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与1895

「小的」与18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台湾历史
  • 1895年
  • 日治时期
  • 战争
  • 社会变迁
  • 家族
  • 文化冲突
  • 台湾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95年,清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确定割让台湾,
  这是台湾命运剧烈变动的一年,
  台湾人民在这场变局中,
  如何获得被割让的消息?
  对于新的外来统治者有哪些意识与行动?
  对日本人有什么想像?
  而对于抵抗外来政权的领导者及参与者又有什么评价?

  本书有别于官方记录,而从仕绅、文人的诗文,以及庶民社会流传的歌谣、俗谚等,拼组出台湾人民面对时局遽变时的各种因应及面向。

  面临鉅变何自处?
  1895年,岁次乙未,上半年是光绪,下半年变成明治,另一个陌生的国家成为台湾的新主人。

  曾喜照盐寮迎战近卫师
  1895年5月29日,日本近卫师团在东北角的盐寮登陆,曾喜照在盐寮迎战……

  奇女子陈法与日军入北门
  辜显荣代表绅商撑伞系白布领日军前进台北,承恩门内的陈法好心地递出竹梯,帮助日军兵不血刃地入城,小女子也算改变了大历史。

  阿凸仔亲历台湾改朝换代
  身为记者及领事,礼密臣(James W. Davidson)观察到日军登陆前台湾民众的反应,以及如何看待台湾民主国。

  上帝比天皇更伟大
  面对大变局,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为了保护教堂与信徒,亲自面见了乃木希典与儿玉源太郎总督。

  魂断异乡的「河南勇」
  台湾民主国覆亡,官员仓皇逃离,未能依法妥善遣送返回清国的军队,成为被遗弃的散兵游勇,四处掠夺财物……

  易帜频繁不胜其烦:日军与抗日军、义民与顺民
  政权变动,小民在日军与抗日军、顺民与义民之间游移摆盪,甚至有一日易帜数次不厌其烦的感叹。

  台南牧师成为和平使
  1895年10月日军进逼台南,刘永福熘之大吉,台南城陷入乱局,长老教会牧师只好担当和平使者,让日军顺利接收台南,台湾民主国正式瓦解。

  二十年后再相逢:屏东潘家故事
  1895年,恆春猪朥束社新头目潘文杰曾协助汉人抗日,之后转为支持日方……潘家两代人二十年后再与日人相逢,家族故事也是家国大事。

  日丸旗照后山:刘德杓的故事
  驻扎后山的清国副将刘德杓,面临对局,从对付原住民转为与日方周旋,一直到被遣返清国……

  花莲李阿隆与日人的周旋
  花莲太鲁阁地区通事李阿隆,在1896年的新城抗日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台人初识新日本
  随着新政权的开展,台湾人在各种面向上对现代性的迎头追赶,交相构筑成一个现代化的殖民地社会。

