发生的大时代故事。

  2.每条古道均有【寻访重点】、【走读历史】,让你行走其上时,不会错过遗址、遗迹的踪迹,且更能感受到古道的前世今生、历史定位。

  3.每条古道均有【路线图】、【难易度分级】、【交通方式】、【步行时间】、【步道介绍】等第一手资料,想探访时可作为参考。

  4.古道小辞典解说隘勇线、驻在所、保甲路、水圳构造、古厝种类等,丰富你的古道历史人文知识。

推荐

  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骆芬美
  中华民国山岳协会名誉理事长 黄楩楠
  《台湾山岳杂志》 副社长 张秀姝
 
探索秘境,触摸历史脉搏:追寻台湾土地上未被遗忘的足迹 本书并非带你走入北台湾那些声名显赫的古道,去追溯那些在旅游指南上耳熟能详的路线。相反,它是一场深入台湾土地肌理、挖掘深藏于山林间的“秘密通道”的非凡旅程。我们聚焦于那些鲜为人知、往往需要付出汗水与耐心才能抵达的秘境古道,这些古道如同历史的血管,默默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迁徙、抗争、贸易与生活的变迁。 我们将在书中带领读者穿越的,是台湾历史中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角落。我们不着重于描绘康庄大道上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见证了无数次平凡而深刻历史瞬间的小径。 第一部:山海间的秘密通道——原住民的生存智慧与族群互动 台湾的历史,首先是原住民族的历史。本书将重点探访数条被现代文明边缘化的古道,它们曾是南岛语族不同部落之间交流、狩猎、乃至冲突的生命线。 我们将深入追溯“打猎路”与“猎场界线”的遗迹。这些路线往往依循着山脊与溪流走向,体现了原住民对自然环境无与伦比的理解与尊重。例如,某条深入中央山脉腹地的路线,据当地耆老口述,曾是数个高山族群进行“以物易物”的重要贸易走廊,承载着不同部落对稀有资源(如黑熊皮、琉璃珠)的交换需求。我们不仅会描述路径的艰险,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 接着,我们将考察一些“迁徙通道”的残留。在历史的动荡时期,为了躲避外来势力的侵扰或寻找更宜居的环境,许多族群被迫或自愿地进行了局部迁徙。我们考察的古道,正是这些迁徙的物理载体。例如,某条连接东西部山区的隐秘隘口,它或许只有一人宽,却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数千人生命转移的关键节点。书中将结合考古碎片与口述历史,重构这些“逃亡”与“新生”的故事。 书中还会着墨于“界碑与禁区”的痕迹。在不同族群势力范围交错的地带,简陋的石块或标志物构成了无声的领土宣言。我们寻找的不是宏伟的界碑,而是被苔藓覆盖、几乎融入地貌的微小标记,并试图解读这些标记在当时语境下的政治意义。 第二部:汉人的拓垦与“禁区”的渗透 随着汉人大量进入台湾,新的交通网络随之建立。但本书关注的并非官府修筑的驿道,而是早期垦民在与原住民的对峙、合作与隔离中形成的特殊通道。 我们将详细记录“隘口系统”的精妙布局。在早期垦拓时期,为了防御原住民的冲突,汉人社区往往在周遭山麓设立了眼线与防御点——隘寮。我们追寻的古道,正是连接这些隘寮的巡逻路线。这些路线的修建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智慧,它们紧贴防御工事,时而陡峭,时而隐蔽。通过实地丈量与绘制简易图谱,我们展现了早期移民在陌生且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建立生存圈的过程。 书中将有一章专门探讨“秘密贸易线”。在官方禁止或严格管制的贸易往来之下,一些秘密的古道应运而生,成为了汉人与原住民进行烟草、樟脑、茶叶等物资交换的地下通道。这些路线往往曲折复杂,避开了官方的耳目,其地理特征本身就暗藏着逃避监管的智慧。我们会通过对特定山村地方志零星记载的交叉比对,重现这些“走私”之路的日常景象。 我们还会涉猎一些“矿脉通道”的踪迹。在清末至日治初期,台湾的金、煤、樟脑资源吸引了大量淘金者和开采者。本书将考察那些为运送矿物或原料而紧急开辟的简易栈道或便道,它们大多昙花一现,却在特定经济周期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遗迹往往是腐朽的木桩和被侵蚀的石阶,是工业化初期对自然环境粗暴介入的物证。 第三部:日治时期的“理蕃”与山地建设的侧影 日治时期是台湾基础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但即便是官方修建的林道,也常有不为人知的支线或被废弃的实验路线。 本书将揭示一些“未完成的林业试验路段”。为了测试特定区域的木材资源或水力潜力,日人曾修建一些规划宏大但最终因工程难度过大或资源枯竭而被半途而废的轨道或道路。这些未竟之作,在今天的地图上几乎已成空白,但其遗留下的部分驳岸或小型桥墩,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彼时殖民者急切“开发”的野心与挫折。 此外,我们也会关注一些“理蕃政策下的警备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初衷是控制山地原住民,但它们也意外地成为了连接偏远部落,促进信息流动的通道。不同于主流的林业道路,这些警备道往往更注重隐蔽性和快速部署能力,其设计哲学与功能用途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侧面。 结语:古道上的“无名之声”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对地理路径的简单记录。每一条我们寻访的秘境古道,都是一个“无名之声”的载体——它记录了拓荒者与自然搏斗的艰辛,原住民文化的坚韧,以及殖民者权力扩张的痕迹。 我们不提供轻松的徒步指南,而是提供一种阅读历史的方式: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苔痕,让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遗漏的,深藏在山林褶皱中的台湾故事,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这趟旅程,是地理的穿越,更是与时间深处的对话。读者将通过这些秘境古道,体会到台湾历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领悟到每一次人类足迹在土地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福森


