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

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南历史
  • 林百货
  • 银座
  • 摩登建筑
  • 五栈楼
  • 台湾文化
  • 老店
  • 建筑史
  • 商业史
  • 台南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いらっしゃいませ ようこそ「ハヤシ百货店」へ
台湾摩登文明与大众生活史风华!

  你知道日本时代号称台南银座的末广町是现在的哪里吗?
  台湾第一争夺战!菊元百货如何从林百货手中抢下台湾第一家百货店的宝座?
  为什么百货店顶楼有神社?你知道林百货末广社的由来吗?
  轰动台湾摩登时尚界的南霸天-林百货,究竟缔造了哪些传奇呢?

  时光重回到1932年.昭和七年的台南,穿着时尚的人们走在宽敞四线道路的末广町,最耀眼的地标──六阶造的电梯大楼「林百货」矗立在街角,走进百货店处处新奇,从没有看过的流笼(电梯)、最流行的男女服饰、最新奇的玩具与最体面的礼盒,目不暇给。夜幕低垂灯光照亮末广町二丁目,闪亮热闹,台南银座不浪得虚名。这里是昭和时代台湾最时尚流行的代名词之一,是时尚的地标也是时代的坐标。

  本书作者透过专业缜密的历史资料考查及历时多年的田野调查,佐以精心蒐罗珍贵的时代写真,将林百货的前世今生透过书写方式完整呈现,本书也採访了多位时代见证人,从二战前林百货各楼层各职位的台湾籍员工,如第一代专柜小姐之外,也採访曾到林百货购物的顾客、战后任职台湾盐制盐总厂的员工,还有曾经在林百货楼下的修鞋人等,留下了珍贵的口述记录,在泪水与欢笑交织下,看林百货陪台湾人一同走过的岁月。

各家推荐

  赖清德(台南市长)、谢国兴(中研院台史所所长)、傅朝卿(成功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路寒袖(作家)、凌宗魁(建筑文史研究者)、老屋颜(文史工作团队)、聚珍台湾(文史工作团队)  好评推荐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的图书简介,重点突出其历史意义、建筑特色和社会影响,而不提及您已经提供的书名: --- 《台南的摩登象征:一个时代的商业缩影》 探寻历史的华彩与建筑的记忆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二十世纪初期,台湾南部一个重要的商业地标及其背后的时代脉络。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对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特定商业建筑如何塑造城市记忆、反映社会变迁的深度考察。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现代商业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入传统的生活肌理。本书聚焦于一处代表着“新潮”与“精致”的建筑实体——一座在台南市中心拔地而起的五层楼建筑。它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一家零售商的开张,更标志着一个城市在功能、审美与生活方式上的重要转折点。 建筑的革新与工艺的见证 本书细致描绘了这座建筑在设计与工程上的前瞻性。在那个年代,引入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备现代化电梯设备,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技术挑战与社会展示。作者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证和建筑图纸解读,重构了其内部空间布局的巧思。五层楼的垂直结构如何巧妙地划分功能区域,从底层热闹的百货功能区,到上层影院或办公空间,展现了早期现代商业综合体的运营逻辑。 建筑的外观设计也充满了融合的张力。它既吸纳了当时国际上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简洁线条和几何美感,又在细节处融入了本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南国摩登”风貌。本书特别关注那些如今已然消失的建筑细节,比如最初的店招设计、窗棂样式,以及材料的选用,这些都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工匠们的技艺与追求。 “银座”风华的再现:商业哲学的演变 这座建筑的意义远超其物理形态。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商业哲学——百货公司的概念。在传统市集还占据主导地位时,百货公司以其统一管理、明码标价、商品陈列的“橱窗艺术”,彻底颠覆了台湾人传统的购物体验。 本书详细梳理了这座商场的运营历史。从最初的商品引进策略——如何平衡日用品、纺织品、家电与新奇进口货物的组合,到如何通过季节性促销、贵宾服务等手段,吸引不同阶层的顾客。它不仅仅是卖东西的地方,更成为了一个社交的中心、信息交流的枢纽,一个观察“新中产阶级”如何形成的绝佳窗口。那些在商场中流连的人们,他们的穿着、谈吐、消费能力,共同构筑了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画卷。 时代的缩影:社会变迁的见证者 这座地标建筑的兴衰,与整个台湾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从其建立之初的繁荣景象,到经历战争洗礼后的艰难维持,再到后续功能与身份的转变,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投射出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脉动。 书中探讨了这座建筑如何成为不同群体文化交汇的场所。它既是殖民时期现代化的象征,也是本土文化自我意识萌发的背景舞台。例如,它楼上的影音设施如何播放最新的影像资料,如何影响了本地的流行文化;它内部的咖啡厅或茶座如何成为知识分子和商业人士探讨时局的秘密场所。 遗存的价值与记忆的重建 尽管时代流转,建筑的原始功能可能已然改变,但它留给城市的“记忆资产”是不可磨灭的。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建筑的“过去式”,更试图重建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现在式”认知。通过对老照片的细致比对、对幸存者的口述访谈,作者试图让这座建筑在读者的心中重新“站立”起来,以其应有的历史高度与摩登气度,重新影响我们对当代城市发展的理解。 本书适合所有对台湾近代史、城市发展史、建筑考古学以及商业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它是一把钥匙,能带领我们打开一个关于“现代性”在东方岛屿上扎根、生长、最终定格的珍贵瞬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秀琍/主撰者


