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沖绳交流史论集

台湾沖绳交流史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财团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会策划的「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

  本书利用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公文类纂、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日据时期台湾户籍资料、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文书、中琉协会关系文书、沖绳县人事录、《八重山新报》、《台湾日日新报》等资料,是以近现代东亚关系为范畴,精辟论述台湾、沖绳两地官民、底层劳工,广大族群接触与交流,呈现多元化样态之作品。
   
  本书分为:相互认识、经贸往来、劳务协助三大单元,第一单元阐明沖绳、台湾距离很近,人来人往相当频繁,但因治者和被治者相互认识不同,以致两地经济发展大异其趣。第二单元以商品为焦点,首先探讨沖绳人来台争採石花菜,和台湾人从冲突到融合的互动情形﹔其次解明米与生猪的交换,促使无关税障碍的台、沖贸易取代了台、陆贸易地位。第三单元分析二战期间沖、台劳工受雇于日商,远渡西沙群岛採掘化肥原料燐矿问题,及申论战后美军支配下的沖绳,大企业国场组委託中琉协会斡旋,代雇台湾劳工从事基地建设,协助发展地方建设经纬。
   
  本书除了以丰富的图文资料、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宏观与微观,进行新议题之论证外,书中还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沖绳的热情与热心。可以说,通观近现代台湾与沖绳交流各面向的书,它不仅是第一本,而且也是台、沖学术交流值得纪念的成果,值得极力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德兰(笔名辛德兰)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史学博士。专攻海洋史、台湾史、华侨史。现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副主任、台湾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监事会召集人兼学术研究组召集人、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代表着作有《台湾慰安妇》、《台湾总督府?慰安妇》(东京:明石书店,2005)、《崔小萍事件》、《长崎华商贸易?史的研究》(东京:芙蓉书房,1997)。
 
  主编史料有解说、编集《台湾慰安妇关系资料集》2卷(东京:不二出版社,2001)。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学术交流成果的确认与迈向未来  上里贤一            
推荐序二    第一本近现代台湾沖绳关系史研究  赤岭守
作者序   岁月回眸──我与台湾沖绳交流史研究   
 
壹  相互认识(1895-1945)
 
第一章  日本皇室视察新领地
一 前言
二 帝国的新领地-沖绳与台湾
三 日本皇室视察沖绳
四 日本皇室视察台湾
五 沖绳与台湾的统治价值
六 结语
 
第二章  观光客在台湾、沖绳的旅游活动
一 前言
二 台湾旅游业的兴起
三 沖绳观光资源
四 来台沖绳观光客
五 访沖台湾观光客
六 结语
 
贰  经贸往来(1895-1945)
 
第三章  石花菜与社寮岛沖绳人聚落
一 前言
二 沖绳近代渔业的展开
三 基隆渔业发展概况
四 石花菜与沖绳渔民
五 石花菜管理措施
六 社群冲突与融合
七 沖绳人在台劳务网络
八 结语
 
第四章  台湾米与沖绳猪贸易
一 前言
二 台湾米谷产量与贸易量
三 日本政府介入米交易活动
四 台湾米交易方式
五 米贸易商
六 台湾进口生猪量
七 沖绳养猪业
八 台湾养猪业
九 生猪商人
十 结语
 
三  劳务协助(1937-1969)
 
第五章  西沙群岛的沖绳、台湾劳工
一 前言
二 西沙群岛燐矿
三 开洋燐矿株式会社经营西沙群岛採矿业
四 沖绳人从业实况
五 台籍工人骚动事件
六 矿业所作业改善方针
七 结语
 
第六章  台湾劳务输出国场组
一 前言
二 台湾劳务输琉政策
三 国场组对工程队的评价
四 国场组留用台湾劳工问题
五 结语
 
图次
表次
征引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学术交流成果的确认与迈向未来

                         
  今年十一月下旬,我的老朋友朱德兰教授传来了电子邮件,嘱我为其即将出版的新书写序,由其附寄的书名和目录看来,书的内容是写沖绳与台湾的关系,可以想见是一本意味深远的书,但因与我的研究专长不同,我想应该另请更适当的研究者写序才对,想把这个想法回覆给朱教授。
   