  1967年生,美国Lamar University环境科学硕士,逢甲万里登山社79级社长,《台湾山岳》杂志特约编辑、登山资历40年。

  小四时跟着父亲的脚步开始登山,现在则是带着两个心爱的女儿与妻子,全家一起在假日时爬山,每年过年都在山林餐风露宿而自得其乐,近年来则专注于办理亲子登山课程;在台湾的山林里,从郊山、中级山到高山,从重装到轻量化,历经就业、结婚、生子等人生过程,40多年来脚步未曾停歇,登山的乐趣更是与日俱增,作品散见《台湾山岳》、《山野钓游》等户外杂志,着有《户外装备轻量化完全实战BOOK》、《带孩子一起。爬山》。
 

图书目录

自序 在山林间,找回读历史的感动
拜访古道前的小叮咛

1. 穿越大溪:跟随人类学者伊能嘉矩的脚步,巡礼大嵙崁
【古道1】拜见水中土地公之路:大艽宫古道;
【古道2】隘寮遗迹见证历史:福山巖登山步道
【古道3】戒严时期的岗哨:总督府步道与湳仔沟古道
【古道4】百年勾藤木炭窑:百吉历史步道(八结古道)
【古道5】古蹟处处旧情浓浓:打铁寮古道

2. 李岽山古道:一段泰雅英雄抗日的血战史
【古道1】隘勇线之路:李岽山西稜-大混山古道
【古道2】日人运砲之路:密林深处的八五山古道
【古道3】二次决战砲台之路:泰雅古道-马望僧侣山
【古道4】末代驻在所之路:高台山与岛田山古道

3. 金瓜石採金路:昔日第一金山的繁华淘金梦
【古道1】清朝李氏採金之路:大小粗坑古道
【古道2】凄美爱情无缘之路:石笋古道与貂山古道
【古道3】公文传递之路:灿光寮古道与牡丹古道

4. 阳明山水圳古道:百年古老水圳,最佳消暑秘境
【古道1】高密度水圳之旅:坪顶古圳、新圳与登峰圳
【古道2】石棚土地公守护:尾崙古圳、狗慇懃古道
【古道3】台北第一泉:猴崁古圳、草山水道系统

5. 深坑茶之路:北台湾茶乡传奇中的香格里拉
【古道1】有鞭炮声的瀑布:炮子崙古道与猴山岳
【古道2】始终坚持传统的古厝:茶山古道
【古道3】百年古剎与朝山小径:尾寮古道与石妈祖古道
【古道4】艾琳达的山水情怀:南邦寮古道与向天湖古道

6. 平双煤矿古道:传奇的煤矿越岭纪事,那段黑金岁月
【古道1】土地公与蛇龟大战:干坑古道与幼坑古道
【古道2】石灰矿不老传奇:百年灰窑与石硿子古道
【古道3】轻便铁道古矿坑:平湖游乐区与纸坑古道;

