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史

台湾工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工业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台湾研究
  • 历史
  • 产业发展
  • 经济发展
  • 近代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社会的实际内涵只包括汉人社会。台湾的原住民社会的生产活动有自己的历史脉络与价值观,也是作者深感兴趣的。其次是工业的定义。工业的内涵通常包括制造业及油电矿等能源、原物料,也称为工矿业。台湾的油与电由国家经营,具有独占性质,而矿业则是开採大自然蕴藏的资源做为原物料,两者的性质与民营制造业有所差异,因而本文沿用日治时代以来大家习用的工业之称唿,实质上则採用工业的狭义定义,以制造业为讨论之核心。基本上,本书是以台湾汉人社会长期历史变迁为主轴,检讨社会经济活动里的工业图像之变化。
《穿越时空的织锦:全球工业文明的兴衰与变迁》 一部宏大叙事,勾勒出人类改造自然、重塑社会的工业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时期的工业发展,而是以一个更为宏阔的全球视野,深入剖析了工业文明自萌芽之初,如何如燎原之火般席卷全球,并最终塑造出现代世界的复杂格局。我们试图从物质技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环境生态等多个维度,构建一幅关于“工业化”本身的详尽画卷。 第一部分:工业的黎明——技术革命与社会重构 本篇聚焦于工业革命初期,探讨驱动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性技术突破。 第一章:蒸汽的力量与煤炭的统治 从珍妮纺纱机到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我们考察了能源介质的转变——从生物能、水力到化石燃料的跨越。蒸汽机不仅是机械效率的飞跃,更是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器。详细分析了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如何支撑起早期工业的能源需求,以及这种依赖如何催生了新的阶级(产业工人阶级)和新的社会矛盾。本章将重点探讨早期工厂制度的形成过程,包括生产组织方式的标准化、劳动纪律的建立,以及这种制度对传统家庭手工业的颠覆性影响。 第二章:钢铁洪流与全球市场的雏形 冶金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焦炭炼铁和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的出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追溯了钢铁如何从稀有材料变为构建基础设施的主流建材,从铁路的铺设到跨洋电缆的铺设,钢铁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硬指标。同时,本章深入探讨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强调了工业品生产过剩对殖民扩张和原料获取的推动作用,解析了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分工。 第三章:思想的火花: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与工业伦理 技术进步并非孤立发生,它根植于特定的思想土壤。本章分析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如何被移植到生产领域,催生了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对“看不见的手”的信仰。探讨了功利主义思想在工厂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社会对“效率至上”这一新伦理观的接纳与反思。特别关注了早期工人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它们是对工业化初期非人道劳动条件的直接回应。 第二部分:工业的扩张与权力的转移 随着技术向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扩散,工业文明的竞争格局发生剧变,并由此引发了深刻的国际关系重塑。 第四章:电气化时代的降临与规模化的极致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电力和内燃机的应用。本章详细描绘了爱迪生、特斯拉等人的贡献,考察了电力如何使得工厂布局更加灵活,并催生了全新的产业部门(如化工、电信)。重点分析了福特主义的兴起——流水线生产如何将规模经济推向极致,以及“泰勒制”的科学管理如何试图将工人完全纳入机械化流程之中。探讨了这种极致的标准化和重复劳动对人类创造力的潜在抑制作用。 第五章:基础设施的帝国:铁路、运河与资源争夺 工业化需要巨大的物质支撑。本章分析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从苏伊士运河到横贯大陆的铁路,这些工程不仅是为了便利商业,更是军事和政治控制的工具。深入剖析了工业强国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的资源产地(如石油、橡胶、稀有金属)来构建其全球霸权体系,以及这种争夺如何直接导致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冲突升级。 第六章:工业与军事化:技术如何重塑战争形态 工业能力与战争潜力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章考察了从后膛枪到无烟火药,再到早期坦克的演进过程,解析了大规模工业生产如何使得战争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消耗性和残酷性。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方工厂的生产效率如何成为决定前线胜负的关键因素,标志着“总体战”的诞生。 第三部分:反思与转型——工业文明的代价与未来 进入二十世纪,工业化带来的巨大财富积累与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社会不公达到了顶峰,促使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刻反思。 第七章:环境的账单:污染、生态压力与可持续性的早期呼声 工业文明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无节制攫取的基础上。本章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空气、水体污染的演变历程,分析了早期工业城市中公共卫生危机的爆发。探讨了早期环保主义思潮的出现,例如对自然保护区的倡导,以及这些呼声在追求GDP增长的强大惯性面前所面临的挑战。 第八章:信息先声:电子时代的前夜 冷战时期及战后,半导体技术、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工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信息工业的萌芽。本章分析了电子计算和自动化技术如何开始渗透到传统制造业中,预示着劳动力的结构性转变。考察了军工复合体在推动基础科研和技术扩散中的关键作用。 第九章:去工业化浪潮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发达国家开始经历“去工业化”的过程。本章探讨了全球供应链的出现,以及跨国公司的崛起如何使得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布局。分析了这种转移对劳动密集型国家(如新兴经济体)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发达国家传统工人阶级的冲击。本节试图总结工业文明的“终极形态”——一个高度互联、知识密集但又充满不平等的全球生产网络。 结语:告别单一的进步叙事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将工业发展视为线性、必然的进步史观。我们试图揭示,每一次技术飞跃的背后,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断裂、资源消耗和道德困境。通过对全球工业脉络的梳理,我们希望读者能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下技术变革对人类未来的真正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淑媛


