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

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新闻史
  • 媒体研究
  • 政治史
  • 冷战史
  • 中央日报
  • 迁台初期
  • 中华民国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9年《中央日报》搬迁至台湾后,报务发展迅速,于1954年便超越《台湾新生报》,成为五○年代台湾第一大报。五○年代《中央日报》在台稳定、生根、茁壮,彷彿见证当年国民党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下,重新站稳脚步的过程。

  因此本书将回溯《中央日报》在大陆时期的发展,作为在台发展的比较样本,并试图从两岸政治环境的不同、报社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以及新闻管制等层面,说明《中央日报》如何褪去旧有包袱,在台重生。国民党掌握了重生的《中央日报》,才有办法在政府风雨飘摇之际,借由「改造」与「自由中国」的宣传与建构来突围脱困,并进一步求取外援。国民党在台政权的稳固,作为宣传喉舌的《中央日报》,功不可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这部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该书所涵盖的史实、研究视角和重要贡献,不包含任何对人工智能的提及,力求自然流畅,具有学术深度。 --- 图书简介:《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 关键词: 战后台湾史、古典新闻学、国民党迁台、媒体转型、冷战初期、舆论塑造、信息生态 导言:历史的断裂与新生的喧嚣 本书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至台湾,直至1953年初期,这一阶段不仅是政治版图的剧烈重塑,更是文化与信息生态的“重起炉灶”过程。在所有参与构建这一新秩序的机构中,作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的《中央日报》,无疑扮演了最核心、也最具复杂性的角色。它既是旧政权意识形态的最后堡垒,也是在新环境下面向新读者的生存挣扎者。 《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并非仅仅是一部报纸史的编年记录,它是一部通过报纸这一特殊媒介,深入剖析战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的社会史、传播史的综合研究。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对《中央日报》在迁台初期(1949-1953)数年间海量文本的细致梳理与批判性解读,勾勒出政权在信息真空中的自我定位、对岛内社会的适应性调整,以及在冷战格局下信息传播的战略部署。 第一部分:从大陆到孤岛——机构的迁徙与精神的重塑 本书开篇即处理了“迁台”这一动作对一个国家级媒体机构的结构性冲击。《中央日报》的搬迁并非简单的设备转移,而是权力叙事体系的紧急重构。 作者细致考察了报社在香港、上海、南京等地遗留的体系残骸,如何与抵达台湾的精英团队进行整合,形成全新的编辑、采编和发行网络。 研究重点之一在于报纸的“精神面貌”的转变。在1949年以前,作为首都机关报,《中央日报》的主要任务是论证中央政府的正统性与大陆的全面胜利。然而,随着局势的逆转,报纸的基调必须从“展望胜利”转向“巩固生存”。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报纸的“语态焦虑”:如何在维护反共、复国大业的宏大叙事的同时,开始谨慎地触及台湾本地议题、回应军政纪律问题,乃至探讨经济物资的短缺,这些都是迁台初期政治敏感度极高的领域。 第二部分:新闻的伦理与政治的边界——内容生态的深度剖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1949年至1953年《中央日报》内容形态的系统性分析。作者突破了传统的报纸“有什么”的记录层面,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性原因。 1. 意识形态的固化与变通: 在这一时期,报纸成为台湾当局进行“思想动员”和“舆论管制”的最主要工具。《中央日报》如何界定“敌人”(如共产党、台独分子、甚至是不明智的“地方人士”)的形象?本书展示了特定的措辞、头版布局、以及社论的转向,如何配合政治整肃行动,如“肃清匪谍”运动的展开,有效地构建了政权需要的社会共识与恐惧。 2. 台湾议题的初次“亮相”: 尽管主基调仍是“对大陆的怀念”和“反共复国”,但为了在台湾站稳脚跟,《中央日报》不得不开始关注本地社会。本书细致考察了报纸对台湾经济政策、农业改革(如“三七五减租”的前奏性报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报道方式。这揭示了一种张力:官方媒体在推行新政时,如何平衡“中央权威”与“地方现实”之间的叙事鸿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报纸如何处理与本地士绅、社会精英阶层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外省人”与“本省人”身份认同的微妙处理。 3. 国际视野的重塑: 随着冷战格局的确定,台湾的国际处境从“大陆失败者的流亡”转变为“远东反共前哨”。《中央日报》对美援、联合国议题、以及与日本、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报道,是研究这一时期台湾外交政策形成的重要窗口。本书分析了报纸如何将台湾的处境嵌入到美苏对抗的宏大框架中,以寻求生存空间。 第三部分:传播技术的适应与阅读群体的变迁 《中央日报》的转型不仅是内容上的,也是技术和市场层面的。本书探讨了其在台湾物资匮乏环境下,如何维持其作为“大报”的规格和发行量。印刷条件的限制、纸张的调配、以及邮政系统的重建,都直接影响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 更关键的是阅读群体的变迁。迁台初期,报纸的核心读者从原有的京沪精英阶层,扩展到新迁入的公务员、军人、以及逐渐被动卷入政治生活的台湾本地居民。《中央日报》的语言风格、话题选择和版面设计,是如何努力去适应或重塑这一新的、分散的、且充满疑虑的读者群体的?本书通过分析读者来信(若有残存)、以及报纸在服务特定群体(如军眷)时的报道倾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结论:记忆的固化与历史的复盘 《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的最终价值在于,它将一部看似单一的官方报纸,转化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场域。通过对这一关键时期的文本考察,本书揭示了国民党政权在失去大陆政权后,如何利用其最核心的宣传机器,在新的地理空间内,迅速建立一套适应性极强、同时又充满旧时代痕迹的“记忆工程”与“政治话语”。 这部著作是对冷战初期台湾社会心理、媒体制度化进程,以及国家权力如何在绝境中寻求“合法性”重生的深刻洞察,为理解当代台湾的政治文化基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支撑与理论框架。它不仅仅是研究新闻史的里程碑,更是研究战后台湾史不可绕过的关键文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志昌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博士,师承中国现代史大师吕芳上教授。在学期间发表《中央日报》相关研究论文,连续两年荣获逯耀东纪念奖学金。研究领域为民国政治史、新闻文化史、民俗文化史。曾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兼任讲师,现任国立勤益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事业系、亚洲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南开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检讨
第三节  史料介绍与资料运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处理