7. 翻越雪山山脉:前进噶玛兰,寻访山海美景的感动
【古道1】刘明灯立碑之路:金字碑古道
【古道2】朝圣之路:石空古道、太和山步道
【古道3】缘溪之路:梗枋古道、象寮古道、坪溪古道
【古道4】阴阳之路:湖桶古道、北宜古道
【古道5】亚马逊之路:哈盆中岭古道

8. 百年古道淡基横断:清代北台湾最后一条神秘军用道路
【古道1】横断擎天岗:鹿崛坪古道
【古道2】传说中的放牛路:富士古道与瑞泉古道
【古道3】荷兰原是河南勇:荷兰古道与内双溪古道

9. 重返大豹社:跨越三个时代,瓦旦父子传奇的一生
【古道1】白石鞍砲阵地:鹿窟尖步道
【古道2】激战大豹社:忠魂碑步道
【古道3】幽幽古战场: 枕头山砲台古道与乐信.瓦旦纪念公园

 

图书序言

自序

在山林间,找回读历史的感动


  约莫是千禧年左右的某个午后,新竹李岽山区某个密林深处,我望着穿过杉林空隙洒在石砌碉堡上的斑驳光影入神,整个人彷彿走入悠远的时光隧道,脑海中开始想像隐藏在幽幽杉林背后,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大多数人都听过新竹尖石附近有个李岽山古堡,也知道这里曾发生过一段抗日事件,但对于相关战役的经过,以及山区尚存的碉堡阵地位于何处,却始终像山里的雾一般暧昧未明。

  带着满腹疑惑,我利用好几个假日的午后,在图书馆翻查日治的《蕃地地形图》,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地解读着《理蕃志稿》上诡谲的中文地名翻译。然后,我多次走入这片山区,在杉林木中穿梭,试图寻找昔日历史所遗留下的断垣残壁,并试图拼凑出这个地区曾经拥有的故事。从此,这里的每条登山路径对我开始有了不同的意义,每次的造访也不再只是登山健行而已……

  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也算不上是文史工作者,坦白说,小时候我也很不喜欢读历史,可是我喜欢悠游在山水之间。打从小学四年级爸爸带着我走入新北市中和圆通寺后山的山径开始,山径后方的未知世界,就不断地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走入山林。我永远猜不透山路每个转折后方,会有何种美景迎接我的到来,也许是一片苍翠青草谷地,伴有一方清浅的溪流,或有飞瀑流泉,抑或奇石峭壁……,无论是哪种景致,都会让我驻足停留而兴奋不已。

  走过台湾不同高度海拔的郊山、中级山及高山,原来仅钟情于山间自然奇景的我,却在山径悠悠转转间,发现山径古道的故事更令人着迷。像是路边不起眼的奇岩怪石可能是藏着历史迷踪的石碑;草丛里的驳坎遗迹可能是先民开拓的遗址,或是日据时代炮台、监督所、驻在所等曾经存在的斑驳记忆;而跨越小溪的古桥,原来隐藏着古早时先民渡河的智慧;还有不时出现的石砌蹬道,埋藏着就地取材、水土保持的工法痕迹。眼前的古道和登山小径,不再只是单纯的上山下山之路那么简单。

  这些惊喜带领着我,越走越深入古道研究的领域。当整个区域内原本四散的山径古道完整串联起来时,大时代的历史故事也自然在我眼前舖陈开来。像是整个李岽山区日军与泰雅族原住民激烈战斗的路线,衍生出后续理蕃警备道路设置,以及深山中驻在所兴衰的故事;走过平双煤矿古道,望着深山中古老残存的坑道及矿坑口,令人不禁回想起那些年繁盛的煤矿产业曾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一八九○年刘铭传修筑台北基隆间的铁路工程意外发现沙金,开启了基隆河沿岸的採金热潮,让九份金瓜石地区在昔日当台湾还是殖民地时期,成了名震日本的全国第一金山。

  而登山健行常看到的水圳里也不只是夏日清凉的泉源而已,其中包含各种不同设施构造的机关秘密,也是台湾农田灌溉水利史的缩影;同样地,深山的古厝里又有多少老祖宗就地取材的建筑智慧?比起现在的钢筋混拟土构造屋,又有多少不同的工法与材料?这些都值得好好去寻访探究。

  台湾历代交通要道,除了正史上官方的重要连络道,稗官野史上还有许多传奇的交通要道,像是一八八三年中法战争时有一条清朝末年最神秘的横断军用道路,就隐藏在阳明山区,;而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新北市与宜兰交界四通八达的淡兰古道路网,让我们看到古人徒步翻越雪山山脉的智慧,也为大时代的历史故事留下了见证。