  资深採访编辑,现为台南市文化研究员及台南市刊主编
  
  【学经历】
  崑山科技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系学士
  《悠活台南-台南市刊》季刊主编,台南市政府,2013/04-迄今
  《e代府城-台南市刊》双月刊主编,台南市政府,2003-2010
  2006行政院优良出版品连续出版类优选(后来改为国家出版品奖)
  2009年国家图书馆学术远距教学的线上资料库
  《树谷文化基金会期刊》季刊总编辑,树谷文化基金会,2011/07-2012/09
  《发现新台南游旅书系列》1-8册(系列书)总编辑,台南市政府,2004-2010
  《Mercantile》环华企业家联谊会季刊,1998-1999
  《乡城生活杂志》月刊主编,乡城文教基金会,1994-1999
  1997、1998、2000年获行政院金鼎奖(人文社会类)推荐
  1999年获中研究文献出版品期刊类第一名
  
  【书籍出版】
  《府城百年滨海道:从青草崙到南萣桥》主撰,台南市政府,2014
  《红城恋影-老台南历史散步》个人着作,人人出版,2002
  《城市的角落》个人着作,人人出版,2001
  民国90年文建会好书大家读文学散文类推荐
  
  【摄影展】
  根定情深摄影展,乡城文教基金会,1997
  岛影摄影展,乡城文教基金会,1999
  
姚岚龄/协撰者

  
  台南市刊编辑室(飞鸿文化)採访编辑
  
  【学经历】
  《悠活台南-台南市刊》季刊採访编辑,台南市政府,2014/04-迄今。
  文化部古蹟修复工程工地负责人教材编撰及培训制度建立委託专业服务案助理2013.04-2014-03
  文化部传统抹灰技术调查记录计画案助理2013.03-2013.11
  古蹟历史建筑及聚落专业服务中心第四分区兼任助理,2012.8-2012.11
  牛头牌鞋业企业品牌文宣企画2012-2013
  树谷季刊採访编辑,2011-2012
  台南市政府市刊採访编辑,2009-2010
  企鹅图书文字编辑,2004-2008
  寂天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文字编辑,2003-2004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2002

图书目录

市长序 厚植历史记忆 书写在地风情
局长序 再现府城繁华梦
处长序 深耕文化内涵
推荐序 中研院台史所所长序
作者序 时代变迁中的林百货

序幕    
从林百货看台湾百货店的兴起    

第一章 时代背景    
台湾百货店的变化    
日治之前(清代)的百货    
明治维新后 日本大百货店的西化与发展    
日本百货店源起的两个不同系统    
1930年代日本百货店扩张    

第二章 台湾百货店的诞生    
百家争鸣的和洋百货商店    
1920年代台南的和洋百货商店    
1929年 台湾出现学习日本大百货店的经营论点    
日本大吴服百货店在台行销 台南出张特卖会    
1932年 台湾日式百货店开幕元年    
符合日本百货店的定义    
菊元抢得先机 林百货成为南部百货店龙头    
菊元百货与林百货之比较
    
