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前史专论

台湾史前史专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前史
  • 考古学
  • 台湾史
  • 史前文化
  • 原住民
  • 文化人类学
  • 历史学
  • 台湾研究
  • 新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本岛正式进入文字历史的时间晚到1620年代,荷兰人在台南建立热兰遮城(Zeelandia),逐步统治南部台湾。西班牙人在基隆、淡水建立圣萨尔瓦多城(San Salvador)与圣特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统治北部台湾,使得局部区域进入文字纪录的历史。台湾的考古学者,大都将此一阶段以前称为史前时期。

  《台湾史前史专论》代表台湾考古学界近10年左右部分研究走向,主题包括史前交通与交换体系、文化变迁、迁徙与适应、生业型态、遗址形成与土地利用、聚落与气候变迁、史前社会认同、陶器社会意义等不同研究议题。由于主题是台湾史前史,因此本书主要围绕台湾以及从台湾出发的东南亚、太平洋区域,可说是广域的南岛民族区域,也可以是台湾史前史的延伸范围。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刘益昌


  现任:
  国立成功大学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2015.08.01起借调成大)

  经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3.8-1990.7),副研究员(1990.7-2000.9),研究员(2000.9-)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主任(2001.4 -2002.1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门召集人(2003.1.-2009.10)
  中央研究院考古学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2003.2-2010.6)
  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兼任教授(2001.8-2014.7)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古蹟保存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8-2012.7)
  佛光大学人类学系兼任教授(2005.8-2009.7)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合聘教授(2009.11-2015.7)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合聘教授(2013.9-2015.7)
  近十年执行多项研究计画,着作专书18种,发表期刊论文42篇,专书篇章50篇,学术会议论文100篇,研究/计画报告81件,其他论文56篇。

作者简介

刘益昌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国立成功大学考古研究所教授、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合聘教授

臧振华

  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李匡悌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庄守正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学系教授

陈维钧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素秋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

颜廷伃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陈玛玲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林淑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助技师

陈玉美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金勇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

邱斯嘉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图书目录

导论——台湾考古学近年研究及意义/刘益昌
一、前言
二、史前文化发展与变迁
三、当代研究课题
四、当代研究的新方向——历史考古学与文化资产
五、台湾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思考
 
臧振华
澎湖七美岛史前玄武岩石器工业与其贸易体系
一、前言
二、澎湖七美岛史前石器制造场的发现与研究经过
三、南港遗址概况
四、三处史前石器制造场概况
五、七美岛史前玄武岩石器工业的内涵
六、玄武岩石器所反映之贸易体系
七、结论
 
刘益昌
玉器的交换体系研究——制造与资源控制
一、前言
二、玉器交换体系研究的基本条件
三、各阶段玉器制造与使用及其交换关系
四、结语
 
李匡悌、庄守正
论鹅銮鼻史前聚落的鲨鱼猎捕
一、前言
二、恆春半岛的自然环境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四、鹅銮鼻第二史前遗址鲨鱼遗留的鑑定与分析
五、史前鹅銮鼻聚落的鲨鱼捕猎和利用
六、讨论和结语
 
陈维钧
遗址形成与土地利用——以凤山隆起珊瑚礁为例
一、前言
二、遗址形成与土地利用
三、凤山隆起珊瑚礁的自然人文环境
四、研究范围区内的考古学研究发展
五、研究范围区内考古遗址在空间上分布的意义
六、结论
 
郭素秋
台湾北部讯塘埔文化的内涵探讨
一、前言
二、讯塘埔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分期
三、讯塘埔文化的遗迹与遗留
四、讯塘埔文化的遗物
五、讯塘埔文化早阶段的内涵
六、讯塘埔文化的新要素
七、结语
 
颜廷伃
从考古学社群研究的概念初探茑松文化与西拉雅族的关系及其社会文化变迁
一、前言
二、考古学社群研究背景
三、茑松文化与西拉雅族之研究
四、考古出土资料分析
五、问题与讨论
六、结论
 
陈玛玲
聚落间陶器纹饰的变异与意义——以垦丁鹅銮鼻二和三/四文化期的陶器为例
一、前言
二、理论与方法
三、研究主旨与方法
四、研究区域
五、分析方法
六、分析结果
七、讨论与结论
 
林淑芬
聚落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以宜兰地区史前为例
一、前言
二、宜兰史前聚落的时空分布
三、宜兰的自然环境演育
四、影响聚落发展的环境因素
五、结语
 
陈玉美
岛屿、人群、迁徙与适应
一、前言
二、岛屿:一个天然实验室
三、人与岛屿生态环境
四、一样的岛屿不一样的轨迹与生命:社会文化机制
五、岛屿孤立性
六、区域互动与人群的形成:以兰屿为例
七、岛屿、人群、迁徙与适应
附录
 