本书特色

  1.1895年,这台湾命运剧烈变动的一年,看台湾人民在当时「宰相有权能割地」的时空背景下,如何因应时代的变局。
  2.从仕绅、文人的诗文,以及庶民社会流传的歌谣、俗谚等,拼组出台湾人民在面对时局遽变时的各种面向。
  3.继《「小的」台湾史》之后,再次以寻常百姓的角度书写台湾历史。
《未至之光》 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失落的史诗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阿历克斯·文森特] 类型: 历史悬疑/哲学小说 字数预估: 约15万字 --- 引言:时间的褶皱与被遗忘的低语 《未至之光》并非追溯某部特定文献或已知事件的记录,它是一部深掘人类心智边界、探索历史叙事结构如何塑造我们对“真实”理解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一个在主流历史记录中被刻意或无意地抹去的“空白期”——一个介于十九世纪末工业化浪潮的喧嚣与二十世纪初现代性觉醒的过渡地带。 故事的主人公,伊利亚·科尔宾,是一位沉迷于档案学和非线性时间理论的学者。他毕生致力于搜集那些在官方史料中找不到立足之地的碎片:手写的便条、未发表的信件、被烧毁书籍的残骸、以及那些只存在于口头传说中的“异常事件”。伊利亚坚信,历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由无数重叠、交错甚至互相湮灭的可能现实组成的巨大纺织物。他寻找的,是一个关于“静默的瞬间”的真相。 第一部:灰烬中的索引 故事始于莱比锡一间被时间遗忘的私人图书馆。伊利亚意外继承了这位古怪收藏家留下的遗产——成吨的、用失传的速记法书写的编目卡片。这些卡片表面上记录着一些琐碎的、关于十九世纪末欧洲日常生活的细节:煤气灯的安装时间、特定型号钢琴的生产数量、铁路时刻表的微小变动。然而,随着伊利亚深入研究,他发现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精确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不协调”。 他发现,在某些特定年份和地理坐标下,记录的密度和细节会突然呈现出一种近乎虚无的状态。仿佛有什么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在那个时点上,抽离了信息本身。 伊利亚的探寻将他引向一系列古老的秘密社团和隐秘的研究机构。这些组织并非追求政治权力或炼金术的秘密,他们的目标更为深远且形而上:他们试图理解和控制“感知质量”——即一个事件被集体意识记住的强度。他发现,在某些时期,一个社会群体会集体地“遗忘”或“忽略”某些关键的创新或思想,并非因为审查,而是因为某种更深层的心理机制。 第二部:无声的革命与失焦的十年 伊利亚的调查开始与一个在官方记载中几乎不存在的哲学运动产生关联。这个运动,被称为“象限派”,主张人类的感知能力有着周期性的衰退。他们认为,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超过人类心智的适应能力时,大脑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将那些“过于超前”或“过于颠覆性”的知识和发明,从共享的经验领域中暂时移除。 书中穿插了伊利亚通过重建的文献片段,重现了那个“失焦的十年”的面貌。那十年里,似乎发生了一场“无声的革命”。在艺术上,出现了色彩理论的彻底革新,但所有相关画作都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消失;在科学上,有关于能量传输的突破性论文,但作者的名字和实验记录被发现者的家人坚称从未存在。 伊利亚必须学习破解象限派留下的加密方式——他们利用声音的缺失作为记忆的锚点。他们相信,真正重要的信息不是被写下来的,而是那些被集体“听不见”的频率。 第三部:记忆的守门人 随着伊利亚越来越接近真相,他开始意识到,这个“静默的瞬间”并非自然发生的。它是由一群被称为“时间制衡者”的个体精心维护的。这些人并非超自然生物,而是极度专注于认知工程的精英。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曾面临过信息过载的崩溃危机。为了确保文明能够平稳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他们进行了“有节制的遗忘行动”——选择性地抹除那些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瞬间瓦解的知识。 伊利亚的困境在于,他自己正在成为这个“制衡”的潜在目标。他的发现越是精确,关于他的存在和他的研究的记录就越是模糊。他的公寓里开始出现无法解释的系统性故障,他的笔记似乎总是在不该丢失的时候被重新排序,他的研究伙伴开始对他产生健忘的症状。 他必须决定:是揭示真相,冒着再次引发信息崩溃的风险,让那个被压抑的时代重见天日;还是顺应“制衡者”的安排,让那段历史继续沉睡在时间的深处,以换取眼下世界的稳定。 结局的叩问 《未至之光》的结尾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伊利亚最终找到了一份被完美隐藏的“核心指令”,那是关于如何执行“遗忘”的蓝图。然而,这份指令本身也像是一个悖论——它的存在证明了被遗忘的事件确实发生过,但也暗示着,即便试图抹除一切,总会有人留下解读的钥匙。 本书探讨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所珍视的历史,究竟是真实发生过的一切,还是仅仅是“被允许记住的部分”?它是一部关于现代性焦虑的寓言,提醒我们,每一次我们声称自己“知道”的时候,都可能是在对更深层次的复杂性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却又令人不安的无知。 --- 本书特色: 精妙的跨学科叙事: 融合了档案学、认知心理学、符号学和非欧几何的概念。 反线性叙事结构: 模仿伊利亚的思维模式,故事在不同时间层级之间跳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历史的重建。 对“可知性”的哲学反思: 探讨了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定义和筛选我们所接受的“现实”。