第三章 移民梦 林方一创业历程    
林方一来台与日吉屋吴服店的学习    
梦之初始 29岁离乡来台    
日吉屋6年学习    
林吴服店营业开始与商业的活跃    
1926-1927年末广町的拓寛    
林方一于建筑组合的角色    
林百货的起建与林方一的去世    

第四章 粉墨登场 林百货开幕与经营    
家族与同乡之管理    
林百货支配人 藤田武一    
林百货管理阶层多来自山口县    
林百货经营之插曲    
林百货楼层之贩卖类别    
林百货之通贩行销与东亚旅行社    
食堂的记忆 吴新荣医生日记中的林百货    
林百货的危机处理与事件行销    
顶楼神社木造之火烧事件    
刊登道歉广告顺便行销    
首开台南高楼建筑消防演练    
最高楼成为跳楼自杀地点
林百货末广神社的由来    
稻荷信仰    
日本企业神社    
台南其它企业神社    

第五章 引领风潮 带动商业建筑新风貌    
城市街区的地标建筑    
台南商业地标建筑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    
末广町林百货商业地标的出现    
林百货建筑师──梅泽舍次郎    
总督府营缮课的协助    
台南银座建筑的仿效风潮    

第六章 洗尽铅华 1945-1997公营机构时期    
1945年 空袭 被轰炸的台南市    
1946年 日产接收与台南盐业公司
战后极短暂成为彰化银行台南分行与舞宴场    
林百货成为国营企业及军方使用的原因
1946-1969年 台湾制盐总厂办公室时期的林百货    
1976-1986年 保安警察第三总队办公室    
四楼 台湾省粮食局台南事务所    
五楼 空军单位及宿舍    

第七章 颓圮褪去 重生再现光彩    
修复,是文化意义的再现──徐裕健建筑师    
修复特色二三事    
结构与补强    
磨石子    
洗石子    
灯具    
空袭弹痕残迹    
电梯    
神社    
展示设计    

第八章 那些年 这些人 林百货口述历史    
林百货员工及员工家属访谈
顾客及战后不同年代、身分的人物访谈
一、缘定林百货 李钖铨与李陈锦莲    
二、江金梅女士 林百货第一代专柜小姐    
三、许黄进治 昭和时代故事被女儿改编成歌舞剧    
四、石允忠 林百货最佳员工代言人    
五、郭黄锦英 从林百货店员到木屐店老板娘    
六、潘元石老师 保留林百货童装人形木牌的插曲    
七、蔡来顺 穿着林百货童装的小淑女    
八、郑惇元 任职台湾制盐总厂在林百货办公二十年    1949-1969年
九、十全行颜德宏 听前辈说末广町的故事    
十、吴南仁    林百货转角的修鞋人 

第九章 风华再现 2014重新开幕    
开幕 承先启后    
古蹟再利用 林百货再利用的定位    
经营团队 以文化为本再创新    
空间设计 现代古典与台南味的空间概念    
理念 结合在地产业与设计    
品牌 林百货自己就是一个品牌    
企划精神 老台南味 老台南人    
产学合作 学生与文创百货的火花    
屹立台南  迎向百岁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厚植历史记忆 书写在地风情 台南市长 赖清德


  台南是台湾的第一个城市,坐拥多元历史文化魅力,指定及登录的文化资产,总数超过300笔。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古蹟、历史建筑、聚落、古物等有形文化资产,以及传统艺术、民俗等无形文化资产,不仅数量丰硕,更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宝藏。如何在时代的演进递嬗中,努力保存流佚在即的文化资产并将其发扬光大,虽然任务艰鉅,却也是吾人最甜蜜的负荷。
  
  台南为文化首都,合併升格以来,不仅首设文化资产管理处,综理文化资产保存业务,更竭尽全力进行文资修复、指定登录及传习纪录等工作。举凡艺师司阜的湛艺薪传、民俗艺术的传承发扬、史蹟风貌的修复再现、古物珍宝的研究指定等,台南市都有傲视全国的成果,每年也都获得国家最高额的预算支持。近年来,包括4项国定民俗、首批私部门收藏国宝的登录,5位国家级传统艺术保存者及文资保存技术保存者的指定,以及诸如林百货、知事官邸、全市各地日式宿舍群等有形文化资产的顺次修复活化,台南市都不负使命,为国人留下台湾历史上众多美丽的时刻。
  