赵金勇
东帝汶地区史前防御性聚落型态与圣婴现象
一、前言
二、东帝汶简史与Manatuto考古学
三、圣婴现象与恩索现象
四、东帝汶北岸气候与圣婴现象
五、气候型聚落选择模型
六、模型验证
 
邱斯嘉
从Lapita陶器纹饰研究探讨创造与维系史前社群认同感的物质表现
一、前言
二、Lapita陶器研究:背景简介
三、Lapita陶器研究与「家屋社会」模型
四、材料分析:索罗门群岛东南的圣塔克鲁兹群岛的三个遗址和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岛13A遗址
五、讨论与结论
 
英文目次

图书序言

导言(节录)

台湾考古学近年研究及意义 刘益昌


  一、前言

  这本文集代表台湾考古学界近10年左右部分研究走向,主题包括史前交通与交换体系、文化变迁、迁徙与适应、生业型态、遗址形成与土地利用、聚落与气候变迁、史前社会认同、陶器社会意义等不同研究议题。由于主题是台湾史前史,因此论文主要围绕台湾以及从台湾出发的东南亚、太平洋区域,可说是广域的南岛民族区域,也可以是台湾史前史的延伸范围。由于笔者不才,并无能力解说这些研究方向,只能以一篇个人所学范畴的检讨性论文,作为本书的前言,并就教于方家。

  1998年6月21日笔者曾在日本东南亚考古学会第22次例会于东京大学发表演讲,主题是「台湾考古学的近况」,会后在1999年6月刊出演讲内容的文本部分,文内主要在于说明台湾考古学研究简史,史前文化层序架构,史前文化与当代原住民族群关连之研究,并指出台湾史前文化的延续性与扩张性(刘益昌 1999)。在此之后迄今十多来年间,笔者在2000-2010年负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门)的学术行政事务,也负责新成立的考古学研究专题中心的学术行政业务。除了学术行政之外,二十来年之间也从事不少台湾考古学主题性的研究工作,由于台湾考古学界在1990年代以来,累积资料甚多,且进行中者多,完成者少。因此如何检讨这个世纪十多年以来的台湾考古学,笔者难以进行,但可从自我的研究观察开始,说明近年来台湾考古学研究的内容与方向。2010年6月28日笔者再度受山形真理子教授邀请,在早稻田大学以「台湾考古学近年研究概要」为讲题,向日本东南亚考古学界的朋友请益,演讲内容也发表于《东南亚考古学会会报》,今参考此一文本增修并加以润饰而成本文。

  (一)台湾这块土地

  人类在台湾的时间至少从更新世晚期开始,此一期间恰是最近一次冰期,气温以及海水面变化明显,随后到来的全新世,因为冰期结束,海水面快速上升,台湾海崃形成,隔绝亚洲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全新世的前半,全球海水位高涨,加上台湾受到地质构造影响,所带来的海水面升降与海岸线变化,充分影响人类的居住、生业等生活型态。加上土地高度所带来的物候因子(气温梯度),同样影响人类聚落的选择,这些条件都影响台湾史前文化发展。

  1999年发生921大地震,地震后的象神(2000)、桃芝(2001)、杜鹃(2003)、敏督利(2004)、碧利斯(2006)、卡玫基(2008)等台风,以及2009年莫拉克台风带来的八八水灾,都产生巨大的灾害,显示出台湾土地的脆弱性,这种土地特性和人群的活动具有密切关连。土地特性导因于台湾恰在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地壳变动频繁,土地隆起迅速,加上位于北回归线,季风和台风所带来的雨量,使得土石流、地层滑动等灾害在山区频繁发生,这些长期以来土石流动或溪流下切地层所造成的沖积地和河阶,经过长时间稳定后,都是当代或史前时期人群活动的重要空间范围。从17世纪以来,台湾沿海地带逐渐拥有较详细的测绘地图,海岸地形的变化也显示出近三、四百年来的变化相当明显,例如以台江内海为中心的西南平原外侧潟湖,已经大部分陆化成为当代人生活空间。

  台湾位在东海与南海之间南北交通的关键位置,也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海陆交通联接位置,本岛两侧的台湾海崃、东台湾海域,是连系其间的关键海域。就历史发展的过程而言,也是亚洲大陆文明中心向外的交通路径所经,追溯至史前时期也是人群沿着海岸向外的重要途径。15、16世纪以来,世界贸易体系在东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动线,几乎都得从台湾本岛的东、西两岸通过,也可以说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但就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台湾似乎比邻近的琉球、日本,甚至菲律宾,都更晚才进入文字纪录的历史时期,虽然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1225)曾经提到可能是指台湾的琉球「无他奇货,尤好剽掠,故商贾不通」,但仍不足以解释台湾为何晚至17世纪初才进入文字纪录的历史时期,其间的原因仍值得进一步推敲。