  多年来的生活经验告诉我,愈是简单得来的东西,人们往往愈不知道它的珍贵,更难从中得到真实的感动,并在记忆深处留下印象;这个道理印证在寻访古道上也一样。所以,开车走一小段路,去看路边的一座古桥或石碑,和你费尽千心万苦研读古籍方志,发觉字里行间的玄机,然后徒步涉水多天、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从草丛中发掘出遗迹,心中的感动往往是有着天壤之别。

  而零零落落、断断续续在各山间散布的古道,能告诉你什么故事呢?现在已发现并被冠以古道之名的步道,已经多如繁星,短短二、三公里的山路古道能带来的感动其实限,更何况有许多步道因为乏人造访,正被大自然的植被快速鲸吞蚕食,最后被芒草掩盖,变成蚊子步道,让人惋惜不已。

  十几年来的古道探查,我深深为台湾精彩的古道故事所着迷。在本书中,我特别以九段台湾大时代的历史故事为纵轴,精选出北台湾33条值得探访的古道。当行走其中,让大时代的历史故事重新上演之后,最华丽、最真实的台湾史场景就直接呈现在眼前,然后你会发现,这里真的是有说不完的故事,等待你来亲身造访。

  现在,我开始喜欢读历史了,希望你也会喜欢。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穿越大溪:跟随人类学者伊能嘉矩的脚步,巡礼大嵙崁
 
大溪镇自古以来就是进入桃园后山地区的门户。凯达格兰平埔族霄里社人把流经桃园县的大汉溪称为Takoham,所以大溪镇自古以来,就以音译的名称「大嵙崁」或「大姑陷」为名。西元十七、十八世纪时,此地留下许多旅人的足迹,其中最脍炙人口,对昔日山区状况记录最详细的,就是十八世纪末人类学研究者伊能嘉矩的北台湾蕃界的踏查旅行。
 
古道先行者越过九芎山深入蕃界
 
出生于日本岩手县的伊能嘉矩,二十六岁时师事东京帝国大学坪井正五郎教授,开始对人类学产生浓厚兴趣。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伊能嘉矩抱着从事人类学研究与教育原住民的热情,来到当时是日本殖民地的台湾,并在往后的十年岁月里,致力于台湾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工作上。一九○六年返日后持续研究台湾的伊能嘉矩,因为在台湾山区活动罹患的疟疾复发,于一九二五年九月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伊能嘉矩依据三十年来在台湾各地实地调查所收集的材料,先后完成了《台湾文化志》、《台湾蕃政志》等十数本巨着、七百多篇论文,以及为数众多的田野调查笔记。其中,他以日记型式编写的《巡台日乘》,成为了解一八九七年大溪附近地理人文的第一手报导资料。
 
为了进行调查工作,西元一八九七年六月,伊能嘉矩自桃园大嵙崁的东门启程入山,在头寮休息后,越过今天的「溪州山」(旧名九芎山),由此进入蕃界,开始了他的大汉溪上游蕃社之旅。
 
当年伊能嘉矩所越过的九芎山,稜线是由现在的石门水库延伸而来。石门水库位于大汉溪中游,是利用溪州山及石门山间的石门天然地形,筑坝拦蓄大汉溪水而成。石门地名也就是因为此两山双峰对峙,状如石门而来。
 
溪州山的山势向东北延伸,绵延至大溪镇以东的金面山,再延伸至五寮尖的稜线,成为桃园县山地与台地地形区的分界。稜线东南为山地地形区,高度向东南方渐次升高,而为雪山山脉之一部分,是原住民泰雅族活动频繁的区域;西北为较平缓的台地区,分属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及湖口台地三部分,其中「桃园台地」是台湾开发史上,北台湾西部平地住民较早开始深入山区进行屯垦的范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像传统的历史读物那样,按照时间线或者事件来展开,而是选择了以“古道”为载体,去讲述隐藏在这些路径背后的历史。这种方式非常新颖,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每当读到一条古道的故事,我都会忍不住想象,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迁徙、交流的。书中对地理环境的描绘也十分到位,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古道的险峻和艰辛。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古道本身,更是深入挖掘了与这些古道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甚至是社会变迁。这让我认识到,这些古道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历史和文化的纽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台湾。我常常在想,那些古老的石板路,承载了多少人的脚步,见证了多少故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台湾历史深处的一扇扇门。