  就在踌躇之间,时间很快地到了十二月五日、六日,第十五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中琉学会」)在琉球大学召开,朱德兰教授也以论文发表者和主持人的双重身分参与盛会,发表的论文正是本书第六章的一部分。研讨会开始之前,承蒙朱教授惠赐本书全文复印本一册,当下我立刻为其?容所吸引。即使我不是此一研究领域的专家,一读之下,颇能感受其内容的有趣与深度,加上朱教授直接嘱咐,也就没有拒绝的理由,因此,才敢动笔撰写这篇推荐序。
   
  本书分为三部,每部是由?容互相关连的两篇论文构成。在此未能详细介绍各篇?容,深感抱歉。不过,不论哪一篇论文,都是以丰富资料(着作、新闻报导、杂志、田野调查等)为基础,展开精密的论证。
   
  以下就本书内容举出其优异成果的一部分,试着做一说明。例如,收录在第三部「劳务协助(1937-1969)」中的两篇论文,这是前人研究少有成果的研究领域,由本论文最先解明的事项为数颇多。作者竭尽精力的资料收集、深刻且慎重的论证,令人印象深刻。此外,第五章解明了沖绳与台湾的劳动者合力从事西沙群岛燐矿採集事业。关于这件事情,一直以来,只见零星的记载,像本书这样详细的论证应该是第一次。本章以最近中国的海洋进出问题做事例,指出:关于西沙群岛这个与南沙群岛受到同等注目的群岛,其问题实则与日本领有台湾,日本败战后的台湾地位问题互相纠结,是个极为复杂的课题。所谓「西沙群岛做为台湾的一部分因而为日本所领有」、「西沙群岛是台湾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因此,西沙群岛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的说法,台湾政府当然反对。和钓鱼台问题一?,西沙群岛问题的背后也有很复杂的历史纠葛,本章对于这个政治上的微妙课题做了深刻的论述。
   
  至于第六章,论述了第二次大战后,被置于美军统治之下的沖绳,从台湾引进为数众多的劳动者来从事美军基地建设工事。在沖绳,国场组等本地业者与美军基地建设有关,沖绳的劳动者被动员而成为「军作业者」(基地劳动者),这件事广为人知;但是,以国场组为窗口,从台湾引进大量的劳动者这件事却不为一般人所知。还有,虽说统称为「台湾人劳动者」,但其中却有台湾籍劳动者之外的,其他的「义士」(韩战时期以及韩战之后,自朝鲜逃离共党势力,加入反共势力的原共?党军人)、「义胞」(为追求自由而自大陆、香港等地而来的同胞)、「归侨」(归国华侨)等区别,我想这件事情更不为一般沖绳人所知。
   
  沖绳与台湾在第二次大战之后的亚洲之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对于这个问题,本书以被称为「冷战时期」的战后世界秩序为背景,描述了身处社会最基层的劳动者的动向,并且通过这些事例来加以解明。有如在阅读传说故事一般,趣味盎然。另外,贯穿全书的、论述之时的慎重的细心考虑(例如:将劳动者的姓名,隐藏了其中一字),表现出作者重视人权以及谦虚的心,应可取得读者的好感。
   
  朱德兰教授是担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负副主任重责的研究者,其专门领域:海洋史、台湾史、华侨史,是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史学博士,迄今为止,着有《长崎华商贸易?史的研究》(东京:芙蓉书房,1997年)、《台湾总督府?慰安妇》(东京:明石书房,2005年)、《台湾慰安妇》(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二版一刷);又有主编?资料解?《台湾慰安妇关系资料集》2?(东京:不二出版,2001年)等多种着作。

  朱德兰教授说着流畅的日本语,也有许多以日文写成的着作和论文,做为一位知日派的研究者,朱教授有许多日本友人。朱教授是沖绳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与本地大学和研究机关学术交流的推进者,也是「中琉学会」(中琉历史学术会议)发展及营运的中心成员,多年来,发挥了其卓越的领导能力,使得「中琉学会」时至今日,依然持续隆盛,这对沖绳而言,真是一位恩人。而我,做为一位从「中琉学会」设立的准备阶段开始,就持续和朱教授经常意见交换的人,想在此向朱教授的尽力,表达敬意。
   