  2014年起陆续发表的「大台南文化资产丛书」,精选本市重要古蹟历建、传统艺术及民俗活动,进行书写及出版,成为建构新时代「台南学」的重要一环。丛书里每一位执笔的专家学者,都以其历史之眼、细腻的心,笔下娓娓道出文化资产的迷人故事。文史专家的解说,不啻为让国人及市民朋友更深入了解大台南丰美文化的终南捷径,也传承了在地最可贵美丽的历史风情。
  
  文史书写是扎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形塑一个文化共同体集体记忆的主要方式。市府持续出版多元类别的文化丛书,期将台湾及台南的文化,予以系统性地整理、描述与诠释,厚植本土文化知识的内涵,相信有朝一日,这套丛书也将成为台湾与世界深交的知识橱窗。

推荐序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所长 谢国兴


  「草地俗 (发音耸),戴笠坐流笼」,这是台南人形容乡下人进府城,到林百货(五栈楼仔)搭电梯的时代光景。

  生活与文化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当代历史研究领域中生活史、物质文化史、新文化史逐渐被重视与成果突出,正是其写照。林百货的历史与重生故事,在陈秀琍女史的笔下,不只是林百货本身的历史经纬而已,经由秀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功夫,几乎将目前国内外所能找到的资料蒐罗殆尽,整理耙梳,配合数量可观的珍稀图片,故事被置放在日治时期台湾物质生活与历史建筑发展的整体脉络中,上下古今、前后左右、参照对比、观察分析,所以这不只是一册林百货的孤立掌故,而是一个完美的写作范例。

  在台湾文化资产再利用的案例中,林百货无疑是非常值得注目的案例,不只是老建筑重新注入新生命,更如作者所强调的,是文化、产业、创意、美学、设计、时间与空间情感等诸多元素的复合体。本书对林百货建筑空间在战后的利用与变迁,虽然只有短短的篇幅,却已展示台湾在过去曾有一段因特殊政治局势与体制造成的反文化与非文化时光,林百货的重新出世,让我们告别那一段有点不堪的日子,也让我们重新拥抱带着历史情感的新创意文明。

  身为一个老台南人,我乐意为秀琍、林百货与这本书喝采。

自序

时代变迁中的林百货


  是缘份吧,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将林百货写成一本书。

  记忆中,耳边总会听到长辈们说中正路林百货在日本时代就十分先进,不仅曾是台南第一高楼,有电梯、有时髦的商品和漂亮的专柜小姐,是南部最高档的百货店等等。但那是属于出生于日治时期长辈的记忆,因为对我来说林百货它是一栋阴暗的建筑,一楼转角有位修鞋人,公佈栏层层叠叠看起来有点脏乱,若要经过这栋建筑总觉得必须快速走过以免有落石或是窗户掉下来!每每看着这栋楼总无法想像它曾有的辉煌。
  
  第一次认真拍林百货约莫在一九九○年代后期,当时为了出版《红城恋影──老台南历史散步》,拍了林百货外观照片,当时也与修鞋的吴南仁先生有简单的对谈,没想到事隔多年写了林百货,让我想起他,他应该是和林百货相关的人事中最后离开这栋建筑的人。

  林百货的外观一直没太大的改变,所以让台南人一直记得它的风光。虽然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伴随着长久以来建筑内部不对外开放,林百货始终保有着神秘感,政府机关在民国70年代最后一批离开这栋建筑的保三总队撤离,落了锁后,除了顶楼的军眷户走侧边的楼梯进出林百货外,没多少人知道它内部的状况。在2003年,因公务第一次进到林百货内部,当时林百货断水断电已久,顶楼的军眷刚搬迁离开,我和同事王雯文前往拍照记录,拿着手电筒从侧边的楼梯摸黑走进到传说中的林百货,里面几乎没有光线透进来,我们小心地踩着阶梯,当时建筑内有些楼层地板倾斜,三楼还留有着厚厚一层灰的台盐书籍,顶楼违建一片混乱,八角型的电梯间损毁严重,从电梯天井往下看,是深不见底的黑。当时看到顶楼残破的末广社,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伤,心里想着,这是日治时期台南最高级的百货,昔日的繁荣有如幻影,如今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万分小心残破的建筑是否会崩裂。

