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玛星

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玛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哈玛星」为日文「滨线」铁道(はません)一词的转化,
码头与铁路造就了这块繁荣街町,
曾是高雄最多日人定居之地,南台湾中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区域。
踏足「哈玛星」,就像沿着铁轨走进了专属高雄的时光隧道。

  解构高雄港都的前世今生 →
  升起于台湾山海之滨,铁路与航线在此交会,
  填海造陆打造出来的「哈玛星」街町,述说高雄港市百年荣耀!


  想了解高雄港区「哈玛星」这块土地,就靠这一本。

  「哈玛星」是日治时期由日本人填海造陆所打造出来的新街区(位高雄鼓山一带),也是今日高雄市内新兴文化景点之一。

  本书追溯哈玛星的前世,摹画出高雄港都从清末打狗港至今日新风貌的发展脉络。

  作者实地探寻,精心蒐集各类资料,以深入浅出的内容加上详细图解,让您犹如登上时光列车,巡视那些被遗落的历史!

  ★用说故事方式,娓娓述来由小港口变身成今日国际转运大城的高雄港都发展史
  ★图文并茂,辅以大量相关珍贵照片、整理有序的表格及参考地图
  ★感受台湾史风华,深入在地采风底蕴,跟随「文化旅游」新潮流!

  在地人眼中的《 哈玛星 》

  *高雄市长 陈菊:
  高雄市以港起家,哈玛星是「港都」发展的起点,一切都可由此追本溯源。

  *高雄市文化局长 史哲:
  哈玛星「移民马赛克」的独特群像,在同一空间中相互交叠,与今日生活在哈玛星的人们及访客持续对话。

  *高雄在地文史学者/文藻外语大学教授 张守真 教授:
  哈玛星就打狗(高雄)的历史而言,是现代化新兴市街的先驱,许许多多的「第一」诞生在这儿。

各界齐声推荐

  学术界:交通大学前校长 张俊彦/淡江大学前校长暨前监察委员 赵荣耀/高雄在地文史学者 张守真

  企业界:庆富造船公司总裁 陈庆男/丰国水产事业董事长 蔡定邦

  棒球界:兄弟象前总教练 林易增/Lamigo总教练 洪一中

  文学界:历史奇幻作家 王家祥/联合文学总编 王聪威/诗人作家 焦桐

  流行音乐界:台语小天后 黄妃/典选音乐公司总经理 王方谷

  宗教界:高雄代天宫管委会理事长 周和胜

  环境保育界:高雄市野鸟学会前会长 欧瑞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文环


  高雄市大寮区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文化及语言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专长台湾历史与文化研究,致力地方文化资产之调查、研究与保存,近年代表作品《空间与历史:旗山文化资产之历史论述》、《图解台湾民俗》【热闹逗阵版】(与林怡君合着)。

蔡侑桦

  云林县北港镇人,国立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建筑学博士。专长为台湾建筑史研究,代表作品有《1930年至1945年间台湾总督府台南高等工业学校的校园建筑》。

黄于津

  高雄市三民区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文化及语言研究所硕士,硕士论文〈日治时期高雄市「哈玛星」社会构成之研究〉。

蔡佩蓉

  高雄市苓雅区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台湾历史文化及语言研究所硕士,喜爱策展、热中地方研究,目前就读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博士班。

畲健源

  高雄市鼓山区人(哈玛星人),国立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助理教授,经济学博士。专长为公共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与应用个体计量经济学,近年代表着作 "Social interactions in voting behavi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trategic voting and the bandwagon effect"(与 Haldun Evrenk 合着)。