  通过学术交流,沖绳得到了滋养,本书是对这样的沖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爱护之情的结果。书中到处洋溢着作者对于沖绳的热情与热心,这是台湾与沖绳学术交流值得纪念的成果。做为一部指示着今后双方交流的可能性与方向的着作,毫无疑问地,它将会受到学术界长久的重视。本书不仅是一部值得向沖绳年轻研究者推荐,而且也值得向一般沖绳年轻人推荐的着作。因此,期待可以尽早见到本书日语版的出版。

  最后,想对作者贴近沖绳的温暖的心意表示感谢,同时,也祝愿今后的研究能有长足的进展。是为序。

日本国立琉球大学名誉教授 上里贤一谨志
2015年12月25日
(台湾国立勤益科技大学副教授童宏民翻译)
 
推荐序二

第一本近现代台湾沖绳关系史研究

 
  本书是由第一章「日本皇室视察新领地」、第二章「观光客在台湾、沖绳的旅游活动」、第三章「石花菜与社寮岛沖绳人聚落」、第四章「台湾米与沖绳猪贸易」、第五章「西沙群岛的沖绳、台湾劳工」、第六章「台湾劳务输出国场组」等六章所构成。各章所收录的都是卓越的论文,其中,我对于第三章「石花菜与社寮岛沖绳人聚落」、第五章「西沙群岛的沖绳、台湾劳工」、第六章「台湾劳务输出国场组」的主题投予特别关注。
   
  首先是关于第三章「石花菜与社寮岛沖绳人聚落」,当我还是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学生时,曾经从师范大学王?宗教授口中听到社寮岛(现在的和平岛)的沖绳人聚落还有户籍名簿存在。社寮岛在基隆港附近,战前有许多沖绳出身的渔民移居,形成了台湾最大的沖绳聚落,这件事我从以前就已知道,到目前为止,也曾多次与前往社寮岛与战后没有归国,而继续在台湾居留的沖绳县出身者见面。战后的中华民国政府维持其一贯的、不承认日本领有琉球的主权,因此,他们是以「琉侨」(在台琉球人)的身分,而特别得到居留许可的人们。其中也有因为无法证明自己曾经长期在台湾居留,而被取消日本国籍,成为无国籍状态的人。这个台湾最大的沖绳聚落的实态,因为缺乏长期的调查与研究,而不为人知。朱德兰教授在「石花菜与社寮岛沖绳人聚落」这一章中,清楚地说明了:每年春、夏,石花菜成长期之际,会有数百名沖绳出身的渔民来到社寮岛,潜水採集石花菜之事。沖绳出身的渔民,有的人只要钱一到手,就喝酒喝到天亮,甚至倒卧路边。看到这种好像死去一般的样子,基隆人就叫他们:「死琉球人」。这是从战后仍然继续留在社寮岛的琉侨口中听来的故事。另外,朱教授也清楚地说明了,社寮岛沖绳人聚落并非完全是定住型聚落,根据「日据时期台湾寄留户籍资料」记载,同时也存在许多长期寄留者。像这样,具体论及社寮岛沖绳人聚落相关事物的论着,显然,朱教授的着作是首见学术贡献的作品。
   
  再来是第五章「西沙群岛的沖绳、台湾劳工」,朱女士运用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文书,将西沙群岛燐矿石(过燐酸肥料的主要原料)开採有关的劳动条件、劳工人数以及薪水,还有其中的沖绳出身者的姓名明白地揭示出来,并且将开採数量,以表格的形式标示出具体的数?。燐矿石开採的劳动者是由开洋燐矿株式会社所雇用,其中存在着许多沖绳出身者,对于这件事我感到很惊讶,在此之前,我对这个事实完全无知。这些学术讯息,对我而言,是崭新的见识。我想,对许多读者而言,无疑地,也从本书得到了新知。对于开拓新研究领域的朱教授,我由衷地表达敬意。
   
