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关于台湾早期历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重新定位平埔族群在台湾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十七及十八世纪中国人口及经济成长的趋势,如何与朝代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共同形塑台湾社会的发展?
清代中国的财政结构及行政体系,如何影响其边疆经营政策的制定,及官方、汉人移民与原住民族的互动过程? 本书尝试建立一个综合框架,以理解十七及十八世纪荷兰、郑氏及清朝统治者企图治理台湾边疆时,在更大范围上遭遇的战略、控制及收益问题,并形塑出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脉络。此外在政权更迭的转移下,其行政体系如何影响政府、汉人及原住民族群三者之间的互动模式。
作者的主要论点,在于指出清代前期对台治理政策,并非传统的「忽略说」及「流离说」,而是基于战略考量、税收及开支的平衡等政治经济因素,且经过朝廷激烈攻防讨论后,形成的「理性」决策过程。邵式柏进而提出对于台湾早期历史发展的解释架构,并以此做为讨论清代国家性格、比较边疆政策,及族群与文化互动等重要课题的理论视角。
全书共分三部: 第一部:平埔族群与汉人入侵的最早期阶段
回顾台湾平埔族群的历史,并聚焦荷治时期以降的治理及税制系统。
第二部:清朝封禁政策与汉人移民扩大
清政府对新获版图的政策探讨,及因应汉人农业移垦的各种措施。
第三部:边疆地佃制度的调整
分析清政府、汉人及原住民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及各种利益竞争关系调和。
本书特色 .首创以土地管理为核心议题,将清朝对台湾的开拓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回到当时的历史及制度脉络,理解清朝这样一个前现代的农业帝国,在种种限制下所能做出的反应。
.追溯平埔族群在官方政策中历史地位的迁移消长,进而探讨在清代边疆经营决策中,台湾做为战略边疆的政经意涵。
.结合西文及日文台湾史与民族志文献,从长时段及比较历史的角度,完整探讨自荷兰、明郑迄清代前期的早期台湾史之各种层面,包括迁徙、地权、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社会等。
.探讨自荷兰、明郑迄清代前期的台湾历史发展过程及特质。
.本书附有详细图表,汇整各种史料及地理位置,读者可清楚掌握台湾区域发展的演进过程。
.广泛征引台湾史文献学及研究史的丰富参考书目。
名家推荐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张隆志审订、导读
★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员康豹(Paul R. Katz)专文推荐
吕绍理(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文良(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洪丽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康培德(国立东华大学台湾文化系教授兼系主任)
庄英章(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前所长)
陈秋坤(国立屏东大学社会发展学系讲座教授)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合推荐(以上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二十年多年前平埔族群研究被认为是「学术鸡肋」;一般人普遍以「消极治台」评价清廷统治的成效不彰,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诞生。作者以长时段、跨政权的框架,广泛的运用多种语文资料,分析政府在国防安全、税收效益所显示的强烈动能,突显平埔族群在清廷治台政策中无可取代的重要位置,更勾勒出清廷透过控制地权分配试图左右平埔族群与汉人的关系。这些视角开启了许多台湾史研究的崭新课题与研究成果,强化人们对平埔族群的重视,深化地方研究的特性,也提供跨域跨文化和跨国比较的基础。二十年后本书中译本终于问世,得以让更多人认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唯如同作者所言,平埔族群宗教、婚俗、家族、村社等社会文化变迁的问题则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吕绍理(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邵式柏教授精彩且具说服力地向我们展示,国家如何衡量税收、战略以及控制成本,研拟并遂行其边疆台湾的治理,他也让我们清楚看到,曾经活跃于西部平原的平埔族群,在国家统治政策扮演的结构性角色,让世人得以窥见当时几乎已经消失的平埔族群之生活与历史。即使是在文献史料与研究成果推陈出新的今天,邵式柏教授20年余前出版的这本专书,读来依然令人赞叹不已,充满着惊人毅力、敏锐洞见以及丰厚学养。毫无疑问,这就是经典着作的特征与魅力。──李文良(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邵式柏(John R. Shepherd)以历史人类学兼具宏观、微观的视野,大量运用史料(含考古资料)、细致的逻辑,提出清帝国的理性计算、反驳学界「忽略」、「流离」说等具里程碑的主张。
本书虽完成于20年前,许多原创性观点仍值得学习。今日欣见林伟盛、林文凯及张隆志的中文译着发行,乐于推荐之。透过军事史、政治史及复杂的族群关系时光隧道,读者将回到17-18世纪的台湾,参与殖民者如何改变台湾地貌、文化,与狩猎、游耕的原住民社会如何变成汉人农耕社会的过程,以及西方海权、重商主义与明清帝国的海疆政策,如何影响台湾人民?从中我们将学习如何看待自己,也有机会与过去比较什么是最好的人类成就方式,有所选择地面对现代及未来。──洪丽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老友邵式柏教授二十几年前的英语杰出着作,今天隆重中译出版,是文史研究界盛事。读者可从中发现他早年论述,确实影响到中外学者对近代初期(1600-1800)台湾史,特别是所谓汉化平埔族群方面的研究。他修正清朝视台湾为边疆、无足轻重,以及统治官僚颟顸无能的通说;进而主张平埔族群在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曾扮演的积极角色。邵式柏当时论点,当然引起国内赞否两端,尤其是平埔族群研究上,出现不少相关作品。也许,从今天角度来看,本书无法运用后来不断出刊的丰富各语公私史料,以及新近研究成果,免不了有缺陷或失误。但本书却具有一个值得我们严肃反省的课题:邵式柏的国家政治经济学与历史人类学视角,是站在长期历史分析立场,这一方向,反而是国内研究者的缺陷。我们多专攻断代,形成台湾史研究去头截尾的窘境。老书新读,从这方面思考,绝对获益不少。──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台湾边疆的治理与政治经济》原文于1993年出版时,已不仅是平埔族群史研究者必读的巨着。全书从史前贯穿荷兰东印度公司、西班牙、郑氏东宁王国,一直到清帝国的康熙、雍正、干隆三朝,讨论外来政权的行政、赋税、人口、地权、番屯等统治策略,以及时代冲击下的平埔族群文化变迁,已是跨时代比较制度史上相当重要的参考着作。邵式伯此专书出版二十年来,除了激起国内学术界不同论点的讨论,也为台湾历史研究在英语世界划下一重要的学术里程碑。繁体中文版的出版,定能激起国内学术界又一波的讨论。──康培德(东华大学台湾文化系教授兼系主任)
作为人类学家的邵式柏,在台湾史研究还一片荒芜、但民间社会仍留有丰富传统遗绪的年代,进入台湾的田野,却又一头栽进史料,成就了这本综论十七世纪殖民势力入台到清廷统治期间的全观历史,并进一步对清代台湾史的熟番地权、族群政治研究,产生如原爆般层层扩散、无远弗至的影响。然而,本书恐怕也是台湾史研究领域中,最知名、最多研究者引用、造成最多学术讨论,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过原文的经典之作。这次,终于在几位优秀学者的合作下,以数年时间,完成全文中译,读者不但得以回归原点,认识本书真正内容,也让人乐观预期清代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族群史,或能开展出更上层楼的讨论空间。让我们诚挚欢迎,邵式柏重返台湾。──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