  学历: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成功大学副教授

  教师着作
  A. 期刊论文
  高淑媛,"清代台湾汉人商品生产与原住民工艺技术关系初探--以蓆与布为例",; 历史台湾, pp : 35- 70(期刊论文 2014)      
  高淑媛,"日本植民初期niokeru台湾人no资本主义体验",; 经济史研究, pp : 109- 130(期刊论文 2011        高淑媛,"战后初期技术累积与台湾工业化",; 台湾史学杂志, pp : 92- 118(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12 2011      
  高淑媛*,"台湾兴业株式会社—自宜兰开端之台湾近代制纸业(1918-1945)",; 「宜兰研究」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10 2008)      
  高淑媛*,"日治后期台湾产业政策的转换—米谷管理政策的重要意义",; 台湾文献vol : 59, no : 4(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12 2008)      
  陈慈玉*;高淑媛,"经济统制政策与农民—以凤梨罐头业原料为中心之检讨(1935-1937)",; 地方菁英与台湾农民运动, pp : 299- 334(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03 2008)      
  高淑媛*,"政策与产业--以宜兰制酒公司在日本统治期之发展为例",; 宜兰文献vol : 77/78合刊, no : , pp : 94- 123(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12 2007)      
  高淑媛*,"台湾战时生产扩充政策之实施成效—以工业为中心之分析",; 成大历史学报vol : 29, no : , pp : 165- 214(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06 2005)      
  高淑媛*,"日治前期台湾总督府之企业管理政策(1895-1923)",; 台湾史研究vol : 12, no : 1, pp : 43- 71(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06 2005)    
  高淑媛*,"战时生产扩充政策之成立",; 台北文献vol : 149, no : , pp : 103- 133(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09 2004)      
  高淑媛*,񓞘年禁止台民使用公司制度之政策分析",; 台湾风物vol : 52, no : 4, pp : 147- 201(中华民国期刊论文 12 2002)

  B. 研讨会论文
  高淑媛*,"〈台湾兴业株式会社—自宜兰开端之台湾近代制纸业(1918-1945)〉",《产业发展与变迁—「宜兰研究」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0 2010)      
  高淑媛*,"财政需求与产业发展—以日治前期酒精工业为例",第五届台湾总督府档案学术研讨会;( 11 2008)      
  高淑媛*,"战时经济体制下台湾糖业与无水酒精业之发展",「产业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06 2007)      
  高淑媛*,"日本统治台湾初期之米价腾贵问题",第四届台湾总督府档案学术研讨会;(12 2006)      
  高淑媛*,"国家政策与地方产业—以日治前期台南地区酿酒业为例之分析(1895-1922)",第一届南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0 2005)      
  高淑媛*,"日治时期东台湾工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国家与东台湾区域发展史研讨会;(12 2001)

  C. 专书
  高淑媛,"台湾近代化学工业史(1860-1950):技术与经验的社会累积",台湾化学工程学会
  高淑媛,"成功的基础—成大的台南高等工业学校时期",国立成功大学博物馆
  高淑媛,"头冷胸宽脚敏—成大早期毕业生与台湾工业化",国立成功大学
  高淑媛*,"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以日治时期台湾凤梨罐头业为例"

