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台籍口译官在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两岸领导人身边
见证台湾国际地位转变的历史性时刻
以第一手访谈直击七十年间中、日、台的外交祕辛
看台湾人如何在时代的动荡中坚持信念、寻找认同
如何于诡谲多变的国际情势下,摆盪于台、中、日三地的政治角力中
1972年9月29日,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两国邦交正常化,也正式宣告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与日本「断绝邦交」。从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以及美国国策顾问季辛吉祕密访中,到隔年美国尼克森总统及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陆续访中,台湾的国际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变。
在海崃两岸的外交前线见证这一幕的,无独有偶,是两位背景相似、生命轨迹与台湾、大陆和日本三地都息息相关的两名台湾人。
林丽韫──二战前生于台中,战争期间因父亲不满在台湾所受到的殖民歧视,带着家人到日本神户生活。二二八事件让她与她的家人对国民党政府彻底失望,怀着热血、改革祖国的心情,自小受日本教育的她,毅然在高中毕业后决定回到「祖国」,建设「新中国」。在中共建国初期,中共缺乏通晓日语及日本文化的人材,这位年轻、了解日本、又操着一口流利的关西腔的台湾女孩,成为周恩来身边的日语口译官,见证毛泽东、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密会的历史瞬间,更成为「中日建交」密会中,有记录可循、并能接受作者採访的唯一参与者。
林金茎──出生于台南,战后曾短暂前往上海留学,之后成为少数进入外交部的台湾人。派驻日本期间是唯一一位在见证台湾与日本断交的台籍外交官,也长年担任蒋介石及宋美龄的日语口译官。当林丽韫的回忆展现了中日两国领导人通过几场密谈决定外交方向时,林金茎的经历则显示台湾外交官如何在变化多端、危机重重的国际局势中,试图力挽狂澜的决心及辛苦,以及最后无力回天的绝望。
许多战前受过日本教育的台湾人,都刚好在可以接触到台、日、中「三颗心」的环境中成长。这个世代的台湾人体认到自己有「三颗心」,在回首自己一路走来的道路时,有时令人感到不解的慎重,有时又有着复杂的曲折。他们各自因为二二八事件、国共内战等时代的动荡而做出不同的决定,或根留台湾、或定居日本、或前往中国大陆。凭借着「通晓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台湾人身分,这些人成为两岸外交推动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本书作者本田善彦亲自访谈书中多位主要人物,以林丽韫及林金茎为中心,扩及左翼青年李登辉的老「同志」吴克泰、因亲人在二二八事件中蒙难而痛恨国民党,选择回到大陆参与对台工作的郭平坦,以及知名旅日作家陈舜臣等人,牵扯出台湾人在战前战后的复杂心态、选择留在台湾或回到「祖国大陆」的心情、在大陆从事对台工作的概况,以及海崃两岸微妙关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透过访谈,本书揭露许多史料档案未记录的外交秘辛,包括在毛泽东与田中角荣的密谈、周恩来的外交手腕、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及何香宁之子廖承志在中共对日工作的重要角色、台湾与日本断交前焦急探寻情报的驻日代表,以及台独人士访问中国大陆的背后真相。
从这些个人的生命故事,可以看到在台湾人在这动盪的年代,如何摇摆于台湾、大陆、日本之间,每个人像是有「三颗心」一样,依循着自己的信念,尽力维持这三块土地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