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礼赞

1949礼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共产党史观、国民党史观与台独史观外,
重新解读历史符号──「1949」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国,新中国建立。
  1949年12月7日,国民政府迁移台湾,新台湾从此诞生。
  台湾海崃两岸人民各有他们的1949,1949年之于新中国,主要是政治的意义;
  1949年之于新台弯,则是文化的意义。

  1949年是台湾的年分,它赋予台湾一种历史定位的架构。
  就汉人的观点看,1661、1895与1949是台湾史上三个最关键性的年分。
  1661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汉人移民作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主轴就此奠定。
  1895年日人据台,台湾很快的沦为新兴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迅速卷进了「文明化」的现代性行程,进入现代的世界体系。
  1949年的历史地标则是国民政府败退入台,结果是前所未见的大量移民涌入台湾。

  《1949礼赞》是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杨儒宾先生最新着作,在共产党史观、国民党史观与台独史观外,对「1949」此一历史符号的重新解读。全书重点论述为:1949渡海南迁,是国史上足以抗衡东晋永嘉渡江与南宋靖康渡江的三大南迁事件。1949是台湾史上三大移民潮中文化意义最丰富的移民事件。1949创造了「两岸三地」的新知识范畴,新中国、新台湾与新香港同时成立。1949后的台湾学术是民国学术的继承者,是另一种五四精神的发扬者。1949两岸的曲折发展指向了中国现代性与西洋现代性的衔接。跨文化性格的台湾经验,提供了形构中的新中华文化很重要的理论资源。

  本书的缘起虽始于作者杨儒宾的自我叩问,但摸索方向明确,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公共论述。

  作者杨儒宾认为,我们这群在后1949大分裂时代生长的人别无选择地,被命运狠甩在东西冲突与古今交会的衔接点上。我们个人生命的成长与框住我们生命的世界一起演变,时代的浪潮推着我们穿越蒋中正、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以至即将被穿越的马英九的时代。 然后少年子弟江湖老,愤青被流光带入哀乐交集的中老年。

名人推荐

  在太阳花运动后有了大翻转。在反中成爲时尚的此刻,本土的爱台的杨儒宾无疑干冒大不韪,「礼赞」1949,推崇台湾作爲「南渡」文化的终点,俨然将台湾置于大中国历史的脉络里。──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Edward C. Henderson 讲座教授)

  说到1949,通常我们想到的是「撤退」、「迁台」、「毋忘在莒」这样带着创伤的字眼,杨儒宾却别出心裁、隆重地用了「礼赞」。杨儒宾聚焦1949年,却如鲲鱼化大鹏,翱翔于历史的纵长与云空的广袤之间,将我们带向不一样的视角,看见不一样的1949。── 陈怡蓁(趋势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暨执行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儒宾


  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爲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着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编着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等书;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图书目录

序一 纳中华入台湾(王德威)
序二 黄土地与蓝海洋(陈怡蓁)
自序

1949论
1949的礼赞
历史灾难与文化传播
历史灾难与历史机会
1949与新儒家
中华民国与后1949
不只是苦难的故事

1949与民国学术
1949大分裂与新汉华人文知识的再编成
东亚视座下的台台湾人文科学
尚未谢幕的谢幕语
在台湾谈中华文化
台湾的创造力与中华文化梦
在民国思考「民国学术」
儒家的现代性?

1949与两岸儒学
在台儒家与渡台儒家
两岸三地:新中国与新台湾
瀛岛百年一任公
二二八百年祭
辛志平、郑成功与能久亲王
赵老!赵老!

1949与清华大学
为什么是清华
清华与民国热
留待后人补
清华门的番茉莉

图书序言

1949的礼赞

一九四九年,一个不太受世人注目的历史年分,此年欧洲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除了这个事件较受注目外,美、亚、非洲个别地区都有些骚动,但都不成气候,相对而言,世界局势可谓大体平静无波。此年上距一次大战善后会议的巴黎和会,恰好三十年,距离引发中日十四年战争的满洲事变十八年,离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已四年;此年下距古巴危机十三年,离越战结束二十七年,离象征冷战体制崩溃的柏林围墙倒塌四十年。比起上述的年分,一九四九此年在欧美史上或第三世界史上,都没有太重要的地位,它似乎是个可以被忽略的数字。但一九四九此年在两岸关系上却是举足轻重的,此年十月一日中共建国,新中国建立,尔后的世界政治版图就此全面改写。此年十二月七日,国民政府迁移台湾,在一种更深层也更悠远的意义上,新台湾从此诞生。台湾海崃两岸人民各有他们的一九四九,一九四九年之于新中国,主要是政治的意义;一九四九年之于新台湾,则是文化的意义。

一九四九年是台湾的年分,它赋予台湾一种历史定位的架构,台湾则充实了一九四九年在东方历史上的意义。纵观台湾四百年史,历史断层特多,文化意义的累积常无法连贯。大断层的断裂点通常是政权的递换所致,而随着政权的递换往往会带来移民潮的涌入。就汉人的观点看,一六六一、一八九五与一九四九当是台湾史上三个最关键性的年分。一六六一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欧洲海权在台湾的扩充行动戛然中止,汉人移民作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主轴就此奠定。一八九五年日人据台,台湾很快的沦为新兴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这个岛屿迅速的卷进了「文明化」的现代性行程,它领先它的大陆兄弟,进入现代的世界体系。一九四九年的历史地标则是国民政府败退入台,撤退虽是内战所致,但也是尖锐的意识型态斗争的结局,其结果则是前所未见的大量移民涌入台湾。在这三个转折期中,一九四九年的移民潮数量最大,改变的社会结构最深,牵动的国际因素最复杂,但也最有机会搭上历史的列车,让台湾走出灰白黯淡的默片时代。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