第二章  迁台初期《中央日报》的发展与优势地位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的「中央党报」──《中央日报》
第二节  《中央日报》迁台前的发展与遭遇的问题
第三节  政府迁台初期的台湾报业
第四节  自说自话:《中央日报》迁台初期的困境
第五节  从困境中见优势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新闻管制政策下《中央日报》的发展
第一节  政府迁台初期的新闻管制政策
第二节  新闻管制下《中央日报》的逆势成长
第三节  党、政资源对《中央日报》的扶掖与补助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风雨时局下的言论喉舌:以国民党「改造」与「自由中国」的宣传为例
第一节  《中央日报》对党「改造」的宣传
第二节  《中央日报》对「自由中国」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结语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瞬间抓住我的眼球,仿佛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媒体从业者的不易与决心。1949年,历史巨变,国民党政府播迁台湾,《中央日报》也随之开始了在海岛的新篇章。 我特别好奇的是,在这四年间,《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重要宣传工具,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重起炉灶”的?它在内容上是如何调整的?是否更加关注台湾本地的民生、经济发展,还是继续以“反攻大陆”为主要基调?书中所呈现的史料,能否让我们窥见报社内部的运作机制,编辑记者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中央日报》在塑造台湾社会认同,巩固国民党统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否会包含一些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社论或评论文章的分析?

评分

“重起炉灶”这四个字,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指物理上的重新开始,更意味着精神层面的复苏与再造。《中央日报》在迁台初期的这段历史,对于理解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巩固统治和早期建设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这本书会如何呈现《中央日报》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所做的努力。 它是否继续沿用了在大陆时期的宣传模式,还是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台湾的社会环境?在“反攻大陆”的政治目标下,报纸是如何塑造和传播其政治理念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央日报》的社论,以及其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我想了解,在那个信息相对封闭的年代,一份官方报纸如何能够有效地影响民众的思想,以及它在构建新的国家认同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重新开始的希望。《中央日报》在迁台初期的那段岁月,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极其关键的时期。从1949年到1953年,这四年充满了动荡、重塑和艰辛。想象一下,在一个新的土地上,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报纸,如何面对截然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如何“重起炉灶”,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声音,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中央日报》在那个特殊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站稳脚跟的重要宣传工具。它又是如何与当时的台湾社会进行互动?是单方面的灌输,还是也在倾听和回应?书中的史料会揭示多少当时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报纸的内容会如何反映战败退守的心理,如何塑造新的国家认同,又如何处理与当地台湾民众的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其社论、新闻报道、以及可能包含的评论文章,从中窥见当时政治精英的思维方式和宣传策略。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迁台初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而《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重要宣传阵地,它的经历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我非常好奇,在1949年到1953年这短短几年里,《中央日报》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声音的?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央日报》在内容生产上的转变,例如,它如何从大陆的报纸转向适应台湾的读者群体?它在报道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方面,会有怎样的侧重点?同时,我也想知道,报纸的编辑和记者们,在面对新的政治局势和信息限制时,他们的创作心态和表达方式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当时报纸排版、新闻图片选用、以及读者来信等方面的分析,从中展现出那个时代信息的传播特点和社会的多元声音?