  说实在,一个从1945年就早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高级百货建筑,超过一甲子历经不同单位的使用,再加上人去楼空的20年岁月,风华早已褪去,它能被保留下来而不是被改建,已经值得我们庆幸了。也因为2003年去拍照记录了一次,所以后来对林百货的讯息多少会加以留意,随着林百货进行整修,我也陆续做一些记录。2013年林百货整修完毕也准备OT,同年3月我于《台南文献》第三辑发表了一篇〈从高岛爱生堂到林百货-谈日治时期台南市的商业地标〉,就在这年年底,接到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的邀稿,没想到在2003年踏入林百货事隔10年后,答应出版林百货一书。

  原本设定林百货的书籍字数不超过三万字,一开始还烦恼想着:就一个昭和时期的百货店,怎么写到三万字?随着资料不断解读,深深觉得与其只写林百货,倒不如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做为切入点,以林百货的演变为轴线串连不同时代、人的故事,也因为访谈了许多人与历史文献的比对,使得这本书与其它古蹟介绍书籍大为不同,结果写到最后成书是六万多字。

  解读完日治时期,另一个高难度是关于战后的使用单位的部分,军方资料取得困难,台盐公司本身对于忠义大楼(林百货)记录并不多,南区粮食局的部分,多次打电话洽询资料一直没有回覆;而最后离开的保三总队则因时间久远、人员退休,几乎断了所有的线索,只能从台湾盐业档案、台湾行政长官资料档案、省议会档案及国家档案局去拼凑极有限的资料。本书的参考资料库从国内到日本各图书馆,共有二十几个之多。还有一个高难度是口述历史的部份,花了很长的时间,透过各种管道、多层关系,终于找到本书专访的十位人物,超过五十几位朋友提供许多关键人物的资讯及相关资料供作参考,在这里由衷地感谢这么多好友协力帮忙。就作者而言,这本书我自己花了很多心力做文献上的考究与访谈,希望从一个大时代去谈林百货,也希望读者从书中看到不同的角度,从时代、建筑、人、城市演变,到古蹟、商业、再利用等等,希望能以不同面向来诠释林百货这栋与台南人有着特别情感的古蹟。

  最后感谢姚岚龄小姐协助撰写本书部份稿件及协助摄影、编辑校对。

图书试读

一、缘定林百货 李钖铨与李陈锦莲
 
1931-1945林百货商品主任(林商店时期之员工):李钖铨
1936-1945林百货领带部店员:李陈锦莲
受访者:李建畿(李钖铨长子)
 
故事从林百货的两只老柜子说起。
  
2014年林百货整修再开幕,一楼放着两只柜子,那是2009年一位台南市民捐的,载明是原本林百货的商品柜。林百货开幕前夕,由文化局出面向台湾历史博物馆将柜子迎回林百货,老柜子整理后光鲜亮丽,这柜子不止是1932年林百货开幕留下来的老古董,更重要的是这两只老柜子装了一个属于林百货的昭和时期浪漫故事。
 
李钖铨──林百货资深员工
  
出生于大正7年(1918)的李钖铨,家住老松町,因为阿公李其温在台南师范学校教授汉学,因此李钖铨跨了学区到当时台南师范学校附属公学校(今台南大学附小)上课。昭和6年(1931)三月毕业后,同年五月进入林方一商店当店员。李钖铨从林百货开幕任职到1945年林百货结束营业为止,共14年的时间之久,李钖铨数次获得当时台南市商工会议所颁发ハヤン百货店优良员工的奖状(如图),其中有一张是昭和12年(1937)2月17日由当时的台南商工会会长颁发五年以上的模范奖状,内容载明李钖铨于昭和6年五月进入林百货服务满五年以上表现优异,由这张奖状可推算当时李钖铨进入林百货的时间。
 