  D. Other publications
  高淑媛*,"〈地方产业走向近代之路—以日治时期番社庄陈氏兄弟为例〉,戴文锋主编《南瀛历史、社会与文化Ⅱ》",台南:台南县政府》
  高淑媛*,"台湾近代产业的建立—日治时期台湾工业与政策分析"

图书目录

大纲

导论
一、回顾传统加工生产的重要性
二、工业化转型期的重要课题
三、本书之构成

第一章 十七世纪台湾社会的木工技术
一、蔗糖贸易与包装
二、汉人农民制造糖桶与糖箱
三、木工技术与交通工具
四、木竹制家具与生产工具
五、台湾木工技术之特性与重要性

第二章   台湾传统线香业及其技术的演变
一、前言
二、康熙年间设立的台南曾振明香舖
三、干隆中叶鹿港施锦玉的设立与发展
四、技术养成与原料变化
五、小结

第三章 清代台湾商品生产与原住民工艺技术
一、大甲蓆的技术改良与传播
二、苑里之编蓆技术改良
三、宜兰番布、台南番锦与番布
四、小结

第四章 台湾传统社会之妇女加工生产活动
一、康熙末年台南妇女开始织布
二、清代中期纺织业的点状拓展
三、传统妇女多样化加工生产
四、近现代妇女工业参与之源流

第五章 台湾传统社会加工生产活动特色
一、台湾传统加工生产图像
二、肯定一技之长的社会
三、善用当地资源之智慧巧思

第六章 近代初期台湾社会之资本主义化历程与特色
一、产业政策鼓励机械化
二、台湾社会与机械化生产
三、近代公司制度的运作具体例
四、国家、市场及社会

第七章 日治时期的技术研究与军需工业化
一、制糖业副产品之利用研究
二、专卖局与芳油产业研究
三、1930年代军需工业化的两种技术源流
四、日本资本转变为国家资本

第八章   战时台湾社会的工业参与
一、总督府振兴民需工业政策
二、台湾社会参与的具体例
三、战时台湾社会参与工业生产的图像
四、结论

第九章 台湾战后混乱期民营工业之发展历程
一、1945-1952年台湾工业的变迁
二、日产之移转民营
三、战后新设工厂的现代性
四、政府政策扶植产业
五、台湾中小企业在1952年已奠基

第十章 现代工业生产过剩与出口导向政策
一、出口导向的政策改革
二、机械与原料自给降低成本
三、自主技术与出口竞争力
四、自主技术与品牌
五、出口竞争力的社会因素

第十一章 台湾现代民营重化工业之发展历程
一、重化工业在现代台湾工业的地位
二、国家政策与民营重化工业
三、国际分工体制的影响
四、国际化与自创品牌
五、台湾现代民营重化工业的特色

终章
一、十七世纪台湾奠立加工基础的重要性
二、社会自主因应资本主义、工业化
三、工业化社会与国际市场
四、未来的挑战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十七世纪台湾社会的木工技术

十七世纪荷兰人统治台湾对台湾加工生产影响很大。荷兰以商业立国,积极到各地寻找商业据点与商业机会,17世纪在台湾建立米、糖经济的发展模式,明郑时期继承之,清代有糖、米、茶及樟脑出口,直到1960年代台湾经济的发展基本上以农商连体经济体系为主轴,延续三百余年。 17世纪以来,农业与贸易结合为一体的农商连体经济体系,是台湾经济的一大特色。

农商连体经济体系不仅由农业与商业组成,就如甘蔗农业需要加工技术制成糖,成为商品,农业与商业之间还有加工业的支持。制糖业、烧砖业及在打狗的制盐业、蓝靛业等等很早就被注意, 砖窑业、石灰业、酿造业、包装业及制蓆业等等也陆陆续续在台湾建立。 这些加工产业形成农商连体经济的商品生产基础,从长时段历史变迁角度来看,荷兰时代的工商色彩对台湾的加工生产活动有何影响?尚未被讨论。荷兰时代重要文献《热兰遮城日志》中记录许多与木工相关事项,本章乃选择以木工技术为线索,讨论17世纪台湾社会的加工生产如何形成,以及其影响。

