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漂泊浪淗沙 小畜异乡成我家
待月停琴翻子史 中原再望塞翁马
《陈逸松回忆录(战后篇):放胆两岸波涛路》
不只是关于陈逸松先生的个人生命史,
更是一本关于台湾战后历程的时代史;
突破了两岸分隔的历史界限,打开了新的历史空间和想像。
陈逸松是日本殖民时期的第二代台湾人,这一代人并未见证由清入日的改朝换代大震动,而是在殖民统治进入稳定期后才出生,接受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教养。而这一代台湾知识分子求学、成长时恰好遇上全球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左翼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期,受到世界思潮之影响,一方面痛恨殖民地歧视统治,一方面怀抱左翼理想,而且在他们最有活力的青年时期迎来了日本殖民终结、台湾光复、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时代巨变。
这群「新台湾人」从1930年代开始活跃于政治、文化、经济的舞台,此后至1950年代为止的大变局中,有人入狱,有人冤死,有人逃亡,或者沉默噤声。陈逸松身为其中的一分子,他的一生经历足以见证台湾从殖民到战后的历程,本书所述即为其战后时期的回忆。
陈逸松自认是社会主义者,但实际上他的主张一贯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而且是个厌恶理论空谈、一无所惧的亲身实践者。他在日本殖民时期被视为反日知识分子的代表;在1945年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迎接新政权,独资创办《政经报》,隔年当选台湾省参政员;1947年加入「二二八处理委员会」,1948年出任第一届考试院考试委员,赴南京就职;1949年兼任撤退来台的中央银行常务理事,1956年与张深切合作拍摄台湾第一部电影《邱罔舍》,1967年环游世界时初次接触海外台独运动,1971被「羊羹事件(花旗银行爆炸案)」牵连,开始受到警备总部严密监视,1972年前往日本、美国;1973年受中华人民共和昨总理周恩来之邀访问中国,随后留下担任人大代表,并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以及刑事诉讼法等多部法律的修订工作;1983年离开中国赴美定居。
陈逸松为中共政权服务,使其成为海外黑名单,长期不能回到台湾,直到解严后的1997年才再度踏上故土,三年后辞世于美国休斯顿。
评论这样的一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最适切的解答就是「人道主义」。
陈逸松关心的是为被压迫者争取自由,在这样的原则下,他坦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无论是协助修订宪法或者刑事诉讼法等法令,其出发点均在于「保障人权」,无论中国的法律条文和实际施行的状况有多大的落差,陈逸松只是尽一己之力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而非站在中国之外空言批评。
在过去数十年里,像陈逸松这样勇于追求个人理想的生命史,并不容易被台湾社会知晓,更不用说是理解。《陈逸松回忆录(战后篇):放胆两岸波涛路》是第一部详细呈现他后半生抉择与行动的回忆录,这样一本书,确实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战后台海两岸史中许多陌生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