著者信息

策画者简介

戴宝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现在新北市三芝区、旧名「番社后」的地方。滨海生长的背景,邻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会与历史元素丰富之地,促使他钻研于海洋史领域的探究,着有《清季淡水开港之研究》、〈近代台湾港口市镇发展〉(博士学位论文)、《近代台湾海运发展——戎克船到长荣巨舶》、《台湾的海洋历史文化》等专着。另着有政治史通史类书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陈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县市乡镇志书、谚语历史文化、北台湾历史文化,乃至中学教科书等。

撰文者简介

潘继道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立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东台湾原住民族史、东台湾历史文化。着有《国家、区域与族群—―台湾后山奇莱地区原住民族群的历史变迁(1874-1945)》、《清代台湾后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近代东台湾木瓜番历史变迁之研究〉、〈花莲地区日治时期慰灵碑遗迹初探〉等。

蔡承豪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现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副研究员,主要担任台湾史研究及展览规划。

李进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现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为台湾环境史、台湾区域史与历史GIS。

蔡蕙频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图书馆编辑。着有《不纯情罗曼史:日治时期台湾人的婚恋爱欲》、《没有电视的年代:阿公阿嬷的生活娱乐史》(合着)、《好美丽株式会社:趣谈日治时代粉领族》等书。

陈慧先

  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研究领域为日治时代台湾史、台湾原住民史。着有《丈量台湾――日治时代度量衡制度化之历程》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乍一看,「小的」与1895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它可能在讲述一些关于被遗忘的人物或事件。1895年,那个年代,正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势力扩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寻求变革的暗流涌动之时。而“小的”,它可能指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显得微不足道的个体,或者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1895年的某个具体的场景,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挣扎。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描绘那些“小的”故事。或许是某个普通家庭在时代变革中的命运,某个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抉择,或者某个女性在那个相对保守的社会中所经历的困境与抗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即使是“小的”个体,也拥有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他们的故事同样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并引发我们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个书名,「小的」与1895,在我看来,颇有几分哲学意味。它似乎在暗示着,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在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也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或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小的”可以指代事物的规模,也可以指代社会地位,甚至可以指代那些不被主流视野所关注的思潮或现象。而1895,则将这份“小”固定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的一个具体切片。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是在讲述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在挖掘那些发生在1895年的,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极其真实的“小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关乎某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某个小镇的变迁,某个手艺人的坚守,或者某一种即将消逝的文化。我希望作者能够透过这些“小的”视角,折射出1895年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冷暖,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动因。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考,它邀请我去审视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事物,去发现“小”之中蕴含的“大”。

评分

「小的」与1895,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感觉。1895年,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时间点,它自然地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世纪末的时代。而“小的”,这个词语,则为这个历史节点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它可能指代的是被忽视的个体,不为人知的事件,或者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社会变革力量。我非常欣赏这种“留白”式的书名,它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抛出一个引人探究的命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将我带入1895年的某个具体场景,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那个时代。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小的”生命,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并不起眼,却同样拥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和独特价值的个体。我希望能够透过这些“小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以及那些隐藏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更真实、更鲜活的生命故事。

评分

当我看到「小的」与1895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非常有意境。1895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年份,它连接着一个世纪的终结与另一个世纪的开端,充满了变革的气息。而“小的”,它又是一个充满弹性的词汇,可以指代很多事物,比如微不足道的个体,被忽视的细节,或者是不起眼的角落。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隐喻色彩的书名,它能激发我无限的想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探寻1895年那些“小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情感的视角,去描绘那些在时代变迁中,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记载的普通人的生活。也许是一些家庭的悲欢离合,也许是一些小人物的默默付出,也许是一些正在消逝的民间技艺。我希望通过这些“小的”故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1895年的那个时代,以及生活在那一年的人们,他们的真实状态和内心情感。

