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人生,讨海靠港
探访十五位职人耆老,手绘五十幅岸边街景
纪录岛屿的身世,刻划时代的面容
本书探访十五位职人耆老,或在帮佣生活流转,或从赤贫里翻身,或是习得一身好手艺度过时代的风雨。他们见证了日治时期的市街,经历二战期间盟军轰炸,一九五五年浙江大陈迁村,眼见一九六六年前镇加工出口区成立,一九七五年的第二港口「破港」,一九八四年过港隧道启用。这些变化牵动了港都的发展,无可避免地左右了时代里的小人物。
从以养殖为业,由浅滩贝类撑起生计的小渔村,到吞吐国际货柜的大港,再以观光为主力,以海鲜餵养假期的汹涌人潮。旗津——是高雄港无法忽略的一页历史。
沿着海岸线,走进港都,逐页阅读数十年的迁徙来去。登岛上岸,踏入旗津,十五位职人匠师、地方耆老,从渔村到大港,自岸边到深巷,他们穷尽毕生的技艺,说出与这个岛屿相遇分离的记忆。他们的生命故事,描绘了旗津的身世,刻划港都自渔业至工业的发展历史,也呈现了成为大港的代价。
港都人生,靠海而生。蚵田曾是养活一大家子的生计来源,手工渔网与手绘渔旗曾因辉煌渔业而有过风风火火的年代。浅滩曾有丰厚肥美贝类,岸边人家划着竹筏航行,彼时污染尚未入侵。然而一九七五年高雄港第二港口开通,以水道划开旗津与小港间的联系,旗津成为孤岛。岸边风貌改变,港边人家的生存方式也因此改变。原有依海而生的养殖渔业因工业发展而逐渐消失,在地居民则各寻出路,留下来的人继续依海而生。时代的风吹向造船业,船厂与相关行业因应而生,跑船、造船、修船,精巧的螺丝,高度专业的手工螺旋桨,养活了多少港边家庭。
数十年间,旗津餵养的人口除了世居的家族,还来自浙江大陈、彰化、澎湖、基隆、印尼等地,外地早成在地。他们在贫瘠的渔村找到生路,于蓬勃的大港站稳脚步。
回首过去时光,成为崩隙郭水发记忆里的蚵田,庄师傅的手工渔网,柯师傅亲手调配染料绘制的渔旗,远渡重洋的印尼女子秋娥,蔡阿世的造船厂,客家阿贞的烤鱿鱼……本书深入探访在地的耆老、职人与老店,见证聚落的兴衰,听他们与她们细数日本殖民下的童年,经历二战时期紧缩的物资与密集的空袭,凝结大时代历史的大陈新村。见识越战期间的美军停泊,记忆中的沙子地,跟着远洋渔船出发,迎接每艘进港的船只……,每个小人物的生活,每位职人的精巧手艺,都是旗津的历史,这片海岸线所承载哺育的讨海人,不管是老在地新住民,归乡人异乡客,都写下了港都多样的人生。
本书特色 •以图文细腻呈现旗津的人文风貌
•深入採访旗津相关行业及历史业:养殖业、造船厂、修船业
•描绘在地老店与职人匠师:渔旗、渔网、车叶等
推荐人 王御风(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基础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郑顺聪(作家)
吴玛悧(国家文艺奖得主)
宋世祥(「百工里的人类学家」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