图书目录

踏话头:哈玛星之历史定位

第一部 高雄港与哈玛星
一、清末打狗港与打水湾
二、打造「哈玛星」,开创新港都
三、高雄港蓬勃,哈玛星兴替

第二部 市街空间与日治遗产
四、市区改正与空间构成
五、高雄市第一街
六、新滨地,海陆运大枢纽
七、高雄的课长町

第三部 移民社会与产业
八、日治时期的移民与职业
九、战后的移民与信仰
十、产业变迁与渔业兴衰

尾声:文化资源与未来想像
后记

图书序言

作者的话

文化资源与未来想像


  近几年,哈玛星被游览车所苦,每天两百多辆大型巴士「路过」前往西子湾观光,造成壅塞交通、恶化环境。市府交通局提议定点接驳以减缓交通困扰的想法,却不为在地社区团体组成「哈玛星愿景联盟」所接受,毕竟定点接驳仍只是把哈玛星视为「路过」的交通干道,何不想办法吸引「路过」的观光客驻足流连,或许才会两全其美。当然,街区发展有很多可能,留住旅人、发展观光只是其中一种选项。诚如第十篇文末的产业现况调查,目前哈玛星453商家,近六成是生活消费产业,过去主体产业流失,如何在产业断层中寻找出路,确实愁煞许多人。本书研究历史、关心文化,若能从中梳理出具价值的文化资源,或可作为带动未来哈玛星转型的某些想像。

  山海和铁路是第一项文化资源,这是大面积的空间载体,体现人与自然互动的文化景观。哈玛星是日本人纯手工打造的港埠新城区,依循着山脉,日本政府宛如土地魔法师,将河川变铁道,改潟湖为街区。而公园这个可培育的自然,伴随新街区发展缘山而来,初为打狗公园,后在裕仁皇太子的加持下,扩大为寿山纪念公园,1927年更被票选为「台湾八景」之一。从知名画家吉田初三郎于1935年所绘制台湾八景系列明信片中的寿山,或可略窥一二。寿山图虽然刻意彰显寿山和神社作为构图焦点,但整体画作是将寿山/神社/街区融为一体,从而再现画家心中「哈玛星」作为高雄港都的城下町之空间意涵。至此,山不只是物质的山,它已成为街区人们的精神寄託与文化象征,更结合海港与铁路共同缔造历史与文化。如今,山褪去神圣性,更贴近人与自然互动应有的认知和生活;海不再流通货物,却能承载更多的浪漫和休憩;铁路疏离人们已许久,自转车、轻轨或可弥补过去的疏离。若把视野扩大,哈玛星的空间资源可串联哨船头、旗津和蓬莱港区,从而结构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高雄市以港起家的历史缩影,是高雄市最能引人注目的空间体。

  老屋是第二项文化资源。顾名思义,老屋是指有一定年月的建筑物,至于多少年以上才有资格定为老屋,依台南市政府的定义是四十二年以上,这个界定如何决定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老屋这件事。

  老屋是前人的遗物、历史的见证,宛如时空胶囊承载人们的记忆。您一定有过「人去楼空」的感怀吧!感怀「人去楼空」就是一种旧地重游致使记忆油然而生的写照,那当下,记忆宛如解开时空胶囊般豁然。这种豁然因人而交织各种情绪,是怀旧也不只是怀旧,那是一种非定性的化学变化,可丰富生活与生命,亦可涵化为生产的能量与元素。文创就是众多因记忆/回忆而文化再生产的非定性化学变化的成果之一。「触景伤情」不也告诉我们,记忆常以空间为定锚,某些记忆会因时空和人事而封存在某空间里,常常是在「触景」后才会勾起记忆而「伤情」,可见记忆和空间是有所连结的。有人曾对笔者说,把老屋拆了再盖一栋新屋,百年后这栋新屋也会成为老屋,干么要保存老屋呢。这种诡辩言词其实是对空间记忆的无知,不断拆屋新建的行为破坏记忆与文化的累积,无法累积就会出现记忆断层,甚或集体失忆。老屋不能端看使用价值,更不能只谈交换价值。一栋历经世代交替的老屋,拥有者、使用人理应感受甚或了解创建者及历史过程的种种,若能把老屋转念为可永续性的「公共资源」,或许更能感受跨代穿越时空所传达的讯息。那么,哈玛星究竟有多少老屋?这是个不好说明白的问题。哈玛星依然保有日治时期不少老屋,如已列入文化资产的武德殿、爱国妇人会馆、旧三和银行,以及还在讨论中的广三老屋群等,它们历经二次大战的砲火洗礼,以及战后产业繁荣、人口密集的改建高峰期,还能保留下来,可真是奇蹟。而战后第一代兴建的建筑物,传承日治时期的匠师技术和风格,不仅坚固且具特色,相当令人着迷。老屋不仅是记忆过去的跨代资产,未来也会是哈玛星转向绿色产业的重要资源。