林百货支配人藤田武一证婚
  
因为李钖铨的表现优异,渐渐受到重视,后来二楼的主任吉贺幸一被征召到海外从军,李钖铨被升为二楼主管,这在当时以日本人为主管的林百货极少见。1941年太平洋战争起台湾物资统制,日本进口的商品有一定的配额,为了业绩,李钖铨帮忙找台湾在地的货品进到百货店来卖,受到当时支配人(总经理)藤田武一的重用。所以他在1943年于林百货任职其间,于台南神社举行婚礼,主婚人就是藤田夫妇(如图)。
 
李钖铨的太太陈锦莲,是当时本町南北杂货商陈大溪(陈丕)的女儿,当时陈锦莲于大正11年(1922)末广公学校毕业后,大约于1936年进入林百货在二楼领带部工作。她和李钖铨相差4岁,两个人在林百货工作认识、恋爱到最后结婚,连结婚誓词都用毛笔写在一张有林百货浮水印(隐形墨水)的宣纸上,十分特别,极有历史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这本书时,就被它富有历史感的书名和封面所吸引。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而细致的笔触,为我描绘了林百货这座“台南银座”的辉煌篇章。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建筑细节的刻画,例如那些充满几何感的窗户,以及在当时看来极为前卫的内部空间设计,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建筑师们充满了敬意。读到关于林百货如何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购物场所,引领着潮流,吸引着无数人目光的篇章时,我仿佛能看到身着旗袍的女士们,手提精致的皮包,悠闲地穿梭其中。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描写,这些细节让林百货这个建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我特别被打动的是,林百货在经历了历史变迁后,如何凭借着坚韧的生命力,被重新发掘和活化,成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地标。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引人入胜,让我对林百货这座建筑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切的感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建筑物的价值,可以超越时间,成为一座城市不朽的记忆。

评分

我对《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这本书的感受,更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一开始,我就被作者对历史的严谨考证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折服。书中关于林百货建造初期,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的描述,让我对那个时代工程师和建筑师的智慧和毅力充满了敬佩。特别是关于那台至今仍在运转的“肌电一体化”电梯的介绍,光是想象它在当年是如何令人惊叹,就足以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技术性的信息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商品陈列的描写,从琳琅满目的日用品,到后来引进的舶来品,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品味。当我读到关于林百货如何成为当时台湾年轻人约会、社交的场所时,我仿佛能听到轻快的音乐,看到衣着光鲜的少男少女们,在明亮的橱窗前驻足,分享着彼此的喜悦。作者对社会文化变迁的观察也极其敏锐,书中对林百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当时台湾社会的思潮相互影响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商业的载体,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建筑物的历史,更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在其中所承载的情感和记忆。

评分

《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不如说是一段关于时间、关于记忆的旅程。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林百货这座“摩登五栈楼”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建筑设计理念的探讨,那些Art Deco风格的线条,以及巧妙的空间运用,都体现了那个时代设计者的前瞻性。读到关于林百货如何从最初的“生活必需品商店”,一步步演变为引领时尚潮流的“百货公司”,再到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时代的印记。书中对不同时期林百货所售商品的描写,以及这些商品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都让我大开眼界。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林百货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起伏,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视角,讲述了它如何克服困难,重焕生机。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建筑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触《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关于台南历史的资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林百货的“前世今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建筑结构的细致描绘感到惊叹,那些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间,都展现了当时建筑技术的先进性。书中对林百货如何从一个满足基本需求的场所,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购物、社交、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空间的过程,描绘得非常精彩。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观察,林百货就像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台南这座城市的演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读到关于林百货如何从一个商业帝国,经历风雨,又如何被重新赋予生命,成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地标时,我感到非常感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这座建筑的深厚情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建筑物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我一直对老建筑怀有浓厚的兴趣,而林百货这个名字,早已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作者以一种非常扎实的考证和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林百货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到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再到它辉煌时期的种种景象,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建筑风格的解读,那些Art Deco的韵味,以及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读到关于林百货如何成为当时台湾最先进、最时髦的购物场所,以及它如何引领了新的消费潮流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社会背景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描写,这让林百货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尤其被打动的是,林百货在经历历史变迁后,如何被重新赋予新的生命,成为一个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空间。作者的叙述非常真诚,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一种平和而深沉的方式,讲述了这个建筑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建筑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载体,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