评分

书名《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让我立刻联想到历史的洪流和个人命运的交织。1949年,中国大陆发生巨变,《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政权的官方报纸,其在台湾的“重起炉灶”,无疑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起点。 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呈现《中央日报》在那个特殊的政治气候下,其新闻内容是如何展开的。它在报道“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以及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施政方针时,其语言风格和宣传策略有何特点?书中是否会揭示,当时报纸是如何处理与台湾本土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其作为“国家喉舌”的权威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例如,对当时社论的解读,或者对新闻报道中特定词汇和叙事的考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央日报》在台湾早期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重起炉灶”这四个字,不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更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中央日报》在迁台初期的这段经历,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呈现《中央日报》在台湾社会的定位和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承载着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在新的政治环境下,《中央日报》是如何与台湾社会进行互动?它在塑造公众舆论,引导社会思潮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央日报》的报道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政策目标,以及它在如何构建新的国家认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关于当时的经济政策、社会改革、以及两岸关系等话题,《中央日报》的报道是如何展开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重起炉灶: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好奇心。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中央日报》作为其重要的喉舌,其在台湾的“重起炉灶”过程,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中央日报》在内容上的调整和发展。它在报道时事、评论政策、以及传播文化方面,是否会展现出与大陆时期不同的风格和侧重点?尤其是在初期,如何面对资源的匮乏、人才的流失,以及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央日报》是如何克服困难,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书中是否会引用当时具体的报纸内容,例如新闻报道、专栏文章、甚至漫画,来佐证其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重起炉灶”这个词,在我看来,是对《中央日报》在迁台初期艰苦卓绝的境遇的一种形象概括。1949年至1953年,这五年时间,对于一张报纸,对于一个政权,都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中央日报》在内容生产策略上的调整。 它如何平衡大陆撤退后的政治宣传需求,以及如何适应台湾当地的社会文化现实?书中是否会提及,《中央日报》在处理与台湾本土精英、民众关系时,所采用的新闻叙事方式?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单一的年代,这份报纸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政治认知和价值观念。是否会有对当时报纸版面设计、照片使用、乃至广告内容的分析,从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媒体生态?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迁台初期的《中央日报》(1949-1953)”精准地勾勒出了研究的聚焦范围。这段时间,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到台湾,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央日报》作为官方喉舌,其报道内容、版面设置、乃至编辑方针的调整,都必然会折射出政权的生存压力和战略重心。我尤其想知道,在如此剧烈的环境变迁下,《中央日报》是如何保持其新闻专业性(如果还有的话)?它在报道“反攻大陆”的决心时,其笔调是激昂还是务实?在处理台湾本地事务时,又如何平衡大陆来的精英与本土力量之间的微妙关系?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联想到那个时代信息的传播有多么不易,也多么关键。一份报纸的影响力,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可以说是巨大的。那么,《中央日报》在“反共救国”的大背景下,是如何进行宣传的?它塑造的“敌人”形象是怎样的?它所宣扬的“三民主义”在台湾落地生根的过程,又与报纸的报道有什么样的互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文本分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个时代宣传的逻辑和效力。

评分

“重起炉灶”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种艰辛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迁移,更是思想、制度、和文化的重建。《中央日报》在台湾的“重起炉灶”,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我猜想,这本书会细致地梳理《中央日报》在报社组织、人事架构、乃至印刷技术等方面所经历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这种“重起炉灶”必然伴随着内容上的调整和适应。在台湾,它如何继续扮演“精神支柱”的角色?它对于台湾本土文化的态度又是如何?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央日报》在塑造“台湾意识”或“中国意识”在台的新形态中所起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揭示出隐藏在官方话语下的复杂现实,以及媒体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微妙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