评分

这本《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着实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仅是满足了我对台湾历史的好奇,更是点燃了我探索的激情。作者在书中对每一条古道的描述都极具画面感,仿佛我正跟随作者的脚步,行走在那些古老的石板路上,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的挖掘,它们可能是某个传说,某个小人物的故事,或者是某个被遗忘的事件。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整个台湾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真实。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更藏在那些细微之处,藏在普通人的生活轨迹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每一条古道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单元,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北台湾的悠久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人文关怀。

评分

《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这本书,带我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时空之旅”。作者以一条条古道为线索,巧妙地串联起北台湾丰富而多样的历史。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历史的洋葱,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古道时,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位置和长度,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古道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如何被开辟、如何被使用、又如何逐渐被遗忘的。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个小村落的形成与某条古道的兴衰息息相关,或者某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这些细节都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土地本身就是历史的载体,而古道,正是这些载体中最具生命力、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

评分

阅读《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深度探险。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道的名称和位置,而是通过对每一条古道背后故事的挖掘,勾勒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台湾历史图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让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留下的印记。例如,书中对某条连接山地原住民部落与平地交易的古道描述,不仅讲述了贸易的路线,更深入探讨了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同理心,既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努力去理解和呈现不同视角下的故事。书中的地理描述也相当到位,让我即使身处家中,也能大致想象出古道的地形地貌,感受到其险峻或平缓。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走了多远”,更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台湾的认知,原来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还隐藏着如此多值得我们去探寻和铭记的故事。

评分

这本《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台湾历史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尝试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从宏观的历史著作到地方志,甚至是网络上的零散文章。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可能被遗忘或深埋于地图角落的古道,化作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寻访”的叙事手法,仿佛作者本人带着我们一步步踏上这些古老的路径,用最朴实却也最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发生在这些地方的故事。它没有那种学院派的枯燥感,也不是单纯的旅行攻略,而是将人文、历史、地理巧妙地融为一体,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台湾。书中的图片更是加分项,那些古道斑驳的石阶、茂密的植被,以及偶尔出现的古老遗迹,都极具画面感,仿佛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闻到泥土的清新气息。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亲自去探访这些秘境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书中所描绘的北台湾,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或史书中,它就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藏在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古道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和聆听。

评分

《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书之一。它以一种极为新颖且充满诗意的方式,将北台湾的古道与历史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古道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更是在讲述那些隐藏在古道背后的,关于人、关于事、关于时代的鲜活故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人行走在石板路上的回响,感受到他们曾经的艰辛与喜悦。书中对某些被遗忘的历史片段的挖掘,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拓展了我对台湾历史的认知边界,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台湾。这本书,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评分

我本来以为《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历史解读类书籍,但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境古道。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细节,从古道的形成原因,到沿途的地理风貌,再到与古道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会穿插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鲜活画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教科书上描绘的台湾,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复杂、也更加迷人的台湾。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条看似微不足道的“古道”所连接和推动的。

评分

读完《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从传统的历史节点切入,而是选择了一条条古老而充满故事的路径,来串联起北台湾的历史画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开启一段新的探索旅程。书中对每一条古道的描绘都充满了细节,从其地理特征到历史渊源,再到沿途的风土人情,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最欣赏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相对宏大的历史事件,融入到一条条具体的古道故事中,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读者。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大人物的功过是非,更多的是无数普通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这本书,让我对北台湾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秘境古道”、“时空之旅”,这些词语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欲望。而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古道的指南,更是一部深入挖掘台湾历史的精彩篇章。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一条条古道串联起来,每一条古道都成为了一个引子,带领我们进入一段尘封的往事。我喜欢书中那种“走进去”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崎岖的山路,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听着远处传来的鸟鸣,脑海中则浮现出古人行走于此的身影。书中对某些古道背后人物故事的刻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曾经的开拓者、守军、甚至是默默无闻的行者,他们的故事被重新拾起,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历史。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也藏在这些寻常百姓走过的路上,藏在那些被时光磨平的石板里。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但总觉得有些零散,缺乏一种体系化的认知。《走向古道,来一场时空之旅:寻访33条秘境古道,了解你不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北台湾篇)》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不足。它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北台湾的古道与历史故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带领我亲身走过那些崎岖的山路,感受着历史的脉搏。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深意,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更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解读和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探秘”的视角,通过寻访这些“秘境古道”,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掩盖在时间长河中的真实历史。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藏在那些古老而沉默的路径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