  至于第六章「台湾劳务输出国场组」指出:战后由台湾派遣到沖绳建筑业「国场组」来的劳工,从事粗活是必要的,因此,以称为「义士」、「义胞」、「归国华侨」的男性为中心,这与凤梨、甘蔗收获时期,由台湾派遣来的「季节劳工」以女性居多,有所不同。书中介绍国场组在台代理人李雪峰先生是我多年来的熟人,但以李先生代理人的身分,处理因派遣劳务而引起的纠纷,表现得极为活跃,这件事,我也是看过本书才知道的。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第一任理事长方治先生对于战后台湾与沖绳的经济交流,的确有很大的功绩。台湾方面,在台湾海域追捕沖绳渔船之际,为寻求解决、援救之道而备极辛劳的也是方治先生,这件事我曾听方治先生本人谈过。在文化交流方面,像有三头六臂一般活跃着,做为沖绳县出身的学生的身分保证人,照顾过许多留学生的也是方治先生。在「台湾劳务输出国场组」这章中,朱教授利用保存在中琉文化经济协会里的记录文书,很详细地阐明了经由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的仲介而实施的劳务输出。中琉文化经济协会在经济交流上能够成就实质功绩,大概是因为方治先生是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的政治地位所使然。像这样,将台湾与沖绳的经济交流,加以学术性地检讨,本书可算是首创。
   
  中琉文化经济协会也对到目前为止,所有在台湾举行的「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给予赞助。朱教授是中琉文化经济协会的监事会召集人,同时兼任历史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专长是海洋史、台湾史、华侨史等,但也对中琉关系史非常关心,曾经写过多篇论文,特别是最近数年来,发表过多篇聚焦在近现代的论文。以中琉关系史的研究而言,关于前近代的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可说具有压倒性,在这种状况之下,像本书这样,以近现代为对象,开拓了新的领域,朱教授的学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关于近代台湾与沖绳的论着也有些许,但像这样,能够通观近现代台湾与沖绳交流各面向的研究专书,本书可说是第一本。书中揭载了很多图版和表格,是为了要让读者易懂,为了要让读者对于近现代台湾与沖绳交流史能够有具体的了解。这样的细心安排,在书中可说是随处可见,这也是本书的优点之一。
   
  对我而言,这是一本充满了我所怀念的台湾往事的、宝贵的书。
 
日本国立琉球大学教授 赤岭守谨志
2015年12月31日

作者序 

岁月回眸──我与台湾沖绳交流史研究

 
  1982年我在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和田久德教授的「朝鲜、琉球交流史」研习课程,每周除了和五位学姐轮流做研习报告外,还到老师家一次,一同解读《李朝实录》中的琉球史料。1984年在和田久德、岸本美绪两位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中国沿海地方?于??略夺贸易?研究〉,通过口试,取得史学专攻硕士学位。1985年进入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工作,时值中琉历史研究专家徐玉虎教授担任学术访沖团团长,我是他学生,应邀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存武、王玺、台湾大学教授李东华、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吴霭华、台北文献委员会邱秀堂女士等,一行七人同赴那霸参加「中琉历史文化关系学术文化研究会」,此一机缘引起了我对台、沖交流史的兴趣。
   
  1985年9月29、30日《琉球新报》刊登了拙着〈台湾─沖绳学术交流之旅「沖绳访问记」〉上、下篇,记录8月5日至9日「中琉历史文化关系学术文化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其中,徐玉虎教授演讲「清代琉球人漂流台湾之研究」;我方访问琉球大学、各研究机构、沖绳县立图书馆及举行史料交换仪式,受到当地文教界人士高度瞩目。
   
  而所谓史料交换,是指我方赠送日治时代《台湾教育文献》微卷六万六千张,沖方赠送我们琉球大学我部政男教授在沖绳公文书馆发现,世界诸国新闻报导「台湾牡丹社事件」的复印资料。在沖访问五天,承蒙时任浦添市公民馆系长(股长)又吉盛清、台湾大学博士生赤岭守热忱接待,带领我们参观平和祈念资料馆、玉泉公园、守礼之门,及观赏由佐藤先生总监的舞踊团表演「琉球舞」。
   