  第三项文化资源是民间信仰。哈玛星家庭私坛不算,至少有23座庙坛和2座基督教会,以代天宫最具号召力。代天宫主神王爷是海洋信仰,每年定期两次返回蚵寮保安宫和南鲲鯓代天府两座母庙进香,以及后续敬神、安五营的仪式,几十年来已广受信徒认同和各界的瞩目。文龙宫的神祇来自安平,紧邻海港,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清云宫和龙凤宫的传说故事有其特色。哈玛星常民文化的软实力是有魅力的。

  将点、线、面等各项文化资源标示在地图上,可见出哈玛星及周边已累积相当的潜力,只因过去空间戒严,哈玛星的山海和铁路都成了警戒线,文化资源因而被疏离、遗忘,甚或造成空间纹理的混杂现象。未来诸多历史文化仍有待整理、转化,环境可借由市府的都市修缮计画加以改善,让整体空间文化更优质且丰厚。事实上,目前捷运已带来众多人潮,轻轨预定今年(2015)底通车,既有的临港线势必可活化进一步提升人气,观光休闲产业逐日加温。未来若能善用各类多元文化资源,哈玛星转向兼具生活休闲与文化观光的胜地,其实是可以想像与期待的愿景。

李文环、蔡侑桦/撰

图书试读

二、打造「哈玛星」,建造新港都
 
「哈玛星」乃是从日文「滨线(はません)」的语音转借而来,而滨线原是日治时期纵贯铁路最南端紧邻港埠的铁道线。二次世界大战后,住民将「はません」书写为「哈玛星」,泛指今日五福四路底铁路平交道以南至港埠,向西至西子湾洞口和第一船渠所围合的街区。对照历史,这个街区范围约是当时的凑町(五个丁目)、新滨町(一、二丁目)、山下町(一丁目)等。令人好奇的是,「山下」或「新滨」不也可以指涉哈玛星的山与海,为何历史记忆执着转译「滨线」——这样一处人造空间却具现代意义的词汇?解读「滨线」,或许可以釐清高雄以港领市的历史底蕴。
 
滨线初体验
 
1900年11月28日,纵贯铁路「台南——打狗」段完工,铁道部在打狗临时停车场(以下简称:临时停车场)举行盛大的通车仪式,部长长谷川清率官员暨台南县绅商等964人出席。仪式后,高台掷饼、梨园演唱等余兴节目相继上演,并置清酒任观礼者畅饮;当夜幕低垂,烟火、花灯将打狗点亮为不夜城。这场热闹奢华的通车仪式似乎预告打狗璀璨的未来。
 
在打狗滨海处设置临时停车场,无疑开启铁路连结海港的输运蓝图,也是滨线的滥觞。临时停车场约位于今日鼓山一路87巷对面一带,惟其与当时货船停泊水域——哨船头之间,仍需水运接驳。因此,除设置货物装卸场之外,临时停车场旁还挖掘船渠一座;船渠连通打狗川支流(按:约于第二次筑港初期填平、失),并设置栈桥方便旅客上下船。如此规画,是以临时停车场集结铁道陆运,再借由船渠引导水运,试图达到海陆运接驳的机能。陆运方面,铁路运费非常低廉,临时停车场的集货功能遂就相当显着。但是,如何克服海港的天然障碍,则是近代打狗港的海运课题。
 
船渠狭窄、打狗川支流过浅,海陆接驳的初体验不甚理想。官民乃有疏濬打狗堀(按:打狗运河)的共识。1901年2月间,大坂商船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大坂商船)首表赞成,捐2000圆以为浚渫费,陈中和等也捐4000余圆响应。近代高雄第一条运河于焉诞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