评分

这个书名,确实让我驻足。“小的”与1895,它传递出一种一种低语般的诉说,仿佛要揭开一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记忆。1895年,那一年,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剧烈的动荡,东方与西方的碰撞,旧制度的瓦解与新思想的萌生,都让那个时代充满了复杂性。而“小的”,它又可以指代什么呢?或许是那些不曾出现在宏大叙事中的人物,或许是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忽略的微小细节,又或许是某种即将消逝的文化或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得以窥见1895年的某个角落,去感受那里的气息,去倾听那里的声音。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小的”故事,那些关于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妥协。我渴望从这些“小的”片段中,拼凑出那个时代更真实、更立体的画面,去理解那些不曾被记载的生命,如何在那一年,在那段历史中,留下了他们独特的印记。

评分

当我看到「小的」与1895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画面,而是一种模糊的、充满想象空间的感觉。它不像那些直接点明主题的书名那样直白,反而像一个谜语,一个邀请读者去解开的密码。1895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小的”,它又能指代什么呢?是某个被遗忘的人物,某个被忽视的角落,还是某个正在萌芽却尚未壮大的思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年代的日常,去感受普通人在那个时代的呼吸和心跳。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那些“小的”生命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坚持。或许,那些“小的”故事,才是真正构成历史的基石,它们虽然不张扬,却有着最坚韧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像一扇小小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窥见一个宏大世界的细微之处,让我对那个遥远的年份,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匿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个体和被忽略的细节着迷。「小的」这个字眼,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不曾出现在史书的显赫人物传记中,却同样构成了历史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1895年,这个时间点,又恰好是我个人对那个世纪末的东方和西方世界都充满探究欲的时期。那个年代,世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秩序在崩塌,新的力量在崛起,科技的进步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思想的碰撞激荡着社会的神经。这本书的名字,让我预感到它可能并非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编年史,而更像是穿梭于历史的缝隙,去捕捉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小的”声音和身影。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在那一年,某个“小的”人物,或许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一个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一个在变革浪潮中挣扎的女性,他们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微小抗争或顺应,又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留下印记?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去描绘这些“小的”故事,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再次在我的眼前展现出他们的光彩。

评分

这本书名,起初的确让我感到一丝好奇,又带了点莫名的距离感。「小的」这个词,总能让人联想到微不足道、不被重视,或是生命初始的稚嫩模样。而1895,这是一个具体的年份,它仿佛一道时光的门扉,将读者引向一个已经远去的时代。这名字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低语,一个历史的注脚,又像是一首未完成的诗,让人忍不住想要推开那扇门,去探寻门后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与我们当下截然不同的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可能被遗忘的细微之处。一个“小的”事物,在一个特定的年份,又会承载怎样的意义?是关于个人的命运,还是某个群体的不为人知的经历?是社会的变革,还是日常生活的点滴?这些疑问如同种子,在我的脑海中悄然生根,等待着书中内容的灌溉。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精湛的笔触,将那段尘封的时光细腻地描绘出来,让我能够身临其境,仿佛就置身于1895年的某个角落,去触碰历史的纹理,去聆听岁月的低语。那些“小的”故事,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更真实,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评分

「小的」与1895,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沉静的气息。它不像那些充斥着戏剧性词汇的书名那样喧嚣,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1895年,这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感的年份,它承载着一个世纪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纪的开端,是旧事物在挣扎,新事物在孕育的交汇点。而“小的”,它又像一个隐喻,可能代表着不被主流关注的群体,或者是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我非常喜欢这种不直接给出答案的书名,它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将我带入1895年某个具体的情境中,或许是一个小小的城镇,一个不起眼的家庭,或者一群平凡的人。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小的”故事,那些不被史书记载,却同样构成历史一部分的生命轨迹。那些“小的”情感,那些“小的”坚持,那些“小的”改变,或许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更真实的面貌。

评分

「小的」与1895,这个书名,对我而言,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留白。它没有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引人遐想的起点。1895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年份,无论是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还是各个国家内部的社会文化演变,都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而“小的”,它又可能代表着那些不被主流关注的群体,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或者是一些正在萌芽却尚未壮大的思想。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非是在讲述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通过聚焦于1895年的“小的”方面,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读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份,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挣扎与希望,他们的日常生活碎片,如何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景。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笔触,去展现那些“小的”故事,让它们成为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