  首次游览沖绳,充分享受了沖绳美丽的自然风光。沖绳万里无云的灿烂阳光,天空和大海蔚蓝透明,相互辉映,白色沙滩和海面点缀着若隐若现的岛礁,令我十分着迷。对于二战末期美军登陆沖绳,轰炸、破坏许多古蹟、文献资料,战后沖绳人不畏艰辛,努力复原建设,并到处收集散藏于各地的琉球(沖绳)资料,那种热爱乡土、重视先人资产,积极重建自身独特历史文化的精神,深感敬佩。
   
  台北中琉文化经济协会(中琉协会)创立于1958年,创会理事长方治为加强中琉友好情谊,促进民间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关系,一直尽力推动双方文教、新闻、艺术、体育等团体,及农林渔工商各界人士相互访问活动。在学术交流方面,1985年双十节方治理事长组织「中华民国琉球友好访问团」赴沖,与沖绳文教人士座谈时,出席人士盼望有共同研究中琉历史关系的机会,由于一致赞同在台北、那霸两地轮流举办中琉历史关系研讨会,访问团回国后,中琉协会就立即成立文化委员会,敦聘文建会主任委员陈奇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次长施金池担任主委及副主委,并由方治理事长、张希哲副理事长、陈奇禄主委担任中琉历史学术研讨会筹备会召集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捷先为执行长,开始筹办「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工作。
   
  1986年11月23日至24日「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在国立中央图书馆大楼视听资料室召开,与会学者国内有各大专院校从事明清中琉历史研究者,及中琉协会理监事会聘任为文化委员会者,一共三十八人,国外部分有沖绳、日本本土、韩国、美国、法国、澳洲等地学者二十九人,总计六十七人。论文篇数共二十四篇,包含:中文九篇、日文十三篇、韩文及英文各一篇。开幕当天到会学者、贵宾云集,机关首长有:教育部长李焕(教育部次长施金池代表)、国史馆馆长朱汇森、政治大学校长陈治世、逢甲大学董事长高信、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昌彼得、历史博物馆馆长陈癸淼、中央图书馆馆长王振鹄。台湾学者:梁嘉彬、曹永和、陈奇禄、张希哲、陈捷先、林衡道、徐玉虎、张存武、郑樑生、吴霭华、黄宽重、刘宁颜、张启雄、朱德兰等;沖绳学者:岛尻胜太郎、比嘉政夫、比嘉实、田名真之、田里修、纟数兼治、高良仓吉、赤岭守、知念勇、富岛壮英、渡名喜明、照屋善彦、丰见山和行、真荣平房昭等,共计一百余人。
   
  「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集合了各地从事中琉关系研究者的论文,国内及沖绳新闻界提供相当篇幅的新闻报导。1987年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转交联经出版公司印制七百本《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7年7月10日至22日我为收集中琉历史资料,单独赴沖做资料调查与收集工作。同年8月12日《琉球新报》刊登了拙作〈再访沖绳记〉。我对琉球大学我部政男教授带我参访历史古蹟,如:胜连、知念、垣花、玉城、具志川等着名城址、沖绳海洋博览会纪念公园;时任沖绳县立图书馆奉仕课长宫城保帮忙复制论文、图片;比嘉实教授邀我到那霸高塔晚餐,在十七楼旋转式餐厅眺望落日余晖中的景物,三位先辈的亲切厚谊,至今仍然铭感于心。
   
  在朋友的引领下,另外见识了沖绳人的夜生活。沖绳文教人士喜欢在酒馆里一边饮着泡盛酒,一边聆赏三弦琴伴奏,艺者演唱琉球民谣,在酒意微醺中,时而随着乐曲手舞足蹈,陶醉于浑然忘我的境界。
   