一、蔗糖贸易与包装
1624年荷兰人来到大员时主要目标是建立据点从事中国、日本及东南亚、波斯到欧洲的转口贸易。贸易需要商品,17世纪国际上流通的四大贸易商品是砂糖、棉布、生丝以及茶。 砂糖、棉布、生丝以及茶的原料都具有农业性质,台南一带平原宽广、土地肥沃,温度与阳光皆适合植物成长,拥有相当吸引人的农业条件,因而荷兰人也花心思关注农业生产。1633年荷兰人开始奖励种植稻米、甘蔗,接着陆陆续续奖励种植更多可以加工为商品的农产品。南部的平原缺少水利灌溉之便,稻是旱稻,收获量不大,小麦、大麦、豆类、棉花、苎麻、烟草、大菁、油菜种子、姜黄等也有少量生产;栽培的各种作物中成绩最好的是甘蔗。 荷兰人也曾试着在台湾养蚕,1646年种植桑树,并从中国找来专家,那些专家把第一批蚕引进福尔摩沙(台湾南部), 但并没有看到明显成果。总之,荷兰人在台湾栽培甘蔗、棉花、种桑养蚕是为了取得国际贸易商品,具有农业商品经济性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好奇,而工业史正是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这本书似乎能让我看到,一项项颠覆性的技术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并最终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我期待它能深入解析那些关键的技术突破,解释它们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们对相关产业产生的连锁反应。我希望它能让我了解到,在每一次技术革新浪潮中,那些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们,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甚至期待它能让我认识到,技术发展并非总是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也可能伴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挑战。这种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一直对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史充满敬意,而这本书似乎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展现出这段辉煌的历程。我期待它能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从一穷二白走向工业强国的。我希望它能让我认识到,工业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精神的传承和民族的崛起。我甚至希望它能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并激励我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带有情感共鸣的叙事,往往比纯粹的知识传授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关注的还是它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切实有用的信息和启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能从中挖掘出一些普适性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应用于当下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之中。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企业是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我希望它能让我认识到,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清晰的战略、精细的管理、持续的创新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我也希望它能让我明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至关重要,以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这种从历史中学习经验,从而指导现实的视角,是我阅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显示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查阅和研究,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严谨和可信。我喜欢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它让我能够更放心地去吸收书中的知识,并对作者的专业性给予高度的认可。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深入研究的起点,让我能够通过这些参考文献,进一步拓展我的知识领域,去探寻更多与工业史相关的资料。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启发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注重细节,力求真实和准确。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逻辑性非常强。这种严谨的结构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工业发展的过程,而不会感到杂乱无章。我喜欢它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从而展现出工业发展的全貌。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面临挑战和转型升级,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和启示。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工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漫长的积累、持续的创新和坚定的信念。我也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哪些因素是决定产业兴衰的关键,以及如何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种系统性的学习,对我理解经济和历史的运行规律,非常有帮助。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信息量巨大,内容之丰富让我有些望而却步,但同时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对于一些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和历史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到产业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转折点,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期待它能为我梳理出一幅清晰的工业发展全景图,让我能够理解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每一个重要产业的兴衰史,揭示其背后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失败的教训,从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产业升级和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甚至希望它能带我认识一些在工业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了解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战略眼光,以及他们是如何带领企业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突破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专业性和可读性。我欣赏作者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阐述复杂的工业概念和历史事件,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工业世界的窗户,让我能够用一种更加专业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我希望它能让我掌握一些基础的工业术语和分析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经济新闻和行业报告。这种语言风格,恰好满足了我既想获得深度知识,又希望阅读体验流畅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表,这些视觉资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们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是历史的活证,让那些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激动人心的工业革命瞬间。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工厂车间、生产线和工人们辛勤劳作的老照片,它们传递出一种朴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力量。同时,那些详细的技术图纸和统计图表,也为我理解复杂的工业流程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这种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效率,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工业史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可以用一种非常沉浸的方式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似乎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实陈列,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讲故事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工业技术,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情感色彩,它让那些冰冷的数字和事实,也拥有了温度和生命力。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创业者的激情与奋斗,技术革新者的钻研与执着,以及普通工人的汗水与付出。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叙事方式,让我更容易与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也更能体会到工业发展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产业的独特风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体验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产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关于时代、关于精神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复古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风格,仿佛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奋斗与变迁。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翻开目录,我看到了众多我闻所未闻的产业和技术名词,这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幕后运作的知识感到着迷,而工业史恰恰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金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那些曾经支撑起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庞大机器是如何运转的,那些隐藏在闪耀成就背后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又是如何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本书似乎承诺给我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企业、技术和人物,了解它们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沉浮,又如何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期待着它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不仅增长见识,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理解工业发展背后那条看不见的逻辑线,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