评分

《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年代感的奇妙世界。我不是一个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人,但这本书却让我对“摩登”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非常流畅的叙事方式,将林百货从初期的设计理念,到建造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再到投入使用后的辉煌,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建筑美学的探讨,那些Art Deco风格的装饰,简洁而富有力量的线条,以及室内采光的巧妙运用,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设计大师们的匠心独运。读到关于林百货如何引领当时的时尚潮流,引进新奇的商品,并成为人们心目中“最时髦”的去处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空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社会风俗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描写,这些细节让林百货这个建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特别是关于林百货在战后,如何艰难维系,以及最终被活化的过程,让我看到了一个建筑物的生命韧性。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伤痕,而是用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讲述了林百货的完整故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化”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文化品味的塑造。

评分

初次翻开《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我怀着一种探寻旧时光的好奇心。台南,这座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充满故事的城市,林百货这个名字更是自带一种复古的魅力。书页翻动间,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的留声机在低语,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淡淡的檜木香气,那是属于历史的独特味道。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林百货从无到有,再到辉煌,乃至经历风雨后的重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建筑本身细节的描绘,那些雕花的扶手,复古的电梯,甚至连窗棂的造型,都被赋予了生命。读到关于当年林百货如何成为时尚指标,引领潮流的篇章时,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身着旗袍的女士们,手持洋伞,步态摇曳地穿梭在其中,空气中弥漫着时髦与精致。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史实陈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珍贵的口述资料,将这些冰冷的日子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林百货经营理念的探讨,从最初满足日用品需求的百货公司,到后来成为文化艺术的展示空间,这种演变本身就充满着时代变迁的印记。读到那些关于林家与台湾本土文化的结合,以及林百货如何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台南人的记忆,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那些曾经的繁华,那些错落有致的楼层,每一个角落都仿佛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我去发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城市记忆、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座我曾以为熟悉的城市,发现了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厚底蕴。

评分

《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封来自过去的,充满温度的情书。我并非历史学家,也不是建筑专家,但我被书中那种真挚的情感和细致的描绘所打动。作者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林百货的故事,从它最初的规划,到落成时的轰动,再到那些无数个忙碌的日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摩登”这个词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建筑风格的西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到关于当年林百货如何汇聚了最前沿的商品,最时尚的设计,以及最优质的服务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书中对不同楼层的商品分布,以及每个楼层所代表的消费阶层和生活方式的描绘,都极具画面感。我曾想象过,在那个年代,能走进林百货,挑选一件心仪的物品,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作者还着重描绘了林百货在战后,如何经历磨难,又如何凭借坚韧的生命力,重新焕发生机。这种韧性,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一个具体的建筑,与一个时代的精神、一群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评分

初次接触《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我带着一种探寻“台南银座”背后故事的好奇。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为我展现了这座“摩登五栈楼”的传奇。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以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将林百货的兴衰变迁娓娓道来。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建筑细节的描绘,例如那些复古的电梯、精美的内部装饰,以及各个楼层的商品陈列,都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读到关于林百货如何成为当时台南最时尚的购物天堂,引领着潮流,吸引着无数人目光的篇章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活力。书中对林百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台南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分析,让我对林百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被打动的是,林百货在经历战乱和历史变迁后,如何凭借着坚韧的生命力,最终得以保留并活化,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地标。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引人入胜,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建筑物的生命,可以如此绵长,如此富有故事。

评分

我拿到《林百货:台南银座摩登五栈楼》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那充满复古韵味的封面设计。翻开书页,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林百货从一张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展现出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建筑细节的描绘,例如那些充满几何线条的窗户,以及在当时看来极具创新性的内部空间布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工匠们一丝不苟地打磨每一个细节,以及设计师们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付出的努力。书中关于林百货在不同时期,如何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对这个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青春梦想和家庭温馨。我特别被书中对林百货与台南城市发展关系的阐述所吸引,它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塑造了城市的风貌。读到关于林百货如何从一个纯粹的商业建筑,逐渐演变为一个文化地标的历程,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而是用一种朴实而真诚的笔触,将林百货的价值和意义娓娓道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建筑物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能够穿越时空,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产生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