  (二)台湾史前文化的时间范畴

  台湾本岛正式进入文字历史的时间晚到17世纪20年代,荷兰人在1624年从今日台南安平海岸登陆,建立热兰遮城(Zeelandia),逐步统治南部台湾。1626年西班牙人进入台湾北部的基隆、淡水,建立圣萨尔瓦多城(San Salvador)与圣特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统治北部台湾,使得局部区域进入文字纪录的历史。台湾的考古学者,大都将此一阶段以前称为史前时期(例如,宋文薰 1961、1965、Chang et al. 1969、张光直 1977)。但近年来,必须重新考虑原史时代的问题,假若将原史时代的定义当作是外界对于台湾已有部分文献记载,但台湾本岛内部仍未有文字纪录的状态。如此则可以借由邻近区域对台湾的文字记载,辅助与印证发展过程,就中国的历代文献而言,三国时代《临海水土志》描述的夷州,《隋书》〈流求国传〉记录的流求国,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的琉球,都可能指涉今日的台湾或台湾的一部分。更清楚的纪录则是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1349)以及1603年陈第所写的《东番记》(曹永和 1979,周婉窈 1997、2007、2009)。除了汉籍文献之外,西班牙籍神父Pedro Gómez等人在1582年由澳门前往日本途中,因遭逢风雨,船只搁浅在台湾本岛西海岸,亦曾写下有关台湾人群与土地的记载(李毓中主编/译註 2008:227-243)。

  就目前所知,从宋代的文献纪录已经可知当时台湾海崃中的澎湖群岛已有不少汉人居住,属于泉州管辖,从相关记录也可知当时对于台湾本岛的地理知识已有较充分的了解,所以台湾的考古学者,也将此一阶段以后到17世纪之间称为原史时期,例如张光直先生在「浊大计划」时期,就将台湾中部地区史前文化层序的最晚阶段称为原史阶段,但仍归属于史前时期(张光直 1977)。基于原史阶段的内涵、研究方法及对台湾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因此也可以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之间加入了原史时期成为三个大阶段(刘益昌 2011a)。近年来历史学者已经开始思考早于17世纪汉人进入台湾,进行贸易、渔业、短期居住等行为对台湾原住民族与历史发展的影响(例如:陈宗仁 2005),此一原史阶段说明台湾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学研究之间连续的重要性(刘益昌 2011a)。

图书试读

遗址形成与土地利用──以凤山隆起珊瑚礁为例
 
陈维钧
 
一、前言

 
由于考古学的研究材料,在自然环境下,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营力和人为作用力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程度的质与量的变化。此一现象,就是所谓的考古遗址形成过程,对于考古学的研究影响深远。早期的考古学者以所谓的相关原理(correlate principle),将行为现象和物质在空间分布的现象相对应,认为物质文化是冻结的时空秩序组合,其最后堆积的情形,直接反映人类行为的最终归宿。因此,认为从具有规律的器物组合关系模式,就可以用来推论过去的人类行为(Schiffer 1987)。这种考古学的推论过程,其前提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因为过去人类行为所产生的文化遗物和生态遗留证据,在自然环境中,明显的受到无数次的多样性文化和自然形成过程的影响。事实上,任何具有规律性的器物组合关系都是经过所谓的转型过程(transformation)的结果(Schiffer 1975、1976)。因此,考古学者必须理解,并注意到考古遗址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考古遗址被发现机率的可能影响。不能只看考古遗址或文化遗物的外表或组合关系,就加以解释过去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而应该审慎的考虑和完全的掌握有关的问题,例如考古资料是如何形成的,而形成过程又是如何影响考古资料、如何影响考古学者蒐集考古资料、以及形成过程如何影响到我们对考古资料的使用等。如此,考古学者才能理解考古资料的可能限制,继而了解考古资料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才能有效的针对考古出土资料,做出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解释。也就是这个原因,考古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是各地学者,无论他们的学派隶属是否相同,都必须正视的重要研究课题(陈维钧 2000)。
 
考古学资料受到考古遗址形成过程影响的现象,在台湾考古学发展的过程中,很早就被学者所提及。但是,有关遗址形成过程的探讨与研究,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与重视。例如日治时期,宫本延人(宋文薰 1961:5)就曾提出东海岸史前遗址的分布比开发较早的西部平原为密集,是因为西部平原多已被开垦,遗址不易被发现之故。此一现象即说明了属于文化形成过程范畴的人为扰乱过程,例如土地的开发行为,会破坏遗址,进而降低遗址被发现的机率。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