  1987年方治理事长聘我为中琉协会文化委员会委员,沖绳同道遵循每两年轮办一次会议的约定,1988年在那霸召开学术研讨会。1988年10月12日至14日中琉协会新任理事长张希哲率领:宋文薰(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刘宁颜、陈捷先、徐先尧、徐玉虎、郑樑生、庄吉发、吴霭华、庄伯和、简瑞宏、张启雄、朱德兰、吴密察等十五名学者发表论文。中琉协会常务理事陈世文、李雪峰、祕书长谷玄生、祕书陈宝来也应邀列席。10月11日我方抵达那霸机场时,沖绳「第二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实行委员会由沖绳国际大学校长高宫广卫领头,聚集文教界、政经界、侨界人士等共三十余人前来机场欢迎。时任沖绳北部制糖会社社长仲田睦南、国场组祕书长渡嘉敷勇、沖绳中琉协会会长宫城人四郎也来机场接机,没想到二三十年后,他们经营的会社成为我的研究对象。
   
  1990、1992年第三、第四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分别于台北、那霸举行。1994年大陆学者首度加入,第五届由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州社会科学院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院在福州合办。1996年第六届由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办。1998年轮到台北中琉协会接办第七届,新任理事长彭炳进聘我为历史研究委员会委员,协助召集人徐玉虎、执行祕书周光斗筹备会议工作。
   
  2000年中琉协会推选我为监事兼历史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反映中琉历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新任理事长蔡雪泥热心支持下,我将第一至第八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的中、日文摘要,及二百六十三篇论文目录整理成册,2002年出版《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目录要览》 (483页)。
   
  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是为学者提供中琉、台沖历史跨学科研究,不同史料、多视角交会的讨论平台。2000年以降,我与琉球大学教授高良仓吉、赤岭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耀华、谢必震及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修斌,成为各地轮办学术会议和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的负责人。统计2000到2015年为止,分别在那霸、福州、台北、青岛,轮流举行了第八到第十五届会议。客观的说,在中外学术界里,似此锲而不舍地聚集各地学者,围绕着中琉历史关系问题,举办长达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形十分罕见。
   
  台北中琉协会内设:文教、中琉历史研究、经贸、农林水产业、公关、青年、妇女、观光、体育、原住民等委员会。由于许多委员与沖绳各界人士交往频繁,送往迎来及共推合作项目开销浩大,协会经费不足,而常仰赖理事长慷慨解囊,捐款补助。
   
  对于承办会议的我来说,最感到烦恼的是经费筹措和邀人发表论文两大问题。关于前者,中琉协会理监事结构转型,若干成员不重视中琉历史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为使学会活动能够持续下去,和为减少协会经济压力,2004年起我朝向个人服务机构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申请补助。2005年第十届、2013年第十四届轮到台北主办,皆因获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提供会议空间、论文印刷费、行政资源,教育部、曹永和文教基金会、中琉协会各补助部分费用,而得顺利地举行。
   
  依例会议结束后,承办方须将会议论文集结出版。然因以往论文集没有审查制度,收录文章有好有坏,以致品质参差不齐。有鑑于学术出版品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要素,因此在编辑第十届会议论文集时,率先组织编审委员会,严格要求作者修订原稿,借以提升研究水平。
   
  除此之外,我还主张每届学术研讨会应有一个研究主题,会议论文集名称亦然。此一提议得到赤岭守教授、谢必震教授赞同,从近几年研究成果:陈硕炫、徐斌、谢必震主编《顺风相送:中琉历史与文化──第十三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年) ;辛德兰(朱德兰)、刘序枫、廖肇亨主编,《万国津梁:东亚视域中的琉球──第十四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台北:中琉文化经济协会,2015年),及2015年12月5-6日琉球大学国际沖绳研究所主办「第十五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越境的东亚岛屿世界」(那霸:琉球大学50周年纪念馆多目的厅),约可看出中琉关系学术活动不断的向上成长。
   
  再论研究人才方面,近一二十年中国大陆出土许多琉球文献史料,福建师范大学更于1996年成立「中琉关系研究所」,开设中琉关系课程,培养一批硕士生、博士生,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中琉关系研究队伍。相形之下,台湾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由于老一辈凋零殆尽,选择非主流的中琉关系研究者相当稀少,为了薪火相传,我们中壮年学者颇需以身作则,努力发表论文,并鼓励年轻人加入研究行列。
   
  回顾我的研究成果,1990年我到日本国立九州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学成归国后,为修订博士学位论文出版《长崎华商贸易史的研究》一书(东京:芙蓉书房,1997年),及因应东亚社会高度关注的战争遗留问题,全心投入「台湾慰安妇」研究,故有一段时日属于中琉历史研究的空白期。大体言之,早期个人研究集中于15至19世纪中琉关系研究,出版品有以下四篇:
   
  1.〈十五世纪琉球的亚洲外交贸易〉,刊于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编集委员会编,《第二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那霸: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实行委员会,1989年),页195-224。
   
  2.〈1838年与1866年的封舟贸易〉,刊于中琉历史会议论文集编集委员会编,《第三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中琉文化经济协会,1991年),页135-162。
   
  3.〈清干隆期对中琉交流活动中违法问题的处置方式〉,收入中琉历史会议论文集编集委员会编,《第七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中琉文化经济协会,1999年),页365-376。
   
  4.〈从历代宝案与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看干隆时期(1736-1795)中琉之间的海难事件〉,收入《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11卷第2期,1999年,页203-231。
   
  鑑于明清时代中琉关系重要文献典藏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图书馆,资料丰富,内容广泛,学者多以明清两朝中琉关系为研究对象,近世台湾、琉球从属于中国,近代台湾、沖绳虽被划入日本版图,台、沖两地距离很近,人来人往频繁,地缘命运十分相似,但台、沖历史关系鲜少受到大家关注,为填补此一研究领域的不足,自2005年起到2015年为止,我由近代日本与台、沖关系之视角出发,一共发表论文八篇:
   
  1.〈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文书中的八重山史料价值〉,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编,《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页303-320。
   
  2.〈近代日本皇室的视察活动--沖绳与台湾的比较研究(1891-1941)〉,中琉历史会议论文集编集委员会,《第十届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中琉文化经济协会,2007年),页241-280。
   
  3.〈基隆社寮岛的石花菜与琉球人村落(1895-1945)〉,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编集委员会编,《第十一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那霸: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实行委员会,2008年),页217-248。
   
  4.〈基隆社寮岛?沖?人集落(1895-1945)〉,上里贤一、高良仓吉、平良妙子编,《东????文化?琉球‧沖绳──琉球∕沖绳‧日本‧中国‧越南》(东京:彩流社,2010年),页49-77。
   
  5.〈近代观光客在台湾与沖?之间的旅游活动(1895-1945)〉,曲金良、修斌编,《东亚海洋世界中的琉球和中‧琉‧日关系》,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10年,页46-63。
   
  6.〈基隆社寮岛?沖绳人??????(1895~1905)〉,我部政明、石原昌英、山里胜己,《人?移动、融合、变容?人类史 沖绳?经验?21世纪??提言》(东京:彩流社,2013年),页53-74。
   
  7.〈20世纪前半叶沖绳人‧台湾人在西沙群岛的劳务活动〉,辛德兰(朱德兰)、刘序枫、廖肇亨主编,《万国津梁-东亚视域中的琉球 第十四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台北:中琉文化经济协会,2015年),页255-299。
   
  8.〈劳务外交:台湾工员输出沖绳之研究(1966-1972)〉,2015年12月5-6日琉球大学国际沖绳研究所主办「第十五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越境的东亚岛屿世界」(那霸:琉球大学50周年纪念馆多目的厅)。
   
  本书为呈现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第一到第五章为重新修订并增补旧着,第六章则属于新着。本书分为:相互认识、经贸往来、劳务协助三大单元,每一单元既自成一体,也互有关联,读者可从全书的时间脉络里,深入了解近代台、沖两地在中、日两国外交冲突下,族群、官民之间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实况。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中央研究院各大图书馆、中琉协会、琉球大学图书馆、那霸市历史博物馆附属图书馆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国史馆台湾文献馆授权,同意使用战前台湾专卖局及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文书、汉珍数位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同意使用其制作优质画面的台湾人物志及《台湾日日新报》数位资料。
   
  其次,中琉协会历届理事长:方治、张希哲、彭炳进、蔡雪泥、沈桂美、谢国栋、赵文瑜(敬称略)及理监事多方指导,支持我推展台沖学术交流活动;先师和田久德、徐玉虎及曹永和院士给予诸多启发;亦师亦友的沖绳学者:我部政男(山梨学院大学法学部部长,退休)、宫城保(沖绳县公文书馆馆长,退休)、又吉盛清(沖绳大学教授)指引迷津,点燃我对台、沖交流史研究的热情,在此一併深致谢忱。 
   
  再次,台、沖、陆三方举办中琉历史关系研讨会的核心人士,台湾方面:张希哲、陈捷先、谷玄生、李雪峰、陈宝来、蔡正雄、赵美云;沖绳方面:岛尻胜太郎、高宫广卫、高良仓吉、赤岭守;中国大陆:王耀华、徐艺圃、谢必震、曲金良、修斌,感谢他们付出努力,奠定良好的合作模式,使我在顺利推行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开辟了台、沖交流史新研究议题。
   
  日本国立琉球大学名誉教授上里贤一是琉球汉诗研究专家,赤岭守教授是琉球王国研究专家,两位治学功夫扎实,研究成果累累,非常感谢他们撰写内容肯綮的推荐序,为本书增添不少光彩。
   
  本书在出版之际,特别感谢曹永和文教基金会策划、补助出版,远流出版公司责任编辑张诗薇女士、黄嬿羽女士为审阅书稿付出大量的辛劳。个人学识有限,书中可能仍有疏误,敬祈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文末,还要谢谢同事张凯婷小姐设计封面,姊姊朱芝仪、妹妹朱芝慧、哥哥朱德高、嫂嫂李春子、侄儿朱益宏、侄女朱家庆、外甥梁乔、外甥女梁玉、壮敏慈,轮班照顾卧病在床的老母,并分担琐碎的家庭事务,全力支持我的学术生涯志业。

朱德兰写于台北南港
2016年元旦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日本皇室视察新领地
   
沖绳、台湾和日本地理环境不同,语言、习俗、文化殊异,历来学者从法政、教育、历史等不同视角,针对近代日本在新领地同化新附民问题上,做了若干颇富启发性的研究。有关官员恭迎皇室与同化关系之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有:若林正丈〈1923年东宫台湾行?及「?地延长主义」〉一文,指出台湾官民奉迎裕仁皇太子的卑躬行为,是一种「内地延长主义权威性的印记」。原武史《可视化的帝国──近代日本的行幸与巡?》一书,深入分析日本官员恭迎天皇、皇太子是为追求全国统治秩序的统一,及彰显官民融合一体的殖民政绩。朴晋雨〈天皇巡幸所见天皇崇拜与民众??以福岛县郡山地域为中心〉一文,指出官员利用天皇巡视地方之神圣性,是为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国体和统合国民意识形态。山本信良、今野敏?合着《大正昭和教育之天皇制意识形态──[Ⅰ]学校行事之宗教性格》一书,详细探讨20世纪前半叶日本教育之思想意识是,通过地方政府迎送皇室,培养官民的忠君爱国精神。又吉盛清〈沖绳、台湾所见天皇与皇族──皇太子「行启」与皇族「御成」〉一文,主张皇室出访新领地的目的,主要是为彰显其关怀新附民之仁德,及地方官宣扬其同化新附民之政绩。
   
本文鑑于日本同化新领地政策和皇室与官民相互认识之异同,较少受到学界关注,为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拟以日本皇室成员视察新领地为范畴,通过裕仁皇太子出访沖绳、台湾之分析,比较沖、台两地在日本统治中的地位。
 
第二章  观光客在台湾、沖绳的旅游活动
   
所谓旅游(tourism)是指观光客(tourist)为达到消遣、度假、疗养、保健、学习、宗教、体育运动、工商业务、公务出差、学术研究、探亲等,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目的,离开常居地到异乡或外国的访问活动。古代旅客受到经济发展迟缓,交通运输不便、卫生设备不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无论旅行范围、旅行规模或旅游内容都相当有限。旅游活动进入近代,随着各地产业经济的成长,人们物质条件与精神文化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民族的重视。毫不夸张地说,大量旅客进行跨越海域的交往活动,已经蔚为一股国际风潮,一种大众化社会现象。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